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于海者难为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观于海者难为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观于海者难为水范文1

岚山是我的家乡,它处在山东的东南部,东临黄海,西邻莒南县,北连日照市东港区,海陆交通便利,捕渔业发达。

改革开放以前,岚山只是一个贫穷落后、不为人知道小渔村,人们住着用石头、黄泥盖起的房子,只求平平安安,吃饱穿暖。但改革开放以后,岚山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一座座工厂与楼房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人们不再满足于衣食无忧,吃饱穿暖的生活,而是希望年年有余,此外,岚山还建立了岚山港这个码头。

岚山港位于黄河海州湾北岸,地处日照市岚山区的佛手湾,陆路交通便利,铁路直通港区,物资集疏区条件好,而且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的石油、煤炭等资源运送到全国各地,有些还运输到了国外,因此,岚山港在世界中也颇有名气。为我国吸收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

岚山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风景优美,旅游景点也很多,例如:海上碑、阿掖山等。

海上碑是岚山区保存唯一完好的古迹,由于海上碑在海边,所以每天都在接受着惊涛的洗礼。上面还刻有“难为水”,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可后来通过网上查资料了解到原来“难为水”是化用了孟子的“观于海者难为水”与唐代诗人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两句话的。

位于安东卫北边的阿掖山,分为上寺和下寺。上寺中的卧佛寺里卧着一尊大佛,供人们朝拜、景仰,人们都希望通过供奉大佛来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在下寺中有两棵白果树(银杏树),听老人们讲,这两棵树是唐代大将军薛礼拴马的地方,一直保存到现在。为了加强对这两棵古树的保护,又在这两棵树的周围用栅栏围了起来。这两棵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粗,要三四个人才抱得过来呢!

怎么样?我的家乡还不错吧!有机会就来参观一下吧,千万不要太陶醉哟!

观于海者难为水范文2

得成最上世间灯

渡人不需仙与佛

济世只在真和善

断岩虽是偏多雨

破衲从来不畏风

对古佛原无鼻孔

尽大地是只眼睛

恶水泼来浇滑喘

寒冰嚼去暖枯肠

而于诸有无行著

为度众生普现身

二十年中除粪子

千重岭外打柴人

发心愿得无师道

为众能开甘露门

法法须通无我法

空空莫学有心空

法身示现无真实

慈心普遍等虚空

法性真常离心念

佛眼广大如虚空

翻经留作将来眼

问法能空现在身

湖南长沙麓山寺

观音殿

凡有言皆说家丑

必无路才是吾宗

凡有言总是魔说

若无棒难见吾宗

饭里有沙需细嚼

水中无骨莫横吞

江西铅山峰顶寺

斋堂

梵纲庄严含万象

月轮清净印千江

圆瑛大师

方便门中旁瞥去

獦狙队里活拏来

方便随宜而化度

利乐平等无怨亲

方山塔影屏红日

古寺钟声隐翠林

黄岩方山寺,位于市区永宁山中峰,元大德二年始建,原名云隐教院

放大光明令觉悟

离诸热恼恒清凉

放下罢

看起来万法皆空

圆瑛大师

放下时何物是我

担取去那个为谁

云南鸡足山传衣寺

放下时无些气息

举起处有个拳头

分别世界诸法相

安立众生净戒中

风动香烟浮绮阁

月移花影上雕檐

海盐云岫庵藏经阁

风来碧柳摇宫线

日晃金轮见佛光

永嘉灵山寺

风敲竹户茶初熟

月到山门僧未归

王蕙荃题永嘉妙有禅寺

风雨百灵朝梵刹

乾坤一柱奠岩疆

杜文山题镇海招宝寺

风雨春秋石生灵

烟云岁月禅入心

风云过眼浑无住

水月盟心道自修

圆瑛大师

佛本心中何所求

路在脚下无须觅

佛道不从心外觅

禅机但向静中参

圆瑛大师

佛恩高厚宜曰载

法旨渊深首赞阿

佛法能破愚痴暗

学佛点燃智慧灯

佛光普照十方界

法雨均滋五性根

印光大师:藏经阁佛殿联

佛门常会龙门客

禅林时集翰林人

山西五台山碧山寺

福德如空无有尽

佛境甚深难可思

福德如空无有尽

大悲念物靡不周

福地洞天藏古寺

桃花仙源现今朝

吴恒泰题奉化雪窦寺

福基始得静中悟

善果须以心上培

吴廷康题永康福善禅寺

甘露瓶中荣宝树

慈云座下锡祥麟

杭州法镜寺。宝树:佛教语,指西天净土的草木

高卧白云世味淡

静依紫竹尘情清

永嘉卧云禅寺,位于仁溪乡,明嘉靖二十一年建

供养一切诸佛海

得成无上照世灯

钩头有味抛香饵

棒下无情响旱雷

古佛堂前风扫地

高山顶上月为灯

山西五台山

古佛由来非女子

慈航到处有婆心

黄岩清福寺

古寺无灯凭月照

山门不锁待云封

陕西终南山弥陀寺山门

观大海者难为水

悟自心时不见山

江苏吴县崇报寺落红亭——现·吴济时

观空有色西方月

听世无声南海潮

永嘉玉莲庵,位于上塘镇,始建年代不详,八十年代重建

观空有色西江月

观于海者难为水范文3

散曲开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铺陈,意在强调“秦汉经行处”的阻山带河的地理优势和当年秦汉帝国的坚不可摧。而下文急转直下,“伤心秦汉径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如此强大的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仍免不了土崩瓦解,化为灰烬的命运!遥想当年气吞山河、摧枯拉朽的刘邦项羽、绿林赤眉掀起的狂涛巨浪,足以令人心惊胆战。

作者将帝国的强大与最后的命运同时摆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和强烈的对比。这个反差,这种对比,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人们当然会很自然地追问:如此强大的帝国、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为什么最终不免一亡,千古兴亡,原因何在?显而易见,将本曲主题理解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等,与上文内容就失去了联系,也就不符合作者意图。这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明显是缘木求鱼,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矣!

既然如此,那么这首散曲的主题思想到底应是什么呢?

散曲开头对秦汉帝国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的铺陈和对最终不免灰飞烟灭的命运的介绍,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观:王朝的兴亡,与险要、优越的地理条件无关,地利不决定兴亡。孟子所谓“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依照散曲的这种思路,最后一句应水到渠成地解释为:王朝的兴盛,是以劳动人民的苦难为基础的;王朝的崩溃,是由劳动人民的苦难导致的。这在句式上很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难道不是这样吗?请看秦汉帝国当年的盛状。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曰:“及至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秦王既没,余威振于殊俗”。

又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间……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武帝又“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国家之强盛达于顶峰。

秦汉帝国盛况空前,那么劳动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汉书·食货志》曰:秦时“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又据《汉书·贾谊传》记载:“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时期,就己是“饥寒切于民之肌肤”。

王朝的强盛,难道不是以劳动人民的苦难为代价吗?秦汉的强盛如此,其败亡也不例外。

贾谊说:“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始皇本记》)哪料陈胜吴广倡义于前,刘邦项羽席卷于后,农民战争一举灭秦,究其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西汉末年,在官府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下,农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汉书·鲍宣传》),终于激起民变。绿林赤眉攻破长安,踏平关中,彻底摧毁了曾经盛极一时的西汉帝国。

观于海者难为水范文4

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化难为易,使学生便于理解接受

大家都知道,“密度流”产生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在讲解时可以引用历史上的一个战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特点,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就属于密度流。通过上述的历史故事,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了对密度流的理解。

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增加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要从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开始。一个人对某事物的兴趣的大小往往与其熟悉的程度和能否在实际中的运用有关。爱因斯坦曾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除了要有学生内在的因素外,教师的诱发和引导是极其重要的。与历史联系,正是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这是因为历史事实是生动的感性材料,有的甚至带有故事性,在地理课堂上讲历史,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新异刺激”。

如讲到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时,就向学生介绍哥伦布出海寻找新大陆的故事。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共花了37 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的,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了17 天。也可以引用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来说明洋流问题,从1405年到1433 年,郑和先后7 次航海,访问过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往往是冬天出发,然后来年等到所在地区夏季时再返回。这是郑和有效的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结果。冬天去顺风顺水,夏天回也顺风顺水,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燃料,也节省了时间。历史故事的引用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知识深化理解,有助于强化学生记忆

比如讲中亚的第二亚欧大陆桥时,就可以引用历史知识即古代的丝绸之路,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记忆。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较远,古代是东西方陆路驼队商人往来的必经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丝绸之路东起中国长安,西抵欧洲黑海、地中海沿岸,中途经过中亚地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的连云港,经西安过兰州、敦煌,出中国进入哈萨克斯坦的阿克都卡,后到达鹿特丹。这条大桥从中国太平洋沿岸到达西欧,横跨亚欧大陆。通过比较可知,第二亚欧大陆桥的范围比丝绸之路更宽、更广,起到的作用,也要比丝绸之路更明显。通过与丝绸之路的有效比较,学生对第二亚欧大陆桥的掌握更加明晰清楚了。

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在讲到新疆的坎儿井时,可以告诉学生坎儿井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那时新疆属于西域,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各族人民向汉族同胞学习了凿井技术,结合本地情况从而创造了坎儿井以开发利用地下水。这无疑能够提高学生对民族大团结的认识。

观于海者难为水范文5

【关键词】电教媒体;教学效果;阅读学习

当今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了培养创新人才,电化教学手段已经广泛的运用于各科教学当中。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现如今已发展到电脑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把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电化教学手段的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了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手段至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掀起了课堂教学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以声光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借助电教媒体,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但往往只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局限性。世上万事万物离开了人的需要、欲望、要求,什么也创造不出来。我们的教育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利用动机的教育达到对行为的教育。例如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蓝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还哼着《大海啊,故乡》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金色的海滩吸引了,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激发,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室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学生掌握知识表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赫尔巴特语)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多媒体进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2.借助电教媒体,突出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

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的内容的。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课文的重点一般表现为:集中表现主题思想、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的段落;最能表现中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今天的儿童面临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量成倍地增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该说,准确地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阅读重点,要求儿童对课文有深切的了解,这种深细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这包括儿童的感知、认识、思维、语言的活动,同时,儿童的动机、情绪都直接作用于系列的智力活动之中。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阅读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象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的静态描写。录象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读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功自破。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3.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幸福感时发现,乐观体现经常发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的时刻,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之后。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中程度的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

教师在教《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爽、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拔,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4、点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观于海者难为水范文6

嵇康(224~263),谯郡?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在当时乃至后世影响都很大,有关他的话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内容涉及文学、哲学、音乐等方面。尤其是他的四言诗,“开晋宋四言门户”,突破了前人尤其是《诗经》的陈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对后世四言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前人论及嵇康诗歌的艺术风格,多概括为“清峻”,这源于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这段论述为后世多数评论家所认可。陈祚明曰:“叔夜诗实开晋人之先,四言中饶隽语,已全不似三百篇,故佳。”刘师培也说:“嵇诗清峻,而阮诗高浑。”简而言之,“清”就是清远,“峻”就是峻切,进一步说,就是嵇康诗歌所呈现出的清新脱俗的意境,所塑造的清高伟岸的人格形象,以及直露峻切的语言风格和创作风格。这可以说是嵇康四言诗的主体风格。

一、清远旷逸

蒋寅《古典诗学中 “清” 的概念》一文在考察《诗经》中“清”的用法的基础之上,指出“清”除了本义指水清外,主要引申为“人贤淑的品貌”、“宗庙的肃穆气氛”、“人的峻洁品德”等,而引入到诗歌评论当中,则是指“诗歌语言的明晰省净,诗人气质的超尘脱俗,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此外还有意境和情趣的古雅和凄冽等。”《诗薮》说:“诗之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又说:“思不清则俗。”可见,思清决定着诗风能否超尘脱俗,即诗风之清取决于情思之“清”。嵇康乃一代玄学大师,有大量的玄学言论存世。玄学之“玄”即深奥神妙之意,玄理本身就是一种“清”思,是让人遐思远想的。不仅如此,嵇康还是庄子的理想人生境界具体化、人间化、诗化的第一人。他把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和生活趣味描述为“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志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其十七)嵇康想要在诗歌里构建一个诗化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对诗中的形象进行了净化,而净化了的主客体便共同生成了嵇康诗歌清远旷逸的风格。嵇康一生淡泊名利,无意仕进,他所追求和向往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所谓诗为心声,他的诗歌也往往呈现出一种清远脱俗的美学特征。诗人往往寥寥数语,便会创造出令人神往、浮想联翩的清远旷逸画卷。《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和《四言诗》中的部分诗歌都能体现这种风格,如《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晋书?顾?之传》载:(顾?之)“每重嵇康四言诗,因为图之,恒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再试看下面的诗句:

淡淡流水,沦胥而逝。

泛泛柏舟,载浮载滞。

微啸清风,鼓楫容裔。

猗猗兰蔼,殖彼中原。

绿叶幽茂,丽蕊浓繁。

馥馥蕙芳,顺风而宣。

微风清扇,云气四除。

皎皎亮月,丽于高隅。

这是何等的高远辽阔,何等的澄明虚静,何等的冲淡平和!诗中的意象看似平淡,如“流水”、“清风”、“兰蔼”、“微风”、“亮月”等,都是日常所见普通景物,然而看似平淡,仿佛是信手拈来,轻描淡写,诗人通过运用白描、比兴等手法,寥寥数语,便创造了一个一尘不染、澄静精纯的氛围,如人间仙境一般。这既不同于他之前屈原的博大华美,也不似他之后谢灵运的富丽精工,自成一格,自成特色。诗人将自己的“仙心”巧妙地融化到了自己的诗歌之中。

二、峻切雄健

颜延之说嵇康“龙性谁能驯”。(《五君咏》)刘勰云:“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嵇康这种桀骜不驯、豪侠正义的性格,带给诗歌豪迈、雄壮、直率之气。这在《幽愤诗》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首诗是嵇康因吕安事受牵连入狱后所写。干宝《晋书》载:“康有潜遁之志,不能被褐怀宝,矜才而上人。(吕)安,巽庶弟,俊才,妻美。巽使妇人醉而幸之,丑恶发露,巽病之,告安谤己。巽于钟会有宠,太祖遂徙安边郡。遗书与康:‘昔李叟入秦, 及关而叹’云云。太祖恶之,追收下狱,康理之,俱死。”诗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泰然若定,轻肆直言,抚今追昔,畅想未来,时而哀怨低回,时而激越豪迈,然其大气凛然,光明磊落,情绪昂扬,节奏鲜明,犹如一首大气磅礴的交响曲。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嵇中散诗如独流之泉,临高赴下,其势一往必达,不作曲折漾回,然固澄澈可鉴。”这段评论形象地阐释了嵇诗峻切雄健的风格。再如《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其十三: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

萋萋绿林,奋荣扬晖。

鱼龙??,山鸟群飞。

驾言出游,日夕忘归。

思我良朋,如渴如饥。

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诗句豪壮、伟奇,颇具魏武遗风。浩浩荡荡的洪流如天风海雨扑面而来,气势雄浑壮阔。极目远望,自然美景尽收眼底,树木繁茂,百花争艳,鱼龙畅游,山鸟群飞。徜徉在美景之中,何等快意,乐而忘归。然而,面对美景韶光,却无心欣赏。良朋不在身边,亲人远离在他方,心情十分悲怆。正如刘履所言:“此叔夜自叙其与秀才别后之情,言见洪流尚萦带而相近,绿林且荣耀而悦人,鱼龙亦共聚而游,山鸟有群飞之乐,是以览物兴怀,思得同趣之人,相与游娱,以忘晨夕,今乃不获所愿,使我思之不己,至于悲伤也。《魏志》称其‘文辞壮丽’,观此诗,亦可见矣。”

三、雅润古穆

刘勰说:“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雅润指诗歌内容之醇正典雅,文辞之华彩润饰。嵇康是魏晋时期四言诗的重要,更有学者认为,他是四言诗最后一位代表诗人。试看 《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其一、其二:

鸳鸯,肃肃其羽。

朝游高原,夕宿兰渚。

邕邕和鸣,顾眄俦侣。

?仰慷慨,优游容与。

鸳鸯,啸侣命俦。

朝游高原,夕宿中洲。

交颈振翼,容与清流。

咀嚼兰蕙,俯仰优游。

诗中生动描绘了一对鸳鸯振翼齐飞、悠闲嬉戏的景象,它们或飞或歇,一会儿相顾和鸣,一会儿又在水中嬉戏,好不快活自在!诗歌用语典雅华美,形象高洁脱俗,描写生动鲜活,深得风雅之韵味。

“古穆”可以理解为“雅润”风格的一个侧面。且看《代秋胡歌诗》其一、其二:

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

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

古人所惧,丰屋?家。

人害其上,兽恶网罗。

惟有贫贱,可以无他。

歌以言之,富贵忧患多。

贫贱易居,贵盛难为工。

贫贱易居,贵盛难为工。

耻佞直言,与祸相逢。

变故万端,俾吉作凶。

思牵黄犬,其计莫从。

歌以言之,贵盛难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