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语文必修四

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1

那如何让刚进高中学习的学生能顺当的度过这一磨合期,从而自信的进入高中学习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工作,对于怎样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语文教学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活动内容和教育要求不能超越学生生理技能发展水平的支持作用,更不能要求学生把那些看起来“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像大人一样注意事与思考,拔苗助长是教育的大忌。

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作为一名刚任教高中语文的我,在乍一接触高中语文课程时,就发现其深度、广度都是初中语文课程不可媲比的。也听其他教师说,教了高中,再去教初中,那是省力的事情,因为初中教材实在是浅,只要看一遍教材就可以把教学思路理清,而高中则需要看多方面的资料,不把教材研究透,就不能把握的去上课。可见,教师自身都认为初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跨度,而且这个跨度并不小,经历专业培训的语文教师尚且有此看法,那我们的学生呢?可以想象他们的无所适从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进一步”,不让学生感觉高中语文是如此的难以把握,不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语文学习是从颠峰跌落到低谷,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特别是高一学生的起始教育。

二、依据教材的编排体例进行语文教学

苏教高一语文课程的阅读编排:

必修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

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 谛听天籁感悟自然 湖山沉思

必修二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强者之歌精神支点?生命的礼赞

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画外音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

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一花一世界永远的新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

必修三

第一专题:祖国土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

必修四

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英名与事业

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

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

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在演讲厅问答之间交锋时刻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分为互相连接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必修一、二),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必修三、四),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迁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研讨、评价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组织教学。比如在教高一起始年级的诗歌单元时,我们要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为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而这一要求是建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知道,在初中阶段的读诗其实就是学生自己背诗,为的是应付中考的古诗词填空。所以说,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还停留在只知其字而不知其意的阶段,可以说他们对诗歌的鉴赏是一片空白。因而我们的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三一样,直接进行理论分析,而应在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的基础上稍微让学生接触一些术语:“炼字”、“意象”“象征”等,让学生对此有个整体感知就行,不一定非得让学生从意象、字词、手法等角度入手,对诗歌进行解剖,从而得出诗歌的主旨。我认为,在起始阶段,对诗歌的教学最好是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收获,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吗?我想,这样的诗歌教学,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继而厌学,反会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自行探究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的、心情舒畅的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乏味的事。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记的牢,不易忘却。巴浦洛夫认为:如果对某一件事情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产生力量和智慧。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像奔驰的火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积累、感悟、熏陶,只有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型的上升,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它们之间的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顺利向前飞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2

【关 键 词】残缺 心理 问题 补充 兴趣 指导 【内容摘要】针对高一学生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老师要适当补充;针对学生进高一后感觉语文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老师要讲明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同时激发兴趣、调动激情;授之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课外延伸,使之综合提高。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老师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既是其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其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过渡作用。能否搞好高一年级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成败。那么,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学科,其教学又该如何搞好这一衔接与过渡呢? 俗话说“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语法知识的残缺。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更是如此:课文赏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法。《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中明确规定:“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墨者黑也”。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如仅高一年级语文实验教材就包括诵读课文24课共40篇文章,复背课文24课共50首诗,浏览课文 40篇文章,另外还有文言常识8则,文言练习8次共72道题。 就是高级中学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虽然课文较实验教材少,但与初中相比,篇幅明显加长。如的《包身工》,有6000多字,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各有3000多字,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也均有2500字以上。同时,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学习要求的提高。《大纲》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些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也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句话,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高一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挑战。 四是不良心理的影响。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如不及时矫正,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并进行认真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教学实效,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份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事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途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着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讨论释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摸拟课文片段即兴与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记叙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让学生明确阅读分析游记可从三方面入手:①记叙顺序和观察的角度;②重点描写的内容及文章中心;③赏析重点词句。有了这把钥匙,学生再分析《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等游记,就能举一反三,寻找正确的途径。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一般记叙文,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根据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

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课后介绍课外书籍,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粒栗。《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搜索枯肠了。 三、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深入学生,热情关怀,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佳,灰心丧气,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凭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分析近几年语文统考、高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该背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畏之如虎,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作好记载,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让学生在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总之,实施高一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完成高一语文教学任务,为高二高三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 作文教学

新课改之风已吹遍整个神州大地,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新课程标准》说:“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也是新课改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要真正把新课改精神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目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的作文内容空洞,老套,随意编造,抄袭作文的现象数见不鲜。每次批改作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鉴别真伪的艰难过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感受力的缺失是写作的尴尬所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也是关键。如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以本为纲,吃透教材

高一语文必修一“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这几个专题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行了指导,非常全面,具体。

但是,教材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蓝本,教材中的篇目都是优秀文化的结晶,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所以,在进行写作训练(如: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之前,我和学生一起先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学生通过朗读和探讨不仅了解到鲁迅先生在字里行间寄予的大智,大勇,大悲,大愤,还了解到他这复杂感情的来源是因为其人其事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内心,有感而发,因此文章才能深深打动读者。学生通过仔细朗读文中记叙段落,发现了作者笔法的独特之处,如写刘和珍君“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寥寥数语,一个善良,谦和的学生就浮现在学生脑海中,这都来自于作家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大家名作,可以让学生反复体会,仔细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动手写作之前有一些初步的感知和认识。

因此,在写作之前对课本进行研究是很重要的,抛弃课本,单纯的为了作文而作文实为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二.用心体会,用眼观察

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而不是在学生写文章之“前”的诱导启示上多努力,新课改作文教学应当在这方面有所改变。

在学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共同研究作文的话题,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写哑母的片段,母亲是哑巴,不能说话,但母亲的眼神和表情却表达出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学生读后,很受感动,于是,在这时可适时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动人心弦的场景并不少见,只是由于我们习以为常,才没有产生情感共鸣。当我们怀着感激之心面对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丽,大家用心体会一下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呢?我的这一举动很是打动了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真情,使学生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观察教学楼前修鞋的老人,观察岁月沧桑刻在他手上、脸上、身上的烙印,通过合理想象猜测他的人生经历。让学生留心街道,市场观察买菜的,推车的,抓住他特有的动作,表现他的个性等。

学生有了用心的体会,用心的观察,切实的体验这种隐形的潜在的课程资源,自然会“情动于衷而行于言”,产生强烈的习作冲动,进入生机勃勃的习作状态,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原滋原味”地表现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①即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我们要学会充分地利用它,让它为我所用。

三.我手写我心,个性化表达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无非为把它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的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

这两段话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告诉了我们新课改中作文教学写作的标准必须要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真实地再现生活,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学习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学生对文中描绘的梁任公先生印象非常深刻,他“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左右顾盼,光芒四射”,“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读到这些话语主人公仿佛就在眼前,根源在于作者的刻画非常逼真,感情非常丰富,真正做到了“我口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矫揉造作,无病,刻意模仿别人或说假话空话套话。可以要求学生学会表达自己,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喜怒哀乐,柴米油盐都可写进作文,而不必强求立意的高远宏大,能做到内容具体,文从字顺能逐步提高就是进步。能从平常、普通的生活中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就很了不起。

以上是对作文内容方面的要求,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在结构形式上可采用题记式,小标题式,书信格式,片段拼贴式等多种形式来让你的文章永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如必修一中魏巍《我的老师》一文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向读者讲述自己的学生时代和老师的故事,这样写亲切,突出了真实感,尤其行文最后运用第二人称直接向老师倾诉,抒情非常强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四.鼓励性评价,注重优点的发掘

高一学生对于作文的写作本身就处于一种摸索的阶段,在老师的有力引导下充满了写作的激情和动力,老师在批改学生和评讲学生作文过程中要尽可能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不放过一句话,一个词,要尽可能的多鼓励。俗话说“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比过去有进步时,他们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对写作产生亲切感,从而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在评讲作文的过程中要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只注重学生的作文成绩,还要注意学生在作文时的情感、态度,尤其要注重学生写作时的兴趣,动机,意志等,“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教师采用赏识评价,能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室展示优秀作文或在校园网站上传学生的得意之作,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习作的兴致更浓了。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下高一作文的一点浅显认识及尝试。

参考文献:

①出自《论叶圣陶的国民教育观》第5期。

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早自习;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06-04

就研究者了解,基本上每所高中都有早自习,一般为30~40分钟,基本上都是平分给语文和外语。语文设置早自习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通过早上的黄金背诵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背诵,从而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可以说,如果把这一黄金时间利用好了,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益的。

而事实上,诸多的语文老师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宝贵时间,让学生在早自习中反复地读和背诵一学期所学的课文,甚至是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要求背诵的和不要求背诵的,都在早自习中得到了熟悉和巩固。按理分析,学生应该在这一时间充满激情的,学生应该是喜欢高亢、激越的读书声的,长时间的早自习之后,学生应该有很强的语感,对语文的兴趣应该浓厚起来。但就研究者调查发现,事实恰恰相反,现在高中语文早自习的现状是:

一、学生状态不佳

很多学生在早自习中的状态是疲惫,朗朗读书声背后是学生的机械重复,是做给老师看样子的,老师一走之后便趴着睡觉,或者聊天,或者做其他科的作业,而学生的背诵总是不过关,对语文的兴趣也在逐渐地流失。用学生的话来解释这种状况就是:没有新意,所以,没有兴趣。

二、老师不重视,安排随意

大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早自习都不上心,以为早自习可有可无,无非就是学生自己读读,背背而已。所以老师只是象征性地到堂,巡视一下便草草了事,对于早读内容更是做到了随便的境界。

大部分语文老师对学生在早自习中的表现,要么是不知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被学生长期欺骗,最后都不明白为什么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素质总是提不上一个新台阶,空余感叹;要么是知道了学生的状态,而只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进行批评,然后一如既往地重复着以前的早自习模式,最后老师和学生在早自习这个宝贵的时间里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老师来了,学生们就哇哇地乱读一通,老师走了,学生们便各做各事,从此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研究者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就诸多早自习形式的调查研究,是针对诸多语文老师的采访而提出来的。现在语文早自习模式即为“上课时老师到堂(或者迟几分钟到堂,或根本就不到堂),提出早自习需要背诵或熟悉的内容,然后围绕教室走一两圈,督促学生拿出书本,开始执行任务,等学生逐渐都读起来后,老师便可以离开,等待下课前两三分钟再到教室检查一遍学生的读书情况,或者不离开教室,就坐在讲台上不再说一句话,开始做自己的事情;而学生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机械地打开课本,或快或慢地读起那些基本上天天都要读的文章来,视老师情况而决定认真晨读与否”。

在这样的模式下,其效果可想而知。正是基于对这种现状的调查和了解,对学生语文兴趣、成绩、素质的忧虑,对学生早自习有效利用的思考,加上新课改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显得更有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显得更有价值,它应该成为新课改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环节。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我们的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研究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包括相对偏僻的地区)范围内拉开了帷幕。

首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其倡导的学习方式和要实现的目标看出新课改对语文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了更高的难度,这就要求必须将曾经随性的早自习有效地利用起来。

其次,新课改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相结合为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实践,从而让学生有更丰富的语文素养和多角度发展的途径,增添生长活力,不将早自习充分有效利用,仅凭课堂时间难以实现知识面的拓展和延伸。

再次,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有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课程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以学习的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这样的评价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过程,对高一至高三的整个教学有个系统安排,早自习也应如此,只有合理科学的早自习安排,多种早读方式的变幻运用,方能在高三的冲刺中做到胸有成竹。

另外,还有个让我们提出这样的课题研究的原因就是:研究的空缺。

我们通过一些报刊资料和网络搜寻,发现对语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比比皆是,而对早自习的有效利用却是一个空缺,从而让诸多老师在处理这一板块时处于茫然状态。

基于对现有的早自习情况的了解,对新课改要求的领悟,对一线教学的体会,研究者提出了“高中语文早自习有效利用”这样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改变现有的语文早自习模式,改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真正让老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这一宝贵时间,让这一时间成为学生和语文,学生和老师,老师和语文的有效时间,值得珍惜和回忆的时间。让语文新课改能从早自习开始,让语文教育呈现一个全新的面貌。

以下是研究者经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和要求的不同,而提出的一些早自习有效性利用的实施措施。

高一语文早自习的有效利用研究及实施措施:

就研究者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历来看,每一届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的起始阶段,就会对语文失去兴趣。因为高中语文考试和课本死的知识点扣接并不紧密。高中的语文考试主要是侧重于对对学生理解语言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检测。所以,高中的语文课堂首先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而早自习更是被学生简单地理解为考试的5分(高考或平时的考试背诵题的分值)而做大量重复背诵的时间。对于记忆能力好的学生来说,早自习就更是休息的时间,因为他们早就在课堂上把该背诵的东西记住了。如果这种情况下,老师还不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早自习内容,不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引导作用的话,早自习从高一开始就丧失了它的意义,学生从高一就将对语文失去兴趣。

同时,研究者也知道,高一是真正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奠定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小学和初中知识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而高中将把其提升到欣赏阶段,由基本功从语文素养转化。

所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高一的语文早自习,对于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甚至是对学生一生的语文兴趣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要怎么制定早自习的内容,怎么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怎么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早自习呢?研究者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高一学生的调查研究(对高一学生发放了“你想要什么样的早自习”的调查表),经过和高一老师的分析、商量,研究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1.从基础开始,巩固、强化基础。要求学生每天早上都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熟悉教本内的文章,正字音和字形,通过大声地读,培养语感,夯实基础。此过程可由科代表引领,一起读,也可自由读,然后同学互相考查,老师参与抽查,一定要落实。此阶段时间长短视教学内容的多少而论,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

2.传统拓展,加强积累,提升素质。所谓传统拓展,就是在每个早自习中补充一些传统的文学知识和文学文本,比如古诗词、简短的古散文、赋、小说等。此过程最好事先准备好,以打印稿的形式发给学生,而且应该有个系统性,时间顺序也好,文体顺序也可(可以作为“校本读本”),让学生对文学传统有个大致的认识,同时起到加强积累的作用,让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语言交流中运用起来,真正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如果是古诗词,最好要求学生当堂能背古散文等,要求学生能把一些重要的字词记住,把一些精彩的语句和观念记住。此阶段时间同样视提供的内容多少而定,一般在10~15分钟。

3.兴趣拓展,开阔眼界,提升情商。所谓兴趣拓展,是针对传统拓展这个概念提出来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供早自习的阅读素材,内容不限,只要是健康的即可,可以是杂志上的小文章,可以是网络上的各种版本……此举在于鼓励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多读,多分享。此过程最好由学生轮流来做,一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能督促学生去阅读。学生传达完毕,还需要阐释分享理由,同学也可根据其提供的文本和分享理由来打分、评判,半期或者期末可以评选最佳推手,真正提高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此阶段可以控制在10~15分钟内。

以上三个环节完成后,如果时间还有剩余的话,可让学生自由安排,教师也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安排学生预习或复习,或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高二语文早自习的具体措施:

1.完成语文必修(3~4)册课文的预习,要求对字词进行梳理,对内容有整体把握,上课检查预习情况。

2.对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必须在早自习做明确的要求,并及时检查,采用自批互批、组长批的方式,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果。

3.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翱翔,所以早读除必修之外,安排选修内容,并在高二阶段注重诗歌鉴赏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指定诗歌,指定学生选取作讲,这样早自习更有活力。

附:扩充材料。

诗经中《蒹葭》、《离黍》、《关睢》楚辞中的名句,汉乐府《上邪》,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骆宾王《咏蝉》,王勃《别薛华》《再别薛华》《山中》,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送魏大从军》,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留别王维》,王昌龄《从军行其一》《闺怨》,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塞上听吹迪》《除夜作》王之涣《宴词》,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山房春事二首》,韩愈《答张十一》《题木居土二道》,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春雪》《寒食寄京师诸弟》,无稹《滁州西涧》《重赠乐天》《行宫》,李贺《苏小小墓》《重别梦得》。

文言:涉列120个实词中一些,18个虚词。

现代文:选取一些散文精萃和小小说。

高三的学习时间很紧张,语文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比较繁琐,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把握好早自习的四十分钟,合理有效地利用早自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之前所积累的知识是零散的,因此,高三早自习的任务便是梳理知识点,夯实基础,积累作文素材等。任务如此繁重,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经过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最终确定的是分段式早自习模式。

1.温故知新阶段。近年来,高考主张“回归教材”,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温习以往学过的课文,当然,这种温习不是对以往讲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如温习小说,我们就让学生讲高中阶段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外国小说进行归类,首先是熟读小说,了解小说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师以前讲授新课所授予的方法来探讨,明确阅读各类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在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对每一类文体,我们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再次走进教材,获得新的知识,该阶段安排的时间为23分钟。

2.积累词语,夯实“语基”阶段。几乎每次考试,学生在前四道基础题上丢分都比较严重,尤其是语音、字形和成语,这些基础知识仅凭一朝一夕的强化是不够的,必须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早自习积累这些基础知识。当然,记了东西或许过一段时间又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生要在早自习中动手,将那些记了多次也总是记不牢的、容易混淆的知识记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时时去翻看,每个早自习都去巩固,这样就达到了将厚书读薄的目的了,该阶段时间安排为5分钟。

3.作文素材积累阶段。进入高三,我们给学生印发了较多的作文素材,但从交上来的作文习作来看,多数学生并没有将这些鲜活的素材运用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在早自习中,让学生统一阅读某个作文素材,然后针对该素材讲出自己的感悟,最后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更好地利用我们的作文资料,将手中的“死”的文字变活,该阶段时间安排为8分钟。

4.练字默写阶段。高中1~6册要求背诵的篇目很多,高三要求将这些篇目让学生逐一背诵,并落实,也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早自习这个时间,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背诵任务,否则将受到惩罚。当然,默写书写一定要规范、工整,若字迹潦草,将驳回作业本并誊抄原文两遍。有了这些约束,学生的书写也会有很大的进步,该阶段时间安排为4分钟。

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早自习模式,经过我们不同年级教师的实践,发现这样的早自习对学生而言是极其实用的,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我们希望在实践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把早自习有效利用的研究做得更为完善,让学生真正得益于早自习。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5

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老师在进行文言文课文讲解的时候的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语文文言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也称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因此后人称它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坟墓。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座石碑倒在路上,碑文模糊、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字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由此向下的山洞平坦宽阔,有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前洞”。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后洞”。我与四个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了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来说,大概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从洞里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叹: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多;地势险阻、遥远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险阻、遥远的地方,因此少有人至,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跟随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随着别人而怠惰,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帮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谁难道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的一个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下的石碑,由此感叹古代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人能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能不深入思考而慎重采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顺帝初年,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鸿门宴》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高一语文必修四范文6

一、好的做法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3)、教学手段的转变: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转变为学生利用学习工具自己学习。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5、制订五种评价办法

(1)、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转为结果过程并重。

(2)、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

课上的好坏由过去只听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发展,转为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

(3)、注重开放性评价

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教学开放日,倾听社会各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评价。

(4)、提倡自我评价,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工作、表现做出书面形式的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5)、领导评价:根据每位教师学期的工作,表现过程、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展。

二、共性问题

1.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把握不准

教材和习题难易程度不是很匹配

教材的改革是新课改的重点内容,新的教材涉及的面、点更为宽广,学生平时学起来也颇为有趣,但是课下却让学生也颇头疼。教师和学生都感觉新教材容易学习,但是练习用的习题却难度很大。“新的教材,老的练习试题,老的考试模式,高考难度也并没有降低,这样的课改对于学生到底有多大的好处?”

其次,虽然在新课改启动前及实施过程中,省市教研部门先后组织了不同层面教师参加的通识、课标及新教材培训,但提纲挈领式的集中培训的局限性、教师将培训成果“内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性及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的跳跃性变化等无疑为教师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教材增加了难度。

第三,由于新高一教师刚刚开始一个课程必修模块(语文、数学、英语是两个必修模块)的课堂教学,对学科内容及教材(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整体框架结构和体系脉络还缺乏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在备课、上课和考试评价等环节也不可避免地囿于以往知识教学的模式和方法,难以真正从整体上设计模块教学,对模块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常常表现出“心中无数”。

2.教学形式把握不准

(1)教学活动有形式无体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对高中学生来说,设计和开展能够促进思维提升,并在情感体验中获得自我发展的活动更为重要,而不是为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和可见的师生互动而活动。

(2)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内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不是简单的集体教学加小组讨论,更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加学生代表发言,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养成。

(3)探究学习有形式无实质。探究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教学资源匮乏

学校硬件设施的暂时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各科均有不同程度体现,尤其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理科实验,学生实践活动,体育、音乐、美术等受条件限制。

三、对策与建议

(1)转变教师的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只有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以便从根本上推动课改。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

其次,教师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新课程实施,需要大家切实负起责任,解决具体问题。“课程改革即问题解决”,课程就是实践,它要求所有人都直接面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采用实践的逻辑,提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尽自己所能,把解决方案付诸现实。

第三,教师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突破观念,直面困难,分担责任,要突破观念,改善我们的实践文化,不能“坐而论道”,要直面困难。要认识到问题的突破只能是一个“渐进”过程。不仅树立“责任意识”,更应树立“机遇意识”。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课改一线的艰巨任务和不可推御的责任。

第四,加强年级组教研制度的建立和落实,集体备课是核心。集体备课主要做到对照新旧课程标准,按照个体预备、集体复备、个体再备的程序进行。备课中,既要有宏观备课(一学期、一学年的整体思考与设想、高中三年的整体教学思考与设想、),更要有微观备课(一个章节、一堂课的思考与设计)。我们组每周二下午为集体备课时间,每次集体备课有中心发言人、书面材料、研讨记录,学科内做到教学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

第五,对学校资源有效整合,特别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

对学校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包括教育思想认识的整合,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教师工作的合力,学科渗透的影响力,学校传统的弘扬,教师特点的展现,学生个性的张扬等。对教学资源做好共建和共享工作,教研部门组织力量系统的编制一些教师适用的参考书,学生使用的读物,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

第六,要立足有效教学,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可能缓解课时不足的矛盾。如课堂上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知识的突破上,适当进行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并利用晚修和自习课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在每一课程模块教学之前,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等因素,制订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与导学计划,于实施模块教学前发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习能力,又解决了课堂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