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企合作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企合作教育

校企合作教育范文1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2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方式简单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3合作的稳定性较弱,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类型方面可以较为随意,随机性较大,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而临时联系一些企业,客观上表现为合作的稳定性较弱,没有深入的联系和接触。在以后的合作中往往会由于一定的事情,如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问题或者组织人员等原因而搁置,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双赢,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自愿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一个关键角色,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校企合作开展的主动者,只有积极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才能建立起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议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

2.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离不开对合作内涵的研究。要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共创育人条件、共建育人平台、共管育人过程的运行机制,研究在课程、教学、科研层面上如何开展合作教育。

财经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这些改革中,应当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来发挥作用,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性因素。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2.1.1向企业高度开放,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训和课程设计

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情况、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解决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的有效措施。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邀请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听取意见与建议,确保开设课程定位的准确性。

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有很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出来的,主观设想很好,但是实践性不强,缺乏实践体系的连贯性,财经类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往往引入一些模拟软硬件,但是由于不了解它对实际生产经营的作用,缺乏背景数据资料,使得实验室的使用仅仅是表象上的模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邀请企业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采取传帮带或按订单方式培养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

2.1.2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

企业家进校园、上讲台,所传递的社会信息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新鲜的社会气息,如同身临其境,比教师的演讲更有说服性,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能从企业家身上梦想自己的将来。学校应该创造机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传播企业信息,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1.3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实体,在校企合作中,只有实现双赢,才能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关注企业利益,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了解企业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以自身科研力量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益处,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2.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中更多的是处于自发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稳定发展的有效条件。

2.2.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联谊沟通

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灵活的,如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校企联合会等,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有较为固定的机构定期通报校企合作发展情况,了解双方发展,获得双方需求信息。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性联络,增进感情,推进校企合作教育。

2.2.2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

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外聘工程师和兼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在合作中,学校要把企业作为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2.2.3合理利用企业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得实惠

积极了解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等机构对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及优惠措施,是否有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费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教育事业等措施,并充分利用这些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教育事业的动力。学校也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研究能力,参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解决企业难题,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企业以实际的帮助。

2.3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制度,这些评价制度较多的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也应积极建立评价机制,这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开展。

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对课程适用性的评价、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评价结果可用于对教学课程的分析,课程体系的改进,修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各种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3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方主体,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角、动力源泉、决定性因素。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论文关键词]合作教育实践实训应用型人才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的关键点在于校企双方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处于主动地位,是合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建议学校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校企合作教育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 成人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彰显职业特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接近社会、贴近企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校企合作是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拓宽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成人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人教育主要有电大、成考和自考等形式。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成人教育的学历功能逐渐减弱。一直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技能倾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自身急功近利,教育质量下滑。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国家对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校内教学设备特别是实验设备短缺,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无法完成应有的教学环节。

     2、培养模式和目标方面

成人教育还存在套用传统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现象,传统的模式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成人教育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应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长期以来,我国成人等教育仍以传授的理论知识为主,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技能,学生缺少动手实践机会,不符合社会对成人教育需求,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成人教育急功近利,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立足本地,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成人教育办学定位,是成人教育应该承担的任务和责任。然而,当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学校忘记了教育的初衷,试图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收益。

     4、教学水平低、教育质量下滑

     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学校自身又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造成教学水平低下,教育质量滑坡,成为持有合法手续“造证”、“卖证”机构。

   二、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校企合作是成人教育改革的尝试,是办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和环境,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对学校、学生和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企合作有利于校方发展。首先,学校通过合作,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制定配套的教学方案,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做培养人才, 达到培养目标与用人规格的一致。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的竞争力,改变萧条现状,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更好的服务企业,社会,地方经济。其次,校企合作有利学校师生发展,由于校内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教学过程中,师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教师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的也只有理论,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和实践能力,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发展。校企合作不仅对校方发展和改革有利,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得到学校的技术和培训等服务,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比如我校与市人民医院的合作,在医院设立护理专业学员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实习,克服了工学矛盾。

3、校企合作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发展,人一生中只接受一次性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学习已成为人一生中都要进行的活动,所以职后仍要接受教育。成人高校具有优质教学资源,先进的教育技术,成为承担成人职后教育任务的主要机构。通过校企合作对在职人员针对性教育和培训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因高等教育的扩招,人才学历层次不断提升,由于部分成人教育高校管理不规范,设备落后,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企业的不信任,对教学质量的不认可,导致校企合作的困难。目前合作过程中,大多是学校单方意愿,主动与企业合作,而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的很少。即使合作,由于企业注重眼前利益,许多校企合作仅仅在表面,缺乏深入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目前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总体上表现出学校热,企业冷,学校积极主动,企业消极配合的现状。另外,也有些学校是迫于教学评估的原因临时找家企业签订简单的书面协议,挂个牌而已,种种问题导致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效果很不理想。我校在开放教育试点到终结性评估期间也曾与多家行业进行合作,挂了牌,建立了校外实训基础,但由于疏于管理,合作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目前一些合作流于形式。

   四、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展望和思考

查阅相关资料,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一些校企合作成功的模式,总结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企业为重心的合作方式,如德国的双元培训制,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工读交替培训模式等。另一种是以学校为重心的校企合作,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等等。国内,成人教育校企合作起步较晚,由于校企合作的不深入,致使学校无法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或者忽视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锻炼,没有彰显成人教育特征。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要求,无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致使企业不愿与高校合作,或者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的模式,立足本地,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实现校企共赢,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是必须的。

1、成人高校积极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同时,注重学校自身发展,提升学校实力、规格和品牌,使更多企业能主动上门合作。

2、双方开拓创新,立足长远合作,签订合作协议,相互尊重,相互协商,联合管理、密切合作,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3、高校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依托自身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先进的理论、教育技术 、科研优势等,面向行业系统、企业等,进行订单式培养。同时,高校凭借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这个平台,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设在车间,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场地开展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提升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培养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同时提升高校科研水平,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4、企业发展需要高端人才,应根据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规划,借助高校优质的资源条件,定期对在员工进行理论更新和技术提高,提升企业人员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推进企业发展。同时,企方积极主动为校方提供实习、实训场所,使教师和学员能够得到实践锻炼,实现与学校的双赢。

5、目前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大都缺乏规范性文件,具体实施过程缺乏监督和评估机制。管理上,对操作程序的规范性,监督、协调,校企合作的备案等工作都缺乏具体措施。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校企合作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 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式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继续教育,2010(5).

[2] 李莉. 论成人教育的校企合作形式[J].职教论坛,2012(11).

[3] 杨云龙,于海峡.浅谈校企合作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J].技术与教育,2010(2).

校企合作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对策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对理论与实践的把握度还不是很到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比较根深蒂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一定的实训活动。而高职教育主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1]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完全必要,而且也非常重要。然而,当前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以下将会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便提出更好的应对方法。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一定的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为基础

虽然校企合作作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已经被不少学者关注和研究,并提出了不错的合作模式,比如“双证制”、“顶岗实习制”等。但是,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项目都仅仅是停留在经验层面,还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实际上,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是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特别是在如何让高职院校与企业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校企合作的项目中去,培养企业与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实际上,如果在校企合作的项目中,想实现双赢,就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但目前的情况却显示在这一方面的课题研究相对滞后。毕竟,深入的校企合作理论研究是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与成本,而这些仅靠高职院校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需要得到来自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但就现状而言,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并没有纳入政府课题研究规划中。在相对滞后的理论研究的支持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才出现不少的问题。比如,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待遇问题、安全问题等。

2.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从1995年至今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部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一方面这些法律还不完善,另一方面这些法律还未具体到校企合作方面,例如,当前法律法规还未规定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研究开发的项目可以获得一定的优惠,政府还没有建立相关的基金来扶持校企合作,这些法律法规虽然多但是可操作性不强,而真正意义上与校企合作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少。实际上,由于企业得不到来自政府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任何必要的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对以盈利作为主要目的的企业而言,是不愿意花费过多成本去投入到校企合作项目中。因此,如何在立法层面上完善整个校企合作机制以促进经济、学术等各方面的发展在中国还有待探讨。[2]

3.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浅层次合作模式上,深层次合作开展力度有限

从学校来讲,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仅仅是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而大多数的专业仍是采取传统教育模式。实际上,一方面,专业培养计划都是根据学校的要求去制定以及设置课程与内容,并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企业的通力配合和认可,这比较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不到企业的认同。从企业来看,由于没有相应的企业人才培养法律的规范下,企业容易缺少对实习学生进行人才培养的责任感,也不愿意花费过多资金去投入到校企合作项目中。同时,在当前的人才就业市场中,供求双方的需求不平衡的状态也容易产生企业不公平用人甚至是无偿用人的情况。

4.校企合作持续性较差

校企双方往往在合作之初,合作意愿比较强,但容易产生一方面,企业为了吸纳廉价劳动力答应与学校的合作,而在另一方面,学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而盲目的与企业合作从而忽略对企业品质的评估考核。在这种合作情况下,校企双方的合作往往比较仓促,学校极易将“劣单”企业引人学校,而企业也不会真正开展学校所需要的合作项目,学校往往在得到经验教训后不得不提前终止合作关系,导致一次性合作现象突出。而在与优质企业的合作中,由于缺乏再续合作,也使得已有的合作成果得不到巩固和加强,而在教育部面向全国135家企业所开展的校企合作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没有参与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比例占到了18%;而57%的企业仅与学校开展过浅层合作,即与学校建立的是一次性,非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校方合作全面、深入、稳定,在安排学生实习、顶岗或就业,改革培养方案或者教师轮训等各方面都是校企双方紧密合作的企业数量不超过10%。[3]

二、对策建议

(一)把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纳入国家科研规划

虽然高职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但总结的经验比较零散,不够全面,不具有超前性,其结论远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校企合作没有形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可资借鉴的模式。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靠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力量,把这项研究纳入科研规划,设立课题请专家进行系统研究,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和经验进行总结,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难题予以破解,用最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事业的发展。

(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得到政府与企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来自政府的强力支持,为校企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外在助推力。在校企合作办学法律制度制定之际,需要对对中央校企合作的政策与地方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在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机构、优惠政策的实施、行业组织的协调上和高职院校师生赴企业实习实践等具体方面用法律制度予以明确,将校企合作更加规范化。

(三)校企双方的协助与管理

校企合作是基于双方互相提供资源、互相学习促进的合作关系,但目前大多数学校把该合作关系错误的理解为企业单方面提供培养资源而忽视自己对本资源(学生)的管理和约束,导致双方合作后期产生很多管理矛盾和法律纠纷。因此,建立合作关系的前提因先针对企业的相关培养计划制定出自我的管理机制。以某大专院校为例,因其采用最新的分段教学方式理念,本校学生得到提前顶岗实习机会。面对大批量顶岗实习,该院校与顺丰集团(上海)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成功运作“顺丰班”项目,解决学生大批量输出实习的难题。当然,大批量输出实习的同时,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也成为该校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对此,企业方作出了相应鼓励计划、校方则配合企业方做出相应管理机制。[4]

顺丰集团(上海)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在针对大批量实习生到上海、杭州地段顶岗实习管理措施是运用鼓励形式进行对学生积极性和稳定性的维护,其在与该院校合作中,制定《顺丰人才储备经理、主管“蓄水池”计划》,该计划为该院校实习生提供良好培训平台、晋升空间,对基层骨干人员提供前置培养机会,也加快实习生在企业提前转正的时间以便适应当地高消费水平。同时,其还在该院校设立“顺丰奖学金”项目,项目奖金高达10000元。此举,进一步加强实习生对该企业工作积极性。[4]

三、结束语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即“校企合作”不仅提供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也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面对校企合作这样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作为校方只有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有所借鉴、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才能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胡萍.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能教育,2007(2).

[2]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

校企合作教育范文4

关键词: 会计专业教育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由于会计专业教育的独特性,很多学校都在尝试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这种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已逐步成为我国会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些年,通过政府、学校与企业的大量努力,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也知道,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在理工类专业领域运用的比较多,在会计专业教育方面很少涉足。在市场经济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在经济大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大力加强会计专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一、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是实现会计专业教育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保证

企业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基地,让学生贴近现实的工作岗位,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也为专业师资培训和再教育计划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学校教师在基地实践过程中,可以及时了解会计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和前沿信息,能够大大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实践的指导能力。企业里会计行业的资源能够很好的弥补会计专业教育学校不足的教学资源。

(二)校企合作可以弥补企业人力资源的不足

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给企业人力资源的补充和选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通过对一些企业案例的解说和学生校内的实训,能够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理念,也认识到企业良好形象对企业的重要性。另外,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的科研团体与研发基地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校企合作可以促使学校和企业服务意识的提高

会计专业教学校企合作这种合作的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和企业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学校能够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会计人才,能够为企业解决困境,让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真正面对经济活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学校和企业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二、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投入的资金不足,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不深入

对于会计专业教育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实习实训,会计学校加大了校内实训的建设,建立了会计专业实训室,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校对校外实训的建设所投入的资金不足,与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还有很大距离。主要原因在于,会计学校本身的收费有限,国家在这方面没有下发专门的经费,致使学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经费紧张。正是由于投入资金的不足,导致很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流于形式,只看重该专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数量,不重视校企合作的质量。

(二)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的培训作用发挥不够

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担任学生指导老师的大都是企业的会计人员,这些会计人员都要在结束自己工作之后才有时间指导学生,缺乏教学经验的会计人员在短时间内很难把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教给学生。再者,会计人员还要对实习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由于本身任务的繁重,因此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评价也都流于形式。

(三)会计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运行

会计专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学校要求教师既要上好课,还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实践,正确处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的收入并没有得到提高,再加上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因此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很困难。

三、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完善会计专业建设

会计专业教育不仅要广泛吸收行业内的专业人才来参与专业建设,而且要针对职业素养、社会岗位及人才需求展开调查,确定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以及发展前景。例如,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可以组织企业、公司等财务专家来进行论证,且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专业的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实施研讨,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推动课程建设

会计专业课程是专业知识的载体,要重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会计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聘任企业的财务专家直接肩负授课任务,并且在学生企业实习过程中给予大力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如果没有企业的支持,课程建设的进程会异常艰难。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积累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引企入校,实现高质量的校企合作

会计学校要与企业签订实习的协议,并支付学生到企业顶岗的实习费用,通过企业专业人员对学生实习的指导,逐步熟悉专业流程与岗位职责。引企入校,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使学校和企业能够进行双向选择,从而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会计学校可以积极建立校中厂,让实习基地里学生的专业课堂更近,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营造会计特色的文化氛围

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宣传企业作为突破口,使企业文化很好的融进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彰显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体系。还要进一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制定出以诚信文化、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制度文化等为基本内容的会计文化建设思路,努力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为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供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新.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实践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校企合作教育范文5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其校企合作程度非常深。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并通过法律规范,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规定为企业的法定义务,同时又有配套措施,使企业在校企合作的投入上有所回报,保护了校企双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德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发展。

一、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概况

德国的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同步出现,同步发展。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中,校企合作一直是其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虽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实施学校教育的名称经历了一些变化,但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与产业相结合。虽然“双元制”这一词出现的较晚,但其校企合作的实质内涵一直存在职业教育中。双元制在德国的确立,标志着德国职业教育法制化和规范化。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校企合作为产业和学校在资源利用、技术开发和转化、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紧密合作提供了保障。

二、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色

(一)完备的法律保障

德国职业教育从法律层面规定了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把企业参与职业教校企合作结合定位为企业的法定义务。正是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德国双元制中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被明晰地确定下来,学校与企业的目标、任务及培养目标的完成方式等被详细地规制。[1]这不仅确保了国家层面赋予职业教育的地位,规范了职业教育的实施,而且也从法律层面为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经费充足

德国的职教经费保障机制是由公共财政和私营经济共同资助的一个多元体系,主要有企业直接资助,企业外集资资助,混合经费资助,国家资助和个人资助。企业直接资助是主要经费来源,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购置培训设备并担负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2]

(三)师资经验丰富

德国大多数职教教师曾经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外,还要与企业密切联系,掌握行业技术和技能的最新发展信息,并使教学内容与之同步。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结构适应了对校企合作的要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师的准入门槛都很高,且对教师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和考核都很严格。有大量的兼职教师来源于产业部门,保证了学校和产业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四)政府积极引导

德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政府的积极引导分不开。为了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展开,德国的相关政府既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法规,又积极主动地大力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此,德国一方面为学校一方安排了相关的政府机关予以管理,另一方面也为企业一方安排了包括政府机关及行业协会在内的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的设置就为政府主动管理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3]可以说,德国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

(五)校企合作形式多样,程度较深

德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有中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又有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有企业提出课题,提供经费和高职院校开展科研项目的校企合作,更有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的校企合作。[4]德国校企合作形式是很丰富的,合作的程度也较深。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一)完善法律

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了法律法规的积极作用。我国的《职业教育法》缺乏法律强制力,且执行不力。我国在今后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完善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而且要保证其执行力。

(二)注重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积极引导的重要作用

目前而言,由于社会传统、政策缺失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还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国家虽然大力提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方式,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缺乏,企业缺乏积极性。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德国校企合作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积极引导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改进我国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时,政府要积极推进引导。特别是在合作初期,政府要积极消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隔阂,积极解决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促成学校与企业之间展开深入而有效的合作。[1]

(三)注重师资的培养

德国校企合作成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经验,特别是德国校企合作中师资力量,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鼓励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去合作院校中从事一段时间的教师工作,又要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到相关企业中去尝试具体的生产实践。双师型教师既能快速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又能有效地培育出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四)完善校企合作中的考评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包括学校、企业考试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国家资格考试。在我国有些企业也会评定学生的实习,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也不普遍。学生成绩评定主要还是学校。在今后职业教育发展中,我们也可以尝试完善校企合作中的考评,学生成绩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评定,比例可依照具体实情。

四、结语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是在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等背景下取得的,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因为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很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才取得了成功,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启示,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我们不可直接照搬模仿。在具体借鉴与实践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玉静.德国“双元制”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及启示[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45-46.

[2]牛曼冰.中德现代职业教育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7.

校企合作教育范文6

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民办高校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本文通过分析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探讨了校企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迫在眉睫。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提出了“引导一批本科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指导意见,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不同于公办本科院校,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它更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民办高校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已经初具成效,校企合作教育就是一种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它是由高校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特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双方共同安排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和企业培训相结合。[1]

一、校企合作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理论体系,还需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这些能力不仅需要在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且需要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进行锻炼和培养。

(一)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符合当前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它担负着培养面向基层,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使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完善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大纲、计划和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更加适用的教学体系,从而保证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符合行业的发展需求。另外,高校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师,参与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可以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2]

(二)校企合作可以满足“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需要,实现共赢民办高校在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还可以满足企业和高校发展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企业可以获得数量充足、基础扎实、上手迅速的员工,大大节约了用工成本,缩短培养周期,提高用人效率;高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形成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二、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目前,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高校根据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与其洽谈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这种模式可以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专门化的人才培养设计,实现高校招生和企业招工、教学和生产、实习和就业的同步化,避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最大程度的保障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的一致性,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保障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以郑州工商学院的“富士康专班”为例,该班近几年涉及到的计算机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它按照富士康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定向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实现了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3]

2、引进式人才培养

引进式人才培养是指高校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通过引进企业的优秀人才(如企业培训讲师和优秀骨干等),为与企业特色相对应的班级开课,由企业人员组织课程和课外培训。[1]这种模式可以由学校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课时和训练,在校内就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信息工程系为例,他们会在每学期末选择不同公司,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免费的短期实训。如,河南智游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计科专业IOS方向的实训,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物联网工程专业智能家居方向的实训,上海音达实业有限公司负责通信工程专业网络技术方向的实训,千峰教育负责信管专业HTML5方向的实训等。

3、基地式人才培养

基地式人才培养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校内实训基地是指高校和企业依据具体的培养目标,由高校提供土地,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和专家等资源,在校内开设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则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高校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达到资源共享。

(二)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力度不足

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大多在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主导,通常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和协调校企合作。另外,它们会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财政支持或者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虽然,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然而,政府仅仅是从宏观层面对校企合作进行政策的制定,并没有细化。相关的财政和税收等配套支持政策较少,造成了校企合作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弱化。[4]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

利益是双方合作最好的融合剂。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教练,是高校学生的主要接纳者和受益者,在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时,也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然而,高校追求的社会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盈利)有时候会产生矛盾,造成校企合作的阻碍。另外,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这些都会引起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的现象。

3、民办高校提供校企合作的能力不足

民办高校作为校企合作教育的主战场,它提供的校企合作教育的能力不强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校企合作教育的观念不够深入,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仅仅是停留在表层。这一是因为民办高校自身能够吸引企业合作的学科和专业优势不强,二是因为高校不愿更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承担更多的风险。其次,很多民办高校并未建立起校企合作的组织运行管理机构和制度。第三,民办高校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够。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重心在教学和科研上,对于增加工作量,来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热情度不高。另外,民办高校大都没有相应的培训和激励机制来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4、民办高校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不强

民办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教育的过程中,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发展的持续性。尽管有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会参与到校企合作教育中,但他们往往重视度不够,消极对待,影响实训的效果。另外,有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中途更换实训的企业,会影响校企合作教育企业方的积极性。[5]

三、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政策法律法规的保障体系

政府不仅要从宏观层面上统筹规划校企合作,而且还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制定相关的条例,明确高校和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其次,政府还需要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激励企业的积极性。

(二)民办高校应发挥主体作用,育观念,提高自身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民办学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发挥主体作用,做出以下几点努力和改变。首先,应该育观念,即要树立以学生为本,适应计算机人才发展趋势的教育观。也就是要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专业素养为出发点,以培养计算机方面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掌握能胜任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目标的总体思路。其次,要完善管理体系。民办高校可以设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来统一管理和沟通,避免多头管理,提高效率。还可以完善现有的制度体系,在职称评定、工作考核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加入校企合作教育的内容。第三,要选择适应校企合作教育的教学机制。比如,针对计算机专业,它可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教材资源的开发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实行校企双方共同教学。最后,要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指引。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让其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同等重要。总之,民办高校要科学合理的进行顶层设计,有针对性的选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管理体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学生,从而提高自身实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推动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三)企业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

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最终受益者,需要转变认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合作动力,增强合作意愿。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持久发展,需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通过利用高校的资源,为自身培养大量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而且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之,校企合作教育是民办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模式,它顺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要求,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共同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磊吴金鑫沃小磊.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查[J].现代经济信息,2016.05.

[2]宁鹏飞耿如花.应用型本科教育如何走校企合作之路[J].价值工程,2016.06.

[3]周卫忠.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求知导刊,2016.04.

[4]李铁.校企合作与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