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演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震演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震演习

地震演习范文1

地震演习

丁鼎

今天学校安排地震逃生演习。

在做课间操时,校长拉响长长的三声警铃,这三声警铃意思就是地震来了。我们立刻蜷缩身体,钻到桌子底下,有些同学的头或脚钻不进去,就用凳子护住。我左前方的一个同学大半个屁股露在外面,我想笑又不敢笑。过了大半天,我们的腰也酸了,背也疼了,三声短促的铃声才刚刚响起。我们赶快捡起书包往头上扣,一路小跑到操场集合。到了操场,我们像囚犯似的双手抱头蹲下来。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广播才响起“明天还要再来一次的演习”。

啊!明天还要再钻一次“狗窝”,当一回小狗啊!

地震演习范文2

春姑娘去了,夏哥哥来了,我们却还在留恋,留恋春姑娘的芳香……

夏哥哥在秋婆婆的到来之后,也悄悄离去了。

这时,我们才去珍惜夏哥哥。

努力去回忆,却忘了他的模样。

在无奈去找秋婆婆时,秋婆婆也不见了踪影。在一番寻找后,冬姐姐也飘向远方……

地震演习范文3

关键词:玉树地震;桥梁震害;抗震;设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based on the seismic zones yushu bridge survey and found that earthquake zone type bridge damage on the main beam in beam position shift, bearing sliding, expansion joint between adjacent beam body collision, block piece of damage and destruction of the abutment. Combined with wenchuan earthquake in yushu and bridge 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earthquake zone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high intensity in quake zone of the bridge seismic capability.

Keywords: jade tree earthquake; Bridge seismic damage; Seismic; Design countermeasures

1.桥梁抗震设计背景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结古镇附近发生了强烈地震。“4•14”玉树大地震所造成道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损失巨大,达到总损失的30%,位于震中的结古镇附近道路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桥梁震害最为典型和严重。经调查发现,玉树地区桥梁结构主要为梁式桥,桥梁结构形式为简支梁和连续梁桥,这些梁桥广泛采用水泥混凝土支座,梁体直接搁置在支座上,其震害主要集中在梁移、支座滑动、伸缩缝处相邻梁体间碰撞、挡块破坏和桥台破坏等方面。通过对玉树地区桥梁震害的调查分析,指导我国地震区梁桥的抗震设计及抗震加固。

2.桥梁抗震设计地区理念

青海省玉树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范围为0.05>>0.40g不等,相应的地震烈度为6-9度。根据现行桥规,青海省内的桥梁必须进行抗震设计。然而通过对4.14玉树地震中的梁式桥、拱式桥等震害破坏形式进行调研发现,不同形式的桥梁在同样的地震中的破坏程度不同。因此,研究总结玉树大地震中的主要破坏桥梁的类型,可以为以后该地区的桥梁抗震设计提供有意的指导。

3.玉树地震桥梁破坏形式、原因及措施

3.1玉树地区桥梁震害主要的形式

简支梁桥是受力最明确、结构体系最简单的桥梁结构,其主要构件包括:主梁、桥墩、桥台、支座、伸缩缝共5类,这些构件在玉树大地震中,都发生了严重的破坏。通过对玉树洲30座简支梁桥进行震害分析,发现桥梁震害破坏形式有6种,其中前3种为主要形式。

表1 简支梁桥震害分类

原因:梁体直接搁置在水泥垫石支座上, 支座与墩台和梁体间无连接措施。 玉树地震中,离震中较近的梁桥普遍出现了梁体与支座间的相对滑动,从而导致较大的梁移,严重者即为落梁。

措施:1、更换橡胶支座,橡胶有很高的弹性,可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

2、再者注意支座与梁体的连接。

3、用顶升法将梁体纠偏,恢复至设计位置。

3.3挡块开裂破碎

原因:1、地震的强大作用力使梁体发生横向位移而压坏。

2、工程中混凝土抗压强度不符合标准。

措施:1、针对挡块选用高标号的水泥,提高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50。

2、做成U型挡块将梁体包住,也可以防止落梁。

3.4墩柱环向裂缝

原因:1、配筋较少,部分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2、早期的设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钢筋及混凝土强度较低。

3、地震本身强大的作用力引起桥墩的破坏。

措施:1、提高桥墩的抗震能力不能仅靠提高强度来解决,而应提高其结构的延性,

使其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钢筋混凝土桥墩延性比石砌或混凝土预制块砌

筑的桥墩好,空心截面的桥墩其延性优于实心截面的桥墩。

2、在高地震烈度区,墩柱箍筋是受力钢筋,其配置须按抗剪计算确定,其构

造也是影响墩柱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

3.5支座垫石损坏严重

原因:1、垫石为水泥混凝土制作,地震作用中由于梁体的位移可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而把垫石压坏或移位。

2、工程中混凝土抗压强度不符合标准。

措施:最好选用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是一种抗震性能好、费用低的抗震措施。

它把水平柔性装置、阻尼能力、弹性恢复力、竖向承载力融为一体,安装方便。铅芯橡胶支座既能满足正常使用功能,又能在地震时延长自振周期,增大阻尼耗散能量,减少结构构件的损伤,故在高烈度区简支梁中应推广使用该类型支座。

3.6桥台破坏

原因:主要是由于梁体横向位移产生的撞击作用。

措施: 青海地区多岩石,地震中发生砂土液化的现象很少,整体性强的重力式桥台在本次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病害较轻微。由于重力式桥台施工方便,造价低廉,故得到了广泛应用,历次地震亦证明,重力式桥台抗震性能较柱式桥台以及带耳墙的埋置式桥台好,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优先选用。

4.结语

青海多山区,桥梁大多依山而建,虽然山体表层覆盖有部分植被,但由于山体岩层破碎,表层植被随山体整体滑坡,巨石砸中桥梁,导致梁体塌落。人们不能仅仅关心桥梁本身的抗震措施,还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与地震直接病害相比,次生灾害导致的病害往往较重,动辄砸断桥墩,砸落梁体,故在进行山区桥梁抗震加固时,应特别重视桥梁附近山体的边坡防护,这也是本次地震留给桥梁工作者很大的教训。通过对青海玉树桥梁梁体移位、墩柱破坏、挡块破损、支座脱落等震害的调查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2.重力式桥台病害较轻微,为单跨简支梁的修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3.多跨简支梁病害较重,存在落梁等严重病害,修复不易,给震后桥梁抢通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建议该地区桥梁设计时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的桥梁。

4.针对本次地震的震害,在对高原高海拔地区桥梁使用中应高度重视对桥梁两侧山体的 边坡防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JTG/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2. 宋恒扬.汶川大地震桥梁震害对山区既有简支梁桥抗震加固的启示.西南公路,2008.4

3. 范立础,李建中. 汶川桥梁震害分析与抗震设计对策.公路,2009.5

地震演习范文4

【关键字】地震安全性评价;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基岩输入界面

引言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动参数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到抗震设防的安全与经济投入。结合在东营地区开展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从工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土体参数着手,改进工程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示意图如图1所示,模型包括每一层的土层厚度(h)、容重(ρ)、土层剪切波速(Vs)、土类等参数。

现有的模型将100m钻孔深度作为基岩输入界面,没有考虑100m以下的参数。改进后的模型假定基岩输入界面为土层剪切波速等于500m/s的层面。

一、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改进

工程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建立即确定各层的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土体容重值、土体类型等参数。以某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为例,对原有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进行改进。

1、土层剪切波速确定

使用北京大地华龙公司廊坊分公司出产的XG-I型波速测试仪进行土层的剪切波速测试。以东营地区55个钻孔的土层剪切波速作为数据来源。

采用3种模型拟合的经验关系参数值列于表1中。土层剪切波速Vs与土层深度H的拟合效果见图2。

表1 东营地区场地土层Vs-H拟合模型参数值

模型 a b c d

1 155.4 2.773 —— ——

2 —— —— 91.05 0.323

3 101.5 4.959 58.31 0.428

从图2中可以看出,线性函数关系模型1的拟合效果最不理想,不符合东营地区土层剪切波速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关系;幂函数关系模型2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但在土层深度大约30m发生转折的位置以上不能很好拟合,且现场实测数据点未能均匀分布于拟合曲线两侧,分布趋势不太理想。线性函数、幂函数分段形式的模型3的拟合效果比较理想,可以比较好的反映东营地区土层剪切波速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趋势。

2、基岩输入界面的确定

由表1得到Vs公式并外推结果得到场地的基岩输入界面约为151.5米。

3、土层容重值确定

55个钻孔在80m以后均为砂层和粉质粘土互层,因此假定100m以下土层分布为砂层和粉质粘土互层,砂层的容重数据可由规范值获得,而粉质粘土容重值则由已测得的数据拟合曲线后合理外推。以55个钻孔抽取的288个土样容重值为数据来源,得到了土样容重值拟合效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看出,30m之前,土样容重值分布较分散,30m~100m范围,土样容重值线性规律比较明显,得到ρ与H的关系式为ρ=0.0205H+18.9。

4、工程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改进

(1)土层厚度和土类确定

前100m据实测确定,100m~151.5m(基岩输入界面)土层厚度每层3.5m,土类按照砂层和粉质粘土层互层的模式。

(2)土层容重值和土层剪切波速确定

前100m据实测得到,100m~151.5m的数据分别由Vs-H和ρ-H关系式得到。

二、效果检查

以某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为例,对比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改进前后最终计算结果的差别。

根据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改进前后的参数值,以50年超越概率2%为例,使用改进前后的模型分别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得到了工程场地地表水平向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图4中曲线族),并参考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设计反应谱的确定方法和取值,得到了工程场地地震动加速度的设计谱(图4中折线)。

对比图4中各超越概率下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和设计谱可以看出:

(1)由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推定的设计谱基本一致,由此反映出改进后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对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标定无影响,改进后的模型切实可行。

(2)改进后模型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曲线族波动程度比改进前模型曲线族的波动程度要小,有利于确定地震动加速度设计谱的拐点及平台高度,减少了地震动加速度设计谱的归准设计难度。

三、总结及展望

地震演习范文5

关键词:Skyline;地震应急;地理信息

我国是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生态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和破坏,已成为各界广泛研究与关注的焦点,作为信息时代最主要的工具,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成熟的技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防震减灾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中国将GIS技术应用于防震减灾工作则较迟,但发展较快。当前一些地震研究机构和防震减灾管理部门先后开展了基于GIS平台的地震分析预报、地震早期趋势判定、地震应急、地震灾害预测、地震信息管理和查询等方面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

与二维相比,三维GIS与传统二维GIS最大的一个不同就在于它们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三维GIS以多种更贴近真实的方法表现抽象的数据。具有对空间信息的直观可视化表达、可进行多维度上的空间分析等优势,这使得三维成为当前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方向[2]。将三维GIS技术引入地震应急领域是应急工作的必然趋势。本文以福建省地震局“地震应急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例,介绍了Skyline平台软件,采用Skyline软件提供的TerraDeveloper组件作为开发平台建立了三维地理系统,以航空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福建全省的三维场景,并融合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的主要数据,叠加了地震影响场模块,从而不仅实现了三维基本操作、信息查询、空间分析和三维漫游等功能,而且实现了地震影响场估算,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信息展示。

1Skyline软件应用开发现状

Skyline软件家族的成员主要包括TerraExplorer、TerraBuilder、以及TerraGate等软件。Terra Explorer又可分为Terra Explorer、Terra ExplorerPro以及Terra Developer,其中TerraExplorerPro允许用户经由编辑,注记及分析资料,创建自己3D的可视化展示环境;TerraExplorer允许用户免费浏览Terra ExplorerPro所开发的专用功能并执行TerraExplorer所提供的基本功能;Terra Developer则是Terra ExplorerPro的二次开发包,用户可利用它定制自己的应用程序[3]。本系统中Terra Ex-plorer主要用于加载三维地形数据(mpt)、三维景观数据以及二维GIS数据,创建.Fly文件,打包后形成场景图。TerraBuilder通过叠加航片、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以及各种矢量地理数据,高效便捷的实现对海量3D地形数据进行数据库创建。

Terra Builder能够对多种数据格式进行支持,并且可以对分辨率和大小不相同的数据进行裁剪、融合以及投影变换等操作,进而使用任意分辨率进行构建的三维场景均达到真实还原的效果并且形成海量地形数据库。本系统中Terra Builder作为平台主要将影像或者航片数据和DEM数据进行融合形成三维场景地形数据库(.mpt)。Terra Gate—数据网络,是一款强大的地形传输服务器,基于网络无缝可变带宽,当网络被连通中断时,Terra Gate的传输并不受影响。影像的分辨率会随网速的快慢而调整,网速慢时,发送低分辨率影像;网速快时,发送高分辨率影像。而且,支持流方式传输,即用户可实时浏览已传输的影像数据[4]。Skyline软件还提供了面向各种对象的二次开发的工具,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加入高级分析功能,以适应地震应急工作的需求。

2地震应急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2.1系统框架设计

福建省地震局的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以高分辨率数字航空影像为数据源,Skyline三维可视化软件为基础平台。集成了高分辨率正射影像、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高仿真三维城市模型、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地震专题数据等多源数据,采用了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真正射影像制作技术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了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地震信息与三维场景的融合。

2.2系统数据

系统的数据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地理信息库、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库、三维模型数据库、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2.2.1基础地理信息包括:全省行政区划、全省交通数据、全省1:5万地名数据、全省山名及水系名称等。2.2.2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库包括:全省九地市主城区0.2米分辨率彩色航拍影像;覆盖全省2.5米卫星遥感影像、及覆盖全省的1:5万的数字高程模型,叠加生成的三维场景。

2.2.3三维模型数据包括:省内主城区的建筑模型数据。2.2.4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包括:历史地震、全省地震台站、全省断裂带、全省构造盆地、地质构造背景等应急基础数据库数据。

2.3系统特点

2.3.1在安全稳定性方面,该系统Skyline公司的TerraDevel-oper软件为开发平台,采用典型的3层体系架构,即底层数据库、平台服务层、客户应用层、该体系结构使得数据和应用完全独立,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和应用无关性。

2.3.2在系统性能方面,该系统系统采用高端服务器搭建系统服务端,中低端性能的普通PC机作为客户端。在同一局域网中多台客户端可以同时运行,客户端的三维场景调入和渲染速度快速、流畅、稳定,实现浏览无角度限制,渲染效率可以达到20帧/s,搜索效率毫秒级响应,可以满足海量城市三维模型的实时、快速浏览。

2.3.3在系统操作方面,多种模式交互浏览功能:灵活的浏览控制模式,提供鼠标、键盘控制,用户可以在三维场景中前进、后退、改变方向、升高、降低视点,可以实现对数字三维模型的任意角度、任意高度的浏览、飞行、大场景无缝浏览、各种分辨率无极缩放显示。系统可以利用TerraExplorerPro提供的二次应用开发接口,实现加载应急基础数据的功能,可以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中的矢量数据直观的展现在系统上。

2.4系统功能实现

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基于Terra Developer进行界面定制和功能开发,以达到用户的需求。Terra Developer是基于ActiveX的软件开发包,允许用户自定义Terra ExplorerPro的应用和建立强大的3D地理空间用户界面。

2.5三维场景漫游及空间量算

TerraExplorerpro软件提供了较多三维场景漫游及空间量算的工具,在系统中可以多种模式交互浏览:其中三维场景漫游的操作包括鼠标模式(拖曳、滑行、倾斜与旋转)的切换;展示区域全图显示、平视、俯视;缩放及其规定尺度的显示范围控制;面北、环绕等。也可以沿固定路径交互式浏览飞行。支持全屏方式浏览。支持鸟瞰图功能。空间量算的工具主要有水平距离量算、垂直距离量算、空间斜线距离量算、区域量算,TerraDeveloper提供了IMenu接口,能轻松激活这些工具十分方便。

2.6地震影响场展示

在系统中嵌入已开发的地震影响场模块[5],可以在三维地形图上直观的显示不同区域地震的影响程度,地震发生后用户可以直接在系统界面中输入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在该系统中就可以快速测算出不同烈度下的区域面积,对应急指挥长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便于应急救援方案的实施。

2.7查询点定位

该功能实现将用户感兴趣点快速定位到三维场景之中。用户在对话框中输入感兴趣点名称,系统将列出场景中包含所输入内容的标识,用户可选择准确的名称在三维场景中自动定位。主要通过在信息树中查找与建筑物名称对应的地物。信息树的存储方式为树形结构,可以通过遍历的方法得到建筑物在信息树中的ID号,实现定位。

2.8图层管理

该功能实现对三维场景中叠加的地理信息图层和地震专题信息的控制。通过在信息树中获取相应图层的文件夹,将图层信息以树形结构显示在系统操作栏中供用户进行图层控制。比如基础地理信息图层包括了行政区划、交通、河流水系等基础地理信息,地震专题图层包括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专题数据,例如历史地震、地震台站、断层分布等。

2.9城市三维景观展示

景点展示功能可以将系统中已建的三维建筑模型以定点或以游览的方式展示给用户。用户可以自由的设置游览路线,从不同角度观赏标志性景观、建筑群的风貌,这种三维模型及城市影像可以直观、生动地再现城市面貌,让用户在虚拟三维场景的飞行、漫游,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10矢量数据导入

将地震应急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例如,重点目标、泥石流滑坡点、危险源分布等等.SHP格式专题数据导入该系统中,从而丰富了该系统的展示度,提高了地震应急工作能力。

结束语

地震应急指挥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仿真等技术,用三维模拟空间代替了传统的二维地图的一种高科技的数字测绘产品,该系统Skyline软件为开发平台以地理信息数据为支撑,并与地震专题数据相结合直观的描述了建立在福建全省真实地理世界上的地震活动性、重点目标、重点监视防御区、各类地震监测台网分布、等地震信息资源;并内置了影响场生成模块,快速定位模块,直观的将烈度影响场显示在三维地形上。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考虑建立基于网络的三维组件,构建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建立用户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分布式的可定制的地理信息服务。还可以将基于“三网一员”的灾情快速速报系统融入该系统,对地震应急工作是个很好的补充。

参考文献

[1]李先梅.Gis在防震减灾中应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8(2):73-76.

[2]潘立,张旭,任东风基于Skyline的三维GIS构建与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8):90-93.

[3]李佼.基于Skyline的三维GIS开发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宋世凯.基于Skyline的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地震演习范文6

【摘要】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中伤员的伤情特点、救治过程和效果,探讨灾难救援中信息侦察、军事化救援、损害控制原则的应用和作用。方法 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2008年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地震伤员资料,分析各部位伤发生率和各年龄组受伤情况,回顾早期救治分类、救治方法和内容。结果 1420例伤员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

【关键词】 地震;灾害救援;信息;军事救援;损害控制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unded and the effect of remedy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and role of the detection for information,military rescue and the principle of damage control.Methods The data of 1420 wounded suffered in earthquake from a hospital in Deyang during May 12 to May 31 were collected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 of separate parts in the body,the injury state at different age stages, and review the classification,methods and contents of the remedy in the early rescuing stage.Results Of the 1420 patients,there were 1089 cases with single injury(76.69%) and 331 cases with multiple injuries(23.31%).The incidence of extremities and body surface trauma and soft tissue injur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s;The incidence of single injur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ultiple trauma(P

Key words:earthquake;disaster rescue;information;military remedy;damage control

“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损失最为惨重、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灾难。截至2008年7月6日12时止,地震已造成69196人遇难,失踪18379人,374176人受伤,因伤住院人数96419人,仍有6456人住院(人民网消息)。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救援中,作者参加了第三军医大学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亲临了大批量伤员救治的场面,在29天的救治工作中,感受颇深。本文通过对震区某医院收治的1420例伤员伤情特点、伤员流、救治过程分析,探讨大型灾难早期救治中信息侦察、平时创伤救治原则、军事化救援的作用和地位,以期为今后的灾难救援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12日~2008年5月30日,德阳市某医院共收治地震伤员1420例,占德阳地区地震伤员(55255例)的2.57%,住院收治伤员(27800例)的5.11%。1420例伤员中,男性652例,占45.92%,女性768例,占54.08%;年龄0.2~102岁,平均年龄43.70岁。受伤机制:房屋垮塌后砸伤为主,占95.07%,地震逃生时摔伤占3.87%,其他占1.06%。职业分布:农民539例(37.96%),居民525例(36.97%),学生183例(12.89%),工人79例(5.56%),儿童42例(2.96%),干部39例(2.75%),教师7人(0.49%),医务人员5人(0.35%),军人1例(0.07%)。伤员的地理分布:德阳市区94例,占6.62%;绵竹市1182例,占83.24%;什邡市103例,占7.25%;其他地区41例,占2.89%。

2 年龄分组方法

将年龄分为学龄前儿童组(65岁),分析比较各年龄组的受伤人数。

3 受伤部位记录

按AIS2005版将人体分为9个解剖区域,即头颅、面颈部、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四肢(上肢、下肢)、体表。分析比较各部位伤的发生率。

4 伤情特点

按受伤种类分为多发伤、挤压伤、刃伤、钝器伤、烧伤、复合伤;按受伤类型分为皮肤软组织伤(挫伤、擦伤、撕裂伤)、四肢骨折、多部位伤和混合性损伤。

5 军事化救援方法

5.1 救治分区与分类方法 将某医院门急诊片区划分为分类分检、检查登记、急救与手术、观察与住院4个区域。伤员一入院即在接诊区进行分类、分检,快速判定伤员的伤势状况及诊断,制定救治措施及优先处置顺序。根据伤员需救治的先后顺序,在伤员胸部或手臂贴上黑色(死亡伤员)、红色(开放性损伤伴大出血、休克、严重颅脑外伤、胸腹部外伤、生命体征不稳定,需紧急手术及ICU监护的危重伤员)、黄色(严重的闭合性骨折、暂时不需手术、软组织开放性损伤需清创,生命体征平稳的重伤员)、绿色(暂时不需手术的轻伤员)、蓝色(外伤合并感染的伤员)等颜色的5种伤员信息卡。卡上标有伤员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受伤部位、受伤机制、初步诊断、伤后处理、检查及处理意见、去向等。分类分检完成后对伤员进行快速分流。

5.2 救治方法 按伤员受伤至入院的时间进行划分 (1)现场急救:伤后10分钟内进行的救治,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2)紧急救治:伤后3小时内进行的救治,除了使用救治5项技术外,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内脏脱出的包扎等方法;(3)早期救治:伤后6小时内进行的救治,如清创术、毁损肢体截肢术、气管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开胸开腹手术、抗休克及抗感染措施等;(4)专科救治:伤后12小时内实施的救治措施,如确定性截肢、眼球摘除、血管修复、颅脑清创、胸腔及腹腔脏器修复手术、对挤压综合征伤员进行透析、抗休克和全身性抗感染、闭合性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等;(5)后期救治:伤后12小时以上的救治措施,包括现场救治、紧急救治、早期救治和专科救治的内容。

6 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多个率采用t检验。P

1 伤员的地理分布特征

1420例伤员中,伤员地理分布差异明显,绵竹市伤员最多,占83.24%,明显多于其他地区(P

2 伤员流

震后前2天收治的伤员最多,共977例,占收治总人数的68.80%,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

图1 某医院5.12~5.31伤员流

3 各年龄段受伤情况

将伤员分为5个不同的年龄段,19~45岁年龄段伤员最多,46~65岁年龄段次之,7岁以下学龄儿童年龄段最少,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损伤部位

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它部位损伤,面颈部损伤最少,各损伤部位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

5 伤情特点

开放性加闭合性损伤伤型最多,占61.55%;单纯开放性损伤占21.90%,闭合性损伤占16.55%,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6 伤势特点

轻伤(AIS值≤2)892例,占62.82%;重伤(AIS值3~4)465例,占32.75%;危重伤(AIS值>4)63例,占4.4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7 救治内容

某医院对伤员的救治涵盖了紧急救治、早期救治和专科救治的内容和任务。1420例伤员中,共完成对968例伤员的分类、分检和伤员信息的登记;院前进行过救治(包括现场救治)、住院后转入的伤员362例,占伤员总数的25.49%;直接由现场转入的伤员1058例,占74.51%。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8 预后

1420例伤员中,生存1372例,占收治伤员数的96.62%。死亡48例,占收治数的3.38%,其中入院就已死亡和经急救死亡42例,主要集中在伤后最初24小时内(死亡原因记录不详),院内死亡6例(严重颅脑伤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发生并发症以挤压综合征多见,震后前3天121例,占8.52%;截瘫、气胸、窒息、休克等发生87例,占6.13%。后期(地震3天后)以心理问题和感染最多,分别为246例(17.32%)和329例(23.17%)。表1 各年龄段受伤入院人数表2 1420例伤员受伤解剖部位

讨 论

1 灾难救治的时效性与救治重点

平时创伤救治强调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救治速度是成功的关键,“白金10分钟” 和“黄金1小时”的救治理念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1]。此次汶川地震灾害所涉及的范围广,影响面大,城镇的伤员可在伤后3~6小时内得到救治,而大部分伤员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在信息、道路、医疗资源三要素都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不能保证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大多数伤员伤后得到立即救治的机会少,许多严重创伤伤员因此失去了救治的机会。因此,平时创伤急救理念受到了严重挑战,这也是我们看到震后第2~3天内危重伤员少而非致命伤伤员较多的原因所在。从某医院近20天的伤员流显示,伤员以地震后前2天为最多,但受伤1小时后就诊伤员却在95%以上,在伤后3~12小时内聚集了近500例伤员,大部分需进行手术和急诊处置。因此,我们认为此次灾难救治有别于平时创伤伤员的救治,救治的黄金时间和救治重点应在震后的前2天。此时,大量的医疗资源应在震后24小时内到达灾区,快速施救,才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在2004年泰国海啸医疗救援总结中,也强调在灾后24小时内重建灾区卫生系统及加强现场医疗协助的重要性[2]。

2 信息侦察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此次灾难救援的最大问题是救治的反应速度不快,医疗救援单位出动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掌握地震后早期伤员分布的信息,说明国家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与发达国家在灾害早期的信息侦察能力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1988年苏联亚美尼亚发生地震和1999年苏联Bashki共和国首都的瓦斯爆炸医疗救援中,均采用了太空联网电视医学及卫星传递视听传真的先进工具,很好地解决了医疗协助问题[3]。因此,我们认为震后早期信息侦察是保证早期救治的前提,在灾难救援中,要保证更多伤员得到救治的机会,保证医疗救援的时效性和工作效率,掌握伤员分布的地域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应充分运用现有的高科技手段如卫星技术、红外线遥感技术、飞行侦察等,对灾情进行侦察,了解灾害范围,以最快速度向灾区派驻医疗队,形成陆、海、空一体的救治网络,特别是早期应以空中救援为主,救治重伤员,后期以陆路或水路为主。本组资料显示,距震中50~100km范围内的德阳某医院在地震后前2天内接受了大量来自灾区的伤员。在大力加强诸如绵竹、什邡等重灾地区的医疗救援外,对德阳市级医院的医疗支援或协助也是必要的。

3 大型灾难的现场救治

从本组各年龄段资料显示,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老年人伤员较少,分析其原因并非是受伤少,而是这些年龄段人群伤后自救能力差,逃生者少,掩埋后多数已死亡;而中青年及中老年年龄段人员受伤入院占60%以上,相对年老、体弱及儿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强。我们认为:(1)应加强自救互救的知识普及,增强应对突发灾害的处置能力,首先在医务人员中进行培训,然后向国民推广,建议在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了解、训练,有备无患;作为救援军队的每个战士都要掌握,做到有效、准确、正确地进行施救和自我保护。(2)现场急救5项技术仍是此次救治中的法宝,针对开放损伤多、四肢骨折多、软组织损伤多的伤情特点,用得最多的现场救治和紧急救治技术是包扎、固定、搬运等,但施救人员对这些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仍有许多不规范之处,有必要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创伤急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平时提重创伤急救水平,建立一支创伤急救队伍,对应对突发的卫生事件将起到更好的效果。

4 平时创伤急救原则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

损害控制也是灾难救治中应遵循的原则。面对大批量伤员及数十伤员急待手术的压力,在医院医疗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达不到平时救治要求(无菌手术要求、择期手术要求等)时,对伤员适时地进行损害控制手术,将可能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相反,如进行常规、耗时的修复手术,如复杂的血管、神经修复,联合脏器切除手术等,则可能使更多的伤员失去得到救治的机会。此损害控制不同于平时的理念,并非是为防止因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引发的“危险三角”,而是给那些急待手术处理的伤员以更多的机会。此时,采用简单而有效的止血、结扎,果断截肢,快速关胸、关腹等措施进行初步处理,先救命或后送,待24~48小时后,根据伤员流的情况再进行确定性治疗。

5 军事化救援在灾难救治中的作用

世界近几年发生的几次重大灾害事故,军事化救援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5月27日,印尼中爪哇省日惹市附近发生里氏6.2级地震,当地军队、警察也在第一时间内参与了救援行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4]。1999年土耳其Duzce地震中,以色列以多学科、多专业化组成的国防野战医院替代了地震灾区受损的医疗机构,救治了2230例地震伤员,此类野战医院在地震后最初几周内,是一支震区伤员的重要救治力量[5]。我国地方医院平时对灾难的发生思想准备不足,忧患意识不够,多数医院没有针对灾难的组织训练,忙于和满足日常的医疗工作。短时间内大批量伤员的涌入,对一个从未进行过灾难救援训练的地方医院来讲同样是一场灾难。一旦灾难发生,具体职能部门的反应、组织、措施均可能跟不上,这无疑对医院的应急反应能力、医务人员的救治技术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的救援实践表明,军队医务人员长期担负应急作战任务,平时进行过野战外科培训和军事卫勤训练,我们在军事卫勤体系要求和野战外科处理原则指导灾害救援中,除了参与伤员的救治外,建立伤员的分类场,对大批量伤员进行现场分类、分检,制定伤员信息卡(不同于战时的伤标、伤票),划分紧急救治、早期救治、专科救治、期待治疗的顺序,规范了救治秩序,保证了救治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因此,平时大型灾难中的大批量伤员救治,军队卫生力量应发挥更重要的主导作用,包括医学救援的军事化救援必然是今后灾害救援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姚元章,张连阳.急救绿色通道在严重创伤救治早期救治中的作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4):268-270.

[2]Schwartz D,Goldberg A,Ashkenasi I,et al.Prehospital care of tsunami victims in Thailand: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J].Prehosp Disaster Med,2006,21(3):204-210.

[3]张鸿棋.关于突发灾难中伤员的救治问题[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8):44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