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范文1

(一)经济立法活跃繁多,现行教材很难满足所有管理业专业的要求

我国经济立法活动十分活跃,法律法律更新速度快,修改幅度大,涉及范围广,配套内容多,这就对经济法教材的更新提出了高难的要求。同时,管理业专业的范围也多,比如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等等,每个专业对经济法的知识需求有所差异。这些因素不仅对教材提出了要求,更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二)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听课

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整个课堂以讲授法学理论为主,从第一分钟到下课前最后一分钟,案例讲述较少,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忽略了学生是管理类专业学生非法学专业生这一特点。这样,一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法律学理论知识,能够接受的学生又不容易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法律思维与素养的培养无从体现。

(三)教学效果不理想

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理论教学法的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地位,教师通过认真整理知识点,将深奥的法学理论系统地能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尤其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法学理论的接受受到系统知识有限的影响,在理解纯粹的法学理论时会有一定难度。同时,这类学生对经济法学习的心理需求会直接产生于为管理类专业的服务需求。所以,理论过于深奥,课堂过于沉闷,与专业相联性过少,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法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因管理类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要求非常具体实用性,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求具有与专业相关性、实用性及时效性。不采用开放性选择案例,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二、开放式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在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最先使用,后来扩展到管理学的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科。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实践案例为题材,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解决,使学生在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同时,对理论有进一步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能给较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培养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其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开放式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讲述而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自主、主动、有序地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教学形式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对市场经济法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开放式案例教学具备案例教学的所有优点,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案例教学采用典型案例,并准备好相关问题,学生根据案例分析并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也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寻找案例并解决当中的问题。开放式案例教学除了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三、开放式案例教学在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中的实施

(一)教学的设计

1、案例的采集

开放式案案例教学中选取案例的途径包括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学生提供疑难案例,这样能保证发挥老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选择具有典型性和难易程度适中的案例。没有典型的案例就无法进行开放式案例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同时具有时事性的案例。具体的渠道有各种媒体,如案例集、杂志、电视和网络。为了更有时事性,可以更多地关注新闻动态,适时更新案例库,不要选那些已经过时的,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案例。教师也可以深入实践收集案例,也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或代办的案例。其次,学生提供案例。上课时对学生提供的个别案例组织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这个教学模式下,不仅要求教师收集案例,还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自已寻找感兴趣的案例,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分析,使课堂的气氛保持活跃但又能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的组织

在开放式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采用开放的形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理解法学理论,分析和处理实践法律问题的能力,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参与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求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更多地把握机会,把开放式案例教学课堂当做提升法律素养与法律思维能力的一个良好平台。课前寻找案例,熟悉将要运用到的法律法规。课堂上积极参与,通过同学间相互讨论或上网查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一个课堂,应该是人人参与,教材、课外书籍和网络并用的一个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远比教师的满堂灌更好,更容易让他们对知识掌握得牢固,运用得正确。

3、案例的讨论

案例的讨论是开放式案例教学法课堂的关键环节,讨论开展得好,学生将对理论产生深刻的理解,同时,法律思维能力会得到大大提高;开展得不好,讲堂将一团散沙,学生也没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为此,可以设定以下讨论形式:首先,进行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可以使学生们的问题更集中体现出来,更能发挥其积极性,确保每一组都能得出一个相对集中的观点。然后,教师了解每组讨论结果的正确性。如果正确率不高,教师应做出引导,帮助学生们寻找案例的难点与突破点,继续组织讨论。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可能并不习惯这种开放的模式,老师应多鼓励,比如将参与情况计评到平时成绩当中。对于较难的部分,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资料,网络上给出的答案或理由,学生能知道分辩与取舍也是不错的。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进行引导和维持课堂秩序,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开放式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教师尽可能少地占有时空,而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努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使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发现,自我教育。此外,开放式案例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案例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外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比如通过电话或网络回答学生的提问。

4、课堂的总结

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需要进行总结点评,总结不能仅应让学生知道案例分析的结论,更应向学生说明这一结论得出的逻辑与思路,以此传授案例分析的方法。如果教师的总结不到位,教学的效果将受到影响。因为,教师提供或学生提供的案例,其答案不是唯一的。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得到唯一的答案,讨论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与提高其法律素养。因此,在点评时,教师应对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全面的评析,分析每一组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及思路。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比如,方法是否正确,思路是否合理,所运用的理论依据是否科学。对于讨论情况较好的组及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并计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之中。此外,教师还应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案件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分析。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

(二)教学形式的安排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为完成教学内容服务的,开放式案例教学方法在形式上有开放性的特点,但每堂课都保持“形散而神不散”。其基本形式为“演示法条——演示案例——讨论案例——汇报结论——评析案例”,以“讨论案例”环节为上课的重点。上课前十分钟时间内,用多媒体演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即相关法条,进行简洁讲解。接下来的时间用多媒体演示与法条相关的案例(每次课约十个),交由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成员不超过5人,这个人数有利于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的环节,学生可以离开座位聚到一起,可以查阅相关的书面资料,甚至可以上网查资料,每个案例平均约4分钟的时间。汇报结论的环节要求快速陈述结论,并说明理由。在这个环节里,要求汇报的学生模拟“法官”或“律师”的角色,严肃、中肯地分析问题,不拖泥带水。评析案例环节的主角当然是教师,但教师只会给出正确答案及理由,不会对每组的结论进行评价,法律的案例往往都有一个较客观的答案,教师在这个环节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教会学生正确的援引法条,这个模式也是为鼓励学生对教师的答案存有异议,异议放在课后解决。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成为了“主角”,教师变成“配角”,学生享有受到尊重的权利、自主学习的权利、自主发展的权利,这对完善他们的人格和培养成熟的气质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范文2

关键词:模具设计;非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83-02

模具是机械、汽车、电器、通讯、家电等工业产品的基础工艺装备。由于模具成型具有高精度、高复杂性、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等优点,使得工业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现代模具工业有“不衰亡工业”之称[1],在国际上被称为“工业之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毋庸置疑的关键作用。模具工业受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拉动,也得到了快速增加。1996―2005连续10年增长率超过20%;在今后5―10年内仍会有不低于10%的增长速度。然而各地模具企业普遍遇到了人才短缺的问题,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模具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模具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许多高校开设了模具课程,以适应社会需要。《模具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模具工艺编制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具设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装配调试与维护、模具标准化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工艺编制与模具设计能力[2]。授课内容多且较抽象,系统性不强[3]。和模具专业的课程相比较,有很多薄弱环节。本文详细介绍了非模具专业如何更好地结合本专业特点,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工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本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一般的《模具设计基础》主要是以教师教授课程为主线,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4],使用理论性比较强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教学,教授内容如下:冲压成型工艺及冲压模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塑料模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学、模具CAD/CAM/CAE等。教学内容很抽象,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模具方面知识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以前的教学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教学。理论知识接受得比较多,而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进行得比较少。对于《模具设计基础》一些学校该门课程只设置了4学时的实验,个别学校甚至还没有开设实验,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不利的。

3.教学内容对模具新技术不够重视。授课内容对模具新技术不够重视。课程总课时少,而传统的模具类型和设计方法的讲解往往又会花去大多数课时,导致模具新技术只是简单介绍。因此,学生的模具新技术知识相对缺乏,设计思路也很难跟上模具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培养出来的模具设计人员也不能在毕业后很快胜任工作岗位。

二、本课程教学改革

1.教学模式改革。(1)《模具设计基础》涉及很多结构复杂模具,通过板书和挂图无法清晰表达模具结构及其运动原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多播放一些视频、动画,比如对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的典型模具结构,利用Pro/Engineer、UG、SolidWorks等软件建立三维模型,从各个角度展示模具的装配体以及各个零件,还可提供装配图及零件图,认识模具的结构更方便,提高他们的识图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软件制作成仿真动画输出,将复杂结构模具的工作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2)可以创建模具教学中“制件―制件”的教学模式,教师给学习这门课程前给学生生产实际中的冲压或塑料制件,让学生带着这个制件学习模具专业知识和技能;当学生掌握了全部模具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后,根据给定的冲压或塑料制件设计出模具的装配图和各个零件的零件图;并根据模具零件图,操作电火花成型机、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和加工中心等模具加工机床加工出全部模具零件,其中有一些标准零件可以单独购买;然后学生再根据模具装配图,将模具零部件组装成为一套完整的模具;最后,学生把模具安装在压力机或塑料注塑成型机上,通过试模,加工出制件。通过制件质量的好坏评判学生成绩。

2.实践教学改革。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对于实践教学一定要引起重视。根据教学目标、学校实验条件开设一系列的实验项目,如冲压模具在压力机上的安装、典型冲压模具的拆装、冲压模具工作零件凸、凹模的电火花加工、冲压模具的试模及调试、塑料模具在注塑机上的安装、塑料模具的注射成型、典型塑料模具的拆装、塑料模具的型腔及型芯的电火花加工、塑料模具的试模调试等项目。另外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其实验内容与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紧密结合,采用任务驱动、具体项目为导向、行业规范为指导等进行综合性的“实用性”、“实战型”训练。

为了强化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教学计划中安排了4周的课程设计。从工程实践中直接选题,每人做一套冲压模具设计和一套塑料模具设计。希望充分利用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所学Pro/E、UG、SolidWorks等软件进行冲压、塑料模具的设计,冲压模具中单个零件的绘制,零件如何装配成整个实体,对实体进行运动仿真,塑料模具中如何分模,找好分型面,绘制出整个实体装配图。然后生成模具的工程图及各个零件件的零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还可以编制工作零件的加工工艺。

建立以行业为背景,以企业为载体的校外实践基地,保证人才培养与工程实际的接轨。在实习教学中制定了实习教学工作规程,由专门教师负责执行。校外实践教学的训练侧重于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一定程度上需要与今后的就业方向挂钩。

3.教学内容改革。(1)教材选择。目前,市场上模具设计基础教材种类较多,但真正适合本科学校的并不是很多,而且内容参差不齐,每一本书上的内容都有一些区别,侧重点不一样。书中内容虽然大部分来自于实践,但一般是理论偏多,实际案例很少。因而,在选择教材时,要充分调研,选择内容较新、案例分析较多且符合现代先进工业装备要求的教材,在精练传统知识的基础上,扩充模具新技术的相关内容,总之,教学内容要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做到传统与先进的完美结合,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传统模具和新型模具的知识,可使他们将来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2)教学资料的准备。要结合在调研过程中企业工程师的意见,准备充实的教学资料,用企业中设计的实际案例来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模具认知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参观时,见到的金属模具一般体积大、重量大,对于模具外部的整体结构能够看得很清楚,但对于内部结构,没有自己动手进行拆装,就无法准确识别模具内部结构。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将多媒体电脑教室、模具陈列室、模具拆装实验室融为一体,并购买一批来自生产一线的小型模具,每一副模具都配备总装图和各个零件图,定期向学生开放。同时,购买透明式的教学模具和专用的冲模压力机和塑料成型注塑机,透明教学模具克服了模具体积较大、油污多的问题,使学生对模具内部结构了解深入。

4.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看同学们对所学内容掌握得好不好,它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起到导向作用。要顺利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就必须对考核方式采取改革,由原来的只是闭卷的考核方式,改选用综合考核方式。整门课程总成绩可由考试卷面成绩(50%)、实验成绩(30%)和平时成绩(20%)组成。而且考试方式由闭卷改为开卷,闭卷只能考核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计算的掌握,而开卷考试是对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的考核。例如试题采用一个简单的冲压件或塑料件,给学生准备好一定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零件的工艺分析、设计模具设计方案,进行模具相关的设计计算,工作零件和模架以及其他等零件的设计,绘制模具装配草图及工作零件的零件图。卷面成绩根据工艺计算的准确性、设计方案及模具结构是否合理、模具工作零件设计是否正确及装配草图的质量和零件图的完整性等来进行评定。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完成实验的预习、做实验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册书写的质量来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则根据出勤情况、课堂上的表现、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等来进行评定。

5.优化教学团队。在教学当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将课堂激活并引起同学们更大的学习兴趣。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是硕士、博士毕业,理论教学一般没问题,但是实践教学经验缺乏。因而,学校要求新来的老师下企业实践,一般一年下相关企业一个月,提高教师们的实践经验。经过几年的培养,最终,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基本上都具备模具设计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实践实施能力。能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任职要求来选取与组织课程内容,能更新教学观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三、结语

结合非模具专业的课程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本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非模具专业的《模具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实践证明此方法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课程教学改革也要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郑涌.模具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07,(4):64-65.

[2]龚勇镇,廖辉,乔东凯.《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轻工科技,2004,(10):131-132.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范文3

关键词:车辆工程 应用型 创新 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工业日益呈现出其“实践、应用、综合和创新”的特点,迫切需要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工作中能使研究工作深化、生产工艺水平和营销管理水平提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达26.5%,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重组、合并与中心定位,办学形式多规格、多层次、多样化,学校的办学个性和特色也逐渐突显。为适应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一、当前国内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高度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20世纪50-60年代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提高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进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德国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都比较成熟的培养体系。德国约有2/3的工程师毕业于应用科学大学,是名符其实的工程师摇篮。其培养目标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掌握科学的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学校采用“3+1”的教学模式,其中一个学年的实习期是保证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完全面向职业和实践,从实际效果出发,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校和企业相互依存,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企业,强调实践性与实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常去企业参观、考察,了解企业的工作状况及实际工作程序。实践教学环节占总课时的2/3,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来自企业的需求,并在企业中完成。

美国大学和技术学院中存在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学士学位教学计划旨在培养技术师。技术师具有较强的甚至比工程师更强的能力,对操作、程序和规划都有详细的了解,在把工程师设计的装置和系统转变为实际产品的过程中,起着解决整个工程设计中的技术核心问题的作用。英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也非常注重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当前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我国许多工科院校所培养的工程人才尚不能按照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准确、客观地定位,在学校类型和办学层次上追求“高、大、全”。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后劲足”精英教育阶段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重点培养人才的学术性,而不太注重其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这一方面造成企业难以招到所需求的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大学生就业困难。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部在全国部分工科院校试点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许多高等院校开始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山东理工大学提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提出了构建“知识面宽、综合性强、选择性大、课程模块化、短学程化、主辅结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培养体系,构建以“明事理、有教养、会干事”为目标综合素质拓展体系,构建以实验教学平台、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培养计划为载体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宁波大学提出了“平台+模块”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改模式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必修课由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构成,选修课由多个相互独立、知识整体的专业方向模块组成。这些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与研究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开拓与探索,必将是今后高校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新方向。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资料显示,至2010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1万公里,里程长度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11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9.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3万公里。随着京沪、武广开通运行时速350km/h的高速列车,我国高速铁路运行速度已开始走在世界的前列。同时,至2010年10月,全国已有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1270公里,预计到2015年前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87条,运营里程将超过2500公里。

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迎来我国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生产、运用与维修的需求高峰,也必将带来对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与传统铁道机车车辆相比较,大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这对运行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往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因此,开展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三、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构建“宽平台、模块化、多类型、多方向”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及实验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对车辆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出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内涵的多样化和技术发展的要求。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铁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制造、维修及运行管理三个方向。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改变了传统课程体系设置模式。采用“3+1”的教学计划模式,理论教学分成三个大的模块: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设置相应的限选课程。把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每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都安排1~2周集中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现场教学、实验实习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所教内容有完全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巩固理论。构建基于“宽平台、模块化、多类型、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二)改革考核方式与人才评价体系

考试机制是建立在教育机制体系基础上的一种促进和发展教育的手段,主要作用于检查教学效果,同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予以客观评价,起到一种激励和竞争作用。以往本科生主干专业课程一般都采用闭卷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以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为主,强调记忆、理解能力。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主干专业课程的考核中,改变了以往以闭卷考核为主的考核形式,采取了以专题论文、实际操作考核和笔试考核三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在实际操作项目考核中,教师针对所任教的课程实验项目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由学生随机抽取实验项目进行考核,强化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在专题论文攒写中,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重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拟定了论文题目,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某一专题的理解与研究自主选题,通过资料的查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独立完成专题论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在笔试考核中,采取闭、开卷相结合考核的形式,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不仅要求学生有出色的个人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融入团队,积极参与团队建设,能够与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学生的考评体系中还应考察学生能否建立一致团队目标,能否协同合作相互信任,是否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及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企校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模式。

因此学校要加强与现场用人单位的联系,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培养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2011年5月我校与南昌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协议。同时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聘请现场有经验的技师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 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M].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2] 刘晓保.“应用型本科”辨析 [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范文4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业完成;辍学;影响因素

一研究问题

基于计算机网络发展起来的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国已走过17个年头。从最早教育部批准四所高校到2000年远程教育试点院校数量增至31所,到2001年,这个数量达到67个。经过并不算短的时间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然成为我国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为国家培养大量本专科毕业生,背靠传统“名牌高校”这颗大树的远程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势,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远程教育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知名度,以及与高校齐名的美誉度,这其中固然有招生市场混乱,考试不严等问题影响,但远程教育的低学业完成率也有人称高辍学率,常常为人们所诟病是重要原因。自学考试较难,拿毕业证不容易,所以自考毕业证含金量被认为是较高的,但与这个逻辑相悖的是远程教育学业完成率较低,社会认可度却并不高,人们普遍认为远程教育文凭比较好“糊”。那么影响中国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业完成的因素有哪些?远程教育机构能对哪些因素给予调整或纠正?从而根本上提高远程教育办学质量,提升远程教育整体形象,让更多求学者从远程教育中获益,帮助中国远程教育更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远程教育辍学的研究起步较早,也较为重视,如加里森(Garrison)所说“在远程教育研究中没有哪个领域比辍学研究更受关注”。早在1976年,肯尼迪和鲍威尔便构建了二维描述性模型,即学习者的个人特征以及所处环境与辍学相关。后期在远程教育辍学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是蒂托(Tinto)的辍学动态模型,即学习者能否完成学业取决于个人动机和学术能力与教育机构的学术,社会特征相吻合或匹配的程度。约克(Yorker)、戴维斯(Davies)和伊莱亚斯(Elias)通过实证确定发现影响学习者退出学习项目的原因包括学习领域或课程的错误选择,专业学习困难及对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不满等。相较于国外,我国国内远程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远程教育体系在经历了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两个初期发展阶段后,进入网络教育阶段。国内学者早期对于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学业完成情况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未毕业的在读学生上,后期开始侧重远程学习者对网络教育的适应情况,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学生流失、退学的原因与影响因素等。尽管我国远程教育在校生人数不断上升,但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数量不多。张伟远和胡军对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进行调查,张伟远和黄河笑对上海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网上学习困难进行研究。曹文和关正莹对某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学生流失率的研究指出,工学矛盾和学习困难是导致远程学习者流失的两个主要因素。陈琳通过对咸宁市电大1999—2004年远程开放教育学员辍学情况的调查,认为影响基层电大远程教育辍学的原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因素(教育背景、环境背景、心理背景)和与教育机构有关因素(教师、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教学策略)。

三研究方法

在学习中心老师与正式申请退学的学生沟通,以及对遗留生电话访问关于是否愿意继续就读过程中,我们发现结构化的问卷难以反映出退学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分析原因主要是放弃学业的失败感使他们羞于承认自己能力不足,而倾向于将原因简单归咎于工学矛盾等的外在原因。故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合肥电大合作的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南开大学远程教育截止2014年底326名遗留生中按简单随机抽样进行访谈。对2010-2014年五年期间3343毕业生中按毕业年份进行整群抽样。班主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务工作人员在办理退学手续和清退学籍过程中,也更容易了解到学生放弃学业的原因,因此访谈对象也包括了班主任和学务老师共五名。根据学生学籍情况,我们将学生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在最短修业年限,即2.5年完成学业的学生;第二类是超过两年半,但在主办院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一般是五年,部分院校是四年,完成学业的学生;第三类是超过两年半且尚在籍的学生,在远程教育研究中有的学者称为遗留生或沉淀生;第四类是在规定修业年限里未完成学业的学生。这种根据在规定修学年限内具体完成学业情况的划分,有利于对未完成学业群体辍学原因做深入分析,也有利于学习机构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调整。因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同属于毕业生,即存在区别,第二类学生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学业值得研究。第三类学生经过努力或学习机构的帮助很可能成为第二类学生,但如果放之不理,很可能成为第四类学生。在未完成学业的学生中,有主动申请退学的,也有达到修学年限被动清除学籍的,更为细致的划分对研究更具针对性十分必要。

四研究结果

(一)主动退学者谈辍学原因

在远程教育的辍学者中主动来办理退学申请手续的比例往往不足9%。在主动退学者的访谈中,我们看到学生往往对学业及自己的目标有较清楚的认识,这种退学具有积极意义。退学学生A说,我原来的专业是茶学,想考公务员专业太局限,所以想学个法学考公务员方便。但法学一方面挺难考的,另一方面据说现在考公务员不承认非全日制的第二学历,所以我想退学,以后有机会再考个在职研究生吧。学生B说,我家里人给我找了个幼儿园的工作,我就报了个学前教育的本科,但现在我感觉这个工作实在不适合我,所以也没必要再上这个专业了。以后可能换个专业学吧。学生C说,我交了一学期的费用,后来太忙就没来上了。现在想来学了,班主任老师说,在有效学习年限里已经来不及了,建议我退学重新报名,我第一学期考过的两门还能免修。

(二)被动辍学者如何看待辍学

对于辍学一事,他们不愿过多评价,主要原因归结于工学矛盾,家庭负担重、单位对文凭不承认或没有老师指导自学困难。辍学学生D说:“我工作那么忙,上远程就是因为没时间,人家都说远程容易过,可这一学期那么多门课程临考试哪来得及看。平时老师除了通知我们交费、领书,其他也不管我,我学不下去了。”学生E说:“开卷考试,别人怎么抄,我也怎么抄,偏偏我考不过,我怎么那么倒霉。反正我们单位也不承认远程教育的学历,我也不想学了。”调查者试图询问他们学习的具体困难,他们普遍反映因工作太忙,没时间上网学习。其中少数人对学校的支持服务有意见,对有些信息老师没有通知其本人,感到不满。

(三)沉淀生自述如何完成学业

访谈中学生F说:“我们公司还是很看重文凭的,有的同事拿到学历就很快定岗加薪了,虽然我前面耽误了,有几门课没考,但后来我还是坚持考完了。只是我也在考建造师,感觉学习的知识跟考试内容不挂钩,实用性不强。”毕业生G说“我有次考试出来跟同学对答案,感觉能及格,但后来别人过了,我没过。班主任帮我查了,我平时分比较低,后来我就比较注意平时多看视频,论坛回贴什么的,再考试就都通过了。”毕业生H说“我前两年好忙,没空学习,眼看当时一起入学的同学都拿毕业证了,我心想钱都交了,就努把力尽快考了吧,于是找到我们班主任,他人真不错,告诉什么时候报补考,还给我准备了复习资料。群里同学也挺好,鼓励我。”从沉淀生的表述中,我们发现,他们虽然学习中也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总体学习意愿较高,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班主任与学务老师眼中完成学业的关键因素

班主任老师A说:现在学生确实比以前难管,以前学生每学期还有面授课,现在网上学习足以满足,所以学生不来学校,我们有些通知发出去,学生不响应,我们对学生学习情况不甚了解。但一般只要按部就班地来,学生都能正常毕业,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自己重视。班主任B说:有的学生明确就是来混文凭的,学习态度就不对,这样的学生,不做作业、不看课件,一片空白来考试,能及格才怪。辍学学生多半还是自学能力低,电脑基本操作差,什么事情都要老师盯着,一旦考不过,就不学了。学务老师C说:感觉有的学生退学还是挺理智的,觉得花了钱,就得学点有用的知识,现在单位看文凭,但更看能力,于其花钱、花时间在学历上,不如考些实用的资格证。像现在建筑类的专业证书考试对前置学历不要求了,所以有些学生也觉得学历没必要了。

五讨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使我们看到,对于辍学原因的解释,学生更多倾向于工学矛盾、文凭社会认可度低、家庭负担重等,而学务老师和班主任更倾向于学习动机弱、学习能力低、学习观念偏差这类问题。两者的差异恰恰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老师认为远程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而学生受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我来上学,正是因为不会,学校或老师有责任教会我,哪怕是最基本的所谓学习方法。因此,远程教育服务机构更应该花时间、花精力于此。在新生入学后,学校可以通过标准化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辅导。班主任乃至学习中心提供学习支持服务,都是以学生接受为前提,因此要将“自主学习”理念植入每位学习者心中,助人者终自助。让学生体验远程学习便捷的同时,也应该让更多学习感受“远程不远”的线下交流互动,消除孤独感,提升学习动力。标准化的服务与个性化的服务应同时发展。虽然从调查中感受到,学生对于学习支持服务的满意度并不低,但这不表示我们没有改进的需要。针对于学习服务的手机APP或微信公众号服务已经上线,可以起到定期提醒学生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的目的,尽快规范和完善服务功能,能使之成为定制的“私人辅导员”。它不仅可以减轻老师的常规工作压力,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业水平有更理性而清楚的认知,让学生能更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最终完成学业。个性化的服务则需要高素质的辅导老师团队,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同样面对考试不及格,有的学生会求助于老师、同学,积极寻找改变这一困境的方法,而有的同学会简单的归因于自己比较笨,老师不愿帮助我,或是声称没时间,并不愿想为之改变等一些非理性情绪,从而产生退学念头。这时,学习中心提供的服务应该是从学业乃至到情绪、观念全方位的。学习互助小组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其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改革课程学习方式与考核方式。目前,远程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形式仍旧套用全日制,虽然增加了一些实用性更强的素质教育培养课程,但整体仍不符合成人学生。如一学期近四个月的学习周期,四至六门课程都放在期末考试,对于工作繁忙、自控力差的学生来说,考试前面临的压力不小。如果在一个学习周期里,让学生自主安排课程学习,自主预约课程考试,同时配套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合理配置平时学习、作业、终结性考核比例,学生完成学业的积极性更高。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技能资质考评挂钩,提升毕业证含金量。成人参与远程教育的学了想拿到毕业证,在这过程中还是希望学习到一些知识对职业提升有所帮助。如果将远程教育的课程设计与职业培训或技能资质考评联系更紧密些,甚至可以学分互换,成绩互认等,这对于成人完成学业的吸引力显然会更大。学是一件要为之付出努力,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持之以恒的事,对于成人更是如此。完成学业一方面需要学习者不断调整自我、克服困难,无论是改变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还是提升学习能力,学习中心都有提供帮助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远程教育也需要不断改进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更愿意为完成学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罗发奋(2007).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李莹,陈洪玲,韩毅.为什么辍学——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访谈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0(04).

[3]齐艳生,刘西平.远程开放教育中学习者辍学原因多视角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1(10).

[4]谭明杰,周仲文,邵培基,李莹.中国远程教育学生流失现状及归因[J].实践研究,2013(04).

[5]李莹,王晓鸣.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辍学的时间规律及其影响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3).

[6]张妙华,罗发奋.远程学习者辍学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