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软件技术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1
1.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设立专业实训室.在建立校内实训室时,经费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有限经费条件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班级人数来设置实训室的功能与数量,也可以与计算机其他专业共用实训室,来达到控制成本,提高利用率的效果.如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分为计算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对于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可以和计算机类其他专业共用实训室,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可以成立软件开发测试等实训室.在规划软件开发测试等实训室数量时,要充分考虑软件专业各年级的班级数量及专业课程设置要求与特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一般都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期教学中会有整周的阶段性专业技能训练,要做到正常课程教学与阶段性实训不冲突,要有一定的实训室冗余.在规划实训室规模时,可以考虑专业学生班级人数成立大小不等的实训室.
(2)成立软件工作室.利用校内实训室的条件,创建软件工作室.软件工作室的成员由校内的专业教师和校外周边地区软件企业的兼职教师,及来自计算机专业的对软件设计与开发感兴趣的学生组成.软件工作室可以承接一定的软件项目,在专兼职教师带领下,与学生共同完成承接的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能有效缓解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有偿或无偿对学生在软件项目开发整个流程及团队合作进行短期培训,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并为企业及学生双方创造更多价值.
2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2.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根据专业实际需求,在满足教学实践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在学院原有实训设备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并更新了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成立了计算机应用实训室、计算机组装维护实训室、Java开发实训室、.NET开发实训室、软件测试实训室、软件综合项目实训室和项目开发实训室(软件工作室).为了使实训基地发挥其作用,有序的开展各项实习实训活动,制定了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在实训基地管理上还配备了专门的实训室管理教师与学生.教师负责实训室软件环境运行维护,学生负责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如实训室卫生的打扫及实训室开关门,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训室软硬件的维护管理等工作.利用校内实训室资源成立了一个软件工作室,为了营造更真实的软件开发实践情境,更好地维护工作室的运营,工作室成员可以争取更多的软件设计客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工作室既要向企业展示自身的优势,如较强的技术实力等.在争取客户过程中,为工作室的员工提供了更多与企业进一步接触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为企业招收优秀的软件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2.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软件技术专业与北大青鸟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青鸟软件技术专业,由我院和北大青鸟共同研究专业课程体系,共同为学生联系对口的实习岗位.在学习期间,由北大青鸟企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培训,并带领学生参与到一些项目的开发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与北大青鸟的合作中,学生每年都可以参加北大青鸟组织的院校赛,并设立了奖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参加比赛的热情.
3结束语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2
互联网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与公路、港口、水、电、煤等一样,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互联网的普及,使数据成为生产资料,人类从IT时代进入DT时代。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文本、图片、音视频等海量的大数据,通过有效计算分析和开发,产生新的价值。计算就是公共服务。云计算改变了用户对计算资源的获取方式,从购买计算机产品独自构建计算设施转为寻求社会化公共服务,人们获取信息及其服务能够像用电一样,用多少,付多少。
互联网(及其基于之上分布式协同共享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对人类社会将产生广泛、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美国当代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分析了以零边际成本电联网(如分布于各家房顶的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的集成)、信息互联网、物流网组成的智能物联网为中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认为未来几十年内全球经济将进入商品与服务免费时代,人类社会将发生颠覆性变化,逐步进入协同共享社会[1]。
自2014年起,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进行了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软件技术”
的研究。
拟通过3年建设成为主动对接和服务四川省区域经济重点发展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高水平、有特色,省内领先的软件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1 软件技术岗位职业分析、培养目标及定位
软件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早已不只是当年的编程项目易失败的“软件危机”,而是若不重视“线上”(互联网)编程、运作就会带来的生存危机;同时,云计算[4]使计算能力不再封装于具体的软硬件产品中,而是以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呈现,创新了商业模式,因而小公司可以与大公司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去创新。
调查研究发现:制造业、移动互联行业、电信行业、消费电子行业等工业、农业、政府、交通、科研、教育、军事等企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需要大量技能型的从事移动端软件开发(IOS、Android[6]等APP程序开发)、公众平台开发,以及企业级系统开发(Java EE、ASP.NET[7]等)程序员、软件测试等助理工程师;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及云端二次开发程序员、助理工程师;软件销售服务、售后技术支持等助理工程师。软件技术专业除了面向这些主要岗位外,次要岗位是:从事局域网、移动互联网应用维护、计算机设备维修等的助理工程师。其他职业面向:企事业、服务业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助理工程师等。
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以云计算应用和云端二次开发程序员、助理工程师为例):1)思想品德素质:热爱祖国,思想品德好,法制观念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2)专业素质:掌握云计算和大数据基本概念,能够进行IaaS、PaaS、SaaS[5]等云计算的初步应用和云端二次开发;了解IOS、Android等移动端操作系统,能使用Java、Object C(或Swift)进行程序设计;掌握企业级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和软件测试的基本知识;能够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系统。3)身心素质:具有吃苦耐劳、能承受挫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4)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软件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与企业级系统开发(Java EE、ASP.NET)、基于移动端操作系统(如IOS或Android[6]等)的应用,进行程序设计、测试、维护和售后服务,进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初步应用及云端二次开发相适应的文化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工作在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
毕业生需要获“双证书”,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前,学生需要参加相关考试并获取初、中级程序员认证,信息产业部颁发的计算机高级操作员认证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企业信息管理师(中级)中的一种。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 在项目推进上,既传承学院的优良传统,又力求有创新发展、易于落地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1234”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1234”人才培养理念,即:1个目标(综合素质高的知识技能型人才),2种办法(因材施教、特色人才培养),3条主线(知识、技能、素质),4个平台(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业孵化)。
进而把“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业孵化”称为“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传承“1234”人才培养理念中的“2”,建立了软件技术专业“特色班”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实施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他“普通班”对应“因材施教”,实施“就业导向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CDIO体系”(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宏观VOCSCUM链式课程与微观上课程内容结构狭义CDIO模式结合)[2]和“1.0(基本能力)+1.0(职业能力与素质)+0.5(岗位技能)+0.5(顶岗实习与就业)”人才培养模式[3]。基于 “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软件技术专业的“四段式+五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2.2 建立分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测评体系
以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为目标,通过引入合作企业理念,创新和探索建立了能力层次分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测评体系。人才培养分为4个阶段(Level:L): L0-L50(技能储备);L50-L100(仿真实训);L100-L200(岗位实训);L200-L300(实习就业以及创业孵化),如图2所示。
2.2.1 技能储备阶段(L0-L50)
周期:前3个学期。培养目标:具备完整的工程知识体系、掌握项目开发常用知识点的基本应用、具备一定的工程开发的规范度和熟练度。设计思路:本阶段即基础教学阶段,根据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合格人才标准,分解成所需要具备的知识点,封装成本阶段的6个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操作系统、Java 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技术、Web编程技术、系统分析与设计UML)。培养方式:进行基础授课教学。
2.2.2 仿真实训阶段(L50-L100)
周期:第四学期。培养目标:具备项目工程思想、能够根据项目分工完成工作任务,具备企业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设计思路:专业教学阶段,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思想。根据校企合作企业积累的产业项目经验,将相关的产业技术和业务流程开发成仿真实训案例,并在实训基地搭建产业环境,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入到仿真案例中,进行专业课的学习。遵循教学规律,对应相应的专业课程。培养方式:重在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目标,选择相应专业方向依照专业案例要求扮演对应角色, 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进行仿真实训学习。还可以根据学习效果,调整职业发展方向及所扮演角色。例如,可以仿真实训程序员,软件测试助理工程师,云端云计算系统应用和二次开发程序员、助理工程师,软件销售、售后技术支持服务等助理工程师岗位的项目,分别涉及Java EE、ASP.NET、IOS、Android、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
2.2.3 岗位实训阶段(L100-L200)
周期:第五学期,通过L100后到达到L200前。培养目标:胜任项目开发相关岗位的综合要求、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创新能力。设计思路:岗位实习阶段采用还原企业岗前培训与试用期锻炼的教学思想。根据校企合作企业的基础和经验,引入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国际化产业项目,采用500强企业的管理规范和制度,并配以经验丰富的高级项目经理作为职业导师进行实时指导。培养方式:根据合作企业所承接的产业项目,吸收相对应的老师和学生进入。在融入过程中,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项目所需技能和业务经验,更能够体验500强企业的工作氛围与规范。在良好氛围和项目经理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完成社会人向职业人角色的彻底转变。
2.2.4 实习就业阶段(L200-L300)
前面3个阶段各对应1个层次,本实习就业阶段则分为2个层次,即:第4层次实习就业,第5层次创业孵化(共5个层次)。周期:第六学期,通过L200后到毕业。培养目标:成为知名软件产业公司所需人才,突出者可从事创业孵化工作。设计思路:通过安排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企业实习岗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双向选择,最终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和舞台。培养方式:依托合作企业众多国际厂商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资质,为学生提供实习派遣机会,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能力特点,安排适合个人发展的环境和岗位,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选择,优秀学生甚至可孵化自己的产品,进行创业。
3 构建“模块化”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软件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基于生产性的职业角色定位,进行职业能力的分解,将其划分为社会能力(沟通交流、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等)、方法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专业能力(计算机基本能力、专业核心技能、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四个能力层次),如图3(上部分)所示。在专业核心能力中,以某一能力的形成为主线,按照每种岗位的工作过程将整个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划分为:Web设计、数据库管理能力、软件测试能力、Java SE开发能力、Java EE开发能力、软件工程能力、云计算开发能力、大数据应用能力8个能力模块,每一个能力模块安排2~3门技术课程或应用课程为之服务,以就业岗位为着眼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用人单位需求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适应性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岗位实习”为主要环节,构建以“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岗位实践能力培养+软件开发能力培养”为层次框架的“模块化、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如图3所示。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中的“训练基地”部分,软件技术省级重点专业生产性实训工厂——移动互联网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已完成。
4 专业建设成效
建立了“校企双专业带头人 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5人)校企双教研室主任 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师生到企业实践并服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制定了“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等制度。创新了“四段式+五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普通班)与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特色班)相辅相成建设上突破;将传统软件开发上升到企业级。
教师多批次到中科院计算所等处参加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高级培训并取得职业技术水平证书,骨干教师赴德国参加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训,逐步形成专兼结合、梯度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了生产性实训工厂——移动互联网创新实训基地(包括云计算和大数据实验室等);进行了5+1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及资源包的建设;“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相关教材已经出版。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搭建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绩显著,获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和省级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各1名,完成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法院“掌上诉服通”等App应用软件产业项目;在有40多所高职院校系主任(院长)和9个企业的专家200多人参加的四川省计算机学会高职高专分会2015年年会上介绍该专业建设经验,引起极大的反响。软件技术专业在校生1 200多人,人才培养效果明显。在2015年“甲骨文杯”全国Java程序设计大赛B组中荣获西南赛区一等奖第一名等。第三方用人单位调查评价高,广受社会欢迎。
5 结语
校企深度合作的软件技术专业“四段式+五层次”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特色人才培养的基于软件技术核心职业能力构建的“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以及将传统软件开发上升到企业级,与针对普通班学生的因材施教的“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VOCSCUM-CDIO)”相辅相成,解决了老三段学科系统化后的课程系统结构、体系化和内容的先进性等问题。基于此,明确并实践当前“软件技术专业”的定位、培养规格、教学团队、实训基地、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等规范,为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3
关键词: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5-0059-04
1软件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软件技术的变化和更新速度之快,为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软件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像印度、爱尔兰等国家的核心支柱产业。我国政府对软件产业高度重视,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文件,并在全国范围的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规划了软件园,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形成了良好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需要大批成熟的软件企业带动软件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软件人才。虽然高校每年不断的涌现软件技术专业或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但满足企业要求的很少,这说明什么?说明高校设置软件技术等专业时缺乏软件技术职业教育的理念、目标和培养模式,更缺乏软件工程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多数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还基本停留在从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而软件产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直接面对软件工程中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软件工程不等于计算机科学”。
软件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规格,有没有具体的标准?这需要从软件企业的组织架构分析,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完全基于项目管理,而软件项目的实施需要软件项目中的各种角色协作配合,共同完成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各项任务,软件项目中的角色往往对应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而这些角色的职责正是软件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软件项目中的角色有哪些?让我们来分解一下,角色是抽象的职责定义,通常由一个人或作为团队相互协作的多个人来实现,项目团队成员履行一个角色或多个角色。角色包括分析员角色、设计开发人员角色、测试专业人员角色、经理角色和其它角色。分析员角色用于组织主要从事需求的获取和研究,包括业务流程分析员、系统分析员等;设计开发人员角色主要从事软件设计与开发,包括架构设计师、类设计员、数据库设计员、实施员(代码的编写与测试)和集成员等;测试员角色主要从事软件测试工作,包括测试设计员和测试员等;经理角色从事软件工程流程的管理与配置以及技术的管理工作,包括项目经理、技术总监、配置经理、部署经理等;其他角色主要从事项目支持或负责其他职能,包括系统管理员、技术文档编写员、工具专家、产品包装员、产品培训员等。
以上的角色涉及软件工程项目中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制定软件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依据,这些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实现,通过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很难配套,无法做到与软件项目中岗位的无缝链接。而项目教学是实现其目标的最佳方案,项目教学如何实施,需要从教学模式谈起。
2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探讨
2.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在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占有统治地位。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后半叶,经过历代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实践探索,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有捷克的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度的“大教学论”,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理论,以及美国布鲁纳的按照学科内容自身的体系结构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科结构论”,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学习过程是一种复杂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要涉及认知因素,又要融入情感因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学与教”理论对此以很好的支持,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动机理论。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方面和基础教育领域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案,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以接受学习的方式通过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再加上学习动机的内驱力,以及“传递―接受”教学策略的调配,能够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这种模式下,完全由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尤其是软件技术专业的多数课程,不宜在该模式下进行教学。
2.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力发展的环境下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西方日渐风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而Internet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土壤。其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要求学生成为知识信息加工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其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能促进“发现式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但其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了不爱问、也不想问的被动式思维习惯,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弱,当学生的自由度过大时,不少学生不能有效利用资源和时间,甚至个别学生打游戏,这样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2.3“双主”教学模式
结合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接受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知识的存储器和考试的转发器,而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的主动学习、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教师的主导需要在教学目标下进行,设定明确的任务和知识点,然后鼓励学生围绕主题积极思考,挖掘学生的不同思路和各种解决方案,最后教师以讨论的方式在多种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佳方案。
“双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出最佳效果,但教学策略基本上是固定的模式,每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是不能够轻易改变的,而且不同教师在不同课程中的运用会出现参差不齐。对如何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领悟,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体会,如果针对同一个班的学生,学生需要在不同教师的不同课程中不断地适应调整这种参差,有的学生会无所适从。
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项目教学,它是软件工程项目在教学中的贯彻执行,并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2.4“动态适应”教学模式
“动态适应”教学模式是根据工业伺服系统或工程闭环反馈系统的思想而提出的教学模式。一个工业控制系统或电路系统是否稳定,要看它是否具有反馈控制,当系统的输入引起系统输出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反馈调节系统的输入,从而达到稳定的系统输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教学策略是这个系统的输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是系统的输出,其变化用作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使输出达到稳定状态,以保证教学质量。
在软件技术专业的项目教学中,“动态适应”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优势,使得软件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统一。
3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1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项目教学(针对一门课程)
在当前大多数的院校中,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还是基于传统方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不过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些课程,针对一门课,在此教学模式下进行项目教学,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1) 组织机构
在进行项目教学前,需要将学生组织起来,把学生进行分组,便于管理和调动学生,形式如图1所示:
(2)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图2的方式进行:
引导
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欲望,使得问题衔接上次课的主题以及本次课的要点,分析项目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
组织教学
按照组织机构的分组,策划每个小组的项目内容,建立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鼓励小组展开竞争。
精讲
理论讲解要适度、够用,结合项目案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互动
互动包括教师与每个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小组内部每个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讨论、辩论、头脑风暴和练习的方式进行。
总结
对本单元的目标、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回顾,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和需要完成的项目内容,提供参考资料与上网信息。
学习方法通过在课余时间完成课堂上提出的项目任务,并预习下一单元的内容,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
3.2“双主”教学模式下的项目教学(针对多门课程、多位教师)
一个软件项目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的内容,而不同课程的授课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是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的,这样,一个综合项目需要多位教师协同完成。
(1) 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设计
一个学期的课程组合可以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综合项目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但必须对其重新加工设计,使其知识点包含每个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再对每门课程分解出分项目,使得知识点溶于项目之中 。 例如:Java程序设计、Web开发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是一个学期的三门主要课程,利用其可以完成网上购物系统。
(2) 课程授课计划与泳道设计
一个学期的不同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其教学过程就像泳道一样平行,互不干扰,但根据项目教学的要求制定每门课程的授课计划,需要按照项目的阶段里程碑设计泳道汇交,使得各个课程教学之间互通协调。如图3所示。
(3) 课时设计
项目教学有别于理论教学或实训教学,它是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合统一的一体化教学,需要较长课时的教学单元,需要打破传统的以两个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的模式,改为以四个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例如,针对72学时的一门课,一个学期就有18个教学单元。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转变,教师先要作为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然后才是教师;学生先当项目成员(A member of team),然后再是学生。
3.3“动态适应”教学模式下的项目教学
完全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组织教学,软件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反之亦然。整个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必须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1) 课程设计
每个学期的课程根据项目的需要而设置,而项目是解决IT行业或工业界提出的实际问题的工程项目,并且满足软件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软件技术的人才培养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个学期的项目和课程设计按照培养目标进行螺旋式上升规划。即相关课程内容可以重复,但在层次上必须提高或进阶。
以NIIT的两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为例。
NIIT第一学期的课程如下:
Basic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Logic and Techniques
Linux9.0
Introduction to 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Implementing a Database Design Using Microsoft SQL Server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With C++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Java-Introduction
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
Project Book
NIIT第二学期的课程如下:
Core of Java
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
Enterprise Java (RMI, JSP, Servlets, EJB, JDBC)
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
Project Book
从中看到,Java、ISAS、Project课程有重复,但内容和层次是按照螺旋式上升进行规划设置。
(2)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整个学习是由许多小的教学循环组成,每个教学循环中的教学案例针对实际项目的部分功能或类似功能。这些教学案例由专家(教师)采用规范的分析、计划、实施和验证的步骤来解决;然后再对学生提出相类似的另一个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参照专家的方法和步骤来解决该问题,即在专家的指导下的实践;最后学生必须将这些所学的知识综合地用到解决一个完整项目的实际问题上,而且由学生独立完成,即无指导下的实践。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知识点,而且自己独立完成项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就此得到培养。
(3) 教学策略与教学管理
在培养目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项目及全部课程的策划教学由一名教师(专家)承担,采用双语(汉语-英语)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学策略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的变化(反馈)动态调整,即动态调配项目中涉及的新技术、技术难点、重要的概念内容的课时比例和训练强度。
教学管理按照软件企业运行方式进行运作和管理,教学环境接近或达到与软件企业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制定了相关的项目管理规范和编程规范,学生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学生按时上下班,每天签到考勤。
4结论
通过实践探索,项目教学是软件技术职业教育的最佳方案,“动态适应”教学模式是执行项目教学过程的有效模式,它将学生和教师的“学与教”及互动融为一体,而其系统反馈的原理保证了稳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从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的软件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 4).
收稿日期:2007-04-12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4
1教学模式
(一)、以企业为主导转变教师观念,开展能力培训
学校的竞争力并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教学质量,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师。互联网资源更新非常快,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共建共管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在教学方法及教师培训方面也做了极大的创新,加入了卓越项目管理体系,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学生先自学相关内容,进行测验,然后由老师在项目库中分配相应的项目进行实训,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定期参加培训的老师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带回学院,以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主动性,通过校内培训+公司训练的形式,让校企共建的每位教师认清定位,努力提升自己的短板弱项,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通过结果导向,让每位教师在培训时更加明晰自己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全程教师培训保证了教学技术新、整体课程教学连贯,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同时从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另外还有多名教职人员,市场人员,对教学和就业定期进行调研,更多适应企业需求。
(二)、以企业为主导完善招生、教学与就业
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共建共管软件技术专业责任、利益与企业共担,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学校与企业共同的形象和声誉,学生自入校起,企业即与其签订就业协议,学生就业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校企共建共管秉承“教育改变生活”的理念,通过学校与企业双重体系保证学生就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对就业的了解,教师更加清楚如何通过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竞争力,对就业服务的新模式也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对企业资源开发与维护的方法及技巧也掌握得更加熟练,目前湖职信息技术学院正在积极策划“订单班”、“专场招聘会”、“分流派遣”、“人才推介会”、“远程在线招聘”五大就业平台活动,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习就业。
2教学研究
(一)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定位:面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促进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及就业能力。主要专业课程体系:第一阶段:CBT、LogicJava、CLanguge、HTML、Photoshop&Flash、SQLBase、C#&WinFomes、PRT:+WinFoms+SQLC/S第二阶段:SQLAdvance、.Net/OOP、、PRT:B/SB2C、JavaOOP、JavaWeb、JavaScript、XHTML第三阶段:、MVC、C#Advance、EnterpriseLibrary、AjaxAdvance、WCF&Silverlight、.NETPRT、.NETPMP、Struts、Hibemate&EJB、AjaxAdvance、Spring、JBossJBPM、FLEX、J2EEPRT、Oracle、LAMPEnterpriseDevelop、.NETPMP、J2EEPMP
(二)教学方式、方法
(1)目标明确、内容合理够用教学中强调教学的意义及价值,整个教学体系的组织分为二年三阶段进行递进式教学。
(2)课堂教学方式灵活,促进学生发展如:高级语言课堂教学:课前:翻转课堂法:将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在线视频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预习,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觉性。课初:情景导入法:引入相关游戏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游戏怎样由程序编写出来。课中:
1)、案例导入法:导入游戏中的相关案例。揭示知识点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直接关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对比教学法:分别用不同知识点实现程序功能。将两个知识点做类比,用案例展示其异同。
3)、任务驱动法:提出明确任务,以任务为目标,教授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形成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
4)、头脑风暴法:针对任务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课后:
1)、与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交谈,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2)、多与学生沟通,并经常参加班级活动,与学生建立起牢固的感情信任
3)、树立榜样,培养学风,并让优秀的学生做老师的好帮手
(三)创新教学设计原则
1).目标原则:为确保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教学中大到整个课程体系,小到每个知识点,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完善的评估手段,全面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一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达到企业的要求,真正为企业产生实际效益、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的设计按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切实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
3).自主学习原则: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早晚自习、业余上机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并通过在线学习课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4).能力模型原则:为学生设计教学课程时,依据企业对学生的应会需求结果分析,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的评估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模型制订和设计教学课程。[1]
(四)结业及毕业考试
考试认证包括过程考核与认证考试。过程考核由企业总部协助学院负责实施,当考核与认证考试成绩合格,企业总部将颁发相应的认证证书。过程考核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和班主任评定完成的,是对学生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同时,教师和班主任可以利用过程考核的数据,早期发现和诊断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过程考核中每一个项目的完成,都要求学生进行答辩,项目实践促进了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项目结合所学习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利用上机实践、课余等时间,共同完成创意规划、编码、界面设计。教师也可通过答辩直观、真实地了解学生本阶段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后期的因材施教,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结业考试的考试范围包括本学期所有课程的内容,测量学生对目标的掌握程度。[2]
3教学评估与学生管理
为了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以“学生为本”,建立了教学与学生管理质量保障体系,成立了督导部,从教学到学生管理目标、策划、组织保障、过程监控、信息反馈及分析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教学质量与学生管理评估与改善工作,实施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学生管理评估等,为培养高质量IT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学院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及院级相关知识竞赛,以赛促学,广大学生积极参入,多次取得好的成绩。
4结束语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5
1.1企业工程师和软件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在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软件教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降低教育成本,选择以学院教师为主,以专业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由于软件企业工程师和软件技术专家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教学活动,使得软件企业的工作理念、创新思维和企业文化很难被传播到软件学院的教学活动中,导致软件行业工程师和专家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容易导致软件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
1.2校企合作中容易出现企业冷、学院一头热的情形
高职院校都希望软件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到软件技术的研发,以此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动手研发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软件研发技术的特殊性和技术性,使得软件研发企业的研发项目的保密工作与学校的课程进度安排相矛盾,教学进度、学生的数量与保密性等问题的冲突使得多数软件企业不愿与软件专业教师、学生合作研发软件,导致校企合作关系很紧张。
1.3欠缺双师型的教师,教师素质不高
多数高职院校的软件开发专业教师往往一毕业就到学院来实习工作,由于缺乏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由学生直接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使得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往往照搬枯燥的理论知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尤其是无法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文化、经营理念带到教学实践中去。加上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增加企业锻炼的实践机会,使得教师缺乏对软件技术开发专业知识的有效更新。软件教师极少的外出培训机会使得软件技术教师无法与一些先进院校的老师进行充分的技术交流,不利于教师专业技术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1.4软件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有限
由于软件专业教师的授课任务往往比较繁重,使得教师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加上对科研项目的了解比较浅薄以及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申请程序的复杂,使得软件技术教师申请科研项目的数量少之又少。校企共建的核心课程不够使得教师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和申请科研课题的流程缺乏相应的了解。校企共建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对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专业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软件技术开发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软件技术开发企业的未来发展道路。现阶段校企共建的核心课程较少,这很难满足软件技术专业的创新发展。校企共建的软件研发核心课程力度较弱,使得软件课程只涉及到覆盖面较小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训方案。此外,软件专家参与的时间与机会以及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较少,使得软件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有限。
2软件技术研发专业产学研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高新聘请软件技术专家和企业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
聘请软件技术行业专家和软件企业的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更加深刻地理解软件技术开发理论知识,深入感受软件研发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软件设计的文化创新理念,进而完善我国的软件开发流程,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实现学习与实践的双赢目标。这不仅有利于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还有利于为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就业选择提供便利的条件。
2.2在校园内建立校办企业
在校园内,为了实现软件学院教师和聘请的软件技术开发工程师实现对软件企业的共同管理和高效经营,高校可以对外承接软件技术研发项目,构建新型校办软件开发企业。[2]对外承接软件项目所创收的利益,在减去基本成本后,将剩余的利益运用在完善教学设备,引进先进的研发技术和科研项目的资助上,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工程师、专家的创造力和研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研发软件的创新潜力,为建立优秀的高校科研项目提供优越的条件,实现了产学合作方式的优化创新。
2.3提升软件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为了推动软件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软件项目的深入研发,定期对软件专业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和技术培训,提升软件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推行相关的优惠政策激发研发热情,锻炼软件研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既能够提高软件专业的教学水平,又能够丰富软件技术开发的专业知识,提高软件技术开发专业教师接受高校培训的覆盖率,进而使软件学院能够积极选拔优秀的教学骨干,增加专业教师接受国外培训的机会,创新高职院校软件开发的办学理念,优化办学模式,有效传递国外先进的软件技术开发方法和理念。为增加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和出国深造的机会,提高软件技术开发教师的教学水平创造良好的优越条件。
2.4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学科带头人
高校应当创设优越的软件专业建设环境,增加软件学生科学实践的机会,完善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软件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软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对学院教学水平的指标进行有效衡量,为提升软件公司的经营水平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条件,软件专业教师还应当完善科研项目,增加教师培训、进修和出国的机会,为创设优秀的教学科研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应当设计独具风格的校企核心课程,完善软件研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软件研发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教师、专家和学生充分有效的互动和合作。同时制定完善的软件技术专业授课计划和科学的课程标准,提供高质量的授课教案和校本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可以共同发挥软件教师的创新潜能,实现软件企业元素和软件企业文化理念的充分融入社会实践,进而完善软件技术专业的产学人才培养模式。
3结语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6
关键词:能力;高职;软件技术;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334-05
Reform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of“Capacity Progressive, Dual-Line Training”
ZHANG Li-jing, ZHOULi-min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Lanzhou 730060,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form measures, specific practice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software tech? nology professional. Industry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demonst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ability progressive and tworun curriculum system, described the idea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rationality and advanc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build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really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graduates of vocat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quality, has a full range of improved, Greatly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in employment rate and quality of employment. Finally,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professional.
Key words: capacity; vocational; software technology; reform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软件技术专业作为学院示范性建设时期地方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和长足进步[1]。面对IT行业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现状,立足实际,本着“开放、合作、共赢”的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理念,始终坚持“专业对接产业、教学内容对应IT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对应软件开发工作过程”的建设思路,从人才培养模式研讨、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诸多方面,逐年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多渠道进行专业办学合作,工学交替。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获得了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和国家各相关部委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为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推广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许多省区也相继采取措施,积极扶持、壮大本地区的软件产业。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与全国软件产业同时起步的甘肃软件业,经过多年头的探索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发展速度和整体行业水平相比,存在规模小,从业人员少,所占工业产值小等问题;而且布局严重失衡,除兰州市外,其余市州软件业发展非常薄弱,有的市州甚至没有一家软件企业。另外,从行业结构看,目前省内软件业仍以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为主,自主研发企业相对较少,无论行业规模还是整体技术水平,都与发达省区相去甚远。这也为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们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提供了机遇,为缓解区域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专业论证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不同于学科本位的建设,更有别于社会培训机构的速成教学。其人才规格的确立是专业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通过走访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与同类院校的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对其岗位能力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得知,目前企业、社会急缺位于IT人才结构“金字塔”底部的初级程序设计人员、一线销售人员和测试人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软件蓝领”。他对应的岗位群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面向软件外包服务企业,主要从事程序设计、软件编码、测试等工作,完成模块项目任务;另一类面向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岗位涉及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领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技术方向以java和.Net为主,学历要求层次不高。
所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及培养方向的准确定位。以培养职业素质良好,专业知识全面,岗位能力扎实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沟通力和学习力;使其熟悉软件开发环境、掌握开发工具、知道项目开发流程及规范,掌握主流操作系统的使用、数据库管理和常见软件文档的编写,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性。
2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示范性建设时期,作为地方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依托学院提供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我们系围绕专业开办了兰州智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一整套“专业+公司”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方案模型如图1所示。
图1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方式
该方案依托智博软件公司和校内建立的模拟“软件工厂”[2],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按软件公司开发软件项目的流程来进行,围绕软件技术专业群在公司内部设立软件开发部、软件销售部及市场部等业务部门。公司员工由值班经理(老师)和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组成,负责承接中小型软件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软件营销培训、项目团队合作以及应用软件测试等。实践证明,坚持“专业+公司”办学理念的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正确的。它把学生的技能培养划分为技能积累、能力发展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学生在校内基础平台和公司市场化、项目化的环境中交替完成了真题实作,顺利完成从单项职业能力到综合职业能力,经过职业能力迁移形成岗位职业能力的递进过程,增加了就业砝码,做到面向IT企业就业经验和能力的“零适应”期与零距离[3]。
3课程体系的倒推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我们首先得到了软件行业的主要岗位及岗位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筛选出了软件开发和软件服务2个就业方向,及初、中级软件程序员、需求分析员、人机界面设计师、软件销售员等16个应职岗位。如表1所示。
同时,结合岗位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进一步确定了如:数据库操作员、.Net程序员、IBM Java程序员、软件测试员等软件技术专业职业资格取证证书,实行课程置换和考试改革,以证代考,计入学分。要求专业学生必须获取一个以上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并支持学生获取高级证书及不同科目证书。
紧接着,采用“倒推方法、据岗设课”。先根据专业确定的2个岗位群和16个应职岗位,对应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分析每个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获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并对其进一步分类,划分为岗位基础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IT职业素养、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及扎实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程序编码能力;核心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产品测试、文档编制及项目服务和管理能力。如表2所示。
表2软件技术岗位能力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也是职业技术院校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线[4]。这个环节称为据岗设课,是课程体系的内容核心。我们根据获取的岗位能力要求,分别设置平台课程和核心课程;平台课程包括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岗位能力课程和技能拓展课程。以推演架构中显示的专业知识课程为例,如图2所示。其他不在赘述。
接下来,我们根据高技能软件开发人才的成长规律组合课程,使入门学习阶段的课程与编码员的特点相对应;专项学习阶段的课程与初级程序员的特点相对应;综合学习阶段的课程与程序员的特点相对应。也就是说把学校学习的阶段和高技能型软件开发人才成长的过程相关联。最后,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及专业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均衡,我们对同一阶段的课程进行排序,最终形成了软件技术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4双线培养方案的实现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教育教学,培育高端、高技能人才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了专业建设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做法,专业教学的所有活动都要围绕这一方案开展。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软件技术专业改革抢抓学院示范性建设的有利机遇,深入走访企业,调研市场,基于“2.5+0.5”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倒推方法,确立了专业核心课程的主导地位及专业平台课程的开设依据。
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逐年微调修订,不断扩大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力度。从专业建设条件、实训保障等方面,校企共同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共同开发特色教材(讲义)、建立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逐步扩改建了软件技术校内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围绕java和.Net两大主流技术方向,形成了一套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团队突出、校内外实训基地相互补充的双线培养、立体化运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职业能力的递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现了职业能力、专业课程、职业素质和技能证书的四位一体。方案模型如图3所示。
图3双线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从图中看出,我们将专业平台课程和核心课程有序分布在第一至第五学期;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开发技术的起点,顺序平行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以及Java Web开发和开发等课程,同时,软件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相关支撑课程同步开设,第四学期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特长完成校内模拟环境下的软件实训项目开发,最终将基于B/S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训课程作为两大技术路线的落脚点。
第五学期,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开设了TCP/IP协议与网络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技能拓展课程。提高学生适应IT行业发展变化的转岗能力。在课程递进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同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职业素质的培养也贯穿了课程体系的全过程。
5思考与总结
这几年,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对口率达到了70%,先后有60余名学生在上海、无锡、杭州等大中IT企业高薪就业,截止目前有12名学生已经走出国门,开展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研发实践。欣慰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如下思考:
1)“知识精、教学优”的双师教学团队是方案执行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5]。换句话说,软件技术行业本身更新速度就比较快,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要亲自承接项目开发、积累项目经验;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开阔思路,保持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先进性和技能的不断提升。
2)“经验足、技能强”企业兼职教师是方案修订的源泉。企业兼职教师始终活跃在企业软件研发的一线,亲自主持和参与的项目很多,项目经验丰富;对新技术驾驭能力强,市场用人要求变化的嗅觉灵敏。要拓展渠道,大力聘用兼职教师,灵活安排授课内容、时间和地点,使其真正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工作;另外,鼓励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一起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提炼教学案例,培养软件开发的规范意识和实战能力,来一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3)“设施好、功能多”的教学条件是专业建设的有利保障。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校内基础实训平台主要有软件开发实训室和软件技术综合实训室,主要完成软件开发语言或工具教学;2009年学院与IBM共建了50工位的IBM J2EE实训室,在模拟企业环境中,反复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和编码能力。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利补充,依托兰州智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营造职业环境,引进企业项目,开展项目实战。最后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融入企业团队,实现顶岗就业合一。因此软件技术专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好的教学实训条件。
总之,好的方案,要有强大的执行力来保证实施,要取得最佳的实践效果才是真的好,那样的改革才是有效的,才是成功的。事实证明,学院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交流,广泛与沿海IT培训机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等途径,已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力递进、双线培养”的专业建设之路,但IT领域日新月异,我们一刻都不能放松,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中,仍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宋贤钧,陈兴义,王诚,等.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59-62.
[2]任泰明,宋贤钧.“专业+公司”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2):45-46.
[3]任泰明,宋贤钧.“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