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专业论文范文1
一、论文选题
(一)确定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对于未毕业的博士生不允许其单独指导。在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中遴选出带本届毕业生的,然后通知相关教师,要求每人出2~5个题目,题目要尽量结合科研项目,且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水平,不得与最近三年的题目雷同,同时,指导教师要对每个题目给出不少于200字的简介,简介内容包括背景、预备知识、大体思路和参考书等。
(二)确定“题目一毕业生一指导教师”
题目出好后,经系相关负责人整理并报学院同意后,将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填写选题志愿。在具体操作中,容易出现某些题目学生扎堆选,某些题目无人问津的情况。此外,在选题过程中也会因某些教师没有给学生授过课,学生对其不了解而不做选择。鉴于此,首先,学院应召开毕业生动员会,—方面介绍毕业论文的整体安排,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指导教师情况,特别是教师的研究领域和所授课程;然后,让学生在给定期限内完成选题。选题时,每个学生填报两个志愿,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选题不能在同一个指导教师名下。
收集学生的选题信息后,相关教师和本届毕业生的班主任一起确定“题目一毕业生一指导教师”。确定原则为:1.优先满足学生的第一志愿选题;2.第一志愿不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其第二志愿;3.若两个志愿都未能满足,再考虑选择与其第一志愿教师专业或者题目相近的;4.在题目分配过程中,根据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找工作还是深造)和学生的成绩等情况,尽可能使学生如愿,同时使每个教师有好、中、差搭配的学生。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
确定“题目一毕业生一指导教师”后,立即通知相关教师和毕业生。规定指导教师必须在第七学期末放假前与学生首次见面。师生面谈之后,可以对毕业论文题目做出适当调整。尤其是指导教师可以对论文的开展思路进行介绍,给学生提供相关书籍及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可以尽快入门。第八学期开学后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
(一)平时的过程监督。要求每个学生每月至少提交两份活动记录,反映其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和进展;同时,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月对每个学生至少提交一份指导记录,用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研究状况。
(二)在期中教学检查时重点抽查。在期中教学检查阶段,指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的抽查,主要措施有:1.检查学生的活动记录和指导教师记录;2.组织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写作进展状况;3.举行中期论文进展汇报,要求学生将前期的工作以及后续打算制成PPT,向指导小组答辩,指导小组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出进一步的指导意见。
三、毕业论文的答辩
(-)规范论文终稿的格式。学校出台‘‘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规范”文件,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做出统一要求。
(二)设置教师互评小组。毕业论文的终稿提交前,指导小组原则上让研究方向接近的教师相互评阅毕业论文,建立若干个两人或三人的互评小组,撰写指导教师评阅书和评阅教师评阅书。
(三)毕业论文的答辩分组。
1. 答辩小组的学生成员:为了便于选拔优秀的毕业论文,事先通知打算申报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提出申请,在得到指导教师同意后将其确定为有效候选者。根据多年的经验,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申报优秀的学生放在一个答辩小组,便于比较。然后,根据当年的毕业生人数,将剩下的学生根据人数平均分成若干小组,同时,兼顾指导教师的专业以及所带的学生人数,便于各小组有差不多人数的指导教师,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内容有所了解。
2. 答辩小组的教师成员:原则上所有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教师都是答辩小组成员。每小组配小组长一名,答辩秘书一名。分配原则是尽量让指导教师在自己所指导学生的答辩小组,同时,兼顾每个答辩小组中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教师的数量。
(四)答辩工作。
1.准备工作。学生在提交终稿后,要制作答辩的PPT。此外,还要确定各答辩小组的答辩秘书,通常是在征询相关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新进的年轻教师,同时,明确答辩秘书和答辩小组长的职责和具体工作。在学校文件的基础上,细化具体的毕业论文综合成绩的评价方式,即“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成绩”以及“现场答辩成绩”的各自权重。
1. 答辩工作。(1)现场答辩:各答辩小组组长主持答辩工作,学生根据答辩秘书排好的答辩次序,依次进行答辩。学生报告六分钟,回答问题四分钟。教师就学生论文的创新点、收获、困难等技术问题进行提问,同时,检查学生的论文格式是否规范,并提出建议。答辩秘书记录答辩过程中的问题,小组的教师成员现场打分。(2)成绩评定:学生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计算各位教师给学生打分的平均分作为该生的答辩成绩,然后根据权重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小组教师成员召开评议会,进而确定学生毕业论文的等级一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 后期工作。(1)学生方面:学生根据答辩时教师提出的建议修改论文,在规定时间内经指导教师审核后上交。(2)教师方面:指导教师在审核通过的学生毕业论文上签字,并将材料交给答辩秘书。答辩秘书负责整理答辩记录、答辩评语,填写答辩成绩,经答辩小组长签字后,按期提交院办。
四、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考
(一)组织工作。指导小组成立后,应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制定各种实施细则。比如,起草《本科生毕业答辩秘书工作细则》明确答辩秘书的具体工作。
数学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师教育知识认知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这对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适时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建构数学概念和技能,其中的建构活动一般包括逻辑和命题推理以及数学概念测验和总结。NCTM强调学生已掌握的和能够掌握的知识的目标取向和价值判定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学生对教学知识的价值取向是教师评判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关键元素,而教师的数学知识又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理解阁。不过,对教师关于知识理解的发展本质,我们还知之甚微,况且教师对知识理解为他们的教学观念和实践的改变提供背景支持,所以关于教师知识理解的发展本质也是当下数学课程改革急于思考的问题。
同时,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正如库尼((Gooney)所言:“教师主要是依据他们所持又的种种观念来合理地判定课程及学生的理解。”问所以,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并非一夜之举,还需要有教师学习的过程。
我们认为,在教师教育中,应提供更多的、更丰富的机会,让教师反思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若教师教育能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思考知识的类型,则教师教育实践的目标、实施和评价方式都会有更好的定位。为此,我们认为,如果教师教育者能关注到知识理解的本质,那么他们也就能更容易理解和评价教师知识理解的不断发展,并能帮助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数学理解时,反思知识的本质及知识是如何习得的。
本文主要在上述背景下,探讨知识的类型以及认知的具体条件。探寻人们所获得的知识本是认识论范畴的作业,但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需要对学生思考的意义作出评定,需要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释新知,所以这项作业也是教师要思考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认知方式做出解释。事实上,考虑到教师知识及其与课堂教学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获取知识时,教师有必要接受那些哪怕还没有来得及分析和理解的知识。为了论述以上的问题,笔者欲从批判认识论视角作一基本的探讨,为实现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平台。
一、知识认识:一个西方的观念
人们拥有知识,那么他们拥有什么样的知识,看看下面的句子:
1.我会进行四则运算;
2.我知道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组;
3.我懂代数;
4.我知道你说的是正确的;
5.我了解数学学习的标准;
6.我知道莫比乌斯带是一个单侧曲面,它具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性质;
7.我知道启发式问题解决法。
这些实例都是运用语词认知来描述不同种类的知识,如果我们有意发现人们拥有哪些知识,那么我们首先要把语词认知的不同意识进行分类。一方面,“知之”本身意味着具备某些特定的能力,如果说某人知道如何做某事,这其中就含有一定的能力意义,如学习者知道如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意味着学习者已掌握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所必需的充要条件;如果说学习者能进行三位数加法计算,就意味着学习者能回想出或重述三位数加法的发生特征。
另一方面,“知之”意味着熟悉某人或熟知某事物。当说学习者懂代数,就意味着学习者熟悉这门课程;如果说学习者知道问题解决的启发法,这句话的含义就比较模糊,它可能简单地意味着学习者只是了解启发法,所以就有了认识感,也可能意味着学习者具备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也可能意味着学习者既具备问题解决所需的能力,也具有“知之”的认识感。这一实例说明了,“知之”涵义可从多角度加以阐释,“知之”一词在某一表达中可能表示多方面的含义。
第三方面,“知之”也可意味着把某些事实看作信息。如果说,学习者知道数10相当于10个1,那就可将这一事实看作为一个信息。事实上,“知之”的其他意义层面是需要信息意义的支持,也知道如何画三角形就需要有些三角形方面的信息;知道如何运用计算器,就要有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所以,“知之”一词的信息含义通常暗含于其他意义层面之中。准确地说,信息意义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是理论思考和实践判断所必需的。为了对学生数学思考的意义作出评定,教师需要信息意义的知识,这一知识是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占有,确切地说,如果有人告诉我们一些事情,不管这些信息正确与否,我们可能也会接受这些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接受的并不是知识,只是拥有了这些信息。
二、知识分析:有用的问题
知识分析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在进行知识分析之前,我们应明确希望达到的目标。
当教师教育者向教师呈现信息意义的知识时,我们强调四类重要问题:(1)正在使用的“知之”一词的意义是什么?(2)“知之”一词的信息意义是以怎样的方式暗含于“知之”一词的其它意义层面之中的?(3)知识来源的可靠性如何?(4)如何将“确认接受的信息是正确”与“相信接受的信息就是事实”两者区分开来?
除了思考上述四类问题外,知识分析的另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观察错误的例子,如在发展学生比例推理的教学中,由于比例推理可以说是理解高层次学校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基础,浸润于整个中学数学课程门,所以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对比例关系有着丰富、深刻的理解。至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情境,包括在学校里以及日常生活中。
案例如下:李丽养了两只鱼S1和S2,S1是4厘米长,S2是5厘米长,李丽想,两年后,两只鱼都会长大,S1将长到7厘米长,S2将会长到8厘米长,那么再过两年,两只鱼会长到一般长吗?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比例推理,而不是比例等式来解决问题。学生的解法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的或加法思维方式;另一类是相对的或乘法的思维方式。绝对的或加法思维方式:两只鱼应生长相同的长度,因为在第一个两年内,两只鱼的长度变化都是3米。相对的或乘法的思维方式:两只鱼的长度应与当下的长度作一比较,S1在第一个两年里将长3米,是当前长度的3/4,S2第一个两年里将长3米,是当下长度的3/5,由于3/4>3/5,所以在第二个两年里S1将比S2长得要快。
从学生的一些错误解法中可以观察出他们的思考方式。比如,有学生认为S2比S1长得快,因为3/5>3/4,从学生计算草稿中,教师发现学生在S1旁边标记着3厘米,4厘米和3/4,在S2旁边标记着3厘米,5厘米和3/5,在这两部分的下面写着5>4和3/5>3/4。从这些迹象来看,教师断定学生是采用乘法的思维方式。学生采用了正确的分数来比较相对变化大小,但没有正确推导出分数的大小。为了证实教师对学生解法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解释了其解法。学生首先解释,他是先心算出每只鱼各自在两年里长了多少,得出每只鱼绝对生长了3厘米,因此两只鱼应以相同的数量生长,但又注意到S2在开始时长于S1,因此,再一个两年后,S2应比S1要长。为了进一步确认学生的思考方式,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解释3/5>3/4。学生在比较最初的两只鱼的长度后,5厘米大于4厘米,因此他写下5>4,想到最近一直在用分数解应用题,他将前面得出的绝对生长变化的3米应用到分数3/5>3/4中,3/5>3/4可保证2的长度大于1的长度。从学生的解释中,教师确定学生并不是采用乘法的,思维方式,即使最后的分数比较是正确的。学生看上去似乎知道如何运用不等号,但当比较分数大小时,他还是停留在整数知识水平上.而不是有理数部分知识。
对学生错误案例的分析,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
总之,通过询问一定类型的问题,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除了上述提到的四类思考问题外,还可就以下两类问题作一思考:
(5)在学生数学思维意义表达中是否存有反例?
(6)我们如何确认信息意义的知识是正确的?
再者,以上相关类型思考问题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这些问题能促进教师在评价学生数学理解的深度时,理清知识的类型,也能体现出教师是如何确认被评价的知识是正确和可靠的。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教师在评定学生理解时,探讨和反思知识的本质,并关注数学发展的建构过程,超越“要么有,要么没有”的二元认知观。
三、认知的条件:接受体系的合理机制
这部分将简略描述认知的三个条件:首先是知识的正确性;其次是勒赫(lehrer)所称的知识的接受性,再就是知识的合理性,其主要目的是获得知识的真实性。事实上,知识的真实性是其合理性的内驱力。我们如何决定感知到的事情是否正确,我们需要诉诸于这些事情的相关信息,而相关信息又是我们探索事情真实性过程中所接受的,进而说明,接受是合理机制的促发元素。总之,接受体系是我们依据当下拥有的信息来决定接受内容的支架工具,是做出判定的基础。当人们面对事物的新的数据以及更深层次的细节时,接受体系往往会发生改变。如,当人们根据数据源和情境发现某信息比相对信息目标更可靠时,接受体系会因而增加此信息的合理性,即合理性的连贯表达。这样,证实信息的能力对合理性的连贯表达来说就是至关重要了。可见,认知不仅依靠我们的接受体系,同时也需要我们接受的信息同证实其的数据相一致,正如勒赫所建议的那样:认知是源于连贯性、接受性及真实性的完美组合。
数学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优势学科;生物技术;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1优势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
学科是高校重大项目的承担者,是创新型成果的生产者,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3]。地方高校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水平特色学科,不断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发展。近年来,商洛学院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依托生物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商洛GAP科研工程中心”“中药学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和“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等研究平台,形成了地方植物资源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植物深加工、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获批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利用优势学科发展的导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完成课题研究和实践,最终获得较强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统筹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通过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建设,使生物技术专业进一步确立了“依托生物技术、突出应用能力、面向行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结合区域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第一要务,培养能够在现代农业产业、中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服务、管理、营销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本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有效的改革,探索出了能够实现该目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一支能够胜任培养任务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修订了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整合了课程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构建了符合人才定位要求的功能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出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训管理模式[4]。优势学科的建设导向把人才培养定位落到了实处,为商洛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区域性优势和应用性特色更加明显。
2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2.1重视专业建设规划
生物技术专业经过2006至今十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已经走上了稳步健康的发展道路。学校制定了2个五年建设规划,规划明确了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同时制定了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践教学规划。专业建设目标包括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的构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与商洛学院办学定位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体现专业的发展特点;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大纲建设、考试大纲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突出了课程建设的核心作用;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建设目标、建设方案等措施,突出了师资培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实践教学建设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商洛学院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核心,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课程+行业技能”的思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在确保基础课程、巩固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比例。高年级学生将根据实际逐步选择课程,一批技术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如“植物细胞工程”资源生物学”“生物技术大实验”“发酵工程”“植物组织培养”进入专业课程体系。除在各门课程中加强学生技能训练以外,还进行综合专业技能训练,最后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社会实践,使整个课程体系既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应用特色;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共性,又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既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又强调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经过先后三次修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体现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基本上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方面,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通识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为81.3%;②注重课程之间的前修后续,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逻辑构建;③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设置了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方面的相应课程,以达到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④注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培养,在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选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⑤在专业课教学中,设置了专业方向,以拓展学生专业口径;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中,除设置一般性课程实验外,还单独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论文(设计)和37周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制定了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实验和实习占总学分的29.4%,共46.5学分,实习和实训共37周。在实践教学队伍的组成方面,调动和利用院内外教学资源,专业实践教学队伍主要由实验教学人员、专业教师、校外实习基地技术人员等构成。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扎实落实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3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效果
3.1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毕业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调研、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等环节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近2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在论文选题方面,依托本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结合生物技术学科领域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实践应用方面的选题,大部分选题结合教师科研或来自生产第一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参考意义,有一定的创新性。本专业特别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教师结合个人科研项目吸收学生,带领学生完成科研课题,并且在全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争取到2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有多个项目在评奖中获得奖励。本专业通过连续7年参加院内每年举办1次的实验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索和提高实验技能的热情,每年学生都积极报名参加,并获得多项奖励。学生在各类过关考试,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中的通过率较高。
3.2学生创业与就业情况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在商洛及陕西省周边地区有关生物企事业单位发展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67名学生考取了营养师、药剂师、食品检验、化学检验等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良好,毕业生就业率高、考研率高。近三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89.5%,94.7%,95.6%;2017届、2018届和20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分别为11人、14人和17人,占毕业生比例为38.75%,40.67%和41.75%。约13%的就业学生考取公务员就业,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与生物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少部分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多数学生签约就业,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学院积极对接联系相关专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并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推荐毕业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创业热情较高,成效较为显著。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及就业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整体上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工作实绩也较满意。
4经验总结
4.1重视教学观念更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必然落后。为了更新教学观念,本专业坚持组织教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课程和教材分析、教学研讨,使教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些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本专业教研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制度。同时,为了开阔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视野和思路,吸收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本专业在建设中先后选派近2/3的教师参加了校外20多场的学术交流、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团队建设和骨干教师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保证了教师的思想始终能够跟上专业改革的步伐和学科的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以项目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改革,以改革推动创新,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
4.2探索教学模式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果,重点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了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探究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大力推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方式。研究型教学首先在获得学校教改立项的“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开展,随后在其他专业课中逐步推广。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本专业在“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基因工程”等课程中还专门安排了课程论文和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提升开设实验质量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造传统的以依附和印证理论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5]。实验课程内容按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其中,基础性实验教学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基础理论验证,以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独立实验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规律,安排由个体和群体水平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基础实验课程,必修实验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综合性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为目标,采取课题研究形式,实施个性化教育,为学生的选修实验。同时建立多种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效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实验开出率为100%,其中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共69个,达到了实验总数的58.47%。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门数达到了100%。
数学专业论文范文4
1.1课程的调整与整合将生理学、病理学、病生学的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化学综合实验》;将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要》。这样既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衔接不当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了之前基础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此,老师授课时不得不重复基础课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合并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学时较多,针对现代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即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因此该门课应侧重仪器分析的讲解,减少化学分析授课的比重。
1.2设置临床见习期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1.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2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3课程学时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数学专业论文范文5
(一)艺术专业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基数变大
伴随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艺术行业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设置增加,艺术专业招考受到持续热捧。全国有70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包括一些综合类、师范类和理工科院校,这无疑扩大了艺考生源的接收数量,并处于持续增加态势。“艺考热”使生源充足,而社会上的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对增加,导致对口工作处于饱和状态,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基数变大,就业压力加大。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自身特点突出,就业能力不足
艺术专业大学生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中,都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对专业十分热爱,而往往忽视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优势在于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对于新生事物易于接受,但同时也存在综合能力欠缺,难以管理,往往向往绝对自由等缺点。此外在就业观念上,艺术专业大学生非常看重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对口程度等方面,不能正视用人单位对综合素养、动手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要求,造成“有工作不能干”和“有工作不愿去干”的困局,最终影响就业结果,造成就业困难。
(三)艺术高等教育范式培育,就业竞争力欠缺
在目前艺术高校人才培育的运行机制上,往往以文科或理工学科的共性标准代替艺术学科的特殊标准,未能充分尊重和遵循艺术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把握艺术学科建设及艺术人才的特点。部分艺术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授课内容空洞,缺乏实践性,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四)艺术市场需求低迷,就业驱动力疲软
虽然近些年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但我国艺术市场需求基本上还停留在满足基本使用和审美功能的艺术层次上,对专业艺术教育的需求还非常有限。在这些因素的限制下,艺术大学生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且在我国文化市场中,由于法治环境的建设不足,艺术类成果容易被复制或者艺术专业大学生由于缺乏法律意识,自身也存在诸多侵权行为。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艺术市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接纳和需求程度。
二、提升应用型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实力的路径探究
通过对艺术专业大学生存在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艺术高校想找准自身办学的立足点与着眼点,明确发展定位,充分挖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就要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维就业实力培育路径。
(一)规范艺术高等教育设置,促进招生与就业挂钩
面对持续的艺术专业办学热潮,应当严把办学关,限制艺术专业设置的数量和招生人数,对每年就业存在严重问题的艺术专业和院校要限制招生人数或增设艺术专业。此外,应适当提高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招收综合素养较好的青年人,打造合格的艺术人才,增强其潜在实力,为其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二)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进行自我定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艺术类专业投入相对较高,高投入期待的是高回报,这种思想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就业期望值,因而要引导艺术专业大学生正确地自我分析、自我定位。在面临毕业时,艺术专业大学生一方面应当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总结自己的长处,发挥优势,从综合能力与素养上缩小与岗位要求的差距,提升自我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客观地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就业规划目标,及时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
(三)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打造应用型人才培育机制
艺术高校的应用型发展定位是其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等的需要,也是其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凸显其特色专业的优势,保持其原创开发的动力。“应用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为艺术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前提和保障。因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实行“双向进修制度”,使业界精英熟悉讲台,科班教师熟悉业务,才能为打造出合格艺术人才提供保障。
(四)推进学产对接,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艺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更要紧密把握市场导向,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国内外高校的合作,特别是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合作,使其成为应用型艺术大学建设的参与者、合作者。同时拓展国际化发展思路,通过开展国内外校际交流、吸引和扩大留学生平台等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学习到发达国家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更有利于扩展国内艺术人才的视野,形成自身独特的就业竞争优势。
(五)加强职业规划引导,做好就业前期准备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导大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少走弯路。通过加强就业指导,一方面使艺术专业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评价自己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还应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具备的决策、创造、社交等能力。同时还要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需求,避免选择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促进艺术专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对接,艺术专业大学生从进校开始直到毕业应结合专业设置安排多次实习、实践,以缩短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初期的适应期,使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进入社会角色。
(六)开拓创新创业培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通过分析近年来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发现,一部分毕业生放弃了传统的被动就业方式主动创业,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如艺术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认识模糊;自身准备及经验不足等。这就需要艺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搭建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从而拓展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途径。
三、结语
数学专业论文范文6
1.1各门课程教学各自独立,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如今的学前教育,已经越来越看到了艺术课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促进作用。所以,大力发展艺术课,让艺术去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未尝不可。但是稍欠缺的就是艺术课的综合。学生在学画画的时候,只能锻炼绘图能力,在学唱歌的时候,只能培养歌唱能力,在学理论知识的时候,只能增加对知识的了解……这样一个单方面脱节的教育,只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一个不太大的促进作用,破坏了学年前儿童的整体感知能力,让他们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越来越缺乏兴趣,导致某些方面能力的严重缺失。
1.2老师重视能力的培养,缺乏理论知识的教育
动手能力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儿童在动手时也能促进大脑的开发。通过一些小游戏,小比赛,如搭积木,绘画等,都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有时候儿童只是机械地培养了这种能力,而对于理论则是一无所知。慢慢的,儿童就会失去兴趣,只是机械地模仿。所以,在培养他们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教育,让他们能有一个更为深入透彻的理解,才能真真正正地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3课程选择有待进一步的改革
近几年,艺术教学成了大家竞相追捧的对象。各学前教育把培养能说会唱的小朋友作为自己教育成功的标志。这样培养出的小小毕业生只是具备了某些艺术方面的能力,而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却是十分贫瘠。课程选择时应综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兴趣,身体等各方面,不仅开设一些艺术课程,也要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鼓励他们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小少年。同时,重视对身体素质的锻炼,带领他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课程选择时要全面,综合,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专业艺术交叉教学创新的方式
2.1重视艺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基本技能的锻炼
艺术能力,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培养幼师的艺术能力,包括唱歌、绘画、乐器表演、手工制作、故事讲述等,让幼师拥有足够的能力让课堂生动有趣,在课堂上可以跟学前儿童一起唱,一起跳,一起学。同时,也要加强他们的职业素质培养,洞察学生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想象力的能力……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需要幼师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办好学前教育。拿美术来说,美术可以加强集中注意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幼师的美术创作能力,将难以言表的情绪可以画出来,让同学有一个形象的感悟。
2.2各门功课综合教学,开创整体教学
各门功课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完全分开来教学,要能够融会贯通地教学。所以,新模式下的教学就必须要求幼师具备综合教学能力。例如,美术教学时对神态把握时,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小故事来学前儿童更深刻把握心理活动,更好地将神态表现出来。在对色彩教学时,可以结合音乐,让学生对冷色调和暖色调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2.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调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学前教育作为一个十分特殊的教育阶段,问题的产生更是千变万化。作为学前教育的带领者,幼师需要树立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在面对新形势时通过自己的分析,来恰当地解决问题。面对家长的反对,面对教育方式的瓶颈,面对学生的不配合,不能一味用老方式解决问题。要根据现实实际,结合自己的智慧,巧妙采用最合理的方式解决。加强与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也可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办好学前教育交叉教学创新的条件
3.1良好的社会环境
想要办好学前教育交叉教学创新,社会一定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必须让学生爱上专业课交叉教学,让教师肯定专业课交叉教学,让家长支持专业课交叉教学,这样,在一个全社会支持的大背景下,专业课交叉教学模式才能真真正正地运作下去。专业课交叉教学是新理念,与原先的“满堂灌”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再是一味教授知识,更强调了综合技能的培养。对于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时间可能难以接受。我们要让他们看到专业课交叉教学的好处,让他们真正接受学前教育专业课交叉教学。
3.2拓展课堂范围
传统观点认为,学习只限于课堂。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了这种观念的局限性。很多地方都可以发展成为课堂,尤其是大自然,是学前儿童最好的老师。所以,新新幼师要知道转变观念,将课堂延长拓展,带领学前儿童探索更为广阔的知识的海洋。例如,在美术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踏青,在亲眼看见,亲身体会到的环境下,画出形象生动的作品。
3.3建立健全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师自我反省,可以让教师直观看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教学评估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教育越办越好。专业课交叉教学固然是一种好的方式,但是由于每个幼师方式方法的各异性,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自然有些区别。采用教学评估,让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让他们可以借鉴好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