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置范文1
培养目标虽然阐述了要培养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等内容,但是课程设置中都是泛泛的经过一门课程的学习简单的介绍一下,实在是达不到社会的需求,所以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其实就是不合理的设置。还有就是培养目标中还阐述要培养教学科研的能力,教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事情,培养目标并非是越泛越好,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所以要针对自己的专业情况设置适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的课程。所以要改变当前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首要的是从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改革,目标明确,课程设置才会有依据。
2主干课程的设置必须要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当前社会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其他的术科是球类(篮、排、足等)、体操、田径、传统体育(武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看似很合理,但是作为体育专业来说,主干课程主要能体现出来专业特点的课程不是几门理论课程,而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术科,所以从上边的主干课程来说,就是没有什么特点,因为和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等同。针对这样的课程设置现状,其实只需大胆的进行社会需求调查,就能设置出很能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群,如果把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方法与实践、游泳这些很适合社会需求的项目定为专业主干课程,就能很好的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也能使得专业的涵盖面相对集中,学生学习才能更加精深,如果面面俱到,社会体育的学生更加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社会体育专业的术科主干课程一定要精选那些非常符合社会需求的项目,要精深的学习,才能适应万花筒的社会需求,不能像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就业几乎局限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以健身为目标,适当的学习一两项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项目,所以所学体育知识要宽,有一两项专即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对社会需求的技术要求就相对来说要高很多,因为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技术的需求有层次的差别。因此,社会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的选择要主动适应社会,并且学习的要精深。
3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也要满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
一般来说,每个学科的课程设置都是有主干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主干课程反映这门学科最基础最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而选修课程则能为本专业的发展和提高做些辅助作用,如果在所学专业领域中能更精深的发展,就要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相关的选修课程,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也不例外,但从当前各个高校开展的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的情况来看,开设选修课程的情况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达成和社会的需求还差相当的距离。一是,没有目标,不知道所开设的这门选修课程对该专业有什么作用,比如田径选修对社会体育的培养不知道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二是,开设的内容太随意,不管对培养目标有用还是没用,只要开设起来就能上课,不管将来学生培养出来有出路或无出路,也不知将来学生在就业当中能否有生存的价值,这样以来,选修课程琳琅满目,但真的能适应社会,能为就业做准备的课程并不多。三是,学习内容太简单,没有向精深的方向发展,因为选修课大都是一个学分,学习时间都是一周一次,最多也就是36学时,针对体育的一个项目,36学时,也只能达到浅尝则止程度,所以不如针对一些社会需求强烈的项目,更精深的学习,如果说到田径在体育教育专业中最基础的课程,在社会体育专业中倒不如针对如何组织比赛进行深入精深的学习,学生在就业时才能起到帮助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要满足社会需求的作用,因为社会上针对社会体育的需求是不一而足的,所以在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平移过来而用之,要有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特点的教学方法,例如健身体操,在教学中就不能强调如何让学生学习的又快又安全,并且掌握教学的方法和规律,而是要多讲什么动作能如何达到锻炼的价值,对什么部位或者全身的什么系统有锻炼的价值,这样教学就有针对性,就对整个培养目标有所帮助。所以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健身娱乐为总的目标来安排教学,让学生即会做动作又能分析所学的动作的实用价值,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
4总结
课程设置范文2
一、传统的中职会计教育的不足
(一)传统的中职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职业中学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行分流教育的新生事物。职业中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其教学对象的广泛性,培养目标的直接性和专业设置的市场性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职业中学某些课程存在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倾向,教材建设跟不上专业发展步伐以及在教学上简单模仿高等职业教育或中专教育模式的问题,在职业中学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中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职业中学的财会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必要进行调整,不然,我们有可能在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失去自己的市场定位,进而影响学生在毕业后的择业竞争能力,并最终将影响职业中学财会专业的生存能力。
(二)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下,财会专业教师只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
目前,财会专业课教学主要仍沿袭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虽然间或也有一些师生双边交流,但很不到位。在以前生源质量较好的时候。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他们尽管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但因老师讲得“透彻”“到位”,也基本能够掌握,因而确实也收到不错的效果。可如今,生源质量今非昔比,面对这种枯燥、沉闷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会因学习能力差而学不进、或因学习积极性低而不愿学,导致跟不上教学进度,倍感学习困难,从而对会计学习产生畏惧、厌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教学,理应包含“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但是长期以来,相当多的教师往往只重视“教什么”、“怎么教”,却不管学生“如何学”、“如何学得好”。传统单向式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重“教”轻“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绝大多数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并非智力低下,而恰恰是“学不得法”,导致学习效率低,效果差。
(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经历缺乏,导致中职财会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重在教学质量,要抓好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除教学内容外,最重要的是会计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都是每年从高校分配到学校的。这部分教师由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会计实务的全面了解,不熟悉社会所需的最新业务知识,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在授课时也只能以本为本,使得学生也只能是通过会考、通过技能考试,而毕业就业时却连一张支票都不会开。这样的教育效果是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
二、创新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的设想
(一)改革中职会计课程设置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必备条件
第一,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会计理论是指导会计工作、制定会计制度、规范会计行为的理论依据。作为职业中学财会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了解一定的经济理论、理解掌握会计应遵循的基本法规,懂得会计的基本原理,在会计原理方面按中职的标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所以,中职学校不仅要开好《基础会计》诸如此类的课程,而且还要上好这些课程。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熟练技能。职业中学培养目标的主体是初级会计核算人员,是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中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不但能用手工做简单的日常账务处理,还应具备其他方面的一些技能以适应办公自动化的要求,如电脑打字、会计电算化、打算盘、点钞、能熟练地写财经日常应用文等,在技能要求方面,不但要开设课程,而且要切实安排相当比例的操作时间和考核。
第三,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为了让企业财会人员按要求工作,国家规定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所以学校在课程开设上应向考证科目靠拢,如开设考取会计资格上岗证所必须要学习的〈〈会计法规〉〉、〈〈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同时再开设一些专业课程,作为专业储备,以略高于会计持证上岗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职高生符合市场需要。
(二)树立教学创新观念是进行中职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所谓教学创新,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计划,新的大纲,新的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结合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里应说明的是,对于中等专业教学创新,只有首先树立了这种创新的教学观念,教师才能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否则,以旧的、传统的观念来指导教学,就如大海中的一条船,失去了灯塔的指引,又怎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因此,若要在教学中实行创新,教师的头脑中必须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它是进行教学创新的前提基础。
(三)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是教学创新的关键
传统课堂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从性质上,教科书只是使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去完善和创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要实现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其教学内容应在学生掌握书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书本没有的常识和技能。以会计专业为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企业工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用计算机实现虚拟工商、税务、银行。再如,在电算化会计的学习过程中,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应来源于企业日常碰到的会计实务,还应额外教会学生如何填制支票、汇票、办理银行转账业务等;另外,还应让学生掌握如何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何办理工商和税务的登记、变更、年审等基本常识。这样,学生就业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就可以马上进行实务操作,提高就业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四)教师知识的创新是改革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的保证
课程设置范文3
关键词: 课程设置;软件工程;软件院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1-7523-03
1968年,在NATO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软件工程”的概念,然后随着软件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全世界的各大高校都有软件相关的学科。在中国2000多所高等院校中,几乎每一院校都开设了软件相关的课程[1]。
由于不同层次、不同办学体制、不同地域、不同教学软硬件等,导致在软件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社会上软件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软件院校的就业形式呈现出下滑的趋势[2]。各软件院校的教师都在努力的探索和改革,而课程体系设置作为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大多院校改革的重要目标[3]。我们国家针对具体情况在2006年提出了软件工程知识单元这个方向的总体框架和课程体系结构,并给出了相关的指导性意见。然而该课程体系结构主要以美国、印度、加拿大等国家的软件培养模式为背景,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软件院校的课程设置要与市场和行业紧密结合,以技术案例和项目工程为主要实践内容。要做到软硬件结合和产学研结合,重在工程和应用。这样可以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工程的软件人才。在本文中,首先阐述软件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软件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其次提出具体的课程设置体系案例,最后探讨了课程体系设置中三个关键问题的研究。
1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学学生人数的扩展,各大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跟学校管理、学生就业、教学都带来了极大问题。我们通过网络和实地调查,发现目前软件院校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点[:
1)课程设置内容陈旧
由于软件这个行业,发现迅速。单讲应用程序的开发就有两条技术主线:一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Net系列、二是Sun公司推出的Java系列。而目前部分高校脱离实际情况,没有重视其中任何一条技术主线,导致学生仿佛这两个系列都会,没有真正掌握工程的开发知识,更没有开发经验[4]。
2)课程设置跟不上行业发展
大学的教育大多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主要讲授大纲规定的内容。课程设置上往往跟不上行业发展,如iPhone/Andriod应用程序开发平台,学校课程设置是没有设置这样的课程,更不用说设置课程介绍苹果系统MacOS,因此学生到软件公司后发现学校学习的跟公司完全不一样。最多只能说学生在学校学习到一定方法,而非工程或项目的技术和经验。
3)课程设置不合理
主要是指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情况,部分软件院校流于形式或者学校政策,对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程不但不删减,反而加大课时数。无法区分必须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选课只看那门课程简单、学分多,容易挣足学分毕业,根本没有形成学生的技术指导路线。同时软件院校的课程设置是重实践的,然而多数院校对实践课程设置不够重视。原因是课时不足或者是部分软件院校硬件设备不够,导致学生实践环节缺乏,动手能力弱[5]。
4)认证课程过多
部分软件院校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与一些培训机构或者大公司合作,跟学生开设认证课程。表面上学生即获得了学分有获得了考试证书,教师也完成教学,公司也更好的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取得了多赢的效果。其实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导致学生过多的时间在应付认证考试,没有过多工程实践,也没有思考自己所学专业,真正到就业的时候选择面小。这一情况特别是在一些高职软件院校更为突出。
5)过多模仿国外课程体系
由于软件行业以美国和印度为龙头,所以最先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这些国家已经有一定规模和经验。于是国内部分软件院校效仿设置课程,如SWEBOK。没有形成国内自己的教学课程体系,也脱离国内学生的实际情况。
6)设置的课程无法开课
部分院校为了更好的适应行业发展,不断的修改教学,增设一些行业前沿课程。但是没有相关的师资,导致设置的相关课程无法开课。部分软件院校邀请具有实践工程经验的公司项目人员授课,但是部分项目人员没有相关教学经验而且缺乏耐心,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好。
课程设置范文4
关键词: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72-02
课程是教学之本,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要而又基本的教学建设,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因此应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商科院校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出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具有商科院校特色和相对优势的金融工程人才。为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设计适合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体系。
一、美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课程设置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了解国外名校金融工程课程设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比较和借鉴,是摆在我国金融工程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作为金融工程学科的发源地,其金融工程学的研究水平在世界首屈一指,而其金融工程专业的教育水准也是世界上公认第一。美国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主要放在硕士层面进行培养,并且主要设置在工程学院、数学院或商学院。美国金融工程专业排名前20的学校,只有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Hass商学院,并且Hass商学院是美国唯一一个在商学院主持下提供的金融工程学位计划的学院。而Hass商学院授予毕业生的金融工程文学硕士学位(Master’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与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和芝加哥大学授予的数理金融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Mathematics)相比,文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更偏重于实际的运用,对理论的要求偏低,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Hass商学院金融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比如公司金融、金融机构讨论、金融创新成败案例、应用金融设计等课程均为较实用的课程,而这些实用类课程的设置将会使其培养的学生更易适应将来的工作。也许学生并没有掌握数学或者统计学的高深课程,但是由于学校的课程强调了如金融机构讨论、公司金融、资本与货币市场、动态资产管理等职业导向型课程,并且强调了案例教学,所以学生毕业后还是可以较好地适应在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
美国Hass商学院对案例教学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因为案例教学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对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而案例教学这一点在国内的金融工程教育别薄弱,这可能和我国金融工程实际应用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滞后有关。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实际运用将大大增加,这为我们发展金融工程案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高校应该根据我国的金融工程实际运用的发展状况随时更新和完善案例,增加案例教学课程的比重,使学生能更好地通过案例教学来提高其对金融工程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
我国金融工程学科建设开展较晚,无论从学生素质还是师资状况来看想迅速在理论研究上获得突破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商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法,强调职业导向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而课程设置侧重于实际运用,开设比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而对于我国目前银行业仍然是金融体系主体这一国情,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信贷管理、投资银行管理等相关课程,另外还应辅之以保险、税收、金融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这样所培养的学生在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二、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商科院校通常具有非常浓厚的商科学术氛围和商学院氛围,因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参照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Haas商学院MFE项目的课程设置,应侧重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1.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原则
从金融工程的内涵来看,其理论基础在于经济学和金融学,因此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含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并且由于金融工程具有工程化、应用性特点,我们在开设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并不是单纯为了理论传授或学术研究目的,而是服务于金融工程的应用性,因此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在实践上的应用性。也就是说,其课程设置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放在首位。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则
技术创新问题是工程教育界研究和讨论的“永恒课题”。创新是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体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的关键。金融创新是金融工程的灵魂,它包括各种创新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解决金融问题的各种创造性方案的配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金融工程人才,是金融工程专业重要使命。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虽然金融工程是以数理模型为工具的,但不能把它单纯地看成是数学游戏,学校可以开设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减少课内时相应增加课外时;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设计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让学生能自由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发展,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设置提高类课程。
3.“博”与“专”相结合原则
由于金融工程具有交叉性学科特点,其所涉猎的范围极为广泛,包含了经济学、金融学、数学、工程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理论。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包括其所涉及的所有学科。但是由于金融工程涉及面太广,我们要想在四年本科阶段对其所涉学科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还应结合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即侧重某一个培养目标,从而体现“专”的特性。比如,可多开设一些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
三、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根据当前已有的教学实践和上述课程设置原则,笔者认为,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模块的课程:一是理论基础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二是专业模块,该模块课程的内容应包含金融工程原理、金融市场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三是计算机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四是数学与统计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2.课程设置方案
由上述课程设置基本框架,我们提出了以下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案,(见表1)该课程设置方案充分体现了前面所述的三个原则:突出应用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则和博与专相结合原则,并突出了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和独立性,为商科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特色的金融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平,程鹏.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4-76.
[2] 唐菁菁,谭春枝.美国金融工程课程设置比较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9,(1):53-56.
课程设置范文5
一、ACCA课程特点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ACCA课程体系设置分为两个阶段、四大模块。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包含两大课程模块:知识课程3门和技能课程6门;第二阶段为专业阶段,包含两大课程模块:核心课程3门和选修课程4门,其中选修可能4门由考生任选两门。在这14门课程之间存在一种循序渐进,由初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递进关系。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有助于考生学习和培养其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发散型思维模式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ACCA成建制班培养的是高级的、专业会计师及高层管理人才,侧重于以上市公司、跨国公司或大型公共部门与机构背景的管理技能和相关知识的运用,强调的是具体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综合考虑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关键在于分析、论述的思路和角度。为此,ACCA课程设置显著特征就是教材内容的信息含量大、知识点多以及内容覆盖面广,相对于国内会计教材来讲,ACCA教材的信息含量非常大、知识点的布点繁多,并且对每个知识点的解释都很简单,甚至有时一笔带过,缺少相应的阐述和说明。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适当增加部分中文基础课程及衔接性课程,比如南昌大学在ACCA专业课程开设之前先开设学科基础课包括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虽然进入专业课程学生也要学习专业课程财务会计(F3 Financial Accounting),有了中文中级财务会计基础,才能更透彻更深入的学习专业课程英文财务会计(F3 Financial Accounting)内容。以南昌大学为例,ACCA课程体系设置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选修课程组成。见图1。在整个课程结构中,通识类、学科基础类课程以及实践环节的比重约占70%;核心专业课程占30%。同时适当拓宽选修课,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具体如下:(1)通识课:52学分。(2)学科基础课程:5分。(3)专业课程:5分,主要有F1(Accountant in Business)、F2(Management Accounting)、F3(Accountant in Business)、F7(Financial Reporting)、F6(Taxation)、F5(Performance Management)、F4(Corporate and Business Law)、F8(Audit and Assurance)、F9(Financial management)、P1(Professional Accountant)、P2(Corporate Reporting)、P5(Advanc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P3(Business Analysis)、P4(Advanced Financial management)、成本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高级会计学、国际会计等课程。(4)个性课程:10学分。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系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系统学习ACCA人才必备的知识。另外,ACCA的14门考试课程,及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的课程,全部使用英文教材,双语教学,难度比较大,这必然要占用很多的课时,这也势必导致了多数办学机构不得不替换或者减少原本会计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学分,控制总学分。
二、高校ACCA课程设置现状
培育通晓国内外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及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国际化积聚后备力量,是各办学机构将ACCA 纳入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主要动因。但是,由于ACCA成建制班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学历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尚无经验可以借鉴,所以ACCA成建制班在课程设置上仍有不足。
(一)课程综合性太强,内容庞杂 此次走访过程中学生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就是ACCA的课程体系综合性太强,内容广泛,太过庞杂,这导致了研究问题不够深入;另外,ACCA的学习资料中相关的背景知识、原理及会计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很缺乏,只是针对考试设置的考题和答案,因此学习资料通常更适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在职人员学习,可能并不适合做高校的学生系统学习财会技能的教材。比如P2(Corporate Reporting)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会计、税法、财务管理、财政、金融、经济法等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这门课程,还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法规和政策,但就这门课程并不对原理做详细介绍。而且F3(Financial Accounting)、F7(Financial Reporting)与P2(Corporate Reporting)都将国际会计准则(IAS)的具体准则作为重点加以介绍,但这三门课程中每门课程对所涉及的具体准则都是点到即止,并不深入,很多具体准则都是在F3(Financial Accounting)、F7(Financial Reporting)与P2(Corporate Reporting)三门课程都有介绍。
(二)应试教育成分浓厚 和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比,ACCA成建制班具有明显的应试教育氛围。但由于课时量有限,任课教师不可能展开和发挥并讲解所有内容,学生也只愿意听和考试有关的内容,不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因而ACCA成建制班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窄,这对于为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大学教育来说,培养目标和方式均不吻合。笔者调研了国内多所高校的ACCA成建制班的教学实践,并询问了很多学生,发现很多考生并不喜爱老师的讲解,甚至是一些非常优秀的任课老师,很多学生都说喜欢自学。原因是课程内容太多,大多数院校ACCA的一门课程都是48课时,很显然这些课时是不能满足教学的,因此老师要选择性的挑选重要章节来讲解,但很多学生学习还是按课本循序渐进进行,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与其浪费时间又没听明白,学生认为不如自学。另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就已经通过了F6(Taxation),但学校要到第二个学期才开设这门课,为了抓紧时间应付还没通过的课程,很多学生选择不再去听这门课。随着将ACCA 纳入本科教学的高校越来越多,有些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及盛誉、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为了把更多优秀的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学校,往往将通过率作为衡量其教育质量的标准。这种评判标准导致学生与老师都面临非常大的考试压力,也必将引导ACCA 教育朝着应试的方向发展。虽然ACCA 各门功课的考试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但会计毕竟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会计学科的学习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务操作能力来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ACCA 的应试性教育模式造成学生过分重视应试能力,并根据考试的特点来安排自己学习的重点,这样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免试影响教学质量 ACCA 共设置有16门课程,考生需通过其中12门必修和2门选修科目,由于大部分课程,尤其是专业阶段的课程,难度大、内容多需要占用大量课时,因此一开始国内高校希望免试部分课程。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免试会影响学生在以后课程中的表现。为了了解课程免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程度。笔者针对南昌大学的ACCA2008级、2009级和2010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回答课程免试影响了教学质量程度很高的学生占到69%,认为影响程度一般的学生占到24%。认为没有影响的只占到7%。在ACCA的课程设置体系当中,第一阶段的知识课程与技能课程大多都是第二阶段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奠基石”,甚至有些考生因为前面阶段的课程免试了,后面阶段课程也蒙混过关了,但自身对这门课并不熟悉,在试题的解答过程中仅仅是生搬硬套计算公式或者死记硬背下来的,不明白理由,更谈不上实践了。为此,笔者走访众多高校,和部分ACCA任课教师交流过程中,发现众多老师还是认为免考政策对学生后期顺利通过考试影响较大,因此鼓励学生参加前面基础阶段的考试,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扎实。
(四)课程被剔除或置换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 由于ACCA教学的特殊性,国内会计专业原本应该有的课程部分置换部分被剔除,这本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课程。但同时,由于没有学习部分基础课程知识,这样在知识体系上没有衔接好,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会更加吃力。因此,学校在ACCA课程设置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知识体系的衔接性,不能一味为专业课程学时的安排删除必修的基础课程。大量的课程置换或是被剔除导致学员对于中国特有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缺乏全面了解,国内ACCA专业毕业生大部分仍然在国内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工作,这必然会对其在国内从事实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也对其发挥连接中外的纽带作用产生一定障碍。虽然课程置换模式的初衷是用ACCA 课程代替内容相近的传统会计课程,但ACCA 课程设置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些相互置换的课程在内容与能力要求上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整个会计知识体系的学习上存在漏洞。比如,在南昌大学ACCA成建制班学生大一刚一入学就学习会计学基础,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一点经济学的常识,经常要向学生解释一些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另外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有一所高校在ACCA成建制班前些年并没有设置中文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直接学习F3(Financial Accounting),但是实践一段时间下来,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国内会计准则的学习基础,直接学习国际会计准则的课程难度很大。
(五)文化、准则差异等背景导致教学难度大 中英文化、准则差异等背景不同,而国内办学机构老师和学生大多数都不具备英国生活和教育背景,因此在教学时要讲清楚,老师认为难度太大,学生也感同身受。笔者搜集2011年12月份ACCA全球统考通过率数据,发现通过率没超过41%的有5门,其中三门就是F3(Financial Accounting)、F7(Financial Reporting)与P2(Corporate Reporting),而这三门重点都是国际会计准则的讲解,文化、准则的背景不同造成理解的困难。况学文(2011)就认为绝大部分ACCA教师基本没有国外生活和教育背景,不熟悉ACCA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只是摸着石头过河,边教边摸索,有时甚至完全按照以前中文授课的方式进行ACCA课程的授课,严重影响ACCA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计准则是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的产物,是具有经济后果的,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价值观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了准则和法规的差异,但很多国内学生由于从小接受的是国内的教育,与西方在理念上存在价值观的差异,理解不了国际会计准则在一些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比如在P2(Coporate Reporting)对于IAS19(Employee benefits)有关设定受益计划与多雇主计划的会计处理的介绍对中国学生来讲理解就有难度,因为国内目前在企业实践中这是个空缺,企业和雇员还没有这个理念,国内准则也没有规范。
三、ACCA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改善
办学的根本是教学,教学的根本是质量,而保证教学质量必须配备较好的ACCA课程设置体系。因此,要提高ACCA成建制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必须建立ACCA教学课程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高素质和高水平的ACCA专门人才队伍。
(一)设立ACCA办学指导机构 针对ACCA的课程体系综合性强,内容庞杂,建议ACCA代表处与英国总部联系,请总部研究在英国大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本科教材,将信息提供给各院校,并协助各院校购买,作为ACCA成建制班教学方面的补充,也建议国内ACCA教学单位多结合国内会计专业教学实践,编写适合ACCA的教学资料,并在各教学单位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总体而言,国内各办学单位还是各自为政,基本是各办各的,每个高校基本都是自己配备的师资队伍,任课教师也是靠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教学活动,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很少沟通,各办学单位相互之间更是极少交流,甚至还是一种竞争关系。比如在2011年英国ACCA总部授予国内6所高校为“ACCA优秀教学单位”称号,基本都是以14门课程通过率来度量的,南昌大学ACCA成建制班就是受到表彰的单位之一,这无形增加了国内ACCA办学单位之间的竞争关系,使得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是难上加难。建议国内设立具有一定官方背景的ACCA办学指导机构,指导国内办学单位的教学资料集中编写与信息共享,监督国内各高校间的ACCA办学无序现象。
(二)采取ACCA+中国会计模式 针对国内ACCA专业毕业生大部分仍然在国内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工作的现状,因此完全脱离中国国内现状的ACCA教育并不适应国内ACCA教育的初衷与市场需求。当然也要切实考虑到ACCA成建制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不能一味求全,生搬硬套国内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课本强加给ACCA学生身上。笔者认为学校可以考虑采取ACCA+中国会计的模式,即在ACCA课程之外,在不增加额外课时的前提下增加一些预备课程和中国“元素”,比如中国商法、税务方面课程。另外,ACCA代表处会更积极地和大学合作,邀请会员为大学提供软性技能及工作技能方面的讲座,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国内现状又能熟悉实践情况,并且不增加学生总的课时量。当然ACCA+中国会计的模式不能一味强调ACCA学生的国际会计与国内会计“通吃”的要求,应该说ACCA教育应强调以学习ACCA专业课程为主,增加的一些预备课程和中国“元素”课程为辅的教学方式。
(三)改进免试政策 成建制班的预免试政策也是当初应一些院校的要求,经过一番努力才取得ACCA总部同意的,现在出现的问题,各教学单位已经会向总部反映,但政策不宜常变,建议各院校根据大多数师生的意见,自行选择预免试或不免试。但是如果教师在任课过程中发现某门免试课程对以后课程学习造成了“知识断层”与困难,就应该开设这门课程,并要求学生参加学校的期末考试,严格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内容,ACCA的学生有部分是推向国际市场的,知识体系不完整必然导致学生今后工作能力上的欠缺,影响国内ACCA教学的声誉。另外笔者了解到在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要求其学生不得申请免试了,其目的就是要保证学校教学质量。
(四)设置梯度教学模式 课程置换甚至被剔除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建议国内各教学单位在课程置换或是剔除时谨慎处理,由于学分问题必须剔除的建议可以在相关课程当中作适当介绍。另外建议ACCA可以适当增加学分,毕竟ACCA培养的是具有国际化知识背景的会计人才。ACCA 成建制班课程设置方面最主要问题是 ACCA 课程所占学时过多,导致学生国内会计知识的缺失,以及会计知识体系的不完备。笔者建议国内ACCA教育可以适当引入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将ACCA 专业阶段部分课程安排在研究生阶段学习,这样就可以较大程度地减轻学生在本科阶段 ACCA 的学习任务,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国内会计知识,打牢会计知识体系的根基。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 ACCA 成建制班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所带来的问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应试教育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由于专业课程阶段相对比较难,这样的梯度设置的教学模式更加合理,有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
(五)投入更多办学资金 文化背景、准则背景的不同在短期内是比较难以克服的,建议国内各教学单位一方面与出版商联系出版中国商法、税务方面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联系合适的培训机构对老师进行培训。目前,多数高校在ACCA教育上的资金投入是比较少的,而ACCA成建制班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一方面成建制班教育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训。因此,建议各办学单位投入更多资金在ACCA办学上,定期送ACCA任课教师到英国或国内其他ACCA办学机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切实办好国内ACCA成建制班,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会计人才。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国际职业资格教育与国内学历教育相融合的ACCA教学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JXJG―09―1―31)及南昌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后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古利平:《会计国际化教学相关问题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上)2010年第3期。
课程设置范文6
(一)课程设置总体现状
1.课程分部。从特性上一般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两种;从类型上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各院校基本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组织课程教学。
2.课程学时数。课程总学时数平均为3393学时。其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平均为8.731。理论与实践比为0.771。
(二)课程分布特点
1.各院校总学时数相差较大。如,总学时最多为4188学时,最少为277时,相差140时。
2.各院校部分课程教学时数相差较大。公共基础课程,如政治课,校际之间最大相差114学时、英语课相差167学时。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数也相差较大。如:人体解剖学,最多为144学时,最少51学时,相差93学时;专业课程存在类似情况,如:全科医学概论,最多为68学时,最少为18学时,相差50学时;社区预防保健(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等,都存在学时数相差亦较大的情况。
3.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门类相差较大,选修课类型复杂多样。必修课开设门数,最多为39门,最少为18门,相差21门;选修课开设门数,最多者为17门,最少者为4门。
4.基层(社区)实习环节相对薄弱。通科轮转实习平均41周,其中,基层(社区)平均实习周数仅2周。
(三)主要课程学时分布
就课程设置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主要课程和一般课程。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把开设院校在8所以上的某一门课程作为主要课程来处理。分析可见,共有主要课程33门,其中:公共基础课13门,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医用化学、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基础课9门,包括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专业课11门,包括全科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五官科学。
(四)与全科医学、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有关课程开设情况
此类课程,共有18门,仅有社区预防保健(预防医学)为多数院校普遍开设,开设率为88.10%;其次是全科医学概论,开设率为35.71%。其他有关课程,如卫生法规、社区常见疾病防治技术、健康档案管理、社区健康教育技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等,开设院校数均在五所以下,说明这些与全科医学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重庆医专、浙江医专、天津医专、赣南医学院、海南医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医科大学,这七所学校以培养“全科医生”、“社区或乡村医生”为方向,制订了课程设置方案,凸显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的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五)现行课程设置的特点
1.选修课比重增加。说明各院校都重视学生个性学习需求。
2.人文社科选修课程普遍开设。这对于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课程设置向“小课程”方向发展,这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学科门类日渐增加和扩展有关。
4.课程设置标准不一,差别进一步扩大。这与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自的扩大有关,各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凸显自身优势和灵活性、自主性。
二、关于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结合农村医疗卫生岗位需求,以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为起点,合理设置主要课程,发挥骨架支撑作用,同时,合理安排选修课程;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加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提高适应基层岗位的能力。加强全科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合理开设全科医学课程。
(二)加强课程管理,统一课程设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