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1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三国演义》中说,陈宫和曹操逃走后,途中宿在吕伯奢家,夜间听有磨刀声,误认为要杀他,他先杀了吕的全家。知道错杀后,又将错就错杀了吕伯奢。

[例] 赵淑梅笑了笑说:“你们这种做法我不同意,已经知道错了,为何还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二、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关于曹操吃鸡肋歇后语可惜

三国演义》中讲,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有人请示夜间口号,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吃着不可口,扔了又可惜。比喻取舍不定,心情矛盾。

[例] 这事在他看来是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没办法最后还是收留起来了。

三、过时的萝卜歇后语

过时的萝卜--网(枉)操心

“网”与“枉”谐音。萝卜老了心里要起纤维(细丝)。比喻考虑或料理某件事,白费了心思,没有效果。 (例)卢萍说:“他做了许多工作,结果还是过时的萝卜--网(枉)操心!”

狗尿苔做点心馅儿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2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关于这个故事,你还知道其他方面的知识吗?比如说相关的歇后语?如果不知道的话,就来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吧!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一、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着《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描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由于《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申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二、相关歇后语集锦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误(雾)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匹配

诸葛亮草船借箭——实妄(十万)

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

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

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对魏延---见不得离不得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

孔明练琵琶---老生常弹(谈)

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3

中国有国宝,咱们也有班宝,他们可是闻名全班的“钮沙二重唱。”

听起来有些怪。告诉你们吧!钮是指钮仁吉力蛋(钮仁劼),沙就是我们班的沙家帮(沙天楠),为什么叫“钮沙二重唱”呢?你看了下面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小 荷 作文网

有一次上语文课,讲的是关于《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曹老师有声有色的讲着,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着。这时,曹老师问:“你们谁能跟我讲一讲草船借箭这个歇后语接什么呢?”“我知道,有借无还。”沙家(外号)连手都没举就说道。“我不同意,应该是有去无回。”钮仁(外号)反驳道。“才不是呢!你想,草船借箭,借字,当然是有借无还了!”“有去无回,因为箭扎到了草人身上,跟本就回不到曹操手上了,所以我说对了!”“你虽然说对了……”“你终于说我对了。”“但是,我话还没有完呢!我的更准确一点!”“但我的还是对了,所以要接有去无回。”“什么事都要做到十全十美,所以应该我对了。”“有时残缺也是一种美,一点也不懂艺术。”“但……。”“停!”曹老师发火了,你们有完没完,还让不让我上课!“老师,我们这所表现应该表扬一下才对呀!”“表扬,你没有看曹老师发火了!”“可以咱们这种表现本来就要表扬一下吗?”“沙天楠,钮人劼,你们真是二重唱,我快被你们烦死了!”钮人、沙家听了,立马把嘴给关上了。“草……”“叮铃铃”下课了,曹老师搬着本子回办公室了,钮仁劼和沙天楠继续在说“永远谈不完的问题。”

唉,真是两个“活宝。”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日积月累 教学现状 教学方式

“日积月累”出自朱熹《答周南仲书》:“随时体究,随时讨论,但使一日之间整顿得三五次,理会得三五事,则日积月累,自然纯熟,自然光明矣。”“日积月累”顾名思义是一天天、一月月积累,这个积累过程是动态的,是持续的。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每组“语文园地”中都有一个栏目“日积月累”,它主要包括“识字、对联、经典诗文、名人名言”等,是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精华,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但教学实践不容乐观,普遍重知识的机械运用,轻积累的方法指导。教师教的方式单一,学生学得乏味。

一、“日积月累”几种教学现状

(一)机械识记型。

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日积月累”版块时都采用五步法,第一步读读,第二步背背,第三步抄写,第四步默写,第五步查漏补缺,不会背的继续反复读,不会默写的继续反复默写,直到全部过关为止。

(二)自生自灭型。

一部分老师,特别是处在相对成熟的教龄段中的老师在教学“日积月累”版块时,运用的是自生自灭型。因为这一部分老师已经从多年的教学沙场中总结出本版块的考查模式,基本上是填空、默写,所以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自己读背,会默写了就不会影响考查考试成绩。在教学时怎样处理“日积月累”完全取决于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时间充分,那么在课堂上读背写,如果没有时间就一句话“课后读背,会默写”。

(三)蜻蜓点水型。

部分老师在教学本版块时蜻蜓点水,浮在表面。如教学第八册P50的气象谚语“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老师关注到“鱼鳞斑”,先让学生读准“鱼鳞斑”的音,接着看“鱼鳞斑”的图片,最后就让学生背诵默写。这样学生虽然对鱼鳞斑有初步的印象,但是这样的教学我认为缺少灵动和生命力,学生难以感悟到这民间的气象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四)盲目拓展型。

部分老师认为“日积月累”重在积累,拓展的内容多多益善。于是,随心所欲地让学生无限制地抄写同类词语、句子或者诗句,学生苦不堪言。

综上所述,“日积月累”这一版块教师教得单调,学生学得乏味,教学现状处于困境之中。

二、改变“日积月累”的教学方式

(一)乐积农谚,感受生活乐趣。

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几乎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小学阶段“日记月累”涉及农谚的有四次,分别是二年级下册《节气歌》,三年级上册《蔬菜季节歌》,另外六册、八册都收集了气象谚语。但是因为农事与孩子的生活没有紧密关联,因而学生一般不感兴趣。于是在教学八册农谚的时候,我就运用“调查收集――分类整理――明晰依据――故事激趣”的思路开展积累活动。

1.调查收集。古代劳动人民充满智慧,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通过祖祖辈辈的经验积累,口口相传,民间流传了非常多而实用的农谚。我就根据农村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起来,组织学生到周边村子收集农谚。他们收集到的农谚很丰富,有气象类的,也有农耕类的,这些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念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兴趣很浓厚。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谚在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2.分类整理。学生收集到的农谚很多,有节气方面的,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等,类似二年级下册《节气歌》;也有农耕类的,如“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类似三年级上册《蔬菜季节歌》;也有关于风、云、雨等。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角度给收集到的农谚分门别类。

3.明晰依据。无论是什么农谚都是来自于生活和生产,都是实践的经验积累,几乎都可以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因此,我拓展了语文学科的教育,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了解农谚相关的科学道理。如:“燕子低飞蛇过道,风雨不久就来到。”让学生研究燕子为什么会在下雨前低飞?蛇为什么在下雨前过道?它是回到洞里去呢还是从洞里出来透气呢?

4.故事激趣。历史上有许多利用气象的故事,如著名的《草船借箭》。教学时先播放《草船借箭》的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观看结束以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白机智的诸葛亮在一个早上获取了十万支箭,就是利用了有大雾的天时。有了这个故事的引入,学生就自然对《三国演义》感兴趣了。

通过实地调查、分类整理、故事激趣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不仅积累了农谚,还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

(二)巧积歇后语,感受语言魅力。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虽然短小,但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小学阶段歇后语共出现四次,分别是六册、八册、九册、十册,相对集中。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策略:

1.内容重组。三年级第六册第八组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课文《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西门豹》等学生学得不亦乐乎。语文园地八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就是围绕“神话和传说”的,而且“日积月累”的歇后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等也是关于神话、传说。在教学时采用了单元重组的方法,把“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和“日积月累”版块进行整合。

2.情境创设。语言的积累离不开实践运用,运用让语言浑身充满活力,让其更灵动。如学校经常举行各项比赛,每次比赛总有人获胜,有人落选。于是就以学生象棋大赛、歌唱比赛为背景,情景模拟相声《妙语连珠》。

甲:你的象棋技术真好,就像飞机上挂水壶――高水平(瓶)!

乙:你的歌唱得也不错,就像高山上打大锣――四方闻名(鸣)!

甲:不提不提了,听说你上次住院了,我真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乙:不要紧,不要紧,就像牛身上拔根毛――无伤大体。

甲:那就好,那就好,我们说句歇后语就下台吧。

甲乙:唱戏的忘了台词――赶快下台。

内容重组,情境创设都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方法。除此以外,还可以运用看图猜歇后语、看动作猜歇后语等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运用。

(三)妙积名言警句,感受人生哲理。

名言警句是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整个小学阶段,每一册的日积月累都有“名言警句”,涉及珍惜时间、为人处世等方面。在教学中,主要从两方面引导。

1.课堂渗透。语文课堂是名言警句积累运用的主战场。在教学中,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主题的揭示都可以用名言警句。如教学《和时间赛跑》,在课后资料和“日积月累”环节都有珍惜时间的格言。引入时可以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

2.营造氛围。积累离不开良好氛围的创设,名言警句流传至今的很多,涉及的内容很宽泛。有生命意义方面的,如第八册巴金――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有爱国方面的,如第十一册――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的泉源;针对这些内容,组织学生选择相应的名言警句布置在教室、食堂、图书室等场地,营造处处有警句,处处有名言的氛围,督促学生时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聚沙成塔,聚腋成俅。郭沫若先生曾作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驰。”老师应是魔术师,灵活地运用乐巧妙三招解日积月累教学之困,把学生引向自主积累的美好殿堂,让其快乐地徜徉在“日积月累”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1]毛玲斐.日积月累有效提高.教育科学,2012、6.

[2]林志强.教学“日积月累”应有智有趣.2011.12语文・小学教学设计.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5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如火如荼地变革着。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如果一味地拒绝新技术,拒绝新教学方式的引用也是不可取的。

1 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发展带来空前巨大的机遇,也给广大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方式,显然已经过时,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何谓整合?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涵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各学科课程教学并与课程整合,即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部分,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设施和课程评价实现整体的有机结合。这一方面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实现对人才培养标准的根本性转变。

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最终追求的不是学科自身的完善,而是要经过“整合”,使语文学科出现崭新的面貌。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语文教学也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会在一起的。

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架起一座沟通信息时代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桥梁,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 语文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适当减轻教师负担

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有很多资料需要交代给学生,比如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这些东西如果全靠记忆交代给学生,会浪费很多时间。如果运用信息技术,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3 语文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

语文教师素养很高,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借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可以适当弥补某些不足。比如在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给学生范读,但有的教师擅长朗诵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诗歌,而有的教师则擅长朗诵轻柔舒缓的诗歌,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音频文件,借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优秀的朗诵去感悟诗歌,这样就弥补了教师自身朗读水平欠佳的缺陷。笔者不擅长朗诵过于柔情或悲戚的诗篇,所以在教授《再别康桥》和《雨巷》时笔者都是利用课件,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4 语文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大课堂密度

教学过程总中有很多内容是零散的,比如文言文教学,其中有很多知识点如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教师在讲解后如果通过大屏幕再系统地展示给学生,并展示相应的习题,那么不但课堂的密度加大了,学生对重点的把握会更加准确。

5 语文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善学生学习环境

和方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此,要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师必须改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情境的创设是整合课的基础,是教师将学习内容信息化的过程。情境创设的情境是与特定事件相关的整个背景或环境,是围绕其成员的持续呈现的因素。最有效的情境是那些基于问题或个案的,以及那些面向活动过程的情境。有效的情境能使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及深入环境之中,并使他们获得知识或技能以便解决问题或操纵环境。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特别是问题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课件展示的便捷性、情境创设的虚拟真实性,注重在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设计,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6 语文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实例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笔者做法做法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高一上学期是《三国演义》,下学期是《水浒传》,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研读网页。

1)《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2)《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事实证明,名著研读网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以案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他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大纲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程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习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娇艳。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②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④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读网页。

如建立《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可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又如建立《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可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建立名著研读网站,可极大地增强学习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以案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习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我们相信,“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2000年11月14日)教基[2000]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