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白的长相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白的长相思范文1
关键词:诗词曲赋;甄嬛传;情节;关系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03-02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以下简称《甄嬛传》)改编自网络同名畅销小说,保留了许多原著的诗词歌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征服了观众,从开播以来,收视率火爆。为此,网络上掀起一阵“古诗词”热,还出现了“甄嬛古诗词大全”、“甄嬛古诗词解析”等专业文章;微博上自动发起了“看《甄嬛传》学古诗词”的活动。本文在此基础上,侧重于探讨诗词曲赋与电视剧《甄嬛传》故事情节的关系。本文中诗词曲赋是指广义的古诗概念,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的韵文文学。据笔者统计,76集电视剧引用或者化用的诗词曲赋高达上百首,范围也从先秦的《诗经》一直到明清的诗词、戏曲,甚至还有今人创作的仿古诗。这些诗词歌赋,大多数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文,而是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诗词歌赋生发或者推进了故事情节
首先,剧中每次引用的相对比较完整的诗句,如《金缕衣》、《采莲歌》、刘禹锡《赏牡丹》、温庭筠《菩萨蛮》等都会引发相应的情节来配合。如安陵容两次争宠的情节,都是通过吟唱根据古典诗词谱曲的歌曲引发的。第一次是安陵容唱《金缕衣》的时候,宫中暂时分为两派,一派是华妃,一派是皇后(甄嬛和安贵人暂且可以归入皇后一派)。所以,两派围绕着这首歌曲,唇枪舌剑,争论不休。华妃斥之为靡靡之音,认为安陵容不知廉耻,招蜂引蝶。而莞贵人甄嬛认为此歌是劝人懂得珍惜之意;皇后认为如同天籁。皇帝认为此曲唯有“昆山玉碎,香兰泣露才可勉强比喻”,就宠幸了安陵容,华妃一派暂时失势。而帮助安陵容争宠的甄嬛却因为皇帝的滥情而闷闷不乐。果郡王也来凑热闹,以为皇帝新得的佳人是莞贵人。第二次安陵容唱《采莲歌》的时候,甄嬛和华妃双双失宠,彻底投靠皇后的安陵容的歌声引起了甄嬛的疑心和悲凉,引发了欣贵嫔的辛辣讽刺,更引发了不能参加宴会的华妃的歇斯底里的爆发。两首歌曲,语词虽简单,韵味却悠长,引起了剧中人物的几多争执,既引发了情节,又使情节富有波折。
其次,即使剧中人物每一次吟用断章残编似的诗词歌赋,也会推动相应的情节向前发展。如甄嬛大年夜在倚梅园祈福时念出崔道融的《梅花》诗“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句诗的作用甚多,不仅表达了甄嬛美好的心愿,而且“梅”谐音“媒”,是甄嬛、果郡王、皇上、纯元和余莺儿诸多人物的媒介,把他们都吸引到倚梅园里,从而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激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句梅花诗是纯元曾经念过的诗,刚好触动了来寻梅的皇帝的情肠。但甄嬛借故离去,在梅园的余莺儿却冒充了甄嬛抢先得宠,为以后自己失宠后毒害甄嬛埋下伏笔。来寻皇帝的王爷拿走了甄嬛的小像,埋下了两人以后情缘的线索。
其他的如第22集宫中女人在看戏时,几出戏曲的情节演化为皇后一派、甄嬛一派和华妃一派勾心斗角的情节。苏轼的悼亡词和张华的悼亡赋,无不引发皇帝对亡妻纯元皇后的悼亡之情,进而欲在人间找替代人物而不能的情节。
二、诗词歌赋与情节虚实相生的融合关系
电视可以生动形象展现诗词歌赋涉及的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然后再让剧中人物吟诵相关的诗词歌赋,这样便把看起来比较虚幻的、含蓄的诗词歌赋与客观的、通俗性的电视情节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虚实相生的关系,极大地增强了电视剧的审美感染力。形成这种虚实相生的关系,作者采取了两种巧妙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作者靠从诗词歌赋里幻化出来的实际物象,联系情节和诗词歌赋。作者先让温实初带着祖传之宝“玉壶”作为定情之物,向甄嬛表白“一片冰心在玉壶”。结果甄嬛不接受他的“冰心”,痛苦的温实初最后和沈眉庄情好,把玉壶放进了沈眉庄的棺材。一段发生三个人物间的凄婉情事,借助一把由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幻化出的定情之物“玉壶”,便叙述得委婉动人。这把“玉壶”既成了促进情节发展的道具,又承载着诗句所蕴含的情感,做到了虚实相生。其他如对着崔白的画作《秋浦容宾图》上画的大雁,作者生发出甄玉娆喜欢忠贞之鸟的联想,然后再联想起金代元好问以一对殉情大雁为内容的词《摸鱼儿》,来宣扬爱情的至真感人等等。还有从《诗经·周南·关雎》生发出先秦“淑女”步伐,从李白的《长相思》生发出的长相思琴,从《金缕衣》生发出来的金缕衣等等,无不巧妙绝伦。
第二种方式是电视先呈现诗词歌赋里面的具体场景,然后再引用诗词歌赋来相互生发。作者受了《红楼梦》以各类花来隐喻其书中女性的气质、性格和命运的启发,也用花来比拟她笔下的女性,用杏花来比拟甄嬛。电视剧就先呈现甄嬛在这两种花中的具体场景,然后再生发出相应的诗词歌赋。这些表情达意的诗词歌赋和具体的场景虚实结合,不但使观众欣赏了实际的鲜花美景,而且体会到了花的象征意义,扩展了他们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意在言外的审美感受。电视剧先呈现杏花怒放的春日美景,红色的秋千架上,女主角吹奏的是姜夔的《杏花天影》的曲子,那站在“杏花影里淡然悠远的样子”,引起了皇帝的极大关注,进而两人进入对杏花的讨论之中,皇帝以杏花的温润比拟少女的和婉,甄嬛却以杏花的虽美满结出的果子却极苦涩,感叹开头美好结局潦倒的人生遭遇。
其他还有甄嬛的母亲对着宫中的鹦鹉说“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揭示宫禁森严,没有言论自由;甄嬛和皇上的对话中引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头连着皇帝和甄嬛在宫中西窗下剪烛安静从容的早期婚姻生活场景,另一头联系着在允礼巴山聆听夜雨、攀登着蜀道的场景等等。
三、诗词歌赋成为情节发展的骨架或者线索
首先,从大处着眼,作者从《洛神赋》背后的爱情传说汲取了故事的大致骨架——皇上和王爷,先后爱上了同一个具有绝世的容貌、诗书精通的女性,为此勾心斗角,最终以一方的死亡为终结。因为女主角甄嬛的姓来自于汉末三大美人甄宓的姓,她的名出自宋·蔡伸词《一剪梅》“缳缳一袅楚宫腰”。作者兼编剧流潋紫刻意为她安排这样的姓和名,可见她是把甄宓的形象叠加在了甄嬛身上。甄氏,即三国魏文帝曹丕之妻。她倾国倾城,而且贤德、文才出众,最后被曹丕赐死。据说曹丕的弟弟曹植暗恋甄氏,以甄氏为原型,在《洛神赋》描写了一个具备绝世容姿、性情温柔、哀怨、口才出众的洛神。在电视剧中,甄嬛也是如此形象。在第13集中,作者还特意让甄嬛跳 “惊鸿舞”,给惊鸿舞配的歌词就是曹植《洛神赋》的节选。果郡王和甄嬛正好是曹植与甄宓的关系,结局又殊途同归。
其次,由诗词歌赋幻化出来的与女主角相关的人物称谓,连起来就成为全剧情节的线索。
甄嬛的称谓都来自于诗词歌赋。甄嬛入宫后,皇上给她的封号为“莞”,同已故纯元皇后的小名 “菀菀”同音,现任皇后就称“菀”出自王建《春词》中的诗句“菀菀黄柳丝,蒙蒙杂花垂”。出家后的法号为“莫愁”,“莫愁”出自梁·萧衍《莫愁歌》的诗句 “洛阳女儿名莫愁”。第一个女儿小名“绾绾”,与纯元皇后的 “莞莞”近音,“绾绾”则化用自晁采《子夜歌十八首》“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的诗意,希望长发绾君心,以期女儿能挽住皇上的心,得到皇上的宠爱。第二个女儿封号“灵犀”,源自李商隐《无题》“心有灵犀一点通”。沈眉庄临死时给自己的女儿起名静和,甄嬛解释说是取“温和从容,岁月静好”之意,名字取义《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诗句。
从这条线上,可以看出甄嬛一生的命运。她本无意入宫,却因为诗书精通,引起了皇上的关注,细看了容貌,终被选入宫。“莞”的封号,隐含着她得到皇帝宠爱的潜在条件是与纯元皇后相似,所以地位不断上升,一路由莞贵人、莞嫔做到莞贵嫔。皇上梦中的一声“菀菀”,曾令她心生怀疑,因为皇上无人处总喊她“嬛嬛”,为之后剧情埋下伏笔。她看到皇上为怀念纯元写下的文字“莞莞类卿,但除却巫山非云也”,终于明白自己当了纯元替身的事实,万念俱灰,自请出宫修行。但为了保护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周全,她特为其取小名“绾绾”,以期皇上能爱屋及乌,果然得到了皇帝的照顾。而自己“莫愁”的法号,开始了在宫外修行的愁苦日子;“灵犀”正是她和允礼爱的结晶,本为了纪念自己与王爷允礼心有灵犀、两情相悦的那一段神仙般的人间生活;“静和”预示着已经成了她在宫中生活不可实现的期望,这只好在子女的身上得以实现。
最后,有关《长相思》的诗词歌赋是贯穿全剧的情感线索。皇上把长相思琴赏赐给甄嬛,而果郡王却有长相守的笛子。在皇上和甄嬛卿卿我我的时候,果郡王长相守的笛子却为他所爱的人演奏着《惊鸿舞》和《凤凰》。当甄嬛小产失宠时,却又听见了果郡王笛子吹奏的《长相思》。当甄嬛斗败华妃,遭了皇后的暗算,彻底对情爱绝望和皇帝决裂时,只带走了长相思琴,在修行时恰遇琴的旧主人舒太妃。长相思琴、长相守笛、长相思诗终于在凌云峰完美地和鸣。故事的最后,所爱的人已经被皇上毒死,长相守成为一种奢望,只有他们的儿子吟诵着《古诗十九首》中“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的诗句,完成了长相思的主题曲。总之,全剧描写了三对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白头到老的长相思故事,前有先皇和舒太妃的长相思,中有皇帝和纯元的长相思,今有王爷和甄嬛的长相思。由李白的两首《长相思》和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把他们连接起来。
综上所述,电视剧《甄嬛传》引用的众多诗词歌赋,虽然皆不是作者自己创作的诗篇,却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文,而是相当完美地和情节融合在一起,引发或者推进了故事情节,和故事情节虚实相生,有些甚至成为故事发展的骨架或者线索,增加了剧作的审美意蕴,提高了剧作的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甄嬛传》掀古典热:“甄嬛古诗词大全”成热帖[DB\OL]http://.cn.2012-04-19.16:19.
李白的长相思范文2
1、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2、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3、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4、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6、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8、天生我材必有用。
9、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0、吾观自古贤达人,成功不退皆殒身。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2、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3、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4、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5、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柔此西飞之白日。
16、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17、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秋。
18、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9、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2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2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3、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
2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5、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6、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27、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28、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0、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31、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32、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3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3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5、飞流直下三千。
36、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
37、鸣珂碎撼都门晓,旌幛拥下天人。马摇金辔破香尘。壶浆盈路,欢动一城春。
3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9、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40、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41、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42、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43、万物兴歇皆自然。
44、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4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
47、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4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50、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5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52、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5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5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5、相知在急难,独处亦何益。
56、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57、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
5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5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61、人生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62、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
63、我爱美女更爱江山。
6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6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7、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68、天地者,万物之连旅;光阴者,万代之过客。
69、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70、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71、天生我才必有用。
72、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73、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7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5、红颜多薄命。
76、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78、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79、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8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81、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8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8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84、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85、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86、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87、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
8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89、如削肌肤红玉莹。举措有、许多端正。二年三岁同鸳寝。表温柔心性。
90、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91、不愿俯首低眉侍奉权贵而使自己曲心抑志,郁郁寡欢。
92、骐骥筋力成,志在万里外。
9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9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96、一水牵愁万里长。
97、厢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98、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9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长相思范文3
【关键词】古筝演奏;演奏技能;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73-01
古筝作为一件伴随中国文化发展,在肥沃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民族乐器,是中国独特、重要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古筝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要求演奏者具有丰富的演奏技巧,而且古筝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十分强大。古筝的演奏应当达到演奏者与听众共鸣,旨在精神享受。
一、追溯其源,体味情感
古筝的历史十分悠久,要了解和欣赏古筝作品,第一步是了解古筝和作者的作曲背景。首先社会环境,即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都是可能影响作者创作的因素;其次是作者的创作动机;最后是作者的灵感来源,任何一样作品都有创作灵感,而这种灵感来源有可能是哲学思想文化、自然人文景观甚至是其他的音乐作品等。例如:演奏者在演奏在《长相思》时,要知道作曲家是王建民,出身于江苏无锡,且创作灵感来源于李白同名诗《长相思》。
第二步则是对于古筝自身理论知识的了解,古筝历史悠久,“群声之主,众乐之师”便是它的美称,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可以表达出细致入微的情感。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古筝在地域环境、民俗民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演变成了许多有着不同特色的艺术流派。因此,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筝演奏者,必须对各个流派都有一定的了解,不仅要知道弹奏起来曲调温文尔雅的南派筝,还要理解泼辣、粗犷的北派筝。演奏者只有对演奏曲目流派了解透彻,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筝曲,才能将曲目演奏得有本有源,使曲目更加生动,富有生命力。
二、敢于想象,艺术创作
生活是艺术的源头,想要了解古筝曲目的情感因素,最重要的是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每首筝曲的创作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因此,要体会作曲者所描诉的意境。例如:学习新筝曲《秦桑曲》,我们要了解其作曲者周延甲创作题材来自于李白的诗《春思》,从这里出发我们就了解到筝曲所表达的是对夫君的一往情深。对于筝曲的演奏,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挖掘筝曲所表达的感情因素,对于作者创作意图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将筝曲中的情感表达演奏出来。
对于演奏筝曲时的情感表达,在了解各派风格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古筝演奏的理论知识。在体味好作者创作意图后将自己对筝曲的理解融入进去,要敢于想象,对音符赋予新的生命。要先确定曲目的主题思想,与曲目情感交融,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例如:对于具有深远意境且音乐语言简练的筝曲《渔舟唱晚》,在演奏前应该先了解王勃的《藤王阁序》的情感,体味“渔舟唱晚,响穷彭之滨”所表达的意境。只有对曲目感情意境有所体会,才能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将曲目演奏得更真切感人。
三、熟能生巧,强化风格
一曲美妙的曲子,不仅是因为曲子本身情感的入微,关键还在于演奏者娴熟的技巧,如果演奏者不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在演奏过程中就不能将曲目情感完整准确地表达给观众,所以要想演奏好每一首曲子,演奏者必须掌握好每一种演奏技巧,强化练习,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熟练自己的演奏技能,融入自己对作品的客观认知,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追求一种“情由心生,乐由心发”的演奏境界。演奏者指尖通过“揉、按、滑、抚”的不停拨动散发出不同的旋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不同的拨弄,筝弦能够弹出不同的音调,不同的手法产生不同的旋律,能演绎出不同的意境,对于“轻、重、缓、急及深、高、浅、低”所产生的音色差异以及指尖不同力度拨动筝弦产生不同的弹响音均能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意境。对于演奏技能的准确运用和自身对作品内涵、风格、背景的理解,通过手指将乐律中的刚烈、柔情、悲壮、哀婉表达出来,将作品意象、气质、情韵之美展现出来。要做到意由心生、情由音述、情音合一、收放自如。在演奏过程中,要将情感和思想演绎到作品中,通过不同的旋律使作品表达出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想要演奏好一首曲子,演奏者不仅要对各流派演奏技巧熟练,还要深入分析古筝作品内涵和感悟创作背景,多看、多听、多分析、多动手,情感表达是演奏古筝的关键,想要演奏出一手好的曲子,就必须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多理解与体悟曲子所表达的意境,这样才能使作品思想内涵更加丰富,使曲子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才能让听众感受到筝曲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李白的长相思范文4
自古才子爱佳人,佳人爱才子。文怀沙曾把美女分为美人和佳人两种,他说:“美人爱的是男人强健的身体,而佳人爱的是男人智慧的大脑。”佳人与才子互爱,是因为他们懂得相互欣赏。才子看佳人,第一看容貌;佳人爱才子,首先爱才华。但嫁给才子并不―定就意味着婚姻圆满幸福,如果才子只知道风流自赏,佳人们也就只有顾影自怜了。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李白,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一方面他有着济世理想,另一方面又个性纵放不羁,四海云游。李白一生曾经有过四次婚姻,其中有两次是正式的,另外两次按照今天的话说是同居。李白的第一次婚姻,是在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与许氏在安陆成亲,两人共同生活了十多年。这期间,李白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生活,就是他自己所说的“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许家小姐身为名门之后,大家闺秀,也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据宋长白的《柳亭诗话》记载,有一次李白写了一首《长相思》,其中最后一句是:“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李白拿给夫人看,许氏看了之后微微一笑说,你听过读过武后的诗吗?我背给你听:“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李白本来想在夫人面前炫耀―下才华,结果反被看出模仿的痕迹。可见此女非同寻常。但有才,并不一定就会被珍惜。许夫人逝去时,“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却正在南阳游玩呢。
李白的两个妾中,有一个姓刘的女子,十分追求婚姻的平等自由与幸福,对长年不回家的李白很有意见。就说,“你再不回家,就与你离异”。李白很气愤,写了一首《雪馋诗赠友人》来斥骂这个女人,诗中写道:“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疆疆;彼妇人之昏,不如鹊之奔奔,坦荡君子,无悦簧言。”在我国诗坛上,写出这样斥骂自己妻子的诗,李白大概也是独一无二的。然而,李白还算是比较客观,他自己也承认不是一个好丈夫。他自己有诗为证:“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嫁与李白妇,何如太常妻。”(《赠内》)
记得梁实秋曾经不无幽默地说过,在历史书籍里与一个诗人相逢,你会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倘若在你家隔壁住着一个诗人,那便是笑话!同样道理,在书籍里你爱上了一个诗人,那是种浪漫,在生活中,你嫁给卜个诗人往往是场灾难。对于杜甫的爱情,我以为最经典的一句是“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弯针做钓钩。”如果因此诗而觉得嫁给杜甫温馨浪漫,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嫁给这个性格“褊躁傲诞”、生活能力低下的文化人,就只能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颠沛流离的乞丐般的生活了。杜甫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中的“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以及《奉赠韦左丞》中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便是他在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载:“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副寒酸相,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给杜甫老婆送了一个头上的装饰品。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成都,一家人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杜甫自己对这段生活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终身功名无成,事业寂寥,临老还漂荡江上,苦度残生,可谓悲哀凄凉。其实,这与其性格上的缺陷有很大关系。杜甫年轻时,不大求上进,《唐才子传》说他“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新唐诗》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虽说“诗穷而后工”,但文人也是人,第一件事还是要养家糊口。一个人,如果无法让自己和妻儿过上安稳的生活,而谈什么“兼济天下”,未免有些虚妄和不切合实际了。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和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最佳男人应该“情、趣、味”兼备。寻常男子,能具其中之一已是难得,三者兼备者,真是少之又少,在古代众多的才子中,也许北宋的苏轼能算一个。且看苏轼如何有血有肉重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苏轼在妻子王弗去世后十年写下的悼亡诗。隔着近千年的时光,我们仍能感受到词人无尽的悲痛。
自古男儿多薄情、喜新厌旧,有几人似苏轼这般深情?再看苏轼如何机智幽默有风趣: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从小习读诗文,聪明才智不亚其兄。苏轼大胡须、长下颏,妹妹高额头、深眼窝。兄妹互相取笑嬉戏。妹妹笑哥哥,“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哥哥笑妹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边。…‘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苏轼之机敏与幽默,由此可窥一斑。幽默之人,往往是最体贴、最富有理解力的,也唯有这种人,方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寻出无尽乐趣。一本正经的道学先生,是供外人钦敬的,却并非自家人喜欢的。再看苏轼如何讲究格调重品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豪迈;“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是苏轼的俏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的胸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的旷达洒脱。苏轼还是一位大书法家、美食家,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东坡肘子就是佐证。他诗词好,是文学品位高;书法好,是艺术品位高;讲究饮食,是生活品位高。似这等有才有情有趣又有品位的男人,世间能有几许?
李白的长相思范文5
一、案例描述
讲解: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怕中的困难,万水千山在眼里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师:同意他说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关注到这个词――万水千山。(板书)它真的表示走过万条河千座山吗?
生:不是,而是表示经过了很多山和水。
:就说这“万、千”都不是实指万、千,而是表示中翻过了一座座山,又涉过了一条条水。像这样的数字我们称为“虚指”,表示不确切的。
课件出示学生学过带有数字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学生齐读。
师:这些我们学过的诗句中的数字也都是虚指。当我们碰到这些数字时,不能用正常逻辑去推理,不然会使本来很有情趣、意境的诗变得不合理、荒唐。这时,我们应该用诗意的眼光去看,诗人用数字为要进行夸张、铺陈、渲染,起到一定的艺术表达效果。比如说――
生:白头发有三千丈长,那是不可能的,其实是表达个人的深深的愁绪。
生2:风刮了两个小时,雪下了两个小时,这样理解就不合常理了。诗人用“一更”实则表达这个夜晚是风雪交加的。
师:说得很正确。现在我们知道了“万水千山”,其实是指途中要越过一座座山,渡过一条条河。而这“越过一座座山,渡过一条条河”也预示着会遇到――
生:许许多多困难。
师:比如――
生2:在翻越高山时,他们行走在悬崖峭壁之间,一不小心,一个战士脚底一滑,跌落山崖。
生3:可能行军在深山老林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些战士因为路途奔波劳累,生病了,却没药医治。
生4:我看过的电影。他们时常没有食物而忍饥挨饿,甚至不得以有些还啃树皮,吃草等。有一些战士活活饿死。
师:是的,同时还要面对的围追堵截。遇到的艰难险阻数也数不尽,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万什么千什么――万难千险。(板书)
师:历尽万水千山、万难千险,这就是“远征难”。(板书)可是他们却把这一切看得――
……
二、教学反思
一首几十个字的诗,教师如何合理解读文本,挖掘诗词的原生态教学价值,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新意的策略,激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引领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无穷艺术魅力呢?
1.文化的熏陶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程具有文化的负载作用,对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熏陶学生,让他们继承并践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七律・》中的远征难是通过“万水千山”这一个虚指数字来传达的。回看历代的古诗词作品中,不少诗人都爱用虚指数字来表情达意。如唐代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等。“虚数”这个模糊语义现象在中国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和“明月”这个意象出现的频率有的一拼。
教学时,我紧紧专注“万、千”做文章。先是让学生知道这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概念,而是一个泛化的虚数,然后例举几句学生学过的诗句,让学生知道虚数在诗词中广泛运用。接着学生结合以前对诗句的理解,立刻感受到了本来干巴巴的数字一经诗人模糊语义处理,变得有血肉,有思想,有韵味,使诗词作品具有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2.词语的积累
李白的长相思范文6
“不学诗,无以言” ,古诗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好古诗有助于学生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和语文素养。学好古诗,离不开朗读。通过朗读才能彰显古诗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领悟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了诵读古诗,展开想像,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等要求。这足以表明感情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告诉我们:通过感情朗读能充分发挥古诗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通过感情朗读,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古诗以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为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当代小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有的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重字词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有些重视朗读教学的教师也往往为读而读:或忽视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或忽略示范的引领和评价的促进;或太过于重形式,或太过于重技巧,甚至是没有理解基础的为“感情”而感情朗读。这样的朗读教学将导致学生对古诗理解不透彻,体验不到位,感悟不深刻。学生享受不到审美乐趣,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古诗的学习兴趣。
一、扫清障碍,反复练习,循序渐进
正确、流利是感情朗读的基础。小学生的朗读都要经历从不完全正确到正确、不太通顺到通顺、流利的过程。只有读得正确、流利,才能从读得比较平淡上升到读出感情。所以,朗读教学的初读阶段应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切实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或对照注释初读全诗,读准字音,读明白题目的意思,读懂大致的文义;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出诗句的节奏,注意朗读时语调的变化;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集中扫清障碍,读通全诗。在初读的过程中,学生可随时向教师质疑问难,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的方法、读的重点、读的节奏,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定要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读正确,读流利。
二、创设情境,读悟结合,相得益彰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要朗读出古诗的感情,必须在理解诗意、领悟诗情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语调。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达了极其深刻的内涵,小学生在理解上不易深入,特别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与古诗相和谐的情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地去体验、感受诗的内在情感。
1、通过对话创设情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是教学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因而用得最多的情境创设方式,也是最考验教师文化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方式之一。要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的背景资料。我们把诗歌的写作背景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或者用诗意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在他们脑海中生发美的意象,把他们带入美的意境。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纳兰性德《长相思》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他用充满激情、磁性的语言创设了诗意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乡的情绪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淡淡的乡愁,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教学过程中,他还通过对话和追问,让学生想象诗人“身在何方?”,“心在何处?”,让学生感受到了“身”“心”分离的痛苦,感悟到了“聒碎乡心”的凄惨。学生深深地沉浸于文本之中,与诗人同欢乐,共悲伤。
2、通过音乐创设情境。在古诗教学中,借助音乐能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内容,创设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如笔者在教学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采用了在陈小奇作词作曲、吴涤清演唱的《烟花三月》的“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的歌声中导入新课,教学之中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作朗读的背景音乐,在乐曲声中学生感知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体会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结束时再以“你听,诗人至今还在黄鹤楼上吟唱着”引导学生回到《烟花三月》的歌声中,让学生久久沉浸在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和深深思念的浓情之中。动人的歌声、优美的乐曲、琅琅的书声,回响在教室里,回荡在学生耳边,余音绕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情趣。
3、通过图画创设情境。古诗描绘的情景或构造的意境大多具有画的色彩美、结构美和意境美等,有的古诗本身就是一幅画面优美、意境深邃的图画。用现代语言常常不能完全表现出其画面的优美、意境的深邃,甚至会削弱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能根据诗的内容用合适的动画、图片或学生亲自动手画画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很难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峻洁清冷”的意境,难以深入作者“孤独”的内心世界。如果教师出示例如《华三川唐人诗意图》那样的写意画或让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去体验,学生的感受就会更直观、更形象,就更能读出那种“感觉”和“味道”来。还可以利用动画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古诗动态的美。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用动画展现瀑布飞流直下、诗人“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的情景来帮助学生感悟瀑布的壮美和作者恋恋不舍的内心世界。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时再引导学生诵读诗句,自然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范读引领,评价促进,激发兴趣
古诗平仄交错,跌宕起伏,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或低回婉转,或高亢激昂。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紧扣诗人的离情别绪和学生合作朗读。师:“故人西辞--”,生接:“黄鹤楼”。师:“烟花三月--”,生答:“下扬州”…师生交换再读。由于教师在范读的时候注重了感情朗读,做到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学生在接读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模仿教者的读法。在一唱一和之中,古诗语言的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和韵味就呈现出来了。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对学生朗读中的字音、节奏、语调、情感控制等及时给予提醒或肯定。如是否“字正腔圆”、是否“有板有眼”、是否读出了“感觉”、读出了“味道”等等。积极的发展性评价不但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也满足了学生朗读学习的成就感,将会促进学生朗读激情和朗读水平的提高。
总之,小学古诗感情朗读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坚持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情境创设,注重读悟结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意境,感悟、体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古诗感情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有助于顺利实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言能力的课程目标,从而使祖国优秀文化彰显魅力,传承千秋。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