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短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画短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画短片

动画短片范文1

关键词:动画短片;艺术;艺术特点

一、引言

伴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动画艺术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其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动画作品,通过夸张、神似、变形等方式为广大受众营造了一个个奇妙的童话世界来反映人们的生活、愿望以及人类独特的想象力,动画短片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动画短片作为动画艺术的重要分支,是相较于时间较长、形式较规范的长篇动画而言的,形势更加灵活多变,没有时间和形式上的限制,一般篇幅较短,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重在表现创作者的个性。因此,动画短片的制作更能彰显艺术的本质,引起观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更应该引起艺术与动画爱好者的重视。

二、动画短片的艺术特征分析

1、动画短片短小凝练、情节紧凑,更善于以小见大

不同于长达一个多小时或是更长时间的长篇动画,动画短片一般时长在30秒到一分钟之间,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故事结构的叙述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是动画短片制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某些情况下叙事时间过长虽然降低了叙事难度,但是难免显得过于拖沓,而讲得太少又达不到基本的表现效果,因此,时长与叙事之间微妙的的平衡是正是动画短片的魅力所在。如在动画短片《树》中,作者介绍了一棵树陪伴小女孩度过整个人生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小女孩不断地向这棵树索取,而这棵树无私的向小女孩奉献他的一切,一直到小女孩年老时,当她回想起以前的事的时候,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这个故事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完整表述了这棵树陪伴小女孩一生的故事,作者以凝练细腻的表现手法将自己多年的创作创作经验和创作灵感带入到创作过程中,以独特的方式和流畅的镜头突出表现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思考,让人观看后意味深长。

2、动画短片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动画短片不适合表述复杂的故事情节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在选材上更倾向于选择有内涵或是极富表现欲的故事情节点,同时观众更希望在这很短的时间内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动画短片更能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表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为观众呈现一幅完美的画面。同时与一般盈利性质的动画片存在本质的不同,动画短片的制约因素较少,留给作者的创作空间十分丰富,更加能够激发出作者的创作激情。完美的动画艺术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感情经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将之丰富起来,创作出兼具人文内涵和社会思考的短篇动画作品。

3、动画短片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更加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

由于动画短片的表现重点不在叙事上,往往是作者受现实中事物的启发而触发出创作灵感并随性编写出的故事片段,因此极具个性色彩,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更加丰富多样,这也正是动画短片的魅力所在。如经典动画《三个和尚》就是由我国经典的民间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为原型创作出的,运用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手法通过寥寥几幅画面就刻画出三种状态下和尚的生活状态,生动丰富的表现出了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兼具幽默感与讽刺意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画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趋于多样化,创作者更希望在绘画手法、材料选取和艺术风格上寻求突破,同时计算机与绘图学的有机结合运用更为动画短片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成为今后动画短片创作的主要趋势。

4、动画短片艺术表现上注重用虚拟表现现实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重在体现事物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好的作品就是应该是真实地再现了生活的艺术,更应该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动画短片以其与生俱来的虚拟性注定成为艺术中的“另类”。虽说动画短片的取材多来源于生活,但大多经过了作者的精加工,表现手法都或多或少的加入了一定的夸张成分,真实表现了作者对这个世界和人生深入的思考,侧重虚拟,轻视写实,使其具有特有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如在动画短片《树》中,大家都可以看出动画中的“树”就是小女孩的“父母”,树的无私奉献更是代表着父母对我们的默默付出,如果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动画中“树”与小女孩之间的关系,难免会落入俗套,造成作品美感的消失。所以作者用“树”来代指父母,用“树”几十年间对小女孩无微不至的关爱影射父母对孩子深沉的关爱,这是其他表现形式所无法展现的。

三、结束语

动画短片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艺术表现力,更受到当今动画创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的钟爱。新时代下随着计算机以及图片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画短片的创作更趋向于丰富化、多样化和深刻化,成为艺术领域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艺术形式。本文主要介绍了短篇动画艺术的特点与主要的艺术特征,为今后短片动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探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严梓心 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向英.动画短片的艺术特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动画短片范文2

关键词:运动镜头;运用手法;视觉效果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44-01

一、运动镜头的概述

(一)运动镜头的特点

运动镜头的定义是在画面内改变取景的距离,角度,高度,或者水平位置,通过分层的运动,以实现对实拍电影中摄影机运动的模拟.运动镜头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升降镜头和综合运动镜头。

动画短片中的运动镜头,使影片的叙述手段和表现风格更加的丰富,也使视觉更加的丰富,镜头的运动方向,节奏,速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可以产生时间和空间的联系,创造出寓意对比,强调,联想等艺术效果,当然,合理的运用运动镜头才能为故事情节的内容更好的服务。

二、运动镜头的对短片画面和气氛的把握

一部完整的好看的动画短片离不开好的运动镜头,在动画短片中,通过故事用运动镜头画面感展示出来.不断运动的镜头把时间的演变,空间的转换变得连贯,这有助于突破动画短片固定的画幅比例的界限,也扩展了观众的视野,增强画面的动感和空间感,丰富了画面的造型和构图的形式,把整个画面所要传达的温馨快乐的情绪传达给观众,也让整个故事情节清晰,更好的传达作者所要表达动画短片细腻的情感.也有利于故事人物在动态中的表演连贯性。

三、运动镜头分析和运用

(一)摇镜头

摇镜头的画面特点:第一、摇镜头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顾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第二、一个完整的摇镜头包括:起幅、摇动、落幅三个相互贯连的部分。第三、一个摇镜头从起幅到落幅的运动过程,迫使观众不断调整自己的视觉注意力。

整个摇动过程的完整与和整个摇动过程的完整与和谐,先从左往右摇入。随着抒情动人的音乐节奏,画面上依次呈现是小K的家庭背景简史的。主体故事用摇的方式让它们逐个出现,可形成一种积累的效果,镜头推进, 不仅展示空间,而且扩大画面所包容故事内容,通过画面让读者知道了更多的视觉信息,观众大概知道感情故事展开的。

(二)推镜头

推镜头是用推摄方式拍摄的运动画面。推镜头可以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推镜头在将画面推向被摄主体的同时,取景范围由大到小,随着次要部分不断移出画外,所要表现的主体部分逐渐“放大”并充满画面,因而具有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的作用。在推镜头中,观众能够看到起幅画面中的事物整体和落幅画面中的有关细节,并能够感知到细节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这正弥补了单一的细节特写画面的不足。推镜头在一个镜头中景别不断发生变化,有连续前进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

(三)移动镜头

移动镜头的画面特征第一、摄像机的运动使得画面框架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画面内的物体不论是处于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都会呈现出位置不断移动的态势。第二、摄像机的运动,直接调动了观众生活中运动的视觉感受,第三、移动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摄像机不停地运动。

(四)拉镜头

拉镜头的画面特点分为两点:第一、拉镜头形成视觉后移效果;第二、拉镜头使被摄主体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场景从微观到宏观产生了变化,使海浪的画面的范围和表现空间从小到大不断扩展的,使得画面构图形成多结构变化。这样拉镜头内部节奏由紧到松、与推镜头相比,较能发挥感情上的余韵,产生许多微妙的感彩。

四、结论

现在的动画短片中,随着动画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成熟,我们在创作动画片中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运动镜头,尤其是短片中对综合运动镜头的运用也更加广阔,运动镜头的出现使影片故事形式独特,镜头连贯性强,也让动画短片更加精彩.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形式渲染了一种情绪,也有助于描绘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增强逼真性。通过对运动镜头的学习和运用,让我跟深刻的体会到它在影片中的重要性,好好的把运动镜头的长处发挥到我们动画短片中。

动画短片范文3

【关键词】《鸟 鸟 鸟》

.

《鸟 鸟 鸟》(For the Birds)是由Ralph Eggleston编剧和导演的一部动画短片。2000年6月5日在法国昂西动画节全球首次公映。2012年与怪物公司合作制作成3D影片并获得了第7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鸟 鸟 鸟》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在三分钟的时间里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一、《鸟鸟鸟》短片故事情节

十五只蓝色的小鸟地一个接一个地飞落在电线上,鸟与鸟之间开始唧唧喳喳吵个不停,显然这是一群自私刻薄的小鸟。很快一只巨大的、滑稽的鸟飞过来,小鸟们又开始刻薄地模仿和嘲笑这只大鸟,大鸟不顾嘲笑还是落在了电线小鸟们的中央。由于大鸟的重量,电线迅速地沉下去。小鸟们互相挤挤眼睛,开始啄大鸟抓住电线的爪子。但当大鸟摔落在地下时,十五只小鸟儿因为惯性被弹到天空。意想不到的是小鸟儿的羽毛因为巨大的冲击力全部脱落飞舞在空中。当小鸟儿一只只落地时,一只只全部变成了光秃秃的样子。这回轮到大鸟来嘲笑光秃秃的小鸟儿了,小鸟儿只好惭愧地躲在了大鸟的身后。

虽然这部动画片仅有三分多钟,但是故事情节构思看似简单,但是在简单之中暗藏巧妙,结尾的出乎意料是剧情的精彩之处,在幽默之余同时让观者反思回味。表面看只是一部经典的搞笑动画短片,仔细地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些现实社会中常见的现象:十五只小鸟儿之间的争斗以及对大鸟的模仿、嘲笑、排挤像极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这些鸟们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对现实的讽刺。

二、短片创作手法

作者的手法轻松、诙谐,例如第一只小鸟光秃秃的落地后,大鸟递给小鸟一片树叶遮体的细节,让人忍俊不禁。

这部短片值得称道的是小鸟表情的刻画。作者一开始就在影片里通过小鸟的眼珠转动、坏坏的笑的表情刻画小鸟的心理活动,这种表情刻画丰富了电影细节。

关于鸟的造型,大鸟造型像一个鲸头鹳或锤头鹳,而欺负它的鸟群似乎是某种梅花雀。据说最开始落在电线上的四只小鸟分别被命名为欺负、爽朗、势利和神经质。

短片中鸟的羽毛塑造的非常细腻,同时根据动作、表情不同羽毛也随之配合张开、合拢。Ralph Eggleston说最初开始只是想做个学生电影,从来没想到要画所有的鸟,因此鸟的塑造就是一个很艰苦的工作。同时这是皮克斯的第一次尝试在动画中使羽毛和移动的背景更生动的融合。

三、幕后制作

动画短片范文4

一、 哲理动画短片概要

c其他视频短片存在一定的差异,动画短片在制作上讲究画质感与动态感,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而基于哲理思想为主的动画短片一方面在画面制作中独具匠心,另一方面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给动画短片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具有哲理意义的动画短片通常取自一些民间传说或者成语典故等文学,借助夸张、象征等表现手法让人们在欣赏动画片带来快乐感的同时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动画短片更加看重的是艺术文化价值,而不是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所以,在动画短片的创作中商业组织对其的干预程度较低。哲理性动画短片的制作中更不应该贪图物质利益,而应将关注点放在艺术价值层面以及教育意义上。[2]哲理性动画短片主要由公益事业等非营利单位提供经费来源。但并不是所有的哲理动画短片都是非盈利的,人们更注重的是其真正价值。市面上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颇受人们的赞赏与喜爱,而且许多商家也愿意投资拍摄。与普通动画片相比较而言哲理动画短片更具代表性,也更能迎合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具有潜在的发展空间。

二、 中国哲理性动画短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动画短片的目标群体定位不科学

通过对我国众多动画影片的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影片虽然取材很好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但在哲理表达能力方面却较为欠缺。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不同动画的表述方式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果在实际表述中没有一定的依据性或者概念模糊的话会使哲理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给动画作品的质量以及公众的认可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众所周知,大多数人会认为动画短片就是属于孩子们的节目,纯属孩子娱乐消遣的节目,对大人来说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很多学者对此还专门做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并纠正了这一谬论,经过多年的发展使一部分人已经转变了传统的错误观念。[3]但仍存在不足的是创作人员对目标群体的定位里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据相关报道显示动画影片的接受人群已从先前的低龄儿童逐渐扩展到青年人群中。所以,作为动画影片的制作者不管是在选材方面或是哲理内容的描述上都应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求。

(二)哲理的表述方式不具有针对性

不管是在审美方面还是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层面上中国自古以来都讲究含蓄之意,在动画的哲理表述中也应如此,若过于直白则会使人产生烦躁感,没有探究的欲望,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我国比较注重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希望老师能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同样的在动画哲理的描述中更应如此。处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更加强烈,特别是对于小朋友来说,他们更是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会将自己想象成动画里的主人公,或者在观看动画片时突发奇想,创作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在动画作品中哲理的表述要紧密贴合影片的故事情节,随着情节的发展让人们从中去感悟其所包含的深层哲理。但中国的很多动画作品中所出现的一些表述却与这种教育方式是相背离的。

(三)动画短片重娱乐传达轻哲理传播

如今不管是对于儿童来说还是成年人,他们都希望在动画影片中找到愉悦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释放,从影片中寻找自己的童话梦想,他们对哲理含义深刻的动画影片的喜爱程度却不高。虽然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中所包含的哲理很有教育意义,但由于在表达方式上与人们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受到了人们的冷落。纵观动画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娱乐性仍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因此在引入哲理性句子时要充分结合当时的故事情节,从故事中让人们了解一定的人生道理,但从很多动画影片中却很难发现此点,而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了娱乐这一浅层次上,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意义。

三、 中国哲理性动画短片的创作途径

(一)继承、借鉴、创新

近些年来,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信息化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对动画作品的要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进行动画短片创作中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继承、借鉴以及创新这些元素引入其中,发挥动画短片的真正作用,为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4]所谓继承,指的是要将国内传统动画片的一些优点之处加以利用,借鉴则是充分吸收国外动画短片制作中的可取之处,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结合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进行创新与发展。创新的要求较为严格,要根据当前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地创新。在动画创作中要将这三种要素淋漓极致地发挥出来,需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强化:一是要真正融入剧本中,领悟导演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进行动画短片创作中只有让主人公能真正融入到剧本中,才能将某一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在观众面前,才能将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流露出来,这样的作品也才能堪称是优秀之作。比如《骄傲的将军》这部动画影片是由著名导演特伟编导的,在创作中他曾提出这样的思想“探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对中国的民族动画创作具有强有力的推动性作用。二是要在作品中引入一些高科技软件的制作方法。随着时代地发展,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导演若故步自封,仍旧采取传统的动画制作方法则很难受到人们的喜爱,不能调动起大家的有效注意,而应将一些创新的理念以及新兴技术融入其中,这样才能使动画作品吸引更多的眼球,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也才会更加真实。

(二)创作方式应多样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转变了传统的作风,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在进行工业产品设计中生产厂家已不再单单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而在外观设计方面以及产品的设计上融入了一些艺术理念,在满足人们实用性的基础上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中国哲学性动画短片的发展也应如此,开展多元化的创作。首先,思想内容应多元化。通过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优秀动画作品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它们大多具有^为丰富的内容,而且取材新颖独特,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求,在市场上也占据了相当有利的地位。其次,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应多样化。不同国家乃至不同民族在文化方面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进行动画作品的创作中既要体现出一定的地区、民族特色,又要具备一定的国际性语言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与接受。比如日本动漫中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西方人们的文化特征,而且也与东方人的特征有着相似之处,所以一经推出受到了国际市场的推崇。最后,科技方式的多样化。从科技层面来考虑,动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倘若缺少现代高科技比如摄影、录音等仪器,也就不会出现这些活灵活现的动画艺术作品。在现代哲理性动画短片创作中,要充分体现出观众的不同需求,采取多样化的科技方式比如手绘表演等传统方式再结合高科技的电脑绘图等手段,使画面的质感更加动态化与真实化,将一些死板的景物动态化,寓情于景,满足观众多样化得视觉需求,让动画短片在带给人们放松愉悦的基础上给人一定的启发教育意义,这样它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三)紧跟国内外动画市场发展变化的步伐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文化艺术产品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潮流,则很容易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阻碍其发展之路,其自身的价值也不能得以体现。所以,我国的动画市场要能在国际站稳脚步,首要的一步是了解社会的发展动向以及市场需求,其次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抢占先机,创作出迎合观众需求的动画作品。从动画市场层面来分析,一部好的动画作品一定是受大众喜爱的作品,换句话说衡量一部好作品的依据即就是观众的认可程度,因此按照当前国内外动画市场的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创作,也是我国目前哲理性动画短片要想取得大的发展的重要举措。

结语

综上所述,不断壮大与发扬我国哲理动画艺术短片的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另一方面也能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中国动画行业应走出传统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在借鉴他国的成熟经验的同时也应结合我国的实际现状,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此外在动画短片的选材上应充分发挥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悠久的历史成为动画短片的主要体裁,让人们在欣赏短片带来的愉悦感的同时能更深层次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国外的人们对中国文化有一全新的认识,让中国动画走出去,成为受人瞩目的焦点。

参考文献:

[1]杜o莹.古代神话形象在中国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2:12.

[2]魏海燕.对传统的再吸收与再创造――浅谈《动画造型》课程思维[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4(1):52-54.

动画短片范文5

关键词:奥斯卡动画短片 多元化 制作材料 艺术个性

奥斯卡动画最佳短片奖自1933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设立,至今已有70多年。获奖作品片源产地不断增多,内容题材丰富,制作材料形形,表现手法、卡通形象丰富多样,主题异彩纷呈、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体现出创作者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今,动画短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趋国际化、多元化,艺术水准高,富有较强的人文性、情趣化、意蕴深度,已成为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以下将探讨奥斯卡动画短片在产地、题材、主题、材料、艺术技巧、表现手法等诸方面的特色及其意义。

短片产地的多样性

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以美国本土最多,前29部获奖作品都是美国的,主要有米高梅影业公司的《猫和老鼠》、《粉红色的芬克》、《扬基督德鼠》等;华纳兄弟的《崔蒂鸟》系列、《由于有点印象》;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马古飞去时》、《马古先生的小车》等;联合制片公司(简称UPA)的《格拉德・麦克波波》、皮克斯的《锡铁小兵》、《盖瑞的游戏》和《鸟!鸟!鸟!》;梦工厂与英国阿德曼公司合作的《酷狗宝贝》系列,蓝天工作室制作的《波尼》,派拉蒙1967年制作的《赫伯・阿尔伯特和提加纳布拉》等。

此后美国之外的动画制作公司也选送作品参赛,以加拿大获奖的最多,有《沙堡》、《种树的牧羊人》、《拯救大师瑞恩》、《丹麦诗人》(与挪威公司合作)等9部作品,英国有《伟大》、《操纵》和《酷狗宝贝》系列,法国有《商标的世界》,德国有《平衡》和《寻找》,此外还有俄罗斯的《老人与海》、波兰的《探戈》、荷兰的《安娜与贝拉》、日本的《回忆积木屋》、澳大利亚的《闲暇》、比利时的《希腊悲剧》、匈牙利的《苍蝇》、南斯拉夫的《代用品》、捷克斯洛伐克与美国公司合作的《马罗》和澳大利亚的《哈维闯人生》等。

近年来,动画短片的生产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体现在题材、内容的互借性和制作的跨国化。美国制作的《圣诞颂歌》改编自狄更斯的同名小说,迪士尼的《龟兔赛跑》出自古希腊《伊索寓言》;《丑小鸭》取材于丹麦童话家安徒生作品;英国与波兰合作的《彼得与狼》改编自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经典交响童话;而俄罗斯动画家佩特洛夫与日本、加拿大同行们合作的《老人与海》来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同名小说;而比利时才女尼克尔・凡・歌德姆思考着《希腊悲剧》,移居加拿大的弗雷德里克・贝克依旧关心故乡法国的“种树的牧羊人”。《父与女》是由英国、比利时、荷兰联合完成,2011年度获奖片《失物招领》改编自华裔漫画家陈志勇同名绘本,由澳大利亚、英国共同制作完成。

此外,《花与树》、《汤姆与杰瑞》、《安娜与贝拉》、《父与女》等动画没有一句台词,完全靠生动具象的形体动作来叙事表情达意,突破了不同民族的抽象文字语言之间的藩篱,无障碍走向他域异国,也体现出动画的国际性。

角色和题材的多样化

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的角色形象也丰富多元、造型奇特,非生命体和生命体皆活灵活现、形神兼备。这里讲的非生命体是对现实生活中无生命物体运用变形、拟人等手法改造成为有活力或颇具人性的物体,如《锡铁小兵》里的玩具,《点与线》中的点和线,《蒙娜丽莎走下楼梯》中的70张图片、名画,《商标的世界》著名商标等,它们不以叙事为主旨,而在于揭示某种寓意或哲理,表达创作个性、独特思想、娱乐调侃,或展现最新潮的动画技术。生命体主要有非人类和人类两种,非人类角色主要指卡通化处理的动物和植物形象,主角是猫、鼠、鸟、兔、鸡、小熊、公牛、丑小鸭、粉红豹、花和树等。这些角色都凝聚了创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赋予了深刻寓意和内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成为系列长篇中经典的可爱形象,为动画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动画短片中的人类也是性格各异、形形,代表着世间百态众生群相和复杂人性,有古怪糊涂的马古、执著坚韧的女儿、孤独寂寞的老人、造福后人无私奉献的植树人、丢弃孩子的冷漠群体、亲情胜过一切的姊妹,也有功能特异的儿童、富有同情心的少年、饶舌而自私的成人、命运多舛的残疾人、坎坷潦倒的动画大师瑞恩……

动画短片表现的内容也迥然有别,题材日益丰富多样。1932年到1937年的作品都是以迪士尼娱乐为主打的短片,如米老鼠、唐老鸭,这与其制片理念密切相关,推崇嘻嘻哈哈的风格。受到佳绩鼓舞,迪士尼继续延续着它娱乐风趣的路线,而其他的公司如米高梅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加入到娱乐化路线的竞争中,竞相仿效,出现了与迪士尼风格相似的搞笑短片,如米高梅的《公牛费迪南德》、《银河》、《扬基督德鼠》、《老鼠的麻烦》等,华纳兄弟的《叽叽喳喳的喜鹊》、《由于有点印象》、《飞毛腿冈萨雷斯》等,角色往往都可爱滑稽幽默搞怪,让人生怜。其中不乏一些冤家对头,如猫和鼠、崔蒂鸟与傻大猫等之间无休无止的斗法。

以动植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短片直到1951年才有变化,变得更加广泛,是年以人物作为表现对象的《格拉德・麦克波・波》讲述对待有特异功能的孩子应宽容,有效地发挥其特长。此后题材、主题更为繁复多元,人生况味类的作品有《父与女》、《儿子与月亮》、《回忆积木屋》、《摇椅》;人物故事类的有《盒子》、《植树的牧人》、《伟大》、《丹麦诗人》、《安娜与贝拉》;反映社会问题的有《特别快递》、《希腊悲剧》、《勃博的生日》、《探戈》、《封闭的星期一》、《对的总就是对的吗》;科学教育的有《做一只鸟很难》和《嘟嘟,嘘嘘,砰砰和咚咚》,后者以崖壁画的风格描述了探讨喇叭、笛、号、鼓四种类型乐器的发展历程。

材料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纵观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制作材料更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是传统和新科技的结合,体现了动画师们积极的探索精神、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制作材料上看更是五花八门、不断创新、各有其美,真人、水彩、水墨、油彩、剪纸、折纸、皮影、木偶、布偶、磁偶、沙、盐、铁丝、黏土、橡皮、赛璐珞、炭笔、钢笔及泥雕和石雕等。如传统手绘动画《猫和老鼠》、剪纸动画《操纵》等,真人与手绘相结合的如《瑞恩》、《每一个孩子》;玩偶动画《平衡》;黏土、沙和泥类动画《沙堡》、《哈维闯人生》、《追寻》;三维动画《恰卜恰布》、《盖瑞的游戏》、《棕兔夫人》;制模黏土动画如《纽约圣代》、实体动画《邻居》;剪纸拼贴动画《弗兰克电影》、运动引导层动画《探戈》。而《操纵》是通过对纸片角色的压、拉、扯、折等操作实现动画过程,《瑞恩》则对人物的肉体进行缺失、裁剪等方式处理,表现得惟妙惟肖。1962年南斯拉夫制作的获奖动画《代用品》用线段、曲线、不同形状的简单图形组合成世间万物。当下数字技术也给动画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可见或不可见的事物被尽情虚拟成“现实图像”加以展现。多种动画软件的不断开发应用使动画如虎添翼,将奇观性、神幻性发展到新高,肆意创造强烈的视听奇效,创作者无所不能地展现奇思妙想。

拟人、夸张、讽刺、幽默、变形、神奇、对比、超现实等艺术表现手法,在动画片中可谓屡见不鲜,运用得炉火纯青。

主题思想的多样性

最初获奖的多以娱乐性质的短片为主,表达的主题都比较单纯。到后来,创作者的思想追求、艺术品格越来越多地融入片中,使得主题深远繁复,甚至晦涩难懂。《特别快递》批判了后现代语境下人性的丑陋,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深层危机;《摇椅》反映了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内心生活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希腊悲剧》表现了人类和历史间两难的思辨问题;《锡铁小兵》反映了小人物的生活命运;《物质享受》强调对精神和自由的满足和向往;《寻找》意在揭示人的悲剧产生于人的欲望;《波尼》表达了对美好回忆和真爱的向往;《老人与海》展示了老人的坚强、刚烈、孤独、永不服输的不倒翁精神;《父与女》表现了父女浓烈的亲情和执著坚韧的个性;《钢牙小鸡兵团》以善有善报、人性善根等为主题;《哈维・克拉姆派特》鼓励人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呼吁关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边缘人;《月亮和孩子》以父与子为主题表现父子矛盾的根源;《彼得与狼》探讨了向往自由和人性的伟大的主题;《元首的面孔》具有政治讽刺意味;德国的《追寻》饱含哲理思辨和人生隐喻;费德利克・贝克创作的《摇椅》、《种树人》具有一贯的优雅、简洁、浓郁的人文气息;2011年获奖片《失物招领》则是对工业社会人类麻木、冷漠、机械呆板、缺乏关爱的批评;以《法兰克电影》和美国约翰和菲丝・哈布雷夫妇的《月亮鸟》、《洞》、《赫伯・阿尔帕特和提加纳・布拉斯双重特点》为代表的短片则晦涩难懂、复杂深奥。

发展动画短片的积极意义以及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启示

商业动画片受经济利益驱动,最大限度地兼顾市场需要、大众口味,表现手法往往比较保守、平庸,以观众的平均智力水平为基准,而实验动画短片、艺术短片常充满探索性、人文性、哲理性,对长片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平衡》、《摇椅》、《父与女》、《老人与海》、《希腊悲剧》等作品是当代动画短片的杰作,形式多样、内容广博、造型独特、艺术精湛。

作为非主流形式的动画短片在与长片的博弈中没有销声匿迹,而是历久弥新,仍然在自我探索中前行,追求原创和前卫的个性,以小见大、构思独特,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鲜活的状态,对于激发创作个性、培养原创人才、积累制作经验、启发独立思考、避免同质庸俗、形成多元风格、娱乐吸引大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都有积极作用。

行业的良性发展往往呈金字塔结构,底基大、尖端小,而中国动画却虚火很旺,虽然目前中国动画公司有数千家,几百所高校开设动画或动漫相关专业,毕业生已达数十万人;出品的数量虽多,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品牌公司偏少,卡通形象国际影响不够。新手入行难免稚嫩生涩,仓促上阵制作长片难免粗糙肤浅,无法保证高水准赢得观众。只有无数动画从业者大胆尝试,经过大量短片实践操作、历练探索,加强国际合作,才能积累经验,创作精品,培养受众,积聚人气,完善制作流程,动画业的发展也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短片发展到系列剧、长片,再打造出大片精品和动画大师,立足本土走向世界。

浮躁投机、急功近利、精品缺失、创意不足、品格不高仍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大碍,动画强国之路依然漫长,唯有坚定前行、夯实基础才有希望,而大力发展精良短片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晓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李建强:《影视动画艺术欣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奥利维耶・科特[法]著,王英策、王诗戈译:《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幕后・手记》,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4.《动画短片〈平衡〉的现实指导意义》,《文艺研究》,2005(8)。

动画短片范文6

[关键词] 萨格勒布学派;中国学派;动画短片;艺术创作

一、两部短片的简要介绍

《学走路》是1978年萨格勒布学派创始人之一德夫尼科维奇·波尔多(缩写:波尔多)导演的动画短片,短片采用有限动画的方法,讲述了一个小孩在路上行走过程中,四个路人都强制他学习自己的走路方式,但是他最终仍旧坚持自我。《抬驴》是由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摄制的一部剪纸风格的动画片,故事改编自寓言,主要内容为:父子出门,子骑驴,人诽之;父骑驴,人亦诽之;父子同驴,人人诽之;无奈,只好父子抬驴。两部短片描述的都是人走在路上不断被旁人指责的故事,然而所表达的主题却因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而大相径庭;又因两个短片的学派背景有异,艺术形式的表现也产生了巨大差异。本文通过解读两部短片,深刻剖析两种类型的实验短片带给我们动画创作上的启示。

二、两部短片的学派背景

在20世纪中后期,前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学派”和中国的“中国学派”作为另类美学趣味和文化个性的动画潮流,打破了迪斯尼动画垄断世界的局面,引起了动画界的全面关注。萨格勒布学派在40年内制作了600余部动画片,并获得了400多个世界大奖。①中国学派也在其“黄金”和“白银”两个时期创作出了许多民族风格鲜明的作品,多次荣获国际殊荣。

(一)《学走路》的学派背景

“萨格勒布学派”的概念是由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 萨杜尔提出的,他在《世界电影史》中写道:“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有一个新的学派从1955 年起推出了几位杰出的动画片作家,他们有的受‘美国联合动画制片公司’的影响,有的受西方某些绘画风格的影响,但他们都有一种独特的和吸引人的想象力。”②导演波尔多的影片通常讲述“小人物”题材,这些小人物努力维护自己的正常生活,却总是被时不时打断。短片通常看似简单轻松,实际蕴涵深刻内涵,有着强烈的政治意义。

(二)《抬驴》的学派背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动画步入 “黄金时期”,“”之后,又迎来了 “白银时代”。在这个新的创作,题材、形式不断创新,比较著名的有简洁幽默的《三个和尚》和风格古雅的《南郭先生》。《抬驴》制作于198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该厂设动画、木偶和剪纸3个部门。导演王柏荣曾执导《小刺猬吃西瓜》《火童》及《老鼠嫁女》等作品,在剪纸动画创作上的成绩尤为突出。

三、两部短片的艺术风格

(一)“有限动画”的《学走路》

因为赛璐珞片的缺乏与昂贵,萨格勒布动画家们发明了“有限动画”,这种方式用八张赛璐珞片可以完成一秒的动画。这种无奈之举却使萨格勒布学派彻底摆脱了迪斯尼模式,形成了另类的视觉效果。

在《学走路》片中,画面运用简洁的二维手绘风格,背景干净利落,没有任何装饰,几个迥异的人物形象也以简略自由的线条勾勒。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限动画的“有限”性,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二)《抬驴》中的剪纸艺术

中国学派的动画片最令人难忘的除了寓教于乐的故事内容外,各种民间美术风格在动画中的运用也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剪纸动画片是在借鉴剪纸和皮影戏等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动画形式,它吸收了皮影戏的线条、图案、色彩,又充分发挥了剪纸的镂刻技巧,使人物形象具备了新颖的立体透视感。③剪纸动画在造型设计上只能以平面的方式展现侧面,这种局限性也成就了剪纸动画的个性,动画一般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构图完整,在运动规律上遵循皮影表演中的关节运动法,配上浓郁的戏曲音乐,将声音节奏与表演节奏统一,极具舞台化的视觉效果。

四、两部短片的音乐风格

(一)《学走路》的精准和生动

由于经济、技术等各条件的限制,萨格勒布学派的作品一般先绘制出画面,然后再制作音效、音乐。与波尔多合作过的作曲家有托米卡·斯莫维克、迪瓦·罗可以及一流的口技表演家米尔杰克·多尔,这些音效师的加入使音效出色非凡,极大强化了动画片的听觉感受。

《学走路》整部短片没有任何话语,除了最后小孩的一声咆哮,其余基本都是键盘类的电子合成器声音。每个人的出现是一种不同的声音:配合小孩走路的音乐是轻快活跃的,其他人的配音充满了刺耳烦躁的感受,尤其是短片最后大兵角色的配音,很像军队的号角声,充满了强制性。每走一步重复一次的声音使画面和声音的节奏感分外鲜明,整体来说,此部短片的配音是精准而生动的。

(二)《抬驴》里的民族乐器

《抬驴》的作曲是蔡璐,他非常善于把握各种乐器的特色,并能根据剧情的发展去把握音乐节奏,很有特色。《抬驴》的伴奏是上影乐团,该乐团成立于1956年,开始只有50人的管弦乐队和9人的民族音乐小组,却曾为多部作品录配音乐,中国学派的动画片基本都是由它制作。

《抬驴》将中国民间乐器中吹奏、弹拨、拉奏、打击乐器都运用上了,再配有简单明了的人物解说,不仅使故事完整表达,更渲染了故事中人物的情绪。不同的乐器使人物的性格、身份及故事的推进都有了更好的促进作用。短片开始选用唢呐,突出喜庆愉悦的气氛,木鱼的敲打与走路的节奏相呼应,二胡、笙等乐器的伴奏也分别吻合了书生和老婆婆的身份。

五、两部短片的思想内涵

(一)《学走路》中“受难的小人物”

如果我们不考证创作背景,单看《学走路》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其中的轻松、幽默,不会想到蕴藏在故事背后深刻的内涵。然而,在萨格勒布近30年的动画创作史上,艺术家往往是带着政治任务去创作的。一个又一个的动画作品所隐喻的是南斯拉夫人民维护其艰难独行的路线和独立完整的。艺术家采用含蓄的表达方式,借“受难的小人物”来表达思想。可以说,萨格勒布学派和中国学派的共同之处是区别于迪斯尼动画的纯娱乐性。《学走路》采用了象征性手法,主题思想是反对某些超级大国指手画脚,企图用一种强制的手段来限制南斯拉夫的发展模式,非常有现实主义意义。

(二)《抬驴》中“教育”意义

中国学派的动画片绝大多数都带有教育意义,从《三个和尚》到《狼来了》,从《骄傲的将军》到《南郭先生》,对于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有重要意义。有别于《学走路》中的坚定自我的结局,《抬驴》留下疑问,引发观众的深思。通过情节的发展过程,将道理明呈于众:做事要有主见,不可乱听旁人的评论,不能太在意外界的干扰。也有人说,《抬驴》中的路人分别代表了中国的佛家、儒家以及代表劳动阶级的农民,各自观点的冲突反映了中国多元文化的矛盾性。做出这样的分析的确比较深刻,可谓简单的动画做到了令观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六、两部短片给我们动画创作的启示

(一)内涵的表达

萨格勒布学派对于政治的关注和观点表达使其作品被广泛关注;中国学派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时期也分别为政治和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和平年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斥了大量信息的时代,我们选择怎样的题材来创作动画,就变得尤为重要。

被网友盛赞为“2009年最牛国产动画片”的《李献计历险记》,片中带入了大量的现实题材,如游戏、自救与逃避、 卖肾等话题,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英国伯莉动画工作室惯用纪录片形式描写生活中欧巴桑的非完美生活,事无巨细展现了一个中年女人的欢乐和烦恼;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积木之屋》以回忆的方式记录了一家人的温情,从而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通过对于近些年动画作品的研究发现,动画创作题材抛弃了以往的大而空,而是降低姿态以普通人的视角去讲述故事,主要题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童话故事类,童话以其真善美的特质向来成为动画的重要题材,从《爱丽丝漫游仙境》到《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深受观众喜爱;(2)生存环境类,在动画的创作题材中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也大过以往,宫崎骏的动画宣扬着回归自然的理念以及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吁;(3)人间情感类,亲情与爱情也是表现的主要内容,《海底总动员》中的父子之情让人难以忘怀;(4)人生励志类,《料理鼠王》中的小老鼠以其卑微的身份最终实现了理想,让人们在欢笑之余也开始相信梦想带给人们的力量。

因此,关注现实题材以及生活细节的艺术作品,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才能使动画作品更有生命力。

(二)风格的探索

从萨格勒布的“有限动画”到中国学派的剪纸、木偶、水墨等形式,无一不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在今天,当我们看过了世界上各种流派的艺术家创作的各种形式的实验动画,定格动画里从偶动画到沙动画、二维动画中从素描到油画,近些年CG动画又从FLASH到MAYA,实在是人类发挥了极大的聪明才智。对此,我们还能创作出什么新形式的短片来呢?

也许随着人们对于材料的不断认识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还会出现更多的表现形式,但我认为,在内容和形式的衡量上,应当内容先行,只有想好了故事,才能选择与之相协调的形式进行表达。比如《三个和尚》表达的是中国派哲学思想的小故事,所以它选择了中国传统写意国画形式;再比如《骄傲的将军》讲述的是中国古代一个将军的故事,在整个故事中,全部选用了中国民间艺术,造型、表演、声音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而,一个动画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首先应确定主题,接下来的创作均是顺水推舟了。

七、结 语

总而言之,在无限技术和创作形式面前,在无数主题可供选择的今天,动画短片的创作依旧有许多可能性需要我们去探索。让我们学习曾经的萨格勒布学派和中国学派,即使不是去完成政治或教育任务,我们依然期待动画能够给人温暖,感受力量。

注释:

① 段佳:《世界动画电影史》,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② 陈晓俊:《浅谈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美术风格》,《电影文学》,2007年第5期。

③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517页。

[参考文献]

[1] 阿达.Z行漫记——参加萨格勒布第五届世界美术电影节归来[J].电影世界,1983(04).

[2] 黄伟.萨格勒布学派动画艺术风格探究[J].装饰,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