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武汉日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武汉日记范文1
关键词:日本茶道 思想内涵 中日关系 感悟
中国是茶的故乡,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茶文化传入日本,早期只是借鉴和模仿,后来逐步与日本的民族特性及文化相融合,成为一种具有其民族独特韵味和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体系。这个文化渊源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中日两国也应该从这一共同源流中找到民族间、文化间的认同感。一方面,日本人要有中国文化乃源的意识和认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如今的日本茶道已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我们不能只看到这同一源流而忽视了其存在的文化差异。在这个共同的基础上,我们要“”,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以“和”为本;以“敬”为魂;以“清”为念;以“寂”为果。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敞开心扉,找到共同理解点的第一步。
有句话叫“以书会友”,那么为什么不能“以茶会友”呢?在茶室清雅祥和的环境中,在和谐温馨的氛围里,双方静视,得以反思。和之美,敬之尚,清之高,寂之远,以“和、敬、清、寂”为思想内涵的日本茶道给两国人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提供了一种渠道。
一、日本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是日本茶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或是四规、四则。
(一)“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形式之和”,又表示和悦的“感情之和”,它是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体现。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过程中,“和”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茶碗的好坏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①弥漫在茶室里的香气不能太过浓重,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茶室设计之和在于窗子,这是“和”之美的源泉。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轻柔,诱人冥想。另外,茶室周围的环境则是天然的枯石、流水、树木、草丛,茶室外的自然风景之美与茶室内的人性和悦之美相得益彰。茶室中,人们以和谐之境,得和悦之美。
(二)“敬”
“敬”即敬重、尊敬、敬爱。茶室里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相敬相爱。“敬”可以说是整个茶道过程的灵魂。只有人格的尊重才有平等的心态,心灵才有平静,灵魂得以稳定。就像茶室外的自然风景,相互独立,又相互映衬。这是贯穿茶道的灵魂之弦,有“和”才有“敬”有“敬”才更“和”。
(三)“清”
清即清洁,也指整齐。“清”既是指茶室的整齐、干净,又是指整个茶事过程对灵魂的清洁和洗涤。而更多的当然是对灵魂的整理和升华。在清洁无垢的茶室环境中,人们平等而坐,一视同仁,怀着心和之愉悦,畅享精神之平和,似一个理想社会,人人和谐共处。“清”既是环境之清又是灵魂之净。唯有清洁的灵魂,方可平视世间一切。
(四)“寂”
“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寂”可以说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茶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在静寂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平静之中寻得灵魂的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和”是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隔膜,敞开心扉,真诚相对。“敬”是相互尊重、相互敬重,又是互敬互爱。“清”则是心灵的无垢,灵魂的清洁。“寂”是茶室中人要忘却周边一切,待内心平静、灵魂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在环境之“和”中得到人之“和”,在相互尊重中平等相待,在思想纯净之时,寻得灵魂之静,心灵之稳。
二、对中日关系的感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日工作开始于民间外交,从1952―2015年,经过了63年。中日两国克服种种困难,于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到2015年走过了43年。这其中有中日关系的“蜜月”期、“破冰之旅”、“融冰之旅”,也有中日关系的“冰点”。旧的矛盾加上新的摩擦,使中日关系风雨阴晴,变幻不定。本该因文化交流悠久而友好和睦的中日两国关系却总是时远时近、时冷时热、磕磕碰碰、摩擦不断。归根结底,这是两国人民的心结未解所致。
中日两国人民对历史的态度和因了解不全面而产生的误解是阻碍两国关系的根源。再加上日本政局千变万化,执政党走马灯般的变化给中日关系带来的不稳定性也是显而易见的。②要真正实现中日两国关系融洽,关键还在心态的转变。日本茶道四谛中, “和”既表示和谐的“形式之和”,又表示和悦的“感情之和” 。“敬”即敬重、尊敬、敬爱。在茶室里的每一个人都处于同等地位,没有贵贱之分。互敬互重,共同享受和谐的茶室氛围。“清”是指对灵魂的清洁和洗涤。“清”既是环境之清又是灵魂之净。“寂”即是在静寂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平静之中寻得灵魂的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只有摒弃私心杂念,以“和”之根本,以“敬”之思想,以“清”之心态,以“寂”之境界,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历史,认真对待人民的感情,才能在共同发展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是两国人民和平相处,两国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中日关系风雨阴晴的根源
首先,到目前为止,历史问题始终是横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人认为,只有不忘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更好地走向未来。而日本人则强调过去的事就让它们随风逝去,如江河流水一般。对于历史问题的态度反差成为引发两国摩擦、阻碍双方信任的一个根源。其次,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所创造的文明更是光辉灿烂。从前的“天朝上国”的思想并未完全从中国国民的思想中消失,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中国都是优于日本的“大国”,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自负心理导致了中国无法用平等的眼光去认识日本,了解日本。而日本人则有一种“神佑民族”的优越感,认为日本是世界最优秀的“神选民族”。中日两国各自的“大国”心理,阻碍了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这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心理因素。
(二)感悟
中国和日本不仅在地缘关系上是一衣带水,在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上更是如邻居般频繁密切。两千多年的交流往来,造就了两国之间深厚的文化渊源,也让两国人民结下了不可磨灭的情结。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济方面的联系更紧密,合作也往更深的层次发展、扩大,无疑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的贸易伙伴。唯有相互合作,才是中日两国应对挑战、发展未来的正确道路。
本着“和、敬、清、寂”的思想精神,在这种和谐、清净、无等级差别的茶室中,没有思想的束缚,在一种原始自然般的氛围中,想必没有谁还烦躁不安、怒目相对。中日两国都要努力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中国需要原谅,但是日本更需要坦诚。平等地看待对方,理解对方,试着努力地抚平历史留下的伤痛。中日两国人民的“大国心理”,阻碍了彼此的理解和包容。而以“和、敬、清、寂”为思想内涵的日本茶道则为克制或者说减弱这种心理创造了环境和氛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以“和”为本,以“敬”为魂,以“清”为念,以“寂”为果,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敞开心扉,找到共同理解点的第一步。以“和”之根本,以“敬”之思想,以“清”之心态,以“寂”之境界,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历史,认真对待人民的感情,才能在共同发展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是两国人民和平相处,两国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日关系是切也切不断的关系,两国是无法搬家的邻居关系。③邻居之间就会存在摩擦,就需要我们加强交流。在长期的、大大小小的争执里面,中日两国都需要认识、认识、再认识,理解、理解、再理解。中日两国都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反省自己,反思过去。真正地心平气和下来,找到属于两国人民的共同源流,共同的理解点。只有相互理解,坦诚相待,放眼未来,才能为中日关系新发展开辟新的纪元。
注释
① 刘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② 吴学文,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③ 冯昭奎.中日两国是搬不开的邻居[N]环球时报,2007―1―25.
参考文献
[1] 刘少东.析解中日关系中的文化隔膜[J].日本侵华史研究,2013(2).
[2] 刘少东.岛争背后的中日国民心态比较[J].人民论坛,2012.10.
[3] 吴学文.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4] 蒋丰.蒋丰看日本:日本国会议员谈中国[M].东方出版社,2013.3.
[5] 王运祥.日本社会对华心态析论[J].东南亚研究,2005(1).
[6] 刘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7] 李晓雪.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5.
[8]张建立.日本茶道的源流与精髓[J].日本文化教育研究,2013.
[9] 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1997.1
[10] (日)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11] 叶渭渠.日本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 邢黎.浅谈日本茶道的文化魅力[J].文化论坛,2005(19).
[13]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武汉日记范文2
关键词: 港口经济 日中翻译 等价 实地调研 翻案
1.任务描述
日本依托亚洲的地缘和人口优势,向中国大陆及东盟地区转移了大量的制造业和部分矿业,也培养了广大的产品消费市场。由于四面环海、面积狭长,日本国拥有众多天然良港(港口数量接近20个,航线数量几百条)。港口建设工程成为日本实施贸易立国的一个重要的凭依,因此研究日本的重点港口(埠头),了解船舶、入港流程、集装箱装卸等相关知识是处理对日商贸的重要内容。申请人通过收集相关文本语料熟悉了沿海经济发展和海运产业的诸多特征。通过对英文缩略语和专业词汇的学习和总结极大地丰富专业知识和单词储备。另外,翻译中以等价为基本原则,运用“省略”、“扩张”、“更新”翻案技法处理文本,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任务文本的意义
2.1人文科学方面。1853年7月,自“黑船”事件后,美国人从久里浜上陆,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签订后,横浜开港,当时的日本被纳入世界殖民体系,其后长崎、新、神户、函等四港口相继开放,社会剧变,给近代亚洲带来深远影响,在港口城市留下近代历史的诸多痕迹,成为旅游名所。
2.2经济学方面。港口经济涉及流通,航运(如入港、着岸、装卸)等诸多环节,因其有较长的产业链和广泛的覆盖面,有效推动了区域间经济的发展。
2.3工程学方面。由于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集装箱泊位有加深的趋势,港口的扩建运用到升降机、起吊机等工具,是一门关于交叉学科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3.过程描述
首先,收集大量日文文本。因为跟港口相关的文本大多属于专业书籍,所以在日本东京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复印了相关的资料,并对其进行了选择。其次,通过查阅一般词典和专业词典,通过一般网页信息平台确定专业词汇的释义。在基本弄通文本大概的意义的基础上请教专业人士,确定词汇在专业行业中的俗称和习惯称谓。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在上海图书馆查阅和复印了该馆馆藏图书。通过查阅中文的相关文本和书籍确定专业词汇的意义,对中国港口管理办法进行学习,并熟悉港口经济文本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和描述笔法。
3.1译前准备:(1)实地收集文本资料。本项目从文本的收集到文本的翻译都发生在日本国内,我利用派遣留学生的身份这一优势,对东京品川港区、横浜市的港口历史、实际运营进行实地调查(实景图片不少于30张),并对文字资料进行补充说明。横浜市中央图书馆四楼书库、横浜港口博物馆馆内图书馆和研究室,能借阅、复印大量关于港区变迁、岸壁扩充、航路知识的日文书籍和专业资料。(2)学习新颖的语篇章分析手法。申报人在留学期间认真学习藤文子老师翻译的最新技法前沿研究理论,对翻译的原则和手法有更透彻的理解,夯实翻译的理论基础。(3)实地调研。采用查阅普通辞典、专业词典和在线资料,询问从业人员和相关公司的方法确认专业术语。尽可能地翻译筛选后的文本,共五个部分(必要情况下进行了编译),希望涉及文字翻译、数据翻译和图表翻译等方面,在报告篇幅范围内展现港口经济中多个领域的基本知识。(4)引入平行文本的比较。在初步完成译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入平行文本,进行前后效果比较,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作用和优点进行结果评定。
3.2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由于中日两国近年来贸易往来频繁,无论是民间交流还是学术层面,中国对日本的港口的研究都十分成熟。但交叉性、多层面地对日本港区经济的翻译研究还为数不多(从论文开题程序中,申请人在国内资料库中难以找到充分的文本语料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日本某高校图书资料库中能查阅到的只有海洋法规、历史情况,而网络资料和数据库中有价值的信息只有中国港口协会门户网站相关的一些内容。有东京“外港”之称的横浜市内的文教机构的藏书和资料却十分齐备,可以支持申请人的研究。至于日口翻译研究领域似乎过于独特,研究者不多。
3.3翻译策略的选择:(1)语境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为目的语的阅读人群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对语句进行修正和整理。(2)等价原则。TT文本需忠实于目标语言。(3)通过翻案技法进行细节处理。将ST文本转化成TT,理论知识结合运用到笔译实践中。(4)报告方法-修正。遵循论文模板框架,在分析、归类的基础上对前后译文的修正原因进行总结。(5)专业术语的确认。主要采用查阅普通辞典,专业词典,以及查阅在线资料,询问从业人员和相关公司的实地调研的方法处理文本。
3.4翻译计划的制订:翻译计划具体包括前往横浜市中央图书馆检索资料,查阅和资料复印,参观横浜市港口博物馆和横滨市内的历史散步;整理语料,笔译筛选出的文本,发现问题并进行归类,整理思路,专业术语的确认,完成报告,修正和答辩几个环节。
3.5翻译计划:(1)2013年11月30日,整理语料,决定围绕港区振兴政策、重点港口的状况、新技术在港区的应用、集装箱的基础知识、基本港则法等五个方面的文本展开翻译工作。ST目标语料涉及政策、法规、工学、港务、新能源等方面的信息。(2)2014年2月1日-2014年2月15日,发现问题并进行归类,整理思路,形成初步的文章脉络和构思。(3)2014年3月,对翻译的片段和语料进行检查和整合。
4.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缩印问题。提交的文本图片和图表有不清晰之处。第二,专业词汇难以弄懂,或用词不符合行业术语。第三,句法的语境处理上仍有不熟练和缺乏经验的地方,有发生误译的可能。解决的办法:(纠正的过程)查阅一般词典;查阅专业词典;通过一般网页信息平台确定专业词汇;请教专业人士;通过查阅中文的相关文本和书籍确定专业词汇。修正过程中体现的理论要素:等价原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在此次报告编译的文本中,等价原则主要体现在实践翻译语料首要原则是要求准确。日两国语言在表记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变迁,其意义也产生相应的变化,翻译时不能疏忽;对于一些英文缩略语,应该特别注意根据上下文语句,选择正确的意义。除此之外,在翻译实践中,除了需遵循等价原则之外,还要灵活地运用翻案技法对文本进行恰当的处理,具体方法有「省略、「、「更新(藤文子.2013),除了整体翻案以外,局部翻案手法在实践文本的翻译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翻译的执行情况
顺利之处及其原因:一是日文资料丰富,留学经历使得我切身体会到文本的知识背景,易于理解文本。留学时我对资料进行了查阅和扩印,并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了港口博物馆讲解员的解说和介绍,提高了对语料的兴趣和感知程度。二是上海图书馆的中文港务资料齐备。便于学习和掌握该领域的中文表达方式,纠正在翻译中对专业词汇和句式表达不清晰之处。三是信息技术和电信业的发展,可以更快捷和方便地咨询业界人士,得到满意的解答。
参考文献:
[1]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市国际航运研究中心.2012.2011-2012中国邮轮发展报告.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2]王承云.2013.日本城市旅游地理.2013.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姚凤霞.2013.流动的音符――港口岁月丛书.北京:方志出版社.
[4]赵亚鹏.2013.国际港口功能演变与国际强港建设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武汉日记范文3
>> 大丰港货物吞吐量的时间序列法预测研究 基于EEMD方法对日照港货物吞吐量的研究 基于GM(1,1)扩展模型的天津港吞吐量的预测研究 基于改进GM模型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研究 基于灰色理论的南通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分析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港口吞吐量预测模型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港口吞吐量预测 网络配流模型在集装箱吞吐量预测中的应用 天津港吞吐量增长研究 宁波港5月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创历史新高 港口吞吐量预测影响因素辨识研究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港口煤码头吞吐量预测分析 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实证分析及预测 香港港吞吐量“跌跌不休” 宁波舟山港煤炭吞吐量需求发展趋势预测 前9月福建泉港对台直航货物吞吐量逾57万吨 基于三次指数平滑法的中国港口铁矿石吞吐量预测 关于机场安检系统吞吐量的研究 FAST TCP吞吐量的仿真研究 2016年规模以上港口货物、旅客吞吐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刘晨曦, 王颂翔, 韩壮, 程楠. 基于组合预测算法的武汉港货物吞吐量预测体系[J]. 中国信息化, 2012, 16: 259-260.
[4]邵志强.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以武汉港为例[J]. 港口经济, 2010, 12: 39-42.
[5]Chen T T, Chen Y Y. Port Cargo Throughput Forecast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J]. Computer & Modernization, 2009.
[6]石勇, 殷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武汉港货物吞吐量预测[J]. 中国水运, 2007, 10: 39-40.
[7]Marks J R, Placone J, Hristova K, et al. Spontaneous Membrane-Translocating Peptides by Orthogonal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1, 133(23):8995-9004.
[8]史晓丹. 基于粗糙集与遗传规划的港口吞吐量预测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9]辛曼玉. 基于ARIMA-RBF神经网络的沿海港口吞吐量预测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4, 38(1): 241-244.
[10]陶丽丽, 王艳. 基于ARIMA乘积季节模型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J]. 运筹与模糊学, 2015, 5(2): 30-37.
[11]薛俊强. 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模型的选择[J]. 华东经济管理, 2013, 5:1007-5097.
[12]乔文轩. 上海港务集团集装箱吞吐量预测分析[J]. 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13, 3: 3-4.
[13]曹金亮.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预测方法[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2(1): 60-66.
[14]Williams, B., Durvasula, P., Brown, D. Urban freeway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application of 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nd exponential smoothing model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998, 1644: 132-141.
武汉日记范文4
【关键词】辞典;物流;出版
随着物流业在全球的兴起和繁荣,物流的名词不断更新,新概念也不断涌现。面对全球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更新的物流概念,很多物流专业的学生和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常常因困惑而不能迅速接受有关知识,专家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也缺乏合适的可以信赖的工具书,特别是在阅读外文资料时困难更多。鉴于此,中国财富出版社依靠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和中国辞书协会,在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下,组织国内外专家编纂了词条丰富、释义准确的《汉英日物流辞典》。
一、《汉英日物流辞典》编著背景及出版意义
1.《汉英日物流辞典》的编著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物流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些国家,物流产业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发展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这些国家新的经济拉动因素,是他们赢得竞争优势的“第三利润源”。
①美国物流业的全球化发展和供应链趋势。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深入,美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体现出全球化的发展特色和趋势。美国物流业在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供应链趋势。2005年1月1日,有40多年历史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标志着全球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这体现了物流产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展,是联系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所有物流活动和所有商业活动的集成。②欧洲物流业的专业化发展。在总体上,欧洲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同美国一样位居世界前列,处于发展期向成熟期迈进的产业发展阶段。近年来,欧洲的现代物流业不仅沿循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表现出物流业专业化和高度细分化的发展特色。③日本物流业的精细化和信息化发展。日本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引进“物流”这一概念,但在借鉴学习的过程中,却能根据自身特点研究和发展物流业,使物流业和物流理念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表现出精细化和信息化的突出特点。从宏观上强化物流系统和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④我国物流业发展基本状况。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出现物流活动,并引入物流理念,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正式确立了我国国家物流产业的地位。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前提下,物流概念得到普及,物流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09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把物流业列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因此,总结全球物流业的发展轨迹,汉、英、日三语是物流领域最活跃、使用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三大语言工具,它们之间的交互使用情况也与日俱增,为此,很有必要采用物流领域使用最多的语言——英语、日语、汉语对这些词汇进行解释。《汉英日物流辞典》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策划出来的。
2.《汉英日物流辞典》出版的意义。《汉英日物流辞典》是一本包含汉、英、日三种语言的物流专业辞典,强调词条的专业性。在“物流”主词条下设置物流基础、物流功能与管理、物流技术装备、物流战略与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专项物流、物流机构七个部分。其中物流基础主要包括物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学说。物流功能与管理包括物流的七大功能和相关管理活动,七大功能指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信息技术与管理。物流技术装备包括物流活动各环节所需的物流技术和各种装备。物流战略与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规划、物流优化和供应链管理三大部分。国际物流包括与国际物流有关的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仓储、国际货物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业务管理、国际货物保险、物流标准、法律、协议等。专项物流包括具有典型特征的物流形式,包括农产品物流、危险品物流、废弃与回收物流、应急物流、军事物流、零售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邮政服务、快递服务等内容。物流机构包括国内外的相关物流机构。
经过广泛调查我们发现,国内已出版的物流专业辞典只有《供应链管理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8月)、《运输与物流辞典》(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和《供应链管理辞典》(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1月)三本。其中一本只有中、英文词条名称,没有任何对词条的解释;另外两本有中文或英文解释,但是没有日语名称,起不到三语对照的作用。因此,出版一部包涵汉、英、日三个语种的《汉英日物流辞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纵观全球物流的发展,体现出了欧美先行、日本精益求精、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的趋势,汉、英、日三个语种是物流领域最活跃、使用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三大语言工具,它们之间交互使用的情况与日俱增。所以一本物流专业辞典如果仅仅用汉语写成或仅仅包括汉英或汉日,都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为此,《汉英日物流辞典》集合了英国、日本、中国三国众多一流专家的智慧,站在社会及企业战略性定位的角度理解物流,用物流产业和学术界应用最广泛的三种语言,对词条进行详细的解释,使辞典的应用者能充分理解这些物流专业术语词汇。
其次,从内容上看,这本辞典将现代物流及相关领域的词条用汉语对每个词条进行了注释,是一本具有很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物流工具书。它既可填补我国物流工具书方面的空白,也可满足国际物流从业人员、翻译工作者以及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学生的使用需求,因此具有广泛的需求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最后,从时间上看,这本辞典在世界和中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期间出版,不仅能促进中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产业的发展,还能促进物流产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实现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汉英日物流辞典》出版的可行性
从作者队伍来看,这本辞典的编著者主要是日本、中国、英国物流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以及具有良好理论知识功底的大学教师,他们长期从事物流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深入了解物流产业的实际发展动态。
从编辑队伍来看,由于这本辞典是由中国、英国、日本物流专家对物流名词进行汉语、英语、日语三种语言名称的确定以及研究讨论确定汉语的释义,编纂难度较大,出版社为此成立了专门的编辑委员会,并由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且具备出版物流图书的专业能力和较丰富的出版辞书的经验的编辑人员专门负责完成这一项目,同时还聘请精通日语和英语的大学物流专业的教师担任此书外文部分的翻译和编辑工作,此外还聘请了院士、教授等多位专家把关审核。
从经费支持来看,为了更好地完成《汉英日物流辞典》的编写工作,我们申请了国家出版基金并获得了支持。在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下,出版社将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这一项目,使其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汉英日物流辞典》的编写和出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作者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和耐心地整合资料,按照辞书编撰的原则和物流学科的专业特点立目出条,并对所出条词目进行合理地分类;充分掌握每一个词条的本质,通过释义向读者简洁清楚地介绍每一词条的含义,使读者解决心中的疑惑。编辑在辞典的出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编纂辞书“三分编写,七分组织”,不像写学术文章可以根据学者自己的喜好、特征决定,必须形成统一的体例,“四至”明确,浑然一体,而文字上也要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为此,辞典编辑要做好选题、制定编纂计划、制定体例、组织分工、组织收词、组织编写和讨论试写样稿、组织编写、组织定稿、组织编辑加工和校对、组织装帧设计和印刷等一系列工作。还要了解内容、鉴别质量,协调多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辞典按时按质地完成。当然,敢于出版辞典的出版社的领导都是有远见和社会公德的领导,众所周知,辞典出版耗费时间长,投入资金多,效益回报慢,特别是经济效益回报更慢,甚至长期亏损,因此,好辞典的出版离不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屋建瓴的指导。辞典出版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辞典出版前后,就应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利益的实现,也有利于读者的使用,经过宣传读者能够很快了解辞典的出版情况,尽早地用上合适的辞典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武汉日记范文5
关键词:自由贸易 区域 国际物流
一、中日韩自由贸易合作与区域内国际物流
(一)中日韩国际物流环境
中日韩三国开始摒弃地缘政治的传统思维,谋求区域内合作的机会,而这种合作的水平高低则是与商品、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生产与交换体系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的。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的层次不统一同时其资源空间上的相互补充就促使了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流通就需要进行运输和贸易的流通来实现。这样就可以在需求层面上实现空间资源配置的平衡。中日韩地区通过共同运输和共同配送的概念实现从多点到一点,做到最小风险最大柔性。从而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横向联合的基础下,实现集约协调、以及效益共享。在构建集成化物流体系的条件下形成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二)中日韩自由贸易对其区域内国际物流的影响
中日韩区域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内部各国之间的贸易比重,因此构建完善的共同物流体系被提到了关键议程上。为了保证该区域内贸易的顺利进行,构建集成化物流体系成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区域间的合作慢慢加深,贸易壁垒在各国跳出“安全困境”思维后逐渐弱化,为了避免物流的落后成为区域合作的障碍,因此构建共同物流体系成为了现实的迫切需求。只有建立共同物流体系才能降低区域合作的物流成本,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区域内贸易的增长。港口在国际物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核心业务是安排货物在各种运输方式或共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转移。共同物流从根本上整合零散的物流资源,在国家间以及国家内的港口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当下,减少重复建设,避免恶性竞争和日后即将出现的供大于求的危机现象,从而提高区域合作的水平。
二、探索中日韩自由贸易合作框架下的物流发展
(一)构建东北亚区域内自由贸易合作平台的可能性
中日韩三国间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多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6900多亿美元,增长超过4倍,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截至2011年底,三国经济总量达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5。三国虽然都已经分别与东盟建立了“10+1自贸区”,但是仍然缺少一个体制性框架内的正式安排。所以三国间建立自贸区即可加强三国经贸联系和促进东亚地区经济融合。而且2011年7月韩欧FTA生效后,韩国对欧贸易黑字大幅后退。可喜的是,进入2013 年后中日韩在制定FTA合作框架上有了较大进展,2月28日在中国哈尔滨正式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韩三国可以正式实现FTA协定,大力促进东北亚的经济贸易发展。
(二)探索实现东北亚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
国际物流作为将货物在国际间进行物理性移动商务活动,是个集各种一般物流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系统。它既包含运输、储存、配送等一般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还涉及与货物跨境移动相关的一些特殊问题,诸如商检、海关手续和国际支付等,这些都使得国际物流系统的复杂性大大提高。经济体内部解除管制、经济体之间建立的贸易协定和贸易区为国际物流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中日韩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三大贸易与物流区域,在全球物流体系中的地位正在提高,这三国也初步形成带有一定垂直分工性质的国际分工格局,在物流合作的展开方面存在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近几年,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日益增速。在我国东北沿海城市,如大连、天津、青岛等地纷纷投资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发达国家航运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每个航运中心背后都必须有一个集加工、整合、集散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中心作为支撑,中日韩国际物流中心既可以使腹地的货物源源不断的送至大连港航运中心,也可使入港货物准时送达腹地目标客户。
(三)实现东北亚国际物流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提升
现代国际物流要求以现代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业务处理,以提高物流的实时性与顺畅度,从而达到贸易货物在区域内各国之间流通顺畅。现在东北亚各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物流的“储运”或“运输”状态,国际物流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低,尚难实现物流信息的快速、实时交换。因此,一方面中日韩三国不仅需要提升自己物流网络信息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采用各种先进的数据分析、统计、挖掘和关联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存储和利用,使物流信息在区域内最大程度地共享,为政府、企业、行业与市场规范化管理协同工作提供技术指南,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另一方面,三国之间也要形成相应的先进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一个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等全面联通的东北经济区国际物流新体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以中日韩国际物流中心为节点,建设水、陆、空国际多式联运新体系。通过沿边口岸和沿海港口国际物流中心与物流园区这些物流节点,推动国际间物流业的战略协作。同时分别在国内与区域内制定相应的物流组织政策法规以及物流行为政策,各国之间积极沟通,制定区域内物流行业标准,以达到国际物流标准化的提升。三国之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国际物流的分工,例如中国的环渤海地区适合大量进出口船只停泊,可以利用环渤海地区天然的避风港作为东北亚国际物流体系中的货物中转中心。各国通过物流功能的分工以达到物流功能专业化的提升。
三、探索构建统一物中日韩统一物流平台方案
(一)实现国际物流信息公开透明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已经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的一项重要资源,因此在构建东北亚物流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必然要实现国际物流信息的共享。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将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信息“孤岛”连接起来,解决国际贸易活动各方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使实际的国际物流活动更加精确。
国际物流信息平台架构的构建应该遵循先进性、服务性、安全性、可靠性、高效经济性等原则,根据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物流的战略,采用先进的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将海关、港口集团、商品检验与检疫、海事、边检等政府部门和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各自的信息系统互连,将分散的航运和物流资源有效的整合到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上,为制造业、贸易、物流等企业提供公开透明的物流信息,为中日韩贸易活动创造良好环境。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寻求商机、加快要素流动、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条件,中日韩统一物流平台的构建将实现各国物流信息的共享、公开透明。
(二)实现国际物流标准化业务
实现三国区域内物流的标准化是三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促进区域贸易的保障。如果不能实现物流标准化,不但会加大国际交往的技术难度,更重要的是在本来就很高的关税及运费基础上又会增加因标准化不统一所造成的效益损失,使外贸成本增加。同时,在运输、包装、装卸、仓储、信息,甚至资金结算等方面采用国际标准,实现国际物流标准统一化,能够打破各国或地区标准不统一的技术贸易壁垒,从而加速国际贸易的物流过程。因此,构建东北亚统一物流平台,实现国际物流标准化业务十分必要。积极推广与应用国家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增强企业执行、贯彻物流标准的自觉性。要加强国际互联网的有效利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及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包括商品信息在内的物流信息交换协议标准化、条码化和信息采集自动化。
四、实现东北亚国际物流统一平台的意义
目前,中日韩三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三大贸易与物流区域,在全球物流体系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东北亚的贸易物流圈在全球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大。
武汉日记范文6
[关键词]及物性 过程 中英日 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44-02
一、引言
英日汉三种语言在词汇语法上各不相同。词汇上,英语和汉语差别较大,各自独立发展,交集并不多。日语词汇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对汉语和英语都有相当比重的借鉴。语法上,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为屈折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为孤立语。日语属于哪个语系仍有争议,为黏着语。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是一个语义系统,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他本人也曾提出系统功能语法的某些思想来源于汉语。
二、及物性理论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概念功能与及物性系统相对应。概念功能中的经验功能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各种经历。[1]及物性系统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概括为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前三种为主要过程。物质过程表达外在经历,心理过程表达内部经历,两种过程都是动态的。关系过程则是静态的描写,表达与参与者有关的性质特征。关系过程分两类,“归属”和“识别”。所有过程通过小句来体现。小句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具有特殊地位。韩礼德认为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小句是基本的组织单位。小句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是复合句的一部分。[2]
每种过程有自己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物质过程的参与者是“动作者”(Actor)和“目标”(Goal)。心理过程的参与者是“感知者”(Senser)和“现象”(Phenomenon)。关系过程分两类,归属类的参与者有“载体”(carrier)和“归属”(Attribute),识别类的参与者有“被识别者”(identified)和“识别者”(Identifier)。参与者一般为人或物,环境成分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副词短语和介词短语。[3]
三、及物性过程和翻译
韩礼德提出的概念功能通过及物性过程来体现,及物性过程描写人类活动,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语言本身是无意义的符号,而语言的功能将无意义的符号与物质世界联系起来。语言的功能产生意义使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将杂乱无章的现实世界用及物性过程表达并产生意义,被人们所理解,这便是语言功能之所在。翻译是译者将一种符号表达的意义理解之后,用另一种符号再现意义的过程。但“意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具体翻译中,及物性过程理论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译者理解原文时,利用及物性理论明确小句的参与者、过程、环境成分三要素的具体所指。清楚小句中的参与者在何种环境下发出了什么动作,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然后通过另一种符号表达出相应的参与者、过程、环境成分。并在必要时做出适当调整转化,最终又通过及物性过程将语义传达给读者。
四、英、中、日三个文本的及物性分析
这首英文诗共有10个小节,由68个小句组成。笔者运用及物性理论统计了这首诗中英日三个版本中的过程类型和过程数目。将统计结果列成表格,对比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表1)。
从表格可以看出,三个文本都只出现了六种过程中的三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其余三种过程均未出现。三个文本过程分布各有其特点。英语原文中,物质过程数目最多,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数目相同。汉译文中,比重最大的是心理过程,物质过程数量最少。日语译文中同样是心理过程最多物质过程最少。三大主要过程的数目不同,这表明,翻译中的过程并非完全保留,而是发生转化。
五、过程的翻译
基于以上对三个文本的及物性分析,笔者发现对过程的翻译主要有两种情况:保留过程,转化过程。小句分析时要考虑三要素: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因此过程转化分两种:转化为其他过程;转化为其他要素(参与者或环境成分)。
(一)保留过程
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外在环境具有相似性,人的大脑机制也基本相同,不论是对现实世界的改造还是认识世界的心理活动必然具有共通性。概念功能就是用来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种经历以及心理上的不同经验。因此,不同语言可以用相同的及物性过程表达同一语义。本文所选诗歌中大部分过程并未发生转化。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均有体现。
例1:Even stars collide(物质过程)
Actor Material
因为即使 星星 有时 也会碰在一起,
Actor Circumstance Material
星 だって rにはn突する
Actor Circumstance Material
例子中的小句为物质过程。物质过程表达人或物具体做了什么。物质过程中的参与者是“动作者”和“目标”。所给例子中的物质过程是collide,为传统语法中的不及物动词。因此并没有“目标”。仅有stars作为参与者中的“动作者”。可以看出汉语译文和日与译文都译出了原过程,也都出现了“动作者”,体现了原文的概念功能。
例2:Today I know(心理过程)
Circumstance Senser Mental
今天 我 明白了
Circumstance Senser Mental
今私には 分かる
Circumstance Senser Mental
心理过程表达人的“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两个参与者分别是“感知者”和“现象”。三个文本中的小句都依次出现了环境成分:时间;“感知者”:I;以及心理过程:know,都没有出现参与者中的“现象”。三个小句的语义和概念功能对等。
例3:This is authenticity(关系过程)
Identified Relational Identifier
这 叫做 真实
Identified Relational Identifier
そ れは真に生きる事だ と
Identified Relational Identifier
关系过程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显著特征是动词be。例句属于识别类。原文中的“被识别者”:this、关系过程:is、“识别者”:authenticity,在汉语和日语的翻译中都能一一对应。翻译的过程体现了原文的概念功能。
(二)转化过程
及物性系统虽然可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但它在各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并不尽相同。三种语言词汇语法上存在差异,翻译时过程会发生转化。过程改变,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也随之不同,语言的概念功能也就发生改变。[4]
例4 how much it can offend somebody…(物质过程)
Actor Material Goal
… 是 多么的 无礼(关系过程)
Relational Attribute
如何に 相手の面目 を失わせる事 か(物质过程)
Goal Material
本例的英语原文小句是一个物质过程并且两个参与者都有出现。形式主语it为“动作者”(Actor),somebody为“目标”(Goal)。汉语译文转化为关系过程,参与者也随之发生改变,且只出现了“属性”(Attribute)。日语译文的过程类型仍是物质过程,it省略,只是出现了“目标”(Goal)和原文对应。
六、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义层面研究语言。语言的形式不同,意义不同,不同形式可以表达相同意义。翻译是语际间的意义转换,就是用不同形式表达相同意义。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对诗歌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中、英、日三个文本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语言表达同一概念意义时,或者保留原文过程,或者转化过程。对小句的参与者、过程以及环境成分的具体分析有助于翻译的准确理解和表达。
参考文献
[1] 胡壮林,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李发根.及物性过程理论与英汉语义功能等效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2:26-30.
[4] 李忠华. 英汉互译过程中及物性的变化[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