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信息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信息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信息技术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当代教育;融合

信息技术是将网络通信与计算机多媒体作为标志的技术统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它就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同时对医疗、军事、经济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但是从现实反馈的信息来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很多都停留在方法与渠道应用中,没有明显提高教育生产力,更没有触及教育结构革新。在教育不断发展与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2012年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它指出:必须高度注重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为落实现代化教育教学要求,信息技术作为有力的教育支撑,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教育的难题,对推动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价值。因此,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势,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体现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有助于全面深化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中,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方法、工具进行革新,以改变传统不合时宜的教育因素。1.1有助于产生新型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受不同的学校、地域影响,国内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偏差,只能向一部分人群提供服务,若离开学校也就说明暂停教育,这也是教育难以自治、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当前,国内教育已经发生了普遍性、开放性与持续性等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的融合,它为开辟教育途径、覆盖教育信息、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方式,同时也为城乡各级教育信息化、终身教育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具体如: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网络公开课共享,深受师生喜爱,同时也让开放教育资源开始走向革新,并成为国际趋势,它很好的突破了校园教育的局限。2011年,我国开始公开课视频,发挥了巨大的魅力与作用,同时也滋生了新型教学模式,开始实现跨区域、跨范围共享。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办学体系与信息技术已经不能分离,具体如: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学与在线学习等。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中,教育应该以全民、终身、非正规学习作为主题,提高现代教育力度与速度。从这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促进教育教学的作用,它有助于改善传统教学方法。1.2信息技术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在传统的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齐步走、一刀切等控制形式,将群体作为主要对象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与能力。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形式,同时也为教学差异提供了支撑,它能帮助学生提高创新精神,激发主体认知与学习兴趣。为了向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授课内容,可以利用录像讲解、制作课程软件等方式达成;为方便学生开展交流与讨论活动,可以向网络上传授课过程,让老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组织者,这样才能提高知识传递质量。该教学模式很好的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开始由老师为中心变成学生为中心,从而推进个性化学习。1.3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具有灵活方便、功能多样等优势,不仅能带来更多教学工具,还能打破传统教学约束,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具体如:Glicke作为一种交互性工具,它具有性能可靠、简易方便、成本低廉等优势,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无线局域网为主的教学系统。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设计,老师先发问,学生借助问答设施,统计情境,同时反映给老师,让老师时刻掌握学生状态。

二、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整合的途径

为落实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整合,必须结合实情进行高效的规划,同时结合发展战略,以达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2.1做好思想引导,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当前,由很大一部分人对于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整合持悲观态度,为改变家长、老师的思想,必须做好思想引导,这样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最终实现教育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变革过程与内容,让老师从知识的灌输人员变成引导者与分享者。为了让学生逐渐变成情感培育和感受的主体部分,媒体要改变传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成为知识加工的主体部分,辅助老师打破重难点,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与灌输对象变成构建者。如:传统教学中涉及教学、教材、课程资源时,更多的是依赖教材,为了促进教育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尽量做到教材为主,从而推动学生发展。2.2形成严格制度,促进发展。借助信息技术落实育人的目的,建成良好的信息教育体系,这也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条件。从现代教育发展来看:为发挥信息技术价值,必须做好制度创新工作。一来,在教育发展中,为了能在信息技术中搭建良好的学习模式,就必须发挥信息技术和与时俱进的相关优势,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推进教学发展,形成良好的制度体系,具体如:考试、学位、办学制度等。二则,尽量规避教育和信息技术融合潜在的问题,形成良好的教育框架。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期间,教育人员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尽量保障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高效、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在资金与政策上,国外相关部门与机构为整体落实整合工作提供了方向,不仅对整合给予了支持,还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具体如:国际教育发展的信息来源—美国一年一度的预测。2004年开始,每年美国新媒体联盟都会对教育信息进行统计,同时邀请全球400多个机构共同参与分析,还了《地平线报告》进行预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地平线报告》集中在社交网络、云计算、电子书等方面,另外还凝聚了开放内容与移动学习等课题。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涉及多很多手段与方式,为了持续推进教育发展,必须以教育为支撑,深化应用成果,这样才能推进教育改革。2.3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贯通。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包含社会、心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等多个领域,所以在学科融合中,必须结合国内学科资源,以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为支撑,形成协同创新机制。为了拓展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凝聚不同学科的能量与优势,借助多个学科优势,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与考证,这样协同创新才具备综合特性。追踪国际融合课题与方法,对国内信息教育进行有效的规划,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成果,丰富国内信息化战略,这样才能让协同创新更具有特色。受国内教育特殊性影响,在协同创新的同时应整合传统文化,关注逻辑结构与命题过程,这样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理论框架。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汇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题,它将不断引领教育创新与改革工作。面对这一重大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坚持建设未来教室、教师的原则,改善教育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整合,这样才能推动现代教育发展,从而打造出学习型的现代社会。

作者:苏知奥 单位:信阳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3):258-262.

[2]杨浩,郑旭东,朱莎,等.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6,19.

当代信息技术范文2

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趋势

石油石化企业规模庞大、点多线长面广。为了增强集团企业的管控能力,三大石油石化企业均开展ERP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并将其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基础工作和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ERP系统将财务管理与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设备等业务综合集成,促进了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跨部门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中石油集团ERP系统作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系统,采用统一软件平台,按各专业领域集中部署,形成既具有业务特点又紧密集成的适度集中式技术架构。每个专业领域的ERP系统使用统一的业务流程,集中在一套服务器上运行。集团公司统一的公共数据编码平台,保证了各专业领域之间ERP系统的集成和共享。中石化集团以ERP系统为基础的一体化数据仓库系统,为总部快速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了手段,ERP系统已经成为总部加强管控的有力工具。ERP系统的应用已由资源计划、经营管理逐渐向经营分析、决策支持纵深方向延伸。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石油石化企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关注的领域。从业务内容来看,在石油石化企业的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存储和高性能计算应用;从业务模式来看,作为集团型巨型企业,ERP系统的大量应用同样需要极强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这两者,都对服务器资源的利用和信息化部门的运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技术,特别是IaaS技术,可以应用于石油石化企业自身的IT开发环境,为开发人员提供快速可部署、可迁移、可恢复的开发系统。而充分利用服务器的资源也是云计算技术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应用动态负载均衡,实现虚拟化分区间动态地调配资源,将多个应用特性互补的应用放在一起,既可以减少系统数量,也可以在单个时间段使某个应用充分利用系统的大部分资源。同时,出于降低总体拥有成本的考虑,采用云计算技术对服务器进行整合也是石油石化类企业使用其的主要目的之一。此外,通过虚拟化平台,还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的快速部署,有效监控IT设备的运行状况,实现IT管理的自动化,避免人为的失误,保证IT服务质量。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石油石化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将给企业经济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目前,石油石化企业普遍通过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同时,通过设立安全组织、进行风险评估和运行监控等措施,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在未来几年里,石油石化企业将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预警、通报、监控和应急处置平台,形成有效的安全技术防护体系,保证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石油石化企业通过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包括安全评估、安全规划、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安全管理手段,建立信息安全培训体系,对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应用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架构总体上可以分为四横两纵,四横自上而下分别是展示层、应用层、信息集成层、基础设施层,两纵分别是IT管控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

展示层采集专业应用系统信息,实现生产、分析信息、决策指挥信息一体化展示,提供生产指挥决策数据服务平台,扩大信息应用范围。

生产调控、应急指挥等信息不仅可以在指挥大厅看到,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办公室或者户外也可以实时掌握生产情况。通过界面集成企业各业务环节的相关生产信息,实现能源输送物流链的上下游一体化展现,为生产运行决策服务。

以可视化技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展示层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可视化技术能够把企业运行的数据,包括生产获得的数值、图像或是计算中涉及、产生的数字信息变为直观的、以图形图像信息表示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物理现象或物理量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使用移动设备远程登录企业信息展示平台成为可能,提高了管理效率。

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应用层,覆盖了企业决策支持、经营管控、协同办公与综合管理以及各板块专业的应用。应用层目标是面向企业各业务应用领域,全面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企业的日常运行和管理效率大幅提高,形成智慧型、科技型、知识型石油石化企业。

移动作业将掌上电脑与自动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完成移动中的设备定位和数据采集。近年,开始逐步采用红外技术、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等手段将后台企业信息到掌上电脑,与现场工作人员分享企业经验。在石油石化行业业务应用方面,移动作业技术实现管网巡检作业标准化,提升风险事件预警与及时干预能力,提高巡检工作效率;对于高风险作业环境,移动作业技术更是能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顺畅沟通渠道,降低作业风险。

在信息保障方面,移动终端的接入要求后台信息服务环境具有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避免非授权终端的入侵,通信数据的窃取和篡改。

集成平台建设共分为1个体系、1套规范与3个层次的集成应用,分别为:统一编码体系、集成标准规范和界面集成、数据集成、业务集成。

信息集成层的核心在于业务协同,是以云计算、SOA架构、Web2.0和社会化协作的思想融合企业协作资源,转接人、信息与流程,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方便的业务协作服务。业务协同是在SOA架构的基础上,搭建整套协作环境,并将这些资源和服务共享给用户。业务协同支持地域分散的一个群体借助于云计算及网络技术,共同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帮助企业迅速提高工作效率,使员工办公变得简单、高效、易于管理,进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升创新能力,提高运营效益。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层是采集、传输、存储和展示数据的基础环境,其规划的合理性和建设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平台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延展性。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IT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通信信息网络和终端数据采集设施等部分。

随着第二代互联网、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在短程、中程、远程各传输距离均获得了突破,对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影响深远。丰富的网络地址资源促进基于IP的SCADA和高级表计体系的广泛应用,为设备状态检修创造了数据条件;智能耗油设备的网络接入及其本地通信能力帮助石油石化公司与用户建立起全新的客户关系,推动营销的应用创新;高速的可融合的通信基础设施促进三网融合乃至多网融合,石油石化企业的集团化产业化由此具备了深入介入传媒行业的技术条件。

云计算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向用户交付所需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应用平台、软件功能等服务。云计算呈现深化发展趋势,从虚拟化、网格计算等向软件服务化(SaaS)、平台服务化(PaaS)、基础设施服务化(IaaS)等方向发展。用户通过服务方式访问整合的基础设施、应用平台和软件功能,从而降低信息资产总拥有成本、简化IT环境、增加信息平台的整体可用性、提高信息化运营效率,对信息平台的集约化建设和保障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

特别地,对于跨地域多组织实体的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云计算为海量数据处理、数据中心的集中化管理、人力资源集约化配置创造了技术条件。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传感器材,使物品间相互通讯。其无线的、面向物品普遍适用的、随需连接的特性促使其行业应用蓬勃发展,熟知的包括不停车缴费、包裹定位与跟踪、农产品溯源等。在石油石化行业业务应用中,大型石油设备资产内部结构复杂,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近距离感知大型设备资产内部二次设备、附属设备的位置、获得基本台帐信息,进而指导检修与替换策略,大幅度提升运维检修的工作绩效。应用还可推广到通信管路、综合布线、基础设施等信息化维护领域。物联网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远不止此,物联网技术支持智能表计、石油天然气管网节点的传感器、控制器等以约定的协议连为一体,为管理智能化创造物质基础。

石油石化行业的典型应用

“数字油田”是在在信息化整体架构之上,以井、站、管线等生产基本单元的生产过程监控为主,完成数据的采集、过程监控、动态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维持正常生产;并与多个应用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实现数据共享。

国内多个油田已经开始或正在进行”数字油田”的建设,包括,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

建设内容主要有:”数字油田”的总体技术框架、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油田的应用、多学科地质模型研究、勘探开发业务与信息一体化模式、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企业信息门户(Portal)、海量数据存储方案、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数据与应用系统的标准体系、企业的数字化概要模型、信息流、业务流、物流、知识管理、协同环境、决策支持等业务模型、人力资源的数字化、“数字油田”的发展战略等。

1. 数字油藏。数字油藏是油藏的一种虚拟表示,使得人们可以探测汇集有关油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并与之互动。数字油藏应用场景具备以下特征:油藏建模及可视化;强调动态性和实时性;共享综合研究成果、井筒数据、油气水生产数据;多学科协同,共同决策。达到科学决策、优化采油工艺、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2. 油田的虚拟开采。油田的虚拟开采是根据某一区块地质构造、油藏储量与分布的特点,在实际开采前,运用三维仿真和虚拟现实的手段,对各种开发方案进行可视化的虚拟实现,如井位的布置,工艺流程等,从而可以比较各种开发方案的效果,为实际开发方案选定提供辅助决策。

3. 可视化动态监测。油水井的可视化动态监测与诊断是一种在线对油水状况的实时描述,根据油水井的动态监测数据和测试信息,运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对任一油水井在地下的状况进行模拟,并根据智能化的故障诊断手段,实时地对油水井故障情况作出判断。

4. 虚拟化油田。虚拟化油田是”数字油田”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可以全面展示油田的人文、地理、地质等真实环境,实现油田全业务流程的模拟与虚拟控制。利用其三维虚拟现实场景,可以在其中进行探查、研究,并实现与真实油田的互动,真正消除人、过程与应用之间的距离。

5. 协同工作环境。协同工作环境是指为油田各业务间能够协同一致,高效完成业务活动而提供的统一软件平台。该平台提供了根据业务流程及业务逻辑组织的相关专业和部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跨地域的网络环境上进行协同工作的能力。协同工作环境应具备以下特征:信息透明,决策后移;共享资源,共享知识(特别是专家知识);协同研究,协同决策;突破专业、部门、地域、系统等方面的限制。达到高效工作、优化流程、科学决策、提高效益的目的。

当代信息技术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就是以教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我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改变着自已的课堂教学。如课堂的导入环节,利用视频导入,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实现以前教学不能完成的内容,《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一课,我先放一段视频,内容是环境被破坏后,人类没有好的空气,没有干净的炊水,没有良好的生活空间,人类常常得各种疾病,有声音,有视频,学生如亲临其境,深深地感化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遭到破坏给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效果非常好,以前没有电子白板时,我只能让学生看一看书上的图片,读一读文字,学生感触不深,理解不透。在教学新内容时,我们科学课上有一些演示实验,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看到,以前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根本看不到任何内容,效果不好,现在好了,有也电子白板,我可以在前面演示,利用大屏幕,全体学生都可以看到实验现象。如《电和磁》这节课中,让学生看一下当年奥斯特发现电与磁关系实验现象,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幻灯功能,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通电导线让小指南针发生了偏转,实验效果大大增强,达到演示实验的功能。教学中的课件,特别是教学中用到的图片,现在在网上可以搜到自已所用的ppt课件,很方便,大量的教学图片都有,丰富了教学内容,如《岩石能改变模样吗》一课,利用ppt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看到岩石经过上万亿年后,由有棱角的岩石,变成光滑美丽的河卵石了,并有变化过程图,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无法替代的先进手段,让学生亲自看到,比学生听到,要好很多。利用视频,还可以完成无法完成的实验,如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发生,以前我们无法进行演示,现在可以上网找到相关的视频,使学生看到当时的情景,感受到当时的气氛,给我的课常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效果。

当代信息技术范文4

关键词:物联网;中间件;物流发展;信息化产业

一、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的定义是[1]:核心是物物相连的思想,通过多种信息传感设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按事先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新兴网络形式。 物联网有两个特点,一是互联网仍然是物联网的核心,是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次,物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已经到了任何物品之间都能交换信息和通信的认知程度。

物联网技术的现实应用,如使用传感器网络,无线通讯,无线电频率识别(RFID),智能拍摄技术,不须人工手段的参与,商品、信息就能实现通过互联网的自动识别或互联共享。当今社会的角角落落已有了物联网的各种应用,如GPS卫星定位系统,车载GPS,配备一个RFID芯片的集装箱,以及让用户可以便捷通过收费站而不用人工付款的系统。

二、物流信息化现状

1.没有足够的监管业务

信息技术是一个结构庞大的项目组织,由众多分支机构单位所组成。很多物流企业将ERP等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工作外包的原因是,避免繁重的人员投入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由此缺乏协调性。但是这样做,只能是隔靴搔痒,仍有大量的问题亟待处理,比如兼容性问题,再比如因沟通不畅通而导致的有检测盲区的出现。

2.信息化建设意识落后

物流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RFID技术和其他高科技的价格压力下,信息化建设发展举步维艰。当然也有一些小作坊式的IT企业通过价格策略和盗版手段,扰乱了市场秩序,形成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导致中国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前景更加复杂。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平衡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拥有了相当数量、相当规模的物流企业,包括通信网络,条码,RFID,GPS,物流自动化系统,物流管理软件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善企业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但长期坚持用信息化来参与物流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大约只有39%,大多数企业仍然使用人工的传统方式,这使得该行业的物流信息化水平难以满足业务和高效运行的社会发展需求。

此外,物流的发展和信息标准化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尤其是涉及中间件应用方面,如RFID标准将越来越多,所有这些一旦被合理解决,将会大大加快我国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的进程。

三、物联网技术的中间件在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

1.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RFID射频识别,常称为【2】感应式电子芯片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等。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的环境下。【】

RFID技术【2】可在物体快速移动的情况下识别,也可以识别多个标签,工作快捷。物流过程中货物跟踪信息的自动采集,仓储应用,应用端口,邮政快递。 RFID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以确保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在储蓄的一部分,RFID技术可以有效地完成仓储,取货计划,装运计划,提高物流的效率。在运输环节容易管理的货物,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以提高工作效率。在分拣和配送部门,可以提高分配的效率和准确性。在销售周期,改进零售商的库存管理,实时跟踪库存。

2.“3G”技术在物流业应用

3G指【1】的GIS,GPS,GSM三种技术融合为移动智能终端物流,实现高效的物流运输、配送和快递服务。物流“3G”技术不是简单地指三种不同的技术,而是指其相互融合产生的新技术。 3G技术的融合在于:GIS可以用于可视化,地理分析和空间分析,可以搭建数据库优势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平台;GPS定位技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实时访问不同精度的目标的位置信息;GSM通信技术,对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调度,监控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实现大范围的数据传输,这三种技术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实现了实时动态运输车辆跟踪和监测。

3.RFID与“3G”技术的综合应用 在车辆和货物上贴上RFID标签,并且每辆货车配备GPS接收机和GSM信息终端,发货时,将车辆、货物的基本信息通过RFID读写器存入运输调度中心信息数据库中,同时将司机的身份信息存入运输调度中心信息数据库中。

RFID阅读器[2,3]全部部署在运输货物的车辆上,在运输途中,阅读器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以一定的频率自动无线扫描车辆和货物的电子标签,并将扫描的信息存入车载GSM信息终端,同时通过CPS技术获得的车辆位置信息也存入车载GSM信息终端,司机也要将其身份证信息通过车载读卡器存入车载GSM信息终端,再通过GSM通讯系统传将所有采集的信息传回运输调度中心,送入中心信息数据库中。以GIS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平台,统一管理中心信息数据库。将收集到的信息与数据库中存在的发货时的原始信息进行比较,包括司机的信息和车辆的信息是否匹配,车辆和货物的信息是否匹配,一旦三者有任何不匹配,说明该车货物出现了问题,必须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如果信息完全匹配,则将新的车辆位置信息存入中心数据库中,以做货物追踪之用,通过不断的扫描修正,运输调度中心可以掌握货物和运输车辆的实时信息。 物联网技术RFID与“3G”的应用[1,2,3]具有明显缩短工作流程,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准确,同时增大配送中心的吞吐量,降低周转运输费用、利于货物跟踪的优势,对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射频、3G等中间件等技术在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整体战略,物联网将会成为新兴技术的又一个经济增长极,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具体来说【1】,物联网技术己经深入到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它具有数据采集处理的优点,不仅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而且增加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在现今激烈的竞争中,物联网技术必将对物流供应链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建设、技术上、管理上与运作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邹生,何新华.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M].电子工业出版社.

[2]宁焕生,张彦.RFID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2008.

[3]余雷.RFID电子标鉴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2006(02).

[4]吴名.我国RFID应用现状和技术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2006.

当代信息技术范文5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

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能够把他们所有知识积极地投入进来。而雇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迎合企业和企业家与社会的需要,这将使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七是向知识社会的过渡必将推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职业和B常成人教育体系将产生,虚拟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体信息教学和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将是知识社会的栋梁。未来的科研体制将以系统研究方式出现,虚拟的研究所将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现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个人的反射”,未来的科研体制将基于集体行动的网络化,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敷紧密。

八是知识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知识社会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一切新生事物无不都在推动着人们思维和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因此,知识社会对世界政治环境的整合作用越来越大。

二、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依存与发展

知识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之快速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社会造就知识经济,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并不排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反却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只不过是所占比重差别较大而已。

一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为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振兴经济最重要的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较为充分发展的传统经济为基础,必须有较高的社会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高技术基础和一定的硬件条件。产业革命必须以传统产业被高新技术改造或替代为特征。因此,发达工业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竞相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机电设备信息化,建立能控制生产过程、监督产品质量的自动化体系或使用揉性生产系统,实现工厂自动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传统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使传统产品多样化,加速更新换代。在知识经济推动下,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农业从传统的种养业向微生物产业、食品制造产业乃至新生物制剂产业拓展,出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传统产业在知识经济中只是无足轻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仅是建立新产业,而且使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因为这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即使在知识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信息产业是唯一可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高技术产业。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建立在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产业,而是大量地附加在不同产业中。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离不开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兴起。传统产业通过注入高新技术可以发生裂变,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技术机会和商业机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知识经济的成果,向传统产业注入高新技术,注重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出水平,特别是提高工农业等主要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是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运用知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市场需求迫切又有产业化所需条件的项目,重视那些对国家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大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不应仅仅盯在一些高水平的尖端技术的发展上,而忽视工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的主导产业的培育。不仅应重视少数显示度高的技术,还应特别重视实施产业化的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工农业基础的建设。

当然,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生产资源,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宏观特征。知识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持续投资得到持续经济增长而不降低投资回报,从而使得传统经济学密集投资回报递减规律成为历史。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的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中,GDP的增产是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同步增长的,但在知识经济中,在保持GDP的持续增长时,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是持续下降的。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就业结构高技能化。因此启动科技创新工程,有助于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做好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文章。

三、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是知识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来支撑、来促进、来提高,必须依赖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因为技术创新就其行动内容看是由一系列的技术活动组成,但就其价值取向看则有明确的商业赢利目标。一种产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经济形态,都需要通过源源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因为,当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结构调整的优化特别是比较效益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工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当今世界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贡献率显著提高,现已达到70%以上。这一切完全归功于普遍重视技术创新的结果。技术创新必然引起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增长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一是微观层次,即技术创新引致企业规模的扩张;二是宏观层次,即技术创新引致宏观经济的增长。这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技术创新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使原有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这必然导致原有固定资产结构的优化。

(2)随着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相继出现,微观的生产组织和宏观的经济调控、各种管理技术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决策技术的应用将引导投资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3)技术创新作为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直接动力,必然影响生产要素的构成,导致劳动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进而从宏观上影响投资结构的优化。

当代信息技术范文6

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因素分析

影响中小企业借贷难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部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一些共有特性决定的。(一)外部环境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外部环境也可以分为贷币供应量,所在产业及地区,本地银行竞争情况。货币供应量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银根紧缩的时期,银行通常也将贷款放给风险相对比较小,贷款成本比较低的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在这个时期很难贷到款。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易程度,往往受其所处产业及所在地区的影响。政府与银行关系紧密,政府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干预银行的贷款活动。因此银行倾向于政府扶持的产业投放更多的贷款。一般情况下,这些处于政策扶持产业的中小企业相对于处于其他产业的中小企业更加容易得到银行的贷款。并且由于地方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同,不同地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由于中小银行往往与中小企业有着比较良好的银企关系。相对于国有银行,中小银行更有意愿向中小企业贷款。随着中小银行的发展,区域范围内银行之间竞争不断加剧,这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二)中小企业自身因素中小企业由于对财务报表不透明、固定资产投入偏低、可抵押担保品不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高度合一等因素,都使得中小企业风险升高,降低了银行对其放贷的意愿。1、企业基本特征因素:企业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企业成立时间,规模大小,所有权性质。(1)企业成立年限往往决定了企业与银行关系紧密程度。而银企关系越紧密,越有利于消除两者信息不对称对信贷融资的影响。(2)银行偏向于向资产规模大的企业贷款。因此企业规模越大,受到的信贷约束通常也越小。(3)国有控股或者大股东背景良好的企业通常比较容易得到银行贷款。而这个因素通常与地区的金融发达程度和法制水平有关。2、企业经营特征因素:企业经营特征决定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而在实际情况中,银行比较重视主营业务收入、长短期借款数量,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

政策意见

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还是需要从中小企业自身治理、金融体系和宏观政策三个方面去解决。(一)中小企业自身治理方面公司财务状况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放贷的重要考量因素。建议企业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同时注意财务风险,提高自身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性。(二)金融体系方面1、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创新信贷产品。中小企业有着广泛、直接接触的是市县级的商业银行,而这一级的授权授信额度有限。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基层银行的授信额度,使基层银行有一定的信贷经营决策权。满足符合信贷要求、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同时结合中小企业特点提供金融服务支持。2、发展中小商业银行,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同中小企业一样,中小型银行一般也具有地方背景的特点,其发展往往依赖地方经济。因此更能与当地中小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基于这个特性,中小银行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更加偏好于向中小企业放贷。因此应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加深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便捷的金融服务。(三)宏观政策方面1、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行多种类、多形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首先需要制定有利于担保机构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信用担保机构有序健康发展。其次还需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规范担保机构行为。再次强化风险管理,推进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平等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制度。通过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使中小企业走出只能用固定资产担保的限制,提供更多的担保贷款的形式。2、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保证其有良好的融资环境。主要涉及《中小企业促进法》、《财税法》、《担保法》、《破产法》,特别《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律文件。但是由于其制定过于原则,而措施不大具体,所以在具体实施中不尽如人意。应当对其进一步深化,继续推出税收优惠、金融政策以及技术扶持等多方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本文作者:黄昀工作单位: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