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儿童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1

特殊儿童需要特殊教育。而什么是特殊教育呢?特殊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对不同种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别成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

二、让特殊儿童得到有效的教育

那么如何让特殊儿童得到有效的教育呢?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1.运用多智能理论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

传统的智能理论,往往以IQ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智能高低,那些在IQ测试中不能合格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低能儿”,被学校教育淘汰。而以这种的线型思维方式来评价学生,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完全背离的。而多智能理论与其却不同。多智能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其1983年出版的著作《心智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智力定义和测量手段提出了挑战,拓展了对人的智能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对传统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开放性、兼容性很强的理论,鼓励人们用一种多维角度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它也特别适合当今特殊教育的发展。它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它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强弱的差别。因此我们应该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教育强化促进他的长处,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我曾经有这么一个学生,他的语数外三门主课的成绩没有一门合格,我们都几乎对他失望了,可是在一次课余时我意外发现了他在英语书的空白处画了窗外一棵月季的素描,简直惟妙惟肖。原来一直被大家智力低下的后进生,在画画方面却有着难得的天赋。我们差点就把这个孩子给埋没掉了。之后我就一直鼓励他,很快他的天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处理好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

很多特殊儿童都有学习障碍、行为失常的表现,产生的原因非常多。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和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两方面。事实上,在形成学习困难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可单独作用,也可能相互作用。

1)生理因素:一些儿童学习困难可能与脑损伤、脑发育不良、遗传、感染或营养不良有关。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的组合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

2)例如,一个一年级的6岁儿童,他的口头语言达到6岁水平,但在知觉-动作技能上的发展可能只达到3岁水平,不良的知觉-动作发展影响了他的学习,因为与语文、数学学习有关的识字、认数等学习技能的发展与知觉-动作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3)环境因素:儿童生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儿童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造成学习困难。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儿童责任心不足,行为放纵,影响学业。老师的期望过高及不合适的学校教育也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发展。

那么怎么来处理好他们的心理问题呢?首先,我们平时对待特殊学生都可采纳“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原理方法进行多方位辅导,即多支持、鼓励、接纳、安抚,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稳定的情绪,促进发展健全的人格。对一般行为问题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如标记奖励法、忽略消退法、暂时隔离、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替代疗法等;或者进行专门训练,如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等。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者联合运用。如果严重情绪、行为异常难以控制或造成危害时,如严重的攻击行为、兴奋躁动;严重抑郁、焦虑情绪;弱智伴有重性精神病,应马上转介到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治疗,如药物干预、住院隔离等。我校就有这么一位学生,在上课时她有时会突然大吵大闹,或是突然闯进其他正在上课的教室,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该学生的班主任即时与她家长取得了联系,把她送往了医院进行治疗,不但那位学生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而且维持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3.做好特殊儿童的家访工作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2

我们幼儿园在2011年5月份被评为河北省农村示范园的称号,但和城市幼儿园比起来在师资和硬件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师资方面,一个班只有一名教师,没有配备保育员,更没有医护人员,以上这些职务多是笔者和副园长兼职的。因园内教师资源紧张,作为幼儿园的园长,除日常工作外,笔者重点就是负责全园特殊儿童的教育。因他们有的很难在同一个地方集中注意力时间过长,总乱跑。真可谓“上蹿下跳”,让带班老师们伤透了脑筋。因为正常的孩子毕竟占大多数,总是为了一两个特殊的孩子而忽视其他的孩子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而笔者自然而然在完成日常工作后,与这些孩子在一起,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笑,与他们一起玩、沟通,与他们尽可能多的接触。观察他们,对他们多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

2幼儿园的培养措施

我们毕竟是普通园,特殊幼儿是个别的。而我们一日活动的主体是儿童,教学活动的内容与要求符合多数幼儿的认知水平,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关系是“融”与被“融”的关系,教师要充分了解特殊孩子,为他们提供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创造合适的保教环境,在每次教学活动前,笔者都与带班教师进行沟通,制定出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的教学活动目标,在集体活动中充分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和教育形式,以满足特殊儿童不同教育要求,使教学活动能符合普通幼儿发展的需要,又能让特殊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对于特殊儿童更为重要,怎样让他们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过于依赖成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书中,明确要求我们要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和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强调幼儿的社会性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笔者认为这一点对特殊儿童更为重要。对特殊儿童的保护不应过度。人只有经过社会化,逐步接受社会化,习得社会生活技能,我们所处的时代最低的要求。而只有从幼儿时期注重社会性特征的获得,将来才能积极的适应社会环境,乐观的对待人生。我们有针对性的提供和创设活动环境,使幼儿在环境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发展与人交往和社会适应的能力。我园对不同年龄段的特殊幼儿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同时,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准备和奠基阶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教师是专业人员,而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低,素质较差,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家长的率先垂范。幼儿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凭借观察和模仿的方式来掌握日常生活的信息,家长更应注重自身的修养。因此,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的同时,也尽最大的努力改变家长的育儿方式,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以家园共育的方式,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讨论孩子的表现,共同发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3实例观察分析

王俊是大班的一名小朋友,五周岁,男孩,眼睛先天性斜视,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很调皮,家长及其娇惯。在园的表现很让人头痛,小朋友们经常告状,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和他成为朋友。可他却满不在乎,斜着眼睛望着你,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偶然的一天早晨,我在幼儿园门口值班,一个小女孩一进园门,就甜甜的向我问好,我摸着她的头。亲切的问候她。正好王俊在她后面进来,看到他羡慕的目光,我立刻也摸摸他的头。先向他问好,并帮他整理衣服。结果他受宠若惊,一整天都很开心,表现很好。我心里一动,这孩子很向往被人关心、被人爱。一次,我去大班听课,教师讲的是手工课,其他小朋友都自顾地剪,纸屑掉了一地。只有王俊放下手中的剪刀。把地上的纸屑捡得干干净净,还忙得不亦乐乎。多可爱的小朋友!我听完课后,在班内表扬了他,还奖励了他一朵小红花,他别提多开心了。从那以后,我尽量交给他一些小任务,象发餐点,课外活动整队之类,给他锻炼,让他感到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他,树立他的信心,慢慢地他进步了,还主动与教师、小朋友交流了。刚放五一假期回来,我在幼儿园门口,遇见王俊妈妈,她告诉我王俊在放假时一直在讲怎么还不上学,以前他提起上学是很不乐意的,又哭又闹,他妈妈很感谢我们,还给老师们拿来了自己种的甜瓜,我告诉她,不能收,这是我们该做的。她急了,对于这个质朴的农村妇女,我心里酸酸的。还能说什么呢?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3

关键词: 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 现状

一、特殊儿童现状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重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殊儿童的数量只是有增无减。即使科技在进步,还是会有很多特殊儿童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全国残疾人的总数约为6000万人,在我国特殊儿童中仅学龄残疾儿童就将近750万人,而接受特殊教育的还不到40万人。到2000年为止,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仅1539所。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很明显,我国的特殊儿童人数众多,有限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因而造成了特殊教育普及率很低的现状。

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是对于音乐课并不是特别的重视。在特殊学校,人们更加注重技能上的培训,和就业接轨的技能知识学习相比,学校更重视他们今后的就业问题。例如我调查过的特殊教育学校中主要教授一些裁剪衣服、配钥匙、做饭等这类课程。虽然从物质角度上讲很实用,但是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特殊儿童的精神一般比普通人群的精神更加脆弱,需要更加关注,但是现在的现状并没有足够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这样的现状需要人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特殊儿童为什么需要进行音乐教育

特殊儿童需要人们的关怀,但不是过分的同情,他们更需要人们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对待他们,而不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特殊儿童有缺陷部分,也一定会有优秀的地方,人生来是平等的。特殊儿童需要像普通儿童一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需要以健康、自信、充满希望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普通的人群需要音乐,特殊群体也同样需要音乐。文化课程可以让学生获得技能上的知识,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所需要的基础,而音乐教育则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让他们用更加积极的心理加入到更加美好的生活中。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教学过程,音乐教育不在于最终结果能否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或是艺术家,而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这种乐趣,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正是特殊儿童所需要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审美情趣,让这些特殊儿童了解到生活中的美丽。特殊儿童的生活会与普通儿童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这些特殊儿童的心理都有一种自卑感,这种有时会让这些儿童慢慢地把周围的一切都看得非常灰暗,并不是世界灰暗,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灰暗了。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眼中的色彩,让他们的眼中不再只有灰色,而是更加色彩斑斓、明亮鲜艳的世界,让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一张黑纸上有一个白点,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积极乐观的人会看到黑纸上的白点,悲观的人会只看到白纸上的黑点。不能说特殊儿童的生活就是一张黑纸,或是一张白纸,但是如果他们能看见白色,他们的生活就不会非常痛苦,痛苦与幸福往往取决于个人的观念上。审美情趣的提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美、了解美、欣赏美,从而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即使生活中充满苦难和艰辛,但是他们的精神是积极乐观的,所以他们的生活是快乐幸福的。

音乐是没有语言的,是一种抛弃了语言文字的交流手段。即使不会说话,看不见对方,但是通过音乐就能很好地进行交流。特殊儿童的自卑情绪会导致他们越来越自闭,而音乐教育正是一种无言的沟通与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灵魂深处的对话,比起一切的语言文字更能传达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让与世隔绝的特殊儿童重新走进人类交流的过程中。音乐的交流不存在歧视与不平等,在这种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进行人与音乐的交谈不会让特殊儿童感受到挫折,而是更加敞开心扉地接受音乐、接受交流,进而接受别人。音乐的这种功能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是拉近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距离的有效手段。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际的手段之一。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是个人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在聆听音乐过后,在学习音乐过后,会让特殊儿童与音乐发生共鸣,与参加音乐教育的其他学习者产生音乐共鸣,这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是非常需要的。集体的心灵对话强于语言上的对话。

特殊儿童的集体意识和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需要加强培养,音乐教育恰恰就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关系。有的音乐作品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比如,合唱、合奏、集体舞蹈等需要集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配合,这就培养了特殊儿童在集体和人与人协作方面的能力。除了合唱、合奏、集体舞蹈外,独奏、独唱独舞也需要协作意识。在独奏独唱、独唱、独舞时涉及与伴奏之间的协作能力。要想让独奏者和伴奏者之间形成默契的配合,也需要有足够的协作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这种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在不断地加深,使特殊儿童能够融入集体与集体中的成员形成很好的写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意识培养,他们才能融入社会这个大的集体当中,并且能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形成很好的协作关系。

音乐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无论是特殊群体,还是普通群体,只要他们的精神、内心、人格足够健全,就是可以弥补他们身体上的缺陷的。音乐教育促进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一个对周围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以美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乐的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国家一再强调音乐教育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虽然普通百姓觉得这个作用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不光对社会,而且对周围的人有所贡献,在这种贡献中,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获得自我满足感,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好的道路。很多特殊群体对于社会上的人和事物非常不满,常常抱怨生活,然而生活的不幸常常正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没能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周围的人们作贡献,自然不会被周围的人所接受,即使是普通人,不为周围的人作出贡献,普通人也是会被讨厌的。特殊儿童通过学习音乐,可以培养道德情操,进而抱着更加高尚的情操进入社会,与人接触。久而久之,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他们。音乐家们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是为了表现对人和事物的一种真知灼见,以达到追求真善美的目的。每当聆听到这样的音乐时,会自然地被艺术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所打动,进而追求真理,养成真诚待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如何开展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

在特殊教育学校认真开展音乐教育,在学校中应该加强集体性质的音乐教育,例如合唱课程、合奏课程、舞蹈课程等,这样的集体教育比较适合在学校中开展,而且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合唱与合奏可以是不同年级的儿童集体参与,也可以按年级或是班级进行学习,并且开展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唱比赛、合奏比赛、舞蹈比赛等,会更加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热情。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给予特殊关注和支持,这样才能真正地开展音乐教育,学生也能从这种音乐教育中得到他们所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

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像对待普通儿童一样,除了加强在学校的音乐教育力度外,还要加强课外音乐教育。普通孩子学习音乐的越来越多,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音乐教育在普通儿童中日益受到重视,而特殊儿童学习音乐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特殊儿童对于音乐的需求比普通儿童更加迫切,但是重视特殊儿童教育的人却很少,大家更加强调的是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的贯彻落实。学校中的集体性质的音乐对于音乐学习非常必要,但是集体中的人数非常多,想要学习到更加细致的音乐知识非常不容易,这就需要课外的音乐教育进行补充,要想真正地达到一定的审美水平,只有学校的音乐教育还不足以达成音乐教育的审美目的,还需要更加细致的音乐讲解和学习,课外音乐教育多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对于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让他们学习到真正的音乐艺术,学习到真正的审美能力。

特殊儿童比普通人群更加需要音乐教育,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加强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让他们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音乐教育,给他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人民文学出版社.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4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儿童;聋儿;成长

文献回顾

特殊儿童包括弱智、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学习困难、语言障碍、肢体残疾与病弱、情绪与行为障碍、超常儿童等(张福娟、江琴娣,2005)。按照联邦政府的定义,聋儿(Deafness)是不能接受口头语言,甚至于借助助听器或其他形式的帮助也不能听到人们讲话的严重听力丧失。重听(Hard-of-hearing)就是比聋要好,但是对儿童的教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的听力丧失(艾伦、施瓦兹,2005)。而《残疾标准》把听力障碍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双耳听力丧失或有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的环境的声音。可分为聋和重听两个级别(张福娟、江琴娣,2005)。

而笔者这一研究是针对聋儿即特殊儿童当中有听觉障碍的儿童进行的,旨在研究这类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关于这一群体在早期所受教育对其生活以及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从家长的角度或对聋儿的变化的观察来了解聋儿早期教育对聋儿成长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采用这样的方法原因是: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研究者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的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和理论(陈向明,1996);定性方法可以依据典型的或少量的个案的资料得出结论(袁方、王汉生,1997)。由于条件的限制,笔者所能找寻到的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很难进行定量研究。

个案描述

本文被访谈的个案均为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的学生家长,该聋儿康复中心位于北京市德胜门附近的胡同中,是笔者有着两年实习经历的一个特殊教育机构。

A: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某学生的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为祖孙关系。其孙女现年三岁,属于先天性失聪。个案和其孙女一家都来自外地,为了更好的配合聋儿康复中心的教学在学校附近特意租房住下。

B:曾为聋儿康复中心学生家长,与学生为母女关系,其女儿现年十岁,曾经在聋儿康复中心接受过一年的教育和训练,个案的女儿已在某普通小学就读。

笔者通过对两个访谈的资料分析得出一些关于聋儿的教育问题的思考。笔者将得出的想法以聋儿教育为主线分成了以下三个部分:

一、聋哑儿童的家长对儿童抱有殷切期望

1.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来第一天哭的厉害,就是不愿意来上学,我没办法只好天天来看着她。”“她妈妈就在旁边租了个房子。”(A)

“总觉得她还是来接受一下训练比较好啊。在家里教的都是我们自己家的话,我家原来不是北京的,就不是普通话。”(B)

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未来都有着不同的设想,都希望聋儿能够和正常的儿童一样生活和学习,希望儿童在社会上能够适应。

“当然是希望她能直接去上普通的幼儿园啊。”(A)

“希望他能跟你们这些学生一样去上大学啊。就跟一般的小孩子没有什么区别。”(B)

二、家长对聋儿康复中心抱有期望和自己的评价

1、家长对聋儿教育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视。认为只有好的课程设置才能使儿童有更多的发展。

“比如他们有体育课啊,认知课,美术课啊什么的,感觉都挺好的。”(B)

2、家长对聋儿康复中心的作用很有信心,认为聋儿康复中心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

“有些小孩,象他(手指聋儿康复中心一学生),就来了一年,说话都这么好了。他九月份都能去普通幼儿园了。”“我家孩子应该一年以后也能差不多了吧。”(A)

3、家长对聋儿康复中心师资较满意,同时认为儿童发展同老师的努力密不可分。

“这里的老师很辛苦啊,真的,特别辛苦的(反复强调)。有些小孩,象他(手指聋儿康复中心一学生),就是来了一年,说话都这么好了。他九月份都能去普通幼儿园了。”“这里最主要就是教孩子说话吗。老师们都很好。”(A)

4、家长认为聋儿康复中心有自身的优势,认为那些优势对儿童的发展很有好处。

“还有大概就是聋儿的环境吧。感觉这里有很多一样的孩子,有很多了老师,还有象你们这样的志愿者,然后还会有很多外国人来参观。” (B)

三、家长对整个社会抱有期望

“让他们知道有很多跟他们一样的孩子啊,这样不会自卑。还有就是可以接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而且那些人也还是没有什么歧视啊或者不好的想法。”“ 孩子英语还有点担心。”“ 以后英语也是要练的,就是以后就不知道了。”(B)

个案在担心孩子在走出聋儿康复中心走向社会之后会有怎样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个案对整个社会对聋哑人士甚至特殊人士的态度也有着自己的期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聋儿的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聋儿语言能力发展上,还包括儿童心理、德智体美等方面。

①因为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课程设置,聋儿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着训练和发展。这些不同的锻炼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能够起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聋儿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其适应早期教育之后的生活和学习。

②聋儿在学校中的早期教育也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聋儿康复中心拥有专业的老师及大量来自北京各大高校的志愿者,同时聋儿康复中心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种集体教育与单独教育并存的方式。这使孩子明白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并不突兀,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孩子存在,同时志愿者和老师使得他们明白有很多群体在关心着他们,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受到很多人关注的。

③当然,聋儿的早期教育中最关键的还是对聋儿听力、认识和发音上的训练,聋儿的早期教育有着专门的一套训练方法和步骤,只有在这样一套专业的训练之下儿童才会系统的在听力、认识和发音上发展和进步,以后才能够和普通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这一点也体现了聋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2.家长对聋儿的早期教育有着自己的经验看法和各种的期望,同时这些看法和期望不仅仅单独针类似于早期教育的学校,还包括儿童本身和整个社会。

①家长都认为聋儿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老师的教学水平十分重要。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家长尤其重视老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他们的期望,他们认为只有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才能够使聋儿有快速和正确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家长也认为丰富的课程设置有利于聋儿的全面发展。

②有些家长也在担心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后会有怎样的发展。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聋儿在接受了这些早期教育后不一定就能够完全适应走向社会,可能需要很长的过渡期或者很好的衔接,而这些除了需要聋儿的家长和学校的努力之外,社会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看出家长对社会对聋哑儿童的态度也有着自己的期望,期望社会能够帮助聋儿适应走向社会的变化。

二、建议

①笔者认为聋儿的早期教育方法选择上最好还是选择专业的学校教育,其优点和好处在研究中显示的十分明显。单一家庭教育或非专业的早期学校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都极有可能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儿童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发展和适应问题。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5

关键词:特殊儿童;全纳教育;随班就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87-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潮流,其发展已从经济领域迅速延伸到政治、文化、科技、信息、教育和安全等领域,而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必定要承受来自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外在因素而非教育系统的自身因素”,这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而决定着教育前进和发展的方向、进度和目标。教育目的在反映社会的一般要求和国家的政治目的以外,科技创新和发展也愈来愈影响到各类教育。

21世纪,全球化态势日渐清晰,快速发展成为超越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态势,并演进为席卷全世界文教和思想领域的态势。教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受到全球化最直接和最深入的冲击,教育全球化已经变成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共有特点。

一、全球化助推全纳教育发展前行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萨拉曼卡宣言。《宣言》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并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纳教育受到国际教育界的热切关注,许多国家认可其教育理念,形成一股探究全纳教育的热潮,并使其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非常流行的教育词汇。全球化是推进全纳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在科技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政治、文化、经济还是其他社会各个方面,都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因此,从全球化的视角来指导和审视全纳教育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全纳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既是对受教育者受教育权利的保证,又是对受教育者平等享受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的保证。世界各国政府和教育工作者都在寻求和探索能真正实现对每一个儿童公平教育的一条道路,这其中也包括对特殊儿童教育公平性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然而,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教育公平仍然是特殊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实现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特别是将全纳教育思想贯彻到教育中去,是特教工作者乃至我国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随班就读——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

随班就读,是我国体现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儿童教育模式,也可以说,随班就读是中国式的全纳教育。在西方回归主流思想影响下,随班就读是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经济快捷的方式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临近的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特殊儿重随班就读这种形式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其实早就存在。一些地方的小学,在上世纪中期就接收了本地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小学与正常孩子一起接受正常教育。但在1988年教育部才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和多年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坚持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进行特殊儿童少年教育的新格局”。随班就读经费需求少,效果显著,使特殊儿童直接进入普通学校进行教育,有效地提升了特殊儿童的入学率,有利于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有利于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教育融合和共同提高。

为了能够使随班就读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相关职能部门特为此制定了一些适用的法律法规,为各地教育部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了保障。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维护了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为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三、目前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理念落后,师资难以保障

随班就读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补充与辅助系统,它兼有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双重特点。它既是在普通学校中采用普通教材教法开展的教育活动,又是具有特殊教育特色、需要运用一些特殊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有需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因此,随班就读需要教师身兼两种身份,并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熟练运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套教法,做到四心,即爱心、细心、耐心和关心。但是,在现实中很少有教师能够达到这些要求。因为,现今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没有特殊教育的背景,不懂得如何教育特殊儿童,只是一味的对他们降低要求,而不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使许多随班就读的孩子感到压抑,挫伤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 普通学校班级人数过多,教师无法给予特殊关注

由于目前多数学校班级人数众多,如小学每个教学班人数经常超过40人,中学每个教学班人数经常超过50人。学生人数与任课教师人数比例失衡问题严重。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常常会顾此失彼,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更不能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开展相对应的教学指导。看似公平的课堂,实际并不公平,我们倡导的教育机会均等并没有真正实现。

3 管理系统不健全,随班就读学生处境尴尬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原因,大多存在自卑、交往障碍、学习障碍和自理能力差等一些问题,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与指导。然而,在随班就读学校中,由于特教人员和一般教师特教知识的缺乏,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而只能是出了问题才去寻找专业人士帮助,可见相对应的管理系统不健全,使随班就读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处境尴尬。

4 督导评估工作滞后,不利于教师开展工作

对随班就读工作缺少必要的、科学的督导和评估也是造成随班就读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随班就读工作不单单是随班就读学校自身的事情,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和特殊教育系统共同的责任。随班就读作为特殊教育的有益补充形式,理应得到特殊教育专业人士的定期监督与指导,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为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但事实上这些都难以做到。

5 同伴间相处困难,家长观念陈旧

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存在差异。正常儿童孤立、欺负特殊儿童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使得特殊儿童更加自卑,不合群。同时,有些正常儿童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对班级中的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排斥和歧视,而有些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的家长本身就是残疾人,又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帮助,致使这些孩子更加无助。

四、对策与建议

1 转变观念,提倡全纳教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全纳教育理念给了我们正确的实践依据。不管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教育民主的基本要求。很多时候人与人的不平等来源于社会对差异的偏见和歧视,我们只有转变观念才能指引我们勇于变革。

2 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重视,建立专家支持团队

针对我国现今的随班就读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全纳教育思想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借鉴外国相关经验,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使随班就读工作开展情况记入学校整体考核工作之中,确保随班就读工作落到实处。此外,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织和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的特殊教育专家团队,定期深入一线,对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使随班就读工作更加专业化。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雅进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师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加强随班就读师资的专业化建设,是顺利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有力保证。师范院校应加开特殊教育相关课程,普及性地开展特殊教育方面的教育。随班就读学校应对有需要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方允许上岗。

4 多方共育,培养特殊儿童

学校、教师要对学生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正确引导普通学生,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帮助正常儿童理解和尊重特殊儿童。对于特殊儿童,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培养他们勇于拼搏和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正确引导他们走出压力和自卑及树立自立、自强和自信的乐观精神。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6

[关键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普通幼儿园;学前融合教育

有特殊需要儿童是“那些身体素质或学习能力或高或低,其水平与常模之间的差异程度使得他们需要接受个别化的特殊教育计划的儿童”[1] 。2014年1月8日,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把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提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等一系列措施。”[2]学前融合教育是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0~6岁学前儿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学前融合教育日益成为全球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所关注的新思潮和新观念。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事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英美等发展国家相比起步较晚。除上海、北京、江苏等发达城市和省份已经开始探索学前融合教育外,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轻度障碍幼儿未能得到社会和幼儿园的特别关注和有效帮助。

一、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的数量在增加,但总体比例较低、在园生存状况不佳

目前,国内上海和江苏等地学前融合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学者对江苏省、湖北省、浙江省、上海市的部分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这些省市的大部分幼儿园招收一定数量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大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在自己班级里遇到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李伟亚通过对浙江省10个不同地区的普通幼儿园调查发现,当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有发展缺陷的幼儿。其中,弱智幼儿比例较高,其次为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幼儿。另一类为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包括认知能力缺陷幼儿、出现攻击性或破坏等情绪行为问题幼儿以及对周围的人和活动无兴趣的幼儿。[3] 王婷婷对江苏省70所公办幼儿园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比例很低,目前大部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被拒绝在普通幼儿园门外。60.4%的普通幼儿园对于特殊需要幼儿是拒绝接纳的态度。[4]今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在幼儿园的数量将会持续性上升。但是,已在普通幼儿园的特殊儿童各项活动的参与度不大,为其提供的支持系统缺失,生存状态也不容乐观。

二、幼儿园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提供的支持系统缺失

1.行政、经费支持不足,园所领导重视不够

学前融合教育的落实需要经费的支持,由于学前教育资源有限,绝大部分幼儿园班额较大,如果接纳特殊儿童就要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班级教师在工资待遇上有所提高,而且相关的设施、课程、培训都要具有针对性,势必给园所带来额外的负担。由于学前融合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缺失,也没有提供相关的经费支持,受行政扶持力度、园领导融合观念以及家长等方面的影响,绝大部分的幼儿园会拒绝接纳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2.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知识与技能缺乏

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需要教育工作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需要教育工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学前融合教育应从小班幼儿就开始的。目前,全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中并没有开设特殊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致使我国缺乏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普通幼儿教师。[5]由于对学前融合教育了解不足,很多学前教育毕业生工作后对所在班中的特殊儿童无能为力,对学前特殊儿童采用的干预方法也不当,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采取忽视、忽略的态度。有些情绪行为的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一起经常影响教学秩序、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3.资源与环境支持不足

一方面,社会支持支持不足以及幼儿家长在内的社会大众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关注和接纳态度影响。而大陆地区的支持性没有体系,不成组织。普通幼儿家长自身融合理念及获得优质教育服务的限制,会拒绝幼儿所在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而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家长希望特殊儿童能够解除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又会担心幼儿园能否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平等教育资源、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另一方面,幼儿园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的设备有限。由于与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有关的器材、评估工具和教育教材紧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很难在普通幼儿园中接受普通教育,对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

三、普通幼儿园安置特殊儿童的可行路径

1.提高政府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事业的重视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尽管国内相关政策法规,例如《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提到通过普通幼儿园等幼儿教育机构开展学前融合教育。[6] 2013年3月21日,《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入园,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予以照顾”等规定内容。[7]但是具体的可操作和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提出。一方面,国家应该成立特殊教育咨询会,研制特殊教育法规、建立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网络,提供特殊教育服务措施等。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辖区内的幼儿园管理工作。因此学前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除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下达外,主要受制于地方政府对当地学前融合教育事业的建设规划力度。当地政府应制定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

二是加大学前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较低,没有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所以应该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其中学前融合教育经费要占一定比重,而且要重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经费投入力度。

2.加强地方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培训

一是大力培养学前融合教育领域人才。当前师范类院校,尤其是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加入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比如加入特殊教育导论、个别化教育、特殊沟通技能、感觉统合训练等课程,使未来的幼儿教师在职前就初步树立一定的融合教育理念和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方法。这将使学前融合教育更容易成为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理想。例如,作者所在的黑龙江省绥化学院在2007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两个专业依托现有资源,在课程设置上凸显学前融合教育,利用师资和各专业课程优势: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师教授特殊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幼儿舞蹈、儿童美术技巧等教学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也设置特殊儿童选修方向,开设特殊教育概论、随班就读教育、感觉统合教育、自闭症儿童心里与教育、行为矫正等课程。学生毕业后,既能够在特教机构从事特殊儿童教育又能够在普通幼儿园中开展融合教育。

二是建立特教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做好职后培训。利用地方高校资源,根据所在地区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可以分批、分类、分级进行融合教育培训。绥化学院在2013年暑期开展了“黑龙江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骨干教师培训班”。来自黑龙江省13个地市的特殊教育一线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此次培训开展了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实用方法、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矫正技术等课程内容。还邀请台湾师范大学林宝贵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张宁生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张文京教授开展系列特教专题讲座。今后,特教师资培训中心有赖于借助行政力量发挥地方引领作用,将培训对象扩大到幼教系统。

3.建立资源与支持系统

一是建立家、园、校、社会等机构为一体的专业团队。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必须建立特殊儿童教育的支持系统,获得园外专业支持,实现普特结合、医教结合、家园(社区)结合,切实得到系统的、持续的支持与援助。[8] 首先,如果当地高校有特殊教育专业的话,可以聘请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幼儿园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和干预。绥化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定期为机构教师义务授课。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义工活动,为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训练,效果显著。其次,普通幼儿园应采取普通教师与特殊教师联合授课的团队教学模式。特殊教育机构相关专业人员可以定期进入幼儿园,给予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切实的支持。幼儿园与特殊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实践活动,集体研讨本园学前特殊儿童具体问题。再次,幼儿园与医疗机构建立互动网络。[9]一是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将特殊儿童的基本信息共享;二是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医疗服务。

二是建立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指在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10]幼儿园建立资源教室后,首先邀请专家为幼儿园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进行诊断和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行为矫正方案。资源教室在幼儿园建立还需要专业团队及家长等相关人员的合作。

参考文献

[1]William L.Heward著,肖非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2-43.

[2]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EB/OL].,(2014-1-22)[ 2014-3-15].

[3]李伟亚.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34-40.

[4]王婷婷,李宏伟.江苏省普通幼儿园学前特殊教育现状与分析[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12,(2):8-11.

[5]吴淑美.学前融合班教学理念篇[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1号.《残疾人教育条例》[EB/OL].(1994-8-23)[2014-3-

[15].

[8]张丹丹,孙钠.成都市幼儿园融合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