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镇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镇规划

城镇规划范文1

【关键词】山区;城镇规划;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应不足,有相当多的小城镇位于山坡丘陵地区,如何少占良田好土,更多、更好地将目前未能充分利用的山地转化成为建设用地,探索出一条山地小城镇的开发模式,营造高质量而又有别于一般平地小城镇的居住环境,是业内人土长期面对而又充满现实意义的课题,也是山地小城镇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开发山地小城镇较之平地有诸多不利,但山地在保护耕地、结合地形、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以及创造空间形态和视角景观等方面有许多便利和优势条件,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规划中应从战略的角度进行综合开发,科学利用。本文就正确把握规划设计原则,顺应地形规划道路系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创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等几方面探讨山地小城镇的规划。

1 正确把握规划设计的原则

山地小城镇生态性突出,人文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小城镇布局受地形环境及绿化植被的影响极大。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山地多层次的地形特点,立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从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去综合挖掘、提炼当地人文资源,在综合分析山地小城镇的自然因素,空间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注重整体与综合,使之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神韵、体现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的地方特色。同时强调山地小城镇的弹性和动态原则,使小城镇的发展具有灵活的变化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连续性,既能遵循一定的模式逐步发展,也可各阶段相互组合,互不干涉,独立发展。一旦小城镇结构形成以后,它要能根据变化的需要进行自我更新和调节,在其发展的各阶段,均能有效地承担其结构功能,使小城镇的建设、生态保护、文脉继承等方面得到持续发展的同时能保持自身特性,得以合理地存在和发展。这是对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对山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山地小城镇结构布局要从山地的地形特征出发,以沟、谷等地貌特征为界将用地分为不同的小区来形成山地小城镇的住区结构,并依据不同的地表及内容设置不同规模的组团,充分顺应地形地势的变化及高低错落形成自由流畅而有机的组团结构,各组团内部尽量分别配置具有独立风格的公共开敞空间。总体规划风貌要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自然观,体现出规划连续、恒久的可行性。

2 顺应地形规划道路系统

山地地形复杂、特征明显,规划中要顺应原有地形地势的起伏变化,依山就势布置道路系统:主干道不必太宽,在满足消防环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等方面要求的同时保证车流顺畅即可,次干道则结合地形及建筑群组自由舒展,灵活布置;并尽量完善、利用原有路网基础,使土方工程量达到最小,降低建造成本同时灵活运用“之字路”“半边街”“爬山街”等形式来体现山地小城镇的特色,形成多层次、有机的道路网络结构。山地小城镇曲折婉蜒的道路既是交通动脉,又形成不断延伸的观景线,结合绿化,可展现多种类型的景色:婉蜒的街道空间以建筑体块为媒介,空间上相互穿插,表现出由空间的直观向时间的连续渗透,使街景逐渐展开,建筑依次出现,避免一览无余创造出异常丰富的空间序列。

步行交通规划是山地小城镇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特色的有利条件。规划中应对原有的梯道所形成的步行系统进行加强以凸现山地特色,可以步行商业服务中心区为核心,用梯道和步行林荫道将小区中心,小区组团中心联系起来成为一套步行空间系统,满足小区便捷通达的需要,提供一个安全、宁静的步行交通环境。在细部处理上应保持山地特征,以视线联系的多样兴趣,减弱因地形多变带来的疲劳感。

3 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山地小城镇生态环境良好,但因受到自然条件制约,土地利用率普遍比平地小城镇低,其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非常突出。规划中应综合考虑道路、坡度、坡向、地质、植被、沟谷,以及现状建设条件等因素,结合地形、地貌的特征,对其进行充分挖掘,最大限度地集约化利用山地的可建设用地、现状绿化及自然景观潜力,积极探索用足用活土地使用方面的政策,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山地小城镇土地的升值。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山地特有的自然条件来展现小城镇特色,尽可能保持原始地形进行建设,根据现状绿化及树木分布的特点,在道路拓宽时保护性的利用原有行道树,在详细规划过程中,建筑布局步行道的设计尽量少伐树,且注意树木的更新与高档树种的替换,使形态较好的植物、植被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保留。

4 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

山地建筑是形成山地小城镇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规划中应依山就势,结合不同地段的坡度起伏特征及地质条件,自由灵活进行布局:将层数相对较高的建筑布置在较平缓的地带,层数较低的建筑布置在山坡地带,如此既减少较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方便施工、降低工程造价,且可减轻较陡地带的交通负荷与停车负担。

坡度较大的地带可根据各邻道路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差这一特征,充分利用所在地形的具体条件,采用错层、跌落、跃层、筑台、退台、爬坡、吊脚、架空等多种手法设计建筑单体,并考虑节能节地建筑的布置,设计地下、半地下建筑,利用地下建筑屋顶布置绿化、庭院或活动场地,使不同建筑用户均能享受到不同形式的私家花园。让建筑与原有自然地形紧密结合,宛如“生长”于山坡之上,一切来自自然,又融入自然。

5 创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

如何正确处理小城镇与山的关系是山地小城镇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山地地形、地物一般起伏多变、自然形成,与平原地形有极大区别,自然景观丰富,可赏景之处甚多:登高远眺,极目峰峦,可领略山城回卷之美;坐阴观阳,景色明丽;岔路交会、峰顶坯口,均很有特色。这一切有利于创造山地小城镇空间形态和视角景观,为未来的小区建设储备了良好的宅址,规划设计中应遵循尊重自然、以人为本、注重文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山地小城镇所处区域内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将它们有机的组织到小城镇景观中去,营造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展现小城镇的特色风貌,使山地小城镇既有浓郁的乡村自然景观,又充分体现城镇的现代生活气息。

镇区内地形高差大、坡度陡、不宜建盖房屋的地段可考虑将其规划为专业化的观光农业带,遵循多样统一、适地适树和经济高效的原则,合理搭配种植药用、材用、果品、油料等适应当地环境条件、不同品种、特色多样、地域性的乡土植物,并考虑季节性因素,将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快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使田园风光、园林绿化自然地空插于镇区内,形成独特的“镇中园”式的农业生态景观,开辟出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内部既进行平常的农业生产,果树开花和果子成熟时节时则成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好时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绿地景观,营造出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相映成辉、集城市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园林化小城镇。提高城镇的物种利用率,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益,降低小城镇的环境和绿化工程成本,促进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使其生态环境走上自我更新的动态发展之路,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使山地小城镇朝着健康、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城镇规划范文2

从城镇体系看,小城镇是属于城市范畴,是城市居民点中的最下一个层次,数量最多并与农村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农村地域体系来看,小城镇又是农村地域体系的最上层次。它作为农村之首,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城市之尾,同样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面向农村、城市两个领域,是城乡之间的联系纽带;小城镇是乡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分离型企业的聚集地;是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地;是乡村经济的突破口;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

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蓬勃兴起,农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规划在促进经济建设、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规模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适时加强小城镇规划与管理落实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县十分重视小城镇的规划,把小城镇规划作为促进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规划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成为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小区域经济中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和思考。

2县域小城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2.1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导致城镇化水平预测不具备科学性

2.1.1人口规模的确定

对于小城镇人口规模的确定,一直沿用综合平衡法:

P=P0*(1+K)a+P

式中:P——规划期内总人口(人)

P0——规划基期总人口(人)

K——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的人口机械增长数

N——规划年限

而其中P0就很难算清楚,其应该包括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之和,往往采集到的资料中有些指标如农业人口数,职工数,在外打工数等都交代不清,前后矛盾,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计算基期总人口时出现重复计算的错误,而导致现状人口估计的不准确,公式中如剩余劳动力进镇数完全是一个估算值,而不同的规划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都有可能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影响了人口预测的不科学不合理性。这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问题,目前一些小城镇规划人口将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比例定为80%,甚至90%,显然有些盲目偏差。一般认为小城镇镇区人口在5万人以上,才能达到集聚效应,为了一味追求规模效应,而盲目提高人口规模指标,实为不合理。

2.1.2用地规模的确定

在规划时不应根据硬性指标来盲目实施,不容许用地指标超出范围,指标超过规划用地面积应具有相应的弹性,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分析其土地利用状况,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如我县处于洞庭湖区,常年多雨会引起山洪爆发,因此在规划时设置必要的防护绿地,导致规划用地面积超标,因此为了保证用地面积在规定的范围内,要灵活运用,做到规划用地面积因地制宜,将防护绿地的面积不算入到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之中。

2.2城镇职能与性质的确定

目前,许多小城镇的性质都是根据现有的一点资料及现状产业发展状况来定的,多数是以商贸、第三产业的职能为主,过分着眼于现状,而没有从全省、全县的城市体系规划来论证本城镇的地位,职能,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如到当地作调查问卷),定性显得肤浅,缺乏长远性。因为当地的居民对自己生长的故乡最有发言权,我们往往可以从他们口中了解掌握很多书面上不能找到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要对当地发展条件分析,结合当地情况及发展适宜度做出规划。

2.3城镇规划编制的问题

2.3.1城镇规划的编制办法过于陈旧,很难适应新体制下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高度化的今天,规划主体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不可测因素增多,总体规划只能是对城镇发展的宏观预测,是一个战略性的规划,落实到地域空间上也只能是粗线条的,而不可能是终极的模式。必须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和发展余地,这样在规划主体突然变化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合理配置。

2.3.2编制规划的深度不够。

因为一个规划从编制到审批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由于编制工作组织不力,调查研究不充分,地方参与不够,加之其它客观方面的因素,导致规划编制内容不全,深度不够,难以发挥到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城镇规划中的许多问题不能解决或者应为缺乏规划实施办法难以使规划编制实施下去。而且有一些小城镇经济条件还很有限,技术力量薄弱,对于规划编制中的一些高技术问题是不能够实施。

2.3.3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配套,难以适应小城镇经济实力、地域环境差异实际,而导致规划编制存在一定问题。

我们所用的小城镇编制规划是大众的,通用版,没有特殊点,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城镇可能并不适用,如经济落后,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而要严格遵守其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但显得有些牵强,使一些规划做出后很难实施,而且各城镇很难发挥各自的特点,造成规划呆板,不具特色。

2.4城镇化水平预测简单沿用数学方法,没有具体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主要通过数学方法,应用公式:城镇化水平=镇区人口/镇域人口。其实,城镇化水平还要受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要多角度来分析;如城镇的整体状况,包括城镇的构成,城镇规模,城镇密度,以及城镇发展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等基本情况。其次,还必须对城镇现状水平,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各级城镇对现状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以及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变化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城镇包括镇域内的人口和经济流向进行分析。

2.5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

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近10年来,许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趋同一面,不管地形、地貌,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布局模式也均死板教条,没有创新点,公建都以四方、条状格局,没有特点,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特点,不能吸引人,也会丧失了发展中的机遇。

2.6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弹性差

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规划,但是有些小城镇规划设计让人担忧。规划时完全忽略了小城镇的现状情况,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而盲目追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未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不顾客观事实,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扩大用地面积,盲目拆迁旧宅毫无考虑到居民的搬迁问题;将现有绿地,绿化带防护林破坏,这不仅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居生活环境。

此外,规划时为了刻意追求规划的漂亮、整体的美观,没有认真分析地形,往往在地形复杂,坡度大,难利用的土地上建设公用设施,加大了工程的实施难度。

2.7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若干年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法规性文件,地方政府由于受经济影响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对城市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规划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认识似乎是大部分人的共识,所以直接导致出现规划未作而盲目建设的现象,没有规划约束的随意发挥,符合了领导的意愿,但这不光在财力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造成极大浪费,也为以后的城市管理和改造埋下极大隐患。

2.8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

1)绿化体系不完整。公共绿地面积日益减少,不少城镇为了盲目扩大城镇建筑面积,不仅不开辟新的绿地,还将原有绿地挪作他用,城镇中缺乏防护绿地的建设,间接的影响了生态环境。

2)生活排污管道设置不当,布局混乱。许多规划者在规划排水管线时,只是考虑到当前利益,对排水、给水管道的设置考虑不周或不设置,造成洪水期来临时导致路基受损、路面积水,严重阻塞了交通和影响行人的正常流通。

3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从以上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问题的焦点在于没有很好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具体规划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规划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等,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重视小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体现个体特色

小城镇是一定镇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小城镇规划时,首先必须根据其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的拟定城镇性质,确定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把握好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此,研究各城镇之间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安排城镇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协调解决各镇自身难以解决的资源共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切实发挥小城镇对资源的集聚效应,以达到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2结合当地情况,根据规划的标准,园地制宜的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结合镇区实际确定建设目标,本着可适当超前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发展规模,脱离小城镇实际,把标准

定得过高,而使规划难以实现。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实际,认真分析其城镇优势,城镇性质来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不应是小而全,由于有些镇与县之间的距离很近,仅几公里,有些基础设施可以考虑依托城市,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道路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今后产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来确定道路的规划,采用数学方法,经过科学分析调查,计算现状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来建设合理的路网体系。

34.4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结合各镇区的优势,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

在规划过程中,要确保整个规划,实施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对镇区内的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要合理科学的规划,通过循环经济的原则,转城镇劣势为优势,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既能解决环境问题,有能发挥本区特色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生态型工业园是一个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两者保持高度和谐,园区发展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区是具有一定循环利用资源能力的工厂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聚集区。

生态工业区的工业一是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工业项目,二是要将在资源及原材料使用上安排具有共性的企业集中布置,尽量形成合理的“工业食物链”,使上一级工厂排出的废料成为下一级或下几级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既减少污染物,又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同类型工厂相对集中布置,也有利于污染治理设施的集中配备,三是要提高厂区的绿地率。只有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才能有效保证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水平,服务全镇。

3.5提高绿地覆盖率

绿地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逐步实现小康,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及工业将不断的得到发展,而使得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加大绿地的覆盖率,合理布局,将会使一些小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被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这是保护生态环境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

3.6努力寻求适合于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的人口计算模式

以科学的态度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不能盲目的运用过去的公式而造成失误,给规划带来不便。目前我们所运用的最多的就是综合平衡法,而其中的各项指标存在矛盾,我们应该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情况,找出较为准确、合理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目前所用的多种方法,如主要用一种方法算,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不会造成太大偏差。

3.7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信息具有选择性,规划实施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决定了规划的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领导和广大群众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从而保证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增强对规划成果的认识同时,要加强规划法宣传,提高各部门及人民对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权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规划,理解和支持规划城建部门的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县域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今.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步伐[J].小城镇建设,2006(4).

[2]唐建兵,王玉琼,张薇.旅游业和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7,1.

[3]伦海,徐敏.小城镇的生态建设,东北大学学报.2003,9.

城镇规划范文3

【关键词】城镇规划 农业特色 云南

一、规划背景

(一)宏观规划背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小城镇的崛起

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城市化过程中,大中城市实现了强大的原始积累,但种种“城市病”也接踵而至,城市化有向小城镇转移的明显趋势。小城镇虽然经济实力不强,综合辐射能力较弱,但它地处广大农村的“腹地”,同时凭借其良好的生态优势、强大的环境容量成为现阶段实施新型城市化的生力军。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引导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增强节能减排能力,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提高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扩大内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二)中观背景

勐撒镇发展将受以下几个政策影响,从而推动勐撒镇快速发展。云南―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提出。“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针对国家提出的“桥头堡”战略,云南省提出“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目标。

今后,勐撒镇在产业发展,用地布局等方面接纳响应以上政策,使勐撒镇顺应发展之势,积极融入,为勐撒镇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

二、项目概况

(一)基本情况

勐撒镇地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方,距县政府驻地38公里处,省道羊耿公路横穿过境,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52平方公里,是耿马县第三大坝区。勐撒镇东邻本县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耿马镇,北与永德县和本县勐永镇接壤,和勐撒镇国营农场唇齿相依。镇域内分为山地、山麓坝两类地形,地势西高东低。镇境内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海拨1300米,坝区年平均气温17.2℃,年积温6299.4℃,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为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

(二)经济条件

2011年全镇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62亿元,比2005年0.62亿元增长159%,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60.8%,年均递增1990.8万元;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3827元,比2005年的1480元增加2347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60.5%;因产业结构调整,完成粮食总量1.07万吨,人均有粮290公斤。肉类总产量达1385吨,比“十五”末的1100吨增加285吨,增长20.6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收入783万元,比2005年增长224%,年均递增108.2万元;2011年全镇居民各项存款预额达6967万元,比2005年增长202%。

三、总体规划

(一)规划重点

挖掘勐撒特色产业及特色空间,将勐撒镇打造为云南省现代特色农业小镇的标兵;规划勐撒镇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规划蓝图;对勐撒镇域个村落的协调发展进行规划;确定勐撒镇区村镇上山规划。

(二)规划理念

依靠勐撒镇独特的地形地貌及农业的分布,结合勐撒深厚的文化内涵,规划以“众星捧月”为设计理念,力求打造一个以农业带动产业和旅游业的农业型特色小镇。

规划通过路网将勐撒镇区分为三个重点区域(勐撒镇区、勐撒农场、撒马坝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序连接在一起,构成新月形态;通过低等级道路将周围村落串联起来,犹如星星一样环绕在月亮周围,形成众星捧月之态。

(三)规划目标

打造高品质的绿色生态的特色农业产品,通过特色农业体系的构建,带动勐撒镇域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的优化组合以及村镇环境的整体改造,逐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拓宽村民的收入来源,营造一种高质量、高标准的新型城镇生活氛围。通过集镇和中心村的发展带动其它基层村的发展。

(四)发展战略

整合策略:实施整合战略,将特色农业培育成龙头产业,带动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增强竞争优势。把食、住、行、旅、购、娱六要素进行部门联合,共同面向消费者。区域联合――对勐撒镇各个片区的农业资源进行市场整合和线路整合,进行整体营销,实行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

“以农兴旅”及“以农促发展”的精品策略:紧抓勐撒镇各特色农业资源,打造绿色生态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和高品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并通过特色农业产品的培育带动镇区旅游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以点带面,以精品促发展,通过特色农业产品的不断完善,带动勐撒经济的全面发展。

网络化策略:勐撒经济的发展,要参与到耿马县经济发展网络之中,结网运作,培育强化勐撒在整个耿马经济网络中的地位。其中包括:产业发展网络化以及特色农业空间组织网络化。

四、结语

勐撒镇拥有得天独厚的撒马坝平原和绚丽多彩的高山,形成了适宜人类居住、发展的地理和气候换环境。随着勐撒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勐撒自然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保护勐撒田园风光,是有效传承勐撒民族文化,突出勐撒独特的地方特色,增强勐撒的旅游吸引力,实现勐撒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师》,2004.5(111),45

[2]李允禾.华夏意匠[M].香港镜像出版社,1987.

城镇规划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城镇规划;城乡发展

“十三五”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现阶段我国新农村背景下城镇规划的总体方向,城镇的规划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规划方案,保证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1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原则问题研究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时展的需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以适应新农村的发展需求。

11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是首要的原则,因此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把握住这个总体目标不放松,切实考虑城镇居民的所需所求,针对老城区中凸显的弊病,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小城镇的人性化总体规划设计。

1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城镇规划中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为了防止人地矛盾的出现,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将提高土地利用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规划方案一定要充分发挥土地的功效,实现土地的循环利用,从整体到局部实现规划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13凸显小城镇地方特色

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是该地区特有的东西,因此说在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要凸显出地方特色,小城镇的文化涵盖面广,涉及自然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所以小城镇的规划要以塑造这些文化为目标,突出自己的特色,并挖掘文化的深层次含义,使小城镇的规划拥有文化内涵。

14增强生态意识

青山绿水就是老百姓的金山银山,生态建设是小城镇规划的必然趋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小城镇的规划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实现景观效果与生态效果的完美结合,走出一条生态小镇的独特模式。

2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今后规划方向

21城镇总体规划目标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城镇作为沟通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其规划设计已经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小城镇规划要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科学规划、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确保小城镇规划的顺利实施。

22城镇具体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因此需要实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根据总体的规划目标,统筹安排各项细节规划,具体说来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完善的小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小城镇体系规划指的是通过区域、产业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体系与城镇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采用现代的方法,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说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的环境和功能,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以便制订出完善的体系规划方案,更好地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进步。

(2)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农民才有可能从农村流向城镇,因此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地方资金不足引起的停滞现象,应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多元投资的建设模式,打破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垄断地位,真正将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基础设计的建设落实到位,促进城镇化进程,需要注意的是,道路的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城镇道路的畅通化,也是保证城镇化进程一个重要的环节。

(3)建立生态发展模式。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建立起生态模式,就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小城镇的生态规划包括经济和环境保护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该以城镇的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出便捷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再结合小城镇中独特优势,建立特色景观,实现发展的生态性。

23村庄改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1)合理安置农民就业。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保证农民的就业问题。土地流转措施能够确保农民实现土地和劳动力的双重收益,同时土地流转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就业问题。小城镇作为地区的经济中心,还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发展地区经济,并利用发达的交通实现现代物流运输,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些发展都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2)放松户籍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保证制度。农民进入城镇会给城镇的发展带来活力,但是严格的户籍制度成为限制农民自由的枷锁,因此需要打破这种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打通农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障碍,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需要注意的是,在户籍制度放松的过程中,以养老、失业、医疗为主体的社保体制需要抓紧,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村庄改造要独具特色。村庄的改造规划中,需要抓住特色这一关键不放手,实现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和产业特色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塑造“邻里文化”,村庄的改造过程中,需要将相邻地域作为基础,延续邻里关系,构建扶农转非的生活圈,同时挖掘出该地域的特色文化,塑造邻里的地域情感,实现文化特色的凸显。其次,挖掘村庄中的人文气息,将这种人文底蕴和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融为一体,实现人文景观和城镇现代气息的完美结合。最后,城镇的建设需要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起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实现园区产业优势互补的格局,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规划的意义

31城乡交流互动的平台

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城乡资源交流互动的平台,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融合,实现了以城带乡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具有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作用。小城镇还是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作为交流的平台,可以将其辐射作用发挥到更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32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改变原有封闭保守的落后思想观念,树立先进开放科学的新时代观念,而小城镇是该地区的文化中心,在其规划中,增强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完善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娱乐设施的建设,实现现代观念的传播,这样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33农民城镇化的重要保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富裕起来,自然会选择进入城镇生活,在新农村的背景环境下,小城镇的建设就为农民提供了居住地,小城镇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到小城镇生活,其居住方式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改善,形成了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生活模式,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促进了农民的城镇化进程。

4结论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城镇化进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需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下,进行小城镇的合理规划建设,防止上文提到的问题的出现,真正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城镇规划范文5

当前,全世界进入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进入了全球经济的新时代,城市作为社会主体,它的地位、作用和空间形态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今天,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区域作用范围更加扩大,城市之间的互动互存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密切。可以说,今天,世界上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地与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和上下左右、内外、近远的城市进行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就政府行为而方,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

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不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间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阒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为主要目的;

2.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

3.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酱多元化倾向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

但是,十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三、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1)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发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3)要适应改革投资体制4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的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不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部门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部门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部门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人谈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为协调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3)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市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4)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5)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

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

·协调的目的: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

·协调的重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协调的内容: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5.要提高规划的弱性和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6.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下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实施规划得到保障。

7.充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布局和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结语:随着中国经刘发展的国际化,中国城镇体系必然要与世界城镇体系接轨,因此要济生对世界城镇体系特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城镇的体系。

参考书目:

城镇规划范文6

为切实解决目前我县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目标

(一)我县城市发展现状。目前,我县城市正处在加速扩容提质的发展阶段,建设力度在加大,发展速度在加快。但同时,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着规划滞后发展需要的问题、建设和管理观念相对落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造成城市缺乏特色和文化内涵、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二)建设管理的主要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按照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的总体思路,集中精力,下大力气,持之以恒地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国家级卫生县城的目标,使城市功能明显增强、竞争力明显提升、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努力使城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形成适宜群众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

二、科学制定城市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

(三)制定完善细致的规划体系。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县建设部门要按照南扩、北延、西开发的发展思路,对县城总体规划认真进行分析和研究,科学确定县城规模、定位,合理调整功能分区,尽快拿出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方案;同时要编制县城主、次干道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逐步实现各主要干道格调一致、特色鲜明。

(四)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科学规划。县建设部门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推行规划阳光操作,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建立专家咨询、社会公开听证制度,采用网络征询意见方式,对城市的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化率、公厕设置点位等公共设施及有关强制性标准要严格控制和执行,使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同时要做好各类专业配套规划。

三、加大对违法违规建设的查处力度

(五)完善管理体制,严格执行规划。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规划批准后就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定文件,必须确保规划执行中的严肃性。今后凡建筑面积超过5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建筑、城市各主要出入口区域的建筑、重要的公共建筑项目及沿街的建筑,建设时必须先报县建设部门初审,通过后附建筑设计效果图一并报县政府审批。凡是县域规划区以内的居民建房,要逐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严格审批,对批准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不得随意更改。凡是因特殊情况须调整的,必须重新进行审批。凡沿街旧房实行改造时,必须按照规定后退道路红线。

(六)强化城市执法监察。县建设、公安、国土、市容等部门切实加大城市管理力度,近期内要组织对城区规划内的所有违法建筑专项清理,对无合法手续和未按程序报批的违法建筑要依法处理;对正在建设的违规建筑,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在建设审批过程中,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乱批乱建的,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对已建成的、建设手续不齐全的建筑,相关职能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房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房产证。

四、突出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七)加强基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城镇就是提升形象,只有把城镇建设好,才能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长远规划与近期建立相结合”的机制,以市政基础设施为重点,近两年要全力抓好灞河综合治理工程、6个城市出入口改造、南河大桥改造加宽、县城污水处理厂、环东大桥、工业园基础设施、县城排水管道分流改造、县城西区集会休闲广场等城市重点工程。

(八)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抢抓关中百镇建设机遇,积极争取省市小城镇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切实加大对汤峪、华胥、玉山、前卫、葛牌、普化、洩湖等区域性小城镇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强道路、供电、供水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多元化开发,搞活商贸流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五、切实加大城市管理力度

(九)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市民素质,才能提升城市发展形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市民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破除陈规陋习,努力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十)坚持标本兼治。牢固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思想,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为抓手,针对“一管就好、稍松就乱”的现象,进一步落实长效管理措施,提高县城环境卫生水平,不断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台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容、公安、交通等执法部门的骨干作用,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彻底整治乱停乱行、乱摆乱放、乱搭乱挂、乱涂乱画、乱扔乱倒等等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违法违规现象,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调动群众管理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落实“门前三包”等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不断增强居民自觉维护城市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