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花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花的诗句

雪花的诗句范文1

摘要: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科学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科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够培养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有助于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很多化学知识,而化学的基础则是实验,为此,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趣味化学实验进行了举例和分析,旨在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让学生通过趣味化学实验掌握科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趣味化学实验;分析

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科学,与天文学、自然地理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和促进,进而推动了技术和学科的发展[1]。在生活中处处都与化学有关,人们通过学习化学能够对物质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改造物质世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当前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都与化学有关,但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并不能直观的认识化学、了解化学,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趣味化学实验展开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趣味化学实验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实验中掌握相关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

1探究提高型趣味化学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探究提高型趣味化学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原理和知识的理解,并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学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现象,体验化学变化,教师可以设计“魔棒点灯”趣味化学实验,具体实验方法是:将高锰酸钾晶体研细,放在蒸发皿上,在晶体上滴入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轻轻地将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混合均匀之后用一根较长的金属棒或者玻璃棒沾取混合物,用其点燃灯芯。该实验的原理是: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Mn2O7,Mn2O7具有非常强的氧化性,当遇到易燃有机物时会立即发生燃烧现象。

2创新前沿型趣味化学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创新前沿型的趣味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验化学实验的神奇现象,还能认识更多新型的材料[3]。

2.1透明的铝片

该实验是利用草酸让高纯铝片进行阳极氧化,使铝片的厚度变薄,孔径达到100nm以下,进而在电镜下观察到透明的氧化铝薄膜。具体的实验方法为:准备高纯铝片,将其清洗干净并抛光,将处理好的铝片放置到草酸溶液中,通过电流产生电解反应,之后将铝片进行扩孔,最终得到透明的铝片。

2.2污水变纯净水

实验方法:在烧杯中倒入自来水,之后将两三滴红墨水滴入到烧杯中,等待红墨水扩散之后,再将适量的纳米二氧化钛加入其中,稍作等待之后,学生便会发现烧杯中红色的水又重新变回透明色。该实验的原理是:纳米二氧化钛是新型的材料之一,而红墨水之所有会是红色,是由于墨水中含有有机色素,将纳米二氧化钛放入烧杯中,可见光可以使其产生催化作用,故而降解红色墨水,使其生成二氧化碳和无害无色的水,达到污水处理的效果。通过“污水变纯净水”的趣味化学实验,学生可以通过神奇的化学现象理解污水处理原理,并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生活中的知识,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4]。

3巩固知识型趣味化学实验

将趣味化学实验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多丰富多彩,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1废旧饮料罐制作净水剂

在学习《饮料罐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废旧饮料罐制作净水剂的趣味实验,从而让学生了解到饮料罐的诸多用途,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该实验的操作方法是:将饮料罐剪下一块打磨干净,溶于硫酸和氢氧化钠当中,用酒精灯稍稍加热至完全溶解,之后放于冰水中,过滤析出结晶,得到硫酸铝钾(净水剂),在浑浊的污水中放入净水剂,学生可以看到浑浊的水逐渐变得清澈透明。该实验的原理是:硫酸和氢氧化钾可以使铝(饮料罐)溶解,得到硫酸铝钾,再经过水解之后得到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的吸附性很强,因此可以起到净化污水的效果[5]。

3.2红糖制白糖

在学习《各种各样的液体》一课时,教师可以做“红糖制白糖”趣味化学实验。在小烧杯中放入红糖和水,加热溶解红糖,再将活性炭放入其中,用玻璃棒搅拌,之后过滤浑浊的红糖水,得到无色液体,在水浴中蒸发浓缩滤液,剩余25%时不再加热,让烧杯自然冷却之后析出白糖。该实验原理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红糖溶液中的有色物质,通过过滤、浓缩和冷却后得到白糖。

3.3烧不坏的手帕

在学习《雨天中的布料》一课时,通过教师让学生对各种布料的渗透情况进行测试之后,学生很容易掌握了“雨天中的布料”特点,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趣味化学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学会新的知识。在做“烧不坏的手帕”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准备酒精灯、酒精、水、镊子、手帕等实验材料,将水和95%的酒精进行混合,比例为1:2,将手帕浸泡在混合液当中,之后利用镊子夹住手帕的一角,让酒精灯对手帕进行均匀的燃烧,边燃边摇动,学生会发现手帕不怕火烧,依旧完好无损[6]。这时学生不禁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手帕不会燃烧起来呢?教师为学生解释其原理,由于手帕上沾染了大量的乙醇,乙醇燃烧会使水蒸气蒸发,而通过来回摇动手帕带走了大量的热,因此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便出现了“烧不坏的手帕”这一现象。

4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都与化学有关,而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因此,将趣味化学实验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神奇的化学现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进行趣味化学实验,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有助于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树军.例举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趣味化学实验[J].速读旬刊,2017(5).

[2]周速施.小学科学课堂趣味实验教学策略分析[J].读写算:教师版,2017(31):248-248.

[3]高思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分析[J].吉林教育,2017(30).

[4]房筱梅.小学科学课堂趣味实验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4):39-39.

[5]高洁.论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发挥——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4):101-101.

雪花的诗句范文2

1魔棒点灯

方法:在蒸发皿上,放些研细的高锰酸钾晶体,向晶体上滴几滴浓硫酸,轻轻用玻璃棒将其混合均匀,取一根长玻璃棒或金属棒,蘸上述混合物,用蘸药的一端去接触灯芯,灯芯便会着火。原理:高锰酸钾和浓硫酸反应产生氧化性极强的Mn2O7,一遇到乙醇等易燃有机物,便立刻燃烧。

2导向实践型趣味实验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可以生活应用为题材,设计一些应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作为家庭实验。

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

方法:在玻璃瓶内放少量淀粉,倒入一些开水,并用玻璃棒搅动成为淀粉溶液。滴入2~3滴碘酒,你会发现乳白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紫色。再找2~3片青菜,摘去菜叶,留下叶柄,榨取出叶柄中的汁液,然后把汁液慢慢滴入玻璃瓶中的蓝紫色的液体中,边滴入边搅动。这时,你又会发现蓝紫色的液体又变成了乳白色。说明青菜中含有维生素C。原理:淀粉溶液遇到碘会变成蓝紫色,这是淀粉的特性。而维生素C能与蓝紫色溶液中的碘发生作用,使溶液变成无色。通过这个原理,可以用来检验一些蔬菜中的维生素C。

3制作“叶脉书签”

方法:①选择外形完整、大小合适、具有网状叶脉的树叶,这是成功的关键,叶脉不硬的就好象煮树叶汤;②用水将树叶刷洗干净,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当叶肉呈现黄色后取出树叶,用水将树叶上的碱液洗净;③将叶子平铺在瓷砖或玻璃板上,用试管刷或软牙刷慢慢刷去叶肉。将剩下的叶脉放在水中轻轻清洗,稍稍晾干后,夹在书中压平。原理:叶肉遇到腐蚀性液体就会发生腐烂。经过加热,它会腐烂得更快。叶脉比较坚韧,不容易被腐蚀。因此,可以将一些叶片坚硬、叶脉坚韧的树叶制成叶脉书签。

4系列专题型趣味实验

根据一定思路,设计一组趣味实验,再附一些有趣的情节,构成一个系列或专题,此类实验适于搞集体趣味联欢。例如,身陷“地雷阵”趣味实验:

方法:称取1~2g粉末状的碘于400mL烧杯中,注入50~100mL浓氨水,用木条做搅棒,使碘能与浓氨水充分反应。反应2min后,过滤,过滤时应尽可能使不溶物聚集在滤纸的圆锥中央。过滤一次后,烧杯内仍残留许多未反应的碘,为此应将滤液再次倒回原烧杯,以使浓氨水与未反应的碘进一步反应,然后再摇动烧杯,倾出上层滤液过滤。重复以上过滤过程,直至碘与浓氨水充分反应。最后,将烧杯中所残留的固体,全部转移到滤纸上。当漏斗中仅剩余少量液体未滤出时,即可将滤纸从漏斗中取出,平辅于一块木板上。这样,“地雷”就制备完成了。用木条将滤纸上的滤饼拨撒到要进行表演的水泥地面上,晾干30~60min后,即可进行,试验者将发现,当脚踩到该药品时,会发出清脆的爆炸声,并且随着脚步的移动,这种爆炸声将持续不断,使试验者不知如何是好,犹如身陷地雷阵,正是“进亦难,退亦难”。原理:在常温时,碘跟浓氨水反应生成一种暗褐色的物质,通常称之为碘化氮(实际上带有不同数量的氨),当碘化氮干时,极轻微的触动即引起爆炸。如:受振动,碰撞或脚踩时,极易分解发出爆炸声,由于有热量放出,从而使生成的碘变成紫色的碘蒸气。

5创新前沿型趣味实验

设计可行的前沿型趣味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当今的生活相关的前沿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容易实现的前沿型实验,让学生了解新型功能材料,感悟化学中的神奇现象。

5.1“污水变纯净水”

方法:取1烧杯自来水,向其中滴加几滴红墨水,红墨水会扩散于整杯水,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纳米二氧化钛,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由红色变为无色透明。

原理:墨水显示一定的颜色只因为含有有机色素,纳米二氧化钛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可以在可见光的作用下发挥其自身的催化作用,将有色物质降解为无色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从而实现污水的处理。

5.2透明的“铝片”

方法:将1片高纯铝片洗净、抛光,在草酸溶液中进行阳极氧化实验,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电解反应,经过除铝基、扩孔即可得到透明的“铝片”。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铝片”上出现了规则的孔结构,孔的直径在100nm以下。

雪花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识字教学 文化局限 探究形义识字法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已经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比如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随文识字和生活识字;自读识字、字典识字与多媒体识字等,约三十余种,这些方法在识字教学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这些识字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如下:

1.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的形与义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将语言的声音信号变为符形信号,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成为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汉民族用于记录语言和思想的符号便是汉字,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的还被使用的表义文字。所谓表义文字,就是集文字的音、形、义于一体的特殊的语言符号,或依形生义,或依义生形,形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师在教学时本应该或依义探形,或依形探义,让学生通过探究形义的依存关系和形义的演变过程学习汉字,这才符合学习表义文字的特点。但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使识字教学成为单纯记忆符号的教学。

2.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习汉字与学习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文化的表义文字,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记录。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是三千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义到形声。遗憾的是,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只强调汉字的字音和字的现代意义,没有或基本没有探究汉字的本源意义,从而忽视了汉字的形义演变的探究,忽视了汉字的形与义一体以及在不断的演变中发展起来的汉字的自身特点,忽视了汉字本身富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

基于上述两点考虑,我们提出了探究形义识字法,旨在打破当前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拓展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性。

探究形义识字法以“六书”作为汉字的分类依据,它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入手,通过分析汉字最原始的形与义的关系组织识字教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价值性三大特性。

一、科学性

1.尊重文化历史,立足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探究形义识字法从汉字的造字法入手,在探究汉字形义演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汉字、学习汉字,并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尽量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学习“女”字,“女”字的甲骨文写作“”[1],是一个双手被捆绑着跪在地上的女子,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最古老的抢婚习俗。在古代,男人把女人的双手捆绑起来,扛回家里,从此,这个女人便成为必须一切服从男人的家庭主妇,这表明了古代女人受男性歧视的历史事实。学生在认识这个汉字的同时,既理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又习得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2.形象直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要求我们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导学生识字,要形象而直观,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直观形状的认识远比对抽象的符号的认识速度快得多,探究形义识字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依据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形指导学生识字,这种方法形象直观,能够使学生学而不厌,能够极大地提高识字的效率。如日(),一轮圆圆的太阳和一个圆点的指示符号构成;月(),由一勾弯弯的月亮和两个短横的指示符号构成;山(),是一座由三个山峰构成的山;而“水()”[2]则是流动的波浪。学生在识字中,先从汉字所代表的物的形状入手,认识了物则会写汉字,这不仅减轻了认识教学的负担,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先们的超群智慧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3.形义相依,体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能够指导学生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符合表义文字的学习规律。表义文字的形与义相互依存,大多数汉字所表达的意义都能基本决定汉字的字形;依据汉字的字形来识别汉字,又能体现汉字形与义相一致的特点。如“本()”[3]字,由木()和其根部的指示符号构成,其本义就是树根;由此而派生出“根本”、“本来”、“以人为本”等常用意义。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甲骨文的写法能非常容易地记住简化字的写法,并且在记住字形的同时理解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同音字的混淆。

4.举一反三,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规律。

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所识得的汉字,并不全部来自于老师的教授,很多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学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探究形义识字法尤其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它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的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如知道了“足”是人的脚,那么和“足”有关的字的意义就表示“脚”发出的动作或与“脚”发出的动作有关的运动,如跑、跳、踩、踏等。

二、实用性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别,但语法结构和词汇变化不大。3500年前殷商时代的某些汉字的读音与今天的读音可能不同,但其语义与今天的语义却基本一样。例如,《新华字典》所收词汇的含意,约有一半与两千年前成书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词汇的含意基本相同。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使用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可能。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探究形义识字法将由笔划组成的汉字与汉字所代表的实物紧密结合起来,使实物成为识字的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汉字教学变得直观而具体,使学生对汉字符号的抽象记忆变成了对实物的形象记忆,再通过形象记忆的演变,进一步强化抽象的符号记忆,从而降低了汉字记忆的难度。如木()、禾()、竹()、日()、月()、山()、水()[4]等字,都是典型的象形字,因物赋形,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画的观察记住这些字的写法。

2.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探究形义识字法依据汉字间的派生关系进行识字,通过独体字的学习促进合体字的学习,通过一个字的学习促进了对一类汉字的掌握。如:与“火”有关的字均是火字旁;与“水”有关的字都是三点水旁;与“眼”有关的字都是目字旁;与“手”有关的字都是提手旁等。探究形义识字法对形声字的教学,最能够体现其融会贯通的特点。如“方”做声旁的字:访、防、仿等,类似的字的韵母都是ang;“口”做形旁的字:吵、吃、喝等,类似的字的意义都与口有关。

小学1-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913个是形声字,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施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3.运用媒体,形象鲜活。

发达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探究形义识字法提供了条件,可以运用Flash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象而直观地将汉字的构成与形义演变的过程演示出来,为汉字的学习提供最便利的条件。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演变过程的了解和对汉字的记忆,另一方面,能使识字教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4.与其它识字法穿插使用,提高识字功效。

目前,小学识字教学法已有30余种,这30余种识字教学法各有千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单纯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所教汉字的需要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在现在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探究形义识字法引进教学中,尤其是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的教学,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价值性

1.文化价值。

汉字作为表义文字,和其他民族所使用的表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是:自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每一个汉字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们从象形文字的演变来说明这一点。许多汉字的结构都显示了先民们的生活和意识。例如:“驭()”[5],甲骨文形如一个人手拿树枝,抽打在马的身上,向马发出指令,使其前进或后退,向左或向右,让其为人所用,反映了我国古代把马作为役畜来驱使这一现象。“执()”[6],甲骨文形如一个人的双手被带上了枷锁,表示把俘虏或罪犯的手铐起来。“刑()”[7]字,小篆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一手执刀,有人执刀守井,目的是防止来井边取水的人因争水而落井;持刀者守护在井旁,人们畏惧,便排队取水,从而建立起了秩序。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载体之一汉字的字型与字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探究形义识字法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历史文化世界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汉字的文化价值,也发挥了识字教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

2.应用价值。

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运用该法教授学生识字,学生记得准记得牢,这能帮助学生识别许多容易忘记和容易混淆的汉字,从而减少错别字。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法学习汉字,既能依形识字,又能依义识字。依形识字能够避免汉字字形的混淆;依义识字能够避免汉字的字义混淆,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出现错别字的三个问题:第一,混淆字形;第二,不理解字义;第三,同音字替代(亦可认为是不理解字义)。如“瓜”和“爪”是一组形近字,“瓜()”[8],是一株藤上结着一个瓜的象形;而“爪()”[9]则是禽类爪之象形。这样,从字的象形义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这两个汉字,学生就不会混淆这两个汉字。

总之,探究形义识字法是一种科学实用的识字教学法。实践证明,这种识字教学方法不仅能够突破现行的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还能够在识字的同时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参考文献:

[1]王仲杰.探究形义识字法.线装出版社,2008.4:12.

[2]月,水,同上第42页.

[3]本,木,同上第57页.

[4]禾,竹,草,刑,同上第26,65,23页.

[5]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98.

[6]同上.

[7]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1:99.

雪花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教师 美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60-02

信息化教学,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达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是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技理论运用于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方式,是新知识、新成果与新理念的完美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行业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达到全新与超前认识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教学体系中,每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从而适应并很好地完成新形势、新条件下的教学任务。这对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自身应具备的美学素养则是“为师授业”的基础和前提。

一 师德的品藻——为人师表

每每提及教育、教师,人们总会联想起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后人称其为“圣贤”。圣,往往被人们理解为德行的崇高与神圣,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为人师表最朴素的表达,这是每一位教师所要坚持的基本准则与规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言行,是师德最直接的表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教授他们为人的道理。以自己的完美人格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丰富情感去感染听课者,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塑造完美品格。这样的言行是崇高的体现,它是美的,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因为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力量,感受到了奋进,更影响了他们的日常行为。

客观世界有真、善、美三个方面,主观世界有知、情、意三个层次。可以说智育是通过科学来传授知识,开发智能,以把握真;德育是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和影响学生,提高品德,以把握善;而美育则通过美学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学生真正感受美。真、善、美的完美结合,是美的最高层次表达,更是师德的崇高体现。其实高尚的师德、严谨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不仅是德育的影响,更是美育的体现。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对学生的关爱与牵挂。

为师者的道德品行不仅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敬业与奉献的真切表达。教师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人,还要立己。作为教师必须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知识、教书与做人“三结合”。这就更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再多一分关心与爱护,用高尚的品行去感染和影响自己的学生,使他们不仅陶醉于知识的海洋,更要让高尚的品行陪伴他们的一生,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 用丰厚的知识底蕴,展现世界的精彩

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不仅仅是启功先生对北师大学子提出的殷殷期望,更是每一位为师者终生遵循的准则。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当信息化教学走进我们的课堂,学习已不再是学生的“天职”,更成为每一名教师所要坚持的“工作”。每一天都有新科技的进步,每一刻都有新成果诞生,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充满我们生活的空间,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成果很快便会迅速传播。年轻的学生往往对新事物和新科技充满了好奇,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他们更关注全新的领域,甚至有可能比教师更早地接触到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这就督促为师者要加强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快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甚至有时可以放下“师道的尊严”,向更熟悉某一方面知识的学生学习,“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向更新、更高的学业领域攀登。同时,教师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了自己的工作与教学水平,做到了“教学相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更要关注媒体、网络的信息传递,多层次、多角度地学习本专业知识,关注并尽量把握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态势,使自己的思想与认知紧跟科技和知识的发展。这又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知识与信息,更要熟悉新媒体的应用与操作,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弥补不足。儒家思想中的“崇礼乐,赞化育”,演绎到今天,便是我们对信息的获取和领悟。可以说自身的不断学习,是审美主体社会化的健全与完善,这使我们拥有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欣赏音乐的耳朵”。

但同时也要看到,年轻学生阅历浅,文化知识层面尚有一定缺陷。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学习并掌握最新科技知识和成果后,要及时帮助并指导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学习中的美,从而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既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又要有所思考、有所探求。教师最好能指导学生“在已知中探索,在未知中发现”,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所收获、有所启迪。

三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着美

知识的传承不仅要通过讲授,更要利用丰富多样的现代

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充分展示知识的魅力,展示那份美。在信息化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在一些比较抽象、概念性较强的知识讲授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影视、广播和投影等现代化设备,将像、光、色、声完美结合,使学生自己便可以通过感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从而减小学习难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融入美。在美学类相关课程的教学中,《美的范畴》一章涉及喜剧和悲剧,学生往往将其与戏剧概念中的喜剧和悲剧相混淆,理解较为浅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们放映了卓别林的经典喜剧电影《摩登时代》,学生在观看电影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影片放映后的讲解,学生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既集中了学习精力,又直观地理解了美学中喜剧的相关内涵与意义,自然而然地与戏剧中的概念相区别,更容易地领悟了喜剧性、悲剧性与喜剧、悲剧的异同,可谓事半功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更要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美的魅力。教学中,我们在课件设计与应用时,要注意启发式引导,不妨预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导入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前,便对学习内容充满期待;而最后的结论或重要原理、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总结,甚至让学生来做课件,由他们自己讲、自己学,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和点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领悟了学习中美的真谛。

四 把握教学规律,让知识的传授更美

在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在知识传授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师每一堂课的讲授,都不仅是文明的传承,更是为师者向其学生展示现代精神与理念的真实表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更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内在固有的尺度”:

一是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自身条件各不相同,对知识的学习和领悟的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教师辅导既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与接受规律,也要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指导基础好的学生“广学博蓄”,积极接收各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素质,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而对基础稍差的学生,除了多帮助、多鼓励以外,还要发掘他们自身的学习特质,“因人制宜”,从而真正做到“吃得下”“吃得了”。并且,最好能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这种自由、自主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来源于书本,更多的是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空间和信息空间。信息技术的运用既是信息化、实践化的把握,又是让广大学生走近信息、掌握资源,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学习实践中美的创造与延伸。

二是知识自身蕴涵的科学发展规律。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是以知识的发展和积累为基础的。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科内容与体系的变化,在教学中体现出知识的进步与发展。而整个知识体系的形成,必然是由低至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成熟的过程。教学的顺序自然也要符合学科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又要有所创新。既要立足现实,稳固基础,又要具备高瞻远瞩的前瞻性,不断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既要不断从丰富的网络中获取所需的教学资源,又要充分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态势和最新科研成果。让最新的科研成果,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不断发展的学科体系,让美的教学充分展现美的风采。

学校教育以文明的传承和人才的教育为己任,教师的教学既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也要注意本学科知识的积淀与进步,并要将二者协调统一,使之相互促进,不断发展。这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是科学精神不断求正、求真,不断前进、发展的完美体现。

五 加强教化与引导,让美和自由成为学生飞翔的翅膀

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是薪火的传承,是美的创造与分享;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智慧的收获,是美的欣赏与感悟。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我的完善与提高,更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和引导,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一种自觉的、自由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实践,去学习知识,去欣赏美、感悟美。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受到美的熏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创造,教师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充分感受学习的趣味与快乐,使学习的全过程成为一种自由、自觉、自愿的活动。尤其是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将知识的拓展空间无限放大,教师更要鼓励学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搜集整理相关信息,使所需内容全面化、系统化、条理化。同时还要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参与实践,并要有所创新和发展。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美的欣赏过程,美的规律体现了人的自由活动。

信息化的发展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便利,这时我们要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创造,使他们将自己的思想融入新知识和新能力中,充分感受自身学习活动的美,让学生无意识地进入自主学习的角色,但又要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一切都是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这既是新科技的运用与把握,又是美的创造与完善。

六 结束语

信息化的发展与腾飞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与行动;美的创造与欣赏令人陶醉,是心灵的期待与满足。

当信息化与教学完美结合时,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更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都是现代化信息教学中可喜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教师,此时的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讲授,要将最新的信息、方法和手段自然地运用于教学,并不断学习与进步,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与修养,使自己的教学给学生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学习的快乐,让先进的手段与理念共同演绎美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刘洪纪.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DB/ OL].http:///20051019/3156358.shtml

雪花的诗句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15-01

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形式,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数据,提高实验效率。

一、多用定量分析,用数据说话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小学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方式。定性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分析,主要是解决研究对象“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它是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根据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和最新资料,分析事物特点和变化规律。相比较而言,定量分析用数据的方式进行研究更加科学准确。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定性方式的结论,而应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数据化,使实验更有说服力。例如,在一节研究《空气与燃烧》的科学课上,学生用小烧杯罩住蜡烛,记录下蜡烛熄灭的时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蜡烛,记录下蜡烛熄灭的时间。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大烧杯因为空间大,氧气多,所以燃烧时间就长。往往大部分研究停留在这一步时就得出了定性的研究结论。但如果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三个大小不同的烧杯的容量进行测量,记录下数据,然后将烧杯的容量与燃烧时间的长短绘制成曲线图,进行分析,就能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学生再通过一系列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就容易得出科学结论。有时候,实验不能说明问题,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才能说明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不断地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并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的科学结论相比定性的分析,更为严谨,在此之上建立的核心概念才能植入学生心灵。

二、全面采集数据,重对比分析

很多小学科学实验的探究都是运用归纳法,由一般现象总结出普遍规律。如果学生采集的数据全面,就能够较真实准确地反映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在一般的数据测量中,往往要求重复三次实验,使用收集数据的平均值,增强数据的可靠性。比如,一些具有测量难度、容易产生误差的实验,像《小车的运动》中小车运动的时间测量,《小小降落伞》中不同降落伞落地时间的测量,以及容易因环境或人为因素造成数据偏差的实验(如《斜面的启示》中,测量物体在不同坡度斜面上所需的拉力,学生用力不太均匀就会导致测量不准确),进行多次实验则可以减少实验误差。在控制变量实验中,为了让数据更加全面,有说服力,也最少需要改变三次自变量,从而发现变量与实验结果的必然联系。在获取第一手数据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对比与分析,从而得出更全面科学的结论。

三、关注问题数据,要寻根问底

科学实验课上,教师最棘手的莫过于在实验后的小组汇报中,学生的实验数据出现较大误差,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在多个小组实验数据中,如果仅仅是个别现象,很多教师会淡化处理,对问题数据一带而过,抓住主要数据解释规律;如果大部分数据都出现问题,有的教师就着急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以一句“你们的实验结果不太准确”应付了事。这既缺乏对学生实验成果的尊重,也容易导致学生在形成科学概念过程中产生似是而非的模糊印象,不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实证意识。

其实问题数据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它进一步地分析原因,也许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例如,《简单机械》这一单元,实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测量的拉力数据与其他小组有较大出入的问题,如果教师对此给予简单的否定,则不容易让学生获取正确的认识;相反,如果教师借此让学生在讲台上重新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大家分析误差的原因,就可能发现问题:读错测力计读数,或是器材组装出现问题等。找到问题后,既能够使学生豁然开朗,同时也帮助教师发现实验前的指导过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四、借助数字化设备,让数据更精确

有的教师可能还在为买不到火柴来点燃酒精灯等问题而烦恼,他可能已经忘了科学研究本身就应该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不能总是用老旧的研究方式来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让学生的探究更便捷,让获取的数据更加精确。比如,《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中,使用手腕式或指压式脉搏计数器可以减少课堂上学生寻找动脉的时间,数据也更准确;在《肺与呼吸》的学生实验中,运用氧气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出呼吸前后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发现肺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这就替代了澄清石灰水的使用,将定性观察转变为定量的对比,增强了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雪花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个性化 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

一、 个性化英语教学的含义

个性化教学不是一种学习方式或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对于教师来说,个性化教学就是因材施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对学习中产生影响的各方面的因素,如学习动机、认知类型、性格、作深入的了解,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在每个学生接受传授的同时,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中心,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更大的程度上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能按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进度,来学习他们所需要的内容[1]。这就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

然而,个性化教学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监控下,合理有序地完成的。教师为学生适时地提供科学的指导。因此,个性化教学应该是以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1.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20世纪末备受关注,影响日益深广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并且在不同的情景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或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重视个人凭借自己原有的经验和现实的处境对事物的主动理解[2]。

正因为每个受教育者的原有经验和现实的处境都是不一样的,是存在差异的;教育者也一样存在着差异,所以,才有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Jean Piaget)的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基础上的。皮亚杰是用同化和顺化来解释主体认知结构和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的。同化就是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图式)处理所面对的问题,即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引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化是指个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景的过程。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个体为了符合环境的要求而主动修改、重组原有认知结构。顺化和同化是相伴而行的[3]。

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 (1978) 也谈到了认知的思想,提出了“邻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4]。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学习的发生取决于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主动理解的基础上的。在个性化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给予不同的刺激,让他们能把它同化到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否则,通过练习获得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

3.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趋势

个性化教学符合当前英语素质教育的潮流,体现了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方向。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年1月3日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体现了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5]。它明确规定: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

三、 个性化英语教学的实现方式

1. 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个性化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个人无法做到对每个学生都作出反应,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要,这样进行个性化教学就很难实现。而计算机就有这种优势,它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练习,对他们的问题马上作出回答,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计算机还能纪录学生学习的成绩,上机学习的时间,让他们不仅看到自己的成果,还有利于教师的监督,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以便修订教学计划。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个性化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而且也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但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监督者。

2. 英语超市

英语超市可以说是课程选修的同义词。学校可以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开设不同层次的选修课程,不只是一门公共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口语、翻译、高级听力这样的课程,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基础英语、阅读等课程。上海的东华大学就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计分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英语课,四年内只要修满大学英语学分即可[6]。

这种个性化教学是把英语水平相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教授,有的是(Wesche,1981)按照学习者的学能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组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授。在学能测试中,每一部分的得分都很正常的学生,对他们采用视听法教授。这种方法与听说法相似,让学生记忆对话,教对话时放幻灯片,然后用所记忆的内容做口语操练。在语法敏感性一项上得分高的学生,对他们采用分析法。先明确地讲解语法,然后再做练习。一切学习活动都放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在语码编码和记忆两项中得分高的学生,对他们采用功能―情景法。语言项目都按不同的情景组织起来,并按结构的复杂程度系统地分出难易先后。强调在人与人交往中使用语言。实验结束时,所有的学习者都对自己班上的教学十分满意[7]。

不管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根据他们的学能来组织学生进行教授,都是通过缩小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来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的。

3.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目前班级教学或者说班级授课制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划一性,教学评价的唯一性,授课教师的权威性等。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教师过于关注班级整体,以致于忽视学生的个性。因此,如何在班级教学中关注个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如在泛读课上,可以允许学生自选阅读材料(孟庆升,2000)。主要是基于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动力两个因素的考虑,他认为无论学生所选择的材料在内容上有多大的差异,阅读过程的模式基本相同,而且教师在阅读技巧方面指导的原则不变[8]。布置课后作业时,也可以分层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适合自己水平的项目来做。

4. 个性化评价

传统的、单一的书面考试既不能反映出学生各方面的水平,更容易挫伤那些在书面考试中发挥不好的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情况,我们应该丰富个性化学习的评价内容,相应地扩展其评价项目。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点滴进步和成功都能及时地得到肯定,从而强化他们发挥自我潜能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个性化评价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所给予的任务而产出语言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类评价因其有与所学的课程直接相关并融入其中以及它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估的特点,特别适合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做出评价。评价的内容如何,结果怎样应该是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探讨、协商中加以调整、确定。个性化评价有以下几个特点:评价体现学习者个性差异;评价方式具有探讨性;评价内容具有针对性;注重过程;操作具有灵活性。个性化评价常用的三种方法是面谈,学习成果展示法,自我评价法[9]。

面谈法主要应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从而改进学生的写作策略。把学习成果展示法运用于听力教学中,让学生完成听力学习成果集,主要包括记录所听的英语歌曲的大意,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的新闻报道或小故事的内容概要,参加课外听说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如英语角、英语广播站、英语演讲比赛或英语小品表演等。成果展示法鼓励学生收集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学习过程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自我评价法是学生对自己的语言活动所做出的评价。

四、 结束语

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将面临着更大的多样性,学生将有更多的需求、兴趣,他们的英语水平也必然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教学,这也是英语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个性化英语教学方式是对原有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它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要求和个性特点,并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英语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英语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玉荣.大学英语中个性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120-123.

[2]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4]Vygotsky, L.S. Mind in society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5]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345-350.

[6]省略/read/readnews.asp?id=23782.

[7]刘润清,马丁・韦德尔.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