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生活范文1

提名:百姓网、快书包、驴妈妈旅游网、青番茄、19楼空间

它的速度就是变态,50个快递员风驰电掣在7个城市街头,以“一小时送达”的贴心理念满足爱书者的需求,打造出中国最快的网上书店。它是“快时代”里的佼佼者,从大型图书商城中杀出“差异化服务”新路,将7-11和麦当劳模式变成图书销售的另类风景线,彰显了细致、精选和便利。

朋友网(社交类)

提名:爱情公寓、朋友网、人人网、世纪佳缘、优士网

它做的是人际关系的买卖,从QQ校友改名朋友网,它为年轻人拓展了不同人生阶段的社交图谱,重构了陌生人社会的人脉链。它将实名制变成QQ王国的通行证,1亿活跃用户也活跃在QQ空间与腾讯微博,完成了一次网络社交、社交媒体与真实世界的无缝连接,创造出一个拥有最多“中国朋友”的虚拟社会。

晋江文学网“文学类”

提名:豆瓣读书、今天、晋江文学城、3G书城、纵横中文网

八年来,它交出65万在线作品和500万注册用户的成绩单,一网打尽最优秀的网络,催熟网络文学。它引领潮流趣味,以多元化风格满足众口难调的阅读需求。它深悉主流之道,源源不断将网络文学输进传统出版业,缔造畅销神话。它探索跨界途径,以《步步惊心》为代表开辟出文学影视一体化之路。

凡客诚品(时尚类)

提名:乐蜂网、美空、美丽说、梦芭莎

它是中国快时尚“一哥”,以衣为旗,以网为营,借助韩寒、王珞丹的“凡客体”,黄晓明的“非演技派”,李宇春的“生于1984”吹响“我世代”的冲锋号角。通过“微创意”的病毒式营销成功占领中国青年的私人衣橱。它集廉价时尚、快速优质、便捷体贴于一体,把衣服买卖做成“勇敢做自己”的精神消费。

年度小众网站

Ifanr

提名:Bilibili 、读书人、ethermetic、ifanr、爬山虎

它是中国最注重内容的科技网站,以最专业的精神对行业发声,以最真诚的态度拥抱读者。它提供一流的现场报道、超强的国际化视角、优秀的本土公司采访,不仅拉升中国科技报道水准,更刷新人们对中国新媒体的认识。它对中国科技行业的价值,不亚于TechCrunch对硅谷的价值。

最有价值手机App

美图秀秀

为什么自拍不美?为什么晚餐不诱人?为什么风景总那边独好?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因为你没用美图秀秀。LOMO、怀旧、老电影或是小清新,一分钟让你的照片变成专业水准,美图秀秀以全免费、零门槛的优势取代了Photoshop,借手机和社交平台之利,已成为当下最流行图片处理软件。

Zaker

它在flipboard类应用中脱颖而出,内容是它的独门秘籍,设计是它的看家本领,它不仅让终端上的信息更具时代美感,更因和社交网站链接,让人看到信息互动的另一种方式。它和内容平台的结合,有可能重塑媒体的未来。

嗷粑粑OHBABA

它是“全天候内急助手”,为你提供好用的如厕查询,也为你提供好玩的洗手间评分。有心探索还能发现,全国有多少人在和你一起蹲厕所……它集实用与恶趣味于一身,如果在厕所闲着无聊,这个应用可为你打发时间。

旅行翻译官

在“旅游+手机”领域,它以实用主义为立足点,发掘基本需求,解决大问题,不仅让你的手机开口说话,更有30多种真人集成语言包让你全球无忧。它和马蜂窝的“攻略”路线完美匹配,为在线旅游服务提供了全新思路。

美食达人

探索美食之乐、感受美食之味、分享美食之趣,它是一款只跟美食相关的应用,却让无数人流连忘返。它精确把握国人心理,以专业角度切入,成为智能手机上人人皆爱的美食指南。它的成功或可给人启示:细分类的LBS工具大有可为。

航班管家

样子小巧,功能不少,集查询、预定、提醒功能于一身,更有登机口导航和酒店预订等实用功能。它是应用程序的典范――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提供实用的信息;没有繁琐的操作,让你看到就知道如何使用。它在商旅人士中的口碑,可能超过你的想象。

网络生活价值榜

糗事百科

它是翻版的Sickipedia,以中国式笑话赢得人心;它兼具重口味和小清新,并达成完美平衡;它以小众姿态进入中文互联网,完美践行用户贡献内容的Web2.0准则,源源不断的笑料展示它独特的存在感,也向你展现中式幽默的另一面。

金山快盘

它是中文云存储应用的先行者,让你在任何终端上同步资料,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它的杀手锏。先天的安全基因是它的独门秘笈。它让一家传统软件公司攀上云计算的枝头,并最有可能称为中国版的Dropbox。

Stanza

一个轻量级阅读应用,却让ios终端用户重度上瘾。它不那么完美,却能让你随时随地开卷阅读。内置书库更让读者各取所需。它的存在和流行,说明电子阅读在kindle之外还有更加方便可行的实现路径。

Chineses Etymology

它页面简单,却大有内涵,不仅提供数十种字体供你查询,更让你在历史隧道中重温汉字之美。它是一个美国人的诚意之作,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汗颜,这个老外的名字值得中国人铭记:Richard sears

Instapaper

它以极简化的思维,帮我们处理海量信息,让糟糕的阅读体验变得完美,它让你重新发现阅读的价值,让过眼就忘的网页浏览变成实实在在的深度体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它提供的优化价值堪称珍贵。

豆瓣小站

一个豆瓣小站,就是都市趣味相投者的一处话语场。它以音乐、图书和电影为核心,提供高质量讨论空间,帮助人们发觉优质文化人和文化产品。它先天的群集效应,让小众话题成为大众议题,更为亚文化的生长和传播提供了某种可能。

网络生活范文2

关键词:网络生活 上网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高校校园网的广泛建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网络中来。网络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校园生活,那么他们的网络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笔者曾在部分在校大学生中展开过调查与讨论,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当代大学生的上网情况,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下面仅就所了解的情况,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解析。

当被问及“你在每周什么时间上网,每周平均上网多长时间”时,学生们的回答各不相同。除了极少数学生不上网外,同学们的上网情况如下:有的同学反映自己多在心情郁闷和无聊的时候上网;有的则正相反,高兴的时候才上网;有的则只要有空就上网,更有甚者想上网就上网,不论什么时候;而大多数同学则是在周末的时间上网;至于喜欢玩游戏的同学许多则是周末通宵上网玩游戏。大家每周的平均上网时间大体在10小时之内。至于玩游戏的同学则另当别论,有些人可以36小时不下线,自己戏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与疲劳抗争挑战人的生理极限的精神。”

大学生究竟在网上做什么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收发E―mail、看校友录、聊天、看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当然对于喜爱游戏的同学来说,上网的主要活动就是打游戏。同学们普遍认为,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信息和通讯的方便。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对于许多男生来说是他们了解体坛动态的便捷方式,他们从中可以获得最新战报。另外,网络也是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他们从中获得了许多非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最新动态,以便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网络更是他们对外交流的工具。进入大学,昔日高中的同窗好友散落在祖国各地,网络为他们提供了相聚的场所。他们在网上畅谈各自境况,互致问候,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这也是许多大学生钟爱聊天工具QQ的原因。他们把QQ戏称为文字电话,当然如果有视频就不仅是文字电话了。当然他们也会在网上结交许多陌生的朋友,也可能成就一段浪漫恋情。大学生中网恋者不乏其人。对此,许多同学不仅深为理解,而且颇为羡慕。当然网络恋情未必都能成功,这和现实中的恋爱未必都有个美满结局一样。网络只不过给人们的相识相知提供了一种可能。

网络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呢?有同学坦言,大学的生活单调、空虚、乏味,由于很闲所以想到上网。许多同学都谈到,因为郁闷所以上网,又因上网学会了郁闷。可以说郁闷是当代大学生中的流行语,是他们的口头禅。这也部分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精神状态。面对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的学业负担、生活中的不如意,他们也有许多迷茫,有时候觉得看不见未来,所以常苦笑着说:“郁闷!”上网也就成了他们缓解压力、排解郁闷心情的一种方式。可以说,面对生活中的诸种困惑与迷茫,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都希望能有人理解,或者能给自己以指导。但是现实生活中,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并非易事。所以有人才说,真正的孤独并不是周围没有人,而是周围的人都不懂你。有时候自己也明白,别人帮不了自己,但是人们总希望有人倾听自己的心曲。但是现代社会节奏很快,大学校园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能够静下心来听别人诉说的时间很少。而网络给人们提供了结识更多朋友的机会。网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你可以在网上结识五湖四海的朋友,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是天下皆兄弟。所以有同学才会觉得烦的时候去上网会高兴。当然,也可能出现上网消愁愁更愁,高兴的时候上网反而增添了烦恼的情况。但是不上网,忧愁、烦恼更没有其他化解的方式,所以有时候上网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对于喜爱游戏的同学来说,他们也知道适当地打游戏可以调节生活,但过度沉溺于游戏世界,不仅精神萎靡,而且虚度时光,更可能荒废学业,只不过他们一旦陷入游戏的世界常常无法自拔,更有甚者整日打游戏,最终多门功课不及格,只好留级甚至退学。不可否认,网络确实给一些同学带来了欢乐,有它大学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但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网络并非必不可少,没有它生活未必不精彩。只有少数人对网络十分迷恋。快乐时上网,希望快乐被他人分享;悲伤时上网,希望悲伤有人倾听;空虚郁闷时上网,借此消磨时光。

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到底有没有影响?有什么影响?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他们并不是十分迷恋网络,网络对他们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影响,对某些人来说甚至没有任何影响,他们只偶尔上网。而有些同学则认为有影响,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他们对网络已经很在意,一周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上网。至于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网络影响他们的学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通宵打游戏,让他们上课的时候毫无精神,更提不上对课堂讲授的内容感兴趣了。有些人甚至为此丢了学位。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当然不都是消极的。网络也使他们了解到了许多最新的信息,让他们跟上时代的潮流。

那么大学生究竟希望网络为他们提供什么呢?除了对上网速度提高的期望外,同学们希望在聊天时能从屏幕上看见对方,因为有时候,你感觉自己好像在和上帝聊天。同学们也希望网络提供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也希望网络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向上的情趣。可见,大学生们普遍看重的是网络的娱乐功能。

怎样看待网络的虚拟与现实?同学们的回答颇具哲学意味,有时又透着几分调侃的心态,可谓五花八门。有人说,半虚半实:有人说,既虚又实;更有人说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结合;有人说虚拟的网络演绎真实的故事:“聊天室是虚拟的,但我们打出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可以说,他们对网络与现实的关系的认识还很模糊。

由此可见,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主要扮演着通讯和娱乐的功能。上网已经成为他们课余生活的一项内容。网络调节了同学们的生活,缓解了学习的压力,也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但是,网络只是网络,虚拟的现实永远代替不了现实。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只能在现实中获得解决,网络不应该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港湾。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不可以过分依赖网络。网络中的交流代替不了现实中的交往。人不仅需要网络中的默契,更需要现实中的合作。同时,应该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网络上的交流虽然具有匿名性,但是不意味着网络上的交流可以任意欺骗他人。即使在网上,人们也一样需要真诚地交流,这和现实社会的交往规则一样。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我们也需要以和学生的平等的角色进入网络,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关注他们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走好大学这段人生之路。网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了解学生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好好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在网上开辟和学生互动的空间是一个新的选择。

网络生活范文3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子才刚刚懂事,就迷上了电脑。每回老公在电脑前忙得昏天黑地时,儿子总会蹒跚地奔到他爸跟前,睁大清澈的眼睛专注地盯着不断闪动变化的屏幕。我们害怕电脑辐射对儿子正在生长发育的身体有害,所以总像防贼一样防着他靠近电脑。不料这种硬性的阻拦反倒在更大程度上激起了他的好奇心。

记得儿子四岁那年,有一次,我去单位加班了。儿子午睡醒来,本能地出来找爸爸,老公那会儿刚好去了卫生间,忘了关电脑房的门。等到老公回到电脑房一看,儿子正兴高采烈地站在电脑跟前,学着他的样子,一双胖乎乎的小手在键盘上又敲又打。老公三步并做两步跑到近前,总算保住了自己手头刚刚进行一半的工作。

当天晚上,得知这事,我立马责怪起老公来:“平时就让你把好关,去卫生间为什么不随手关好房门?”“谁能想到转个脸的工夫他就醒了?”“反正以后你得留心,这网络可不是省油的灯,咱们儿子要是不小心学坏了,后悔都来不及。”老公笑了笑,灵机一动,跟我商量道:“要不,咱们试着让儿子接触一下网络?”“什么?你没发烧吧?别人的家长让孩子躲网络还躲不及,你倒让儿子自投罗网?”“不是,我总觉着,这小孩子的好奇心呀就像那水里的皮球,你越是拼命地往下按它,它向上浮起来的欲望就越强烈。与其被动地防,还不如主动出击。没准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老公的话听起来也不无道理,可我还是有些担心:“咱们怎么能保证他上网不成瘾,又怎么能防止网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腐蚀儿子的心灵呢?!”“放心吧,这个我来想办法!”

那个周末下午,儿子午睡过后,老公真的把儿子带到了电脑前,引领他走进了网络。从那天开始,我家的另一只“蜘蛛”便正式诞生了。

虽说为了儿子上网,老公事先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安装绿色环保软件啦,屏蔽恶意网站啦等等。可即便如此,我的心还是提到了嗓子眼,生怕有什么闪失。那天,我几次去电脑房亲自“观战”,发现老公带儿子浏览的都是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专业儿童网站。爷俩一边浏览,还一边聊天,老公耐心地给儿子做讲解和启发。面对网络上那些鲜活、生动的内容,儿子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一副痴迷的样子,我故意在他旁边咳嗽几声,他居然都没顾得上回头。

正当我对老公的做法口服心服时,意外发生了!那天,眼瞅着儿子已经上了半个多小时网了,老公想让儿子休息一会,谁知儿子死活不肯“挪窝儿”。最终,老公只好使出杀手锏,偷偷拔掉了宽带的插头,网络被强行中断,儿子这才极不情愿地下了网。

晚上睡觉前,老公和我认真总结儿子首次上网的经验教训,最后一致认为必须想个好办法来调控好儿子的网络生活。可是,怎么做才能让儿子既能享受网络带来的好处又能不上网成瘾呢?老公说:“这样吧,咱们以后把上网和儿子的日常生活挂钩,把上网当作对儿子的一种激励和奖赏。”“对对对,以后儿子要是想上网,必须有好的表现!”

从那之后,儿子每次上网前,我们都会让他做一件事:帮老公拿拿拖鞋啦,帮我扫扫地啦,或者学着做其他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儿子起初是极不情愿的,免不了要闹点小情绪。可是,时间一长,所有的不适都渐渐变成了约定俗成。有了上网这个“香饵”,上小学以前,儿子就学会了自己叠被子、洗袜子,养成了良好的个人习惯。另外,我们还给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细水才能长流”的道理,让儿子自己认识到控制上网时间的必要。

渐渐地,儿子适应了我和老公给他安排的网络生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上网时也不仅仅局限于浏览一些儿童网站,老公还经常在网上搜寻一些可以开发儿童大脑的益智游戏,儿子同样玩得不亦乐乎。当然,这时候最辛苦的人还是老公,每次他都得在儿子身边进行实时监督,并不断在网上寻找适合儿子的东东以便满足儿子不断增长的网络需求。

网络生活范文4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研究还是很多的,有对大学生网络沉迷的研究、大学生网络恋爱的研究、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研究等。但是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的研究还是不多。随着90后进入大学,各种网络现象层出不穷,90后作为大学生的主体,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因此,全面了解90后网络生活的特点,分析网络生活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对于如何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90后大学生主要网络生活的分类及分析

1.查找资料

大学生常常通过使用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工具,或访问一些专业网站,查找获取相关信息。90后大学生已经不习惯在图书馆一页一页查资料地进行研究,对他们来说,借助网络是获取信息最快捷的途径。

2.浏览新闻

对于关注时事的同学来说,浏览新闻是上网的最主要内容,而由于各种即时信息提醒工具的存在,无论有无目的或兴趣,新闻浏览都是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网络聊天

现在的大学生主要通过QQ、MSN、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聊天,网上匿名交友在90后大学生的聊天目的中并不普遍。90后大学生网络聊天,主要还是工作沟通,或与朋友保持联系,联络情感,或通过网络群对一些问题进行集体交流或展开讨论。

4.观看视频

视频能部分替代电视的功能,但相对电视,网络电视互动性更强,自由度更高,因而也更受90后大学生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观看视频中,美国电视剧、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和台湾综艺节目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5.SNS社交

在当今90后大学生中,主要通过人人网实现SNS社交。人人网是目前90后大学生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在线交友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了解朋友们正在做什么,喜欢看什么,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是什么,并以此来维持过去的人脉资源,同时也结识新朋友。

6.收发邮件

对于电脑普及率较高的90后大学生来说,邮件沟通是他们学习和工作中重要的联络方式,收发邮件也成了网络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7.网上购物

网上购物的主要平台为淘宝网、京东商城、当当网等专业网上购物网站,其以方便快捷、物美价廉而成为当代很多90后大学生青睐的购物方式,特别是女生。

8.微博

在当今,微博已经逐渐代替先前流行的博客。微博发表迅速,操作简单,随时随地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自己在哪里、自己在做什么在网上,同时也能及时地知道自己的朋友在做什么。

9.博客

虽然博客已经是前一个网络时代的产物,但是依然有小部分的90后大学生使用,他们大多以专业日志为主,发帖的主要平台为专业论坛或娱乐性论坛,主要内容是获取信息、发表观点、进行创作等。

10.网络游戏

在90后大学生中,玩网络游戏的以男生居多,而《魔兽世界》是90后大学生玩的最多的游戏。

11.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类是付费网络资源,如“新东方网络课堂”;另一类是网上共享的免费学习资源,如免费视频、免费电子书等。

二、网络生活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1.积极方面

(1)激发90后大学生青春期的好奇心。只有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算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21世纪初期,在中国大范围普及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此时的80后大学生已处于20岁左右,学习、生活已经基本定型;而此时的90后大学生却处于初高中阶段,正是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对他们的影响极为重要。网络给90后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快捷、全新、方便的自我学习场所,为90后大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很多的自由选择的途径,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素质和技能。网络成为新时代的潮流,成为一种跟随世界脚步的潮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网络则是这句话的生动体现。90后大学生是网络开发的主要用户,大多数网络设施针对他们而投入设计,如网络游戏、QQ、MSN、人人社交网等。因此,90后的大学生喜欢网络生活。网络让90后在短时间内认知世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他们的生活中,游戏、交友、学习、视听一个都不能少。上网不仅是一种爱好,还是一种习惯。当习惯了网络带来的愉悦,网络便会让90后大学生依依不舍。网络就像一张网,把所有东西网罗在一起,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地在这张网中追求、挑战速度和激情,寻找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内容。

(2)促使90后大学生养成平等性、互动性的个性和人格。网络能够促成90后大学生优秀的个性和人格。在现在社会要形成富有个性色彩的人格,就必须抛弃人的所有依赖关系,从而达到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网络拥有平等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现代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教师和家长的地位慢慢减弱,互相交流的人逐渐处于平等、互动的关系之中。90后大学生能够依据他们的爱好和需要选择信息,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同时,他们也能够在这种互动中运用社会期望来构建自己的期望,塑造自我,促进他们个性和人格的成熟。

(3)使90后大学生冲破心理的封锁,逐渐走入社会。90后大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增多,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对社会的认识渐渐深入和广泛。尤其是对自我的新发现,让他们的心理活动慢慢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时,他们便会出现心理上的封锁。这种封锁,使他们不愿与人交流,更不愿意吐露真情,在真实社会交往中,对人要求较高,选择朋友的条件也很苛刻,不被别人理解,因而让他们产生了或深或浅的孤独感。但是,鉴于社会化的要求,他们又非常想和他人交流,希望自己能够被理解、被承认,想与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吐露心声。这时,网络的出现给了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这种平台可以避免现实生活中的直接接触,但是又可以尽情地向对方倾诉,网络交流中的符号性和匿名性,使他们的交流有了更多的可塑性、建构性。

2.消极方面

(1)使90后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从而逃避学习。很多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习不认真,专业知识学不好,从而把注意力放到了网络上,在网络游戏中,为了一步步升级,使自己的角色更强,逐渐扎进了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以至于最后留级、退学。

(2)使90后大学生逃避社会,逃避现实。90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末端,在这个时期,他们逐步摆脱父母的关怀,开始接触和认识社会,这往往会给他们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带来问题,部分学生不愿面对这些困难,选择了自认为轻松的逃避之路。他们更愿意到匿名的网络世界里去寻求自己的满足感,这使他们产生心理上对网络的依赖,难以走上社会。

三、90后大学生需要合理地运用网络

网络生活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生活 网络失范 价值观

[作者简介]董文武(1980- ),男,辽宁阜新人,辽宁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辽宁 鞍山 11405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53-02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荣辱感的一种思想教育,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其中尤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在享受网络给他们学习生活以及娱乐休闲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承受着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网络的虚幻性以及社交的虚拟性让他们对社会现实产生了背离感。因此,如何减少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极影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新课题。网络伦理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进而构建良好的网络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手段。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网络伦理道德失范行为指的是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所发生的违反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按照行为危害程度和性质可以划分为网络失德、网络违法、网络犯罪等不同等级。具体而言,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道德伦理价值取向错位,个人思想价值观发生扭曲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环境体现出更强的开放性,这成为道德观念交叉和文化冲突的根源,在这种网络环境下,不同的文化理念、道德行为准则的冲突在网络世界中并没有正确的衡量标准。如针对社会热点事件而引发的网民大讨论中,各种不同意见让他们失去了对问题真伪的辨别能力;再如针对微博大V秦火火炒作的郭美美炫富事件以及诋毁名人声誉等一系列网络事件,让很多大学生信以为真。这对生活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二)陷入网游世界难以自拔,校园突发暴力事件屡有发生

网络的发展使时空距离大大缩短,终日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屡见不鲜,很多学生对网络的痴迷程度远远超过对学习的专注程度。终日沉迷网络会使他们的社交圈日渐缩小,久而久之,他们内心的孤独感会逐渐凸显。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迷恋网络游戏能够满足其好胜心和好奇心,这种虚拟的世界能够给大学生带来强烈的优越感,使其在自我陶醉中无法自拔,由于网络环境与生活实际有强烈的反差,他们对社会现实渐渐疏远,近年来有些学生因学习压力、感情受挫等原因而选择自杀的现象屡有发生,对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沉溺网络虚幻世界生活,对社会现实生活产生疏离感

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们可以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两个环境中同时出现,现实和虚拟的转换对人的行为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如果这一转换过程不能加以控制,就会出现转换失调进而导致人的行动变异,最终导致心理失衡和生理失调。严重的就会出现沉迷网络、网络孤独症和网瘾等心理疾病,这一新类型的心理疾病被称为网络综合征。

此外,大学生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如果在网络世界中获取更多的成就感,则必然会痴迷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网络生活中,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选择用网络手段进行发泄,如在面临就业、感情、金钱等压力时利用网络麻醉自己,怨恨社会的不公等。用虚拟的网络取代现实生活来证实自己的能力,导致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严重匮乏,使个体行为脱离了现实生活,社会责任感的丧失使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大打折扣。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因素

(一)西方思潮强势攻击,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辨别力

民主和自由是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这对我国大学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学生在大学学习中会接触到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多种先进思想,由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全面,很多学生对外来文化产生好奇心,在这种心态影响下,他们慢慢地陷入这种思想文化的“侵蚀”,慢慢接受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因此,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会造成部分学生对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不满情绪高涨,不能认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盲目地欣赏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形式。

(二)信息垃圾泛滥成灾,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冲击

当前各类网络信息垃圾的肆意传播,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黄色信息泛滥,让很多大学生沉溺于这些不健康的信息中不能自拔;再如暴力信息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等方面的信息影响,使他们走上犯罪的深渊;等等。另外,我国大学生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自控力差、心智不成熟导致面临垃圾信息时难以辨别真伪。如在使用聊天工具时,收到虚假中奖信息却不能及时鉴别出这是一种诈骗手段。还有部分学生难以抵御的诱惑,既损害了身心健康,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网络法律意识淡薄,网络犯罪案件与日俱增

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大学生具备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因此成为制造传播电脑病毒的主力军,利用这种高技术犯罪形式窃取他人的信息资源。第二,黑客骚扰。黑客在互联网中具有很强的破坏力,而目前我国黑客的主力军是大学生群体。他们依靠较高的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成为我国黑客群体的主体,他们入侵政府、企业乃至私人的电脑盗取他人的私有信息,或者对网络上的企业信息进行破坏,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三,侵犯他人隐私。部分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盗取和破译他人的网络账号密码,破解他人的电子邮件、远程访问他人电脑窃取私密文件,或者利用网络散播个人私密信息,对他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第四,诽谤攻击他人。有部分学生利用网络发表不当言论,对学校管理层、教师以及同学进行诽谤。

三、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行为的路径及方法

建设高校网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全方位的立体空间网络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体系。因此,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一)构建高校德育机制,运用网络资源构建高校德育教学体系

传统思想教育大多在教室、板报、图书馆等实际环境中开展,网络环境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即在虚拟化的网络社区中开展教育,具有覆盖面广、隐私性强和管理水平高等特征,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网络德育教育已经不再适用。由此可见,道德规范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已经丧失了发挥功能的依托设施。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有充分思想认识,特别是如何通过网络手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并将其作为基本的职业技能,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推进高校网络德育。

(二)培养是非辨别能力,提升高校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

“慎独”是个人道德行为的一种理想境界,“慎独”指的是在没有外部监督情况的强制下仍然能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形成,其思想观念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因此只有提高高校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以及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评判能力,才能树立其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对各种西方思潮做出正确的判断。

要重视对大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培养信息文化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通过长期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文化能力和互联网技术,促进文化培养机制常态化,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培养信息搜索能力。高校可以将德育课程转移到互联网平台上开展,提高大学生互联网技能的同时也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利用多种媒介向大学生介绍信息检索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信息管理习惯。

(三)因网施教整合资源,强化信息技术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化的作用

首先,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功能,提高大学生获取各种有益社会信息的能力。在互联网上,各种信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因此十分有必要提高大学生鉴别和寻找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从而与时俱进,加快自我素养的完善。高校要定期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当前互联网信息发展特点和现状,找到适合提升自身信息获取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开设相关的公开课程,通过系统的培训帮助大学生熟悉和掌握信息搜索和提取方法,善于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来获取目标信息。可以将一些常用网站介绍给大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其次,培养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够实现,且要求建立长期系统的培训体系,通过常态化教育方法和手段,来不断充实大学生的信息文化和技术,加强和提高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觉性,养成良好的信息搜集和学习能力;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设各种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网络修养的教育;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向学生介绍信息合作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管理习惯;要结合高校德育教育特点,不断提高网络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提高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灵活性和现代性。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若长期在网络中陶醉,将逐渐丧失能够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能力。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应在学生进入校园伊始便展开相关的教育活动,以负责的态度为学生讲解网络中的恶性诱导,使其对虚拟环境内的道德低下行为产生抵制心理,培养学生基于网络资源学习之上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白江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1).

[2]曾艳.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

[3]简福平,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4]李伦,李军.中国语境下网络内容规制的伦理问题[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李丽华.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外化的辩证关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6).

[6]汪少波.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与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2).

网络生活范文6

[关键词]网络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多元化

一、引言

互联网使用的多样性与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已大幅度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使用网络更加深入、接触内容更加丰富、使用过程更加自主,在他们的休闲方式、娱乐方式与交际方式等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网络的普及也给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家校沟通方面等带来影响。

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并在对其现状进行定向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总体状况,掌握其内在规律,帮助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全面了解学生,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及有效的引导。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带动全国信息化和推动整体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框架

本研究将网络生活方式定义为网民在使用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1]网络生活方式包括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学生使用网络的频度以及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场合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可以看出,网络生方式的组成要素包括网络素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转变、网络闲暇、用网状态和家校联系等四个方面。[2]

网络素养主要指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获取能力、使用能力与思辨能力,即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不仅要有获取、使用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批判辩证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网络素养的内涵包括对网络使用行为与方式上、对网络信息价值与意义的思辨能力、正确传播与制作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能力四个维度。

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个层面。

网络闲暇可以从时间属性、活动属性、自有属性定义,调查内容包括:第一,学生网络闲暇生活的社会性、计划性;第二,闲暇生活的内容品质、内容分布;第三,学生的网络交易生活、网络游戏生活和网络社区生活等。

中小学生用网状态包括正常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个层面。“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的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问题,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受到明显的影响。“趋于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时间过长,在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正常用网”则是指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言,网络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家校联系部分指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自我感觉到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情况,以及它能否促进中小学生个人的发展等。具体问题包括家校联系的方式、内容、效果;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以家庭作业为例);由家庭资助参与课外补习的情况三个层面。

三、调查工具和过程

2012年调查从2011年1月开始,2012年9月结束,历时近两年。调查的抽样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29115份,回收有效问卷28610份,回收率为98.3%。抽样范围为北京市8个区县的118所中小学。问卷全部上机汇总和统计,数据分析工具是SPSS18.0。调查问卷由5个部分组成,共包含92道题目。

2013年调查工作从2013年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结束。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市80多所中小学校,年级包括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范围包含朝阳区、大兴区、房山区、丰台区、顺义区、西城区和延庆区等7个区县。调查内容共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家校联系(含课外补习情况)和休闲生活等5个部分。本次调查在考察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CLoS2012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形成《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涵盖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和家校联系四部分)和《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主要是休闲生活部分)两个调查问卷。

《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在6个区县(以上除西城区外)的4个年级发放,共发放问卷1.7万份,回收有效问卷13311份,有效回收率78.3%。《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在西城区、丰台区和顺义区3个区县未接受前项调查的学生中进行抽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684份,从中抽取1231份进行分析。问卷全部上机汇总,数据分析工具是PASW(即SPSS20.0)。

四、主要调查结论

1.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对使用技术促进学习的认识,以及学生的作业和预习情况等方面来调查学生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差异较大;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在使用互联网方面仍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

第一,CLoS2012与CLoS2013都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有较大差异。小学低段学生更喜欢听讲;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更偏好小组讨论;高中生喜欢教室听讲和小组讨论的比例相当,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年龄的关系,会选择课堂听讲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由于知识储备和学生年龄的增加,此时比较适合开展合作讨论型学习活动;按道理高中阶段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应该是合作讨论式,然而喜欢合作讨论的比例有所下降,反而喜欢课堂听讲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而做出的选择。

第二,目前多数课堂仍以讲授型为主,学生课堂自学和参与讨论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CLoS 2013中,56.4%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少于1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47.2%),而有12.3%的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超过2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11.6%);从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时间超过20分钟的比例逐渐下降。这表明虽然课堂教学的形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但讲授型仍占主导地位,但不同区域之间的课堂学习方式的差异并不明显。

第三,随着年级升高,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仍需加强对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引导和帮助,CLoS2013的结果表明,网络对学生学习产生两大不利影响――“视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CLoS2012调查网络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分散学习注意力”和“减少睡眠”两方面。网络对学生的学习主要提供了两方面的帮助,其一是获取学习资源,其二是扩大知识面,与2012年结果相同。学生运用网络学习遇到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相关学习资源呆板无趣和自我约束力不强,而且伴随年级升高自身约束力不强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四,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应引起关注。CLoS 2013中,“总是预习”新课的学生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小学三年级最高,也仅有21.6%的学生总是预习,而高中二年级总是预习的学生仅占1.7%,这一结果比CLoS2012的调查结果(小学二年级46.8%,高中二年级9%)更严重。预习和作业是学生自我监控的重要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大部分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但不同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预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常预习的学生比例逐渐降低,从不预习的学生比例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直线上升。[3]

2.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调查受访学生的网络接触与使用行为,这是学生网络素养的基础,是其网络素养形成的前提。CLoS2012调查主要从学生的网络接触行为与方式(包括是否接触、接触时间、接触地点、接触方式4个维度)、网络接触心理与偏好(包括网络接触动机、网络接触偏好2个维度)、网络使用水平的自我评价等三大维度,共计7个小维度展开调查。CLoS2013主要从网络接触与使用能力、思辨性理解能力、网络内容的创造与传播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等四大方面展开调查。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小学生普遍拥有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较频繁的网络使用,在网络使用上体现出自主化与多元化的倾向,在信息处理上体现出敏感的防备意识,在网络参与上体现出好奇心较强等特征。但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利用网络自我表达、利用网络改变他人想法,以及进行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强;学生们还要注意对网络不良行为和欺骗行为的辨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一,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中值)依次为6岁(小学三年级)、7岁(小学五年级)、9岁(初中二年级)和11岁(高中二年级),整体呈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特点。学生平均每天累计上网时间高于CLoS2012。

第二,与CLoS2012相比,学生上网场所更加体现出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点,移动上网逐渐成为发展新趋势,且高年级学生选择移动上网的比例更高。随着学校上网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的比例由去年的4.5%增加到今年的18.4%。家中自己的房间仍是上网的主要地点。

第三,CLoS2013认为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学生比例为42.4%,明显高于CLoS2012的23.5%。男生认同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1/3学生认为用网络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更有效。

第四,CLoS2013显示,学生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与质疑能力,且较CLoS2012有所提高。学生能对网络信息进行质疑和分析;能注意自我保护,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不随意转发推送信息;对信任机构的真实性更为重视,愿意向特定人群分享和传播信息。其中,约一半学生能对网络信息的正误进行质疑和分析;68.2%的学生在网上交流时从不跟陌生人说实话;76.8%的学生认为,他们不会转发带有“不转发就会遭厄运”等类似信息;85.6%的学生在各种社交网络中所设置的观看权限只有一种类型,且其中46%的人选择了让朋友看到自己的信息。

第五,CLoS2013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网络自我表达、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较CLoS2012有所改善。其中,33.8%的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帖子能做到有贴必转,明显高于CLoS2012的9.5%,学生网络参与度提升明显。

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普及的网络使用与相对缺乏的网络素养、较为充分的硬件保障与相对欠缺的网络使用引导,特别是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要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不仅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路径对学生家长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路径直接开设网络素养课程。

3.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部分从被调查者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等方面进行检测,采用“正常使用”、“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的概念来区分他们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还围绕学习方式和网络素养分析三类人群的特征。总体来看,处于“过度用网”状态的学生比例不高,网络使用状况总体形势较好;但处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媒介素养明显低于“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更低于“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

第一,CLoS2012的结果显示,88%的学生能够适度上网,1.4%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CLoS2013的结果显示,91.4%的学生处于能够“正常使用网络”状态,6.7%的学生处于“趋于过度用网”状态,1.8%的学生处于“过度用网”状态,总体形势较好。CLoS2013的数据与CLoS2012的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总体形势变好,但是过度用网的比例在上升。帮助过度用网学生的任务依然艰巨。

第二,CLoS2012显示,过度用网学生的年级分布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到初二的时候达到最高点。趋于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CLoS2013的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处于“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初中和高中阶段两类学生的增长速度很快。需要在小学高年级加强教育,预防初高中迅速增加的趋势出现。今年高中学生的过度用网与趋于过度用网的比例增长趋势变化明显,这样的增加速度应该引起重视。

第三,CLoS2012过度用网学生的网龄长,平均每天用网时间长。在家上网的比例低,去网吧、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玩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比例高。CLoS2013表明,过度用网学生的最长上网时间过长,对他们的身体会带来很严重的影响。他们中间依然有10%的人去网吧上网,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这些都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要从关注孩子上网的地点入手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第四,CLoS2013与CLoS2012一样,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中,女生所占的百分比高于过度用网的百分比。因此,要关注女生的变化趋势,避免因为对男生过度用网及趋于过度用网的问题严重的刻板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

过度用网的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对网络中不良行为的认识不足,网络安全意识欠缺,在上网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更大的风险。过度用网的学生对新的网络游戏及软件很感兴趣,比较热衷于分享与转发信息,相对喜欢参与对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主动在网络中表达自己,比较看重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更趋向于利用网络解决各种问题,习惯于网络中的思维方式。在对他们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时要首先肯定他们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观念和认识上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4.学生课外补习状况

本部分主要对家校联系和学生课外补习情况进行调查。总体上看,小学生对课外补习的参与情况呈多样化喜好,总体偏向不喜欢。尽管总体参加各类补习班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学校课程相关的补习比例却增加了。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男生比例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学校利用网络促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模式还需提炼。

CLoS2012显示,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较高,课外补习在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促进其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压力。CLoS2013表明,学生对课外补习班的喜好呈现多样化,但总体倾向于不喜欢,特别是有31.1%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喜欢”。尽管如此,“学科补习类”的课外补习比例仍由2012年的75.2%增加到了78.9%,呈增加趋势;但各类课外补习的总体比例(63.9%)低于2012年(70.9%)。这说明补充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现象仍广泛存在。

CLoS2012调查显示,家校联系内容以“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为主,而对“身心健康问题”关注较少;家校联系方式多样,电话与网络已发挥广泛的作用;43.3%的学生表示知道有家长委员会,但其组织方式较为松散,也较少参与学校事务。CLoS2013调查显示,70.9%的男生和67.7%的女生反映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课业负担量大;高年级学生反映家庭作业量负担重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外语”、“数学”和“语文”在“学科补习类”科目中占据前三位(比例依次为33.5%、21.1%和10.4%);“奥数”在“竞赛补习类”科目中名列第一(2.6%)。其中,44.2%的男生和44.1%的女生,对网络促进家校联系的效果不太满意;当前家校联系仍以学校引导家长参与为主,总体上,男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女生;高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低年级学生;学生对在家接受网络补习的热情并不高,总体上,他们能接受的网络补习时间在2小时之内。相对于女生,男生更不愿意接受网络补习。

5.学生休闲生活的调查分析

CLoS2012的调查与CLoSS2013的调查相比,在原先8道题的基础上扩展为82道,将原先较为笼统的休闲活动划分为上学日和休息日、网络和非网络的休闲活动,并从休闲情况、休闲满意度、学习情况、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更深入更详细的调查。

CLoS2012活动频率排序是:看电视、与朋友玩、去博物馆艺术馆、旅游;CLoS2013的频率排序则变化为:与朋友玩、看电视、旅游、去博物馆艺术馆;与CLoS2012相比,CLoS2013被调查学生与朋友玩的频率明显增加,其他三项的活动频率分别下降了。

CLoS2013参与调查学生对休闲活动“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是87.3%,2012年的比例是81.1%。

综合来看,学生的休闲时间大约有4成(上学日37%和休息日43%)是基于互联网的。

五、总结

总的来说,学生上网地点越来越多元化,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在学校上网的时间明显增加。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偏低,课前预习习惯成恶化趋势,家庭作业普遍偏多,课堂教学与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之间的鸿沟成扩大趋势。对课外补习班的喜欢程度有所降低,更多集中在学科成绩提升的补习上。学生网络素养相对去年有所好转,过度使用网络的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4]

参考文献

[1]周颖,黄荣怀.国内外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和对策研究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3):20-23.

[2]黄荣怀,王晓晨,周颖,董艳.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