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文1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相关。
一是家长缺席。大量研究发现,约有50%左右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来自于家庭,甚至成人的不少精神障碍也可追溯到原生家庭的问题。目前的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着三大误区:第一,教育要求失度。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开发,轻素质提升;重体能健康,轻心理素质培育。第二,教育内容失重。家庭教育中父母盲目施压,忽视性格培养,对孩子过高期望。第三,教育方法失控。缺乏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缺乏有效沟通,习惯选择简单粗暴的家庭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二是学校缺位。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但在贯彻执行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校重分数而忽视心理健康培养的倾向仍普遍存在,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仍是压倒一切的硬指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项经费,硬件和软件建设跟不上;心理老师的待遇和职称评定无标准;心理老师缺乏专业知识的正规化训练和培养,缺乏识别能力和不能开展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三是社会缺项。目前,社会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仍然不足,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神经病,对问题儿童不理解、不同情,以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甚至加以嘲笑、侮辱。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卫生社会资源的配置严重不足,无论是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还是人才队伍都无法满足需求,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
鉴于以上原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共同营造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举全民之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关单位要运用报纸、电视、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网站、小视频等新媒体广泛开展青少年心理知识文化宣传,提高全县人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通过专题宣讲活动、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观的形式深入社区、农村进行宣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倾全校之师,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保驾护航
完善学校心理服务平台。按比例配置专兼职心理教师,规范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对心理教师专业知识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使青少年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工作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设立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着力构筑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吸纳社会各界的专家、心理工作者担任志愿者或者购买第三方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并向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号码,鼓励其有需要时拨打求助。
三、尽全家之能,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探索建立以心理健康、沟通技巧等为主要内容的家长学校,并做到“六有五落实”:有领导小组、有校牌、有工作制度、有考核、有档案资料、有活动经费;领导、管理、师资、教材、教学五落实。落实政府主管、教育部门主抓、妇联等相关单位协同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协调相关部门共同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工作。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定期开展家长培训,确保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月龙”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根据文件《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关于开展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的通知》(国卫疾控精卫便函[2021]112号)要求,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倡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我镇紧紧围绕“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的宣传主题,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我镇领导高度重视,制定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方案,要求卫健、教管等部门牵头,动员学校、医疗机构、村(社区)等多方力量加强合作,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共同创造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科普宣教形式
(一)举办义诊宣传活动
在9月29日,联合我镇文明实践中心,在东泊社区党建长廊举办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大型义诊活动。活动中,共派发了宣传礼品120多份,宣传折页(含青春期、健康类等折页)共200多张,悬挂横幅1条,出动医务人员10人,参加人员达200余人。
(二)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宣传手段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在9月28日结合我镇开展的健康教育巡讲讲座,选取第三小学、星辰学校,贴合主题,开展了两场心理健康教育宣教讲座,二是通过我镇“中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在10月10日转发来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合的【世界精神卫生日】“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为题的宣传推文,并要求村(社区)进行转发,推文阅读量达100余次。
通过活动的开展,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推动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关注,本次宣传活动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文3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障碍 增长趋势
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个体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人们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这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均较强;自制力及分辨能力差,当碰到困难时,不懂得运用缓冲应激来释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疾病,因此开展青少年心理障碍讨论显得尤为必要。
1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认识及判断客观事物时基本倾向会有差异,差异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其次是兴趣爱好的不同。人们在判断客观事物时,心理特征不同,即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会有差异。
2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 大众传媒 指以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对人们的社会影响较大。[1]
2.2 家庭氛围 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孩子失去关爱,有强烈精神压力未能及时获得排解有密切关系。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长大后,常缺乏对他人的人情关怀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2]有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3~5]
一位心理保健专家指出,由于城市住宅的封闭状态,现代儿童除在课堂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他们无共同的游戏,集体的娱乐。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和沟通。不少现代儿童内心孤寂,其心灵健康容易受到损害,久而久之,甚至会患上儿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福建省某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1。表1 心理咨询挂号人次统计表1数字显示,所有到心理卫生中心就诊者,均存在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通过对门诊人次调查,患有心理障碍、抑郁症的儿童当中,有78%的儿童是单亲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根据统计学相关分析,儿童患心理障碍及抑郁症与有缺陷家庭的关系呈正相关。
2.3 教育体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教育模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危机重要原因之一,学校过高追求升学率,在校生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忽略或淡化人性教育,人文关怀未得到有效发展。[6]
3 青少年心理障碍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目前至少有1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疾病负担。主要表现为偏执,交往障碍、抑郁、情绪波动、躯体症状,过于敏感,其中有一半需要心理卫生干预。福建省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2。表2 门诊挂号人次统计 图1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挂号人次每年均递增,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增长趋势。如以这种速度继续发展,我国本世纪末将有>60%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疾病,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 几点建议
4.1 教育机制改革 需对近30年来的教育体制加以总结和研究,并提出具体完善措施。进入20世纪后,国家先后提出了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建立创新体系,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上,始终未走出旧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宏观管理上,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故应针对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用机制。充分重视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青少年。
教育是一种终极关怀,建立科学的教育观不容忽视,教育本质是人的成长,教育学首先是一种人文主义哲学,教育是一种智慧,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比掌握任何一种教育技术均重要。要转变中国旧的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系统:即养成教育、和谐教育、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启发教育、生命教育、重视实践和效果,善待并协助从儿童的个性开始,才是打造他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4.2 家庭父母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个体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地方,而父母就是社会化的最初媒介,也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每一个人来讲,客观现实的认识常是从家庭的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父母的教养状态及教养方式,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调整青少年心理状态,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对待人生和世界,这不仅要老师的引导,社会关心,父母从小言传身教。不仅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教会青少年心理调适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或自认为处在人生的低谷时能够很好地疏导自己,平稳地度过生命中各种困难时期,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地生活成长。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出心理、身体均健康的年青一代,祖国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许积德.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修订版的修订与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440~441.
2 黎雪梅.暴力犯罪的人格障碍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547~549.
3 张志雄.儿童心理卫生的有关因素初探.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6):359.
4 尤三力,吴佩芳,俞琳,等.深圳地区少儿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63.
5 蔡小兰.少年儿童心理障碍病因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4):361.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素质 原则
一、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因为青少年有其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其心理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发展关键期,由于意识发展及诸多社会原因,此时青少年的心理充满了矛盾,他们处于三种矛盾抉择之中,既有强力要求又缺乏独立的能力;充满理想又面临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要改变现状又有着很大的阻力。因此青少年在适应社会和谋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失败和挫折。由于经验不足,缺乏应付苦难的策略与技能,往往会经历心理困扰而不能解脱,这样就需要及时的恰当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来。这比等到其有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再来治疗要有效的多,省事的多,解决也要彻底得多。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能帮助青少年减少对社会的不适应,减低不良的心理反应外,还能培养青少年对理想的积极追求,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所以这种发展性、积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青少年心发展的实际需要的。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要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场所,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加以实施。作为青少年整体素质的一个部分——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相提并论的一个重要素质,那么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是否可以从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呢?
学校有开展教育活动的有力因素,无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教育的设备、氛围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更为重要的事学校有着教育自身的良好特点,教育活动的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都能保证心理健康活动的持续有效的开展,除此之外,教育活动也符合青少年的需求,满足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传授心理活动,分析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的一门全新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卫生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即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属于教育学范畴,还属于社会学范畴,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培养青少年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潜能。其可分解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发展性:面向学校的全体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预防性: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上有可能发生问题的青少年,对他们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三个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上,其重点是第一个层次,主要目的是预防和发展,主要面对的是全体青少年学生,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并非矫正教育,防范于未然要比治疗简单的多,这就好比流行性感冒,事先打预防针要比患病后再打针吃药效果要好得多,治疗只会事倍功半,而预防会事半功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渐形成,智力、体力、道德意识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候的青年年一方面渴望自由,开始拥有自己的秘密,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学业负担的逐渐加重,升学就业等等激烈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显得无所适从。国外屡屡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正是这一问题的极端表现。
这些心理具体表现在:1、由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问题,如与异往恐惧、、性幻想等。2、学习问题,如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3、情感、个性问题,如情绪的不稳定、冲动性、极端性;自恋、闭锁等。4、人际关系问题;如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关系不良等。5、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隐患引起的心理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开设相应课程让青少年学习性知识、性道德、性法律势在必行。2、培养青少年学习兴趣、学习心理障碍及用对措施;学习策略训练、考试心理等。3、教育青少年如何有效调节自身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训练包括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培养等。4、针对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撒谎、逃课、打架斗殴、吸烟酗酒、人际交往障碍以及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自卑、自负、多疑、嫉妒等心理进行剖析、调节训练帮助这些孩子认识这些行为和心理,促进其良好行为和心理的养成。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求教育者认清心理监看教育的根本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2、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科学性。要用科学的方法以科学、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3、疏导性原则: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导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要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反对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问题的青少年学生。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文5
一、职业学校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
1、环境原因: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2、学生自我原因:(1)职中生思想、知识素质偏低,追求狭隘,理想浅近,人生标准较低。故而自我要求不严,感情放松,学习松驰,把物质和生理上的刺激作为主要追求,这样就易于产生各种不道德的行为;(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缺乏辩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以错为对而造成一错再错;(3)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时期,他们貌似大人,内心却很幼稚。生理与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常使他们易于动感情,行为冲动;易于受坏人教唆和“朋友”引诱;在黄色出版物的刺激下不能控制自己而产生坏念头;在打击和挫伤面前易于失望和消沉等。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校班级管理
1、全员参与,人人争做心理健康教育导航员。学校要加强班主任、骨干教师、全体教职员工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让每一位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能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校级、中层、班主任,到各科教师都能围绕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倡导全校所有的教职员工,人人争做心理健康教育导航员。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班主任老师,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扮演着心理导航员的角色。凡是校园幽静的地方,比如,读书亭、喷水池、林荫道,绿草坪,经常会看到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在春风化雨般的细细引导。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暗示、一句启发,无不倾注着班主任老师的心血,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全员参与,使得整个校园形成了一种浓浓的心语互动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
2、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丰富传统德育教育内容。
(1)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过程,就是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备的过程,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内心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人生道路上,自觉地、坚定地依照自己确定的道德信念来选择行为、进行活动,并依靠这种信念来评价、鉴定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善恶,并使这种行为成为自己日常生活习惯,从而对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2)法制教育。 相对于道德而言,法律是一种他律的措施。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什么行为允许做,什么行为不能做,以及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距离,从而确立法律观念,培养遵纪守法意识,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就应该加强校纪校规和法律知识教育。也可以通过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普及法律知识。(3)人生观教育。任何一个人,不论其自觉或不自觉,总是在一定的人生观指导下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因此,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人生观教育,反对和批判各种腐朽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正确对待人生,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谦虚谨慎、忠诚老实的美德,养成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和消极现象。(4)其他教育。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公共关系教育、方法论教育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文6
关键词:学校口腔疾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80.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0-0135-02
1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1970)年指出:牙科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并能终生保持口腔健康。它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如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信息传播等,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口腔健康列为评价人类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口腔卫生保健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预防口腔疾病、增进口腔健康的最基本场所,具有受教育者数量庞大,容易集中,有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资源和手段等特点,应当以循序渐进,根据年龄由浅入深,传授基本的口腔卫生知识,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让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认识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并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更有效促进学生从知识、态度、信念到行为上的转变,达到实施口腔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2原因
2.1缺乏专业口腔医生
目前我国的学校编制中只有普通校医,缺乏专业口腔医生,缺少最基本的口腔预防及治疗手段,使学生在龋齿和牙龈炎发病率的高峰期没有及时接受窝沟封闭、龋洞充填等防治措施,从而导致许多乳牙和年轻恒牙的严重龋坏、早失甚至牙颌发育畸形。
2.2 缺少口腔健康知识
学校的教育体制都以优化教学为主,基础教育中缺少口腔健康知识和干预不健康的行为的普及。
2.3 学校学生口腔保健的三项任务
2.3.1 口腔健康服务:建立学生口腔保健卡、定期检查,有计划地进行治疗。
2.3.2 预防龋病、牙龈炎和其他疾病。
2.3.3 口腔健康教育,增加口腔健康知识与培养口腔健康的良好行为。落实不到位。
2.4 餐饮结构单一化、简单化
学生的餐饮结构单一化、简单化,从根本上忽略了口腔健康与生命质量的统一性。
3现状
3.1 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由于牙病可以造成牙痛、牙齿的缺损、牙齿及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最终导致牙齿的脱落或拔除,由此造成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形成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从调查资料看,学生恒牙的龋病部位与中老年的失牙部位有明显的联系。
3.2 牙齿的缺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由于牙齿的缺失,影响面部的美观,造成乳恒牙替牙期的恒牙萌出紊乱,而形成错合畸形,也可以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的紊乱,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3.3 口腔疾病可并发其他疾病
口腔疾病是列于普通感冒之后,人体最易得的疾病之一,早期易被忽视,但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全身感染、心肌炎、肾炎等。
3.4 牙病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学生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学生在校期间便于组织和管理,故学校是口腔保健的重要场所。我们应该积极、迅速行动起来,将口腔健康教育与学生所接受的普遍教育同步进行,使学生了解口腔健康知识,建立口腔健康的新观念。
4对策
4.1 制定口腔健康教育目标
口腔健康教育是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进学生口腔健康水平,应根据学校口腔卫生保健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制定口腔健康教育规划目标。制定长远规划,设立目标,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系列化、网络化,将其纳入教育卫生工作总体规划之中,建立口腔健康教育评价指标。
4.2 建立健全学校预防保健工作的3项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学校预防保健工作的3项基本原则,即健康服务、健康教育、消除学生健康的不利环境因素。对学校校医应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教程培训。
4.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口腔保健意识
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切实落实,狠抓到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口腔保健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增加宣传力度,认识口腔疾病的危害性,掌握口腔疾病的防治和口腔保健的知识。
5方式
学校是预防口腔疾病、增进口腔健康的最基本场所,学校具有的受教育者数量庞大,容易集中,具有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资源和手段等特点赋予了它是健康教育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因此,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
5.1 课堂讲授
迄今为止仍是国内最普遍采用的学校健康信息传播方法,多在学校中使用。教师或口腔专业人士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应注重授课时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艺术性;同时准备相应的挂图、声像资料或其他教科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概念,增强教学效果。
5.2 讲座
围绕带普遍性的问题,请一名或多名专业人士作专题讲座。优点是针对性强,主讲人专业水平高,提供的知识较深入,对人们掌握正确的口腔健康知识有较大帮助。
5.3 示教
通过具体演示,让受听者亲自练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掌握相关技能。优点是教学过程具体生动。示教者应注意:操作示范的程序动作准确无误;保证学生有足够操作时间,在练习中进行具体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随着口腔医学的进步,学校的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水平不可缺少的一项措施,也是完成我国2020年口腔保健目标规划的必要保证。学校的口腔健康教育与口腔专业人员的预防措施相结合,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信息传播等,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共同促进学生口腔预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规划》打下牢固的基础,对构建健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