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报告范文1

关键词:会计报告核算方法

1会计的确认

1.1筛选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究竟哪些数据能够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其选择、确认的标准有:①可确定性,指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或流出企业。如果不能产生经济利益或者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这样的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②可计量性,指只有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产生的数据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该标准简化了会计处理的程序,方便了会计操作,它是会计信息得以量化的基础。③相关性,它强调会计信息要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④可靠性,即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可核实的、中性的。

1.2定性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这个阶段涉及两个问题:①时间的确认,指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是在本期进入还是在以后期间进入。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及由其派生出来的收入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作为确认依据的。如果确认依据选择不当,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②“身份”的界定,即确认数据进入哪种会计要素。首先要判断经济业务使哪些会计要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进而确定所产生的数据归入哪些会计要素中。如果“身份”的界定不明确,就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2会计的计量方法

2.1计量属性的选择。①选择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由于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因而具有可靠性,并且其计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很丰富。这些优点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但是,在物价变动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逻辑统一性,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难以分清,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低估现象,难以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②选择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虚计收益,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但是,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本完全吻合;同时,它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③选择现行市价作为计量属性。以现行市价作为资产的现时价值,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满足决策相关性的要求。但是,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因而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并且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即假设企业随时处于清算状态,动摇了会计核算的基础。④选择可实现净值作为计量属性。虽然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体现了稳健性原则,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例如,无形资产的可实现净值就很难确定。

上述四种计量属性,各有其优缺点,对会计信息质量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因此在操作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全面否定或者全面肯定。

2.2计量标准的选择。计量标准(计量单位)指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可供选择的计量标准有两种:①名义货币单位;②固定货币单位(指实际购买力不发生变动的货币单位)。

这两种计量标准也各有利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辩证的。选择名义货币单位,虽然可以简化会计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货币贬值,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采用固定货币单位,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但是增加了核算的环节,会计信息的反映更加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3计量模式的选择。计量属性和计量标准不同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计量模式,计量模式有十种。这十种计量模式各有利弊,应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3记录方法选择

3.1记录方法的选择。在记录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核算方法包括:复式记账、账户设置、编制会计分录等,这些都是为了规范会计信息形态而设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会计核算方法的设计和使用达到提供特殊信息的目的。如企业在购进存货时对销货方给予的现金折扣,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科目来记录现金折扣的取得或丧失。在总额法下,购入材料按折扣前的总价确定成本,取得折扣作为入库材料成本的减项或作为理财收益;如果由于财务管理不力,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导致超过折扣期付款,不能取得折扣,在账面上无需做任何反映。而在净额法下,购入材料按折扣后的净额确定成本,取得折扣在账面上不做任何反映;如果由于超过折扣期付款而不能取得折扣,则要将丧失的折扣额计入“现金折扣损失”账户,其正好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低效率。《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采用总额法对现金折扣进行会计处理,但为了改善财务管理,也为了减少存货成本中计价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倡采用净额法进行存货核算。

3.2记录手段的选择。《会计法》关于记账规则的规定并没有涵盖所有具体的会计业务,各单位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在与《会计法》的规定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许多企业开发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使用会计电算化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现代网络技术正在改写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和时间。在互联网上披露财务报告顺应了全球网络化发展的需要,其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面广、成本低、披露规范、减少失真等优点。

4会计核算方法

4.1会计信息列报方法的选择。会计报表采用表格形式,由于该形式的限制,只能概括地反映各主要项目,对于各项目内部的情况以及项目背后的情况往往难以在表内反映。比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只是年末账面价值,至于各项应收账款的账龄情况就无从得知,而这方面信息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质量又是必要的。因此,企业就会利用会计报表附注来提供应收账款账龄方面的信息。再如,在资产负债表中,部分资产项目以其账面价值列示,提取的减值准备项目单独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内反映,与资产负债表相结合,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接近现行市价的资产,而且可以再现资产的账面价值,使会计信息更真实、全面。

会计报告范文2

互联网技术已不同于过去纯粹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它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模式。因此,互联网技术给会计报告模式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报告技术的进步上,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基于五联网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新要求。

(一)网络社会的会计信息需求

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在会计发展史上这种进程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进程有不断加速的趋势。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已远远超越了局部或技术性影响的范畴,事实上,它正在推动着工业经济社会向数字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纯技术观来看待网络技术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1.数字经济产业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正在催生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等一大批新产业的诞生,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形成。由于传统会计报告以反映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形资产为主,是以物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的产物。对新兴产业来说,传统的会计信息已很难真实反映一个企业的价值,企业会计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背离越来越明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正在消失。面对新兴的产业,未来会计报告模式需要从有形资产揭示扩展到数字资产揭示、无形资产揭示等领域;从货币计量扩展到各种非货币计量领域;从历史成本计价扩展到评估计价、公允价值计价等多种计价模式,使其不仅能反映过去的价值,同时也能反映现在甚至将来的价值。

2.企业竞争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之上的虚拟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正在替代传统的企业兼并方式,成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越来越把竞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技术上,同时利用巨联网络跟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企业间建立价值键型虚拟企业和联盟型虚拟企业,实现业务相互渗透、资源优势组合,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已成为世界潮流。面对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竞争方式,未来的会计报告需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分部报告、专项报告等多元化报告体系转变;从单一主体的会计信息揭示扩展到业务关联方范围内的信息揭示;从定期的财务信息揭示扩展到以业务事项及其完成的周期为基础的事项信息(包括大量非财务信息)实时揭示领域。

3.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开始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敏捷制造方式转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模式开始向以“零库存”为目标的适时生产系统和作业管理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一方面需要有全面实时的生产管理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本身也在实时产生大量的生产经营信息,要求实时记录和报告。因此,以事后记录历史成本信息为特征的传统核算体系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已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要根据新的生产和管理过程,按照企业再造原理,分作业或事项重新定义信息结构和内容,并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标准化存贮,以满足企业内外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社会的会计报告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结构和模式,并引发了社会对会计信息新的需求;同时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准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1.会计报告载体技术的变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在会计中的应用,给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载体技术。磁介质、光电介质等新的信息载体技术替代了纸介质成为会计信息新载体。计算机信息载体不仅数据存贮量大,而且特别适宜于信息的再加工处理。计算机系统可对其存贮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极其快速的分类、汇总、再分类、再汇总、传送、转存等数据处理工作。计算机信息载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技术进步也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

2.会计报告处理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类、计算功能,而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际上是当代技术进步最快的一个行业),计算机系统体积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只要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即可随时产生会计报告内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中,受计算能力限制而产生的种种特征均失去存在的基础。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受人工操作能力的限制,传统会计报告是以预先确定信息需求为前提,通过一个报告期的层层处理和汇总,最后形成报表。传统报表处理模式时间上表现为一个周期、内容上表现为一个过程,定期性和通用性是它最显著的特征。现在,只要我们建立了具有标准编码结构的原始数据库捐助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随时可以组合产生特定需要的会计报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准备了物质条件。

3.会计报告传输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巨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会计报告的传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会计报告传输和的时空限制将不复存在,通过互联网会计报告将逐渐成为主流渠道。

总之,信息载体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同时应用,为建立面向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时报告系统创造了条件。

二、实时会计报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仅是报告技术的进步,还涉及到体系结构的变革。由于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影响到整个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

1.对会计目标理论的影响。传统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在受托责任基础上的,即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资源,同时承担如实向资源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后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传统会计报告着重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管理人员经管责任的会计信息,内容以反映客观事实的历史数据为主。实时会计报告模式是适应干网络经济及其技术环境的会计信息需求模式。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将大大扩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范围和内容。会计的目标不再停留在反映历史数据的经营责任信息上,它将更多考虑决策相关的信息,包括不确定的未来信息、风险信息,各类非财务信息,同时更多地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

2.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影响。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会计假设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也是这些假设的产物。网络经济社会及其实时报告模式的出现,使传统会对假设理论的存在基础面临挑战。加会计车体假设是对会计报告的空间范围所作的规定,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企业的空间范围比传统企业更具不确定性。传统单一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能解释网络时代的经济问题。同样,对虚拟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的时间、范围、对象的可变性,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也面临挑战。又如,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为分割,定期会计报告就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实时报告模式实际上否定了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基础。

会计报告范文3

合并会计报表最早出现于美国。在1888年,美国的新泽西州公司法中就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有所规定。中国证监会为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其合并会计报表。财政部于1995期初,制定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编报。

一、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

合并会计报表是一个整体,在实务中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均可以在一个工作底稿中编制完成的。而且合并会计报表按其编制的时间又划分为取得股权日合并会计报表和取得股权日后合并会计报表。由于取得股权日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时,控股企业及其附属企业尚未开始经营和获利,所以只需编制一张合并资产负债表,将控股企业对附属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与附属企业相应的所有者权益相互相互抵销,尽管采用购买法和联营法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方法有所不同,但都可以把编制取得股权日合并会计报表看做是取得股权日后合并报表的一个特例。因此,这里仅说明较为复杂的取得股权日后合并报表的编制,并且为了便于理解,分别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与合并现金流量表来进行说明。

合并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是以母公司和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的个别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编制的。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是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和利润分配的会计报表。它是以母公司和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的个别利润表、个别利润分配表为基础编制的。合并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集团整体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情况的会计报表。合并现金流量表与个别现金流量表相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非全资子公司与其少数股东之间现金流量的反映问题。从企业集团整体来看,非全资子公司与其少数股东之间发生经济业务而引起的现金流入与流出,也影响到企业集团的现金流入与流出,应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上进行反映。但为了便于母公司的股东、债权人了解这一部分现金流量,有必要单独予以反映。合并现金流量表中有关少数股权的项目主要有下列三项:

第一,子公司吸收少数股东投资收到的现金

该项目反映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增加对子公司的权益性和债权性投资而流入企业集团的现金,应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之下的“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反映,并在该项目之后以“其中”的形式单独列示。“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集团吸收母公司的股东和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第二,子公司支付少数股东的股利所付的现金

该项目反映子公司向少数股东支付现金股利或以现金分配利润而流出企业集团的现金。应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之下的“分配股利、利润或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反映.并在该项目之后以“其中”的形式单独列示。“分配股利、利润或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集团向母公司的股东和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分配股利或利润所支付的现金。

第三,子公司依法减资支付给少数股东的现金

该项目反映少数股东依法抽回在子公司的权益性投资而流出企业集团的现金,应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之下的“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反映、并在该项目之后以“其中”的形式单独列示。“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集团因减少注册资本支付给母公司的股东和子公司的少数股东的现金。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合并现金流量表,是将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来提供有关会计信息的,因此,需要抵销下列内部经济业务:内部股权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内部债权与债务关系;内部交易事项,如内部购销存货、内部固定资产交易、内部转让无形资产、内部资产租赁、内部现金流量等。

二、合并会计报告的问题与方法

合并会计报告的现行制度还不是十分的完善,本文只对此做出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合并会计报告实务问题

财政部于1995年2月9日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并在其后又有一些改进。实践证明,由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的部分条款规定是不切合实际的,企业财会人员难以完全按照《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有关条款的规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在实际工作中,合并会计报表往往是企业财会人员,甚至是执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编制”出来的,没有达到客观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目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还存在一些对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1、合并会计报表决算日及会计期间的统一问题

《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母公司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应当统一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决算日及会计期间,使子公司会计报表决算日及会计期间与母公司会计报表决算日及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一致时,母公司应按照母公司本身会计报表决算日及会计期间,对子公司会计报表进行调整,以调整后的子公司会计报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要求编制相同会计期间的会计报表。”

从理论上讲,《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第5条的规定是很完美的,但是,其可操作性是值得商榷的。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无论是母公司,还是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都普遍采取提前“关账”的做法,即为了确保母公司在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不是在12月31日“关账”,而是将“关账”时间提前,有的在12月25日“关账”,有的甚至将“关账”时间提前到12月20日。

2、集团内部交易等的抵销问题

合并资产负债表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资产负债为依据,在相互抵销有关项目的基础上,合并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数额编制。合并损益表应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损益表为基础,在抵销有关项目的基础上,合并各项目的数额编制。除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应当相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债权与债务项目(包括应收、应付、预收及预付等项目)应当相互抵销外,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还应当将集团内部销售(包括内部存货销售、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并以抵销后的数额列示。此外,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持有对方债券,所发生的投资收益也应当与其相对应的利息支出相互抵销。《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没有针对与上述集团内部交易等抵销问题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重要会计核算问题作出规定:正确计算抵销金额的前提是能分清交易是属于“集团内部”还是属于“集团外部”。修改《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应当与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同步配套进行,与集团内部交易等有关会计科目、分部报表编制的规定,应当能够满足集团母公司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对需要予以抵销的集团内部交易数据的要求。

(二)合并价差处理方法

1、购买法和股权集合法对合并价差的会计处理购买法是国际流行的会计惯例。根据购买法的要求,母公司投资成本(即“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由购买价格和与购买相关的其他费用组成。购买成本可能高于或低于子公司净资产(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从而产生了合并价差。企业在编制合并报表时,首先将母公司所取得的子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其次,确认商誉并在预计的有效期内予以摊销。因此,在购买法下,合并差价的两部分内容都在合并报表中得以揭示,使合并会计报表具有可理解性,会计信息具有有用性。

股权集合法下母、子公司双方的净资产(股东权益)按照各自的账面价值简单合并。母公司按所取得的子公司净资产(即子公司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中的母公司份额记录“对子公司股权投资”;与股权集合相关的其他费用,均确认为当期费用。因此,在股权集合法下,不存在合并价差,子公司账面净资产的增(贬)值和商誉没有得到确认和反映。

2、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对合并价差的会计处理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理论,主要有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由于各国在制定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合并理论不同,从而其对合并价差的处理方法也不同。

在实体理论下,把母公司对子公司所拥有的多数股权与子公司的少数股权都视为集团这一主体的股东权益,反映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因此,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对子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并归属于全体股东(即母公司股东和少数股东);合并商誉也属于全体股东。

3、完全权益法和不完全权益法对合并价差的会计处理。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两种方法均对子公司账面净资产增值和商誉的摊销部分与未摊销部分作账务调整。

根据完全权益法,在股权取得日后,合并价差在母公司账上要进行调整,即母公司对子公司账面净资产增值部分和商誉分别根据使用年限或有效期限予以摊销。摊销过程通过在母公司账上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科目来完成,以准确反映母公司在子公司资本中所占的实际权益和母公司损益表上的投资收益。根据不完全权益法,在股权取得日后,母公司对子公司账面净资产增值部分和商誉的摊销部分,不调整“投资收益”和“对子公司股权投资”。

(三)企业合并报表透视

合并报表编制除了与企业合并方法有关外,在处理少数股东权益时,还涉及合并报表的所有者观、母公司观及主体观 。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财务指标,可能有很多资深会计师都答不出来,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率”怎么算?少数股东权益是作为权益还是负债?这就涉及到合并报表的所有者观、母公司观及主体观,在母公司观下,少数股东权益既不是权益也不是负债;而在主体观下,少数股东是权益。当前合并会计报表的实务是不管是全资子公司还是控股子公司,资产负债表并表时,都是100%予以合并,如果按持股比例合并资产负债表,如持股75%,就合并子公司75%的资产及负债,这好象很别扭,但是这就是所有者观的主张,所以这个观点不流行,但根据IFRS31号《合营中权益的财务报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对共同控制的企业(合营企业)采用比例合并法,又体现了所有者观。

主体现与母公司观主要区别是将少数股东看做“外人”还是“内人”,主体观是从企业集团角度将少数股东与母公司一视同仁都是集团的股东,而母公司观站在母公司角度,将子公司除了母公司以外股东视为外人。母公司及主体现主要区别有以下四点 :

1、母公司观下少数股东权益不包括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中,而主体观则包括。

2、母公司观下少数股东收益要从合并净损益中扣除,但主体观不扣除。

3、母公司观下并表时按公允价值调整属于母公司的资产及负债,而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资产和负债仍按历史成本反映,造成对同一资产或负债双重计价,而主体观下,不管是少数股东所有还是母公司所有,全部按公允价值调整。

4、母公司观下集团间未实现利润按控股比例抵销,而主体观下100%抵销。

我们对照财政部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可以发现,对于少数股东权益处理,我们是按母公司观的,这个与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是一致的;对于少数股东损益,我们也是按母公司观处理的,这个也与现行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对于公允价值调表,母公司观是双重计价,我国没有这个规定,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单一计价,是按主体观处理的;而集团间未实现利润抵销,我国实务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是一致的,按主体观处理。可见,不管是我国合并报表规定或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都是主体观与母公司的结合,合并资产负债表及合并损益表都体现了主体观与母公司观的结合,不是吗?资产负债按主体观按公允价值调表,但少数股东权益按母公司观单列;少数股东收益按母公司观扣除,但集团间未实现的利润按主体观100%扣除。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合并报表规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大的差异在于并表时要不要对子公司按公允价值进行调表以及由此产生的商誉或合并价差的会计问题,鉴于公允价值会计环境不成熟,笔者主张我国现行合并报表模式暂时不要去动。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趋势,企业合并可能会取消权益结合法(美国FASB141《企业合并》已取消了权益结合法),有人认为,主体观成为合并报表主流理论已是大抛所趋 ,但笔者认为合并报表一定要同时反映少数股东权益及收益以及母公司的股东权益及收益;但在合并财务报表时,又不能按比例合并,前者决定了母公司观将长期存在,后者决定了主体观的中心地位,比例合并法最终会被取消。如果单纯采用主体观,无疑会夸大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和收益,不能正确反映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和收益实际情况。

会计报告范文4

a

1大部分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支业务。

2事业单位除了完成国家计划实现社会效益外,还有挖掘潜力为社会多作贡献的一个侧面,从而实现增收节支,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和职工待遇,体现资产保值增值和按劳分配的薪酬制度。

3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直接生产,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具有服务性并产生服务价值,如科、教、文、卫等各种事业单位。这些部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对第三产业的智力服务依赖就愈加显著。

可见,现行事业单位的财务与过去全额预算拨款的事业财务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国家统包办事业已成为历史,多主体,多形式办事业,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已成为事业发展的趋势;第二,收入分为预算内、外两部分和经营收入,而事业支出难以区分预算内、预算外和经营性支出的情况尤显突出,第三,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模式已严重制约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借鉴企业会计核算原则和方法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已迫在眉睫;第四,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如国立高等院校、广播电视、报社、医院等),经费来源主要系自身的事业性收费,重大建设项目资金不足依赖信贷资金。其会计核算办法应当较多地运用企业核算办法,从而保障会计报告对利益相关者的有用性。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制度的缺陷

目前,收付实现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模式存在的缺陷首先表现为资产负债表的信息不能客观地、完整地、系统地反映事业单位全部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实际情况

1基本建设会计信息游离于事业会计报表之外,事业会计报表信息不完整。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不要求基建业务纳入事业会计报表,而是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向国家有关部门单独报送报表,导致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游离于整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外,事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完整,不利于主管机关和单位领导对基建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容易给会计报表阅读者产生误解。况且,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设置“在建工程”科目,基建投入作为“自筹基建支出”列入了当年事业支出(但不增加当年资产),需在竣工交付使用时才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容易造成当年未完工的基建投入虚减资产、净资产。假设某校拟整体迁移,新校区建设总投资6亿,分3年投入,平均每年投入2亿,均利用银行贷款,今后用老校区的土地置换款和年度结余归还贷款。迁移前若资产1.5亿,负债0.5亿,净资产1亿。第一年,贷款2亿(借:银行存款2亿,贷:借人款项2亿),拨给基建帐户用于建设2亿(借:自筹基建支出2亿,贷:银行存款2亿),当年工程未竣工交付使用故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若当年除基建项目之外的事业收支结余为0.5亿(借:资产类科目0.5亿,贷:事业结余0.5亿),则第一年年终的会计报表反映为:总资产2亿,负债2.5亿,净资产-0.5亿。会计报表的信息失真已初露端倪。第二年,贷款、基建投入、事业结余均与第一年相同,则第二年年终的会计报表反映为:总资产2.5亿,负债4.5亿,净资产-2亿。会计报表的信息失真进一步加剧,总资产、净资产被严重地低估。第三年,贷款、基建投入、事业结余也与第一年相同。当年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故应当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借:固定资产6亿,贷:固定基金6亿),则第三年年终的会计报表反映为:资产9亿,负债6.5亿,净资产2.5亿。会计报表信息失真到工程竣工才得以纠正。实际情况并不那样顺利,银行贷款需要人民银行的贷款证年检和商业银行的年度信用审查,若第一年年终的会计报表反映净资产赤字-0.5亿,意味着该校资不抵债,第二年商业银行凭什么继续向学校贷款?学校的发展和会计信息因为国家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缺陷,境况非常的被动。而且,由于基本建设的会计报表单独编制,导致事业会计报表对基建工程投入无以表示,商业银行也无从审查贷款是否按照指定用途使用。

2固定资产的核算不能体现资产净值。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核算固定资产原值,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种核算方式难以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资产价值在事业报表中有高估的可能。同时,根据税务机关的规定,凡有经营收入或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税法规定在每个所得税纳税季度,可以在税前抵扣固定资产折旧,但不能在税前抵扣按事业会计制度计提的修购基金。因此在现行事业会计制度模式下,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前扣除与事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修购基金的做法不一致。

3对外投资的成本法核算引发报表金额不能反映投资的真实价值,且投资不按投资期限分类,不能充分反映资产的可变现程度。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外投资不论是否实质性控制被投资企业,均采用成本法核算,导致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报表金额有可能被低估或高估,对外投资的核算还过于笼统,不区分长、短期投资,无法具体反映各类长、短期投资的价值,因而不能反映对外投资的可变现程度和变现时间,不利于事业单位对投资项目和现金流量的管理,其次,事业会计报表之收入核算不能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收入全貌,容易造成资产和收入体外循环,不利于实施会计监督。尤其是非现金交易收入(如长期投资增值)、应收未收的收入等未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因而相应的债权也不被确认,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事业营运业绩,导致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信息不真实,许多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信息无法提供给报表阅读者,从而无法客观地评价和考核事业单位的财务受托责任。再次,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强调收付实现制,事业成本核算没有很好设计,权责发生制难以运用,不利于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和收费价格监管。对于事业拨款的效用性,成本信息本是评价体系中一项重要指标,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业会计制度的成本核算内容苍白,尤其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置的即期全额列支、不要求收入与支出的合理配比、当期受益的费用不予以计提和分摊,从制度上无法保证会计核算能够提供合理的成本数据,无法为决策、监管、预算、收费政策提供指引,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和收费价格的制订。第四,事业收入与事业支出的核算过于强调收付实现制模式,客观上有可能引起收支核算的不配比,主观上容易给事业单位管理当局的人为调节收支带来便利,会计报表的信息失真或舞弊无法获得制度的有效制约。

三、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制度改革构想

预算管理的首选方式是国有事业会计与政府会计编制采用同样的收付实现制以满足财政部门数据汇总和财政预决算需要,而完整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又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要同时满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可以从企业会计准则中得到启发。

1企业单位的报表体系的主报表有三份: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其中前二份按照权责发生制编制,后一份以收付实现制编制。事业单位是否也可以照此方法,从而达到既按权责发生制使会计信息真实可信、又满足国家预算收付实现制的需要。

2企业现金流量表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显得过于笼统,各栏目数据无法满足国家预算各子目的详细数据,因而需要增设一份事业收支明细表(编制基础也是收付实现制)作为现金流量表的补充报表,用以说明现金流量表各栏数据的具体组成情况,并与国家预算各子目相勾稽。

3基本建设会计信息纳入事业会计报表之内,增设在建工程情况表,不再单设基建财务报表,以改变现行的基本建设会计信息游离于事业会计报表之外的做法,报送基建报表以事业会计报表附表的形式出现。事业资产负债表中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基建投入不再在“自筹基建支出”列支,而是在发生时计入“在建工程”,完工后计入固定资产,不再设置“固定基金”科目。

4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按期摊销、收入与支出按权责制确认、区分权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保障资产、负债、净资产报表数据的客观性。

5为了准确地编制二套不同核算基础的五份报表,事业会计的工作量将会大幅度增加,应当考虑电子计算机软件筛选数据,用电子计算机识别现金收付业务并单独存储数据库,据以编制事业收支现金流量表、事业收支明细表。

四、结语

在我国统一会计会计制度的框架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可设计成资产负债表、事业损益表、在建工程情况表、事业收支现金流量表和事业收支明细表。前三份报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吻合,从而在整体上保障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贯性、客观性,后二份报表主要为了适应预算管理的需要,以收付实现制为编制基础。

会计报告范文5

1.1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指的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体效益,会计报告是主要的参考依据。企业中层管理者注重整个企业的运营,会计报告为其提供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基层管理者提供所负责项目的详细、简单明了的会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将这二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和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做出合理的决策信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1.2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以往的财务会计数据总结出具体的规划,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决策分析依据,管理者根据决策分析为依据,对企业的整体预算进行规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会计报告对于企业财务、运营、管理等进行分析、规划和总结,管理者再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各个部门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预算业绩与实际业绩进行对比,是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考核、评比的有效依据。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前瞻性,加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形成。

1.3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现代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必须具有实用性,不仅仅是以理论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报告方式,例如口头式、报表式、叙述式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的特点;体现其服务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重点体现对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当下最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主要功能与职责,笔者将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评报告。预算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营业、资本、财务进行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主要包括投资决策报告、筹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责任考评报告分为预算评价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会计总体报告。

2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仅有少数先进企业成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作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不完善,使企业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持,不能将企业实际与理论基础相结合。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不重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也缺少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也没有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现如今我国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还是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培养方式。大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低,往往是将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功能分配带财务会计的各个岗位中,缺少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关注的会计报告还是按照财务报告流程进行的,而不是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高度去重视管理会计。

3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3.1构建原则与整体思路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应该是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始终,不能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割裂开来,在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指的是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时要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之一目标为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会计报告信息。相关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有利于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挥和运营进行预测。及时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灵活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不同,它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的,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需要通过图表、文字、数字等表现形式进行报告。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不能大于信息所产生的收益,这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根据以上分析,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在遵循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遵循体系构建的原则,具体设计出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以及责任考评报告在内的管理报告内容。

3.2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

3.2.1预算报告全面的预算报告主要包括营业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以及财务预算报告。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以营业预算报告为依据,营业预算报告包含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和成本费用预算报告。销售预算报告对企业产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和时间范围内的销售额和销售总量进行预测报告,预测报告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的行情,还需要考虑企业产品本身的数量和价格,充分考虑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主要指的是在预测期间内的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期末存量以及生产数量的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是以销售预算报告为基础的,之后才能对产品期初和期末存量进行编制。生产预算的编制对时间要求精确,因此要注重生产预算的编制时间。成本费用预算报告对预测期内的成本费用进行规划报告,制定出目标成本费用水平。成本费用预算报告为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资本预算报告分为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先进行投资预算报告,再进行筹资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是企业进行资本支出的依据,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投资预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计,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预计,对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其他资产投资的预计,债券、股票、现金股利、基金、期权等投资的预计。筹资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和筹集方式进行预计和报告,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转提供理论参考。财务预算报告主要包括现金收支预算报告,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财务状况预算报告。现金收支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情况进行预算报告,如现金收入、支出、不足等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就是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预测,具体分析企业经营利润增长的原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财务状况预算报告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预算,将企业资产的规模与分布进行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的掌握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财务状况,根据预算制定准确的决策,保障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2.2决策控制报告企业在完成预算的前提下,需要落实制定的各项预算,这就需要发挥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的作用。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分为决策模块和控制模块,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报告,投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筹资决策报告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对外投资状况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情况,对企业筹资的方式、途径、数额、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筹资决策报告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决策报告是根据企业内部的资金情况,将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并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的有利投资项目报告。企业根据投资决策报告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例如企业资金充足可以选择投资金融资产等外部投资方式。经营决策报告分析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案所带了的利益,企业根据经营决策报告制定出最优的经营决策。经营决策报告要重点体现企业不同经营方案的相关收入与成本的关系,这样才能清楚的体现出最优的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控制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设定控制的标准,也就是耗费的限额,分析比较实际开支与控制标准,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差异。控制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开支耗费提供参考依据,只有企业全员参与配合,才恩呢该使开支得到合理的控制,达到控制的预期效果。

3.2.3责任考评报告责任考评报告指的是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责任评价指的是按照不同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各个部门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进行统一评价,形成企业的责任评价体系,有利于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责任考评报告体系主要分为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两部分。预算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收入中心预算评价报告,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投资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是对成本费用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的报告,主要是评价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与预算额之间的差异。收入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指的是对整个企业的收入中心的实际销售额与预算销售额进行分析,与整个企业的销售目标为参考,对整个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评价报告,有利于保障企业收入,不断增加企业的销售总额。企业的利润中心指的是以企业利润指标来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企业的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不能忽视部分的可控制利润,要以各个部门的可控边际利润为评价指标。企业的投资中心拥有更多的自和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管理者可以自主确定企业产品的相关决策,投资中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投资贡献率与剩余利益率,在投资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中需要重点突出这两个方面。业绩评价报告主要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报告,经营业绩评价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报告指的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企业财务评价的标准,再对企业的整体财务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企业在选择财务业绩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标准。经营业绩评价报告根据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是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业绩,应该对企业进行完整的评价,例如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4结束语

会计报告范文6

1.1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指的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体效益,会计报告是主要的参考依据。企业中层管理者注重整个企业的运营,会计报告为其提供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基层管理者提供所负责项目的详细、简单明了的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将这二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和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做出合理的决策信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1.2 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

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以往的财务会计数据总结出具体的规划,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决策分析依据,管理者根据决策分析为依据,对企业的整体预算进行规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会计报告对于企业财务、运营、管理等进行分析、规划和总结,管理者再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各个部门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预算业绩与实际业绩进行对比,是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考核、评比的有效依据。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前瞻性,加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形成。

1.3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

现代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必须具有实用性,不仅仅是以理论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报告方式,例如口头式、报表式、叙述式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的特点;体现其服务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重点体现对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当下最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主要功能与职责,笔者将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评报告。预算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营业、资本、财务进行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主要包括投资决策报告、筹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责任考评报告分为预算评价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会计总体报告。

2 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仅有少数先进企业成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作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不完善,使企业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持,不能将企业实际与理论基础相结合。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不重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也缺少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也没有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我国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还是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培养方式。大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低,往往是将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功能分配带财务会计的各个岗位中,缺少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关注的会计报告还是按照财务报告流程进行的,而不是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高度去重视管理会计。

3 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与整体思路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应该是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始终,不能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割裂开来,在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指的是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时要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之一目标为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会计报告信息。相关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有利于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挥和运营进行预测。及时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灵活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不同,它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的,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需要通过图表、文字、数字等表现形式进行报告。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不能大于信息所产生的收益,这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分析,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在遵循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遵循体系构建的原则,具体设计出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以及责任考评报告在内的管理报告内容。 3.2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

3.2.1 预算报告

全面的预算报告主要包括营业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以及财务预算报告。

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以营业预算报告为依据,营业预算报告包含

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和成本费用预算报告。销售预算报告对企业产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和时间范围内的销售额和销售总量进行预测报告,预测报告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的行情,还需要考虑企业产品本身的数量和价格,充分考虑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主要指的是在预测期间内的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期末存量以及生产数量的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是以销售预算报告为基础的,之后才能对产品期初和期末存量进行编制。生产预算的编制对时间要求精确,因此要注重生产预算的编制时间。成本费用预算报告对预测期内的成本费用进行规划报告,制定出目标成本费用水平。成本费用预算报告为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资本预算报告分为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先进行投资预算报告,再进行筹资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是企业进行资本支出的依据,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投资预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计,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预计,对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其他资产投资的预计,债券、股票、现金股利、基金、期权等投资的预计。筹资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和筹集方式进行预计和报告,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转提供理论参考。

财务预算报告主要包括现金收支预算报告,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财务状况预算报告。现金收支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情况进行预算报告,如现金收入、支出、不足等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就是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预测,具体分析企业经营利润增长的原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财务状况预算报告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预算,将企业资产的规模与分布进行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的掌握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财务状况,根据预算制定准确的决策,保障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2.2 决策控制报告

企业在完成预算的前提下,需要落实制定的各项预算,这就需要发挥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的作用。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分为决策模块和控制模块,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报告,投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

筹资决策报告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对外投资状况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情况,对企业筹资的方式、途径、数额、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筹资决策报告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投资决策报告是根据企业内部的资金情况,将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并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的有利投资项目报告。企业根据投资决策报告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例如企业资金充足可以选择投资金融资产等外部投资方式。

经营决策报告分析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案所带了的利益,企业根据经营决策报告制定出最优的经营决策。经营决策报告要重点体现企业不同经营方案的相关收入与成本的关系,这样才能清楚的体现出最优的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控制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设定控制的标准,也就是耗费的限额,分析比较实际开支与控制标准,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差异。控制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开支耗费提供参考依据,只有企业全员参与配合,才恩呢该使开支得到合理的控制,达到控制的预期效果。

3.2.3 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指的是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责任评价指的是按照不同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各个部门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进行统一评价,形成企业的责任评价体系,有利于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责任考评报告体系主要分为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两部分。

预算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收入中心预算评价报告,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投资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是对成本费用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的报告,主要是评价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与预算额之间的差异。收入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指的是对整个企业的收入中心的实际销售额与预算销售额进行分析,与整个企业的销售目标为参考,对整个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评价报告,有利于保障企业收入,不断增加企业的销售总额。企业的利润中心指的是以企业利润指标来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企业的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不能忽视部分的可控制利润,要以各个部门的可控边际利润为评价指标。企业的投资中心拥有更多的自和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管理者可以自主确定企业产品的相关决策,投资中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投资贡献率与剩余利益率,在投资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中需要重点突出这两个方面。

业绩评价报告主要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报告,经营业绩评价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报告指的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企业财务评价的标准,再对企业的整体财务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企业在选择财务业绩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标准。经营业绩评价报告根据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是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业绩,应该对企业进行完整的评价,例如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