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手法的句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比手法的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比手法的句子范文1

一、掌握阅读现代文的途径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的第五题,文章是茅盾的《海南杂忆》。文章后面交代了写作时间,即1963年5月13日。这个时间很重要,因为1963年我国正进入经济建设时期,那么作者写海南,表现它的什么呢?表现海南的新变化,以及归国华侨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了解了这一点,就会理解作者谈古说今的意图。否则,我们就不理解作者引用苏轼的诗《儋耳山》和王佐的诗《天南星》的作用。

2.熟悉文章的表达技巧

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的第五题,文章是季羡林的《马缨花》。这篇文章的第二、三两段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用了什么技巧呢?原来作者写大院子里的生活是为马缨花的出现作反衬。正因为如此,作者对马缨花才有感激的心情。不仅如此,这篇文章的第十一段写了“光与影的对比”,这里作者用了对比手法,将新旧时代的马缨花作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所以,学生如果不懂这篇文章运用的表达技巧,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不准确,回答文后的问题就会有偏差。

3.品味文章

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第五题,阅读张承志的《大河家》回答第14—17题。要能够准确回答文后的四个问题,就必须品读文章。怎样品味这篇文章呢?在整体通读全文,疏通文义之后,就要研读重要内容,即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河家,要表现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韩三十八这个人物,要表现什么?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去阅读文章,就自然地进入品读阶段。经过一番思考,就会理解,作者描写大河家,因为它虽然不为人所知,却沟通着中国,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看见黄河奔腾的雄姿,还能感悟黄河与人民的依存关系;作者描写韩三十八,是要表现经历险境、具有坎坷人生的人遇事胸有成竹,而且在他心里,对黄河有一种感激之情。对这两个问题的研读,就是品味作者对黄河、黄土地和底层人民的依恋之情。如果不品读文章,就难以把握作家要表达的情感。

二、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

1.理解句子的方法

如《大河家》这篇文章第15题的第一问:理解“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这就要联系语境,理解大河家所起的“沟通”作用,即(1)大河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2)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3)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所以,解释一个句子的语境义,就要联系语境,归纳句子在文中涉及的信息,即用归纳法解答句意。

又如,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第五题第15小题的第一问: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了倦容了”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太阳已经有了倦容了”表明天色已晚。难道只有这一层含意?我们应从太阳联想到主人公黑妮,这句话表现了黑妮的什么品质或精神呢?这句话表现了黑妮一天的行程紧张,工作辛劳。所以,理解一个句子的联想义,就要由物及人,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即用联想法解答句意。

再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第五题第15题的第一问:解释“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煤油灯如同家产,表现它的宝贵。那么,“累世的家业”隐含着什么深意呢?这句话中隐含的深意有:(1)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宝贵的;(2)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财富。所以,理解一个句子的隐含义,就要由浅入深,由物及人,探寻句子内在的情感,即用剥笋法解答句意。

2.分析综合文意的方法

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第五题第17小题: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阅读全文,筛选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的信息,结果找出三个信息,再概括回答。即(1)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2)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3)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第一步。所以,回答一个问题的多项义,就要分析筛选它的信息,即用筛选法解答问题。

又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第五题第14题: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阅读第一、三自然段,分析产生孤寂之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孤零零一个人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另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城一片黑暗”。依据这两个原因,可以概括出答案。所以,回答一个问题的原因义,就要分析它的内在原因,即用分析原因法解答问题。

3.鉴赏写作技巧的方法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第五题第14题: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怎样解答这道题呢?回忆文章开头的作用,再联系《大河家》分析,就会得出答案:(1)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2)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4)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所以,鉴赏文章开头的作用,就要联系旧有的知识,即用联系法解答。

对比手法的句子范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赏析文章凝练而蕴味深刻的语言。(2)理解本文的立意,抓住散文的“神”,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3)理解对比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哪些是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哪些是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2)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挥想象;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散文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预习导航:

1.速读全文,为本课设计导语,简介作者。

2.理清行文的线索和顺序;写了大树的哪些经历?

3.请你以“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棵树的品质与特点。

4.(第6段)“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在这句话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此处与上文中“那树,那沉默的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形成什么关系,有何用意?

5.请同学们精读九至十一自然段,找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探究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应分别用什么语气朗读这几段,有感情地朗读。

6.那树也是有感情的,当树预知被伐与蚂蚁们会倾诉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人合作,一人扮演蚂蚁,另一人扮演大树进行模拟表演。

7.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讨论交流)

8.这篇散文想要表达什么?

9.有灵性的大树难道就不能与我们和平共处吗?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结局吗?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置那树?

10.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疑难问题:

1.找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探究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应分别用什么语气朗读这几段?

2.这篇散文想要表达什么?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二、学生预习,自主学习,初级达标

学生在此环节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导航,独立学习,解决较容易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互动合作,达成预习目标

这一环节重点解决学生自己“不能”的问题,小组之间经过讨论也许就会成为“可能”。

例如,第5题精读九至十一自然段,找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探究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应分别用什么语气朗读这几段?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都活动起来,各抒己见,找到多处精彩句子探讨交流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9段)“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咬”是诉诸于作者视觉的感受,属于动作描写;“骨粉”也是诉诸于视觉的感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把锯出的粉末比作“骨粉”,突出人类的残忍。“”是诉诸于听觉的感受,让人感到凄楚异常。(第10段)如“绿着生,绿着死”“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等,这些平淡语言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可以感受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宝贵的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

再如第10题,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总结出一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二是托物寓意表现手法的运用。还有剩下的几道题学生们交流后也会有成果。教师点评各组交流结果,并激励他们将讨论逐步引向深入。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又取得了收获而且记忆深刻,可谓一举多得,真正体现了小组的价值。

四、智慧展示,互教互学呈现多种风采

一组展示内容:第1题、学习目标、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知识。

二组展示内容:第2、3、4题。2题这篇散文以大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描写了大树悲惨的一生。第3题要求用词准确、全面。

三组展示内容:第5题,要求既全面又探究得准确,教师适时点拨。(第11段)“割下……的大头颅”“做……陷阱”“切断……动脉静脉”“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把树当人来写,四个残忍的动词,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的迫害之深,迫害之彻底,刻画了一种刽子手的形象,同时也突出了大树命运的悲惨。(第11段)“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冷峻的语言,犀利的笔调,刻画出了残害大树的刽子手形象,描绘了大树多舛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重情感和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重点语句和语段,要反复地品味那些语言凝练、意蕴深刻的词句。那么,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三个自然段呢?

朗读指导:

第9段:冷峻、深沉的语调。

第10段:要读出缓慢、深沉而悲痛的情感。

第11段:树被砍,还不够,还要连根铲除,实在是残忍至极,要读出作者的愤怒之情,悲痛之情。

四组展示内容:第6、7题。6题可结合情境想象发挥,锻炼表达能力。7题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组展示内容:第8、9题。第8题: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表现了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的情感。第9题:拓展延伸,表达合理,有环保意识即可。

六组展示内容:第10题。写作特色:学生们可以总结出,一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二是托物寓意表现手法的运用。

五、点拨拓展,适时调控,现场矫正,学法指导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对答偏、答错的地方及时矫正。例如,在探究字里行间蕴含作者情感环节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在朗读指导环节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的朗读语调。教师也要拓展延伸,深化知识,发挥主导作用。

六、反馈达标,反馈测评,巩固达标

对比手法的句子范文3

②在我头脑中,我与兄长之间的亲情记忆就一件事:大约是我三四岁那一年,我病了一大场,高烧,母亲后来是这么说的。我却只记得这样的情形——某天傍晚我躺在床上,对坐在床边心疼地看着我的母亲说我想吃蛋糕。之前我在过春节时吃到过一块,觉得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外边下着瓢泼大雨,母亲保证说雨一停,就让我哥去为我买两块。当年,在街头的小铺子里,点心乃至糖果,也是可以论块买的。我却哭了起来,闹着说立刻就要吃到。(1)当年10来岁的哥哥,于是脱了鞋,上衣和裤子,只穿裤衩,戴上一顶破草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冒雨去为我买回来。母亲被我哭闹得无奈,给了哥哥一角几分钱,于心不忍地看着哥哥冒雨冲出了家门。(2)外边又是闪电又是惊雷的,母亲表现得很不安,不时起身走到窗前外望。我觉得似乎过了挺长的时间哥哥才回来,他进家门时的样子特滑稽,一手将破草帽紧拢胸前,一手拽着裤衩的上边。母亲问他买到没有,他哭了,说第一家铺子没有蛋糕,只有长白糕,第二家铺子也是,跑到了第三家铺子才买到的。说着,哭着,弯了腰,使草帽与胸口分开,原来两块用纸包着的蛋糕在帽兜里。那时的他不是像什么落汤鸡,而是像一条刚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那时刻他也有点儿像在变戏法,是被强迫着变出蛋糕来的。变是终归变出来了两块,但却委实变得太不容易了,所以哭。大约因为觉得自己笨。

③母亲说:你可真死心眼儿,有长白糕就买长白糕嘛,何必多跑两家铺子非买到蛋糕不可呢?

④他说:我弟要吃的是蛋糕,不是长白糕嘛!

⑤他还说,母亲给他的钱,买三块蛋糕是不够的,买两块还剩下几分钱,他自作主张,也为我买了两块酥糖……妈你别批评我没经过你同意啊,我往家跑时都摔倒了……

⑥其实对于我,长白糕和蛋糕是一样好吃的东西。我已几顿没吃饭了,转眼就将蛋糕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⑦而母亲却发现,哥哥的胳膊肘、膝盖破皮了,正滴着血。当母亲替哥哥用盐水擦过了伤口,对我说也给你哥吃一块糖时,我连最后一块糖也嚼在嘴里了……

⑧是的,我头脑中,只不过就保留了对这么一件事的记忆。某些时候我试图回忆起更多几件类似的事,却从没回忆起过第二件。每每我恨他时,当年他那种像娃娃鱼又像变戏法的少年的样子,就会逐渐清楚地浮现在我眼前。于是我内心里的恨意也就会逐渐地软化了,像北方人家从前的冻干粮,上锅一蒸,就渲腾了。只不过在我心里,热气是回忆产生的。

【训练题目】

1.文中第①段划线句子应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作答时需要抓住关键词语“自由”,联系兄长的特殊境况和“我”的忙碌工作来理解其含义。其次明确关联词语,“只有……才……”是条件关系,说明于兄长而言“我”举足轻重的作用。

2.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如果有上帝、佛主或其他神明,我愿与诸神达成约定:假使我的乞求被恩准了,哪怕在我的兄长离开人世的第二天,我的生命也必须结束的话,那我也甘愿,绝不后悔!

【解析】本题考查两个知识点:一是关联词语、副词的作用;二是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感悟能力。答题时首先分析关联词语的作用,“如果”、“假使”、“哪怕”三个词语表示假设和让步关系,作者一遍一遍假设,又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目的只为有机会能在他的有生之年照顾兄长。副词“必须”、“绝不”起强调作用,突出毅然决然的情感。

3.第②段中第(1)处画线句子属于_______描写,体现了哥哥_______。

第(2)处画线句子属于_______描写,起到_______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的分类及作用,是对散文中描法的考查。答题时要分清描写类型,这两处分别属于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然后分析其作用,难点在环境描写。一般而言环境描写的作用有: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格、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4.赏析下列句子。

(1)那时的他不是像什么落汤鸡,而是像一条刚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

(2)于是我内心里的恨意也就会逐渐地软化了,像北方人家从前的冻干粮,上锅一蒸,就渲腾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能力。切入点为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就本题而言两个句子都涉及比喻,作用有所不同,分析时要具体到喻体、本体的特征,不能泛泛而谈。

【参考答案】

1.只有我退休了、自由了,兄长才能获得自由,因为只有到那时,我才有时间照顾精神有问题、生活不能自理的兄长,兄长才能走出精神病院那个可怕的地方,像正常人一样自由地生活。

2.作者用“如果”一词恳切地希望有上帝、神明的存在,以保佑我和兄长都有10年无病无灾的岁月,然后又用“假使”一词,再次祈求能如愿以偿,接着用“哪怕”强烈表达如果前面的假设都成为现实,那么即使是死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必须”、“绝不”两个副词将这种心愿表露得斩钉截铁,令人动容。

对比手法的句子范文4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修辞类试题的设置都遵循了新课标的精神,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辞格的能力。其考查方式由以选择题为主体变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比重逐步加大,更多地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设题类型】

1. 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

2. 对各种修辞手法作用的理解、分析和判断题。

3. 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或续写句子。

4. 语言鉴赏题,即鉴赏修辞的表达作用,分析其用法的妙处等。

【技法点拨】

技法一:了解修辞格式,弄清其中区别。

这一应考技法,适用于解答“客观型判断选择题”。这类题即要求判断有关修辞手法的使用或其表达作用的分析是否恰当。解答时,要求考生能够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以及教材中常见的借代、引用、双关、反语、对比、衬托等辞格的特点。

【例1】(2012年湖北省随州市卷)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不同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思路解析:解答时可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前提是必须了解各种常见辞格的特征,才能准确判断。细加辨识,ACD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B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B

技法二:明确题干要求,依照例句仿拟。

这类题就是根据提供的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例句,仿写或续写一个与之相类似的句子。与这类题结合起来考查最多的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如对联句、对比句、比喻句与排比句的仿写和续写。做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或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

【例2】(2012年甘肃省卷)阅读名著:看了《红楼梦》后,有人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多愁善感,林黛玉洒泪葬花”,请你结合其他名著情节,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联知识来完成。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句法一致;二要平仄协调,音调和谐;三要词性相同,位置对应;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此外,还要熟悉其他名著的情节。

答案示例:神机妙算,诸葛亮草船借箭;机智勇敢,孙悟空降妖除魔。

【例3】(2012年湖北省宜昌市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改写对联。

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送过一副对联。内容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联刺奸的隐语。请你把上下联各改动两个字,以还原这副对联的真正意思: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道题较为新颖别致。题目以讲故事的形式命题,富有情趣。题干中明确提示该联运用了“谐音双关”的辞格,这为考生改联指明了方向。解答该题不仅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常见辞格的特征,而且还要了解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

答案示例: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

技法三:把握辞格特点,由大到小辨识。

这类题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判断文中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有的还要分析所用辞格的表达作用。这样的题目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熟练把握各种常见辞格的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表达作用,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如果兼用了多种辞格,在判断时一般采用“由大到小”的方法,即先总体看,再局部看。分析其作用时,也采用这种顺序。

【例4】(2012年湖南省益阳市卷)阅读张晓风《香椿》(原文略)一文,回答问题。

第8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枝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常见辞格的辨识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答题时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辞格的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椿树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品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强烈。

技法四:紧扣辞格作用,结合语境鉴赏。

这类题多是指定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或鉴赏文本中某一画线句或某一精彩语段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这类题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格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加以精准地赏析,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来理解,不仅要分析辞格的表达效果,还要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还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去把握。

【例5】(2012年湖北省荆州市卷)赏评广告: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间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思路解析:首先须正确辨识赏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意理解,分析该辞格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并体会出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以作答。

答案示例:(1)运用了对偶和对比手法。句式工整流畅,“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随手关灯”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国家大计,有很强的警示效果。(2)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

【例6】(2012年甘肃省卷)阅读吕锦华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原文略),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霞光中苏武山像一座雄伟的金字塔,高高挺立在色泽单调、空旷沉寂的沙海上、出奇地静穆,出奇地安宁,又出奇地荒凉与悲壮。满目皆黄沙。没有一只飞鸟,没有一只走兽,几百年几千年了,亘古不变的一片黄色。

对比手法的句子范文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介绍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

二、默读课文,结合注解熟悉基本内容。将不懂的词句挑出来。

三、师生共同释疑。

四、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观看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

五、回味: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笑?为什么觉得好笑?结合课本谈一谈。

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讽刺的艺术手法,布置相关研讨作业。参见“教法建议”部分。

第二课时

一、汇报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重点研究“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有关对比手法的内容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方式。分析时要坚持从文本中找证据的原则,不要做架空的分析。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用讽刺的表现手法进行片断写作。

教案点评:

作为自读课文,没有必要对每一项内容都条分缕析地精讲。面面俱到,学生反倒落不下什么。不如深入研究一两个项目,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能力。考虑到本文内容涉及到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有些语言涉及到旧小说中的雅语和口语,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课安排两个教时。

教案示例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介绍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

二、默读课文,结合注解熟悉基本内容。将不懂的词句挑出来。

三、师生共同释疑。

四、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观看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

五、回味: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笑?为什么觉得好笑?结合课本谈一谈。

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讽刺的艺术手法,布置相关研讨作业。参见“教法建议”部分。

第二课时

一、汇报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重点研究“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有关对比手法的内容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方式。分析时要坚持从文本中找证据的原则,不要做架空的分析。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用讽刺的表现手法进行片断写作。

教案点评:

作为自读课文,没有必要对每一项内容都条分缕析地精讲。面面俱到,学生反倒落不下什么。不如深入研究一两个项目,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能力。考虑到本文内容涉及到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有些语言涉及到旧小说中的雅语和口语,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课安排两个教时。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

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

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

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

四、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

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

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

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③第五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八、作业:抄写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完成思考和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6----12段

2.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讨论思考和练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汗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③简析胡屠户喝酒壮胆的有关描写的语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义?

⑤简析第9段胡屠户厚颜的恭维范进的语段。

⑥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⑦简析第9节末句。

小结:

结合思考和练习三讨论胡屠户对中举前后范进态度的变化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

②课文末段写胡屠户见财性、心喜却又假意推让,运用了那些动词?

③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

2.写在特点: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结合课后练习)

3.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的白话语言(结合课后练习)

五、讨论思考与练习

六、作业:思考与练习

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的异同

对比手法的句子范文6

师: “韧性”一词在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

生: 第4自然段。

师: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第4自然段。请大家默读课文,边默读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句中你能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用心找一找,用“——”画出句子,用“ ”画出关键词,画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并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生自学,师巡视)

【评析】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课堂上,留给学生静静研读、专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促进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自主感悟,生成知识和思想做好了储备。

【片段二】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生:第一句,从两个“又”字能感受到夹竹桃的生生不息。

师:(出示第一句)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夹竹桃的韧性吗?(生读)

师:你还从哪个词中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了?

生:第二句,从“无日不迎风吐艳”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师:你很会找重点词句。 “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

生:每天都这样迎风吐艳,而且一年四季天天这样。

师:它四季都能盛开吗?仔细再读读这段文字。

生: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它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

师:你感受过和煦的春风吗?经历过盛夏的暴雨吗?忍受过深秋的清冷吗?请你静静地思考,展开想象,想到些什么,就拿出笔在书旁写下来。 (生写感受)

师:来交流一下我们所想到的。在和煦的春风里,许多花——(生: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万紫千红,五彩缤纷,……)在盛夏的暴雨里,许多花——(生:东倒西歪,枝折花落……)在深秋的清冷里,许多花——(生:枯萎凋谢……)

【评析】 读写结合,以读引写,以写促悟。引导学生去读,但不止于读。让学生静思默想,开启想象,用心贴近文本,感受文字的温度,享受“含英咀华”的空间,促进学生的感悟。

【片段三】

师:是的,许多花都会随着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盛开、凋谢,不断变化着。而夹竹桃变化了吗?

生: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这难道不是一种非常可贵的韧性吗?谁能读好第二句话?(生读)

师: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生:第三句。从“无不奉陪”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师: “无不奉陪”就是——

生:没有不陪伴的。

师: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它“无不奉陪”?

生:一直……一直……

师:两个“一直”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师:这难道不是可贵的韧性吗?谁能读出这种韧性? (生读)

生:第四句。作者把小院里的其他花与夹竹桃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师:你拥有作家的眼光,看出了对比手法的运用。你能读好这句话吗?(生读)

师:从他的朗读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敬佩。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