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岛课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鸟岛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鸟岛课文

鸟岛课文范文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青海湖西部有一座闻名中外的(生答:青海湖鸟岛)(师板书课题)每当春季来临,天气转暖,湖水开始解冻,这时湖里的水草丰美,鱼虾成群,吸引了成千上万只鸟儿。瞧!它们从远方飞来了。[录象:鸟儿陆续飞来鸟岛的画面]

2.观看画面,师问:春天的鸟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美——)那就带着你看到的、想到的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小声读,也可以大声读,可以一人读,也可以与同伴一起读,好,开始读吧!

3.小朋友,说说看,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又知道了什么?

4.随机讲解"一群一群"、"陆续"(从哪儿知道飞来的鸟儿很多?是不是一下子全飞来的?

5.来自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的10多种候鸟,成群结队返回故乡,来到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是要在这里(点击:筑巢安家养育后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

6.鸟儿们开始了忙碌,春天的鸟岛热闹起来了,咱们抓住重点词,边读边想象,认真地体会体会,看谁能用朗读把鸟岛热闹的情景读出来。(自由读、指生读,师生评。奖励"鸟岛一日游")

7.听你们读得这么好,我也想读了,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这样,我来读,你们都来扮演小鸟,看谁的飞行姿势最优美,搭的窝最漂亮。(师朗读,生表演。)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转眼的功夫,炎热的夏天又来临了,鸟岛上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图文并茂,第三段文字]

1.六月的鸟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是鸟,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向我们描绘了这个情景?那就快让我们读读第三自然段,去感受一下这热闹的场面吧!

2.组成四人小组,先自己读读,然后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伴听听,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把它画下来,再提出来大家交流交流。明白了吗?那就开始读吧!

3.看到同学们个个读得这么认真、投入,仿佛都以被鸟岛上千姿百态的鸟儿吸引住了,鸟儿们会在岛上干些什么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吧![填空: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有的————,有的————,还有的————,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4.[:第三段文字]岛上的鸟儿这么多,的确很热闹,你能用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谁愿意试试?(指生读第一句)

5.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随机板书:鸟窝多鸟蛋多)你从哪里知道的?

6.指名读,(小黑板出示:密密麻麻)师画一两个鸟窝,这是密密麻麻吗?请一个学生上台画鸟窝,其他同学评价(突出"密密麻麻、挨"),不足之处再请人补充。

7、."挨"可以换哪个词?(靠)师生用体态语言表演,理解"挨"字.指导朗读第二句。

8、板书:鸟蛋多请多人上台画鸟蛋,还要涂上颜色,(突出"窝里窝外、到处")齐读第三句话。

9、小结:其实"窝多、蛋多"也反映了岛上的"鸟多",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六月的鸟岛热闹非凡的画面吧!师引背。[:与第三段文字吻合的画面]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过渡:这么富有魅力而闻名中外的鸟岛,谁不想亲眼瞧一瞧呢?所以呀,岛上的游人也很多。(板书:游人多)现在,让我们再次踏上鸟岛,游一游吧!

1.指生读第四自然段。

2.采访其中的两名游客,为什么不去捉幼鸟、拾鸟蛋呢?

3.齐读,要能读出人们爱鸟的情感来。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师小结: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它的生存需要适宜的自然环境,更需要人类的保护。同学们知道吗,早在1977年,我们国家就特设鸟岛为自然保护区,现在,就让我们组成一个个护鸟小队,试着用简短的宣传标语来号召人们爱护我们的小鸟朋友吧!

2.学生交流,把标语插上鸟岛。

3.总结:同学们看,蓝天碧水之间,鸟儿飞得多自在,多快乐呀!,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爱护鸟儿,维护鸟岛的和平与安宁吧![:课文录象:看画面齐读或背诵全文]

课后作业

你还想了解鸟岛的哪些知识,带着自己的问题上网、看课外书籍去查阅更多的资料吧!

附板书:

鸟儿

18鸟岛鸟窝多

鸟岛课文范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悟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再现教学内容或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并由此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教学《鸟岛》一课,我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图,让学生感知鸟岛的地理位置,懂得它在我国青海湖的西部。接着放映动画片,带学生做一次到鸟岛的假想旅游。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银幕上鸟的世界的图像,向学生揭开了鸟岛的奥秘: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通过优美的情境创设,学生直接感受到鸟岛“鸟儿多,鸟蛋多,鸟窝多”,对鸟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趁热打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学生很快就领悟到鸟岛是鸟的世界,而且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对鸟岛的喜爱,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可见,兴趣的激发为成功地感悟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巧妙设疑,帮学生明确自主感悟的方向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幼小,生活经验缺乏,语言积累比较少,就使得他们对文本的感悟能力比较弱。在让他们自主感悟之前,教师有必要做巧妙的诱导,使他们明确感悟的方向。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一方面要有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把握文本的水平,另一方面,要有较高的表达、运用语言的能力,把学生领入感悟学习的理想情境。

在学习《狐假虎威》第一自然段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结合课文插图,小组合作讨论,设置了一个疑问:你认为究竟是狐狸厉害还是老虎厉害?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在文本中感悟。此时,小组的交流,儿童不是一味地听,更不是盲从,而是平等合作的伙伴,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学习完善。文本中狐狸的“窜过”,老虎的“扑过去”“逮住了”,学生很容易找到这些词,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老虎此时占在上风,为进一步感悟后面的文本做好了铺垫。同时,在这种交流中不仅提高了教学的交际性,而且互相启发,活跃思想,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增强了学生的自尊、自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三、加强体验,以评促读,以读促悟

(一)改变评价方式,适时点拨学生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用巧妙的评价点拨学生,这样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便化难为易,阅读起来必然会感悟较深。如在《狐假虎威》的第一自然段,如果学生读的语气能让我们想象到狐狸见到老虎时惊慌失措的样子,说明学生真正感悟到文章语言表现的内涵。而在学生读这一环节,教师的评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仅仅是“你的声音太小了点”,或者说“你读得有感情”,那还是让读的学生一头雾水,何为感情,他们不懂。在学习《狐假虎威》二至六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好狐狸虚张声势扯着嗓子“你敢吃我”这句话时,我就运用了这样的评价,如:“你声音太轻,蒙不住老虎的!要再响一点。”或“你这样可以理直气壮地把老虎给蒙住了!”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能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上升了一个层次,他们就能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从而使课堂显得情趣浓浓。

(二)在朗读品味中悟情

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而朗读则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感悟文本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花木兰》一文时,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在看到朝廷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后,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接着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花木兰当时着急的心情。当读到“于是,她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时,学生不由自主地举起小手,握紧拳头,语气非常坚定。学生通过自身独特的视角边读边感受体验,从中感悟到花木兰对父亲的孝以及对弟弟的爱。通过朗读品味,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以演促悟,学生在表演文本剧的过程中感悟

传统的语文课上,学生只是“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听教师传授知识。其实,教师应该可以把“三尺讲台”变成舞台,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直观生动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感悟情境,将课文中的内容化为一种“表演”,让学生扮演文定的角色,从而在表演中获得更直接、更深刻的感悟。

鸟岛课文范文3

关键词:差异教学;语文教学;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73-01

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经历、认知特点方面的不同,在语文学习中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认知差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遴选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照顾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预学查异,了解学情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在预习环节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即展开对学生预习效益的检测,在检测的反馈信息中排查学生的认知差异,并根据最终的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弥补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差异,为他们扫清体悟文本的障碍。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就在教学伊始进行了预习差异的检测:首先,教师罗列出一组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还能说出几个描写色彩的词语吗?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蝴蝶谷是怎样形成的?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既复习了课文的词语,又梳理了课文的内容。教师通过文本中富有特色的词语,引导学生借助词语感知文本的主体内容,并在拓展积累中把握学生词语的积累程度。教师还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再次梳理整合对文本的感悟,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文本的把握程度,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初学适异,明确方向

新课程改革呼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适合的初学要求,并适当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自主学习。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初学成果的汇报,并在汇报中进一步整体感知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差异。例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教师就直接通过问题引领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夏天到了,如果你是荷塘里的一种小动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播放音乐:雷声、雨声、蛙声、知了声,等等。诗人想变点儿什么呢?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我”想变 、 、 、 和 ,最后看见小小的荷塘,我真想变成 。教师在初学适异环节提出的两个问题各有不同的指向:第一个问题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推向现实生活,借助生活的经验为感知文本情境蓄积基础;第二个问题则让学生潜入文本,探寻思考诗人想变点什么,从而将视角指向整篇文本。

三、研学导异,提升认知

研学导异是实施差异教学课堂的重要h节,也是促进学生长足发展的重要阵地。在前两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文本认知差异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差异实际,对学生的学习重点进行指导,共同研究制定相通的研究性学习,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的研究性活动。例如,在《鸟岛》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鸟岛形成了初步的认知体验。因此,根据学生这种普遍性的认知差异,教师将教学的探究性话题确定在两个方面:文中的鸟岛是一个怎样的岛屿,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言的描写非常生动?这两个研究性话题,分别指向了文本的内容信息――课文介绍了怎样的鸟岛,从文本语言内容中感受鸟岛的特点;同时也将学生的关注点指向了言语形式――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言语形式对鸟岛进行描写。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同问题的协作共进,不仅有效地缩小了文本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同伴的启发中,反馈、修正探究结果,达成课前预设的基本教学目标。

四、拓学展异,契合需要

一堂课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就可以分别提出具有弹性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以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为例,教师在拓学展异的板块中就进行了这样的设置: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试背;用你喜欢的方式背,还可以加上动作;拓展延伸,放飞想象,出示:夏天来了,我想变成 , 。最后总结:夏天,大自然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神奇!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快乐!教师首先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同时也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补充拓展。这一环节中的教学要求都源于文本,但又高于文本,是对学生在认知基础上深入认知的历练,让更多学生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满足了学生的个体性学习要求。

五、结束语

总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照顾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鸟岛课文范文4

1. 范中激情

教师范读是指导朗读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可以通过融情的范读,以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同时范读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还要和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从范读中去借鉴,去领悟,去思考,以达到范读激感的目的。

2. 比中知情

朗读是用声音对书面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语言活动。要使朗读到位,必须着力指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知晓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感知课文的内容,更好地读好课文有很大帮助。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让学生比较:(1)我握住老人的手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2)我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这两句话中“握住”与“紧紧握住”有什么不同?思考我为什么要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呢?引导学生体会我对扫路人是多么佩服,对老人这种“自信豁达”的精神风貌的由衷赞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朗读,情感自然而然地溢于言表。

3. 填中抒情

朗读不仅仅是对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更重要的是对课文语言的艺术再创造。在从“无声地看”变为“有声地读”的过程中,融入了朗读者对课文的理解、评价,赋予课文的是新的艺术生命。因此,在指导理解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在课文词句之间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填写,再通过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者也是知道朗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沙漠之舟》一课,写到“骆驼迎着风沙,顶着烈日,忍着干渴,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教者紧扣动词,借助投影的直观演示,让学生体会骆驼是怎样在沙漠上行走的。在此基础上,在句末设计了一个填空:“骆驼走得多么( )啊!”让学生抒发对骆驼的敬意。“骆驼走得多么艰难啊!”,“骆驼走得多么顽强啊!”,“骆驼走得多么不容易啊!”,“骆驼走得多么坚定啊!”。再通过朗读,让学生表达这种情感,便水到渠成。

4. 思中悟情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教师要从指导朗读的角度,有层次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悟文中蕴含的情感。学习《沉香救母》第二段时,教者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沉香在去救母的途中经历了哪些千难万险?(2)他是怎么战胜千难万险的?(3)他为什么能战胜这些千难万险?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沉香毫不在乎,体会沉香救母心切,对母亲的一片赤诚之心,热爱之情。

5. 插中导情

若论朗读指导中师生之间交流的密度大、效率高,当非插读莫属了。所谓插读,就是在学生朗读时,穿行教师对朗读的指导,边“导”边“读”,边“读”边“导”,“导”“读”一体。如学生朗读《沉香救母》第四段时,教者适时插言,调动学生情感,指导学生朗读。“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想到就要跟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了,(师插:多不容易啊!)沉香心里无比激动。(师插:是啊!)”他举起神斧,使出浑身的力气向大山劈去。(师插:多用力啊!)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山被劈成了两半,(师插:多好哇!)受苦多年的妈妈重见了天日,(师插:太好了!)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师插:多么激动人心!)。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有意识地插问,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产生有意注意,读出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忆中融情

孩子的生活中有许多令我们动情的人和事,因此,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使语言文字表现的画面与孩子的客观生活逐渐重合,让学生的思想感情逐渐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一课描写了亲切看望孩子们,并和孩子们一起照相留影的事,体现了对少年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同学们都依偎在身边,张张笑脸就像朵朵盛开的鲜花。”教学时,教者让学生回想:“你曾经依偎在谁的身旁,心里感到怎么样?”孩子们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身旁,感到幸福温暖、无比激动。接着教者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情感迁移,使他们体会到文中的同学们依偎在身旁,是多么幸福、自豪。当学生读起这段课文时显得十分激动,仿佛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

7. 仿中启情

朗读中不时有“语不达意”的现象出现,教师不妨幽默一下,有意模仿学生朗读的语调,有时甚至可以夸张一些,启发学生讨论:这样朗读能表达文章的感情吗?《鸟岛》中写道:“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个学生把这段读得很平淡。教者以同样平淡的语气模仿这个学生读了一遍,然后问大家:“这样的鸟岛热闹吗?像鸟的世界吗?依我看,只有几只鸟儿在飞,一点也不热闹。”学生听了都发出会心的笑,在笑声中明白了怎样才能把这段话读得有感情,大家跃跃欲试,都想用自己的语言表现鸟岛上的热闹景象。

8. 评中明情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指导中也是如此。学生每一次朗读动情与否,有没有准确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于激励的评价,不但能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而且还能使孩子明白自己朗读时是否把握好情感的分寸,从而进一步恰如其分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如教学《多彩的夏天》时,我鼓励学生要从读中欣赏夏天美丽的景色和有趣的事物,“我从你的读中看到了夏天是炎热的,夏天是多彩的,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是迷人的,真漂亮呀,真好玩呀!”教师深情的鼓励评价既调动了学生读的热情,激发了学生读的欲望,又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读的个性得以突出体现。

鸟岛课文范文5

关键词: 感悟生活 意志力 抗挫折能力 自学 与人共处

21世纪的教育是以终身教育和个性教育为特征的,它要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些都是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的。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种种能力。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有着极强的育人优势,因此,在语文课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借助其育人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下面我准备从四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4)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因如此,在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灵性应该是核心的任务。所谓灵性,其实就是感悟力。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能读懂文章的大意,而且要对文章进行深刻的挖掘、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的主旨有透彻的理解。然而文学是人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与刻画,不仅要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更要让学生借助对文章的感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对于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形式美、韵律美之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如教读《庐山的云雾》一文,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外,还要让学生借助文章的描述,想象那优美的意境,然后依文作画,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并让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再现云雾的美是因为他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逐层深入地启发、引导,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引导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对每一个人的考验都将是严酷的。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与优越的家境,使他们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鉴于这一点,语文老师应结合语文课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表现人的顽强意志的文章很多,但《军神》一文堪为典范。在讲授此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研读沃克医生为做手术的细节描写部分,学生先是流泪,继而深思,最后他们终于悟出坚强的毅力是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重要保证。

另外,针对现代学生喜欢顺境,不愿受挫这一普遍现象,如讲授《卧薪尝胆》一文时,重点讲述了越王勾践面对吴王的无理刁难而表现出来的忍耐力,并告诉学生这种忍耐力正是他日后成就大业的条件。类似这样的文章,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迪思维,点拨得法,自然有助于学生战胜自我,乐观向上。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才会更主动,积极地学,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进入主动的、努力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在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发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秋姑娘的信》一文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秋姑娘用什么来写信的?秋姑娘写信给谁了?她分别写了什么?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又如教《亡羊补牢》一文,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题目中的“亡”“牢”分别的意思。让学生对“亡”“牢”两个字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再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地推敲,最终弄清两个字的含义。通过对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鸟岛》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通过朗读,自己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事情发展的脉络,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学课文。如《鸟岛》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思”、“多读激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教师再对重点、难点的词句进行适当的点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经过反复朗读后,针对课文中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就证明学生真正把这篇课文读懂了,是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

总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教学大纲.

[2]第四册语文参考书.台湾的蝴蝶谷.鸟岛.

[3]第六册语文参考书.庐山的云雾.

[4]第六册语文参考书.雪儿.

鸟岛课文范文6

一、创设愉悦互动的情境让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

在愉悦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在课始阶段的教师语言与情境创设,往往会形成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

例如,在教《鸟岛》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旅游的目的地是鸟岛,准备好了吗?(放《郊游》歌曲,师生边唱边表演)

师:走啊走啊,看,鸟岛到了!(多媒体课件显示鸟岛画面)

生:哇!鸟儿可真多啊!鸟岛真是太美了!(学生们兴致盎然地看着屏幕,不时地发出惊奇的叫声)

又如,在一年级语文课《雨点》教学时,适时室外下着雨。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雨点,学生有的在静静地听小雨点的声音,有的在专心地闻小雨点的气息,有几个小学生甚至津津有味地尝了小雨点的滋味……

这些极其亲切、自然的教学设计,师生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坦诚的交流,学生忘记了胆怯,只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我们期望的不就是小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得以激发的课堂吗?

二、合理的互动让课堂变得高效

1.让教学互动有序高效

我们常见到一些课堂呈现出两个极端,要么一潭死水,缺少生机;要么吵吵闹闹,杂乱无章,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显得“窘迫无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收获甚少。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控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课堂教学能否有序进行,教学互动能否顺利展开,均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有效调控。当学生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具有了强烈的参与冲动后,课堂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方向,控制好互动的秩序和节奏,避免失去控制,造成乱哄哄的“课堂民主”假象。当学生进入感觉兴趣的预设教学情境后,所产生的必然是好奇与激动,往往会造成整个课堂走向失控。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对教学即将出现的“乱”的局面及时进行调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我认为“不用着急,一个个说”,既小心地保护和鼓励了学生说的积极性,又及时控制住了课堂。

2.自主选择促进教学互动

教学互动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使学生成为最大的赢家,并在互动中自然生成成功的愉悦。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会让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兴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并由此获得体验成功的愉快。

3.在角色转换中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低年级的小学生最崇拜老师了,大都梦想做个老师,当他站在讲台前,面对下面自己的“学生”,心情会异常激动自豪,这是一种快乐,更是一份自信,我们何不把这种快乐与自信留给学生呢?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这样说:“还有谁想当小老师?(生纷纷举手)都想当啊,那好,我来当学生,大家来教我,好吗?”(生纷纷兴奋地大叫,“老师,我”声此起彼伏)“还有谁想当小老师?”这句话蕴涵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做“小老师”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学习;做“学生”也是一种教学,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儿童的视野去体验和感受学习,从而更好地教学。

三、让生成在精彩的互动中得到升华

很多儿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理解,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的理解,就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儿童是需要幻想的,对文本的再创造会给儿童奇妙的精神养料。如果教学能给儿童创造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世界,如果我们把知识的教学与童话的魅力结合起来,相信孩子们会非常非常的喜爱学习。如《给秋姑娘的信》的教学片段:

师:秋姑娘关心完她的好朋友后,悄悄地离开了人间。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春姑娘又来到了人间。她像秋姑娘一样美丽善良,她摘下头上嫩黄的迎春花瓣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她会给谁写信,信里会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分组合作讨论后交流)

生:一封写给南方的大雁,快快回来,春姑娘正等着你们呢!

生:一封写给洞里的青蛙,快出来呼吸新鲜的空气吧!

生:一封写给地里的种子,快快发芽,伸出脑袋看着外面的世界吧!

生:一封写给山村的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脱下“冬衣”。

……

师:小朋友们可真不简单,老师给你们鼓掌,一个个能当小作家了。咱们再模仿课文写的故事加上个结尾——

师引说:“咦,春姑娘头上的迎春花瓣哪儿去了?”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