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见罗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者见罗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者见罗敷范文1

【关键词】 髋臼横断骨折;重建钢板;顺行拉力螺钉

社会进步、交通事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高速、高能量损伤日益增多,髋臼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由于髋臼位置较深,解剖复杂,复位固定困难,并发症多等原因,一直是骨科领域的难题。随着髋臼骨折治疗的理论临床研究的发展[1-4],髋臼骨折的手术也逐渐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感染、骨折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关节功能。加之髋臼手术入路的选择多样,值得我们重新考虑手术方式与手术技术有关的问题。髋臼横断骨折作为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致伤机制、骨折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均有其特殊性。以下为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22例患者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行前柱钢板结合后柱顺行拉力螺钉技术治疗的髋臼横断骨折,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22例髋臼横断骨折的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3岁;按致伤原因分:高处坠落伤5例,交通伤14例,重物压砸伤3例;就诊时合并伤10例,失血性休克6例,肝脏,脾脏及膀胱内脏损伤者3例,颅脑损伤4例,脊柱及肢体多发骨折8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例均常规行患髋正位,Judet斜位片(髂骨斜位和闭孔斜位)其中14例远侧骨折端伴有股骨头内移,8例前壁骨折,12例股骨头脱位;患者常规行64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

1.3 治疗方法 ①本组病例中有一部分患者带有合并伤,内脏损伤及颅脑损伤病例病人在相应专科可是治疗后,病情稳定,手术风险评估达标后转入我科;部分开放性骨折病例急诊手术治疗后伤口稳定;术前股骨髁上骨牵引,重量8至12kg,所有病例全部择期手术治疗,平均伤后10.5天手术。②手术治疗。麻醉: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手术入路:22例患者均为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位,切口起自前2/3髂嵴,沿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和耻骨联合上方两横指处切开,如需要可沿髂嵴向后延长。自髂嵴向内侧切开,剥离腹肌和髂肌的附着点,显露髂窝、骶髂关节前方和真骨盆上缘。在下方切口段切开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和腹直肌鞘前方筋膜,达腹股沟管外环上方lcm。解剖腹股沟管,显露游离精索或圆韧带及髂腹股沟神经。分离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的附着点,保护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髂外血管,在股静脉内侧的耻骨嵴水平切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联合腱,进入Retzins耻骨后区,有时需切断腹直肌止点。腹股沟韧带下方含内、外两个间隔室,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占据外室,髂外血管和淋巴管则占据内室。沿髂耻嵴剥离,用第l根皮片穿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用第2根皮片穿髂外血管和淋巴管,牵引分离髂外血管间的吻合支,解剖游离后的精索或圆韧带则用第3根皮片牵引。上述皮片做各向牵引时形成外侧、中问和内侧3个入口,由此显露不同部位的骨折,并可进行复位和内固定治疗。外侧入口:将第1根皮片向内侧牵引,以显露髂窝和髂耻嵴上方;中间入口:将第l、2根皮片分别向外和内牵引,以显露方形区、坐骨棘、坐骨大小切迹和闭孔;内侧入口:将第2、3根皮片向外和内牵引,以显露耻骨上支和Rettzins耻骨后间隙,如需暴露耻骨角和耻骨联合,可将第3根皮片向外牵引。使用复位钳有利于骨折整复,将预先塑形合适的3.5mmAO重建钢板固定前柱及较大前壁骨折块,空心螺钉加固前壁骨折,后柱复位检查坐骨大切记是否平整,关节面情况可通过透视检查。以髂前上棘以骶髂关节前缘连线中内1/3交点处进针[1],平行于后柱内侧边缘,平行于四边区平面,指向坐骨结节,间断C臂透视监视下打入6.5mm空心螺钉一枚。③术后处理:术后放置2根负压引流管,2-3天根据引流情况拔出引流管,术后3天鼓励患者坐起并行髋关节主动能锻炼,8-12周根据复查结果下地行走。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3.2h,平均术中失血量850ml,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1个月。复位参照Matta标准[2],解剖复位18例(81.82%),复位满意4例(18.18%)。关节功能按改良MerledAubigne 6分法[3]和Epstein标准[4]评定,优16例(72.73%),良4例(18.18%),可2例(9.09%),优良率(90.9%)。

2.2 术后并发症 22例患者均无医源性神经损伤,髋关节异位骨化3例(13.64%)。

3 讨论

髂腹股沟入路已被证实治疗髋臼前柱及前壁骨折的优势切口,其具有手术疤痕小,不影响关节活动;不切开关节囊,不剥离臀肌,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快;显露充分,易于整复及固定。对于髋臼骨折,钢板固定的优点在于力学的稳定,但对暴露的要求较高,而拉力螺钉固定的创伤相对较小,不需要大太的暴露范围。Shazar等[5],王庆贤等[6]亦对髋臼横断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研究,指出双柱同时内固定要比单柱内固定坚强,其中双柱拉力螺钉与双柱钢板内固定无生物力学上差别。甚至有实验表明,拉力螺钉比钢板固定获得更加坚强的生物力学效应[7]。对于复杂型骨折如T型骨折、双柱骨折、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或改良扩大的髂股入路复位后柱后,采用前柱钢板加后柱拉力螺钉固定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8-9]。其优点在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切口,单一手术切口固定双柱骨折,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省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费用,同时也降低了髋关节异位骨化的发生率。

目前许多学者对后柱螺钉钉道参数进行研究,并探索后柱顺行螺钉导向器的研究,如陈鸿奋[10],利用三维CT数据证明了后柱顺行螺钉导向器研制的可行性,在髂腹股沟入路中,可通过较小的暴露即可植入后柱螺钉,并有较高的准确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李洪恩,丛杰,李学举,等.穿裂性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5):13-16.

[2] Matta JM.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 :accuracy of reduct ionand clinical results in patients managed operat ively with in three weeks after the injury[J].J Bone Joint Surg (Am),1996,78:1632.

[3] 马维虎,徐荣明,薛波,等.严重粉碎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2):88.

[4] Sawguchi T,Brown ID,Rubash HE,et al.Stability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after internAL f ixation[J].Acta Orthop,1984,55:601-605.

[5] Shazar,N.,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transverse acetabular fracture fixation[J].ClinOrthopRelat Res,1998,352:215-222.

[6] 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等.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9-281.

[7] Chang,J.K.,et al.,Comparative strength of three methods of fixation of transverse acetabular fractures[J].ClinOrthopRelat Res,2001,392:433-441.

[8] Stockle,U.,et al.,Treatment of complex acetabular fractures through a modified extended iliofemoral approach[J].J Orthop Trauma,2002,16(4):220-230.

行者见罗敷范文2

2、用法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即用一事物暗示另一事物;衬托是两个事物,其中一个事物强调出了另一事物的好与坏。强调该事物的好为正衬,坏为反衬。

烘托的种类:

1、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2、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3、以物烘托物:

行者见罗敷范文3

【关键词】《陌上桑》 人物美 语言结构美 空白美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7-01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具有代表性的喜剧性叙事诗,属于汉乐府中的“相和歌词”,最早提名为《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足三百字的小短诗,却为我们有趣全面地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婉拒太守”的生动画面,开创了汉乐府在德貌兼备女性形象的先河,为读者提供了多重的审美感受,当之无愧地与《孔雀东南飞》一同获得“乐府双壁的美誉。

一、人物美

自古以来,中国的美人不计其数,《诗经・卫风》中早已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硕人形象。汉武帝时音乐家李延年也有“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的精妙诗句,而秦罗敷如何美得出众,美得脱俗,主要有三个方面:

1.天生丽质难自弃――外貌美

开篇“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一个“好”字,便给罗敷下了一个定义:天生丽质的美好女子。历来写美女的手法多种多样,各见千秋。《陌上桑》的手法却别具一格。它采取的是一种效果性描法,即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写罗敷的美。诗中写了四种人见到罗敷后的反应: “行者见罗敷,下担搏鬓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纳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就是美的效应: 作者写出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看到了罗敷后,他们都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尤其是那句“来归相怨怒”,在喜剧氛围中表现了罗敷的巨大吸引力。由众人眼光间接再现罗敷的美,只字未提外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却让人难以为忘怀这个“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女子了。

2.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个性美

如果只是凭着“嫣然一笑,惑阳城,媚下蔡”的较好面容,秦罗敷不过是生得一副好皮囊,漂亮的花瓶是经不起时间的摧残和考验的。罗敷之美, 不仅停留于外表, 还有一种内在品质上的美,她的美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不管使君的目的是见色起意还是怜香惜玉,面对使君的共载要求,罗敷仪态俊雅,大方致辞,明确表达点出使君之“愚”。针对使君的无礼发问, 罗敷并不严辞怒斥, 而是如实相告,这与她美女的形象特征极为吻合。温柔的言辞不代表性格的软弱。一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在点破使君的不怀好意后,更突显了“蒲苇韧如丝,磐石不转移”的忠贞,让立踟蹰的“五马”也为之黯然失色。较之美貌更为民间所接受的,正是罗敷身上闪耀的女性的光辉。

3.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香――才智美

面对从南而来,五马踟蹰的使君相邀,突发事件往往更能展现出一名女子的聪明才智。她没有胆小逃避、忸怩作态,更没泼妇似地破口大骂,而是极镇静地道出男女交往中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准则。一个是有夫之妇, 一个是有妇之夫,堂堂使君难道不懂吗? 委婉的语句有如锋利的匕首直刺使君。特别是夸夫一节,从白马、佩剑、官途、外貌、口碑,可见夫婿从各个方面看,皆是人中龙凤,远远超于使君之上。且不论夫婿是虚是实,这样的夫婿形象足以给使君造成巨大压力。

二、语言结构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精练和含蓄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作为一首叙事诗,《陌上桑》虽然语言十分精练,但它的记叙要素具备,结构完整。

在结构上,一方面,层次清晰。另一方面,结构完整。

在语言上,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在侧面烘托罗敷之美貌时,“行者见罗敷,下担搏鬓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纳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几种人的反应已经默默述说了罗敷的美,而“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清新活泼的语言令人禁不住捧腹,同时也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乐观、幽默、俏皮的喜剧气氛。

在修辞上,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三、空白美

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这样说过:“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中国的画论里往往讲究“留一片空白”,正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话切不可说破、说透,给读者一片想象的空间,也给作品带来更加深远的意境和韵味。《陌上桑》在叙事上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一创作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秦罗敷外貌只字未提。

第二,罗敷为了拒绝使君的要求, 除了申明已有夫婿之外, 紧接着诗中还写她临急应变, 随口机智地编出一段夸夫之辞, 从而进一步打消使君的想法,表现其聪明, 机智, 忠贞,果敢的性格特点,从而塑造出一个内慧外秀的妇女形象。

综上所述,陌上桑之所以传颂千古, 百世不衰, 是因为在艺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是给读者在阅读时带来的多重享受。也使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但不会被湮没,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蒋寄红:《陌上桑》人物艺术论[J]. 理论与创作,2003, (3).

[2]吴道省:《陌上桑》中罗敷形象的艺术魅力与双重审美理想[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

[3]张宝利:《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美的表现形态比对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4,(6).

[4]章会垠:女性之美与女性尊严的讴歌――《陌上桑》四题[J].滁州学院学报,2006,(2).

[5]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6]朱志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7]丁峰山:《陌上桑》复式二重性及与采桑母题演变之关系[J].宁夏大学学报2005(3):10.

[8]田思阳:汉乐府女性题材审美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9(5).

行者见罗敷范文4

1.写罗敷的用具和服饰精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2.衬托其惊人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写其如何“机智”、严词拒绝使君的邀请:“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白马从力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鬟鬃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许多年来的《教师用书》和其他相关资料都是把罗敷作为正面人物,使君作为反面形象来评价,认为罗敷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使君好色贪婪,要求无理,心灵丑恶。本人认为这种评价有失偏颇,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他们进入社会后是要建立家庭的,如果不接受对方的善意邀请,就随意粗言恶语拒绝,说人愚蠢,那会产生多少矛盾,还谈什么和睦相处,文明礼貌?

首先,“好女”怎样理解较为正确?单凭长相美丽,口齿伶俐就是好女吗?这样的理解显得太狭隘。契诃夫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心灵的美丽,我们常常会讨厌她漂亮的外表。”因此,好女的含义是广义的,应是头脑聪明、人品高尚、说话得体和长相美丽的总和,其中前三者最为重要,即使长相一般,但有远见卓识,聪明能干,涵养好,也不失为好女,这就是“往往相貌平常的女子反而倒有另一种妩媚之处”的原因,同样可得到众人的尊敬、赞扬和爱慕。对于最高形式的美来说,温和的、高贵的性情是最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令最平凡的面孔焕发光彩。相反,暴戾的性情、恶劣的脾气,会毁坏美丽的容颜,使它变得丑陋。毕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与优雅可爱的个性产生的美相媲美。从整首诗看,罗敷与“好女”是有距离的,笔者浅见如下:

一、文化涵养低

罗敷当时是位“二十上不足,十五颇有余”的女子,风华正茂,美丽非凡,独自一人在城南郊外采桑,她出嫁没有,过路人根本不知道,使君乘马车经过此地,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于是叫随从了解后,自己上前轻轻邀请:“宁可共载不?”使君的态度是温和礼貌的,并没有伤害罗敷什么。可就这轻轻一问,却遭到罗严词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严词说人愚蠢,有非分之想。用这种态度对待一位热情而有礼貌的人是不恰当的。从古到今,一见钟情的婚姻并不稀少,男娶妻女嫁夫,建立家庭是天经地义的事,追求爱情是人们的权利。同样,一个未婚待嫁的女子也期待有人追求。怎么对人说这种粗劣的话呢!罗敷又怎样知道使君是有妇之夫呢?即使他是有妇之夫,罗敷拒绝使君也不该用这种态度。笔者认为是不得体,缺乏礼貌的,从这一点就反映了罗敷的文化涵养不高。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歌德也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她肖像的镜子。”《礼记》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上帝给了她一张面孔,然而她给人的却是另外一张。

对使君的礼貌邀请,罗敷即使不接受也应该婉言谢绝才对!

二、以富贵压人

从全诗可以看出,罗敷的婚姻是建立在富贵基础之上的,并且以权压人,以钱欺人,使人难堪。这点从她严词拒绝使君邀请的话语“东方千余骑”至“冉冉府中趋”可看出来。这段话的弦外之音是我已有丈夫,并且是大官,仕途通达,步步高升,富有而又潇洒帅气。内容和说话的语气是告诉对方,我丈夫比你强多少倍,你就不要打我的主意了?一副傲慢无理的泼辣形象,一点温和的态度都没有。罗敷恐怕只尊重权贵和大富之人,对平民百姓恐怕是不屑一顾的,是个很势利的人。有这种思想的人对谁的感情都不会永恒,患难与共就更不用说了。我国古代哲学家王通日:“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这是罗敷的又一个侧面,高尚就不必说了。至于许多书说她亲切可爱,笔者在诗中却没有看到;说她聪明,那也是一般的聪明,采桑养蚕是件很普通的简单事,平常人都可以做,真正聪明的人应是能常人所不能,见常人所不见。

使君与罗敷的对比是热情与冷漠、有礼和无礼的对比。其他人看罗敷是喜爱美、欣赏美;而使君温和地说句邀请话,却是好色、是丑恶,这是何道理?

轻轻一问,招来一顿严词拒绝和羞辱,罗敷做得过分了!这与她的长相是不相称的。

三、缺乏远见

罗敷说这话是缺乏考虑的。美国社会学家戴尔・卡耐基说:“不尊重别人感情的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和憎恨。”使君被羞辱后,必定怀恨在心,今后狭路相逢时,也定会粗言恶语相报,同样使她难堪,这是由于缺乏远见,对人无礼、傲慢招来的。

行者见罗敷范文5

《咏上总末 珠名娘子一首并短歌》是高桥虫麻吕所做的一首和歌,取自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高桥虫麻吕是“万叶诗人”中极具个性的一位,他擅长以传说故事为题材创作和歌。《咏上总末 珠名娘子一首并短歌》中的“珠名娘子”也是一位貌美如花的经典文学形象。

日本古典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刻渊源。例如《万叶集》的编纂就深受中国《诗经》的影响。仅从《万叶集》卷头歌《御歌》来看,它与《诗经》卷首的《关雎》十分相似,一个在浅山冈上采野菜,一个在河流溪畔采摘荇菜,都表现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愫,又带有一种“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的韵味。而作为“万叶诗人”中的高桥虫麻吕,其自身就深受汉魏乐府诗的影响。下文将浅谈一下《咏上总末 珠名娘子一首并短歌》与《陌上桑》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的异同。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二.《咏上总末 珠名娘子一首并短歌》

上の周淮の珠名娘子をむ歌一首、并せて短歌①

しなが 安房にぎたる 梓弓 周淮の珠名は 胸の き我妹 腰の すがる娘子の 花の如 みて立てれば 玉の 道往く人は おのが行く 道は行かずて 召ばなくに に至りぬ さしぶ の君は 予め 己妻れて 乞はなくに さへ奉る 人皆の かく迷へれば うちしなひ 寄りてぞ妹は たはれてありける

反歌

金にし人の来立てば夜中にも身はたな知らず出でてぞ逢ひける

附译文:

《咏上总末 珠名娘子一首并短歌》

上总国周淮,毗连安房地。周淮有一女,珠名人人知。宽胸深丰满,封妖如赢细。

女有丰姿好,端庄胜花丽。伫立面含笑,过路人不去。忘行已行路,停步自止息。

不经召呼换,却来女门际。更有邻家主,事先别已妻。不须女张手,捧钥来献递。

众人迷若此,容艳娇柔意。阿妹以自恃,纵情事嬉戏。

反歌

人来门前立,金门紧紧闭。夜半身不顾,出外得相遇。

罗敷与珠名娘子人物塑造中的异同点

从对主人公的直接描写来看

罗敷是通过其艳丽高雅的服饰,亮丽的配饰,雅致的采桑器物等方面勾画罗敷的美丽,而珠名娘子则通过丰乳细腰来展现其卓越风姿。相比较而言,珠名娘子的刻画更加大胆开放,借助对女性肉体的描述展现其美丽,而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却较为少见,中国古典文学多采用委婉的表现手法,体现“乐而不”的韵味。

从对主人公的间接描写来看

首先从环境描写来看,罗敷的出场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她透过点点滴滴的阳光在林间采桑,环境铺垫丰富,烘托形象鲜明。而相比而言,珠名娘子就较为简洁,仅涉及其所在住址。

其次两者都通过他人的反应侧面揭示了两位绝代佳人。而不同在于珠名娘子到了令他人抛妻献家的地步,这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相违背,最典型的算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对抛妻行为的批判,这违背了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

从表达情感来看

罗敷勤劳,机智,勇敢,不畏权贵。如果说前文对其美貌的称赞是勾勒了罗敷的形象,那点睛之笔就在与罗敷的夸夫,这种表里如一的“美”,正是作者想想读者传达的正能量,也塑造了罗敷“好女”的形象。相反,珠名娘子纵情嬉戏,夜半私会,塑造了一个迷惑人心,“妖妇”的形象。

从反歌与“夸夫诗”来看

反歌内容与和歌一致,旨在强化珠名娘子纵情嬉戏,放荡不羁的形象,其表现形式不遵循严格的诗律。而罗敷的夸夫诗则是与前文内容承接,通过高贵的夫君与低劣的使君的对比,使得使君无地自容,表现形式为严格的五言律诗。

出现异同点的原因分析

罗敷与珠名娘子的人物刻画中多处相同点,不难看出高桥虫麻吕汉诗造诣颇高,深受汉魏乐府诗的影响,这也是其时代的日本诗人具有的普遍特色。而不同点的出现,笔者粗认为有一下两点。

行者见罗敷范文6

关键词:文学作品 改编影视 叙事方式 审美意象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声像时代宣告到来。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从传统的阅读书本,渐渐转向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电子书籍或观看文学作品的改编影视等,阅读的内容、范围、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也普遍降低,阅读的数量也大幅降低。与阅读书本相比,他们更愿意观看改编影视。在此时代文化背景下,改编影视可以成为文学作品教学的有益辅助,使之协同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

文学作品的改编影视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少研究者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研究。高文波指出“教师要选择‘忠实于原著’的影片放映给学生看,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开展教学活动”。[1]刘英杰分析了改编影视课堂利用的三个模式的利与弊。[2]罗冬梅认为“恰当地使用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观可感的认识材料,也能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3]本文愿在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的叙事方式、审美方式以及课堂组织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在叙事方式上的不同

文学作品的叙事手法通常是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影视作品最常用的是蒙太奇手法。教师在利用改编影视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应告知学生:文学作品侧重于叙述,情节发展可以不分时间地点、任意切割,阅读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读者手中;影视作品侧重于表现,受制于时空条件,观众只能根据屏幕上情节的发展来了解人物,其感受易被编导、演员、画面而左右。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改编影视,加快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速度。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反复强调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作品两种艺术形式的互补共存关系,特别是需要让学生进一步明晰文学作品是改编电影发展繁衍的渊源和基础。恰是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绝对不能抛开文学作品而为欣赏影视而看影视,那样就无法深入体悟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的异同,失去了提高阅读欣赏水平的本意。

应该说,改编影视是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性导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这种视觉艺术以直观展现方式了解文学作品,从而回归原著的阅读,在对比批评中最终达到课堂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把握。不管如何,都要先阅读文本作品,再欣赏电影,或者反之,先看电影再读文学作品,抑或同时进行,从而达到丰富感性经验与抽象理性认识兼顾的学习。

二、文学作品和改编影视构成审美意象的方式不同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4]文学作品就是文本语言的艺术,其审美意象由语言文字创造,其人物形象一般具有间接性与朦胧性。影视则是视听的艺术,其审美意象由声音、图像构造,其人物形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文学作品创造的审美意象往往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感彩,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由于文本语言或欲言又止,或简短精炼,或不惜笔墨,或一唱三叹,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的广阔天地,以获得更深层次审美愉悦。如《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一段文字无一字描写罗敷的容貌,而无一字不在描写她的容貌。作品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被罗敷所吸引的表现,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丽。每位读者脑海里所浮现出来的“罗敷”糅杂了他们各自的社会背景、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符合其审美想象,并且这种想象更能令人陶醉其中。

影视以屏幕上的视听形象为媒介,通过声音、动作、图像的高度融合,把人物动作和表情、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用眼睛、用耳朵,被动地从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可感知的矛盾冲突中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然而,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直白和,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观众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只能被动接受影视作品所构造的审美意象,而不能以自己的视角能动地欣赏原著所塑造的审美意象。《陌上桑》到如今并没有改编成影视作品,但是可以想见:不管“罗敷”是以何种面目出现在屏幕上,总会有很多人发现此“罗敷”与自己心中的“罗敷”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因此,影视作品既表现了美,但在一定程度上又破坏了美。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基础,利用影视改编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读精读,以营造丰富的审美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充分结合,协同构筑和谐课堂

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在课堂上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但是没有相应的规范可遵循。有的教师以改编影视为主,以作品讲授为辅,造成学生对影视的依赖,更不愿意直接阅读文学作品;有的教师则把握不准作品讲授与影视播放的时间分配,以至于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的教师不加选择、不分优劣地给学生随意播放影视。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了解改编影视在教学中的利弊,进行有的放矢的运用,才能缓解教学困境,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教学成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反之,则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5]利用改编影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塑造、思想主题、艺术特色和语言特色等展开探究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个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排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加深对于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看作是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属于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的一个方面。改编影视与文学作品的协同,更是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有意义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高文波,电影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J],电影评介,2008(17)

[2] 刘英杰,他山之石何以攻玉――浅论如何利用名著改编电影促进英美文学教学[J],时代文学,2009(10)

上一篇18岁的天空

下一篇税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