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敲的故事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敲的故事阅读答案范文1
一、补白式品读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如《推敲》等文本的标题非常简洁,教学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对之进行补白式品鉴,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可以借此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教学《推敲》一文时,我曾如此引导学生对标题进行补白式品读:1.谁在“推敲”?请在标题前填上合适的人名。2.谁在什么情境下“推敲”?请在人名与标题之间填写表明时间、自然景况的词语。3.谁在什么情况下“推敲”什么?请在标题后面填上名词。4.谁在“推敲”的过程中遇到了谁?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结果?
上述问题刚展示在白板上,就起到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教学效果。你看:有的学生蹙眉深思,时而喜笑颜开;有的学生细读文本,时而在读书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有的学生喃喃自语,与同桌交头接耳。几分钟后,学生便纷纷举手抢答问题了。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尽量引导学生把话说连贯、说准确、说得有文采。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第4题,则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品读文本,细细推敲文意反复斟酌答案后再回答,并允许学生对之进行多次修改或补充。经过这次严格的补白式品读标题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品鉴,还掌握了扩展、丰富语句内涵与话题内容的基本方法。
二、提炼式品读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标题自然也有题眼了,而这题眼就是标题中的关键词。教学时,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提炼式品鉴法找准了标题的关键词、中心词,并对之加以深刻理解,甚至沿着这个关键词或者中心词层层挖掘文本深意,不仅可以达到鸟瞰全文、为整体阅读和细致分析文本等奠定基础的目的,还可以以此确定文本的感情基调,建构话题,促进学生阅读期待的形成,从而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克隆之谜》一文时,我曾如此引导学生运用提炼式品读法鉴赏标题:1.标题中哪一个字高度概括了全文的中心?2.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个字的具体含义。3.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它的这些含义?标题中的题眼为“谜”,我引导学生先从解题入手:让学生查阅字典或者词典,了解“谜”的多种含义,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确定“谜”在标题中的意思为“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进而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中体现克隆之“谜”的具体内容,并加以反复朗读、品鉴。学生由此明白了全文围绕一个“谜”字,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克隆。2.许多植物具有克隆的本领。3.一些单细胞生物也有克隆的本领。4.科学家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里,说明高等动物也可以克隆。5.克隆技术可以在很多方面造福人类。学生通过如此提炼性地品读标题,不仅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激发了对科学的无限向往之情。
三、质疑式品读
质疑式品读标题法,就是针对《早》等形散神聚、意蕴丰富、写法灵活、可以引发学生深度思维的标题从小处做文章,引导学生在文本深远广阔的思想海洋里尽情遨游。
比如教学《早》时,我预设了下列三道既有一定梯度又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文中对哪种景物的描写暗含了“早”的深意?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在寒冬中早早开花的景物?
2.文中怎样叙述主人公课桌上“早”字的来历?由此可以感知主人公怎样的精神?
3.请查阅相关资料,说说主人公终其一生时时刻刻都在以“早”字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故事。
鉴于不同学生个体知识储备、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实际差异,我对学生进行了分层管理:成绩优秀者必须独立完成第一和第二道预设题,成绩中等者必须独立完成第一道预设题,成绩暂差者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完成第一道题。对于隶属于课外延伸与拓展性质的、难度较大的第三道题,我与全班学生共同完成。
推敲的故事阅读答案范文2
一、一以贯通――读出线索
在初读历史故事类课文时,要着重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脉络,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等,让学生在初次品读中边读边思考,迅速进入角色。同时,理清线索也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整体印象,为后继细节的推敲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苏教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我以一组问题为指引,帮助学生提炼课文内容线索:(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2)他遭遇到什么情况?(3)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4)结果怎样?
启发学生确定本文的关键词“发愤”。通过对故事发展情节的梳理和人物性格成长的分析,学生尝试将课文分成四部分,即“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和“坚持写成”。文章这四个部分就是四幕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场景。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学生迅速融入文本,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栽下一粒坚毅的种子。
二、触类旁通――读出联系
历史总是互相贯通的。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进行联系,对不同课文进行串联,回想与人物性格类似、历史背景相近的阅读内容。如可以根据人物特点,回忆有哪些历史人物也具有相同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感知不同环境、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差异;也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引领学生经历与文中类似的认知、情感历程,拉近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心理距离。
如教学苏教版《推敲》一文,我以“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引领学生进入“推敲”的情境。学生展开自己智慧的翅膀,给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答案,如“醒”、“俏”以及“绿”等。我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推敲”理由。有的学生认为:将岸边的花草树木当人来看,春风唤醒了它们;有的学生认为:春天就像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俏”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动人;还有的学生认为:经过了寒冷的冬天,春天给花草树木等披上了充满生命气息的绿色,用“绿”字表明春天的到来。教师带着惊喜的表情,以热情的语气表扬学生,并适时引入课题,展开教学。这样以类似的思维过程迁移到古人对字句的推敲上来,起到了很好的情感共振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成为进行类比联系的桥梁,不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而且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三、博识多通――读出背景
将故事放在指定背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透过大背景来体察小细节,学生思维活跃、观点独特。特别是当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时,教师要注意营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围,渗透辩证的历史观,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
如教学苏教版《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一代医圣的伟大与不凡,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相关背景知识。如,《本草》这本书的辉煌――花费了李时珍30多年的时光,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也是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而产生的。再如,李时珍的小故事:当时的皇帝不理朝政、整天想着得道成仙,很多人都不相信医学而是迷信丹药。李时珍勇敢地站来出来,不顾被皇帝杀头的危险,向群众普及医药知识,并把自己的认识写进他的著作里。由此,学生情绪被点燃,心中洋溢着自豪之情,对文中破败的古庙、李时珍咀嚼药草等细节也能够仔细地去发掘,使李时珍的形象更加丰满。
四、融会贯通――读出形象
针对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历史故事类课文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一位位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也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留下深刻印象。在品读中,教师要围绕人物形象精心设计,把握文中关键词句,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性格、体会人物特征,使文中人物愈加清晰。如教学苏教版《三顾茅庐》一课,对刘、关、张三人在拜访诸葛亮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性格差异,我精心剪辑了一小段电视剧视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中的描述,边观赏边解析:
1.看一看:播放视频片段。
2.读一读:再读课文,回忆脑海中的画面。
3.想一想: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拜访诸葛亮时有哪些不同。
4.议一议:你对《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有什么体会。
文本与多媒体的结合,并通过对比和反衬,刘备的求贤若渴、张飞的直率鲁莽和诸葛亮的雄才伟略等从文字上透露出来,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动作、语言乃至表情,如张飞的“嚷”、刘备的“轻轻敲门”和“轻轻走进去”等都真实般地浮现在学生眼前。
推敲的故事阅读答案范文3
1. 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首先,迅速阅读题干(即问题),弄清提问指向。了解问题是针对一句话设计的,还是针对一段话陈述的事实设计的,还是要求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给文章确定标题,判断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等。根据不同的提问指向,确定不同的阅读范围,提取信息或线索进行逻辑推理。
其次,要分清问题的类型。客观信息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必须经过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才能解答。
再次,猜读理解题干及选项包含的信息。注意题干的主语、疑问词及重要的谓语,留意问句中的五个W和How 等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整合、甄别、分析、对比、筛选、提炼,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有根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这种方法适用于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选择恰当标题及事件发生的顺序等问题,特别适用于对图形表格类题材的理解。
2. 速读全文,了解大意和主题。
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key words)和主题句(topic sentence),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掌握文章大意。阅读时读者没有必要研读全文,速读的诀窍在于浏览文章的内容提要、前言、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开头和结尾等部分,这样就可以把握文章大意了。
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全文,碰到生词难句时不要停顿,边读边通过上下文猜词悟义,从整体上去领会文章大意,把握文中主要信息,注意首尾段意及各段主题句,不要过多留意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主题句往往是文章的最后一句。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则反之。中心思想题往往直接可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但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
3. 详读细节,理顺思路与脉络。
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议论文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阅读中以动作、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把细节问题落实到文中的词句和段落。要特别注意题中的一些关键词,例如:that is to say, above all, especially, mainly 等。尽可能在头脑中记住问题,遇到相关的材料时用铅笔划出来,在空白处写上问题题号,并与问题相对照,选出问题的答案。然后继续往下读,并重复上述步骤。
4. 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
有时作者并未在文中说出意图,考生要根据已知信息及生活常识,开拓、挖掘文中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可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加标题等)和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主要针对一些推论题及寓意题,包括作者的意图、态度等,这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推理才有前提和基础。推理题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infer, suggest, indicate 等,读问题时最好判断出哪些问题与文章存在直接关系,即在文章中能直接找到答案;哪些问题需要推理,哪些问题需要做出结论等等,做到心中有数。
5. 猜词悟义,扫除阅读拦路虎。
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之一。它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同时,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推断词义。
6. 巧用排除法答题,注意检验答案。
阅读可排除以下选项:(1)与文中陈述的事实相反的选项;(2)文中完全没有提到的内容的选项;(3)与全文内容或句子意义不沾边的选项;(4)不合情合理或荒谬的选项;(5)表示间接或次要因素的选项。
在速读、细读和复读中,复读检查尤为重要,一定要趁热打铁,及时复查,通过复读来审视、推敲答案,发现错误、遗漏,要及时补充,以确保选取项无漏、无疑、无误,提高答案命中率。
【经典考题】(2009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英语试题。保留原题号)
A stamp tells a story about the country which it comes from. You can find stamps that show almost anything. Some stamps honor special events, places, or people. As people collect these pieces of paper, no one knows how valuable[有价值的]) they can become. One stamp from 1893 that celebrates Christopher Columbus is worth thousands of dollars! Stamp collecting has become popular. You can join groups and have a look at others’ stamps.
Who decides what is printed on a stamp? Many Americans come up with[提出] ideas for the pictures that go on stamps. They send their ideas to artists[艺术家], business people, and stamp collectors. They pick the best ideas and the Postmaster General[首席邮政局长],the head of the Post Office, makes the final decision.
Today, stamps have different shapes, sizes, and colours. But they still get your mail where you want it to go, just like long ago. So when you send a letter, remember all the important things that make up that little stamp.
( )51. _________ can show almost anything of a country.
A. Stamps B. Places C. Colours
( )52. The stamp from 1893 is _________.
A. red B. expensive C. cheap
( )53. _________ decides what is printed on a stamp.
A. An artist
B. A stamp collector
C. The Postmaster General
( )54.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make up” mean in Chinese?
A. 构成 B. 补偿 C. 销售
( )55. From this passage, we can infer [推断] that _________.
A. people don’t like stamps
B. stamps aren’t useful
C. stamps show important things
【文章大意】
本文是有关邮票的介绍。一张邮票能讲明它来自哪个国家。一张邮票能查看某个国家重要事情,比如重大事件,地方或者人物等等。收集邮票变得流行,因为有些邮票在若干年后,变得很有价值。这篇短文讲述的是邮票的用途和价值,人们决定把谁印在邮票上,以及它的形状,大小和颜色问题的介绍。
【答案解析】
51. A。考查细节理解。文中开头讲的是邮票能查看一个国家的任何事情。故选A。
52. B。考查细节理解。根据文中第一段“One stamp from 1893 that celebrates Christopher Columbus is worth thousands of dollars!”可知,1893年的那张邮票很贵。故选B。
53. C。考查细节理解。根据文中第二段最后一句可知,首席邮政局长决定什么被印在邮票上,故选C。
推敲的故事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高中英语合作阅读 方法
阅读理解是学生学好英语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掌握阅读技巧,积累阅读经验,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也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为此,学生的智力得到也进一步开发,而学生智力的开发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意志和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促使他们去阅读更多的英语课外读物,聆听英语演说等。因此,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
合作阅读策略(Collaborative Strategic Reading),简称CSR,由美国学者Janette. K. Klingner, Sharon Vaughn和Jeanne Schumm于80年代提出。它是一种通过使学生参与合作的活动手段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技巧。CSR的运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也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英语教学中运用CSR能给学生更多自,激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SR对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尤为有效。该策略包含了四个阅读技巧:preview(读前准备)、click and clunk(细节推敲)、get the gist(要点提炼)、wrap up(巩固整理)。
1. 读前准备
读前准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即:约2~3分钟内扫除个别词汇障碍;激活有关话题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材料的中心内容;培养学生预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他们的情感的能力。该环节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中更积极主动地结合教师的讲解去获取答案,从而加强了课堂上的有效学习。
在读前准备阶段,学生可以关注文章的标题、黑体或加下划线的词汇或短语以及页面中出现的图片、图表、表格等。
2. 细节推敲
细节推敲的目的是让学生自我监督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状况,即他们是否理解文中的内容、他们在读什么、他们能学到什么。如果阅读中没有发现什么疑难问题,学生可继续往下读。反之,当学生确定遇到了理解障碍时,则他们需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它。
在阅读受挫时,学生可以关注下列的突破口:通过细读文章的首段和尾段领会作者的意图;通过找关键句,尤其是文中每一段的首尾两句去查找答案的源头。
在置疑中,学生可以让自己充当一次小老师,提出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同时,学生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即问题的设置可以有易有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以“A问B答,B问C答”或“A问B答,C问D答”的方式进行对文章的细节进行挖掘。
3. 要点提炼
要点提炼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要点以确保他们理解所学的内容。这一环节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在要点提炼阶段,学生需要关注文中提到的最主要的人物、地点或事件。当然,如有必要,他们需要表达出对这些内容的具体描述以及见解。在表达的时候,语言要中肯,切勿冗长、细碎。
4. 巩固整理
巩固整理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阅读课不仅仅只是一堂阅读课,它也是一堂语言课。因此,学生在参与巩固整理环节中需要将他们在该堂课中所学的语言尽可能地运用到情境中去。活动的设置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采访、角色扮演、复述故事、发表评论等,但活动的设置必须是有效的。如果开展的活动在离开该篇章的前提下也能实施,则该活动是无效的。以Module 6 Unit 4 The Earthquake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
Ask the students to do an interview. Five students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performance. One student acts as an inter-viewer, the other four students will focus on four topics― natural phenomena, human activities, catastrophe and positive views.
合作阅读策略应用的注意点
1. 合作阅读中小组的创设提高了每位学生的发言机会
学生除了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扩大信息量,相互启发,拓展思维。但如果组员分工不明确,则相互间的合作学习会变成是无意义的“聊天”。因此,合作阅读策略的运用非常注重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学生可以扮演如下角色:组长(leader)、问题专家(clunk expert)、监控员(announcer)、激励者(encourager)、报告人(reporter)和记时员(time keeper)。角色的扮演可以轮流实施,如果有必要,一个学生也可以担当多个角色。
2. 为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也既是,既满足英语程度好的学生的需求又照顾到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的自尊与求知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小组人员,实现组内成员的优势互补。
3. 相互交流
在合作阅读中,学生有必要将设置的疑问、挖掘的重点、难点等进行清晰的罗列以便小组成员中可以相互传看、相互指点。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前准备好学习卡(白纸一张)或教师发放学案稿供学生记载。这也有便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静转换以及课后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
推敲的故事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策略
一、在阅读课教学中渗透阅读策略是初中英语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著名教学法专家韦斯特认为:“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学生上阅读课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书面信息,他们阅读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策略的选择。在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策略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初中阅读课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问题 。
(一)现在教师虽然使用了新教材,但仍承袭旧教材的教学模式,在阅读课上只是让学生听听录音,然后译成中文,教师讲语言点,学生做一做练习,再对一对答案。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单调、乏味和程式化。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不感兴趣,无法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有的英语教师又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课中学习某个阅读策略而教策略,没有注意阅读策略与阅读过程的有机结合,人为的把阅读策略和阅读过程分隔开来,使得整节课光为了学习某个阅读策略而设计。本来是想多用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该策略的用法,但又没有兼顾阅读课文本身的教学。把一节课变为策略训练课,而不是阅读课。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首先要明确:在阅读课教学活动中有必要渗透阅读策略;其次,要把握好渗透策略的方法。教师可直接明了地指导阅读策略,以示范-演练式的渗透阅读策略。
教师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文所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使用相应的阅读策略。教师先进行示范性指导,说明该策略的名称和适用于哪一种体裁的阅读文。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对该策略在阅读过程中的应用,了解该策略的用法,同时确实感觉到这一策略在某种类型的阅读文中有效地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和答题的准确度,并将这一策略有意识地运用到相类似的阅读材料中。
四、那么在哪些阅读课文中使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才是恰当的呢?
教师可因材渗透阅读策略。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的题材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通过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下举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一)外语教研版初一英语下册module 9 Story time Unit 2 Goldilocks rushed
out of the house. 为例。在这篇课文当中,至少可以指导学生三种阅读策略。
1、预测。
在Activity 1 它设计了一个“预测”的复习导入法。通过复习Unit 1里的故事情节,根据课文给出的四句话,让学生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对学生快速理解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以及推测出生词的词义范围有积极的意义。为学生学习阅读课铺垫,降低学生阅读难度。
2、知识背景理解。
在Activity 2中,它设计了一系列文章插图,让学生在看这些图的时候,对文章大意有所了解,学生带着这种已形成的知识背景,进行课文阅读,大大降低了对课文理解的难度。教师可在这个环节渗透根据文章标题和配图预测文章内容的阅读策略。
3、粗读。
通过Activity 1对阅读内容的预测和 Activity 2对知识背景的了解,在阅读故事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采用“粗读法”进行快速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即使短文中含有一些生词,但对于已经了解故事大概情节的学生来说,这已经不是障碍了。这时,教师又可以渗透掠过生词,抓取文章大意的策略。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背景去帮助了解英语阅读内容。
4、跳读。
在Activity 3中,它设计的是句子与图片搭配。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跳跃式的查找一系列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来对所给出的句子进行与图片搭配。在这个环节可对学生进行“读法”的策略指导。指导学生快速读过去,取出读物中关键性的东西,只要抓关键词,就能掌握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同时又通过图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5、推敲。
在Activity 4 中,它设计了一个判断正误的题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泛、精综合”阅读,通过对关键句子句意的理解,“推敲”出所要判断的句子的正误。如从文章这两句话 She didn’t like the two big beds. The smallest bed was very comfortable.可判断2.Goldilocks didn’t like the smallest bed.是错误的。以此类推,完成所有的判断题。
(二)以初二年级下册的Module 6 Entertainment Unit 2 He said it was on the student cinema. 为例。
找读。
在本课阅读课教学中,可在完成Activity 2 Film facts任务的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找读”的方法完成填空。同时指导学生,类似这样的体裁的文章。
(三)以初三年级上册的 Module 1 Wonders of the world Unit 2 I was on the edge of the Grand Canyon.为例。
泛、 精结合。
在本课阅读课教学中,在完成Activity 3 Choose the best answer. 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先看题干,带着问题,再进入课文,有目的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指导学生通过标题可知道文章的主题,对文章的首段和末段要多加注意,以便发现作者的观点,帮助自己理解和归纳文章或段落的大意。
结语。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在不同的年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设计不同的问题。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策略,那么学生在自己学习的时候,也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这些策略来解决问题。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他们的无意识的行为就会转变成有意识的行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形中也就提高上去了。
参考文献:
[1]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推敲的故事阅读答案范文6
一、开放小学语文的阅读资源
传统意义上的小学语文阅读只是局限于小学语文教材本身或者某些纸质版的书。这势必会使小学生在阅读面和层次上受到局限。当前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小学语文的阅读资源在网上可以更为便捷地找到。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扩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小学语文的阅读资源的开放并不意味着对小学教材基础地位的忽视,相反教师应该使网络阅读资源和教材做到紧密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的课文“三顾茅庐”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文章的精彩部分进行推敲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赏析整篇文章。第三段对于景色的描写属于文章的精彩部分,通过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山冈、松林以及溪水等景色,文中这样幽静的景色事实上也是对诸葛孔明个人性格的一个体现。如果学生迫切想要了解“三顾茅庐”之后的故事,教师则可以向学生推荐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鼓励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寻找“三顾茅庐”的下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其中的一些典型人物以及动人故事加以说明。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同时还促进了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的开展。
二、开放小学语文的阅读形式
小学语文的阅读形式涉及到课内和课外两种情况。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时,不妨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其中表演法就是鼓励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文章中的细节部分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环境下增强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同时对于课外阅读而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实践,培养广泛的兴趣。传统意义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只是局限于书本,这样就不能完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等内容使学生全方位地进行阅读学习。通过阅读形式的开放化,学生能够更好地激发自身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课文“烟台的海”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妨准备和设计相关语文兴趣活动,比如“走进烟台”兴趣活动。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引导对和烟台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并对当地的历史、气候特点和各类名胜古迹等开展综合性阅读,比如当地比较有名的“蓬莱岛”和我国八仙过海的故事有关。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汇报,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并且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三、开放小学语文的阅读评价
对于整个阅读教学而言,教学评价不可或缺。因为教学评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开展有助于对诊断、激励和引导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堂,在阅读评价这方面往往只重视结果。这就会使得那些基础薄弱却很努力的学生受到忽视。而开放小学语文的阅读评价就是要求我们注重评价的过程,有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健康发展。阅读评价开放性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身上。首先,教师应该鼓励阅读题目答案的多样化,不应该只规定一种答案。其次,评价时进行模糊处理。因为有些题目本身就十分开放,不能单纯地判断正误。对于那些较为个性的答案,教师可以给出鼓励。最后,教师还应该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使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我。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春联”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品读,从而领略春联的妙趣。当然根据对课文的讲解,教师可以估计学生对生活中的对联进行收集,然后分析其中的特点。这样也可以是学生明白到语文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就拿这副对联“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为例,教师可以问学生该对联中主要描写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当然这是一个较为开放的题目,每个学生的答案也会不尽相同。对于那些个性化答案,教师应该予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