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定风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定风波范文1

“啊?!”我连忙跟着她到教室里一看,果然,班上的学生三五成群地或坐或趴着,男生们个个沉默不语,女生们个个泪眼盈盈。我心里不由得有些埋怨,都怪学校,要拆班不趁早动手,等学生都在原班报到了,才宣布拆班学生的名单,这样不是让他们经历“生离死别”吗?这也让我这个新组合班的班主任难做啊,一上任就遇到个丧气局面。

气可鼓不可泄。一个新组建的班级,如果刚开始就在集体中弥漫着失望悲伤的局面,这对后面班集体的形成是很不利的。

怎么办?

灵机一动,我便说:“我知道大家都舍不得原来班上的同学,伤心也是难免的,这恰恰说明咱们五年(8)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心地善良,有情有义的好学生。”

认同和赞扬的话,先拉近了第一次见面的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咱们班是非常有特色的。大家从不同的班级来,各有各的优点,可以说是‘身怀绝技’,有的是少林派的,有的是武当派的,哦,还有的,是峨眉派的……我们这里可以说是武林大会。”

几句玩笑话,孩子们的脸上缓和了许多,有的同学已经忍不住笑了起来。

“其实,大家可能没有发现,来咱们这个班的一大好处就是,你的朋友更多了!”

“你在原来的班级已经有许多好朋友,这下子到新的班级,又能认识许多朋友。试想,到了明年毕业的时候,你要比原来班上的那些同学,多拥有一倍的朋友啊!这是多么划算的事!”

开始慢慢地引入正题,引导学生看到一件事情好的方面。孩子们都已经被我的话所吸引,认真地听我替他们分析“好处”,我连忙趁热打铁,深入剖析。

“在同一个年级中,认识的同学多是大有好处的。别的不说,就拿借课本来说吧,突然遇到老师临时调课,比如说要上音乐课,那你原来班上的同学呢,肯定急得团团转,因为他认识的同学全是同一班上的。可是,因为有了你,你的朋友有救了!他只要找你,就可能借到需要的课本。不过,也有个‘坏处’!那就是——”我故意停顿了一下,“卢老师也担心啊,一下子来找你借书的人太多,你突然变成万众瞩目的明星,衣服会不会被扯裂了呢。”

想到自己“偶像”级的待遇和那种好玩的场面,好些同学“扑哧”一声笑了。我继续描述。

“你自己借书,那就更方便了。既可以到原来的班借,还可以打听一下,哪个班的同学有带课本,不管一二三四五六七哪个班,你就从咱们班上带一个‘中介’过去,准借得到,那简直叫‘手到擒来’。”

这时再看班上坐着的孩子们,那真是眉开眼笑“愁何在”。一见军心安定,我松了一口气,开始打量班上的情况。这一下,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原来,这些孩子是在原来班级宣布了拆出来的名单后,结伴走来的,来了后就各自为政,和原来班级的坐在一起,所以教室里看起来东一伙西一团的,像是各班派来的“使节团”,教室成了“东交民巷”。

这怎么行呢?旧的小团体没有打破,新的班集体就无法顺利成型。可是,直接下命令显得粗暴,再说孩子们也不可能理解不能和原来班级的同学坐在一起,那又该怎么坐法。

这时候,一个常规工作就要马上进行——安排座位。

我用了多年班主任工作磨炼出来的老办法,先男女分开,按高矮排成两列长队,然后再请视力不佳的同学举手,往前调整若干个位次,接下来男左女右地从前往后依次入座。三分钟不到,全班同学已经各就各位了。

身边不再是原先熟悉的同班同学,孩子们都坐直身子,期待着新的开始,一个新集体的面貌正在呈现出来,我高兴地环顾着教室,满意地点点头,开始各项班级事务安排。

【反思】城市里,许多优质小学的班级学生数“爆棚”是不争的事实,学校领导对此也颇为头疼。除了严把入口控制招生人数之外,“拆班”——到高年级后从各班中抽取一定的人数,创建成一个新的班级,也是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更因为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明显提高教学质量而皆大欢喜。因缘际会,我曾经连续担任了几届这样新创建成的毕业班的班主任,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

开学的一周是至关紧要的,孩子们突然离开熟悉的班级和同学,心里难免有落差,就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正如苏轼的词《定风波》中所说的“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理上的认同和接受,是创建新班级首先要解决的事。

一见面,先谈新班级好处,让孩子们对拆班这件事有个良性的心态;再及时地打散原来的小团体,通过排座位这种“地缘战略”手法,促进新的集体关系的形成。在教室里,前后左右的同学就像“左邻右舍”一样,是更容易认识和亲近的。果然,没几天,孩子们就和新的同学熟稔起来,有事没事往原班级跑的现象迅速减少。下课后,他们开始围着我、围着新的老师问这问那,和新同学们一起玩。心理上的不适期平静地过去了,在新的集体中,他们找到了认同感。

定风波范文2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

看惯了苏大胡子豪放旷达,洒脱不羁,偶尔邂逅他一首平淡小词,一如是刚在浓春见惯了万花争艳,忽见一渠清水芙蓉,顿时神清气爽,教人一见清新,再见倾心。

写这首词的起因应该是一场雨。当时老苏嫡居黄州,某日去看自己新置的良田,却不料途中遇雨。途中遇雨,触动了他敏感的情思。仕途多舛,宦海沉浮,与眼前这场猝不及防的山雨何其相似,苏老一样等闲视之。谁怕?一蓑烟雨,老夫一笑泯之。任他风也好,雨也好,冥冥中,自有安排,到最后,必然都是各半。正好应验了人生中有得有失,凡事又何必太计较。

其实老苏这个人蛮可爱的。读过他的一些诗词,也知道他的一些小故事,最出名莫过于那个佛与牛粪的比喻。虽然他一直算是一个豁达之人,但是在政治生涯里,却屡屡受挫。俗话说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几升几降却从来没有叱吒一时的时候,也只好做个陶渊明般的闲士,自顾自的闲云野鹤。

苏老啊,这就是命。

然而牢骚不是没有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痴语,“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是嗔言。一觞浓酒销尽,再问青天明月几时有。想起老屈一句话,中国文学史就是文人的牢骚。呵呵,牢骚又何妨。身处如此的逆境,依然可以保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心态,依旧有心眷顾“山头斜照却相近”的美景。几句牢骚,也是一种气度。因此,再转回头去看时,一切云淡风情,也无风雨也无晴。

近来被一些琐事折腾得很不安生,怡情雅兴被龋蚀无几。欲哭无泪,欲笑不得,疲于收拾心情,也懒于与人说起。怕见人怕遇事浑浑噩噩终日,看着空空双手不知所措,空有如枯枝杂草般凌错的掌纹缠缠绕绕,绕绕缠缠。像只无头苍蝇,到处碰墙,到处撞壁,一不小心撞进生活的泥沼,如同噩梦一般无法逃脱。

定风波范文3

我从小自以为能说会道,今天却因为能说会道的顶嘴吃了大亏。

今天做眼保操时有一节没做好被林世超登记了,结果被林老师狠狠的罚,留下来半小时,当我走出校门看到气急败坏的妈妈,妈妈铁青着脸把我带回家,一进门就狠狠地关上门,因为被留没有时间练琴了,我就到自己房间做作业,但奇怪的是,妈妈一句话也没有说,爸爸却知道我留下来了,这时只听爸爸对我说“好好给我反省反省”就出门了。 等我吃了午饭,妈妈看到我抄了40遍的“我会认真做眼保健操”的字时,她脸色大变,恶狠狠地说:“还是那样——死性不改!”我摆出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说:“副班长妒忌我,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打小报告了 。”妈妈气红着脸说:“小事,你这孩子是不是不长耳朵啊,我说的话,你怎么就记不住呢?”接着我顶了一句:“啊,你说的话太多了,你要我记的事也太多了,一个小脑袋装不了。”这时她眼里都是血丝,怒发冲冠,气急败坏地喊:“今天,我让你知道你的小脑袋是不是能装下。”我也生气了,想起她平日里喋喋不休的样子,我在也忍不住了,便朝着她大声嚷嚷道:“你烦不烦,整天就知道唠唠叨叨,气死我了!”说完,我立刻捂住了耳朵。她一反平常的斯文相,一把抓起我的领子,一把把我拽起来使劲向后面的床上扔去。拿起衣架,用上了全身的力气抽下来,厉声地说:“你还敢不敢不听话,你还敢不敢顶嘴?”我仍然很不服气:“我又不是故意捣乱。”这时,她更加生气。打得更大力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她那么凶过其实我也是气鼓鼓地,但是我不敢还嘴了,我很清楚说完这话我再还嘴保准一个巴掌扇过来。但是我可怜的手臂上腿上的一道道“红彩带”显得那么刺眼,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转,却始终没有掉下来,身上青一块,红一块,麻麻地痛。

顶嘴, 让我受到“暴风雨般的洗礼”,虽然她也在流泪,可我的身心都在痛!

定风波范文4

我从小自以为能说会道,今天却因为能说会道的顶嘴吃了大亏。

今天做眼保操时有一节没做好被林世超登记了,结果被林老师狠狠的罚,留下来半小时,当我走出校门看到气急败坏的妈妈,妈妈铁青着脸把我带回家,一进门就狠狠地关上门,因为被留没有时间练琴了,我就到自己房间做作业,但奇怪的是,妈妈一句话也没有说,爸爸却知道我留下来了,这时只听爸爸对我说“好好给我反省反省”就出门了。 等我吃了午饭,妈妈看到我抄了40遍的“我会认真做眼保健操”的字时,她脸色大变,恶狠狠地说:“还是那样——死性不改!”我摆出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说:“副班长妒忌我,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打小报告了 。”妈妈气红着脸说:“小事,你这孩子是不是不长耳朵啊,我说的话,你怎么就记不住呢?”接着我顶了一句:“啊,你说的话太多了,你要我记的事也太多了,一个小脑袋装不了。”这时她眼里都是血丝,怒发冲冠,气急败坏地喊:“今天,我让你知道你的小脑袋是不是能装下。”我也生气了,想起她平日里喋喋不休的样子,我在也忍不住了,便朝着她大声嚷嚷道:“你烦不烦,整天就知道唠唠叨叨,气死我了!”说完,我立刻捂住了耳朵。她一反平常的斯文相,一把抓起我的领子,一把把我拽起来使劲向后面的床上扔去。拿起衣架,用上了全身的力气抽下来,厉声地说:“你还敢不敢不听话,你还敢不敢顶嘴?”我仍然很不服气:“我又不是故意捣乱。”这时,她更加生气。打得更大力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她那么凶过其实我也是气鼓鼓地,但是我不敢还嘴了,我很清楚说完这话我再还嘴保准一个巴掌扇过来。但是我可怜的手臂上腿上的一道道“红彩带”显得那么刺眼,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转,却始终没有掉下来,身上青一块,红一块,麻麻地痛。

顶嘴, 让我受到“暴风雨般的洗礼”,虽然她也在流泪,可我的身心都在痛!

定风波范文5

拍卖市场持续火爆,全民收藏高温不减,鉴宝节目愈演愈烈,鉴定专家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在收藏界,文物造假,真伪难辨,新闻不断,乱象丛生。文物藏家几多真品?文物鉴定水有多深?谁又来甄别这些收藏大家和鉴定专家呢?答案显然是模糊的。笔者在此不妨就文物鉴定略陈管见,一家之言,难免局限,不当之处,还望指教。

一是考古专家不一定都是鉴定专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行都有专门研究它的人,文物鉴定也不例外。一般来讲,鉴定文物最起码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即对文物真伪、时代及市场行情等方面的准确判断和认定。而许多长期从事考古发掘的文物专家,接触的大多都是出土文物,有明确的地层关系,不需要考虑真伪问题,再说他们也未必了解市场行情。这些人可以说是考古专家,但不见得都能鉴定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文物藏品。

二是保管文物不一定就能鉴定文物。在我国文物部门,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文物保管员工作久了好像都是鉴定专家,于是,保管瓷器的人成了瓷器专家,保管铜器的人成了铜器专家,保管字画的人成了字画专家……依此逻辑,那么参与考古发掘的技工,时间久了岂不都是考古专家?如果文物鉴定那么容易,收藏文物多了岂不人人都成了专家?

三是职务虽高不一定实际能力就高。时下很多鉴宝节目和活动,经常会说文物鉴定专家是什么研究员等头衔,好像职务职称越高、名分头衔越大,鉴定的文物就越准确越权威。其实不然,职务职称只是一种行政和学术级别。文博单位的领导并非都是搞业务的,有很多都是政工干部行政官员;而研究员也并非都是文物鉴定方面的专家权威,其中有的包含了文博系统的各种门类和岗位,只能说明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职务职称的高低,来决定文物鉴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四是权威机构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现在人们还有一种片面认识,就是过于轻信权威机构或专业团体。于是,有好多协会、学会、委员会、研究会,诸如收藏协会、文物鉴定委员会、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等,五花八门。其实探其究竟,有很多无非就是在民政部门备案的民间团体和社团组织,其人员构成和职务头衔也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甚至带有商业性,即用金钱就能买来的虚名虚衔,蒙事唬人而已。如果说这些专业团体不可轻信,那么国家正规的权威机构应该绝对正确、毫无疑问的吧?我们认为也不见得!这里不妨旧事重提,说说十几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让国博故宫专家打眼、以假乱真的“北魏陶俑”事件。1994年夏,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悄然出现一批“北魏陶俑”,并很快引起了一些文物专家的关注,后经专家组鉴定为真品,于是,几个国家级文博单位相继拨出专款对其进行“抢救性收购”,其中,中国历史博物馆花费80万元购买3次,故宫博物院花费10万元购买两次。但出人意料的是,随后,潘家园的“北魏陶俑”仍源源不断、要多少有多少。此时,有关部门渐渐有了警觉,专家组紧急开会,重新鉴定陶俑真伪,也未取得一致意见。警方介入调查后惊讶地发现:所有的“北魏陶俑”,全部都是复仿品!均出自洛阳南石山村高水旺之手。有关专家来到高水旺家,结果全傻眼了――类似的“北魏陶俑”,堆满了高家后院。

定风波范文6

在语文课上偶然读到苏轼的《定风波》。以前倒也曾看过,但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触。我有一种评价一首诗词之好坏的方法,就是吟诵几遍看能记住哪一句,没想到,才看过一遍,这首词的上阕便深深地烙在心上,挥之不去。仔细品味越觉得和这首词意趣相投,以至于一中午都在心里默念这首词。我不敢说自己饱览诗书,但是好词也是见过不少的,但像《定风波》这样的很少见。在被这首词迷醉之后,我还留下一联:“读遍靖节三百首,不及东坡定风波。”陶诗我虽然读过不少,但当然远没有达到三百首这个地步,说读遍未免有大放厥词之嫌,但这也确实说明了我有多喜欢这首词。陶诗可能更像一盏碧螺春,有色无味,一口入喉,唇齿留香,却并不对我的胃口。这首《定风波》恰似一杯烈酒,少饮辄醉,酣畅淋漓,那种洒脱心绪直抵我心,与我性情一拍即合。

现在我来分析一下,到底为什么这词深得本人赞赏。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个“莫”字,便道尽了诗人对“穿林打叶声”的蔑视――或者说无视。一股豪气荡胸而出:你“噼里啪啦”地响,不过是虚张声势,我根本不放在眼里!换作日常情景:写了一首诗,大家一看,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我自一把夺过,我写诗是为了我自在,用不着你们品头论足。我认为它好,那就比李白的诗还好;我认为它差,那就还不如首打油诗。我的诗是我精神世界的造物,它首先要符合我的价值观。第二句“何妨吟啸且徐行”,低吟长啸,快活自在。常年生活在都市,都快忘了恣情长啸是种怎样的自由。如果我快活地低吟长啸,自然会有路人投来异样的目光。人的本性被压制,就永远达不到真正的大自在、大洒脱。想象一下,苏轼在大雨滂沱之下,不但不是抱头鼠窜、狼狈躲雨,反倒是昂首阔步,快活地吟啸――于此,那穿林打叶便更加不值一提了。“竹杖芒鞋轻胜马”,我也有过在雨中“发疯”的经历。那时正值夏天暴雨倾盆,我猝不及防被全身打湿,正想找个地方避雨,转念一想,反正全身都湿了,还能更湿吗?而且是大夏天,不怕冷出病来,便抱定一种无惧风雨的心态,在雨中闲庭信步。正是那次经历给了我感受这句词的基础。什么是芒鞋?芒鞋就是草鞋,一层做鞋底,几根草绳缚住脚背和脚腕――比凉鞋还凉鞋,脚可以与大自然有个最充分的接触(大部分都露着)。人的皮肤不似布帛,水一打湿就得晾上半天,泥巴脏了脚,没事,一洗、一擦,又是干爽如初。人又不是鸟,怕羽毛被雨打湿,咱们天生不应该怕雨,雨水过身,很快就干了,那大雨能奈我何?果然苏子下一句就是“谁怕”,这就是我们的共鸣:谁还怕雨?最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把上阕立意拔高了一个层次,大雨你下吧下吧,关我啥事,我自“徐行”过“平生”。这时,无论作者还是读者,灵魂都会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因为雨就不单单是雨了,它可以是周练上的红叉子,还可以是来自某人烦人的碎碎念,还可以是某人鄙视的眼神……总之,雨就是不快,就是一时的烦恼――但那又如何?烦恼过我心正如雨滴过我身,“一会儿就干了”,谁还会怕“雨”?

再看下阙,“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这个我也有感觉。晚自习紧闭门窗,那个滋味真是令人头昏脑涨、迷迷糊糊,一加一不知怎地就算成三了。一下课,走到二楼,推开厚重门帘,寒风扑面,真个有一种闻了薄荷的感觉,只觉得浑身无比的轻松畅快,一晚积劳一扫而空。这样看来,料峭春风倒是比“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好太多,因为暖风“熏得游人醉”。天天吹着暖风,只怕酥了骨头,软了筋肉,丧失锐气,昏昏沉沉――这还提什么“徐行”啊!所以料峭春风也是必不可少,大自在不是,孔老夫子不是也加了个“不逾矩”吗?料峭春风让你在精神洒脱之外绷紧肉体――以此维持自由翱翔灵魂之翅膀的有力。“山头斜照却相迎”,雾散云收,雨过天晴,虽然夕阳西下,但仍然能够给予诗人一点暖意,但这个暖意其实和“暖风”是一个性质的,钝化意志,和寒雨一样都是心路坎坷的象征。这个暖风代表着一些得意、一些满足。但是真正的大自在不但需要看淡百愁千伤以抵抗逆境的能力,更要有把浮名看淡,不为俗世所羁绊的悠然――这就是寒雨暖风的真正意义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经过浮沉一世,心路浩荡、漫长而又坎坷,回首望去自己曾经的挣扎、努力、奋斗、洒脱……不知不觉便完成了灵魂的最后一次飞跃,达到“无”的境界。佛说,万法由心生,自在皆是空。当什么都看淡时,你会发现万物都顺眼了起来――改变不了外物,我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当你不把坎坷看作坎坷时,坎坷便都消失了。摊开手掌,睁开双眼,便拥有了世界。

读罢《定风波》,对苏轼的敬佩又提升了一层,在发生这次共鸣之后,我甚至拒绝相信苏轼的陨落,我倒宁愿相信灵魂不死不灭。而他,正在我看不见的地方,露出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