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技巧范文1
一 美学与英美文学翻译
作为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伊塞尔提出了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性的理论,而美学重要代表人物姚斯则提出了期待视野与审美经验的理论。他们二人对于美学的理解或许存在稍微的区别,但是他们都认为,英美文学作品主要宗旨是为读者而产生的,当英美文学作品没有被阅读时只是一种审美可能的存在,也就是说,当作家书写的英美文学作品只有在被阅读后才会具有存在的价值。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意义一方面源于文本本身,那么它价值的实现是读者所赋予的。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会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体系,它会充满内在生命和活力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而英美文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称为的模糊性,却是连接创作者与读者接受意识的重要桥梁。在模糊性这一媒介的帮助下,读者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欣赏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来源于他们对作品具有更多创造性的填补和想象性链接。
英美文学翻译作为一门文字的艺术,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原文作者的特殊感情。对英美文学进行翻译,不仅仅是对词与句的形式对应,更是对原文中语义信息和美感因素的整体吸引和重建。所以说,作为英美文学翻译就要非常重视译作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才能把英美文学转变为我国的翻译文学。因为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在作品中注重模糊性特征的表现,以达到读者解读、想象与反思之目的。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注重对模糊性的翻译技巧,可以引领读者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空间中浏览、促进读者的内心审美体验,获得一种空前是审美享受。
二 英美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特征
从模糊学的基本概念来看,“模糊”是事物的一个属性。语言,这个反应客观存在的方式,也存在于译语和原语本身,会带有模糊性特点。其中翻译语言也不例外。在翻译当中,模糊性不仅存在于译者对原文理解的不同所引起的差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往往包含着朦胧、含蓄的美学特征,所以分析英语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对于明白和演绎文学翻译的各种模糊因素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其美学特征往往是通过各种美学表象要素构成的,译者对原着的理解过程、描述过程和读者对译文的阅读和评价过程都带有模糊性的存在。这既包括类似于英语语言文本,也包括代表原文作品气质的非表象要素,翻译也是人类运用语言的一种形式,如文学作品的意象、意境、神韵等模糊性特征。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英美文学作品模糊性特征,主要是语言、意象和意境的模糊。
第一,是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模糊,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英语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物质材料,更是作者表现其文学形象的重要物质手段,可以说英语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模糊性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反映。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模糊更多地体现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例如,在莎士比亚的着名作品《哈姆雷特》中这样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在翻译为中文的过程中会多达十几中译法,这就是英美文学原文模糊和语义模糊的典型性特征。再如,在美国作家丹·布朗在小说《达·芬奇密码》中,关于兰登与发生在梵蒂冈所发生的那个事件直到最后才透露给读者,让读者恍然大悟:在梵蒂冈历史上,一次最具争议、最为不同寻常的选举会上,新一代教皇登上了皇位宝座,并获得了新的力量支持。但是,兰登在这次历史事件中究竟充当什么样的历史角色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交代,这就是英美文学作品语用模糊的典型用法,给广大读者留下了广阔而丰富的想象空间。广大读者一般都情不自禁地通过上下文进行大胆的揣测:兰登在这次秘密选举会上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呢,甚至险些丧失性命。
第二,是英美文学作品的意象模糊,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作者经过其审美体验的刷选,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表现出来并注入作者思想感情的人或物的形象。而英美文学作品意象的模糊,则是作者通过其抽象的语言对文学意象进行描述,并引导读者在借助其期待视野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描述,从而使读者产生良好的审美享受。例如,在people的名句“Soft is the strain when zephyr gently blows,/and the smooth stream in smoother Numbers flows”中,通过模糊词语“soft”“gently”“smooth”“smoother”的运用,描绘了一幅微风轻拂、溪水潺潺的柔和景象。
第三,是英美文学作品的意境模糊,英美文学意境主要指作者运用其形象思维进行艺术构思从而在作品中反映生活画面、艺术情调和艺术境界。英语文学中的各种自然景象往往是一种“人情化”了的景物,是自然之美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和回声,更是构成英语文学作品模糊美学的重要表现元素。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主要借助形象去传达其文学意蕴和文化境界,因而其必然会与模糊形成十分紧密的关系。由此可见,意境模糊作为英美文学模糊美学的重要要素,作者通过意境模糊的运用,可以为广大读者创造各种含蓄美、朦胧美,也就是模糊美。例如,R.Frost在《Dust of Snow》中,通过“snow”“dust”“crow”“hem lock tree”等模糊词的运用,表现出明显的模糊意境,极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情感。
三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性的翻译技巧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审美构成的模糊性因素,因而译者在翻译英美文学的作品时,应该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表达作品原文,用中文的语言艺术形式再现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意蕴,先就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翻译及其分析如下。
第一,采取对应、求似法以保留原文中的语言美。对应的翻译技巧就是用模糊翻译模糊,从而保留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信息,这是再造英语语言美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卷首引诗:Let me lie drunken with the dreamer’s wine/Let me not see this soul2house built of mud.在其中文译本中,译作者将其翻译为: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莫使我眼见这泥塑的肉身。译作者采取了模糊译法,对原文中“醇酒般的梦幻”“这泥塑的肉身”这一模糊语言美做了很好的保留,可以很好地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译文语言更具生命活力。因为,“醇酒般的梦幻”很好地表达出了主人公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而“这泥塑的肉身”却较好地彰显出作者对于有限生命在奋斗过程中的艰苦与无奈。由此可见,对应翻译是对于原文模糊语言的还原最为完整的一种翻译技巧。当然,在英美文学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不可能在语言上做到完全对等,此时求似是一种较为准确的翻译技巧,它是主要通过模糊翻译精确或者通过精确翻译模糊,从而达到保留原文语言形式效果美之目的。例如,孙梁运将Spenser的名句“Make hast,therefore,sweet love whilest it is p rime”翻译为:“钟爱的情人,行乐当及时”译作者采取了求似的翻译技巧,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
第二,采取模糊描述,再现意象美的翻译技巧。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对于文学意象的模糊性翻译,必须注意在译文中再现原文文学意象模糊所创造的美学效果,对其进行充分的模糊描述,从而让广大中文读者深入体验到原文的意象之美。例如,在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丹·布朗运用了一系列类似于“a heavy toll”“sharp blue eyes”“a dark stubble”形容词,以表现兰登被接待员的电话吵醒后,面对镜子,发现自己头发乱蓬蓬的、一副疲惫不堪人物意象,而这一系列词语的使用,这些意向性描述修辞手段的运用,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模糊性特征。在中译本《达·芬奇密码》,对描述兰登乱蓬蓬、疲惫不堪的人物意象所使用的一系列词汇,更多地将其翻译为“雾浊而憔悴”“一片暗色的胡碴”,由此可见,译文作者对兰登这一人物意象,更多地采取了模糊性描述、再现意象没的翻译技巧,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美。
第三,采取最佳关联、保真意境美的翻译技巧。最佳关联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原则,在对英美文学作品模糊意境进行翻译时,应该考虑到这一原则的重要应用,同时,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对于意境保真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译作者用形象的语言艺术,再造原文的意境美,从而使广大原文作者的意图与中文读者在审美期待上存在较好的吻合。例如,R.Frost在《Dust of Snow》中,译文作者将“snow”“dust”“crow”“hem lock tree”翻译为:“大雪”“乌鸦”“寒林”由此再现出原文中静穆、悲凉的文学意境,表达了主人公对他一天中的淡淡哀愁。
文学技巧范文2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 文化差异 合理归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232-02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作品的表述有一定的差别,会传达出不同的意思。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沟通桥梁,必须要尽可能地展现出原著的风采,译文必须与原文保持高度的相似,因此,译者需要有翻译技巧,对译文进行润饰。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以下几点技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翻译英语文学,就是将英文单词翻译成相对应的中文词组,同时要保持整体含义一致,保证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含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译者会遇到不同的体裁和内容,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体裁,采取正确的措施科学处理文化差异,从而保证英语文学的翻译质量。对于小说、诗歌、散文类作者独立创作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较强的英语文学作品,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分析作品中所提到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将其与中文语境进行对比,找出两种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将重点放在和谐文化差异上,并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和对比,保证译文既忠于原文,又符合汉语阅读习惯。对于科技应用文的翻译,译者要先分析文中的叙述重点,了解文化背景和文化元素,并将其与中文的文化元素相对比找出差异,然后按照中文的阅读习惯来翻译,注意对专业术语和科技词汇要准确翻译,保证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2 遵循“合理归化”原则
在翻译英语文学时,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意境,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其中,“合理归化”就是一条较为重要的原则。“归化是指在翻译中以目的语和目的语的文化作为依托,并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翻译原则。”“合理归化”就是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译者始终着眼于中文文化,将英语文学中中文读者较为陌生的成分和文化因素转化为读者比较熟悉的中文文化内容,让译文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让中文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感受到英语文学的魅力和中文文化的妙趣,将“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译为“雨后春笋”,又如钱钟书在翻译《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时,将“Fie wangling Queen—— /Whom every thing becomes,to chide,to laugh,/To weep;who 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r/To make itself,in thee,fair and admired”译为“嗔骂,嘻笑,啼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这些翻译不仅完全译出了原文的含义,也彰显了原文的神韵,更传达出中国传统语言的魅力。
3 模糊性语言的翻译技巧
英语文学中存在很多模糊性语言,如something,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地翻译模糊性的语言,会造成译文与原文的差异。在翻译模糊性语言时,译者要注意深入研究和分析原作,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结合上下文,精确地翻译原文。如相同的颜色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不同的意思,“blackboard”是黑板,“black tea”是红茶,“to be brown”是晒黑了,等等。合理地运用语言的模糊性不仅能使译文更加顺畅,也能够增添译文的艺术效果。
4 双关语的翻译技巧
双关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经常出现在各种英语文学作品中,它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语言性,还能巧妙地刻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双关语也是较难翻译的修辞现象之一。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翻译,译者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将双关语译为相同的双关语。为了保证译文能够精确地传达出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形式及其文化特色,译者可以将原文中的双关语直译为相同的双关语,如将“dead end”译为“死胡同”。二是将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有时,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与英语原著中音形义相同的双关语,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尽可能在中文中选择与原著相近的语义或形式的类相关语来表述,如借助双声、头韵、重复、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段,或同义词等手段,选择与原文有关联的词语,如“I told him,‘You got a bad case of AIDS,’”says Helms.“A-I-D-E-S.”译为“我告诉他说,‘你患了严重的艾滋病’”,赫尔姆斯说,“碍—— 治—— 病”。实际上“AIDS”是艾滋病的意思,而“aides”则是助手、帮助的意思,此处就是采用谐音的翻译方法。三是将双关语译为不同的双关语。在翻译双关语时,译者要注意变通,不拘泥于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稍微调整原文的语言格式,神似即可,但要注意改变其形却不能改变其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四是将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对于那些很难在汉语中找到与原文相同或者相似或有关联的双关语,译者要抛弃原文的语义特征,采用不同的形式,复制出原文双关语的一层或多层含义。
5 典故的翻译技巧
典故经常出现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对典故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和直译加注释法。直译法就是译文要保持原文内容和形式,尤其是原文中的比喻或地方色彩等,如将“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译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直译加注释法是指译文要在译出原文内容的同时,对典故中的人名和地名进行注解,如将“See Naples and die”直译为“看了那不勒斯,就可以死了”,读者会觉得莫名其妙,但如果译者在译文后面对“那不勒斯”进行注解:“那不勒斯,意大利南部港市,以其奇美的风景而著称。”这句话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翻译英语文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体现艺术价值的劳动,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也要掌握高超的翻译技巧,这样译文才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于文杰.文化学视阈下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J].芒种,2012(8).
[2] 李虹.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性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
文学技巧范文3
关键词: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答案要素;答题技巧
文学作品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侧重于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类型,也最能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题型。虽然学生知道“一切答案皆在文中”,而且这方面的训练资料很多,但学生解题不得要领,得分普遍不高,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必须深深研究文学作品阅读,分析探索其中的规律,从答案构成要素和答题技巧方面寻找突破,使学生们在高考中能获得理想的分数。
文学作品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考生要用心阅读作品,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体裁和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调动阅读积累、生活经验,以及对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了解,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为答题作好准备。对作品思想的领悟是考生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命题的依据:一是考纲和考点,二是文章本身。所以考生仅仅读懂文章是不够的,还要认真审题,明确命题者命题的形式与特点、相关的考点,去发现命题人要求的答题方向,特别是其中的隐性考查点,并按命题者的要求进行答题。
答案最终是拿给阅卷者评阅给出分数的,考生要学会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来反思答案,必须熟悉评分规则和标准以及答案构成的要素。
很多考生最常犯的错误就是看文章匆忙,不认真领会文章的要素和主旨,不重视命题者的要求与设置的陷阱,更没考虑到自己的答案是由阅卷老师来评判的,以致不够理想。
我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深入分析和研究,对如何回答问题,我有如下收获和体会。
第一步,把握文本体裁,把握鉴赏方向。
《考试大纲》规定了文学类文本考查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四种体裁,实际上,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小说和散文,戏剧考查的可能性极小,而诗歌则几乎没有可能。而体裁不同,考点也是不同的,鉴赏评价的方法也不同。
(1)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要理清思路必须准确把握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辨明是以什么为线索,是时间、空间、思想感情、某种具特殊含义的物、某一动作细节等。借助对作者行文思路一步步的梳理,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摸清作者的整体情感走向。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细心品读文中相关的描写笔调来理解并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注意体现感彩的词句。例如(2011福建,甲)文章第1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此题考查概括、探究散文主旨的能力。此段为全文议论性的段落,放在文末,有点题的作用,表达作者厌恶城市向往沙漠的感情,结合文句去分析概括。
(2)小说的阅读鉴赏重在人物形象、情节和环境。而这三者必须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与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结合起来。首先分析鉴赏人物形象,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形貌神态等,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生活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其次把握故事情节,一要在情节的发展中,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性格发展的线索;二要注意情节发展对展示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最后体味环境描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变化、发展离不开环境,而环境常常会推动情节发展,从而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方面。例如(2011江苏,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此题考查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要从主题及表现人物等角度去分析,所以阅读中自始至终要把环境与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的真谛。
第二步,关注文本标题,把握文章思想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形式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内容上能蕴含小说的主题。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就能比较简便的“窥探”文章的“心灵”――中心或主要内容,如教材《泪珠与珍珠》《项链》,考题《针挑土》《祁连山》《锈损了的铁铃铛》《审丑》等。
例(2011全国,16)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针挑土”既是题目,又是文章线索,结构上还用与之相关的谚语做到首尾呼应,所有这些都是为描写黑妮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针挑土”式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品格而服务。文章充满了对黑妮“针挑土”式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歌颂,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鉴赏文题是常见题型,文章标题往往具有概括文章主题、体现人物精神、贯穿文章线索、引发作者感悟等方面的作用。“针挑土”可理解为①黑妮的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穿石、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第三步,分析开头结尾,把握结构作用
在中国传统的文章中有一个重要的开头方法――开门见山,就是文章开头不兜圈子,直奔主题。开门见山的表达角度很多,可以直叙其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地点明要害等等。此外还有:欲扬先抑,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等。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例(2010四川,14)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实际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这句话位于开头,属于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开头方法,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为下文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作铺垫。
文章的结尾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卒章显志”。很多文章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示主旨的。还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荡开一笔,间接、含蓄地抒情,或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结尾出人意料,发人深省。例(2010天津,20)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此句是文章的结尾句,先是通过对故乡物与人的回忆,写出了故乡对作者人生与创作的影响,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又在结尾处,用“回过头来一想”把童年时(把故乡当作世界)与成年后(认为世界只是一个北极村)串联在一起,旨在重申主题。
文学技巧范文4
高一语文学习要重视基本的方法学习,因为语文是一门很综合的学科,要保证高一语文学习有效果,就要知道基本的方法有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及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及技巧一、重视教材、预习到位
在经过中考之后,都有这样一个感悟,语文学科分数的区分度不高,差别不大,很多人认为翻来覆去的研习课本,没有多大用处,又有人听说高考语文以课外内容为主,以知识的牵移和运用为重点,课本学不学好不重要,不需要全力投入。
殊不知,这些想法是很幼稚的,我们即将使用的教科书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对高考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虽不等于全部的出题内容,但却是个范本,是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到知识规律是重点,通过大量纯正优美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是难点。这确实需要同学们在思想上重视它,在实践中琢磨切磋。
二、动脑动手、相辅相成
所谓动脑动手就是勤思考、多练习。易于思考,乐于表达。我们所用的新教材基本有两个特点:一是选作教材的编著理念相对超前,道德说教相对减少,而人文因素相对增加;二除课本之外,还有读本,阅读量较大。可见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三、精积细累、咬文嚼字
从高一就达到一个共识,文科的学习方法唯有两字——积累。语文知识广博,短时间里绝难有大的突破。而盲目的摘抄积累是不行的,必须要仔细、要反复、要记牢。举个例子: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知识,这样才能具备从同一实词或虚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
高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第一培养兴趣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第二积极主动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第三多看多写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第四多读经典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第五重视领悟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第六积极思考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怎么学好高一语文1、制定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3、做好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文学技巧范文5
关键词:水浒传;藏译本;文学风格;翻译技巧
文学翻译中风格是最重要的部分和特点,被学者一致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按照风格标记理论风格不是虚无缥缈,而是可以认知的,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形式标记是最主要的部分,包括作者的观点,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等,按照作者个人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来认知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说主要体现在作家的艺术境意境上,所以若能完整的再现原文的艺术意境,也就能再现了作家的精神面貌。形式标记是风格的次要部分,包括词汇、句型、段落、修辞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部作品风格是通过语言体现。“风格无论如何设计,都将以语言的形式呈现,风格的外在形式即语言是我们认知风格的主要方法”,翻译时运用译文的各种语言手段和艺术手法再现作者在创作中所表现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然而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各异,作者的风格并不一定能一一对应的完全翻译,但可以根据语言的表达特征和艺术方式做到最大限度的翻译。正确的认知风格之后,译者就需要再现原文的风格。风格翻译的关键就是译文要与原文风格相适应,本文以《水浒传》藏译本为例,浅析风格的翻译技巧。
一、仿译法
脱离了原文翻译也就无法称之为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的语言形式,即词汇、句型、修辞等与原文的一致性。翻译家王佐良曾说:“语音的强弱与原文一致,文体与原文一致”。仿译法是译文采用与原文风格相近表达方式来再现原文风格。翻译时关键是要紧紧的抓住原文的语言特色,在了解原文的语言艺术的基础上,不能曲解和增减原文的内容,恰当的采用仿译法保证了从结构上与原文的一致性。比如:
原文:玉露冷冷,金风淅淅
译文:skya chil chil,grang psil psil
原文运用叠字,译文也同样采用叠字再现了原文句型的特点。仿g法适合于基础层次的风格的翻译,不仅能够正确的表达原文的意义,而且可以再现原文语言的风格。
二、重建式译法
重建式译法是在忠实原文内容的情况下,表达形式根据目的语创造性的再现语言艺术的一种译法,它是最高层次风格翻译技巧。风格意义再创造性的依据首先是目的语与原文缺乏相应的风格系统,其次是文化差异导致表达法和习惯法的差异,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哲学观和民族心理导致思维模式和思维风格的差异。同时对于译者而言如若缺乏审美观而一味的进行模仿,是无法正确的表达原文的内容,风格更是无法再现,所以译者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将原文的风格传到目的语。例如:
例1 原文:常言道:不怕官,只怕管
译文: dpon la mi scrag,dang la skrag
例2 原文;众人却似吃了吕太后一千个宴席。
译文:mi tshang ma tsher ma sgang la bsdad pa bzhin bde bzod mi bde ba gyur
例1中的原文官和管是谐音字,译文巧妙的将其译为 dpon和dang。例2中的原文是句谚语,如若采用直译法,读者无法理解其意,故而用与原文意义相近的谚语代替。
三、减译法
减译法是风格翻译的一种权宜之策,即在不违背原文内容的条件下,语言表达形式进行适当的减译。“译者之所以诉诸淡化的根据,与重建式相同。例如:
原文:悲秋宋玉泪涟涟。江淹初去笔,项羽恨无船。高祖荥阳遭困厄,昭关伍相忧煎。曹公赤壁火连天,李陵台上望,苏武陷居延。
译文:chil chil rgya htsho’a rba klong ‘aphyur ba bzhin ‘aur ‘aur rlung dmar drag tu ‘atshub pa ‘adra
原文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及其典故,译文对其恰当的进行减译,不失为一种巧妙的译法。风格翻译的最终目的也是语言交际功能的强化,机械式的翻译手段更是无法再现原文风格。
以上三种译法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以上三种译法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翻译时首先要对作者的世界观、社会观、创作的特色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这样才能正确的译出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相反如若只是片面的注重语言形式的表达,而忽略了原文的内容,使用任何的翻译方法都不能再现风格。
参考文献:
文学技巧范文6
问题是事物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利用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提问 技巧
提问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因此提问不仅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进而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悦,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1.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
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因此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设置多元化教学情境,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科学、合理、有度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语文学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体化的意识激发出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学习中的疑问是推动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只有在学习中存有疑问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开阔思维进行思考,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无论是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或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发展都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环节尤为重要。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科学的语文教学讲究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也要注重技巧。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环节是指教师所提问的问题仅来源于教材自身的课后问题,而并不是教师亲自设计的问题[2]。这种提问使问题具有局限性,使教学显得古板,没有活力。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对学习内容没有进一步的延伸。使教学效果得不到更好地发挥。因此有技巧的进行提问有助于小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1多元化提问技巧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仅限于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提问的内容也相对具有局限性。因此要求提问要具有多元化。多元化的提问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提问主体的多元化。根据人们文化素养、生活经验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存在差异化,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观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对提问的主体多元化,也就是说提问的主体可以是文章作者也可以是教师或者学生[3]。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分别站在作者、教师、学生的角度进行阅读、分析、理解,更全面的了解相关的知识点,进而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更科学的解答。同时由于学生也成为提问的主体,体现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民主性,更好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二、提问的公平性。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程度存在差异。很多教师在设计问题以及提问是倾向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能够更快的得出答案,节省教师课堂提问时间。这种提问倾向严重影响了课堂互动效果。学习程度较差的同学在课堂提问中得不到重视,因而学习信心更加得不到提高,长此以往使学生之间的差距加大,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将问题多元化、层次化。分别对不同程度的同学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更加平衡,还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使教学得到平衡发展。三、提问内容的多元化。在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时如果提问的内容仅限于教材,使提问变得枯燥无趣,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因此提问的内容要多元化。在不偏题的情况下将提问的内容进行延伸,问题可以涉及生活现象和其他方面。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学习语文知识。
2.2创新式提问技巧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创新式提问是指在问题的设置中增添新的元素,丰富提问的手段、充实问题内容,以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创新式提问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将问题生活化,使死的问题变活。问题再现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学生感到语文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产生亲和力,使学生面对问题不再畏惧而是更加积极的分析、判断、总结并加以解释。这种赐予问题生命活力的提问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进而强化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
2.3综合式提问技巧
综合式提问技巧要求问题能达到可将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目的。教师经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精心设计综合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头脑中将所学的知识系统、综合整理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种综合式的提问方式不仅教学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综合式提问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极其重要。
【结 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提问的重要性以及掌握科学、合理的提问技巧,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并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积极参与、配合教学活动,进而创新思维,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美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刍议【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8)
【2】诸葛倩倩.优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优秀思维【J】.江西教育,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