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传统节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各民族传统节日

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1

汉族的传统节日举例: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腊八节、七夕节等。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举例: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

民族传统节日简介: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是一家,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

(来源:文章屋网 )

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2

7中华民族一家亲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二课时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年级

学习

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

2、

能力目标:能够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

3、知识目标:了解民族之间的差异,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我国扶助少数民族的政策,懂得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重点

了解民族之间的差异,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难点

解我国扶助少数民族的政策,懂得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2、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饮食

3、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民居

猜一猜小活动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

思考:

(1)你从上述猜一猜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2)不同民族之间还有什么不同吗?

2、小提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紫苏都有差别,表现在服饰、饮食、民居、节庆和礼仪等各方面。

3、活动园:五(2)班开展了一次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会上,同学们介绍了自己所了解的节日。

4、小小分享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看过的资料,向同学介绍一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可围绕下面问题进行介绍。

(1)节日的名称是什么?

(2)这个节日给你印象最深的习俗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

(3)如果有人想参加这一节日的活动,你想提醒他注意什么?

5、介绍民族节日:那达慕大会、酥油花灯节等。

6、开动脑筋:想一想,文化习俗等的不同容易导致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7、社会观察:由于各地区文化的差异,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游客因不了解或不自觉,而做了许多不尊重当地人的行为,例如:在摩梭人家里随意谈论走婚习俗,并将走婚过度解读。或是在古城里随意爬上民居的屋顶拍照,亦或随意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评论为落后、愚昧等。

直观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从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当中感受差异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好与坏),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8、民族相处小贴士: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忌讳。俗话说:“入乡随俗”。在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时,应尊重当地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任何人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9、我是民族风俗小达人: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吗?假如去到当地,你会怎么做?

10、入乡随俗我能行:

(1)蒙古族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我可不能当着他们的面跨越或踢火,不能往火上摔东西、扔赃物。

(2)回民禁止以食物开玩笑,特别是不能用进食的东西做比喻,如形容辣椒、西红柿像血一样红等。

(3)彝族男性最忌他人触摸自己头上的蓄发,认为这是不可宽恕的行为。

11、小数据:从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对此,你认为国家应该怎么做?

12、小提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努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国家要扶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13、国家的措施:

(1)实施精准扶贫政策。

(2)援助少数民族大行动

(3)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14、播放视频《天路》

15、思考与感悟:你知道这条“神奇的天路”指的是什么吗?它“神奇”在哪里?

16、阅读角:“天路”颂歌。

17、解释: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

把意识付诸行动,做到入乡随俗。

从数据中认识到不同民族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懂得国家应该扶助少数民族,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了解国家为实现共同繁荣所实施的举措。

课堂小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要团结互助,努力实现共同繁荣。

总结提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

7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二课时

1、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

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3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传统体育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81-03

1 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在校园文化的作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中,由生产和生活以及与自然界抗争中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必备的生产、生活技能和娱乐手段;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强身健体、娱乐、交往、育人等功能突现出来,通过各民族间传统体育交流,进而促进民族团结。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形成发展、生活方式、人文等内外兼有的文化,同时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门类众多的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等。目前,我国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如摔跤、舞龙、舞狮、荡秋千、划龙舟、武术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自主性较强的高层次优秀文化,在推动师生主体思想道德品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可以辐射到社会中去,并引领着社会时代文化潮流。这也是一所高校发展与成功所必备的因素之一。校园文化又是特殊的育人载体,对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民族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成分,而传统体育文化恰恰是不同民族文化鲜活的载体,能反映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精神。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可以体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性、传承性、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丰富校园民族文化内容。

2 传统体育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

2.1 重视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培养,忽视传统体育文化继承

在知识、信息社会化及竞技体育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竞技体育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竞赛、课外活动的主体,西方体育文化所体现的健与美、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等特点也深深吸引着当今的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中,竞技体育文化也占有主导地位,民族地区高校也是如此。

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虽然有一席之地,但就其存在的形式来看多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项目与我国100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相比也仅是凤毛麟角,在课余健身、竞赛也难觅其影,即使学校组织的竞赛活动中很少采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身处民族地区的高校,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氛围,重视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确忽视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这种随波逐流现象较为严重,体育课堂、业余健身中充斥着国际流行体育运动项目,弥漫着力与美、健与硕之风,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和谐人文精神被冷落。在竞技体育文化冲击下,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缺乏、兴趣不浓,甚至有些否定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2 重视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忽视常态化

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各自重视程度的不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一部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重视活动开展,但在师生业余健身确没采取导向措施,忽视了传统体育开展的常态化。

竞技体育的健身价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意识等功能不容置疑,不可否定。但大学生的重义崇德、宽厚、礼让、平和的民族品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还是需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培养、完善。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这不仅是传播民族价值观的最佳载体,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常态化的缺失,是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不健全,不完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常态化开展,有利于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重视现代体育社团的建设,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发展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学、自主、自律为主体活动团体,通过社团组织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从中得到引导和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社团同时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团组织应该对本校的社团建设进行规划,设立哪些社团、如何育人,怎样通过社团活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了多色彩、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但仍有诸多弊端,民族文化元素较少,对学生民族情结、精神的文化建设缺失。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较多,其中也不缺少现代体育社团,多进行竞技体育项目的活动,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全面素质起到培养作用。而单纯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设立几乎没有,有些关于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如武术归入体育社团,民族舞蹈则列入艺术社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新思潮和新观念与传统的文化模式和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受到影响,对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不应有的冷淡甚至背叛。民族地区高校应该通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提高学生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建设传统体育社团,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人文素养,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3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3.1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民族人文意识的养成

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应根植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其母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塑造大学生精神境界、人格品质乃至民族精神的必备条件。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是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民族文化教育,是通过内化的形式,从认知、感知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自主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民族人文意识,继承优良传统,激发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实现民族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重义崇德、宽厚、礼让为理念,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可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体育人文素质、体育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人文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3.2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思想互相交织,各种观念互相碰撞时代,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一些学生过分关注己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道德失范严重。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其办学理念。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紧密相连,作为教育的内容手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重义崇德、轻利的思想,强调集体高于个人的集体观和民族观,引导着各民族和睦相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体育文化已成为群众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具有真、善、美的整合价值。民族地区高校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可对学生这种民族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和平、善良诚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品质,从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拓展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3.3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传统体育的教育保护

民族地区高校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担负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保护重任。虽然民族地区高校在民族传统科研、体育教学、竞赛训练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的大众化、常态化较差,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与传承都是从学校层面来完成的,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率先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体育的理解,培养传统体育人才,为基层输送了传统体育指导者,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上的普及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做出贡献。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开展可促进高校体育科研工作者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层面的传播、保护,实现教育传承的功能。

4 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策略

4.1 重视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经历历史的洗礼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跨越古今,不同的地域诞生了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形式。其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既有修身养性、以柔克刚的项目,又有勇猛刚毅、斗智斗勇、竞技等内容,还有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优美肢体表演项目。民族传统文化是根,丢失了根,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会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浮云。因此,学校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迅速补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可能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

传统体育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的开展,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手段,给学生的交往提供别样的平台,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结,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对他们进行了人文教育,不经意间将人文意识植入大学生心灵深处,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民族地区高校依托本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构建,既是对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传承,还可以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校园文化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品牌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4.2 创办民族传统体育社团

高校体育社团是在团委领导下组织成立,有相似兴趣爱好或特长的同学打造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组织,负责一些体育项目的宣传、推广传播、组织竞赛、联络社会相关的体育活动。民族地区高校要鼓励学生创办各种项目的传统体育社团,支持社团宣传、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和技能、组织竞赛,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广泛吸纳传统体育爱好者。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体育的健身、娱心、民族人文功能的了解,进而在闲暇时间通过传统体育进行健身,丰富校园文化,更好地实现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传承。

4.3 加强体育健康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

大学体育健康课担负传播体育知识、技能的职责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终身体育的任务。大学体育健康课是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体育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兴趣爱好、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使更多的学生喜欢用传统体育进行健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开花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民族传统体育多简单易掌握,应选择具有实践意义、教育价值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增加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广泛传播传统体育文化。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也要自主研究传统体育理论、学习传统体育技能,加强科研能力,为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做出贡献。

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4

一、民俗文化在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对我国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立足之本。世界各国都在强化本民族传统文化并以民族文化彰显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精髓和各地的人文底蕴,展示文化内涵,以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有的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方面,有的体现在精神方面。中华民俗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了解我国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特色,历史源流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民俗文化,能陶冶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优秀的民俗文化作品,本身就具有歌颂和倡导真善美的内质,从中发挥出健康向上的文化效应,通过文化社会教化作用,对学校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低级趣味的民俗文化作品,必然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优秀的民俗文化对提升人们的思想、智慧、道德、伦理、审美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文化具有熏陶作用,民俗文化能有效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将人文素养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学校语文教学合理引入民俗文化资源,能更好地充实语文课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风土人情,人生百态,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民俗文化,能丰富学生知识,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中国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精神渴求、、人文素养、地域特色等,民俗文化根植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渊源,经过一代代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民俗文化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民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中国民俗文化记录了几千年中国劳动人民智慧,中国民俗文化为后人了解古人留下了历史证据。民俗文化真实反映了56个民族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文明面貌。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二、学校语文教学民俗化的渗透

(一)透过经典篇目教学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在学校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篇目的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这些经典篇目传达出的美好的民族情感,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例如《端午的鸭蛋》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着力强调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其中文章对“乐土”和“赵庄看戏”的描绘体现出了浓浓的绍兴的乡土气息。

(二)通过古典诗词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墨客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它的价值趋向、情感意境,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清明》一文,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此刻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起他的心事。

(三)通过传统节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中国传统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最早的风俗活动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关,一些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在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自然淳朴的优秀美德,清明时的祭祖、中秋时节的赏月、重阳时节的赏菊、大年三十的守岁等等,反映出人们健康的生活情状和心态、美好的理想和人际关系。传统节日对学生的陶冶教育是不可低估的。如“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曲阜、邹城,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总之,在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相关民俗文化内容,可以起到激发民族自豪感、扩大视野的作用。同时,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是语文资源开发利用的宝贵“矿藏”。恰当地运用好民俗文化资源,不仅能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5

关键词:语料库;民俗文化;节庆名称;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56-02

一、引言

广西民间节庆繁多,大体一年之中,大节以十数,小节以百计,世人有“四季皆聚庆,无月不过节”的俗谚。节庆的形式和内容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浓溢,民族特点鲜明,是广西各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庆有祭祀、时令、交游、纪庆等节会之别,涉及生产、生活、宗教、民族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或娱人,或娱祖,或娱神,或三者兼而有之。广西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其中壮族的歌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冬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分龙节、回族的库尔邦节、京族的哈节、彝族的跳公节、水族的端节等最具代表性。这些节日因各民族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差异而各展风韵,节俗迥异。当今的许多传统节日,多姿多彩的歌舞文体活动已经成为节日的主题,既保留浓厚的民族传统,又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容。

在国内的民俗文化翻译研究中,丁树德(1995)就民俗名称的英译进行了深入研究。蒋红红(2007)提出要重视民俗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和不可替换性,并挖掘深层结构。马慈祥(2009)就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提出翻译策略。麦红宇等(2012)对广西民俗文化词典英译进行了案例分析。在广西的对外开放和交流中,少数民族民俗节庆是对外宣传的重点,其中节庆名称的翻译就是外宣的名片。本文将通过自建语料库分析广西少数民族民俗节庆名称的翻译方法,来进行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二、基于语料库的民俗节庆词翻译研究

严复先生语:“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翻译的基本方法是直译和意译。然而,通过自建语料库的统计,作为专有名词的民俗节庆名词的翻译方法基本为两种:音译法和直译法,意译法却很少采用。

1.音译法。仫佬族的依饭节译为Yifan Festival。依饭节又称“敬依饭公爷”,是仫佬族祭祖、祭神及庆丰收、保人畜的隆重传统节日。“依饭”是仫佬族的祖先名,为专有名词,可以采用音译方法进行英译。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译为Panwang Festival和King of Pan Festival。瑶族崇奉“盘王”或“王”为本民族的开山始祖,所以盘王的“王”不是普通的姓名,而是“King”,不应简单音译为Panwang。建议音译加直译为King of Pan Festival。

广西巴马县的瑶族分支――布努瑶,每年的农历5月29日,他们都要欢度名为“祝著”的节日,祝著是瑶语“达努”的译音,它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自宋代开始沿袭至今。1986年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瑶族人民意愿将此节日名称改为“祝著”节,祝著节又称“达努节”、“瑶年”。其译名为Zhuzhu Day和Danu Festival。其实,如果意译为the Yao’s New Year更能达意。

京族的唱哈节译为Changha Festival。哈节是京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哈”或“唱哈”,京语即唱歌之意。哈节就是歌节。所以,如果唱哈节音译为“Changha Festival”,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可译为Folk Songs Festival或者Folk-singing Festival。

仫佬族走坡节译为Zoupo Fair,是青年男女传统社交的节日,因节日活动的地点多在绿坡秀岭上而得名。走坡节是仫佬族传统的青年男女聚会唱歌、寻觅知音而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仫佬族传统文化的映照。苗族跳坡节译为Tiaopo Fair,苗语称“欧陶”(跳坡),因节会在坡场举行而得名。苗族跳坡节和仫佬族走坡节一样,是传统社交节日,不过不限年龄大小。音译不能体现走坡节和跳坡节的内涵和意义,直译的方式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如意译为Social Festival。

跳公节音译为Tiaogong Festival,它是居住在那坡县桂滇交界地带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跳公节一般要过三天,内容主要是祭天地、祭祖先、祭山神、讲本民族历史、唱歌跳舞、吃菜喝酒等。有一个盛大场面是不可少的,那就是在舞坪上举行的集体舞蹈。由于跳公节点内容丰富,很难用简短的词去涵盖,所以直译或意译都不如用音译法。

2.直译法。经语料库检索,牛魂节有两种译法:Ox-soul Festival和Cattle Soul Festival。牛魂节是壮、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cattle”一词是对牛的总称,意为“牛群”。牛神应为单数,所以cattle不合适。英文没有单独的对牛的统称,具体有ox,bull,cow等。Ox意为“阉牛”,bull意为“雄性公牛”,cow意为“母牛”。为传达积极、正面价值,牛魂节译为“Bull-soul Festival”更为恰当。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亦称三月歌圩,译为Singing Festival和Double Three Festival。壮族的“圩”指的是村子的集市或集会,所以三月歌圩意为农历三月初三的民歌集会。因为中国的某些传统节日固定在某个阴历日子上,人们常常会用阴历日子来指称节日,如我国的另一个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中秋节,其直译为Mid-autumn Festival,而不是“the 15th of August i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太长的译法不利于文化宣传,也不容易为外国人接受。因此,Double Three Festival不能很好地表意,不是一个适宜的译法。壮族歌圩可直译为Zhuang Singing Festival或者Zhuang Song Festival。

毛南族的分龙节译为Dragon Separating Day。龙也是毛南族的民族图腾,因此,龙的形象、龙的影响在毛南族人民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它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祭祀龙的传统大节。人们认为,每年夏至后的头一个辰(龙)日是水龙分开之日,水龙分开就难得风调雨顺,所以要在分龙这一天祭神保禾苗,沿袭下来成为传统的农业祭祀节,称为分龙节。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侗年又称“吃冬”节,是侗族的大节,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苗年和侗年分别直译为the Miao’s New Year和the Dong’s New Year,简洁明了。

三、结语

民俗节庆名称的翻译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通,才能有效地进行对外宣传。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相比传统方法来说有许多优势,如:检索方便,例证丰富,信息量大。通过语料库的统计,发现在一般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为直译和意译。而在民俗节庆名称中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却是音译和直译。同时,用语料库进行民俗文化词翻译研究,还需考察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等因素。总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自建民俗文化平行语料库并进行翻译研究,为开展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便利条件,更好地推动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

参考文献:

[1]丁树德.关于民俗名称的英译[J].中国翻译,1995,(3).

[2]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J].国外外语教学,2007,(3).

[3]马慈祥.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翻译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09,(7).

[4]麦红宇,关熔珍.关系民俗文化词英译案例评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2,(1).

[5]广西地情网[DB/OL].http:///.

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6

论文摘要:从跨文化的差异及传播角度,分析中外节日的多元共存。我国传统节日自身有必要顺应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吸纳西方文化元素和思想精华;同时应保护和传承作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我国传统节日,复兴民族文化与传统,努力维护我国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发挥传统节日的积极价值及健康功用。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概念逐渐淡漠,传统节日的走向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引起了学界争鸣,成为一个较为厚重的文化课题。

然而,我们不仅不畏惧外来文化的侵人,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的双向交流、理解和学习,达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西方将洋节文化输人到中国本土的许多现代化传播理念之运作方法,也值得在继承和创新本土传统节日文化时学习和借鉴。与此同时,要深人反思传统节日的现状,审视整个社会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策略和途径。为此,需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参照自己民族文化去认识他国文化特征,才能形成不同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以跨文化的视角考察节日文化的变迁与传播。

1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传统节日是能够纵向传承、横向传播的固定庆典活动,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它是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晶,并经受历史的磨练而永放光芒。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

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节日的最终目的并不单纯在于娱乐或审美,而在于社会教育和社会融合,是为了通过庆祝活动和集体参与,建立一些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此外,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这一文化功能,不仅对内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而且对外成为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勃合剂,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

传统节庆中所负载和蕴涵的和谐对称、淑世情怀、历史意识和乐观自信等文化精神,自始至终成为渲染文化气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内容;植于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带有文化遗留物与象征物的特点,且具有更大的公开性、全民性和民族性,这要求顺应文化记忆的逻辑以及多方面的社会要求,在保护节日文化及遗产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兼容性改良与创新。

今天,以理性的自觉态度,认真分析和正确评价传统节庆的精神实质,将为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并积极创造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和厚重文化底蕴的新文化,提供立足的根基和发展的空间。

2中外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及传播

中、西方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差异。作为文化符号的传统节庆,西方节庆文化是与中华迥然相异的独立发展的另一种文化形态,日本则是受到中华深刻影响并亦步亦趋发展的节庆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将诸多活动内容融为一体,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却大多呈现单一性特征。与中国人注重血缘、群体、物质性的欢娱诉求相反,西方的传统节日除了注重于精神的升华外,也注重于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之间的情感诉求,易于为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这使得西方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造成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要使中国节日文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不断融合西方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不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更加紧密,而且文化上的交流合作与竞争也更加频繁。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相互融合与容纳以及相互碰撞与冲击之中。中美的传统节日同样面临这样的形势,从相互容纳角度看,中国的春节和美国的圣诞节已逐步为对方所接受和容纳,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容纳与此消彼长,更说明当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相互开放、合作、竞争的时代。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自创立以来就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如韩国、日本等国的节俗活动很多都能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找到源头。春节在韩国、越南、新加坡都是最主要的假日,韩国甚至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日本虽把春节和元旦合而为一,却现在还把三月三女儿节、五月五端午节列为节日。

如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被商业文明不断冲击,即将成为历史,但是通过日本的传统节日和仪式活动,可以再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昔日辉煌。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国人的警觉与反思,并适时加以调整。

韩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端午节祭成功,刺激了中国对节日民俗研究的重视,提高了对申报世界遗产和中国遗产保护的战略性认识。联合申报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战略,例如中朝共同申报高句丽文化遗产,中蒙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中国与中亚五国同时申报丝绸之路等。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全球多元文化互动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增加,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传统节日应该保持和弘扬,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民族精神振奋的力量,也是让世界了解和尊重的必要渠道;从文化民主建设方面来看,全球化文化多样性进程需要民主机制,需要更民主和开放地倾听文化的各种声音和利益诉求,以便把许多群体的要求带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3传统节日文化变迁、融合与走向

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对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侵人,作为强势文化对民俗文化有着较大的冲击,挤压了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大众文化中对民俗文化的利用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民俗文化的一些组成部分也卷人了大众文化运作之中,并逐渐渗人到民俗文化各个空间中。

3. 1传统节日文化变迁及其传播

在当下文化情境下,由权力政治、资本等不同资源共同支配下建构起来的宏伟场景、热闹非凡的景象,表面的狂欢被以及地方性文化等资源之间的共谋抽空了内在的精神实质。从文化价值的视角来评判当前节日文化,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日益萎缩,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认同感的严重缺失。每年定期、反复发生的节日行为是确认民族文化认同的时间契机,有丰厚内涵的传统节日文化行为是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契机。只有具有充足内在含义与象征寓意的节日行为才会被社会接受并得到民众的自觉保护和继承,被忘却内涵只徒有形式的节日,则是其走向消亡的开始。

虽然中华传统节日在国内逐步势微,海外的华人却仍然有浓厚的传统情结,身处异族文化之中,仍然坚持过年过节,既强化了自己的文化信念,也宣传了中华文化。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春节到来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接受并喜欢上这些传统节日,开展舞龙、舞狮和赛龙舟等节日活动。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十分重视,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因此,保护好传统节日文化,可使各地华人拥有更为和谐一致的文化空间,充分发掘、利用其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形式,丰富节日文化生活,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将发挥要作用。

3. 2传统节日文化融合及其发展

文化融合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地域和模式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国界并从全人类性评判和取舍中得到文化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在当今这种多元价值体系里,如何面对洋节文化的输人、融合与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发展等等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沙特阿拉伯学者A1—Qatta。和A1—Zahrani曾考察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和古老医术所遭受的冲击与破坏。但民族传统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国民教育,推进民族文化竞争力。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要在符合自身发展前提下不断发展,而且要合理借鉴西方节日的现代运作手段,将科学的运作模式运用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旅游业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形式重塑甚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节庆类文化空间,如庙会、歌会、花会、歌好等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都是最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因民族特征明显和文化价值突出,正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新热点。用文化空间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对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并且促进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种崭新理念,最终达到文化空间和旅游开发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3. 3传统节日文化交流及其走向

Samovar和Porter主张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跨文化群体进行动态、连续和系统化的交流,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文化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以相互理解现实的不同信仰、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这种文化认同不能建立在宏大抽象的文化共性上,而应当是一种存在于具体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凝聚力,应建立在具体的族流和沟通亲和的心理基础上,民族认同的基础是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在环境所形成的传统认同和共享记忆,如血缘、地域、习俗、原型等。

在中西交往、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积极的原则,取世界文化之精华,创造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努力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个性,保持自己文化的应有地位。以兼容并蓄的包容与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节日,突破所谓如何守护我们传统节日的误区,与外来节日一起共同建构我们新时代的节日文化,复兴传统节日,既要保留和保护传统节日的方式与形态,还要弘扬和发展传统节日的精神与内涵,传承并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与精髓。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