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主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主义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传统文化
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他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总结为“八荣八耻”,“八荣八耻” 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更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荣辱观的界定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辱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关于“荣”与“辱”,《说文》曰:“荣,桐木也。一曰屋之两头起者为荣。”段玉裁注曰:“檐之两头轩起为荣,故引申凡扬起者为荣。”关于辱,《说文》曰:“辱,耻也。”综合上述解释,“荣”即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褒扬与赞许,也就是“荣誉”和“光荣”;“辱”则是用来形容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贬抑与嘲讽,也就是“耻辱”或“羞辱”。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以的道德观为依据,在充分总结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当今社会正确荣辱观的高度概括而构建的道德思想体系,以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知荣辱。人只有知荣辱,才能明是非、辨美丑,才能使自身真正有别于动物。对此孟子说:“人不可以,之耻,矣。”[1]“无羞恶之心,非人也。”[2]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3]朱熹将此解释为:“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4]又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5]
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十分重视“仁”、“义”、“礼”、“智”、“信”。管子有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6],这席话足以证明管子对“礼”、“义”、“廉”、“耻”的重视。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只有其社会成员将礼义廉耻作为道德规范的自觉行动时,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能得以保存。
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7],这里,他不仅在“‘仁’与‘不仁’的对立之中凸显了‘荣’与‘辱’的差别与对立,强调了二者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指明了‘仁’与‘荣’、‘辱’之间的内在关联” [8],而且也说明了“仁”在德性中的重要性。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荀子说:“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9]
人们的思想、行为、言论等能否符合社会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都会影响到荣辱的结果。小到家庭孝道、修身养性,大到社会礼仪、治国平天下,都与荣辱密切相关。如“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 [10]又如:“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1],再如“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12]另如:“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13]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继承。“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对“民贵君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对“仁者不忧,知者不惑”;“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对“勤能补拙”;“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对“和为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对“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对“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
三、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是因为在现实中地方政府往往只顾抓经济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今社会电子通讯设备的普及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传播和获得渠道异常广泛,不良信息对人们的荣辱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另外,目前社会上一部分党员、干部的不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也极大冲击着社会成员的荣辱观。目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身上泛滥,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底线伦理崩溃”,即一些人内心深处耻感和罪感意识淡化以至消失,没有了羞耻感、知耻感、耻辱感。人一旦不知羞耻,便难以做好人、办好事。
以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我们积极探索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注释:
[1] [2][3][7] 杨伯峻.孟子译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302页,第80页,第303页,第75页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第188页
[5]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 《管子・牧民》.诸子集成(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1
[8] 程光泉.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J].东岳认丛,2009(12),117-120
[9] 王先谦.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1988,502
[10]《荀子》.诸子集成(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38
[11][12] 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第97页、第309页
[13]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8,12
社会主义范文2
不同点: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大同社会是一种人们理想中的社会。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思想传统中最后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相同点:社会主义和大同社会都是人类理想中的美好社会,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都饱含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来源:文章屋网 )
社会主义范文3
生产资料归全体群众或部分群众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是一种平等、互助的生产关系,彻底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的状况;在产品的分配上形成了一种平等和公平的分配方式,由于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公平地分配劳动产品;追求共同富裕。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来体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基本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来源:文章屋网 )
社会主义范文4
很高兴今天我能站在这里,代表反贪局侦查二处参加这次演讲活动,和各位高手过招,共同畅想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有关荣辱观念的时代话题。原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阵地,我的责任。
我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在军营完成一项任务,就好比守住了一块阵地,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前半部分它是一个代名词,是生命所在。后半部分则是我自己的发明创造!只要你用心浇灌,它就会放出绚丽的光彩。今天在大家共同学习“八荣八耻”的时候,我把“阵地、责任”搬上了演讲台,我要大声地告诉人们,在我的阵地,就是我的责任,我绝不推脱!院荣我荣,院辱我耻。然而,当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迷恋物质,而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荣辱观念的时候,3月4日也就是全国人民学雷锋日的前一天,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学习号召,我想,这个学习号召应该可以回答前面那个巨大的问号了,责任,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我记得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二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原创:难道不是吗?当我们深夜人静的时候去抬头仰望那浩瀚的星空,相信每个人都会感到震撼,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大,以及我们自身的渺小。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可以拒绝责任,选择逃避,也不是让我们在危难来临的时候,天可能快要塌下来的时候,想要说,有高个的,还显上我矮个的吗?我着急什么呀!为了市院的荣誉,和你内心深处不朽的高尚,去挑起属于你的那份责任。听到这里,有人会说了你讲了这么半天,都是些什么高尚呀,责任呀,是不是离我们的检察事业有些太远了?那好,来听一个故事吧!
2006年2月26日本溪市桓仁县有一位老人走完了他76个春秋离开了他的亲人,在他身患绝症做手术期间,他生养的儿子只回去探望一次,时间就是那么一瞬一周很快过去,不是他儿子不想回去而是他觉得身上的担子与责任,俗话说:忠孝难两全,为国尽忠,难以为父母尽孝。这句话正是他顾大家舍小家的一个真实缩影,他就是我们反贪局侦查二处的徐兆年同志。朋友,勇敢地扛起你肩头那面写着“责任”二字的大旗,也许它曾经一直躺在你的脚下,我相信你只是一时将它忘记,现在,当你拍拍上面的灰尘,将它重新拾起的时候,你就不再孤单。我们都会为你加油!因为这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光荣。还有6个月,我们就将迎来省院对我们市院工作的两大考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我们朝阳市院年度考评取得好的名次干杯!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每天的生活对于我们而言是平凡的,做不好这一个个平凡的小事,哪来你成功的喜悦。今天我们所要学习,提倡“八荣八耻”从表面上看也不过112个字而已,而这112个字背后的东西还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求索。
社会主义范文5
【关键词】历史主体 重构 社会主义 人的发展
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根源,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和迈进。但是,正是主客体的固有矛盾使得人类自身在推进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外在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创立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方式反而造成了人自身的异化。主体在与客体的矛盾中发生分裂,产生了自身的对立面反过来制约了主体的发展,本来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历史过程在人类自己的活动中迷失了。
资本主义对历史主体的“瓦解”
主客体的矛盾和对立,在历史过程中呈现出的从历史客体的层面上构成的对主体的瓦解和肢解,一方面这是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历史主体的人的丧失。现代科技及其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人的生活的同时,也日益使人的生存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作为主体的人被日益抽象化、片面化,日益被整合到自己创造的机器系统中。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导致一些普遍异化的社会力量的失控发展,从而导致了人的片面化发展,人的本质遭到分解。在现代社会,人表面上是自由的,实际上从生产到消费、从工作到生活均受到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技术理性等无形的异己力量的控制。历史发展的本来目的应当是寻求人的自我解放和发展,追求人自身的幸福,但现代化的路径却恰恰走向反面。
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生产的无限扩大和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日益强化,人的异化和片面化发展也越走越远,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不断被消解和剥夺。由于生产资料与人的分离性,物变成了生产的唯一目的,人的物化劳动变成了人必须屈从的强制性,成为在人之外的异己的、独立的存在反过来剥夺人的本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两个基本事实:第一,“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第二,“这种生产力好像具有一种物的形式,并对个人本身来说它们已经不再是个人的力量”,而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力量。①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都不是合乎人性的人,即他们都是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分离的。一方面,工人从事的是异化劳动,因此他们在劳动中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只能把自己的类生活当作维持个体生存的手段。“因此,结果是,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技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技能时,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②另一方面,资本家是劳动的直接控制者,但他的生活又是远离劳动的,他们只能通过对工人的剥夺间接地占有劳动产品。由于私有资本的占有,一些人通过资本间接地统治和剥夺另一些人。这使得绝大部分人的主体地位遭到二度瓦解。在资本主义时期,“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③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发生的全面异化正是目的和手段的根本颠倒,一部分人主体性的发展,是以大多数人的主体性的剥夺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文明的成果恰恰成为了制约人自身发展的桎梏,历史主体被无情地“瓦解”了。
社会主义对历史主体的重构
历史主体的建构应从主体意识的唤醒、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提升三方面着手。首先,人是否具有主体意识,是人能否拥有把握和吸收外部世界本质力量、能否成为真正历史主体的关键。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个不断觉悟、生成和强化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规定性不断丰富,人的主体意识才能逐步提高和加强。其次,历史主体的建构,还必须在历史实践中真正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逐步确立了相对与客体的主体地位。但是,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人却日渐被自身创造的外在物化体系挤压和控制,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人被片面化地发展着。要真正建构历史主体,主体地位亟待重新确立和重视,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历史主体建构的前提。再次,历史主体能力的提升是历史主体建构的基础。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人要自由发挥主体性,实现对客体的“超越”,就必须拥有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力。人并非天然的历史主体,人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历史主体,主要由主体的本质力量大小以及主体活动所及的程度和范围来决定。只有达到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完全控制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能力时,人才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
历史主体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社会主义为历史主体的建构提供了现实可能,但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仍面临重重困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并未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而社会主义建设却需要由具有现代主体性的人(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统一)来完成。要培育历史主体,一方面,要为主体的培育和建构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条件,真正确立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自由文化是历史主体成长的必要土壤。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主体意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培育是主体成长的内因,是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由可能转变成现实的关键。具体来说:
首先,必须确立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动力的发展理念。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目的,历史的发展正在趋向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主体,要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和促进发展,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要,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又必须依靠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要实现两者的统一,就必须致力于历史主体的深层建构,这是实现两者统一的着力点和归结点。因此,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动力的发展理念必须牢固树立。
其次,必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必须为历史主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财富基础,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唯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④二是必须为主体的发展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间和环境,包括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精神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保证人的主体地位,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方面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保障人的发展权利。三是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加大对人的培养力度,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并且依靠主体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主体意识和能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是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只有上述三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且达到相当水平,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真正建构。
我国的历史主体建构问题是同社会发展现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应当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主体的建构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唯经济论倾向的蔓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可否认,社会上已经出现了新生的富人阶层,在他们中,除了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富裕起来的人外,也不乏靠制度转型或权力寻租而一夜暴富的特殊阶层。我国两元结构的事实并没有变,城乡差别、地域差距仍然严重,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已经逐渐形成处于明显劣势的阶层。企业主唯利是图的本性、利益格局的分化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不公也逐步显现并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因此,社会历史发展如何从单一经济导向的价值目标转向对人本身的深沉关注和重视,从历史客体的视角回归到致力于历史主体重构从而更好地发挥主体能动性去缓和并且解决这一矛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历史主体的建构并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必须依靠人自身发挥主体性,在主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历史主体的真正建构。归根结底,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而一切的一切又只能依靠人并以人为最终目的。(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页。
社会主义范文6
1.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生态社会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不但吸收了生态中心主义理论中的合理因素,即对环境、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同时,在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又没有像生态中心主义那样完全抛弃“人的尺度”,而是主张以“人类尺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把“人放在物之上”,把人类利益和自然利益统一起来。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和自然都是生物性存在,具有共同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社会化的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才构分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需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2.资本主义制度
是生态危机的根源马克思曾说,“资本来到这个世间,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必须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才能建立一个公平、绿色的社会,才能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决定了它过度扩大生产规模,为此就需要不断地掠夺自然资源,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恶化生产方式本身就决定了其环境、生态问题不可能真正解决。更严重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移这种负担和压力,或者把这种生产方式带到其他国家,或者直接就把其他国家变成原料产地和垃圾填埋场,由此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者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行径形象的称之为“生态殖民主义”,深刻透视了资本主义与自然环境恶化的内在本质联系。
3.绿色社会是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个绿色社会。这个社会将克服人与自然的对立,物质与社会的自由能够充分实现,社会能得以全面发展。他们强调,生态高于一切,人类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和自然法则。建设未来生态社会主义要符合“生态原则”,按照社会“生态重建”标准进行变革,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标准要服从于社会生态标准。只有致力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统一,才是人类获得解放的唯一出路。社会主义的生态现代化将克服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生态的矛盾,继续坚持经济效率,但要尽可能使经济的理性服从于社会生态的合理性,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杜绝经济总体的浪费、劳动的异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保证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合理性的目标。
4.强调民主和平,反对暴力霸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仅就近代历史而言,两次世界大战已经无论从自然环境上,还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上,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这种灾难不仅是心灵上的,更重要的是对整个自然界的一种漠视。生态社会主义者极力反对战争,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掀起各种反战运动,主张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各类国际争端,同时,生态社会主义怀着一种普世情怀,对第三世界、不发达国际与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主张消除贫困与不平等,用全球生态平衡的观点来处理国际矛盾。此外,基层民主政治思想也是生态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他们反对精英政治,各种政府的决策必须充分表达民意,不能将政治决策集中在少数政治精英手中。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个“基层民主充分发展的社会,认为基层民主的充分发展源于生产者以联合的形式实现对社会生产资料的重新占有,只有基层民主才是符合社会和生态环境要求的合理的行政体制。”
二、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对社会思潮,突出的表现了西方国家民众意识的初步觉醒,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些主张及在社会实践层面上的成果对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实践意义。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一个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运动过程。生态社会主义将生态哲学作为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以人的解放、自然的解放为目标,确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会解放发展观,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
1.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其他方面和谐发展的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大要义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生产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空间。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已经相当严重,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对自然界滥用和破坏到什么程度,自然界对人的惩罚和报复就会达到什么程度。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如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我国社会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道路。
2.大力发展公平正义及基层民主
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贫富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人民享有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些都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质,更是贯穿于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公平正义的贯彻和实现,有利于社会整体全面和谐的实现,也是在经济、法律、道德等层面维护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协调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保障。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意。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以此培养公民的民主生活习惯,增强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使基层人民群众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更好地发挥,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执政党和参政党面关系的和谐,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