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控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控管理

内控管理范文1

关键词:内控管理 研究院 内部控制

一、内控管理在研究院管理中的意义

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逐步深入,我国的每一个研究院在经营管理的方面都得到了足够的完善空间,尤其是在内部控制建设的提出后,我国研究院对于现代管理理论的认识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在经营管理的方面,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强化。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内部控制的建设在我国研究院中的实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中,往往还会出现一些较大的漏洞,诸如管理权限分配的不得当等,都是阻碍研究院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性因素,这就需要通过内控管理来实现对研究院内部控制建设进行完善。从研究院的角度出发,内控管理是将研究院内部控制模式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效率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涵盖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模式来实现对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研究院的发展主要就是倚靠技术工艺的创新来达成的,在这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且其回报率较低,要想实现对其运营资金的最强化控制,就必须实施内控管理。

二、我国研究院在内控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环境的不完善

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在内控环境方面,大部分研究院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建设的认知度不高,管理权限分配的不平衡乃至管理机制及其制度的不完善都已经成为了研究院内部控制建设实效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一个根本点了。部分的研究院在进行管理权限分配的过程中,甚至仍然采用传统的权限分配方式,在没有考虑研究院自身条件的同时约束了内控管理的发展,给内控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二)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不少研究院的管理人员在风险方面的意识仍然较为薄弱,研究院内部在投资风险及其回报等方面的评估机制都极为不完善,且缺乏一个足够完整,能够立足于市场,应对市场各方面竞争压力的一个风险管理模式。研究院的发展基础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经济收益,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往往会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在现今市场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投资项目的选择一旦出现方向性的失误,就很难挽回了。因此,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已经成为了我国研究院内部控制管理的一大工作,也是现今研究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

(三)监督机制不全面

但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研究院在建立监督机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监督工作,甚至引生了钱权交易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内部控制的实施,且员工团队在不够完善的监督机制下,往往会产生一定的“钻空子”心理.如何完善监督机制,如何通过监督机制来起到内部控制的作用,已经成为了我国研究院开展内控管理工作的最主要课题了。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备

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基础,也是内部监督机制落成的标准。现今研究院在编制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其与监督机制的衔接,独立编制,使得整个内部控制往往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促使了整个内部控制的流于形式。甚至有的研究院再编制内控制度的过程中根本没有从研究院自身的角度出发,仅仅是照搬其它研究院的内控制度,让整个内控制度与研究院本身格格不入,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院整个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

三、研究院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研究院及其所属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在设计内容上,必须突破会计控制的局限,结合治理层面和管理层面去构建内部控制,以确保信息使用者能获得相关、可靠的信息。在设计对象上,内部控制应包括对人的约束和激励、各项业务活动的控制。在设计流程上,既应考虑各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又应考虑各控制要素、控制过程之间的相互关联,保证研究院经营活动在预定的轨道上进行。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还应关注制度的严谨性和完整性,讲究控制实效,把握控制点,全面、准确地对研究院经营的全过程作出有效的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在构建内部控制时,应密切关注实施主体使命、具体目标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有针对性的设计内部控制,使风险降低到研究院可以承受的合理水平。

(三)制衡性原则

监督机制的建立,是促进研究院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充分落实内部控制,避免内部控制出现漏洞的一大工作。因此,从横向关系来讲,完成某个环节的工作需要有来自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协调运作、相互监督制约;从纵向关系来讲,完成某个工作需要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四)适应性原则

内控环境的完善是内控管理的要点,也是研究院实现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只有在有了一个足够完善的内控环境的前提下,整个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内部控制应当与研究院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研究院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对涉及的环境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和了解,只有控制措施过程、机制及氛围与所处环境相适应,根据不同的控制类型灵活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

(五)成本效益原则

研究院的内部控制建设必须全面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的比例,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研究院从整体利益出发,虽然有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避免整个研究院面临更大损失,仍应实施相应控制。

参考文献:

内控管理范文2

【关键词】分支机构内控管理;建议

一、保险中介分支机构内控建设现状

(一)事前防范不到位

我国现有的保险中介机构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现代金融企业差距尚远,未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组织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架构不合理、监督机制失效等问题。一是法人机构各部门各自为政,自行设立单独的内控制度,无法形成协同效应,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形。二是对于以“承包制”、“加盟制”等形式成立的中介机构,其高管人员的重心是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佣金收入,往往缺乏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注重合规经营的内生动力。三是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组织架构不尽完善、存在“一人多岗”的现象。公司治理形同虚设,内控制度缺失,财务管理随意,银行账户串用,甚至会计、出纳混岗的现象。

(二)事中控制不给力

一是一些机构股东对保险经营的风险认识不充分,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少部分实权人物手中,议事程序不规范,缺乏权力制衡机制。二是信息化建设滞后。不少机构因财力、人力等因素,对信息技术的投资远远不够。大多数保险中介分支机构并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业务信息化系统,业务台账登记随意、财务核算手工完成。三是对于业务、财务缺乏必要的审核程序。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岗位职责不明确,业务管理混乱。相关业务、财务数据缺乏逻辑勾稽关系,印章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不严密,风险隐患较大。

(三)事后评价不持续

对于现代金融企业而言,内控制度的执行与否、执行效果如何,需要靠持续不断的检查、监督、评估。当前,部分法人机构对分支机构授权过大,管理松散,缺乏对内控制度的指导与检查。这就导致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机构内控系统运行不畅,问题存积而无法解决。近年来出现的保险中介机构高管违法违规谋取私利,导致机构无力经营的极端事件,正是缺乏有效内部监督机制的最好案例。

二、保险中介分支机构内控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主体定位不明确,经营理念不成熟

由于中介机构自身的特殊属性,使得许多机构,特别是保险机构仅仅将自己定位于保险公司的附属体。多数保险中介对自身职能作用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对保险中介商业模式缺乏深入思考,经营行为短期化十分明显。部分公司只是简单的股东合作,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在分支机构的扩张上是简单加盟制,各分支机构在业务上各自为政,法人机构缺乏管控能力。

(二)专业人才匮乏,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保险中介分支机构缺少具有较高职业操守、专业素养扎实的人才。中介机构普遍重销售业绩,轻人才培养,对员工的学习培训不重视,人才激励方式短期化。部分分支机构甚至并未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岗位,因而无法实现经营风险全面评估、监测。在分支机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不但不能有效实现风险自我管理,更易将自身的风险隐患传导至其他分支机构。根据风险传导机制原理,进一步形成系统风险,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

三、加强和改进保险中介分支机构内控管理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法人机构的治理体系建设

一是股权层面。一方面,对于财务类股东放宽条件、降低门槛、减少限制,维护社会投资保险的热情,为保险发展注入强劲的资本动力。另一方面,对战略类和控制类股东严格条件,加强审核,跟踪监督,让真正想做保险的人进入行业,确保“保险姓保”。二是董事会层面。推动建立更加专业、独立的董事会团队和规范的决策议程。三是风险管理层面。从机制和手段上,整合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在提高风控有效性的同时,降低公司的合规成本。

(二)强化法人机构的管控责任

进一步完善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在公司治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管控责任,约束分支机构高管人员的行为。法人机构要对各级分支机构实行垂直领导、统一管理、对业务进行持续系统的全面监管。强化印章、单证管理,健全授权和考核机制,加强对各分支机构的财务预算管理,并加大对于分支机构内部审计、现场检查的力度,优化机制,整合资源。

(三)强化从业人员合规意识

根据机构内控制度执行难的问题,可以通过“文化引领、制度规范、机制保障、技术控制、监督整合”等手段和路径,加大检查力度,落实每一项内控制度,精准规范每一步操作,全面推进内控合规建设。分支机构可以通过合规宣讲、合规考试、警示教育、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员工的风险合规意识,由“形式合规”向“实质合规”的提升。

(四)完善外部监管体系

内控管理范文3

关键词:医院;内控;作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01

引言

客观地说医院内控建设相对于企业来说,起步比较晚,发展的比较迟缓,在许多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在内控的认识上、在支出的管控上、在预算上、在内审的监督与保障上还有欠缺之处,笔者作为一名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在肯定了医院内控管理重要作用的同时,分析了当下医院内控管理的一些不足,也查找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整改措施,以此希望能有助于医院内控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一、建立健全医院内控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也倍加关注,医院也不单纯是救死扶伤的机构,也是健康咨询的场所,因此医院也有定期地通过案例对外公布健康常识的义务。强化医院内控管理可以规范其经营活动,使经营活动合法有序、服务优质、风险降低、对外信息真实,通过上述环节的环环相扣,使医院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大大提高。

二、医院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明确了医院内控管理的巨大作用之后,医院内控管理就算真的做到了体系完善、目标实现了吗?答案是不是的。医院在内控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思考,不足表现具体如下:

1.对内控的重视不够

医院对于大多数领导和员工来说,就是在技术过硬的同时,大量地创造收入,这种短期利益化让他们单纯认为内控就是财务制度的细化,是医院规章制度的完善,因此产生领导关注的只是技术过硬、人才辈出、设备先进、收入剧增;职工关注的是个人收益丰厚。 他们都忽略了内控是使整体运行相互制约的有效重要手段,是整体资源优化组合的重要工具,这种认识让内控管理成为“空壳”,也使之从意识上失去了援助。

2.支出管控不够规范

首先对于内部支出来说,一些医院认为是临床创造了财富,所以对于临床的物资支领以及使用情况没有严加控制,甚至出现了保管与记账没有相分离,也出现了使用与占用没有划清界限。如只关注临床支领,没有跟踪临床的使用情况,导致低值易耗品的浪费,管理费用年年剧增。对于外部支出来说,设备的购进占用资金巨大,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的开发需要高昂的资金,但是医院管理层却没有慎重考虑资金来源的紧张以及财务风险的巨大,缺乏集体讨论及市场调研,没有考虑资金投入的实用性与可用性,盲目投资,结果浪费了资金,占用了资源。

3.预算成为摆设,内审成为虚设

预算是确保医院收入与支出趋衡的有效措施,也是医院日常经营活动的基础。但是有的医院将预算看做是应付差事,是每年一次繁琐的工作流程,因此一贯用增量预算法做加法游戏,执行过程也是一贯边计划边执行,时间长了,超预算已成习惯。另外许多医院还没有成立专门内审机构,即便是有内审机构,在设置上也是与财务部门有着“扯不断”的牵连,内审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在内容上也只是对财务业务程序的简单审核,也没有真正地起到对经济业务合理性的审查以及实质问题的分析。

三、加强医院内控管理的有效途径

内控不是简单的制度,而是一种完善的体系;内控不是摆设,是强化医院管理的基础。因此本人从以下几点谈谈改进不足的有效措施:

1.提高认识,责无旁贷

当下是信息时代,人们的认识必须有所提高。内控不是简单的制度堆砌,而是重要的内部监督体系,为医院有序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医院发展,医护人员受益,二者共同发展受益,促成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因此全体员工不能只盯住涉及自身利益的几项财务指标,而忽略内部的学习与增长,还要关注外部患者满意度等非财务性指标,要用发展战略的眼光看内控管理,让内控运行与医院战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2.关注资金运行,强化支出管理

资金是任何单位运行的“血液”,资金的管理也是任何单位的敏感话题。医院资金的来源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一部分是政府资金,还有一分部是举债资金。医院一定要按照资金的不同来源详细地分解收入,确定好资本结构比例。对于支出,要严格管理,要建立报警制度。重大资金使用一定要先调研、后计划、再审核,并且全程跟踪。往来账的清查以及催账工作要主动及时,并且详细清晰,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采购的盲目、账务的混乱。

3.预算要到位

针对医院科室多,核算内容复杂的特点,预算在做到全面、详细的情况下,要突出重点。全面指的是预算要渗透到各个角落,如渗透到机关职能科室,渗透到每个人;详细指的是核算清晰,如对设备的折旧要分解到人,对购进药品与自制药品的收入要详细划分。另外执行要给力,不能“变化超过计划”,更不能随意改变计划。最后要将新颖的平衡记分卡绩效考核模式以及股权激励等有效方式引进来,这种引进不是简单照抄照搬,而是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加以提炼,制定出适合医院的管理办法。

四、结语

总之,对医院内控管理不能说在“嘴”上,喊在“口”上,而是要付之行动,要强化相关人员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要重视资金的合理使用,要关注资产的安全与增值,要实现人、财、物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内控管理范文4

【关键词】石油销售企业 内控管理 内控审计

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近年来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相继按照美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要求,建立起了规范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简称内控体系。内控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每一个控制活动都在两个层次上发挥作用,并分处于两个系统:一个是运营系统,用来完成规定的目标。另一个是控制系统,覆盖在运营系统之上,发挥评估、监督及持续改进的作用。内控审计就是对于内控管理及内控管理体系的一种再控制行为,通过它可以了解企业内控管理是否科学、完整,运行是否有效,能否及时发现和防止舞弊行为,为内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一、内控管理对于石油销售企业的意义

石油石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石油销售企业作为销售终端是整个石油产业链最终价值的体现环节,网点众多,规模较大,资金密集。所以在石油销售企业实施内控管理及内控审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石油销售企业加快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内控管理是石油销售企业国际化战略推进的需要

从2002年起美国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监管的重视程度日益得到突出和强化,当年作为美国总统的布什更是签发了著名《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要求各企业对于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测量和评价,并要求各企业将自我评价的报告提交给专业的审计机构进行审核,对于上市公司根据其行业类型和规模采取步骤分类推进以强化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市场对于国际化企业的投资价值认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于上市国际化公司来说其内部控制的失效比经营业绩的下滑更为糟糕,一般来说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不可预料的危害和风险。

(二)内控管理是石油销售企业风险管理和规避的需要

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一个重大变迁就是企业的利润率和利润水平都维持在一个低位态势运行,进入了薄利微利时代。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全年销售利润率只有2.5%,微利经营环境使得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领域开始向着新的资本运作领域迈进,从本质上来说资本经营比传统的经营领域风险的不确定就更为复杂。从德隆事件、格林柯尔等企业经营失败的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在如何防范和规避相应的经营风险中,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和有效的手段。

(三)内控管理是石油销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需要

内部控制质量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指标,它是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建立健全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安排,是推进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发展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控制程度越来越明显,石油销售中买方市场环境已经形成,不同石油销售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对于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高附加值水平、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的青睐,这就推动企业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加强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石油销售企业成功实施和推进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我国石油销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实施时间较短。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先后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等三个配套指引,对中国企业加强内控审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借鉴国外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经验,对石油销售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成立独立的内控审计机构

针对石油销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的现状,应该在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下直接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由其提名或任命具体负责人,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应遵循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规范要求,合理规范审计内容与审计程序,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见。

(二)明确内控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即要求审计师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控制,然后是重大账户,最后关注过程中、交易或应用层次的具体控制。在实施石油销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但是询问本身并不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应结合其他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一并进行。

按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可以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方面加强对石油销售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控制环境审计。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二是风险评估审计。内部审计师必须针对石油销售企业所处环境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其可能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影响,并审查石油销售企业是否建立了相关的风险评估机制。

(三)提高素质,完善体制

内控审计实务标准是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执业规范,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内部控制审计从业人员。加强审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尤为关键。通过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审计专业培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认证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的风险分析等具有前瞻性的能力,在人员结构和素质等方面满足石油销售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

三、内控审计应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内涵及外延

以前的内控体系建设工作,重点是确保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控审计也重点围绕这一主题领域开展。随着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内控工作不断从职责、内容、关注点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内控审计也应随着内控工作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内涵及外延。

一是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管理。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管理内控审计,就是重点审查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健全性、法律风险源识别的全面性、法律风险确定的规范性和法律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促进整改和完善,不断提高公司法律风险防控能力。二是开展业务流程管理内控审计。开展业务流程管理内控审计,不仅要审计业务流程管理的设计、、监督等规范化程序,更应深入到具体业务流程,审查业务的实质性内容,针对企业管理的重点,热点、难点的业务流程,开展流程管理审计,并与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结合起来,促进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探索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审计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八个要素。基本业务流程是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等。

“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称内控审计是内部审计师的“魔杖”。石油销售企业要使用好这根魔杖,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企业内控体系不断深入健康的发展,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资料

[1]阎金锷.审计风险及其应用的探讨.《财会通讯》,1998年9期.

[2]朱小平.审计风险的比较与辨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5期.

内控管理范文5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风险;监控管理

引言

国家积极提倡煤矿安全工作,煤矿企业自身也要注重煤矿安全工作,并且切实地落实好安全工作。煤矿企业安全内部控制管理是一个过程,始终贯穿着煤矿的整个生产环节。本文对煤矿井下进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研究,从而实现减少煤矿企业安全隐患,并形成一个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1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风险预控理论框架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涉及煤矿内部安全环境、煤矿安全风险评估、煤矿安全风险控制、信息和沟通、监控管理等五个方面。1)煤矿内部安全环境。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内控环境,内控环境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有决定性的作用。内控环境主要涉及的是矿井自然地质、基础建设和设备等的条件。2)煤矿安全风险评估。首先对煤矿内部安全环境进行认识和辨别,包括危险源的认识和辨别。在认识和辨别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划分出危险的等级。3)煤矿安全风险控制。根据风险等级来制定安全隐患控制措施,提前把安全隐患清除。4)信息和沟通。对煤矿内部安全环境和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安全风险控制等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通过企业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传递,方便企业内部员工更好地履行其自身的职责,形成企业内更加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5)监控管理。使用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煤矿危险源等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信息及时传递等,实现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使之更有效性地对该系统进行评估,最终实现该系统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2危险源辨识

煤矿企业危险源辨别和认识过程不仅仅要考虑人、机、环、管几个方面,还要考虑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等。除此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危险源的潜在性。1)普通、常见危险源的辨识。煤矿企业选择成立专项安全管理组,专员做为领导者负责组织企业内职工通过危险源辨识建议卡、会议谈话、讨论等多种形式,指导汇总分析普通、常见的危险源;指导职工正确填写危险源辨识表以及正确填写危险源评价表等。2)煤矿现场特殊工作区域危险源的辨识。煤矿企业区队选择一名经验丰富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危险源辨识工作。对煤矿工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动静态危险进行正确辨识,安全管理人员按照正确的方式对此进行详细地记录,例如工种、工序、岗位等。

3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体系

煤矿企业隐患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风险评价,煤矿企业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定量分析就是静态风险评价。风险矩阵法是煤矿企业比较常用的静态风险评价方法。此评价法可以确定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确定风险可能带来损失的范围和风险带来的损失程度。只有建立准确的采集煤矿危险源动态信息的煤矿危险源,动态风险评价才有效。动态风险评价方法和相应的评价对象密切相关,具体可以从人、机、环、管几个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动态风险评价[1]。

4信息沟通交流———动态风险预警体系

构建动态的煤矿风险预警体系,首先要采集煤矿存在的危险源的动态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企业的固有传递方式传递到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把危险源动态信息录入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最后动态风险预警系统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之后,确定风险预警等级。例如可以使用红、橙、黄、绿四级预警颜色对应[2]。

5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体系

为使得煤矿各项制度和各项措施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例如诊断或者排除一些偶发、突发、重大的或未知规律的风险,还可以构建闭环式安全监控管理运行体系和闭环式监督激励机制,主要是为了对煤矿进行有效安全监控管理[3]。监督激励机制可以及时地发现和制止煤矿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岗位责任人失职的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构建一个薪酬分配制度,即团队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制度。通过构建这样的分配制度,激发煤矿职工对安全风险内部控制的积极性。2)增强煤矿职工集体团队意识,构建职工危险源价格体系。对危险源治理实现闭环式管理[4]。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安全危险源价格体系来不断激发职工对危险源排查治理的积极性。

6结语

通过构建危险源辨识体系、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体系、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体系、风险预警体系对煤矿企业进行安全风险预控。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立和实施,要做好风险预控体系的相关工作,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安全风险预控认识的良好心态,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只有把思想和实践都结合运用并且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地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各要素得到真正地落实,最终使得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郎拉弟.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J].四川水泥,2015(1):60+84.

[2]闫海龙.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J].山西煤炭,2015,35(2):67-69+81.

[3]杨春宁.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研究[J].中国煤炭,2015,41(7):120-123.

内控管理范文6

关键词:会计内控管理系统;设计;应用;研究

对于企业来说,会计内控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会计内控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和完善会计内控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还能避免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问题的发生。逐步完善会计内控管理,能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发展中的各项经营风险的产生。会计内控管理系统的出现,使得会计内控管理从制度设计逐渐转变为系统设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会计内控管理系统设计实现的步伐,这一变化也使得会计内控管理制度不断地被完善,使企业的会计内控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一、 会计内控管理系统的概述和重要性

会计内控管理信息化,能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填补管理漏洞,从而形成完整地会计内控管理体系。依据各项会计内控管理制度和具体业务操作等系统,对单位内部会计内控管理的各环节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工作,建立全面的纠改、评价机制,通过各项会计内控管理评价、考核以及相应奖惩、激励制度,规避会计操作风险,不断提升会计内控管理水平。

会计内控是指借助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企业会计的行为进行规范,以达到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目的。会计内控管理作为企业内控管理的核心,在企业的资金运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运营中,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保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各个行业发展迎来了机遇,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会计内控已成为评价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指标,是其经营管理中必须要以依赖的一项管理活动。通过内控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的真实经济情况,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及时制定相关解决方案,以迎接更多挑战。

会计内控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是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只是满足于设备的更新,更多的是对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的创新。企业建立完善的会计控制管理体系,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避免企业运营过程中财务风险的产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1]。

二、 会计内控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

一是实现全面系统的会计内控管理。实现各级对管辖部门会计内控管理的需求,并实现对企业会计内控管理所涉及各个方面、人员的监督评价工作。二是规范会计内控管理,制定统一的内控管理规定,划定标准、范围,进行统一控制、统一管理。三是实现对相关人员的制约,对重点内控环节和相关人员进行重点监控管理。四是实现连续监督控制。对会计内控系统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持续进行纠正,按月、按季对会计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考核。五是实现各个环节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管理工作;六是通过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以及对系统内各项交易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各种经营风险和违规行为。七是通过对会计内控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采取适当的奖惩措施,全面提升会计管理水平,降低会计操作风险的发生几率[2]。

三、 会计内控管理系统设计实现的相关措施

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需更进一步设计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内控管理系统,强化系统中会计管理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促使着会计内控管理系统的设计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1、提高对会计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

管理人员应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需不断强化自身对会计内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进行会计内控管理体系的建设。管理人员在建立会计内控制度时,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单位成功经验,建立适合自身会计内控管理的管理体系。同时,会计内控管理体系建成后,应将会计内控管理制度及时运用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严格进行会计内控管理,决不可让管理制度虚有形式,要真正实现会计内控管理的相关要求,达到企业管理有效性的目的。

2、建立会计内控管理责任制度和会计内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工作

在管理活动过程中,想要提升会计内控管理水平,首先应积极建立会计内控管理的相关责任制度,并以此来约束会计内控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行为,并使其能够严格按照企业相关规定进行资金的核算、统计工作,并能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进行会计数据安全性的保护工作,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其次应积极建立健全会计内控管理制度,对会计内控管理中的详细事项进行具体规定,以此来进行制度约束,确保会计内控管理能够规范有序进行。将会计人员进行岗位明确分工,并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以激励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内控的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以制度为主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会计内控管理水平[3]。最后是通过内部的审计部门的监督和评价工作,强化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企业要想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需要不断发挥企业的内部审计功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企业应明确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并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将监督工作从事后监督逐步推向事中和事前监督,并将监督的结果及时向企业管理层反映,协助企业管理层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对内部控制全过程监督,以此来提高管理控制的执行效率,实现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3、 进一步强化会计内控管理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需强化会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其会计业务内容均是会计核算,具有一致性。但就目前来看,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只注重事后控制管理,忽视事前核算工作。因此,在进行会计内控管理系统设计时,应进一步突出会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管理人员对会计核算辅助经营决策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管理人员及相关操作人员对会计内控管理的认知水平,充分发挥会计内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二是需突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建立和发展会计内控管理系统时,应强化会计内控系统设计人员对于资金时间价值、成本价值的认识,使其对市场环境中的经营目标做到更为明确,能够更好的进行系统设计。在会计内控管理系统设计时,要将资金控制、成本控制融入到会计内控管理系统设计当中,以便管理人员对企业资金流动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及时掌握,协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在会计内控管理系统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拓展功能,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企业经营风险。三是需强化会计内控系统协助决策的作用。在进行会计内控管理系统设计时,应强调系统在管理人员经营决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人员经营决策过程中,可根据会计核算、会计分析等系统功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充分、可靠的参考材料,确保决策有效性,提升决策水平。再者,企业会计人员还可通过对资料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为企业进行经营目标预测以及进行经济活动提供重要依据。

从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大大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内控管理意识,有效减少了违规操作行为,保证了会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促进了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使会计内控水平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由于对系统设计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对系统的整体性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更好地实现系统运行,还需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对内控管理体系不断进行完善,以更好的促进会计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

结语:

在现今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企业要想获得不断地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就需要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会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选择合适的会计内控管理体系,强化会计内控管理系统设计和建设,并不断进行完善,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问题发生几率,逐步提升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经济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的现代化进程。(作者单位:苏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邓暾.会计内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9: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