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生活

智慧生活范文1

书,它的概念十分广阔,可以为童话、科技、自然、地理等,然而这些“书”却可以生活作为总称,它是一本大书,一本百科全书。它又似海洋,时而浪花溅起仿佛要冲向云层,直达高空,惊险而又刺激;时而风平浪静,微微海风慢慢地吹拂海面,优雅而柔顺,宛如仙女的轻纱。生活亦是如此,在经历大风大浪后,便会展现那乖巧而美好的一面;书亦是如此,在阅历科技惊险奥秘后,一份甜美、可爱的童话便请你细细品尝;这些似乎更有滋味可享。生活的基奠下,生存也是一种难以参透的哲学。

你可以生活在腐蚀浑浊的社会中随波逐流,不问世事,任凭它的混而不发言表,做一个被时代麻木的人。你可以在这个社会中树立己见,设法推翻混乱的社会为美好的生活而斗争,为下一代人作牺牲。不过,这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前者的生存毫无意义,说白了,就是平庸;后者的生存则是重于泰山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会流传千古,受万人景仰,这是否是一种哲学耶?

然而,每个人都想流传千古,但这并非一步登天之谈,要想成为时代的佼佼者,首先就是要有学问,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读书成为奋斗的目标,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在智慧的细胞中,这是最正确的选择。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因为,我不畏惧,用精神磨练的刀锋驱逐生活的风浪,用智慧的光芒,照亮世界的黑暗!

智慧生活范文2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着力打造智慧生活,互联网、智能机、液晶电视、空调也逐渐步入了千千万万的家庭。

1977年英国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的经理预料,将来任何人都不会在自己的家里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计算机不会被大多数人使用,然而在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不是用电脑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高楼大厦里职员们正使用计算机记录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漫画家打好画稿在用计算机进行扫描、上色;学校里每一间教室都放置一台,老师则利用计算机为学生讲解课文;打印店里一台台计算机正忙碌的工作着。然而那位经理怎么也想不到将近半个世纪的今天计算机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也从原来笨重的以至于塞满一整个房间的机器到如今教科书厚的液晶。

展望未来。

未来,一个抽象的代名词——触摸不到,感受不到。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畅想,我畅想畅想着城市美好的未来。城市的美好,必然少不了那一片霓虹灯。繁华的夜景,热闹的人市。那繁荣景象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是一片黑暗吗?不,至少有盏明灯。是那些流浪者的家吗?不,至少有间草屋。光明固然美好,黑暗也将会被无数明灯所点亮。我畅想,畅想城市那份恬静。

当人们迎着朝阳开始一天的工作时,他们的心情是平静而喜悦的。此时,自行车已成“古董”,人们只能在博物馆才能见到。在宽阔、现代化的立交桥上,一辆辆高级轿车来回穿梭。在居民小区里,物业管理是机器人,二十四小时服务。工作的地方没有了原来的狭隘,不再只是人手一台电脑埋头工作,而是两三个人一个办公室,摄像头、监视器什么的都不在有,人们诚实守信、勤勤恳恳。工厂是机器人工作的岗位。

我们把美好的梦想层层堆砌,让高瞻远瞩的目光投向时代的前沿,审视昨天,展望未来,沿着金光大道,一步一步靠近我们心中向往的地方。让我们畅想美好的明天,走向美好的未来!

智慧生活范文3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教学方式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76-03

历史能够解释过去、照耀现在和指导未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历史最根本的目的是学会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比例不少的历史教育内容,学生或多或少感觉到遥远、陌生。教学仅仅是一个再现历史的过程吗?如何带领学生“穿越”历史,联系生活,体验历史的真实呢?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尝试着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尽量还原历史本源的基础上,将历史教育内涵直观地凸显出来,帮助学生真正体会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提升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

一、体验感悟,提高情感认同

尽管课堂时间、空间不像现实生活那样广阔,但教师仍可结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的教学目标,采取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为两种基本形式,创设学生通过身体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活动,获得真实感受,从而增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生活。

(一)实践体验,感悟鲜活情感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已经习惯身边的一切便利,对于历史上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历程难以理解。若能开展活动体验,对学生来说,那将是个真实而又深刻的历程。因此,历史教学中寻找的实践体验“点”尤为重要。在《传递文明的纸》中,学生用布、绸缎、竹板等材料画画、写字后,真切体验到没有纸张书写的不便,价廉物美轻便的纸的发明意义了然于胸。而《文明之母―印刷术》教学中,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萝卜、地瓜、橡皮等材料上刻字,“可”、“清”、“心”、“也”每人刻一字,在玩拓印游戏中发现四个字随机组合可表达不同意思,不仅理解活字印刷术的原理,还可以体会蕴含的智慧。

“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只有真实才可信,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尽管历史很遥远,但只要给学生多看、多听、多闻、多尝、多动手、多走动的机会,通过多种感官和思维亲身参与实践,体验过程获得的历史知识就是活的、实的、新的,获得感受便能真切而深刻。

(二)心理体验,激感共鸣

历史题材教学中强调教学材料、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适切性,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反映学生的需要。借助数据、图片、联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处境和追求,学生在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感悟完成心理体验过程。比如在讲解《地球上的红飘带》一课时,在课前,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周末进行一定距离的徒步实践。课堂伊始,学生欣赏诗歌、视频,阅读地图,了解的伟大壮举。再量量距离,算算翻过的山渡过的河,查查国共双方力量。进而引导学生回味自己徒步经历的过程和辛苦,超越时空,将自己置身于中,想象种种困难,从心理上感知的一路艰难一路挑战,深刻感受到坚不可摧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

学生超越时空,虚拟地经历某件事或对自身的经历进行回味,心理的亲历帮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进而引发他们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情感共鸣,促进学习成果的内化。

二、角色扮演,深刻历史理解

历史是人的活动史,历史是人物活动的结果。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的角色,演历史剧,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揣摩历史人物的心理,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从角色扮演活动中获得认识和理解,从而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表演短剧,再现史实

历史就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构成。学生若能暂时把自己当作既定历史事件的人物,按照历史人物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由渐渐融入其中,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强盛的汉朝》主题学习,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自选一个人物故事,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司马迁、霍去病、汉武帝……学生阅读资料、编排故事,尝试扮演汉朝著名历史人物,展现动人的历史故事。各小组通过一个个片段的表演和交流,了解这个开放的,生机勃勃的,人才辈出的朝代。

利用表演方式“带”学生进入历史时空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适时把握和驾驭课堂,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注意适当地调控,真正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穿越史剧,趣味辨析

学习是一个涵化的历程,教学应在真实情境中提供与适应的文化前景,以满足学生深入了解文化的需要。教师可利用好“穿越”剧的优点,将其穿插在教学中,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教他们学会识别真实与虚幻,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一课中,学生创编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使用的通讯设备“穿越”,暴露问题,寻找错误。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上有限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也培养了他们自主辨别的能力。

穿越剧包含了文学、物理、地理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时尚和趣味之间,将各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架起历史与现实间的时空隧道,产生深刻的感悟,为现实行动提供方向和精神动力。

(三)“人物”专访,深度互动

“人物”专访活动形式富有挑战性,却能激活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潜能。活动中,由老师或学生扮演某个历史人物,回答全班提出的问题。比如《海上丝绸之路》,学生扮演郑和应答来自同伴关于航海路线、商品、宝船等问题。《罪恶的战争》中扮演林则徐,互动鸦片贸易危害、方法、百姓和官员态度、原因等。当然,学生不一定都扮演著名的历史人物,还可以是一个事件的目击者,如《不要忘记》中扮演日本老兵东史郎或者中的目击者,《日出东方》中参与开国大典的观礼者或游行者等。这个“历史人物”必须充分地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并且至始至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初可由教师扮演,做好示范和引导,之后由学生慢慢介入,半扶半放中带领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应答,互动生成。

人物专访把学生“带”进历史时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角色扮演,学生都需要进行热身活动,即学生需要事先深入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了解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而其他学生事前准备一两个想问的问题。教师和其他不想参演的学生分头准备些资料卡,写上各种角色的喜好、特点等信息,也可以复印参考资料备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发挥作用。

三、自主探究,品味历史内涵

历史题材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是以研究的小问题为核心,重视对史料的阐释和历史知识的自主建构。对于小学生而言,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一)续编故事,分析史料

历史具有的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多彩历史的感悟。续编故事是学生体验历史的一种好办法。《走近秦朝》中,教师准备个小故事,把“原楚国人一路上会有哪些遭遇”、“是否能做成生意”等问题交给学生。学生小组合作,联系生活,发挥想象,从语言文字、货币、度量衡、交通等方面续编故事,联想着“不统一”给百姓生活、给社会秩序带来的种种不便,续编了官司、冲突、悲剧、闹剧等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历史课堂与生活接轨,互动中帮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真正体会统一措施的意义。

续编故事,意味着学生要围绕核心问题分析历史资料,站在历史人物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设想一个个不同的生活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够在创编中过程中获得许多感性认知,进而自然而然地做出价值判断。

(二)辩论评析,以史明智

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汲取经验,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现实服务。这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和着眼点。围绕观点,展开专题辩论是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一种较好的方法。《不要忘记》中学生辩论是“不要忘记国恨家仇”还是“不要忘记学会原谅和爱”?他们利用课内外知识、阅读补充材料、联系汶川地震和日本海啸双方的互援等时事新闻,在辩论中大胆交流表达观点,相互启发、感悟思考。学生冷静剖析历史,增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间的联系,学会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情感,避免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体会“不要忘记”的双重含义。

品德学科的历史教育是以达到公民教育为目的。专题辩论给予学生自主表达、深度互动,逐步形成正确观点的平台,帮助学生从历史和生命的角度诠释了历史知识背后的内涵,从容面向未来生活,学会怎样过好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三)头脑风暴,激荡思维

品德与社会教材通常是以点带面,从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入手,进而把握整个历史结构。而采取了头脑风暴、激活学习的策略,使用明确的思考策略去刺激先前获得的知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观点。《永恒的愿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课题,学生结合自己的积累,在脑海里搜索相关的关键词:希特勒、集中营、原子弹、法西斯、珍珠港、卫国战争……并写在图表里。第二轮头脑风暴时,全班开始讨论这些词的背景、意义等。由于学生信息来源不一样,理解不同,讨论时产生许多冲突和辩论。于是学生在“想知道”栏目里写出自己或小组想探究的问题,如战争伊始德国为什么能所向披靡?是二战吗?美国什么时候加入战争?什么是法西斯……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阶段,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生活中的疑问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等展开探究。学生或自主或合作进行阅读、讨论、学习,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探究学习和交流互动中,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灾难,了解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萌发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感和向往和平的愿望。

教学借用了无限制的学习和讨论,经过几轮思维激荡,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他们竭尽全力把所有新获得的知识和信息都拿出来,拨开云雾,从而产生新观念或者激发创新设想。

(四)合作调查,自主建构

品德与社会的历史教学试图为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史。学生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历史材料来认识历史过程。历史是通过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教师讲解再生动,也难以使学生头脑里产生真实的历史表象。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探究和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真正达到了历史学习的目的。在课文《家乡人生活的变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由组合,从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参观博物馆、访问长辈、收集数据、走街串巷走访,调查实践,他们合作获取丰富生动的素材,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家乡三代人童年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性变化,并在交流中获得深刻而感性的体会。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初步理解人们生活的发展与进步,学习尊重历史,激发珍惜今天的生活。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接触历史实物、社区老人的机会,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调查实践。茶余饭后采访长辈,从平凡的人的眼中见闻、经历的故事中了解身边的生活发生的变化,增加对历史的理解。

四、对接现实,生成生活智慧

任何一门学科,只有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才是鲜活的、健康的。“回归生活”,历史教育倡导的应是能够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感觉历史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与现实对接,与未来联系,又能回归现实的跳板,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体悟、生成生活智慧,使历史学习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生命意义。

(一)时空置换

教学中,运用语言、图片、影视、文学故事,巧妙设问,让历史人与物以鲜活的面容站在同样鲜活的学生面前,与学生展开对话。在《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课中,老师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生动地了解了抗战中儿童二小、雨来、小兵张嘎等故事,并设置几个场景,让学生站在那时、那事的角度选择判断,“他为什么能够……”“如果是我,我怎么做?”置身其中,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的乐观主义精神。《张骞与丝绸之路》中,老师设置几个场景,让学生选择判断,“西域一路凶险,如果是你,会报名参加吗?”“你有没有被监管、没有自由的经历,当时什么感受?”“计算一下张骞被监禁有多少日日夜夜?换成你,你会怎么做?”“千辛万苦逃出匈奴,要是你会何去何从?张骞呢?”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维进行时空置换,将镜头适时拉近,适时推远,在远和近的比较中让学生品评历史,感悟历史人物的精神,反思当下生活。

这种时空置换的模式让学生更容易结合此时此地的现实,扩展空间,回溯时间,以加强对遥远而久远的地理、历史纬度的理解能力。

(二)古今对照

品德与社会的历史学习与传统历史学科的学习最大的差异在于,它把研究对象或兴趣放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上,关心的是怎样帮助学生迎接日常的挑战、寻求生活中的快乐、克服沮丧的情绪,思考的重点在于教会他们怎样过好平常的日子。在《家乡名称的来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追根溯源,在古今地图寻找历史上家乡地名的变化,学生通过对照,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的历史,探寻这些熟悉的符号,诉说着家乡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变迁,从而发现古今家乡地名、街道名字后面的故事历史和智慧,进而在熟悉中产生主动了解故乡、亲近乡土的朴素情感。

“古今对照”,把今天的家庭、社区和家乡与很久以前的生活进行比较,与社区和家乡的早期历史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实践、交流、思考,追寻历史足迹,寻找历史人物的心灵踪迹,更容易增进对历史经历和历史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三)古为今用

“读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不仅指知识能力,更指做人的准则、处事的经验。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引领学生穿越历史,带着历史的感悟关注现实社会,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获得现实启迪。学习了《伟大的军事家孙武》一课,学生知道《孙子兵法》不仅是一本兵书,还是一本智慧宝典。师生联系现代社会和自己的经历,畅谈孙子兵法的运用,这对学生今后持续学习和解决生活、学习、交往等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而在《劳动人民的创造》一课中,老师引导学生了解都江堰的悠久历史,古为今用后,进一步将它和三峡大坝的设计进行比较,感悟顺势而为的智慧和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历史生活化教学除了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自动”学习,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要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与现实对接,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培养学生自由健康成长,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赵利剑.历史:一堂人文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英]茱莉娅.墨菲.历史教学之巧[M].张锦,译.北京:出版社,2011.

智慧生活范文4

那跃跃欲试的壶盖给瓦特带来了灵感,正因如此,世界进入了蒸汽时代;树上落下的苹果激发了牛顿的想象,正因如此,他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生活给了人们启示,给了他们撬动世界的力量,这就好比一句话:“给我一个杠杆,我就能撬动地球”生活是无私的,她也给了我智慧。

小的时候,我喜欢蹲在墙角看蚂蚁,慢慢的,我体会得深了。有一次,我看见一只蚂蚁正在吃力的拖着一块硕大的馒头渣前行,也许真的是眼前这个物体太大了,他拖了许久都没有拖动。我看得有些不耐烦了,可是蚂蚁却走了?这又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段时间后,一条黑色的长龙气势汹汹地朝馒头咋走了过来,他们齐心协力把庞然大物拖回了家。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含义。听妈妈讲过“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于是,多年来,我都抱着这种态度走了过来,只有团结才能成功!

智慧生活范文5

答:轿车底座比较低,司机看前方时视线接视。如果轿车的挡风玻璃是竖直的,夜晚在车内开灯时,车内的人和物体就可以在玻璃上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它们所成的像就会在司机的正前方,从而容易使司机产生错觉。挡风玻璃做成倾斜的,车内的人和物体的像在司机的斜上方,就不会干扰司机驾驶。而大货车底座比较高,司机的视线向下。挡风玻璃是竖直的,夜晚行车车内有灯时,车内的人和物所成的像在司机的正前方,并不会干扰司机的视线。

2.问:自行车车座下的弹簧有什么作用?

答:弹簧具有弹性,可以起到减震作用,让骑车的人感觉舒适些。

3.问:铅笔芯里面含有铅吗?

答: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里面不含铅。铅笔芯是用石墨和黏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制成的。石墨是一种深灰色、质软且有滑腻感的矿物质。如果只用石墨做铅笔芯,铅笔芯既易磨损又易折断,因此生产时会在石墨粉末中掺入一些黏土粉末,以增加铅笔芯的硬度。黏土掺入越多,铅笔就越硬;黏土掺得越少,铅笔就越软。

4.问:冬天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下面的比上面的热?

答:水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即水温在4 ℃的时候,其密度比任何温度的水都要大(此密度差比较小,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由于水有这种特性,所以,当池塘的水面温度因寒冷下降到4 ℃的时候,这层水就会下沉。4 ℃以下的水虽然更凉,但重量却比4 ℃的水轻,所以,这些水上浮,于是池塘的水面逐渐结上了一层冰。由于冰的导热能力比较差,这样就使得池塘底部的水温降不到4 ℃以下,因而冬天池塘下面的水比上面的热。

5.为什么雷声总是响很长时间?

答:闪电是高空运动的云层互相摩擦产生的静电,当静电积累到很多时就会放电,从而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划破长空的闪电。而雷声实际上就是闪电击穿空气时产生的,一道闪电通常有几百米到几千米,那么这道闪电击穿空气时发出的声响传到我们耳中所需的时间就会相差几秒到十几秒(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并且雷声在云和云之间还会来回反射,所以当一道闪电过后,我们才会听到雷声,而且雷声“隆隆”作响持续很长时间。

6. 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见“白气”?

智慧生活范文6

直到有一年春天,在一次很平常的闲聊中,祖父对我说:“儿啊,看看《菜根谭》吧。学问就是要搞清楚天、地、人,你们现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地都搞清楚了,但还没有搞清楚人是怎么回事呢!看看《菜根谭》吧。”那一年冬天,祖父就去世了。这是他以古稀之年的人生阅历,留给我的最后教诲。

于是我翻开了这本旧书。我没有想到,读了一遍之后,接下来竟会一遍又一遍地读。

也就是在这之后,我才发现:书店里、地摊上,摆着《菜根谭》的各种版本;喜欢《菜根谭》的人有很多。他们都说,《菜根谭》是一本给他们带来了福气和幸运的书。我相信他们的话,因为这在我身上也应验了。

《菜根谭》是在明朝后期问世的。当时的社会,商业繁荣,思想活跃,人们生活条件不错,心理上也趋向追逐名利,向往奢侈生活。这与当今社会颇有几分相似。其作者洪应明,早年也是一位积极进取的人,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经历了一番风雨,晚年看破世态,归隐山林,平心静气地总结他一生的成败得失,写出了这部《菜根谭》。

虽然不列在“十三经”里,也不收入各类课本、教材或学术史,但在老百姓的心中,这本书却已经跟《论语》、《孙子兵法》那样,成了一部经典。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他们对经典的要求,或许比学院派还高:不仅需要有最高的智慧,还需要简洁明了,需要通俗易懂,需要对人有用,给人带来快乐、幸运……

这才是真正的经典!《菜根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咬得菜根,百事可成

一部洞彻社会人生、给人安身立命的本钱的书,理应取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书名才对啊,可这本书却用了这么一个平平淡淡、甚至有些老土的名字:菜根谭。

别看这个名字老土,它却是有出处的。宋儒汪革说:“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菜根,就是蔬菜的根,它的意味是多方面的。

菜根是很不起眼,容易被人丢弃的东西。《菜根谭》里的这些话,也比较平实,讲的似乎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道理,可也正是这些老生常谈的道理容易被人忽视。

所有的菜,都是从根部长起来的,没有菜根,就没有各种各样的蔬菜。所以,古人讲:“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要想种出好菜,先要养好菜根。人的一生,要繁荣、要精彩,也要从根部培养。《菜根谭》就是教你如何把这个根养好,使人生枝繁叶茂、有滋有味。

大家每天都吃蔬菜,但很少有人吃菜根。可到了穷困潦倒的时候,没有蔬菜吃,人就得吃菜根了。到了那个地步,你会怎么样呢?没出息的人会在穷愁中潦倒,一蹶不振。如果你仍然有滋有味地嚼着菜根,平静地过日子,那就说明你是一条好汉,能忍受得了生活的清贫,能经得住逆境的考验,以后必成大器。须知:

“富贵是无情之物,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处得他好,他益你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