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雪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湖雪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湖雪景

西湖雪景范文1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会上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作为该中心前期成立的支持者,我一直关注这个中心从筹备到成立的整个过程。应该说,对于互联网作为独立学科和研究方向,中国传媒大学体现出一种敏锐和前瞻性。譬如建立中国第一个”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建立研究互联网如何对人类未来社会产生影响的““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

会议上,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谈到:

“当前人类社会正进入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历史交汇点,融合、颠覆、重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这个时代既让我们倍感兴奋,又让我们陷入迷茫,甚至恐慌。”

“两年前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致力于打造互联网信息与传播研究领域的国家权威智库,基于此,在互联网信息研究院下成立一个专门研究网络带给未来社会变化的研究机构自然顺理成章。

“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将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和政府智库,成为互联网行业重要的政产学研转化平台,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思想库、人才库、产品库。”

这次会议邀请的演讲嘉宾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阿里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吴坤,乐视高级副总裁、乐视体育董事长高飞,京东智能集团CTO刘子豪和我本人。各位专家的发言让我获益匪浅,我的演讲内容是对之前研究的一个总结。也放在下面供感兴趣的朋友了解。

互联网+脑科学,互联网神经学的提出与未来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感谢传媒大学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给予我这次分享的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互联网+脑科学,互联网神经学的提出与未来》。

每一次人类社会的重大技术变革都会导致新领域的科学革命,大航海时代使人类看到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孤立生态系统对生物的影响。无论是达尔文还是华莱士都是跟随远航的船队才发现了生物的进化现象。

大工业革命使人类无论在力量的使用还是观察能力都获得的极大的提高。为此后100年开始的物理学大突破,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突破包括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众多科学家创建的量子力学大厦,这些突破都与”力“和”观测“有关。

互联网革命对于人类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工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增强人类的力量和视野不同,互联网极大的增强了人类的智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而智慧和知识恰恰与大脑的关系最为密切.

如果我们观察近20年来互联网出现的新应用和新功能,可以直观的发现互联网与大脑结构具有越来越多的相似性。这些现象包括:打印机,复印机的远程操控,医生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手术;中国水利部门在土壤,河流,空气中安放传感器,及时将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形成报告供防汛抗旱决策使用;Google推出了“街景“服务,在城市中安装安装多镜头摄像机,互联网用户可以实时观看丹佛、拉斯维加斯、迈阿密、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的风貌等。这些新互联网现象分别具备了运动神经系统,躯体感觉神经系统,视觉神经系统的萌芽,基于以上互联网新现象,

2008年我们在《人类工效学》,2010年《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2012年《互联网进化论》或出版书籍提出互联网进化的观点:

“互联网将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另一方面,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所有的互联网功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帮助神经学科学家揭开大脑的秘密。科学实验将证明大脑中也经拥有Google一样的搜索引擎,Facebook一样的SNS系统,IPv4一样的地址编码系统,思科一样的路由系统。。。”

与此同时国外科学家和研究者也关注到这个领域。2010年8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汤普森在《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用互联网路由机制解释老鼠大脑的信号如何绕过破坏区域到达目标区域。

2012年11月16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DmitriKrioukov在2012年11月的《ScientificReport》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并结合多种其他计算,提出许多复杂网络如互联网、社交网、脑神经网络等有高度的相似性。

2014年,Web.com前CEO,美国邓白氏集团的董事长兼CEO杰夫.斯蒂贝尔出版的《断点:互联网进化启示录》一书中同样提出互联网向类大脑结构进化的观点。

互联网与神经学这两个原本距离遥远的领域,关系远比想象的要深入和密切,过去10年建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基础,使得这两个领域交叉可以产生出21世纪的新学科-互联网神经学(Internetneurology),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互联网神经学:

基于神经学的研究成果,将互联网硬件结构,软件系统,数据与信息,商业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从而构建互联网完整架构体系,并预测互联网沿着神经学路径可能产生的新功能和新架构;根据互联网不断产生和稳定下来的功能结构,提出研究设想,分析人类大脑产生意识,思想,智能,认知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互联网和人类大脑结构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双巨系统交叉关系。

如果以脑科学和互联网为横坐标轴两端,生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纵坐标的上下两段,互联网神经学将由四部分组成:互联网神经生理学,互联网神经心理学,大脑互联网生理学,大脑互联网心理学,它们之间的交叉部分将形成第五个组成部分-互联网认知科学,他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关于互联网神经学的5个组成部分分别介绍如下:

互联网神经生理学重点研究基于神经学的互联网基础功能和架构,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互联网感觉神经系统,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互联网自主神经系统,互联网神经反射弧,基于深度学习等算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图像,声音,视频识别等互联网人工智能处理机制。

互联网神经心理学重点研究互联网在向成熟脑结构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类似神经心理学的互联网现象。包括但不仅限于互联网群体智慧的产生问题,互联网的情绪问题,互联网梦境的产生和特点,互联网的智商问题等。

脑互联网生理学重点研究大脑中存在的类似于互联网功能结构的地方,使得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成为破解大脑生物学原理的参照系,包括但不仅限于大脑中的类搜索引擎机制,大脑中类互联网路由机制,大脑中的类IPv4/IPv6机制,大脑神经元类社交网络的交互机制,人类使用互联网对大脑生理学结构的重塑影响等。

脑互联网心理学重点研究互联网对人类大脑在心理学层面的影响和重塑,包括但不仅限于互联网对使用者产生的网瘾问题,互联网对使用者智商影响问题,互联网对使用者情绪和社交关系的影响问题等。

西湖雪景范文2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42-01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6月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患者年龄为18岁~88岁,均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病程3年~12年,每周透析2次或3次,时间8小时~15小时。患者均行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于造瘘后二月~3月行内瘘穿刺。所有研究患者均为需要长期规律透析的患者。

2 结果

100例患者中出现2例血流量不足,1例动脉瘤,2例血栓形成,无感染。追踪调查显示血流量不足患者本身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动脉硬化情况严重;2例血栓形成患者与低血压有关,其中1例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内瘘恢复通畅。

3 保护性护理实施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它具有维持通畅时间长、穿刺成功率高、感染出血的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普遍应用[2]。对内瘘血管通路,给予正确护理,对于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少其并发症意义重大。本研究针对需要长期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从内瘘术的护理、内瘘的使用及护理、自我护理等方面予以全方位保护性护理。

3.1 内瘘术护理

3.1.1 术前护理:告知患者造瘘的重要性、方法及如何进行术中配合;保护准备造瘘侧上肢的血管,切勿在造瘘上肢行各种穿刺操作;尽可能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让一些成功患者现身说法,增强其信心,配合治疗。

3.1.2 术后护理:向患者解释内瘘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者全身情况、手术局部情况及内瘘通畅度;注意避免对于造瘘侧手臂的压迫;严禁在瘘侧肢体测血压、注射等操作;及时做好宣教工作,在专业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健瘘操”锻炼,告知患者如何判断动静脉内瘘通畅情况,每日数次触摸瘘管有无震颤,若有异常及时就诊。

3.2 内瘘的使用及护理

3.2.1 评估动静脉内瘘是否成熟;皮肤的完整性;是否通畅;血管走向、深浅,管壁厚薄、弹性。

3.2.2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医源性感染。内瘘成熟至少需要4周,最好等待8~12周后再开始穿刺。宜行阶梯式或纽扣式穿刺,忌定点穿刺;提高穿刺技术,力争“一针见血”,有资料报道,针尖斜面向下的穿刺方法,使皮肤和血管对针的抱握更为紧密,对某些皮肤血管弹性差的患者更适合,可以降低渗血的概率[3];不要轻易在吻合口附近穿刺和定点穿刺。一般动脉穿刺点距吻合口3厘米以上,针尖朝吻合口方向,静脉穿刺点应尽量离开动脉穿刺点,一般为6~8厘米。

3.2.3 在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监测内瘘血流量、静脉和动脉的压力。随时监测血压,确保血压不低于100/60mmHg[4].避免长期低血压诱发造瘘口血栓形成。

3.2.4透析结束后,采用无菌纱布卷法拔针:无菌纱布按压与针头拔出同步进行,最大限度减少渗血及机械性损伤,注意避免穿刺部位过多出血。门诊患者观察1h,重点监测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渗血情况,监测血压。对于出现低血压、恶心、呕吐情况者,配合医师处理。

3.3 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3.3.1 感染: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或脓肿形成,全身表现为体温升高。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提高穿刺水平,做好健康教育,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

3.3.2 血栓形成:由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低血压、心脏病、感染、损伤、血黏度过高、穿刺后压迫不当造成血流阻断,过早使用、着凉等因素均可直接造成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或失功。早期血栓形成可采用尿激酶溶栓,避免透析时超滤率过高或干体重设置过低导致的反复性低血压;避免内瘘未成熟时使用,提高穿刺技术,忌定点穿刺;压迫止血得当,力度以能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

3.3.3 皮下血肿:穿刺失败,压迫止血不当可引起皮下血肿。24小时内冷敷或用硫酸镁湿敷,也可用马铃薯片敷。24小时后热湿敷。

3.3.4 动脉瘤:穿刺不当,内瘘流量过大均可发生动脉瘤,要避免在动脉瘤处穿刺,同时对皮肤薄弱处予以保护,防止感染及破溃,必要时手术切除。

3.4 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指导

3.4.1 告诫患者,内瘘为其生命线,应积极维护。注意瘘侧手臂皮肤的清洁卫生,避免搔抓引起破溃感染而造成静脉炎;透析前用肥皂水清洁瘘侧手臂;避免瘘侧手臂外伤,有动脉瘤者,可用弹性绷带或护腕加以保护,避免继续扩张及意外破裂,但松紧应适度,以保持瘘管通畅。

3.4.2 血液透析完毕当日穿刺部位不沾水,创可贴覆盖针眼12小时,以免内瘘出血、感染。密切观察穿刺处,发现渗血、肿胀,立刻压迫止血,力度以不再渗血又能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为宜。24小时内有肿胀时给予冰袋冷敷,24小时后确认不再渗血时可热敷消肿。严重的斑痕、硬结伴透析时静脉压持续增高,可用喜疗妥涂擦按摩结合超短波热理疗,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7-14天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也可将新鲜马铃薯洗净擦干,切成直径为5-8厘米,厚为0.3-0.5厘米的切片,并在切片中央挖一直径约1厘米的孔以避开穿刺针眼,将切片紧贴于穿刺部位皮肤,切片干燥后随时更换,每次外敷时间为30-60分钟,每天2次。

3.4.3 教会患者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强调限水、限盐的重要性。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严重影响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单位时间内超滤增加,易发生低血压,内瘘闭塞。水中加入薄荷叶、柠檬片,含化冰块,嚼口香糖,山楂片,可以减少口渴;每天计划饮水,尿量加500mL;低盐饮食,多用醋、糖、葱替代食盐,增加食欲;做食物标本让患者知道进食该体积大小的食物含水量,以便计划饮食;严格控制体重增长,每天小于1kg。

3.4.4 养成每日检查动静脉内瘘的好习惯(3-4次)。将2-3个手指指腹放于内瘘吻合口近心端,感觉血管震颤是否存在。可以用对侧耳朵倾听血管杂音(流水音、沙沙声),如果震颤和杂音消失,变弱应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 周,王倩,王英.等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重庆医学,2009,38(7):82-83

西湖雪景范文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外语教师如何应对挑战?英语语言学科互动学习平台提供的网络化教学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建构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分析了该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原则和目标、建设意义和成效。

关键词:英语教学改革;互动学习平台;信息化

0引言

2010-2020年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到2020年完成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检查职业教育数字资源数量与质量满意度及网络教学平台覆盖面。因此,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线教育已到爆发点。如何应对挑战?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研究势在必行,如:移动互联网语言教学平台的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等等。教学对象研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9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同一时间内承担多重任务;他们有明显的感官式学习和快速反馈诉求;他们喜欢互动式、体验式学习;他们能充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他们的学习具有更强的功利性。教师教学过程也值得研究,如: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和创新,教师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的重构;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将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转移至课前完成,知识的内化则由原先课后做作业的活动转移至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受翻转课堂的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模式有无改革;教师对教材和教学资源是否研究。基于以上认识,英语语言学科互动学习平台的建设能为老师提供很好的信息化英语教育教学环境。该平台提供的网络化教学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建构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集中了计算机学习环境、远程学习环境和开放式学习环境的种种优势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它是基于计算机(Computer)、互联网(Internet)或局域网(LAN)等硬件基础上的一种学习环境。那么建设语言学科互动学习平台将成为我们学科建设的重点课题。解决教学的智能化、专业化,学习的兴趣化、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老师提供一个创新的语言教学环境。

1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功能需求,从性价比最大化角度出发,我们考虑采用系统模块构架建设,为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和工作的网络应用环境。将相互独立的教学服务子系统完整地结合起来。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在学校现有校园网和计算机房、多媒体语音教室以及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备基础上加上英语语言学科互动学习软件和多媒体英语源库,网络化教材等组成。

2总体原则

①学期原则:可按照学期统计所有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设置、资源建设以及院系管理数据。可按照学期查询和调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设置、资源建设以及院系管理数据。

②班级原则:按班级为基本单位,建立系部、教师、课程和学生的“四位一体”对应关系。教师可按照班级开展任务型网络教学,并可实现班级信息、数据查询和管理。学生可按照班级进行注册登记和学习。

③课程体系规划原则:院系课程体系规划;班级课程规划;学生课程规划。④角色设置原则:建设项目需要可以提供学生、老师、教研室、系部、院部以及实验室管理员的相关权限。

3总体目标

构建一个网络化学科应用平台,真正促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创新,实现网络教学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真正促进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科建设水平。可以为学生营造校园网英语大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模式、随时随地、即点即得的语言学习环境,使校园成为语言学习的大课堂,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对外语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形成;可以为教师创造了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和手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以及开展基于网络化环境下外语教学创新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加强了教师对学生“教学形成性(学习过程)评估”手段,及时反馈分析评估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可以加强教务管理,实现外语教学的规划和控制;可以促进本校的外语教学资源化建设,建设专业英语语言资源库和课件库。

4建设意义

《课程要求》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4.1符合教育部关于高校外语教改的精神

目前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最新外语教学模式”,网络化外语教学成为未来外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历史的必然,是外语教学的先进性的表现。目前全国有条件的高校都建设了网络化语言学习中心,而且成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

4.2有利于本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教学效率提高

构建一个网络化学科应用平台,可以为教师创造了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和手段,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很多高校由于应用了网络化语言学科平台,教师的工作重点、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学效率的提高,每年的师生比都在提高,教学成绩也在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网络化语言学科平台的应用,从教、学、考试、管理各个方面都为老师教学提供了更多、更大的教学机会和教学环境。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了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更高效,行政性开支降低等一系列良性循环,有利于创造学生满意、教师满意、学校满意和社会满意的和谐局面。

4.3有利于本校外语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构建一个网络化学科应用平台,才能为一线教师搭建网络化教学和科研的环境,才能结合实践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创新。另外,只有基于一个网络化学科应用平台,才能逐步实现本校特色(具有针对性的)外语教学资源化建设,才能逐步实现本校后续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所有这些都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一线教师队伍的自身发展,影响着本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4.4有利于加强学生平时学习以及教师日常教学管理,降低管理成本

构建一个网络化学科应用平台,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形成性(学习过程)评估”手段,也能及时反馈分析评估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与传统教务管理方式相比,发挥了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降低了管理成本。

4.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自我

提高的学习需求构建一个网络化学科应用平台,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网英语大环境,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和使用英语,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建设成效

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当前该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和国内各高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应继续深入改革大学英语教学。配套英语网络教学软件,将丰富和完善我校的网络化英语教学资源,来源丰富、媒介多种、易寻易得、互联性强、可个性化选择的教学资源,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英语教学需求,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能够提升该校英语教学水平和网络课程建设水平,为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共建共享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将有利于该校外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使该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处于领先地位。有利于教师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试点。教学内容体现知识性、娱乐性、时代性、相关性。教学材料力求短小,适应快节奏的学习;针对性强,满足个性化的需要。教学过程遵循宏观任务+微观能力;阶梯化进行、自动化升级,变化快节奏。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师生及生生互动,输入与输出融合,目的与手段融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具科学性(保证效率)、趣味性强(保证投入)、个性化选择(保证效果)。教学评估彰显从“对课程的评价”向“促进课程的评价”的转变;从“对学习的测试”向“促进学习的测试”的转变。因此,在英语语言学科互动学习平台支撑下的外语教学,不只是采用单独传统的教学学习方式,而是使教材以及课程的管理或使用都更为动态及简单,整个网络化的教学、管理、评估有效的结合。这将会使优秀的教学管理资源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基础学科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硬件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通过网络打造零时差、无空间距离限制的最佳教学、学习环境。

6结语

英语语言学科互动学习平台建设迎合了语言教学的发展趋势———信息化。语言学习资源的电子化和数字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素材;网络是一种广泛的交流手段,具有最大的信息共享,那么作为交流使用的语言教学走向网络化将是必然。教师在英语语言学科互动学习平台上能发挥网络教学、备课、管理、资源共享等应用功能,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将外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15,07.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西湖雪景范文4

环境保护教育不仅仅是针对某个层面人群的教育,它应该是针对全体社会人群的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环境保护问题也成为全球化的问题,我们应提升每个群体人员的环保素质,为环境保护做贡献。中职教育是现阶段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社会输送基础工作人才的关键部分。中职学生大多会成为一线的生产者、经营者、技术工人,结合现阶段的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生产现状,提升中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合理控制和改善环境破坏现状的关键措施,对于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结合教材研究性学习

影响环境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环境破坏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气候恶劣、淡水资源减少等。中职学生要想了解化学对环境的作用,首先肯定是通过教材知识了解相关化学与环保的内容。但是书本知识又未免具有局限性,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提升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过程中,将教材中的化学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注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行讲解和分析。比如,在学习酸雨的危害时,举出实际生活中取消燃煤锅炉的例子;在学习氮磷化合物时,举出现实生活中提倡无磷洗衣粉的例子;在学习金属铅的相关知识时,举出国家提倡使用无铅汽油的例子等。这些都是对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活实例,将生活中的实际举措与教材知识相关联,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了解生活、了解化学、了解环境保护。

在中职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化学实验向学生讲解化学试剂用量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如,在检验硫酸根离子存在的实验中,加入BaCl2的量不是越多越好,易溶于水的BaCl2是钡化合物中毒性最大的物质,过量的BaCl2排入到水体系统中会产生土壤或者水质污染,水体中含钡最高允许浓度不超过1.0 mg/l。在制取氯气的实验过程中,也应该控制各物质的用量。对化学仪器的清洗以及回收也应该特别注意。所以,在化学教学和实验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研究性学习应该特别关注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每个人都能为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

化学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参与者,在中职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环境保护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产生足够的重视。专题讲座的内容可以是收集环境破坏的现状及其危害性。比如,当前世界上正在生产和使用的化学药品有十万多种,仅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一年就能排放近30亿吨的化学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有60%进入了大气,有10%进入了表面水系,剩下的30%进入了土壤。环境是全球化的循环体系,不管化学是对哪个生态系统进行了破坏,最后都会归结到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去,这就是化学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有针对性地举行专题讲座可以举出一些实际危害很大的例子。比如,着名的“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还有我国20年代初的化学药品泄露,2000年后的沱江被污染、松花江大面积污染以及太湖大面积出现蓝藻等,这些都是化学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实例。这些实例让学生们认识到化学和科学研究进步的同时,对环境破坏的防治也是迫在眉睫的。

在专题讲座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讲解化学污染的危险性,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研究可以转向保护环境的一面。比如,“无氟空调”就是可以减小对臭氧层的破坏的产品。同时,可以研制或使用一系列的环境友好型物品,最大限度地利用无毒害的原材料,节约化学能源,开发新型无公害能源,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环境。对中职学生进行化学环境保护专题研究性讲座,可以促使学生更多地认识到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素质,起到“从我做起,广泛宣传”的作用。

三、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

通过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研究和理解。社会是研究环境影响的主场地,只有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理论研究的真实性。课外研究活动是对课内化学知识以及课外讲座的补充和实例证明。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当地主要环境污染进行研究,并让学生们给出自己的解决意见,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对比,并分析相互之间处理方法的不同之处,对不足之处加以点评。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空气可见度、污染物浓度、汽车尾气排放、当地水质、雨水酸碱度等的检测,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净水实验、废弃物收集、废旧电池收集等。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了解环境破坏的危害性,并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提出一些可行的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者意见。在学校内,召开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班会,对实践活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根据学生们的建议采取相关力所能及的措施。在学校内举办相关宣传专栏以及环境保护展览等,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展览,让学生都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之,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在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引导,并促使学生从自身做起,关注环境保护,关注化学发展方向以及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环境保护问题,为环境保护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西湖雪景范文5

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由医疗团队依据相同的路径去实施医疗照顾行为与计划,并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持续不断的评估及修正路径。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实现了医疗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培养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护理工作转变为有计划、有遇见性的流程。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直观简洁地了解整个住院过程中所需配合的各种事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就读的2011级本科护生268人为研究对象,此阶段本校进行《内科护理学》的教学,其年龄分布于20-22岁,均为全日制统招本科生,将这268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组间在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临床护理路径程序的制定 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下发的2009版临床路径和相关文献资料,参考张春林主编的《临床护理路径》,以尹安春主编的《内科疾病护理路径》为蓝本,设计出支气管哮喘、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肝硬化腹水、2型糖尿病等4个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以供教学参考。如讲解支气管哮喘病人的临床护理路径为例:(1)入院第1日:入院常规护理,避免诱因,急性期卧床休息。遵医嘱采集动静脉血标本;根据医嘱进行治疗与处置: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激素、茶碱、B受体激动剂等药物,遵医嘱给予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每分钟氧流量为1-3L;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节律,深度,是否有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监测呼吸音、哮鸣音变化,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情况,必要时可行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如果哮喘严重发作,一般药物治疗无效,血气分析提示呼吸衰竭时,准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2)住院第2日-第3日:完善相关检查,遵医嘱复查血常规、血气分析,必要时予吸氧,观察氧疗的效果。指导病人咳嗽咳痰的方法,必要时吸痰。鼓励患者饮水,有利于痰液稀释而排出,重症遵医嘱及时充分补液。指导病人掌握吸入器的用法,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焦虑和恐惧心理。(3)住院第4日―出院前1日:病情观察:了解各项检查结果,遵医嘱实施护理措施:吸氧,行有效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掌握疾病的自我监测及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4)出院日:完成医嘱相关的治疗、处置,进行出院指导:指导病人正确的休息与活动,合理饮食,药物指导,自我监测及提高自护能力等。

1.2.2 教学设计

将2011级护理学专业本科1-6班共268名学生随机分为2组,两组学生理论课教学以同一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临床见习课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见习教学法;实验组则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教学。

1.3 效果评价

1.3.1 评价指标。

《内科护理学》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且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2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的调查。调查表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临床处置能力、提高临床护理服务意识、提高评判性思维、提高操作技能等六个维度。

1.3.2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理论成绩与技能操作成绩的比较

如表1所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理论成绩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技能操作成绩比较中,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生见习带教效果调查表

如表2所示,实验组见习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能力、提高临床处置能力、提高护理服务意识、提高评判性思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提高临床操作能力及协作能力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西湖雪景范文6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脑出血; 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4-0141-03

doi:10.14033/ki.cfmr.2015.34.065

脑出血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主要是因高血压小动脉硬化而导致血管出现破裂引起的。在神经内科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病症,具有发病快、病程长、伤害性大等特点,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1]。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影响患者的肢体灵活性以及发生智力障碍等问题,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残疾、死亡等。而除了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外,优质的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脑出血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5年6月就诊的200例脑出血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6~82岁,平均(58.29±8.41)岁;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1±9.9)分。试验组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44~84岁,平均(59.34±9.01)岁;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6±10.3)分。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过诊断,并进行颅脑CT确诊,均与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200例患者中不存在器官严重受损、意识障碍、心肺并发症等症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护理模式。试验组则是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优质的临床护理路径,首先,由主管医师、护士长、相关责任护士等人员组成临床护理小组,并在对患者病情仔细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因人而异的临床护理路径计划,从而制定出一套合理的、优质的护理方案[2]。并且在护理过程中,相关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从而对临床护理路径中的不合理部分进行及时修改和弥补。其次,将对患者量身制定的护理计划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护理流程、患者的锻炼时间、饮食情况、心理护理等;患者在治疗期间所需注意的相关事项,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健康教育讲座[3];每天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并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合理规划和控制其药量的使用情况。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避免护理过程中出现遗漏或者错误,需要严格遵循制定的护理路径。最后,患者在住院期间,需由责任护士、当班护士以及主管医师等定期查房,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对患者治疗之后的病情变化以及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一旦患者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给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另一方面,是要检查所制定的护理路径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如果未达到目标,则需要向主管医师报告,并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对未达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补充、修改和调整,以制定出新的护理计划。而且护理期间,责任护理人员每天对患者进行检查时,都需要在已经执行的项目后面做标记,以免出现遗漏;在此期间,医师以及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出现的各种问题,既有利于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进行比较,并对护理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等作为观察指标,以此为依据,对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和不同的护理方式后,将其疗效判定标准分为三类,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量高于85%;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量在60%~85%的范围内;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量低于6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ADL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ADL评分相比无明显性差异,在护理后的ADL评分和护理前相比,均有所提升,且试验组患者在护理后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9.00%,而对照组为77.00%,试验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疗中的临床护理工作越来也重视。传统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是以疾病类型为依据进行的一系列基础性的护理操作过程,而临床护理路径是在传统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和传统常规护理模式不同的是,该种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主体,与医疗、护理、管理等多方面相结合而制定的一种优质的、特殊的人性化护理模式。这是一种全新护理理念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脑出血能够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可使肢体、意识等产生障碍,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该病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具有发病时间短、病情严重、易发生并发症等特点[4]。因此,采用常规的神经内科护理模式效果并不理想。而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根据患者量身定制的人性化护理模式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对于提升临床治疗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有效、合理、严谨的制定出一套全面、健全、严谨的护理方案,即从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开始直至康复出院期间的护理[5]。而且在此期间,可根据实施的效果,给予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使得每一位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具有更高的有效性,这对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极大的降低患者就医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也可使医疗成本有所降低,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等的浪费,这对于患者、医院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6]。尤其是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患有脑出血病症的患者,其肢体的灵活性以及认知等都会产生较大的障碍,而临床护理路径和基础护理不同,是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该种方式能够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人性化照顾,对增强患者的意识以及认知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患者通过该种方式也可以及时了解自身病情的变化以及护理的方向,从而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医师以及护理人员的治疗,从而达到医患双方联合工作的模式[7-8]。此外,该种新型护理模式的出现,使得护理人员不再像传统常规护理模式一般,盲目的、机械性的按照主管医师的嘱托和要求去执行各项护理工作,或者是等待医师给予指示之后才去执行相关措施,而是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又预见性的执行、完成一系列护理工作[9-10]。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以笔者所在医院3年间收治的20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而试验组则是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后的ADL评分远远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既可以有效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又可以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疗疗效,尤其在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范围推广、传播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刘振宇,周俊英,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5):783-785.

[2]岑益女,陈利波,卢筱华,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5,18(6):933-935.

[3]崔臻.临床路径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8(15):271-272.

[4]霍云云,刘华,师雪娇,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10):75-77.

[5]罗凤云.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4):747-748.

[6]刘春燕.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5):111-112.

[7]李玉珍.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30(6):208.

[8]谢建芳,张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6):136-137.

[9]蔡月梅.探索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