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味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年轻的味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年轻的味道

年轻的味道范文1

春节,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节日。

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这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是承载着辞旧迎新、祭祀、宗亲礼仪以及民间娱乐的佳节,它播撒传统文化,让人们宣泄亲情。春节期间如果缺少了喜庆音乐,那年味必将大打折扣。

中国人的传统新年音乐

家和人寿满年春,四季平安四季红。最正宗的中国年味,当然不能缺失《敲锣打鼓》的红色喜庆。在中国传统吉祥贺岁音乐中,大量运用了鼓、锣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乐器,采用了具有东方韵味的和弦迭加的演奏方式,营造热烈欢腾的氛围。大年三十的那一天,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有传统风味的音乐作为用餐时的背景音乐。并且这类音乐中的人声往往由民歌演绎,且是一听即可会意的贺岁歌曲。曲目包括大家熟悉的《拜大年》、《步步高》、《凤阳花鼓》等。

春节,也免不了会有一些聚会或是年终奖金发放的场合,这时礼仪音乐就排上了用场。中国人民军乐团演奏发行的《中国礼仪庆典大全之春节喜庆篇》专辑,综合了各种表演形式重现了众多的贺岁音乐作品,其中就有著名的《祝酒歌》。《祝酒歌》已经被著名歌唱家李光羲唱了30年了,直到现在李光羲谈起祝酒歌依然兴奋。迄今为止,李光羲都无法忘记他第一次演唱《祝酒歌》的情景。1978年除夕之夜,由作家韩伟作词、音乐家施光南作曲的《祝酒歌》,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上,乘着歌唱家李光羲激情豪迈的嗓音响遍了大江南北,听众的心灵与之强烈共鸣,中央电视台收到了16万封观众来信,都是要求点播这首歌的。所以,这首歌的年味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

粤语拜年音乐

除了贺岁乐曲和民歌作品之外,华人世界的传统新春歌曲佳作还包括了众多粤语拜年歌。上个世纪70年代,粤语歌曲由香港抬头,当时电视台,电台除了播放传统的国语贺岁歌曲外,还播放一些香港本土创作的粤语拜年音乐,当中至今仍然大卖。在那个年代的音乐作品中,被传唱得最多的要算郑少秋及汪明荃在1977年录制的《欢乐年年》专辑中的歌曲。大碟中收录了两人独唱或合唱的众多曲目。

近年来,也有很多优秀的粤语贺岁曲音乐面世,比如说由环星唱片推出的《恭喜发财迎新春》。这张专辑中收录了谭炳文和李香琴合唱的《年年报喜》,陈洁德和方伊琪合唱的《春花开》,群星合唱的《恭喜发财迎新春》,叶振棠的《祝福你》。华纳也没有放过春节这个赚钱的机会,推出了专辑《今年会更好》,其中收录林子祥的《财神到》、张卫健和吕方的《祝新岁》。嗓音甜润的邓丽君无疑是非常适合演唱新年音乐的,虽然她已辞世多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她早年的贺岁专辑《迎春接福》。

流行音乐也过年

提升年味时尚度,还有不少的流行贺岁曲可供选择播放。

除了传统的喜庆音乐外,时下众多的流行歌手也将触角延伸到了贺岁领域,街头巷尾放鞭炮,新春如意迎财神,流行歌手们的新年音乐献礼,捎来满心的祝福,点缀愉悦的氛围,为我们带来了欢庆缤纷璀璨好时光!经典的流行贺岁歌包括谢雨欣、水木年华、小虎队和忧伤派对等分别演绎的《新年快乐》,黄品源的《小薇新年版》,孙悦的《欢乐中国年》等。

这些歌曲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已经耳熟能详,它们都是流行歌手的贺岁佳品。这其中大多以恭贺为主题,但也有更有意义的一些作品,比如说陈红的《常回家看看》这一首老歌。社会的竞急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在拼命挣钱的同时,与父母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常回家看看》虽然是一首老歌,但放在现在也仍然适合。过年的时候,是应该放下所有的工作,回家看看父母了。与父母聊聊近况,感受一下亲情的温暖,陪伴寂寞的老人是儿女们的义务。

在2007年,海蝶唱片群星曾推出《海蝶群星贺年专辑》,集结当时旗下艺人林俊杰、阿杜、张信哲、金莎、胡灵等,重唱了《财神到》、《恭喜发财》、《贺新年》、《新年的祝福》、《一年一年来》、《珍惜来临的一年》等行贺岁歌曲。同期,凭借网络歌曲走红的流行歌手香香也推出《恭喜恭喜》专辑,颠覆了以往的民歌和儿歌形式,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用Rap和舞曲的风格将时尚新年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不―样的“年味”

新春滋味年年不同,贺岁音乐更有个性选择。

在轻松祥和的各类喜庆音乐中,不论你身在何方,不论你心在何处,人人都期盼来年大吉大利发大财。发财可以不拘泥于形式,音乐更是如此。除了中国人常见的音乐及华语歌曲外,“外国人’与“宠物狗”也加入到了庆贺新春的队伍之中。正是这些奇新的新春乐曲带给我们最独特的“年味”。

想听English的贺岁歌,那么我们首推《欢腾英文拜年金曲》系列专辑。这一系列音乐以幸福年、安康年、团圆年为主题,结合中西吉祥贺岁歌,期望带给人整年好喜气。你能想像林子祥的恭喜你用英文演唱出来是什么味道吗?其实你完全不用去空想,听一听《Keng Hei AllThe Way》,就知道那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一系列音乐不但给中国人新意,同时让外国人也能感受到喜庆。

送给小朋友的新年音乐

如果要评选最搞怪的贺岁音乐,我想这张由小猫小狗主唱的CD一定当选头盘。并且,这张音乐相信能够在过年时让你的宝宝手舞足蹈一番。这张神奇的贺岁大碟就是《Wang Wang Dog Happy New Year Collection(汪汪狗欢唱新年)》。这两张音乐中,制作者使用小猫小狗的吼叫声“欢唱”出大家耳熟能详的《欢欢喜喜过新年(New Year 0f OurLand)》《恭喜发财(舞曲版)》等,猫猫狗狗们给人妙趣横生的新春喜庆感受,平添节目的气氛。

小众聚会的贺岁音乐

这里的小众是专指较早接触电脑,并热爱RPG游戏的那群玩家与霹雳迷们。他们一定不会忘记,除了《仙剑奇侠传》之外,大宇还推出过一部名为《霹雳奇侠传》的游戏。当时,《霹雳奇侠传》破天荒地选择了霹雳布袋戏的当家丑角秦假仙做为游戏的主人翁,在霹雳迷与电脑游戏爱好者中红极一时。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霹雳布袋戏不仅仅与电脑找到了交点,它还与春节接上了轨――因为霹雳布袋戏演员齐力推出了《布布高声贺新春》专辑。《布布高声贺新春》都是用布袋戏霹雳剧的经典音乐改编而来的,霹雳迷们听到这些音乐必定都会会心一笑。就算是《万象更新之茶坊(沧海遗珠参)》、《花好月圆之镜花水月(沧海遗珠参)》等音乐名称,都会让霹雳迷们感到无比地亲切。

舞曲贺新年

舞曲也是贺岁音乐的全新形式。曾经风靡一时的泰国组合中国娃娃贺岁专辑《发财发福中国年》,就是以纯正的舞曲风格,加上来自泰国的异国音乐感觉打造的别样喜庆。

如果你在新春佳节期间,希望用热闹快歌打造更加现代又欢腾的氛围,不仿播放她们专辑中的舞曲版《发财发福中国年》、《招财进宝》、《迎春接福》、《恭喜恭喜》、《凤阳花鼓》等,给传统喜庆音乐焕然一新的改变。

年轻的味道范文2

1.权威主义道德教育观权威主义在道德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对教育者在主客体关系上的霸权地位以及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不加批判的服从。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教师成为道德的权威代言人,并在道德知识、规范、标准上拥有霸权,因此在实践中容易出现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背离。在教育过程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的单项传递而非双向传递,即在权威主义的道德教育下,只能是学生向教师学习,缺乏知识的“反向学习”,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没有选择和进行反思批判的自由,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逐渐滑向权威主义教育的困境。

2.教师个人权威与教师权威的混淆教师权威是一个针对教师群体的概念,如果把教师群体中的个体教师看成是道德规则的来源、解释者,个体教师就是道德权威的代表。教师对道德的判断标准成为学生的判断标准,教师的“人”性和个人价值观被忽略,成为道德的“完人”、“圣人”和学生应该学习的标榜,忽略教师自身的道德知识水平、施教力量、主观意志、个体需要以及教师个人的人格等因素,无形中陷入道德教育的他律状态。在现实中演变为教师认为“善”的就是“善”的,教师的道德准则成为学生的准则,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判就成为代表道德权威的道德评判,学生的道德实践往往以教师的良好评判为目标,泯灭了学生对道德的选择、判断和个人动机,虽然在此过程中强调了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模范和“师表”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3.教师权威与形式权威的混淆形式权威是国家、社会赋予教师对学生实行管控的一种权力,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实践中,这种权力表现为一种强制力,教师对学生教授的道德知识、规范的权威性是不容质疑的,学生对教师的说教要全盘接受和信服,无形中违背了学生道德的养成规律,道德的批判、情感的共鸣、道德的感召力在这种形式威压下被忽略,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践行道德的动力被压制。从师生关系上看,道德教育中,师生关系演变成为命令与服从、机械说教与被动接受的关系,使道德教育变成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学生的道德逆反行为被看作学生对其教师威严的挑战和不尊重,由此容易产生道德教育中的种种人际关系冲突,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感召力和道德榜样,在高压下,导致学生对教师形式权威的畏惧,而非自身的信仰所驱动。

二、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教师权威的消解

1.道德教育的知识化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出现了知识化倾向,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普遍接受的是被客体化了的道德知识。在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感情、体验、逻辑、态度、评判被抽离,被概念化的道德规则、规范、概念所取代,在知识的传输过程中,没有活生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师成为道德规则、规范的唯一来源和最终解释者,基于教师权威的存在,学生开始权衡利益去学习道德知识,反过来又维护了这个知识系统的存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出现了学生的知行不一,即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出现巨大反差。当学生遭遇诸如腐败、贿赂、考试作弊、商业欺诈等“反道德”现象时,道德教育就会处于失语状态,其中的子系统包括教师所传授的道德规则的权威性以及教师本身的权威性也就处于失语的状态。

2.道德教育遭遇“知识爆炸”在封建社会,教师和天、地、君、亲相并列,在道德知识体系中处于上位,受到社会的尊重。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道德教育无论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途径、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变迁,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开放,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科分化日益加速,内容海量剧增,道德教育者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知识储备显然遭到了严峻挑战,在对教师“上位者”、“百科大全书”的传统观念下,教师权威遭到消解客观地发生了。

3.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撞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多元价值观与传统的价值观发生激烈碰撞,传统道德教育中单一的价值观逐渐被打破。青少年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基于多元道德标准、道德准则、道德理念,最终形成多元的道德行为,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功利化、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当代青少年一方面面临着道德选择的日渐丰富,另一方面他们的主体性不断增强,通过教师所传授的被社会奉为道德价值正宗的价值观对每一个不同的青少年个体的规劝效用不尽相同,面临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道德直观层面如何找到交集的技术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教师权威遭到消解就无足为奇了。

4.道德教育的边缘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世界的占有和征服欲让当前的教育异化为将教育者塑造成为工具并不断物化,提升人的品质的德育逐渐被驱逐。学校教育者把绝大多数的资源投入到教会青少年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而实现青少年自身内在品质、完善其素养的德育遭到排挤,这甚至成为一种理想“:‘去道德’成为当代教育的‘潮流’”。美国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道德自律”。在科学技术知识成为教育核心的当代,德行教育式微的趋势使得道德教育中教师的权威遭到旁落。

三、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新型教师权威的构建

1.实现道德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转变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跳出来,不能将道德权威看作是握在手中用来让学生无条件服从的绝对权力,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本真应是令学生信服的、向往的精神牵引力。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精神上的引导、心灵上的触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符合自己身份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从知识传授体系中的单向渠道转变为双向渠道,教师不应该仅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成为青少年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合作者,或者是间接传授者和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在这个教育渠道中,学生可以质疑、可以批判、可以提出异议,教师应该在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帮学生答疑解惑,在此过程中学生习得传统道德教育中所缺乏的选择、判断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区别教师个人意志和道德准则,让学生明白教师不是道德准则的制定者,而是教育威权实现的工具。在教育技术上,少些说教,在道德教育中少用“你必须”、“你应该”等指令模式,少些控制、命令,给予学生思考、质疑、评判的空间,通过教师自身的道德权威、行为、师德,激起其心灵的触动,最终激发学生合理正确的道德行为。

2.实现青少年道德分层教育的角色切换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对教育对象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就是教育层次性,包括道德底线教育、道德原则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教师权威应随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层次施以弹性调整。在道德教育的底线教育阶段,要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去约束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制度权威和知识权威的作用,在知识传输过程中让学生聆听教师的教诲;在道德教育的中间层次即道德原则教育,用道德指令或用道德倡议去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应该把教师的道德权威摆在重要位置;在道德教育的理想教育阶段即用道德倡议去激励青少年的高尚道德行为阶段,教师的师德、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理想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3.把握道德教育中教育客体的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在外界影响下产生道德行为的中介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成分以及相互关联和制约的模式或动力机制。道德教育最终要将道德原则、道德知识内化为青少年的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内化程度和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在内化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性的相互关联性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心理结构的建构,教师应把研究学生心理规律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份。因而,教师要从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深入去研究和掌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运行模式,结合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规律开展教育,实行“人性化”的教育。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少些强制,多些引导,结合学生的生活空间、社会角色、现实需要,合理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在教育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合理发挥教师权威的作用,因势利导,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善行,避免出现教师的主管权威泛滥,导致教育活动中的独断和专制。

年轻的味道范文3

道德有其独立而完整的体系构架,“它和人类的科学活动和审美活动一样,也应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特有的思维形式”,道德的最终指向是人的道德行为,道德思维的指向则是服务这一过程内容。我国学校教育对道德思维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在智力思维教育的主导下成为一种“次要角色”,也就缺乏一种培养道德思维的途径。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思维需将其置身于道德情境之中,由道德感性进而上升为道德理性。

一、道德事件的内涵和分类

“事件”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有一定社会意义或影响的大事情。道德事件并不是独立的内涵概念,“事件”既不是道德的内在结构构成,也不是道德的外延表现;反过来看,“道德”应是事件的属性之一,对人们具有道德影响。所以,“道德事件”并非是对道德内容的解释,而是客观定义具有影响的道德事实或活动,包含道德内容,也就使“事件”具有对道德的研究意义。道德事件是指含有善恶价值判断的道德事实或活动,对人们具有较大的道德影响。

道德事件的分类角度较多,可从事件本身的特性与层次、事件产生的环境、事件所属范畴、事件的主体等方面具体分类。本文针对青少年学生,因此从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将道德事件划分为个体性道德事件与公共性道德事件。个体性道德事件是发生在个体身上或与个体有关的道德事实与现象,适用于学生个体并对其产生较大的道德影响。公共性道德事件是发生在学生群体中或每个学生个体都会面临或体验的道德事实与现象,适用于学生群体并对学生群体产生较大的道德影响。

二、关于道德事件对青少年道德思维培养的价值思考

道德思维是主体根据道德感知而进行的理性思考和推理,是对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思维依赖于具体的道德事件,使其经历从一般到特殊的体验过程,促进青少年的道德思维发展。

(一)应用道德事件能促进道德思维培养完整化

应用道德事件能够促进学生道德思维培养的完整化。首先,完善学生的道德思维培养过程。从学生道德思维的形成过程来看,需要两个阶段,即掌握道德知识,获得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获得深刻的道德认知,了解道德的本质。学生的任何智力发展都离不开学科知识的辅助,道德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智力需要储备基本的道德知识与认知。第二阶段是培养道德思维的必要条件,在具体现实的道德情境中经过判断和推理才能促使道德思维的养成。有效地运用道德事件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充和完善学生道德思维的培养过程。

(二)道德事件的推论性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

相对于知性色彩较浓的说教德育方式,让学生对道德事件进行判断与推理更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在一般道德教育中也要经常让学生参与到道德问题的讨论与分析中,但道德“答案”具有预设性,缺乏推理和判断的动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学校道德教育因包含一种他人或模式化思维代替了学生自主建构道德思维过程。固然不能否定经验性或权威的价值判断的意义,但自我性的道德思维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价值是其不能替代的。道德事件的推论性能够使青少年较快地进入道德情境,进而激活学生的道德感知,深化道德认知与判断。

(三)道德事件的对话、讨论方式有利于道德思维的运行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道德思维的运行离不开道德语言的支持。道德思维中的判断与推理只有依靠道德语言才能顺利展开。”学生需要运用语言对其道德情境进行简要概括,进而进行判断和推理,提高道德思维的效率。同时语言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能够反映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借助语言这一工具也能把握道德思维的结果,总之道德思维的运行依赖于语言。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必然要运用语言这一重要工具。对话、讨论等都是语言的具体形式,也是在分析道德事件时运用的直接方法。

三、在道德事件中对青少年学生道德思维的培养

教师角色在学生道德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需要教师掌握培养学生道德思维的程序和方式方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本文从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来考虑,将道德事件划分为公共性道德事件和个体性道德事件。

(一)在公共性道德事件中对青少年学生道德思维的培养

第一,关注生活,收集道德事件材料。道德事件脱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学生直接体验的生活世界。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与推理需要借助具体可知的道德事件。因此教师需要鼓舞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大量的道德事件,让学生也积累丰富的道德素材。科尔伯格根据其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提出“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新苏格拉底法”),为了能够使青少年在讨论中产生道德认知冲突,进而获得更为高级的道德水平,所以,学生或教师收集的道德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冲突性质。

第二,讨论道德事件,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认知冲突。语言有利于道德思维的运行,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自由的讨论氛围,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对道德事件的讨论中来。学生需要进行个体判断,因此教师不能随意或盲目地介入到其评价过程中。针对有意义、可具探讨性的道德事件,教师需要在适宜的氛围下插入主题,并自觉地脱离价值评判者的身份,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如何选择、如何做、为什么这么做等问题,教师偶有提示,但不做评述。因为对道德事件的讨论没有对错之分,“必须在儿童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然后在恰当的时机“要向儿童揭示出高于他已有的发展程度一个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

第三,内化道德认知,鼓励学生将其付诸行动。从德育目的的层次来看,必然要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帮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道德思维,也必然要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遵从自己的道德价值判断与选择,这样才会使学生的道德选择具有真正的意义。道德事件来源于生活,通过两难道德事件的讨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道德价值认知,也必然要回归生活,解决现实的道德问题。我们不能仅重视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道德思维的重要性,也要重视其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去实践自己的道德价值判断。

(二)在个体性道德事件中对青少年学生道德思维的培养

年轻的味道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 道德失范 成因 危害 对策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由此可见,青少年道德好坏,不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和学校教育的问题,更是事关国运兴衰的大事。本文试图从当代青少年道德失范的成因、危害与对策等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以期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青少年道德失范的成因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黄金时期,社会道德转型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质,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青少年正从传统的“边缘人”向现代社会的“参与人”过渡,逐步体现他们的社会主体地位,是极易成为道德失范的社会群体,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家庭因素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人的道德发展第一个阶段是人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对自己父母或养护人的道德标准加以内化,也即“有其父,必有其子”。现实社会中一些父母自身道德品质低劣,有损人利己、尔虞我诈、傲慢无礼等恶习,加之一些家庭婚姻变故、矛盾难解、儿女留守家中缺少关爱等因素,势必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失范滋生了温床。如有一些家长因自己孩子与他人孩子发生矛盾时,不分青红皂白为自己孩子出头,导致报复伤害他人孩子,或者双方家长引发冲突。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因老师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向老师发难,有威胁、侮辱老师的言行。可想而知,生存在如此家庭环境中的儿女,他们的道德品质怎能不令人堪忧?

(二)社会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而社会生活环境影响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当今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但又隐藏着巨大的不良诱惑,如、营业性网吧等娱乐场所,“黄、赌、毒”等阴暗面,青少年面对灯红酒绿的世界或网络化虚拟时空,缺乏鉴别力和应对性,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及支配下,从而做出了一些非道德不文明的行为。此外,青少年交友不慎,“哥们儿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等交友误区也是青少年道德偏离的主要原因,可以说,一个坏朋友比一个好老师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再有,社会上一些另类的叛逆现象,对青少年的道德取向是一种残酷的蹂躏,表现在对某些规范的道德行为加以嘲弄和奚落,反而将一些非道德的言行大加恭维和赞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平时在中小学生中发现,好人好事、尊师守纪、安分诚实等道德行为常遭到取笑,而投机取巧、放荡不羁、损人利己等非道德行为反而得到崇拜,结果导致有的青少年想做道德的事却又害怕遭到同学的奚落而退却,从而滋生了一些自私自利、弄虚作假、好逸恶劳、纪律涣散、不讲礼貌等非道德品质。

(三)学校因素

在社会因素这个大气候下,学校因摆脱不了整个环境的影响,学校的功能释放必然受阻。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首先就是社会道德失范的受害者,导致学校的机制本身有效率不高,道德教育投入大而收效微。当前,新课改已全面铺开,但不少学校依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或者虽有道德教育措施但实施不力。此外,一些学校不能做到教育公平,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甚至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这些做法无疑会使学生的道德失范群体增加。

二、青少年道德失范的危害

(一)阻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知识、人格发展、品德修养的关键时期,如果道德品质低下,就会缺乏正常人应有的负罪感、内疚感、忏悔意识,就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做,所谓“天不怕,地不怕”,就无所谓纪律、国法,当前,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年龄不断下降就是例证。青少年道德失范,必然导致青少年人格发展错位、社会素质下降、品德心理畸形发展,严重阻碍青少年自身健康发展。

(二)破坏社会的和谐

当前 ,全社会在倡导构建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但由于青少年道德失范而破坏社会和谐的问题也毋庸忽视。首先是破坏了家庭和谐,笔者就曾遇见过如此事件:儿子在校违反纪律,班主任通知家长到校共同教育,在数千人做操期间,儿子因不服家长的管教,抽出皮带与父亲对抗,父亲恼怒之下把儿子打得七窍流血。其次是破坏了校园和谐,如因学生目无师长、扰乱教学秩序、败坏班级名誉等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或者倚强凌弱、敲诈勒索欺负同学,甚至发生在学生中的犯而导致同学关系紧张等,这些道德失范就严重地破坏了校园的宁静与神圣。再次,破坏了社会和谐,当前,青少年在社会上打架斗殴、偷摸扒窃、夜不归宿、破坏公共设施等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不仅令学校头疼,更是令政府部门及公安机关费心的事。

三、青少年道德失范的对策

(一)道德教育的观念更新

当前,各学校对道德教育普遍重视,都有“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观念,但德育成果普遍低效,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对德育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学校德育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稳定学校的秩序,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而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颤传宝曾经说过:“德育应该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他主张,德育应该是欣赏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应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赏识和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因此,德育工作者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而不是凭经验、感觉、问题和上级指示来工作。

(二)道德教育要形成合力

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有关研究表明,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要大于教育的影响。对青少年道德形成和培育起决定作用的环境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只有把这三者的德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三者中,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处于核心地位,学校可以通过自管和他管的形式,如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召开家长会,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开设校园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信箱等,针对薄弱环节,健全长效机制,培养青少年从他律到自律的能力。家庭教育是主渠道,家长要为子女作出良好的榜样,利用亲情、民俗、礼仪、习惯等便捷的道德资源,教育孩子自尊、自爱、自重,做品德良好的人,引导子女从做好孩子到做好公民。社会教育是主格局,青少年许多不良道德是在社会交往或在社会上耳濡目染形成的,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投入,荡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空气,还给祖国的未来青少年们一片洁净的家园。

(三)在有益的实践活动中提升道德

年轻的味道范文5

〔关键词〕青少年;厌学;心理辅导;微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4-0007-04

学生厌学正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难题。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均在坚持不懈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影响厌学学生心理成长的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入手,探讨心理辅导的具体操作,这是一种尝试与创新。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1979年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行为系统环境中,该系统可分为四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四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划分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也就是说,影响青少年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学校、同学或同伴因素,还有各种社会因素,如文化、网络等,但家庭、学校、同学或同伴等在青少年的成长初期,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只要我们能为青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其他的社会负面影响应该都能在家长、教师和同伴的共同努力下被降到最低。

一、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的周围环境虽不会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既可能成为资源,也可能成为冲突和压力的来源。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是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积极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安全、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和谐组织系统,从而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减少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使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笔者结合厌学学生的实际,认为辅导操作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辅导教师,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亲师关系

尽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共同努力,但从根本上说,它主要取决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擅用赞扬。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心境和旺盛工作热情的需要。”厌学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尤其强烈,真诚的赞扬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它是人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得到赞扬后人们就会信心倍增,并且还会爱屋及乌,会喜爱赞扬他的人,喜爱给他带来赞扬的那件事。难怪大文豪马克·吐温会感慨: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其次,还要给予厌学学生合理的期望,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然,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也是必要的。一般而言,青少年喜欢和善、耐心、公平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脾气坏的教师。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教出的学生更乐于助人,他们也更易成为青少年的行为榜样(P.H.Mussen,1981)。另外一项研究表明,热情与容许对于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青少年有良好影响。总之,要促成亲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实行个性化的教育;要尊重学生,进行亲情化的教育;要欣赏学生,施行激励性的教育;要信任学生,奉行宽容性的教育。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主动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网络被许多学校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但有许多学校的这个机制仍处于形式状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主要的话题。这样,势必使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因碍于面子,主动放弃与老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应学会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也许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一定有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闪光点。其次,教师应利用家校沟通平台,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既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也关注其身心状况与品行发展;既有家校之间关于青少年情况的交流,也有亲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

(二)辅导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亲师关系

青少年儿童讨厌学习,产生厌学行为,这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厌学儿童基本都是在专制型、忽视型或者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决定儿童主要的个性品质,家庭教育不良是造成儿童品行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国心理学者从“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教育”七个维度调查440名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母亲的基本教育方式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得分较高,在“民主”和“忽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已达较高程度;过分关心孩子,迁就依从孩子过分要求的溺爱倾向较为突出。儿童年龄对母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影响,母亲对儿童的惩罚与成就要求随儿童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就必须纠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期望,转变自身的不良教养方式。不管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加强情感交流。权威型养育方式虽然被认为是最费时费力的方式,但是也是最有效的养育方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但随着孩子步入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努力去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家长的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很不够。笔者深切体会到,亲师关系的融洽与否会影响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又往往会影响教师对儿童的教育效能;亲师关系的融洽与否也会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程度,最终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亲师关系的融洽程度也往往会影响儿童青少年被教师关心与关注的程度。所以以“助人自助”为己任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在此时完全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厌学学生的老师和家长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厌学学生的辅导和矫正工作中来,家校联合,促进良好亲师关系的建立。

(三)辅导同伴,形成团结友爱的同伴关系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的增强,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同伴既是儿童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显著增强,儿童更愿意以同辈群体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愿意采取成人为他们制定的行为准则。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同辈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小学儿童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他们喜欢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作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和在班集体中地位高低的标准。每个青少年儿童都有一定的群体归属感,在班级中遭嫌弃和孤立的儿童成为了班集体中处境不利的人。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来进行推动,如通过“我来帮帮你”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友善地对待他人,学会真诚地帮助别人;也可以借班会课的契机,进行启发引导;或是通过教师对厌学学生的关心行为来对班级其他学生产生示范影响,让厌学学生感受到来自群体的温暖,找到归属感。

(四)辅导学生本人,进行矫正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厌学学生的辅导最终还得落实到当事人身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辅导心理,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厌学心理的产生不仅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学业进步,程度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阻碍其人格的全面发展。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运用专门的技术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厌学学生一般都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开小差,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作业拖拉,书写不整洁,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上课打瞌睡,课后精神十足,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等。行为主义咨询理论认为,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厌学学生所出现的异常行为完全可以借助行为疗法来加以矫正。如代币法对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就相当有效。代币可以是小红旗、带有分值的小卡片等许多形式,辅导者(可以是专职辅导者,也可以是学校老师或家长)用代币作为奖励,强化小学生的正向行为,然后小学生可以用获得的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心理辅导,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学习习惯,科学地安排、组织学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的压力。这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是很重要的一环。

2. 补习功课,教会学习方法,缩小学习差距

在学校情境中,厌学群体中大多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厌学程度深的也一般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因为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不好,求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心理必然会产生。所以说厌学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可以矫正的。其中,补习落下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最适宜的方式,是把学习辅导的重点放在认知而非动机方面,依靠优良的学业成就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厌学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学科知识体系是逐层推进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包括学习计划与步骤的制定、做课堂笔记的方法、知识记忆的方法、辞典与参考书籍的利用方式、复习预习的方法、考试和答题的对策等。根据笔者与合作者的长期调研发现,大多数厌学学生都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只有让他们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习成绩才会稳步提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缩小了,厌学学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情绪才会逐步缓解。

3.训练自信,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

学校心理学家德夏姆(Decharms,R.)认为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自我,自我的行为和自我所选择的目标是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长有所认知。厌学学生对学业和学校生活产生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是他们在学校里多次遭受失败体验后,为了自尊心免遭进一步威胁的具体表现。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来说,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所以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必须训练自信,以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对于厌学学生自信心的训练,首先可以运用埃里斯(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在教师、家长、同伴等共同营造的和谐微生态环境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维持在合理恰当的水平上。

二、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通过前面的对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的介绍,我们应该不难发现,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其实是集合作式咨询、人本主义咨询、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生态系统治疗优势于一体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相比于其他单一的心理辅导模式来说,笔者认为其有如下优势。

(一)能发挥心理辅导者熟悉微系统环境的优势

对于学校心理辅导者来说,微系统环境是其最为熟悉的。从个体成长发展的历程来看,个体最初发展的是与父母以及抚养人之间的纵向人际交往,自接触学校情境之后,先是有了与老师之间的纵向人际交往,然后随着班级、团队组织的建立,与同伴之间的横向人际才得以发展。父母、老师、同伴对于个体来说都是很熟悉的,这是个体直接体验着的环境。同时,微系统环境也是学校心理辅导者的主要职业工作空间,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学校教育活动为背景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被援助者不仅仅是青少年学生,也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不仅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适应、人格成长等中心问题,而且关注与学校教育相关联的父母教养方式、教育问题以及教师心理健康、教学心理等问题。此外,大部分的心理学研究也是在微系统水平上进行的,例如对于家庭中儿童与母亲的谈话和家庭言语的关系,或者学校中儿童的悦群性与其攻击性之间的关系等。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促成了学校心理辅导者在学校心理辅导活动中能充分利用以上优势,以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二)能发挥多种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的优势

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形形,有精神分析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法、角色扮演法等。心理辅导工作者在运用上述技术和方法时,由于各人学识和经验不同,在心理辅导和咨询过程中对技法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果心理辅导工作者把自己固定在某一理论流派中,把自己所依据的咨询、辅导的技术模式绝对化,无限地夸大其作用,认识不到每一种心理咨询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是非常危险的。同时,每种心理咨询技术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会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面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如想单纯依靠某种特定的理论、特定的方法和技术来“快刀斩乱麻”,是不够的。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倡导综合地掌握、使用各种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并且从发展的观点来把握它们。心理辅导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某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对哪一种具有心理问题的人适用、最有效果,而且要了解这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的界限是什么以及支持它的实践成果有哪些,有无发展的可能性。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优势,同时也能促进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以系统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注重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个体与其周围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关注辅导系统中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和方位来讨论系统中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不仅仅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既将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导背景,也将其作为辅导的对象。学校心理辅导者让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和教师都参与到辅导过程中,构成一个辅导的系统,共同为辅导过程提供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儿童问题的解决。辅导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合作不仅局限于辅导者与学生之间,还涉及辅导者与父母、辅导者与教师、父母与教师之间,并力图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辅导模式中受益。

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趋势,本文提出的辅导模式符合这一趋势,能推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家校合作。通过交流与沟通,会让家长使用积极的养育方式,会花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教师也能从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辅导活动中获益,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滚]C/2009/01/08)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1]沈永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会心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2]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3.

年轻的味道范文6

【关键词】全方位指导;年青护士;乳腺癌患者;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是整体化护理内涵的延伸,其涵盖范围及广,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所有的护理活动都要追求患者的舒适[1]。而对临床护士进行舒适护理的认知调查显示,临床护士对舒适护理知识普遍欠缺,仅9.6%护士了解舒适护理,5.4%知道理论的核心及意义。护理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是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开展舒适护理的先决条件[2]。针对这种现状,我对2009.10-2013.5新上岗及轮转到胸外科的40名护士进行专人带教,利用各种机会讲解舒适护理方面的知识,让她们明白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护理艺术的过程和追求的结果,是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加注重舒适感觉和患者的满意度[3]。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10-2013.5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48例,女47例,男1例,年龄29-63岁,平均46岁。新上岗护士中专16人、大专22人、本科2人。平均年龄23岁。将收治的患者随机氛围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护士按照学历不同分别编号,按奇数偶数分组,进行舒适护理知识的预评估两组护理人员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新上岗护理人员及年轻护理人员在带教老师的带教下,按整体护理程序为患者提供护理。让护理人员按照以下程序护理患者。包括:入院宣教、术前指导、心理护理、手术后指导、康复期指导、出院指导。通过指导让患者熟悉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手术的方式、过程、术后注意事项、用药、饮食、出院指导。

对照组:向年轻护士讲解舒适的相关概念及舒适护理的具体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后再护理患者: 舒适护理的概念、舒适的定义、舒适的分类、护理不舒适病人的原则、舒适护理的应用领域、基本舒适护理内容

2 提供舒适护理的技巧

将“三H”(Hotel宾馆、Hospital医院、Home家庭,简称“三H”)护理服务理念应用到癌患者围手术期中从多方位给予患者舒适。

2.1 Hotel式护理服务―――心理舒适的护理

2.1.1.视觉上,环境舒适、干净整齐,有介绍有关情况资料,如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有关制度、病室有关设施的使用方法等,使病人增加安全感,减轻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听觉上,病区安宁怡静,医护人员语言文明、亲切;感觉上,温度适宜、温馨宜人。医护人员与其交往时态度热情、友好、自信、举止大方,操作时应认真熟练。带领病人或家属熟悉餐车到达时间及位置、开水送到时间、卫生间、浴室地点等,让病人有到“家”的感觉,减少因为环境陌生带来的不良应激反应。

2.1.2护理人员不仅业务过硬,而且仪表素雅、举止端庄、亲切和蔼、坦诚可信,特别是在礼仪、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尊重病人,避免不理解而造成对病人的伤害。责任护士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就诊经过,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是否需要运用保护性医疗制度,病人家庭是否和睦,子女是否孝顺,以前患过何种疾病,是否有手术史,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平素是否经常参加锻炼,心肺功能是否良好,营养状况如何,人际关系是否良好,是否参加医保,如病人已经知道了具体的病情,对手术的方法是否了解,对要切去一侧持何种态度,家属是否能接受,是否能帮助病人共同认可等等都应该了如指掌,才能采取恰如其分的护理措施指导病人安心接受手术,迅速康复。

2.1.3术前准备时段的舒适护理:责任护士应根据医嘱有计划地指导患者进行术前的各项检查,做到既节约时间又减少奔波,确保快、准确、愉悦。避免因在检查途中出现的不愉快而导致的心理不舒适。告知充分的术前准备对康复的重要性。介绍麻醉的方法、麻醉医生的水平、手术前夜、手术日晨必须注意的事项,如保持充足的睡眠、手术日起床后给自己鼓鼓劲、以阳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赢得大家的爱惜,获取双方的心理舒适。手术前责任护士充分捕捉患者及家属各方面的信息,不但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也要密切观察家属的心理,因为家属的每一个表情变化、每一句不恰当的话语都会影响患者的情绪。手术通知单发出后,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印在术前一天对患者进行访视,向患者提供手术相关知识,解除术前害怕、恐惧心理,使其心理舒适得到满足,访视时间以10分钟为宜,避免引起患者紧张和疲劳⑷。

2.1.4入手术室时段的舒适护理:责任护士向手术访视护士介绍患者的心理状态,最迫切的需求,及时调整手术间的温湿度,介绍麻醉的简要步骤,手术大概需要的时间,配合的注意事项,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获得满意的服务,使身心都得到舒适。手术结束前半小时通知病房责任护士准备舒适的床单元、调节病室温湿度,准备好各种物品,减少患者到床位时的忙乱。

2.1.5回病室后的舒适护理:热心接待患者,告知手术已顺利结束,询问患者的要求,对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不合理的需求予以解释。让其安心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清醒程度,观察患者的非语言信息,及时地予以解决。手术后避免伤口污染。密切观察伤口处敷料的清洁度,根据气候情况调节病室环境稳定,避免汗液过多使敷料潮湿或使固定纱布的胶布粘性降低导致纱布滑脱污染伤口,引发疼痛。保证患者的需求,使患者舒适。

2.2. Hospital式护理服务―――个性化社会舒适护理

2.2.1 评估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生活依赖程度。将癌术后的锻炼编成保健口诀:第一天:术后请把枕头垫,预防水肿做在先。第二天:下床活动口握拳,手指分离也要练。第三至四天:前臂屈伸手腕转,4-5次不偷懒。第五至七天:患手刷牙没问题,自行进食促循环。第七至十天:健帮患侧做上举,患侧抬高可到胸。第十至十四天:患臂下垂前后划,手臂放松加幅度。第十四天后,术侧手臂可爬墙,一直坚持到正常。

2.2.2.了解病人最关心的事,最喜欢的事,最担心的事,视病人生理、心理、社会为一个整体。将乳腺癌术后护理常识及术后需化疗或放疗的注意点印成宣传册发放到患者家属手中,随时指导家属,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癌术后保健:饮食指导,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高脂肪及动物内脏。强调保持阳光心态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因愉悦的心情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控制癌细胞的扩散。

2.2.3根据对病人的评估和了解,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护理标准,使每位患者感到护士的关爱与尊重,从而解除其孤独、焦虑、忧虑和抑郁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Ⅰ及时解除疼痛:改变疼痛是手术后必然的生理病理现象及惧怕药物成瘾性的陈旧性观念。一般伤口疼痛可以用镇痛药物镇痛,用药前须注意观察引起的原因,是胸带压缩过紧还是缺血所造成,排除因外部压迫或缺血等原因引起的疼痛,一般可用双氯芬酸钠栓50-100毫克塞肛即可镇痛。疼痛较剧烈者可用镇痛泵自控镇痛。使用时可配合使用镇静剂,能延长镇痛效果。切不可忽视术后疼痛的护理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的舒适,给患者留下痛苦的体验。Ⅱ进行稳定情绪方法的指导,如身临其境法,遐想自己观光旅游中面对的亮丽景色、美丽心情、舒适感觉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抛开一切的胡思乱想,积极地面对现实。,告知焦虑的情绪易引起疼痛加重。Ⅲ皮肤舒适护理:用温开水擦身,及时更换被汗液、血液污染的病员服,更换洁净的床单,调整胸带的松紧度,保持皮肤的舒适。

2.2.4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及健康信息,使病人有选择地接受最合适的诊治和护理,让病人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身心健康。术后应定期随访,随访是指定期按计划的对治疗后无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查。乳腺癌复发和转移可能发生于多年以后,术后随访是终身的过程,随访的目的是为了给患者带来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提高的益处。通过随访可能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及早处理相关的并发症并指导康复。术后三年内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比较高,随访的时间间隔一般为3个月一次。术后五年以上的患者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明显降低,随访的时间间隔适当地延长,6个月一次,具体的随访应该根据浸润导管癌和浸润非导管癌来决定,高危复发的患者随访应该个体化,缩短间隔的时间,增加一些检查的项目。随访时注意复查包括体检、胸片、B超等,必要时做骨显像和脑部检查,对服用他莫昔芳的患者考虑做盆腔的检查,同时注意检查对侧的。

2.3 Home式护理服务―――温馨灵性护理

2.3.1一次亲切的问候:新病人入院后,护士长亲自到病人床边进行访谈,从访谈中获取与病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以便指导和安排护理工作,让护士服务于病人开口之前,使病人有安全感。

2.3.2一次纪念日活动:病人住院期间,如果正逢节日或纪念日,医护人员为病人进行多种形式的祝福,为病人提供更多有形的物质支持和无形的情感心理支持,让病人有居家的感觉。

2.3.3一次出院后回访:病人出院后一周内,护士对病人进行电话回访,内容包括生活、饮食、服药、健康状况及护士的问候,将温馨服务延伸到家庭。

3 结果:

本次实验一共完成了40名护理人员和48名乳腺癌患者的调查,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的乳腺癌知识知晓率考核合格情况以及患者住院期间与出院后的满意度情况进行卡方检验,统计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4 讨论:

舒适护理一直是大家所热议的一个话题,相关知识怎样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有待于大家共同努力。选择怎样的带教方式带教年轻护士提升带教质量也是许多医院面临的难题,我们采取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仍有待于提高。2.我院对年轻护士实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全方位指导,再通过“一带一”的模式辐射,整体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使乳腺癌患者得到舒适护理,满意度达到92%。3.舒适护理确实是患者希望得到的优质护理,值得推广到各类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中。

参考文献:

[1] 肖春秀,姜小鹰。舒适护理理论及其在器官移植受者中的运用[J].现代护理,2007,13(13):122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