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题西林壁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题西林壁课件

题西林壁课件范文1

1 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如《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 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3 拓展意境,让学生想像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4 指导吟诵,让学生表达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题西林壁课件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教学;诗情画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诗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再配以悦耳动听的音律。这样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描写的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庐山的秀美山峰。我利用多媒体从正面、侧面等各个不同的方向展示庐山的秀美山峰,横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这些山峰雄奇壮丽,巍峨挺拔,险峻秀美,层峦流翠,风光旖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同时,配上优美的轻音乐和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诵。生动的画面、动听的乐曲配上老师的美诵,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二、诗画结合,理解古诗

以画配诗,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如教古诗《锄禾》时,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用手中的彩笔,去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挥汗如雨辛勤锄地的农民,餐桌上摆着香喷喷的米饭、雪白的馒头,去画餐旁尽情享受美餐的小朋友。课堂上,我让学生拿着自己的画,上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画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从而理解了古诗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可以更加便捷地在精彩纷呈的画面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生存的时代背景以及古诗的意境美,从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传统古诗教学中,由于受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的制约,使学生很难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而古诗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是多元的。因此,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资源,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诗词的强烈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三、激发想象,感受意境美

古诗很讲究意境,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如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了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学生带入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中,于是,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那满湖翠流的莲叶像一个个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阵微风吹过,碧波荡漾。在无穷的莲叶中,一朵朵盛开的荷花,有的像下凡的仙女亭亭立于水上,有的像娇滴滴的新娘子宛转靠在水面。整幅画画面绚烂生动,给学生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进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四、动画结合,体会情感

学习一首古诗,不仅要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而且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此时教师只有借助电教多媒体软件,将古诗中的意境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品内容简简单单,字里行间却蕴含着诗人时逢秋日黄昏,漂泊异乡时无比悲凉、无比孤独的情感,为了让小学生体会到诗人这一情感,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我范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两个场景,让学生观察。第一幅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景色苍凉:几根枯藤缠绕着落光了叶子的老树,树上寒鸦点点,声声哀鸣;眼前小蛳铝魉潺潺,破败的农家小院凄凉孤独。第二幅是“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景色幽怨:夕阳西沉,秋风萧瑟,饱尝乡愁的游子正骑着一匹骨瘦如柴的马,在寂寞的古道上踽踽独行。接着学生边读边品,最后让学生交流看到这两个画面有什么感想,学生很快就感受到游子那浓浓的思归之情。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殿堂中尽情遨游。

参考文献:

题西林壁课件范文3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是中等职业学校导游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教材的内容涉及到了先秦两汉时期到元明清时期的纪游诗词曲、纪游文、楹联和纪游白话小说,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旅游景观的审美能力。从教材的选材数量上来看,纪游诗词曲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它是导游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点,但是教材所涉及的文学作品内容、思想和情感距离现在已经久远,与当代的学生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客观距离,现在的中职学生多是中小学学习的落伍者,他们比较浮躁,更喜欢简单直白的“快餐文化”从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凝练却气象万千”的纪游诗词曲和纪游文,他们对纪游诗词曲和纪游文的理解和掌握出现了令人但忧的局面。在学生的脑海里似乎只有李白、杜甫,不少学生不知道谢眺、韦庄何许人也,他们体会不了旅游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想象不出“余霞散成绮丽、澄江静如练”的画面,体会不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更不不用说让他们站在旅游活动的角度上去欣赏,再加上学生也没有欣赏诗词曲的环境和氛围,周围的同学都在看网络小说、追星剧,如果有极个别喜欢诗词曲的也被其他同学视为“异类”、“怪物”、也少了平时与周边同学交流的“流行词汇”……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旅游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是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以下的几点拙见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进行的感官上的冲击

记得有一个学期我带的两个班级的旅游文学,有段时间其中的一个班级的多媒体设备在维修中,所以准备好的课件也无法得以展示利用,我只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这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上的观察对比我深深体会到了多媒体课件对激发学生学习旅游诗词曲兴趣的重要性。课件里我会充分地展现旅游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资料,其中有视频或者配乐朗读、与纪游诗词曲、纪游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景点图片、以及作品中涉及到景点的故事传说的影片等等,这些材料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冲击,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这些材料如果脱离了多媒体就无法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从而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和学习兴趣的降低。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旅游文学的兴趣先把多媒体充分利用起来吧!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快乐的学习旅游文学

每个学期我会在班级内举行几次赛诗会,赛诗的内容为近期学习过的旅游诗词曲,赛诗的形式分为不同种类:有各个小组每个成员都参加的根据提示背诵、有各个小组选派代表抽签选取题目进行包括题目作者和朝代的完整背诵、有各个小组选派代表抽签选取题目进行的默写、还有旅游文学知识点的计时抢答等等。这些比赛形式学生们很乐于接受,每次举行比赛之前他们都会积极地准备,在比赛的过程中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那些平时上课积极性不高的学生精神气也十足,团队合作的精神也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竞争比赛加上奖励的诱惑,学生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旅游文学作品的掌握。

三、开展“每周一个景点 我来当导游”的体验活动,把纪游诗词曲、纪游文融入到导游词和导游讲解中,与导游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起来

旅游文学作品这门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必修课服务的,是一门辅的课程,其主要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陶冶旅游专业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景观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站在旅游的角度上去欣赏作品,因此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了从诗词曲常识方面去把握更重要是能把诗词曲和旅游景观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比如《山海经 西山经》中涉及的华山景点、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和杜甫《望岳》中的涉及到的泰山景点、崔颢《黄鹤楼》、王勃《滕王阁序》和范仲淹《岳阳楼记》分别涉及到中国三大名楼、柳永《望海潮》涉及到的杭州西湖、苏轼《题西林壁》中涉及的庐山等等,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从多方面展示作品中涉及到的景点的资料,课下给学生们一周的时间再去收集一些有关景点的资料加以完善,并且完成对某一景点导游词的撰写,利用每个周五在模拟导游实训室里让学生模拟景点的导游去讲解。“每周一个景点 我来当导游” 体验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仅在旅游文学的学习方面他们行动了起来,也带动了他们对导游基础、导游业务、模拟导游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导游词的撰写能力一天天在进步,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不断提高。

题西林壁课件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大多数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一定的畏难恐惧心理。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师所关注的话题之一。问题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其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因此,将其引入初中数学课堂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一、问题情境教学简介

问题情境是数学学习论的基本概念之一。合适的问题情境,指的是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条件的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的这样一种情境。问题情境创设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展开教学,其核心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创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因此,问题情境创设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意义重大。

二、问题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践应用

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不如语文、理化等学科生动形象、可操作性强。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让学生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这给每一位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如下有益的探索:

1.课堂导入创设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心

良好的课堂导入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和轴对称有关的各种图形引入课堂,如脸谱图片、剪纸图片、车标图片等,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展示的图形,强烈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此时,教师适时引导:“这是怎样的一种美呢?”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思考,对轴对称的知识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接下来所探究的内容做好铺垫。

2.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引人入胜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优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初中数学《三视图》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首先课件展示几幅优美震撼的高山图片,然后利用相关多媒体技术,屏幕展示苏轼的《题西林壁》配乐诗朗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时,全班所有学生产生了一个共同的疑惑:“这节课不是数学课吗?怎么成了语文课呢?”教师适时抓住学生的困惑,引入本节课课题“三视图”,学生此时恍然大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求知欲望。

3.创设生活情境,学以致用

众所周知,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渗透数学”,以此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中,结合学生遇到假期爱玩的心理,以及本市现有的旅游资源,用相关图片为素材,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展示如下信息:本市公园门票70元,团体优惠,一种是“两位老师全款,其余的五五折”,另一种是“所有人六折优惠”,选择哪个更实惠呢?此时的学生发现问题情境里面竟然有本市的公园优惠项目,于是积极思考和探究,对于本题的结果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下得以顺利完成。

4.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满足学生爱玩的天性,就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法》这一节时可以创设如下游戏情境:以讲台一边所在的直线模拟成一条数轴,规定好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如果一人从原点出发,沿着数轴行走的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那么2小时后会在数轴的哪个位置上呢?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不同组的学生代表在讲台上演示,别的小组同学来列算式,小组间相互竞争,师生总结所列算式,最后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再次印证和总结了学生的探究结果。通过游戏模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可操作性,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的世界。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课堂中优化问题情境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优化的问题情境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沈娟.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有数学[J].成才之路,2009(14):93

2.李玉梅.情境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

3.陶新燕.关于如何创设理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情境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13(11):70.

题西林壁课件范文5

一、以“读”明“理”

【案例1】一年级下册练习册中有这样一类习题:“小红有16枚卡片,小刚再增加3枚就和小红的一样多,小刚现在有多少枚?”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和练习,大多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增加”就用加法,“减少”就用减法。所以不少学生看到此题时,未加以细读就想当然地列出算式“16+3=19(枚)”。

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在讲解时,发现学生审题不认真,题意把握不到位,算理理解不透,甚至少数学生略读不思考。所以在巩固环节,将“增加”改为“减少”时,学生又屡屡出错。吸取教训后,笔者在二班授课时,先让学生反复读题明确题意,然后出示“过渡”问题:“小红和小刚谁的邮票多一些呢?”再让学生阅读思考,结果学生对“加”与“减”有了深刻理解,此类问题也就能举一反三了。

【思考1】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现实中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定律、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都具有极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如小数的性质是指“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强调的是末尾,而不是在小数的后面。诸如此类,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粗读并不能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的精确意义,而需要在粗读的基础上加以细读,甚至反复推敲,才能彻底理解每一个关键词,准确把握其内涵、要求及实质意义。因此,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圈点划批,如规定:条件用“――”标出,问题用“~~~~”标出,重要概念或关键词用“……”加注,公式用“”圈起来,等等。持之以恒,相信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必能有效提高。

二、以“读”促“思”

【案例2】在教学“克、千克、吨”时,笔者依托课本,借助实物展开教学,大部分学生对“克、千克、吨”这三个单位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可是在做练习题“一艘军舰重2000()”时,全班学生出错率竟然达到85%。为什么会这样呢?课后调查才知道原来学生没有类推换算意识。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冥思不得其法。直到有一天晚上,无意中在阅读一本科普绘本《妙想科学――蓝鲸是最大的吗》时有了顿悟。于是笔者借助绘本思路制作了PPT课件,在单元回顾整理时领着学生集体阅读文本,边看边问学生“你有什么思考?”此时学生思维有了方向,“哦,原来我们可以类推换算啊。”有了这个铺垫,趁势提出让学生背背老师,并告知学生体重是50千克,那么一吨应当是……学生异口同声回答:“20个老师的体重!”重新回到军舰那道题,同桌合议“军舰上可以装下多少个老师这样的人?”此时相信学生大多都能感悟到:“再做此类题应该类推换算。”

【思考2】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可见以“读”促“思”是正确的,就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借助于适度阅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有机会与数学文本对话,并在不感到负担的情况下变思考为自我实现。

但我们敢奢望所有学生能主动思考吗?毋庸置疑,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时介入”和“合理引导”,将是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阅读的重要“推手”。毕竟数学阅读与语文或其他学科阅读是有本质区别的:“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因而数学阅读更强调在阅读文字、符号等内容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类推、对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那如何做好“读与思”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如何将“促”字做到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相机诱导,设计出画龙点睛之问题情境,异曲同工之应用练习等。

三、以“读”释“疑”

【案例3】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时,笔者先预设这样一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为全校同学编学生证号?(学生七嘴八舌讨论,提出了不同的编码方案)然后,提出质疑:“每一种设计方案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到底哪种方案为最佳呢?你能说服别人采用你设计的方案吗?”此时课堂一片沉寂。

笔者提议让学生阅读课前已经搜集的相关编码材料,看能否触类旁通,从中获取编码规则。(此时学生准备的材料五花八门,如门牌号、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怎样甄别?笔者出示学生收集的一组身份证号码让学生进行观察:

340822197708235213

340822198607255224

340822197405095215

340822198109265226

……

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

①号码中开始都有“340822”这些相同的数字,猜一猜这些相同的数字可能表示什么?

②“19770823、19860725”等这些数字有什么相似之处,可能表示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学生都忙着阅读材料,希望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

【思考3】众所周知,“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面对丰富的数学事实,学生常陷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此时引导学生阅读,可以促使学生更多地将自己的思维疑惑与课本答案参照对比,从而帮助学生在人本对话中规范思路,解决了一些浅层次的基本问题。

但不可否认从学习心理学上分析,学生依然期待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或个人见解在课堂上交流,以此来获得老师与学习同伴的帮助。因此,“以读导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采用提问、讨论、讲练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处于“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将阅读时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条理化。

四、以“读”抒“情”

【案例4】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时,笔者将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入新课。本课的主旨完全符合诗境,要观察物体如果只看物体的一个面,是不能确定物体准确形状的。只有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还可将此上升到本课的情感态度教育层面,要评价一个人不能只因为一件事情就判断他的好坏,要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评价。正是这语文课本中古诗的阅读为本课增色不少,让学生在想象画面、享受语言美的同时,激活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把原本单一的数学课堂变成为数学与文学自然互动的综合舞台,充分扩展了数学所蕴含的文化特性。

题西林壁课件范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课件 因需而用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无疑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以“有声有色”的形象教学代替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抽象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课堂。但目前的课堂教学,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那就是唯课件是从,一堂课下来,课件频频展示,学生由学习的主动者成了被动的“欣赏者”,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使用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我认为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要因需而用,才能发挥最大功用。

一、消除陌生,“预热”提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风景名胜等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培根说:“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美。”如何让学生领略这“出类拔萃”的美呢?光靠老师口头的讲解是无法充分体会的,如果借助课件这个抓手,对课文的“预热”就会提速。

如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时,学生对其人其事都较陌生,对在“一夜的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的理解就有一定的困难,还要上升到由衷地对产生钦佩之情,这绝非易事。教学时,除了让学生课前查阅、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外,我也精心制作了课件。在课件中,我特别选取了在被确诊患了肺癌,拖着只剩下30公斤的重病之躯,仍顽强地工作的图片,还有一个刘欢深情演唱的《你是这样的人》的MTV视频,视频中有生活、工作、与民同乐,以及死后,万千群众自发为他送行的感人画面,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都为之震惊和感动。短短几分钟课件的播放,消除了学生对的陌生感,拉近了学生与伟人之间的距离,学生对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

二、拓展空间,展开想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忽视知识的教学是失掉基础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恰当地利用课件不仅可以丰富文本的内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文语言精练,具有极强的震撼力。教学本课时,我这样创设情境:

(一)出示圆明园整体示意图,与教室比较感知圆明园规模的宏大。

(二)欣赏圆明园局部景色,联系课文相关词句,感知圆明园的辉煌。

师:圆明园在艺术上的成就和馆藏品的价值到底如何?(课件出示圆明园珍宝及景色的图片、文字资料。)

通过看图片、看文字资料,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越来越清晰,为祖国灿烂的文化而赞叹,高昂的爱国热情被激发。

(三)播放电影片段,认识侵略者的贪婪与凶残。

师:法国作家雨果曾赞美圆明园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这样一座收藏着无数奇珍异宝、堪称当时世界之最的博物馆、艺术馆是怎样毁于一旦的呢?(课件播放英法联军的电影片段)

在学生热情激发时播放英法联军的电影片段,巨大的反差给学生的内心带来强烈的震撼,对侵略者的愤恨,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爱国情感悠然而生。此处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三、便于训练,容量增加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是多么美妙,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在六年级上册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了叩击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艺术的享受和熏陶,可以设计一组练习:

古诗应用题。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这样的练习如果是板书恐怕费力费时,但用课件却方便多了,不仅容量大,括号内的答案还可以先隐藏,等学生填完后再出现进行评讲,如此一举两得,岂不妙哉?

四、促进互动,共享资源

随着交互白板、人人通等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的访问更加方便,促进生生、师生乃至孩子与家长的互动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

如听我校杜老师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杜老师利用电子白板教学,出示电子课文,让学生上讲台用电磁笔在电子课文上圈画出大禹治水的动词,标注出段中的表示数词和副词等,让课堂教学直观地展现白板上,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学生对能亲自操作、上台演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地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大禹治水》一课,副词的使用是一个难点,杜老师翻转课堂,事先制作了一个有关副词教学的微课视频,让学生提前在家自学,因此在课上,这一难点已迎刃而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