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维的边塞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维的边塞诗范文1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西域意象
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达意。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少出现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更加推崇那些惜墨如金、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袁行霈先生《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说到:“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唐诗意象复杂,研究众多,学者们大多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唐诗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如“风、月、梅、兰、竹、菊、柳”等之上,然而对唐代边塞诗中的雄关险隘、孤城瀚海等西域意象的研究较少。
边塞诗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它以特殊的题材反映了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唐代边塞诗中的雄关险隘、孤城瀚海等西域意象形成了一个独立体系。这些丰富的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而且提高了诗歌的审美韵味,使诗歌涵咏无穷,蕴藉生动。唐代边塞诗中西域意象体系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和民族融合的相互碰撞,表现的是自然的崇高和战争的崇高。
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代边塞诗中西域意象的分类
唐代边塞诗中的西域意象众多,大体可分为四类:西域地理山川意象;西域乐器及乐舞意象;西域特有物产意象;汉代征戍将军及官职意象。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共计九百卷,本文根据北京大学“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对全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做出了如下统计:(见表一)
表一 全唐诗西域意象统计表
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中的西域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凉的气氛,体现了边塞生存之艰,戍边之苦
边塞征程万里,气候异常,生存艰难,“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于长戍于此,频繁征战的将士们来说,在冰天雪地如此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和奋斗是一种艰难的考验。边塞诗中常以塞外苦寒僻远的雄关险隘、孤城瀚海、大漠雪山、沙海石滩等西域意象来描写征戍之艰难,渲染了边塞悲凉的气氛。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这个意象。阳关位于今天河西走廊的尽头,与它北面的“玉门关”遥遥相对。自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倍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阳关一出,便是他乡。诗人这里用一个“阳关临别赠酒”的意象,饱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对挚友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将边塞的那种悲壮苍凉,和对朋友的盛情厚谊,表达得淋漓精致。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通过“黄河”、“白云”、“孤城”、“羌笛”、“玉门关”等一组西域意象,展现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全诗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之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体现出了盛唐诗人豁达广阔的胸怀。
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亲眼目睹的景观,描绘出了边塞的荒凉辽阔,苍莽之气尽显。其中居延、汉塞、归雁、胡天、大漠、长河、落日等意象,都是西域的独特的自然景观,而孤烟则是人的活动给大自然打下的印记,传达出那里有人生存的信息。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通过一组组西域意象的展现,极力突出和渲染塞外的广袤浩翰,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源远流长,甚至连落日都显得格外浑圆,给人一种雄壮伟岸之感。相反,在描写塞外征人的生存活动之时,却大肆渲染它的无依无靠和空间上的有限,从而和自然景观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通过环境的广阔与孤独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营造出了塞上苍凉悲壮的意境。
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诗中的西域意象体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干云豪气
古代的边塞经常是战场,也是各民族进行融合的重要地域。古代边塞诗是在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唐代边塞诗中出现的战地风光,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文化积淀。民族融合使边塞诗中的西域意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并由此构成这类诗歌的基本意蕴。唐代是庶族阶级上升的阶段,科举考试和奖励军功,打破了门阀枷锁的限制,使一批“寒门之士”亦能通过刻苦学习或者征戍战功,实现理想抱负,跻身上层社会。“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对梦想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昂扬的斗志展现在他们的诗歌之中。
唐朝大一统的局势,以及不断上升的国力,亦不似六朝之颓靡,与国力不断上升的是诗人们的豪情与壮志。这一时代的边塞诗人们斗志昂扬,在他们的诗歌中通过对西域意象的描写体现了诗人们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干云豪气,也表达了诗人们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豪迈情怀。如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再如其《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历代英雄的辉煌功业激励着他们舍身卫国,通过对飞将军李广的追思,体现了边塞诗人心中的汉代情结与英雄意识。他们希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功名只向马上取”,他们渴望功成受赏,名垂青史。因此在他们的诗中呈现出了一派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豪迈乐观、自尊自信,以及对个人、民族、国家前途满怀憧憬和希冀。
边塞诗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它以其雄浑悲壮的意境、深邃悠远的审美意味、深沉凝重的情感张力,拓展了唐代诗歌创作的领域,达到了中国边塞诗的最高成就,边塞诗中雄浑壮阔的西域意象也展现了唐诗的崇高与壮美。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李浩.唐诗美学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王维的边塞诗范文2
作者简介:张一羚(2000-),女,满族,辽宁义县人,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高三17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93-01
边塞诗人的“豪放”解读需要从全方位进行。就目前的边塞诗分析来看,其题材、情怀以及使用意象等都具有较强的统一性,所以在具体分析边塞诗人的“豪放”时,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题材上的“豪放”
边塞诗人的“豪放”首先体现在其诗词的题材上。就目前的总结分析来看,边塞诗人的题材“豪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边关的战争进行描述。沙场战争本就是豪气干云的行动,而边塞诗人在自我“豪放”表达的时候,往往会使用到战争题材,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再比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些典型的边塞诗以战争为题材,将场景扩大,由此来表现豪放。第二是对边关将士生活场景进行描写。边关将士常年在外,对家乡有着深深的思念,但是他们为国而战的“情”将这份思念压下,每每在一些特殊的时刻,这些情绪会表现得异常浓烈,而边塞诗人的“豪放”,就是通过这种情绪来表现的,比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再比如“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第三是对边关塞外的壮丽风景进行描述。边关虽苦寒,但是风景却有壮阔之美,所以边塞诗人常借边关壮丽的风景进行自我“豪放”的表达,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比如“雨雪纷纷连大漠”,再比如“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等等,这些内容大都为边关特有,所以是边塞诗的重要题材。
二、情感上的“豪放”
边塞诗人的“豪放”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题材上,还体现在作品情感上。就目前的边塞诗人情感分析来看,其情感表达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杀敌保国的决心,而这种决心本身就带有“豪放”的意味,所以在表达决心的时候,“豪放”的情感异常的浓烈。比如上文提到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一种攻破敌人大本营的决心体现,而此决心透着浓浓的豪放之意。再比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也是一种沙场决心的体现。第二种是突破了离别情的期期艾艾,将这种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力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第三种是对边塞风光的喜爱,由此体现出来的壮志豪情以及对祖国的大爱。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再比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景物都是边关特有,通过景物描摹,体现的不仅仅是爱好景物的一种心情,更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三、意象上的“豪放”
边塞诗人的“豪放表达”,除去题材和情感,在意象上也表现得十分强烈。就目前的分析总结来看,边塞诗人在意象选取的时候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色:第一是会选取范围面比较大的意象,比如黄沙、城池、云海以及朔风、大雪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王之涣的《凉州词》当中这样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本来城池是比较大的意象,这里用“一片”和“孤”对其进行修饰,使其与“万仞山”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将边关特有的田地浩大的感觉体现了出来,所以说整首诗从意象上将格局和场景进行了放大,情绪表现也更加的豪迈了。再比如岑参的“瀚海阑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里的“瀚海”、“百丈”、“万里”均给人一种浩大的感觉。第二是在边塞诗人的“豪放”表达中,他们会选取一些具有边关特色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比如“马”。在边塞诗中,“马”是比较常见的意象,这种意象本身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尤其是将其放于战争场景,更有杀伐的意味,所以在边塞诗中,诗人常借“马”表达“豪放”。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再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些诗中的“马”,其形象和诗人情感是相吻合的。
结束语:
边塞诗在我国的传统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积极地进行其“豪放”的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把握边塞诗的情感。从边塞诗人的角度分析来看,其“豪放”的表达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因此对这些固定的内容进行解释和分析,边塞诗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
参考文献:
[1]雷鸣.唐代边塞诗的文学地理学分析[J].语文建设,2014,20:55-56.
王维的边塞诗范文3
微山亭赋韵中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见大”。作者首先展开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来:但见南天一抹白云经不住带着丝丝凉意的北风的撩拨,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却为避寒秋而翩然南来。睹物生情,作者联想到自己。自己的故乡在辽远的北方,却为躲避战乱,寄居南朝,正如这南飞之雁;然游子思乡之情却因此而愈笃,如同北逝之云,可谓“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个“逐”字,说明思乡之切,欲逐南云而飞去,是主观上强烈的愿望,与下句“随”字相对照:“随”有被动无奈之意,写出他避乱南方的无可奈何。作者写的是秋景,南云飞逝,北雁南飞,都暗示北风已起,是“不写之写”,更写不尽凄凉。接着,笔锋一转,由大入小,写故乡篱下之菊,暗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写出对故乡闲适生活的眷恋。民间又有“重阳把酒就”之俗,而今诗人却只能寄身天涯,两相对照,好不凄凉。“今日几花开?”一问将思恋情结发挥至极,将意象浓缩到极小,着意于花,实是于极小中见极大。一问之中饱含不尽情思,使小诗戛然而止,但余韵无穷。
王维的《杂诗》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品,与此类似的还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断抒发深沉的情怀。诗人截取了这样一个情景:故人从家乡来,诗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当知故乡之事,却不问家人,不问亲人,独独问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实则正是诗歌艺术剪裁的妙笔。所问琐事,读者自了,惟寒梅著花一事,说尽了诗人的细致,连这样的小事都问到了,可见他思乡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动,既添小诗之情趣,又表诗人之高洁。可以说“问梅”是一个十分别致的典型情节,成为了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绮窗前”、“著花未”更充满了生活情趣,衬出对故乡的不尽思念,“诗中蕴味,尽在其中”。
岑参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王维的边塞诗范文4
以高适、岑 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高适在《别董大》中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即使是出征远戍 ,心情也爽朗明快。这里,没有悲痛,只有昂扬,豪迈和勇敢,从而构成盛唐之韵的一个基本内容和画面。
王维、孟浩然等创作的田园诗也是盛唐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田园诗的优美宁静中,跳动着的是一片盎然的生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晓》诗,尽管伤春惜花,构成的却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早春图画,优美,明朗而健康。
李白用奇特的夸张,绝妙的想象,激荡的感情谱写出一首首千古绝唱。他那叹蜀道之险的“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黄河奔腾之势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庐山飞瀑之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摹三峡放舟之快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诗句,千古不朽,众口传唱。
王维的边塞诗范文5
从日常教学和复结来看,笔者认为古诗词鉴赏一定要抓住诗歌的文体常识、诗歌内容、诗人风格、诗歌意象、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关键点,通过这些关键点的复习归纳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抓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的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词,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古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老师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学生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思潮,还要按照历史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其次,还应该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比如押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等。比如,2008年重庆高考卷诗歌鉴赏题就是宋代王观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有两道题,第一题概括上下片内容,第二道题分析这首词“新丽”特点的表现。针对这道题来说,如果对宋词问题知识了解多一些,一读到这首词,就能够对其进行一个大致分类。鉴赏起来就容易些。
二、抓诗歌内容
从内容来分,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等。读到诗歌鉴赏题的诗词,首先就可以对其大致进行一个诗歌内容的界定。这对于后面的具体鉴赏就界定了范围。
下面就这五类诗歌的具体鉴赏的要点来谈谈:
(1)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围,这类诗歌,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在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这类诗歌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特点,那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抓住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情。对于鉴赏答题就很主要了。例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古诗鉴赏就是王维的《新晴野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其中第二道题是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好处?对于这道题,如果一开始读的时候,就抓住了“原野”“明田”“碧峰”“白水”这几个景语,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情语。回答起来就很顺畅了。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这类诗歌,要注意把握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因素。例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的诗歌鉴赏题,是刘一止的《小斋记事》,就是一首咏物诗,借咏棋琴二物来写志抒怀。第二道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棋琴二物?他借棋琴抒发什么情怀?答这道题,就要抓住“托物言志”这个特点。要明白,写棋琴二物,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是在借棋琴发表自己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国事的隐忧。
(3)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唐代边塞诗多作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系据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除七言歌行外,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慷慨昂扬。宋代的边塞诗,更多的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诗人有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风貌,鉴赏这类古诗,首先把握住时代特点,然后推敲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例如2007年江苏高考卷:就是阅读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然后回答问题。第二题,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战争之残酷。)这首唐代边塞诗,尽管主题悲凉,但豪迈之风格仍在。
(4)咏怀诗:咏怀诗的特点是即兴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一类诗词,首先要了解诗人写的什么事,然后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怀。例如2008年湖北高考卷就是鉴赏宋代侯蒙的词《临江仙》,这就是一首咏怀诗歌。诗人借“风筝”这个物象来抒发自己的事业有成后,看“我”怎样在“碧空中”自由驰骋。这首诗歌的鉴赏就需要结合背景,抓住“物象”,才能较好的回答出问题。
(5)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语言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悟,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讽刺当政者荒,从而表现诗人历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诗人是刘禹锡和杜牧。例如2007年湖北卷,鉴赏的是吴融的《华清宫》和李约的《过华清宫》,(这是两首诗歌的对比鉴赏。高考卷中这种形式的考法出现得很多。复习时要多注意。)其中李约的《过华清宫》就是咏史诗。写唐玄宗生前沉湎女色、荒误国的史实,来抒发物是人非的深沉的历史感慨。
三、抓诗人风格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态度、艺术修养等各方面有所不同,因而在诗歌创作中也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势和趣味,于是就形成了诗歌的不同风格。比如,曹植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浓、恬静自然,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等等。在组织诗歌鉴赏复习练习的时候,要多组织归纳,归纳出各个诗人的风格特点。这样,答题的时候就能够有针对性。就有利于准确把握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例如,2008年湖南高考卷,就是对比鉴赏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王昌龄的《龙标夜宴》。题目是: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愁”字,分析在诗歌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如果抓住了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这个特点,那么就很容易把握李白尽管在写“愁”,但他展开了浪漫主义的翅膀,让愁情腾飞。写“愁”也写得洒脱,潇洒地表现出怀人之愁。而王昌龄由于其风格没有李白的浪漫洒脱,当然其“愁”也就表现的没有李白的洒脱,但他还是表现出雄浑之气,用“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贬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四、抓诗歌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诗人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诗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友情。
古代诗歌中典型的意象举例如下:
古诗中的“月”是一个最典型的意象。“望月怀远”是古诗中的永恒主题。用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的手法。“月”这个意象表现的情感,常有下面一些。第一是思乡。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二是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的情感联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三是情爱或相思。比如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四感伤岁月的流逝。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古诗中的“水”这个意象,常用来喻时光飞逝。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水”还可以用来喻“愁情”。比如还是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古诗中的“菊”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品格。如“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菊还象征“伤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菊。
古诗中的“梅”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情操。如陆游的《咏梅》。“梅”还可喻纯洁。如王安石的《梅花》。
古诗中还经常用到“鸿雁”这种鸟作意象。来象征孤独、思乡、念亲;还可喻书信和消息。比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死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又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当然,古诗中的典型意象远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例举一些。
五、抓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特点是进行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诗歌语言,才能准确鉴赏评价。诗歌语言特点,笔者概括归纳有这几点:第一是清新,表现为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第二是质朴,就是用白描,不加修饰,直接陈述,显亲切平易。第三是含蓄,表现为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第四是明快,表现为直截了当,一语点破。第五是简洁,表现为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第六是绚丽。表现为辞藻文采的绚烂富丽。
在诗歌鉴赏复习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上归纳的这些诗歌的语言特点,来给它归类。这样,赏析诗歌语言时就不会偏颇。
六、抓表现手法
王维的边塞诗范文6
A.边塞诗 B.山水田园诗 C.禅趣诗 D.抒情小诗
2.( C )对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在修辞上不含
A.对仗 B.对偶 C.顶针 D.谐音
3.( C )小说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被称为
A.意象 B.意境 C.典型 D.群体
4.( B )“隔江犹唱《花》”句中“《花》”即《玉树花》,它是
A.词牌名 B.乐曲名 C.乐府诗 D.七言绝句
5.( C )属于小说《断魂枪》中的人物有
A.赵七爷 B.姚纳 C.沙子龙 D.九斤老太
6.( D )“忽哪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
A.《关山月》 B.《从军行》 C.《短歌行》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 D )“王利发”是哪部话剧中的人物?
A.龙须沟 B.上海屋檐下 C.雷雨 D.茶馆
8.( B )元杂剧成就的作家是
A.白朴 B.关汉卿 C.马致远 D.王实甫
9.( B )明代最负盛名的传奇作家是
A.孔尚任 B.汤显祖 C.洪升 D.白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