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疗药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疗药物范文1
【摘要】针对我院血液科化疗药物外渗病例,总结了化疗药物发生外渗的原因为药物因素、患者因素、操作因素等其他多种因素。提出了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方法如加强静脉外渗防治知识的宣传、合理选择血管、提高专业技术及发生药物外渗后的及时处理,指出掌握了这些方法并落到实处,就一定能有效控制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
【关键词】化疗药物;组织损伤;预防;护理
随着社会环境污染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化疗是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常以静脉作为给药途径。由于化疗药物大多是细胞毒药物,渗漏往往容易引起局部损害,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0.1%~6.0%[2],国外报道5%[3]。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定为四级医疗事故[4],现在社会医患纠纷日益加重,因此如何减少及处理化疗药物的外渗成为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
1一般资料
自2009年4月至2009年7月我院血液科共收治肿瘤患者且需化疗的180例,其中男524例,女316例,年龄9~80岁,其中因化疗药物渗漏造成组织损伤者5例。
2导致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2.1药物本身许多化疗药物多为化学制品或生物碱制剂,药物的浓度和药物不同的酸碱度,对局部有较强刺激作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激能力,从而对血管内膜产生大量刺激而导致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损伤,甚至发生局部坏死。药物的渗透压、化疗药物对组织代谢的影响等是引起静脉化疗渗漏的原因之一[5]。
2.2机械性损伤因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固、拔针后按压手法不正确、反复在一条血管上穿刺,造成血管损伤致纤维化形成,导致药液滞留,刺激血管造成栓塞性静脉炎,同时反复穿刺易引起药液由损伤处渗出。
2.3血管条件肿瘤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反复化疗,因反复穿刺导致静脉炎,使血管纤维化、管腔变窄,血管质量较差,加之长期患病营养状况差,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氧、缺血而使通透性增强,用细胞毒药物易于发生渗漏。
2.4其他因素患者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尖滑脱,护士穿刺技术差,责任心不强,不重视患者的血管护理,未向家属讲解所用化疗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家属重视不够,护理人员未按要求巡视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得到及早处理等[6]。
3预防
3.1加强宣教由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或者进食、大小便,增加活动的机会,针头易于滑出血管外,引起外渗,部分患者家属对化疗药物外渗表现及危害认识不深,因此化疗当日应采用口头与书面告知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患方理解告知内容,并请患方了解告知内容后写明“患方理解上述内容”,并签字为据,以示严肃性[7]。指导病人注意注射的手勿活动,发现局部疼痛、肿胀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病人化疗时护士应经常巡视,检查注射部位的回血及有无外渗。呕吐频繁的病人则使用静脉套管针,能防止针头滑出血管外[8]。
3.2制订周密的静脉输注方案应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一般应由细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同时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输注浓度和方法,对强刺激性药物,如氮芥、阿霉素、长春碱、丝裂霉素等应在给药前后用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溶液冲洗静脉,护士选择血管时避开关节,一般选择远离关节上下2~3cm处的血管。如确需在关节处进针,需用夹板或纸板固定关节,减少肢体的活动[9]。
4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4.1早期处理一旦发生外渗或疑有外渗,立即停止输入,不要拔针,由原部位、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抽取3~5ml血液以除去一部分药液。
4.2局部封闭临床上常用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局部封闭,可使局部麻醉,阻止致痛、致炎、致敏物质的释放,降低炎症扩散的可能性,促使组织修复。
4.3冷敷冷敷可减轻紫杉醇、阿霉素等所致皮损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药物外渗出皮肤,时间长短应以病人耐受程度为限。
4.4热敷热敷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局部温热敷可以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减轻外渗所致皮肤伤害。应当提醒注意的是:此类药物外渗局部冷敷会加重其毒性。
4.5解毒剂化疗药物外渗初期,可采用静脉注入解毒剂[10],以阻止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少药物对组织的刺激及损伤作用。根据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毒性强弱和该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以及输注药物的浓度等综合考虑,采用不同的解毒剂。如因输注氮芥类的药物发生渗漏,可予硫代硫酸钠,可使药液迅速碱化,推延化疗药物与组织结合;若输注长春新碱、阿霉素发生渗漏则可用碳酸氢钠,使药液发生化学沉淀,减少对组织的刺激性;丝裂霉素渗漏可以选择具有保护皮肤、缓解疼痛、愈合溃疡作用的二甲基砜。
4.6溃疡处理如渗漏皮肤由暗红色转为黑褐色,溃疡形成,应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局部涂湿润烧伤膏以止痛、生肌,促进创面修复。如创面愈合不佳,可用生理盐水纱条与庆大霉素交替湿敷,必要时将坏死组织切除,换药或植皮。
5讨论
总之,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强,对血管刺激性大,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性大。化疗药物外渗是临床护理常见的难题,造成外渗的因素很多,本文我们仅从加强宣教、合理选择血管、及时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掌握这些方法并落到实处,就减少了组织损伤,减轻了化疗病人的痛苦,提高了化疗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兰.长春瑞宾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7,20(5):452–453.
[2]戴勤,刘丽华,尤国美.化疗过程中预防静脉渗漏的系统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49-750.
[3]KhanMS,HolmesJD.Reducingthemorbidityfromextravasationin-juries[J].AnnPlastSurg,2002,48(6):628-632.
[4]白美春,秦怡,张丽.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8,21(1):78-79.
[5]杨红梅.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70-72.
[6]黄广英.白血病患者化疗药物渗漏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311.
[7]杨桂英.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化疗药物渗漏中的应用[J].大连学院学报,2008,7(6):51-52.
[8]林荷梅.30例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肿瘤学,2004,12(1):76.
化疗药物范文2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化疗药物治疗疾病的多样性、广泛性,使得使用化疗药物治疗肿瘤的患者越来越多。由于化疗药物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加之患者治疗周期长,会出现令人担忧的化疗药物外渗问题。有资料[1]显示:肿瘤化疗药物静脉渗出发生率:国内报道为0.1%~6.0%,国外报道为5.0%。化学药物外渗对机体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因化疗药物外渗轻者引起红斑、肿胀、局部组织坏死,严重者甚至溃疡、经久不愈,可深及肌腱及关节,给患者造成很大心理和生理负担。现将本科从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发生的19例化疗药物外渗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本科共收化疗患者106例,19例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其外渗部位有:手背、前臂、外踝,化疗药物有:吉西他滨、顺铂、多西他赛等。
2 外渗现象和局部毒性的分类[2]
根据化疗药物外渗后引起局部毒性的差异,可分为起泡性和刺激性两大类。
起泡性化疗药物是指外渗后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常见药物有:阿霉素、长春新碱等。
刺激性化疗药物是指药物外渗后引起局部肿胀,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顺铂、足叶乙甙、紫杉醇、环磷酰胺、甲氨碟呤等。
3 化疗药物渗漏的临产表现
3.1 一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多发生于渗漏早期,局部组织肿胀、持续性疼痛、剧痛、烧灼样痛
3.2 二期 组织坏死期、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累及皮下肌层,甚至深部组织结构受累。
4 化疗药物外渗的因素
4.1 化疗前的交流、宣教不充分
4.1.1 护士与医生之间交流不够,护士未能针对性地制订护理反案。如血小板数量少的患者或血管较脆的患者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易发生外渗,治疗时必须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4.1.2 护士在治疗前没有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宣教。患者对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化疗药物外渗问题的严重性不了解,故有可能在滴注时配合不好或滴注过程中活动较多而导致穿破血管、针头滑落、外渗发生后反馈又不及时。
4.2 药物因素 药物毒性对血管的损伤 常见的有3类化疗药物会引起血管不同程度的损伤:第一类是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庖甚至坏死。如氨芥、长春新碱、长春酰胺等:第二类是刺激性药物,指化疗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路径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变态反应。如环磷酰胺、氨尿嘧啶等:第三类是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3]。
4.3 正确评估
4.3.1 输液时应仔细观察血管情况,如血管太细、脆性大、静脉硬化、外周神经病变、局部皮肤炎症情况不宜穿刺。
4.3.2 尽量选择前臂较粗、直的静脉穿刺,避免选用腕部及下肢静脉。
4.4 操作性损伤
4.4.1 护士操作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时针尖刺破对侧血管壁或针尖斜面未能完全进入血管腔。药液经破口进入皮下组织。
4.4.2 穿刺技术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注过程中活动较多而导致穿破血管、针头滑落、外渗发生后反馈又不及时。
4.4.3 未能掌握化疗药物输注的拔针技术,拔针后对穿刺部位观察不仔细。
5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处理措施
5.1 化疗药物输注前的预防措施
5.1.1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静脉化疗的注意事项,作好心理辅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
5.1.2 化疗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减少在用药时的活动。
5.1.3 穿刺前指导患者用热水浸泡穿刺肢体,使静脉充溢于提高穿刺成功的几率。
5.1.4 静脉穿刺是,选择上肢弹性好,血管较粗、易固定的静脉;穿刺部位由远至近,两侧肢体交替。
5.2 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5.2.1 静脉穿刺成功后,应告之患者,局部若有疼痛或其他异常情况发生,应立即通知护士。
5.2.2 在给药的过程中,护士应经常巡视患者,细心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疼痛以及静脉的走向等。
5.2.3 正确掌握给药的顺序、浓度和速度,一般先注入刺激性小的药物,后注入刺激性大的药物。
5.2.4 尽量使用化疗专用输液器。
5.3 化疗药物输注后的防护措施
5.3.1 化疗药物输注完毕,告之患者及家属禁忌穿刺部位热敷,宜冷敷,奥沙利铂例外。
5.3.2 化疗药物输注完毕,患者可用马铃薯切成薄片贴敷。
6 化疗药物外渗后的紧急处理措施
6.1 紧急处理 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先不要拔除穿刺针,用5 ml注射器连接穿刺处,缓慢回抽,尽量抽吸出刚渗出的液体,使渗出的药液最少,减少化疗药物对组织的损伤。
6.2 早期处理 可尽早进行局部封闭,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地塞米松和利多卡因[4],在外渗中间部位做环型封闭,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联合,减轻局部组织的损伤。
6.3 冷敷湿敷 若经早期处理后仍有红肿或是出现水疱,可给予间断冷敷24 h,温度4℃~6℃,时间15~30 min,即可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又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扩散、吸收。冷敷后用50%硫酸镁湿敷,温度40℃~50℃,时间24~48 h。抬高患肢,减少局部组织肿胀。第二天将5%葡萄糖注射液20 ml联合25%硫酸镁10 ml联合维生素B12 500 ug的混合液[5]与白罗卜500 g水1000 ml煎沸冷却,两种药液交替湿敷,6~8 h/次,30~40 min/次,一般1~2周完全愈合[6]。
6.4 免疫治疗 有报道阿霉素渗漏引起的手臂溃疡使用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每星期400MG第四个星期溃疡完全消失。
6.5 理疗 化疗药物外渗24 h后,可进行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
6.6 外科治疗 对一些局部组织坏死者,待皮肤坏死出现分界后,应及早切痂植皮。
7 体会
做好预防工作是杜绝化疗药物外渗性损伤的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预防及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最大限度地避免化疗药物外渗的机会发生,一旦发生后应采取积极正确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本科19例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后经及时正确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均得到满意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李俊英,余春华,付凤.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及防治.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7):7375.
[2] 郑晓蕾,胡瑞霞,姜海霞.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2323.
[3] 潘宏铭,耿宝琴.肿瘤化疗的毒副反应和防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23.
[4] 陈德风,房雅君,等.盐酸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在预防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用.护理杂志,2008,25(4)1011.
化疗药物范文3
1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1.1 化疗给药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执行。在选择给药途经时,必须了解各类药物的局部刺激作用,对于强刺激药物如阿霉素、长春瑞宾等切忌渗漏于皮下。
1.2 选择合适的静脉: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因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外,不宜采用下肢静脉给药,应选择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在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穿刺,以防静脉给药造成局部损伤。也应避免在有皮下血管或淋巴索的病理生理部位上的静脉选择穿刺点,如曾做过放射治疗的肢体、乳腺手术后患侧肢体、淋巴水肿等部位不宜实施静脉穿刺。还应避免在24小时内被穿刺过静脉穿刺点的下方重新穿剌,以免化疗药物从前一穿刺点外渗。
1.3 化疗时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使用留置针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如果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可行深静脉插管给药。
1.4 提高穿剌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生外渗的后果,取得其配合。
1.5 作好患者与家属的宣教:输注化疗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特别是首次用药应作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心里,并着重指出药物的刺激性,同时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部位疼痛、肿胀,立即告知护理人员,切勿勉强忍受,以免造成组织坏死,如果怀疑有外渗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按化疗药物外渗予以处理。
1.6 输注化疗药物时应先输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加药时检查针头是否在血管内,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注化疗药物。
1.7 加强责任心,勤巡视:输注化疗药物时勤巡视,检查输液部位有无外渗。强刺激药物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在床旁密切监护至药物输入体内,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按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1.8 正确拨针:化疗药物输注完毕后,应继续输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后方可拨针。静脉拨针时应抽少量回血,以免将化疗药物带入静脉外,导致组织损伤。拨针后正确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5—10分钟。
2 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
2.1 发生外渗应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输注,将针头保留并接注射器回抽后注入解毒剂,然后在皮下注入解毒剂,局部冷敷。
2.2 及时了解化疗药物的名称、剂量、输注的方法,评估患者药物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2.3 护理人员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如损失量超过原药量的10%,在重新输注时应遵医嘱补足损失量。
2.4 护士应每天严密观察患者药物外渗处皮肤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弹性疼痛的程度变化,并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决定皮下封闭时间,同时做好护理记录。
2.5 局部可选择用33%的硫酸镁湿敷,也可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湿敷与中药外敷时间均应保持在24小时以上。外敷时注意保持患者衣物、床单的清洁、干燥。
2.6 患者自感外渗部位有烧灼感时,应使用冷敷,禁止使用任何方式的热敷。
2.7 因药物外渗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清创换药处理。
2.8 抬高患肢,减轻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下肢药液外渗时,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床尾抬高15°,上肢药液外渗可用绷带悬吊上肢,尽量减轻肢体负担。
2.9 外渗部位未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周围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2.10 护士在整个化疗药物外渗处理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化疗药物范文4
[关键词] 化疗药物 配置 防护措施 操作规程
[中图分类号] R605.97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83-02
化疗药物在临床静脉用药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化学治疗药物的配置对于人员、环境、设备、工作程序及废弃物的处理方面都有着特殊要求。在普通环境中配置化疗药物,不但不能保证无菌操作,更为严重的是,在配置过程中药物的任何微小散出都将给环境和医务人员的身体造成危害,包括细菌耐药突变与致癌污染[1]。因此,化疗药物的配置及处理方法,需要药学工作者给予更严格的管理,以保证最终产品的无菌;最终产品无任何固体微粒污染;各活性成分及载体在治疗要求过程中相容并且稳定;向患者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最终产品;降低治疗成本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包括ASHP在内的各大机构和医疗单位都相继制定了安全处理细胞毒药物的规章和准则,要求所有有关细包毒药物的操作均应严格照章执行。在药物配置方面,国外肿瘤专科普遍使用了生物安全柜或垂直层流工作台配置细胞毒药物,由原先开放环境转入洁净安全的环境中,在相对负压的条例下,有效保护了操作人员[2]。
我院2006年成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化疗药物集中配置,制订了一套完善的标准的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集中管理,以减少药物的毒性危害及在其他部门的污染。
1 化疗药物的配置要求 建立处理化疗药物的操作和安全步骤等文件及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及护照人员进行专门训练,培训应每年定期举行,工作人员应熟悉在细胞毒药物准备、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应采取的防护装备[3]。
2 化疗药物的配置过程
2.1 药物配置的区域和设备 化疗药物的配置区域和设备,有着一些特殊的要求如下:
2.1.1 药品配置区域只允许授权的员工进入。
2.1.2 配置区域应尽量避免频繁的物流及人员的进出口,以避免将生物安全柜中的药物带入周围环境。
2.1.3 在配置药物区域的入口应有醒目的标记说明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进入。
2.1.4 在储存药物的区域应有适当的警告标签来提醒操作细胞毒药物时应该注意的防护措施。
2.1.5 在药物配置区域进食、喝水、抽烟、嚼口香糖、化妆和储存物品都是不允许的。
2.1.6 在配置区域应张帖处理药物液滴以及皮肤或眼睛意外接触的处理过程。
2.1.7 在药物配置区域应有水池,最好有冲洗眼睛的喷头,可选择性的准备一些包括生理盐水在内的溶液以备紧急冲洗眼睛用。
2.1.8 所有危险药物的配置都应在classⅡ或classⅢ中进行,classⅡB或classⅢ是最好的。
2.1.9 在配置细胞毒药物时应使用无菌操作。
2.2 设备准备步骤
2.2.1 生物安全柜的准备
2.2.1.1 所有的细胞毒药物配置工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完成。在开始配置前先用无菌纱布擦拭安全柜的台面和四壁,用过的纱布与其他危害性废物一起处理。将一张一面吸水一面防水的垫布置于安全柜内的工作台面上,该垫在遭溅洒污染或配置工作完成后立即抛弃。
2.2.1.2 在配置药物前应当准备好所有的配置及用药时所需要的药品和器材,这样可减少对柜内气流的影响,从而减少对人员的污染。
2.2.1.3 带有活性炭过滤器的生物安全柜用于配置肿瘤药物。
2.2.2 器材准备
2.2.2.1 针筒和溶解器严格固定针筒上可活动部件,针筒中的液体不能超过针筒长度3/4,防止针栓从针筒中意外脱落,在配置细胞毒药物过程中使用的针筒和针头应避免挤压、敲打、滑落,以及在丢弃针筒时无需将针头套上,应立即丢入防刺溶器中再处置,这样可防止药物滴液的产生并防止被针头刺伤。
2.2.2.2 个人防护器材包括:一件长袖、有弹性袖口、无絮状物、前面完全封闭的工作服;一付没有粉末的乳胶手套,应将工作服的袖口卷入手套之中;呼吸系统、眼睛、面部的保护器材。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细胞毒药物配置前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药剂师应穿上长袖且弹性收口的反背保护衣,戴无粉末的人次性乳胶手套,手套应使用两付,一付戴于反背衣收口下面,另一付戴于收口上面,保证没有手臂或手腕部皮肤暴露在外。当外手套遭到污染时应立即更换。若手套被刺破或有大片污染时,则应内外两付手套均更换。
2.3 在生物安全柜中配置药物
2.3.1 安瓿的操作
2.3.1.1 轻轻的拍打安瓿,使颈部和顶端的药液落于其底部,以保证不有药液及粉末留于该处,防止安瓿折断时在空气中传播和雾化。揭去瓶盖的药物西林瓶输液瓶进针处以及安瓿的瓶颈以75%的乙醇擦拭消毒,并注意避免过多的乙醇残留于瓶子表面。
2.3.1.2 打开安瓿时要用一块灭菌的纱布包绕着安瓿。
2.3.1.3 如果安瓿内是需要再溶解的干燥物质,应将溶媒沿安瓿壁慢慢加入,以避免药物粉末的散出。
2.3.1.4 选择大小合适的针头和针筒,在抽取药液后应不超过针筒容量的3/4,进针时西林瓶应与针筒成45度角,针尖钭面向上,稍用力进针。一旦针头穿过橡皮塞后立即使针头和针筒呈垂直状态。若针筒中还有空气,可分次逐渐注入西林瓶中,并每次回抽针筒活塞。注意不要一次性注入,以防止西林瓶内产生过大压力,瓶装量大于5ml时,应先注入少量空气,以解决负压带来的抽取困难。最好使用带有过滤网膜的针筒和具有不沾水性的过滤针头。
2.3.2 操作西林瓶 由于西林瓶中的所压会升高,操作时应尽量小心,避免产生药物的汽雾。只需相当的气压即可轻易的抽取药物。当针头抽空时,如果西林瓶中压力太高会使工液溢出。
2.3.3 开瓶装置 不正当使用开瓶装置会增加受污染的机会。
2.3.4 带有标签的溶器
2.3.4.1 所有装有细胞毒药物的容器都必须贴有具有警告性质的陈述性语言的标签,如“警告:化疗药物,小心轻放”。
2.3.4.2 容器的外面应当用织物擦过以除去可能的污染,容器的内表面必须用乙醇擦过,溶器最好使用适当的封口。
2.3.5 转运装置 配置好的药物应当及时地放入封闭的塑料口袋之中(此过程最好在控制区内完成),再送至用药地点。
2.4 生物安全柜的清洁
2.4.1 已受污染的物品都必须放置在位于生物安全柜内的防漏防刺的容器内。
2.4.2 个人防护器材脱卸后放置在位于准备区域内的防漏防刺的溶器内,操作人员不得将个人防护器材穿戴出准备区。
参考文献
[1] 胡思霞.从化疗药物的污染谈医护人员的防护[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9,10(5):314.
化疗药物范文5
【关键词】 利多卡因;冰敷;化疗反应
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化疗药物治疗是综合治疗方案的主要手段,由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疗程长,在反复的化疗过程中,静脉受化疗药物的刺激,大多已受到破坏,因此,药物外渗是外周静脉应用化疗药物的常见并发症,药物外渗后若处理不当,轻者易引起局部红肿、硬痛、静脉炎;重者可引起周围组织坏死,甚至功能丧失。对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方法有局部封闭、50%硫酸镁湿敷、冰敷,笔者采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闭、间断冰敷处理1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至5月观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05例,发生化疗药物外渗者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43~62岁,平均52岁。表皮未破损者9例,1例次表皮破损、局部肿胀、沿静脉走向延伸,最大直径达10 cm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
1.2 方法 在化疗药物外渗的局部,用0.9%生理盐水20 ml稀释2%利多卡因5 ml、地塞米松5 mg,沿渗出边缘进行局部环形封闭,然后局部持续冰敷24 h,患肢制动休息。
2 结果
10例化疗药物外渗患者经此方法处理后红肿、疼痛消失,局部皮肤颜色及静脉弹性逐渐恢复正常;5例静脉弹性较前减退;1例皮肤破损者,经涂抹喜疗妥软膏后,伤口愈合,红肿、疼痛消失,但出现局部色素沉着,静脉呈条索状。
3 讨论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保证化疗周期顺利完成,防止化疗药物外渗及外渗后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对化疗药物的处理多采用透明质酸、碳酸氢钠、硫代硫酸钠及中药外敷;且仅局限在几种常见化疗药物的处理,对新的化疗药物NVB、VDS等未见报道,尚没有统一的处理规范。有研究报道,化疗药物外渗可导致组织坏死,甚至经久不愈。患者剧烈疼痛、烧灼痛,甚至影响肢体功能障碍,从而使生活质量下降。通过本课题临床研究,笔者提出了化疗药物外渗后的临床判断及治愈标准:(1)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作用具有扩张局部血管及麻醉、止痛作用;由于化疗药物的刺激,静脉通透性增高,中性粒细胞等渗出血管外,能够释放多种酶类、化学递质和毒性自由基因。利多卡因可阻止溶酶体释放致炎、致痛、致敏物质,减少炎症扩散,促进组织修复。(2)地塞米松具有稳定生物膜的作用,防止致炎、致敏、致痛物质的释放作用,减少局部炎症的扩散,促进组织修复。(3)冰敷对局部组织的作用,冰敷不仅可以降低局部温度,减少局部余热对有活力组织的继续损害,降低局部组织代谢,而且由于化疗药物的刺激,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液体外渗,引起局部肿胀和疼痛,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渗出,使某些局部破坏因子灭活,还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或缩短疼痛的时间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采用持续冰敷,冰敷能降低局部温度及耗氧量,延缓局部组织坏死的速度。经临床实践证明,比传统的化疗物外渗冰敷24 h效果满意[1]。本组10例化疗药物外渗者,包括了目前常用的所有化疗药物外渗,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立即用本方法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局部刺激症状,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能加快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明显缩短恢复的时间,不影响化疗计划的继续进行,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无药物选择性,适用范围广,阻滞治疗次数与外渗后临床分期及发现外渗早晚,外渗药物剂量有关。应用本方法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化疗药物范文6
【摘要】 本文总结及探讨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及各种预防措施,提出了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护士的专业培训,使护患双方掌握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的机会;一旦发生,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减少外渗化疗药物的危害,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化疗药物 外渗原因 预防措施 护理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医学的发展联合化疗仍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化疗药物外渗临床表现为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红肿起泡,烧灼剧痛甚至坏死、溃疡经久不愈,注入静脉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血管压痛,后期血管变硬,色素沉着。护理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有效预防和护理措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顺利完成。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 化疗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阶段,影响蛋白质和DNA的合成使细胞坏死。化疗药物因其化学性,酸碱性及高浓度等原因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易使药物外渗,还与药物的PH值、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有关。如异长春新碱属碱性药物,可使血管内的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力升高,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药物渗漏皮下。
1.2 血管因素 肿瘤患者由于肿瘤自身的高代谢消耗和化疗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对静脉壁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经手背及前臂静脉化疗时,局部疼痛及静脉炎发生率高达60%~70%[1],经外周静脉给药者,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达5%~6%[2]。经常较慢注射或采集血标本,使血管脆性增大,弹性下降,血管变细、变硬,当注射药物浓度增高时,使管腔内压力增大,血管难以承受压力,导致药液外渗。
1.3 操作因素 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渗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头刺破血管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针头固定不牢等。
1.4 使用时间 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加上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将会严重损伤血管,直接造成机械性静脉炎,使患者静脉血管内膜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静脉内膜炎使血管通透性加大,导致化疗药物在静脉内膜炎薄弱处外渗。
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2.1 患者的宣教 (1)签署化疗同意书,从化疗方案、化疗副作用、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进行全面宣教,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的自护能力,且杂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2)讲解强刺激性药物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的优点,取得患者配合(3)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刺激性,化疗当天向患者交代清楚哪一瓶液体是强刺激性药物,切勿自行调节输液速度。(4)叮嘱患者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躯体移动,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的肢体切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5)指导患者自我观察,询问患者输注化疗药物时有无疼痛、肿胀的感觉,如有立即关闭输注开关,向护士汇报,且护士、患者共同观察化疗药物输注过程有无滴速明显减慢现象,以尽早发现化疗药物外渗[3]。
2.2护士的专业培训 (1)掌握化疗药物的相关知识:①化疗药物刺激性的分类,区分强刺激性与一般刺激性药物;②以适量稀释液稀释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③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方法。(2)掌握化疗给药的注意事项:①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未取得护士执照的,不能进行化疗操作。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由高年资护士操作,输注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回血、疼痛等情况;②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应先输入等渗溶液,确认有回血再输注化疗药物,输注完毕后用等渗溶液冲洗,使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全部输入;③联合用药时,先输入一般刺激性药物,再输入强刺激性发泡性药物,如均为发泡性、刺激性药物,应先输入低浓度,两种化疗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等渗溶液快速冲洗;④在外用血管输注发泡性、刺激性药物时可用三通输液装置,一路输入发泡性、刺激性药物,一路快速输入等渗溶液;⑤化疗药物推注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20ml药液至少3min以上或用5ml/min的速度注入,每注射3~4ml应回抽1次,检查有无回血,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强刺激而出现损害。(3)增强观察力度,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检查注射部位有无回血及外渗现象。对于发泡性药物要专人床边守护,密切观察至用药完毕。(4)严格床头交接班,每班交接内容包括:化疗药物名称、注射部位、输注时间、药物余量、输液通畅情况等。(5)合理使用静脉血管,制订静脉使用计划,左右臂交替使用,使穿刺的静脉得以修复。对强刺激药物宜选用前臂静脉,忌在手背及腕部注药,以免药物渗漏造成肌腱、韧带的损伤。因下肢静脉远离心脏且易于栓塞,所以除上腔静脉压迫者外,不宜采用下肢静脉给药,乳癌患者应健侧给药[4]。(6)建议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或PICC,减少药物外渗。
3 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如果疑有药物外渗,要保持镇静,立即停止输注,按以下程序处理:
3.1保留注射针头,用3~5ml的注射器回抽残留在皮管或枕头内的药物;
3.2抬高患肢,注射部位宜用冷敷,一般冷敷时间为24小时左右。
3.3立即行局部封闭,一般化疗药物用2%的利多卡因4ml+生理盐水6ml+地地塞米松5mg环形封闭或150u/mi的透明质酸酶环形封闭,局部涂肤轻松软膏或者50%的硫酸镁湿敷或冰敷(24小时内),长春新碱和vp16不主张冰敷,宜用热敷,奥沙利铂不宜冰敷。
3.4抬高患肢,24h后改为热敷[5]。如疼痛不止可用氯乙烷表面麻醉止痛,并及时报告医生,详细记录渗漏情况。皮下注射解毒药物。丝裂霉素、争光霉素可用10%的硫代硫酸钠4ml皮下注射,它可使药物迅速碱化,也可用维生素C500mg/ml皮下注射解毒,它可缓解药物与DNA的结合;阿霉素、长春新碱可用8.4%碳酸氢钠5ml披下注射,它能起化学沉淀失活的作用,并加用氟美松4mg/ml以消炎[2]。
3.5对注射部位应观察5-7天并做好记录,包括发生时间、静脉进针部位和针头大小、估算药物外渗量、处理外渗的方法、病人的主诉及局部体征等。
3.6强刺激性药物(长春瑞宾、多柔比星等)外渗建议局部封闭每8小时1次,持续3天,一般药物局部封闭1次;
3.7若局部肿胀可用硫酸镁、5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B12+低塞米松或芦荟湿敷,也可使用水胶体敷料;
3.8局部疼痛、红肿可用中药消炎散、如意金黄散外涂,如坏死形成溃疡时,可用京万红烫伤药膏涂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6]。
4 结论
化疗药物外渗不仅对患者造成心理、生理上的痛苦,如处理不当还可引起医疗纠纷,因此护士应掌握引起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和互利措施,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保证化疗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张晓云,李亚珍.去甲长春花碱不同给药方式局部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1999,6(1):70.
[2]李立新.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治疗方法和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2-3.
[3]丁荣霜,鞠桂芳.肿瘤康复护理300问.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129.
[4]毕丽华.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