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范文1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流利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都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等,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学生回答)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多媒体展示)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2.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

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作者对春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第八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学生说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三、探究质疑

1.第一部分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为什么这句“盼望着,盼望着”要连用两个“盼望着”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 课文。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作者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3)“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师生讨论交流)

(4)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5)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总结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范文2

爷爷放下眼镜,抬眼望向窗外:“多好的雪啊!你想告诉他什么呢?”

“下雪呗!”

爷爷笑了:“就这些?雪是猛然间就下的吗?下雪前没有什么预兆吗?雪又是什么样子的?大概持续了多长时间……”

“这,这,下雪还有这么多可说的,爷爷你就教教我吧!”

第一招 典型元素重点写

“想把天气写具体,第一招就是抓住典型元素重点写。你们看――”

一清早,天空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俗话说‘善变是天气’,所以才会有‘六月的天,孩子的脸’之类的谚语流传于世。不同的天气变化都是带着自己特殊的元素登场的,抓住典型元素来写天气,就不难了。读了峻青《瑞雪图》中的片段,你们发现他关注了哪些典型的元素?”

“云,风,雨,天空、地面的雪花,等等。”

“对!这里的阴云、寒风、冷雨,还有那压断树枝的咯吱声,都是下雪天气所常有的,抓住它们写,下雪的感觉就更具体了,别人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语翻开《鲁滨孙漂流记》,找出了这样一段:

我躺在舒适的帐篷里,听着外面越来越大的雨声。大风猛烈地撕扯着帆布,树在风中猛烈地摇晃,树叶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暴风雨肆虐了一整晚,然而,我躺在运回来的物资之间,心中感到万分踏实,很快就安然入睡。

“我明白了!你看,当鲁滨孙在帐篷里躲雨,他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外面的风雨声。此刻树的摇晃、树叶的声响就是典型元素,抓住这些重点描写,就会让读者感受到那一刻暴风雨的可怕了!”

小语突然拿起笔,埋头写了起来,他的思绪飘得很远:

假如我写春天的风,我会抓住__来写;

假如我写夏天的雾,我会抓住__来写;

假如我写秋天的晚霞,我会抓住__来写;

假如我写冬天的霜冻,我会抓住__来写;

这时,小文走进屋来,他走到哥哥身边,默默地看着哥哥写句子。

第二招 时间先后要有序

爷爷看着他俩专注的样子,笑了:“想把天气写清楚,第二招就是按照时间先后有序写。”

“山坡上的积雪开始变得疏松,露出了许多孔洞,早晨,脚一踩在上面,“咔嚓咔嚓”地响;而到了中午,再踩到上面时,就像踩在棉花上,不一会儿,一只一只脚印,就变成了一摊一摊水。屋檐口的冰凌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但这光芒正在不停地变短,因为冰凌正在不停地融化,水珠钻石一般闪亮,在地上滴出湿漉漉的一条线。家家屋顶开始变得潮湿,积雪一天薄似一天,中午时分,整个屋顶像在散发热气。

“这是曹文轩《火印》中的一段话,你们发现和峻青笔下的雪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小语看了看峻青的“雪”,又看了看曹文轩的“雪”,一拍X袋:“我发现了,它们都足按时间顺序写的。峻青从一清早写到中午、黄昏,再到夜里,将下雪前、下雪时和下雪后的景色写清楚了。曹文轩从早晨写到中午,将雪化时不同的感觉通过声音的不同、形状的不同表现出来了!”

第三招 合理想象更生动

“对,天气的变化离不开时间的变化,这样一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就能将天气的变化描写得清清楚楚。想把天气写形象,还有第三招呢,这第三招就是合理想象生动写。你们读读这段文字吧!”

尔后,山里慢慢起风了。山风劲吹的时候,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这时竟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匿藏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雾成了魔术师,太有趣了!‘拂袖而去’这样的词语,又让人觉得雾成了一位带着仙气的智者……”“这段文字描写的是阿里山的雾,你们从中还得到了什么启发?”

小文抢过话头:“作者合情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让雾气似乎可以触摸得到。就像上而曹文轩《火印》中‘棉花、钻石’的比喻让雪、冰的样子更加具体,这样的语言也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语也豁然开朗:“这几位作者不仅写所见、所闻,还写所感、所想。”他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这时,只见谷底旋起一簇雾团,像有仙人推举般向上翻卷,初见时尚在几百米的深处,眨眼间便腾身上来,不客气地裹起了小亭和周围的世界。我的小本上只记下几个字,再也辨不清字迹的走向。这雾也真浓,挥不去拔不开,足有半个时辰方才散去,颇有不许我窥探的意味。

“看,高洪波的这篇《雾中情》,雾团好像是不许我窥探的人,活灵活现的。雾浓的感觉更明显了。”

“风雨雷电,雾雪冰霜,准备好你的心灵和眼睛去发现这止匕,记录这止匕。透过你的文字,更多的人会清楚、了解天气的变化,这就是文字的功劳啊!”说完,爷爷给他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写好天气并不难,

典型元素是重点。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范文3

一、分析题目,赏文拟题巧训练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内容的课文挺多,文章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细心琢磨、推敲,紧扣文章内容拟定了新颖,耐人寻味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作者拟定题目的意图,就能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题目前面用“富饶”来修饰西沙群岛,文章就围绕着“富饶”来写,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突出海岛的美丽风光和物产丰富;通过介绍海底的水产、珊瑚突出西沙群岛的富饶;通过介绍海岛的鸟多,突出海岛是“鸟的天堂”。文章围饶这三方面集中突出了西沙群岛的确美丽富饶,令人喜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以题目中“富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再现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的情感,并借鉴文本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拟题,拟出新颖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如一个学生结合家乡的广场拟题为《美丽的广场》,介绍了广场有五位英雄的塑像,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有满树盛开的桂花,树下的百花盛开,争夺斗艳,让人流连忘返,更让人缅怀革命先烈……小作者的这个题目与习作内容相对应,既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老区环境优美,又突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心情。

二、分析结尾,首尾呼应学方法

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直接关系到文章鲜明的主题,新颖的内容,有趣的情节和作者抒发的激情。好的文章开头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而优美的结尾则起到总结全文,展示未来的作用。文本中写景状物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经过作者冥思苦想,认真琢磨、推敲而写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尾,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开头:“西沙群岛……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文章介绍了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而文章的结尾“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不仅照应开头,而且展望未来,起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2.开头起势统领全文。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的开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物,是出奇少见的,因此用“天下奇观”来介绍钱塘江大潮,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3.总结慨括定性结尾。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的结尾:“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又赞美了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如一位学生写了《美丽的花圃》一文,开头以“社区门前有几个花圃,春天,树木郁郁葱葱,有高高的青松,有矮矮的翠柏,有张开手臂的剑树,还有盛开着火红花的樱树,真是一幅风景如画的美丽花圃”来介绍花圃的美丽,结尾以“我看到如诗如画的美景,感慨千万。人人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迷人”来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整篇习作既照应开头花圃的美丽,又做到结尾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做到了首尾相呼应,写得生动、新颖。

三、品味文句,观察有序有重点

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都是作者用情感和心血巧妙构思,布局谋篇而写出来的,文章的词语与句子的运用在突出文章重点方面独具特色,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好素材。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文章开头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然后,具体详细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岩石的动作、神态、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突出景色的美丽神奇。接着用“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略写了黄山的奇石多的“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这样的写作既做到布局编排十分合理,又起到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学习文本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仿写,写一写家乡的浮盖山、九石渡、老鼠岩、匡山等美景,做到在仿写练习中突出重点,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突出家乡的风光美。

2.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爱默生曾经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作者观察景物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在写景状物时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就突出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的写作技巧。(1)作者写《颐和园》时是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游览顺序写;写昆明湖畔的景色,是按照“长长的堤岸―湖中心的小岛―小岛的十七孔桥”的观察顺序写。这样写条理清楚,让人一目了然。(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景色时,先从整体上写长廊;接着从内部介绍长廊;最后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样按照顺序介绍就把长廊富有特点的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游人面前。(3)作者写万寿山的景色时是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4)作者登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是按照“向下、向前、向东”三种观察点来写的。作者这样按照顺序把整个颐和园四周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阅读文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水南大桥、万安浮桥、南门公园等景物进行仿写练习,学习作者运用观察顺序来写文章的方法,并巧用“首先……接着……然后……紧接着……最后……”的顺序词语,把习作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观察变化,生动描绘。自然景物有时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如云雾、晚霞、火烧云、河水等这些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摹声都会发生着变化。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文,作者用了“三个变化”形象地描绘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1)地面变化。作者连用7个“……了”的句子和四个“变成”来写了“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老头儿、小白猪”都改变了原来的颜色,不但展示了太空栩栩如生的美景,也喧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2)颜色变化。用一个“烧”字概括描写了火烧云的耀眼,再用四个“一会儿……”的排比句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用“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既描写颜色的变化,又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观。(3)形状变化。第3~5自然段用“一会儿”、“忽然”、“接着”的顺序词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状,向勾勒出“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动态的画面,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变大、由清楚变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在文章生动地描写了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与下去时的恍恍惚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结合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秋天天空中的云朵、天边的晚霞、火烧云,观察早晨的云雾来写出景物形态、大小的变化及颜色变化,把景物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四、巧用修辞,凸显语言文句新

要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常常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巧用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的生动逼真,文章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1.巧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句子里巧用了“犹如”“如同”“好像”等比喻词,把浪潮比喻成“白色战马”,把响声比喻成“山崩地裂”,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浪潮的壮观景象,听到了浪潮的雷鸣般响声,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范文4

一、感知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启发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想象,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真正理解,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开再造想象。这就要求我们把字词句篇联系起来,再联系生活实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具体情境。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先把语言材料想象成一幅画面,再描述出来。感知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后,课文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例如《桂林山水》的第2、3自然段,写桂林的水“静”、“清”、“绿”,写桂林的山“奇”、“秀”、“险”。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设计教学,学生既能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运用音像材料,创设情境,诱发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生动形象的音像材料,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诱发想象。多媒体课件融诗、画、情、景、声于一体,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林中乐队》一文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大森林中动物欢乐歌唱演奏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象,为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为感悟课文内容做好铺垫。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在处理这段教材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音像资料,创设一个特定的美好情景,让“乐队”精彩表演,并不让学生去空泛地理解这段话的意思,而是给学生提供文章描写的动物唱歌奏乐的情形,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想象,使他们领悟到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愉悦的心情,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这样,就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境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境,在潜移默化中诱发了想象。

三、抓住艺术空白,续写故事,拓展想象

“留白”是绘画里的一个术语,是让欣赏者有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心情融入作品之中。留白是艺术的技巧,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一种美学方法。有的文章的创作手法很讲究“留白”,创作者有意不透彻地表现,而留一些空白让读者用各自不同的想象去填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遇到这类课文,我们紧抓“艺术空白”,巧妙地拓展学生的想象,为“空白”增加亮丽的色彩。例如《凡卡》最后一段,写他“怀着甜蜜的梦睡熟了”,以此结束全文,并没有写明信能否收到,他的心愿能否实现,故意留下了想象空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大胆地放开手脚,挖掘教材资源,设置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仿佛深入到凡卡的梦境中,合理想象,续写故事,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了深化主题,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也可以逆着文章思路,给学生们留想象性作业《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以后》。通过交流,深化了文章主题:不管爷爷是否收到信,凡卡的悲惨命运始终得不到改变。让学生悟出文章的真谛,体会到凡卡的命运悲惨,激发了他们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借助感情朗读,融情入境,激发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融情入境,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画面浮现在头脑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这同样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如教学《春潮》一课时,可以通过感情朗读,“以读代讲”,以读激发想象,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发挥想象,感知春潮的样子和特点,让学生感悟到春潮不可抗拒。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等,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三月桃花水》一课时,同样反复朗读,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这样,运用多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景中,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形象,从而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

五、感悟诗文意境,品文作画,展开想象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范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地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包括学生作业的自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学习,积极探索自主作业,还学生作业的自主权,探索“中国好作业”的样态。

一、尊重“目标”,自主设计,提高作业兴趣

教师必须要有目标意识,即在布置作业时直接指向目标,而过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设计。比如说字词的巩固,传统的布置往往是所有学生都把每个词语抄写3遍或几遍,学生不分程度差异一律机械、重复地抄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则摒弃传统,在教完生字、新词后,不再让学生统一抄写,而是直奔目标,布置“复习生字词,准备听写”。然后提示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不必再进行抄写,难记的字、容易写错的字词则需要花精力好好记一记,至于具体怎么记忆,则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设计,私人定制。结果学生复习生字词的方法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把自己容易写错的字词工工整整地写了两三遍;有的想方设法记忆字形,如有位学生介绍“武”字的记忆方法:“武功高强,不要棍棒!”这样既避免了在右边加上一撇,又把字形、字意、运用全学会了;还有的干脆请父母帮忙先听写发现错误后再纠正。在检查复习效果时笔者发现,和先前教师硬性规定的相比,学生字词听写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了。

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学习目标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然会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掌握得更扎实、更深入而灵活。

二、确定范围,自主选择,尊重个体差异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多样性教育中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教师作业的布置要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既要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多角度思维和学习的个性化,又要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给每一类学生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的作业可以这样设计:

A.能将《送元二使安西》背给家里的长辈听吗?

B.能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来描写《送元二使安西》中你喜欢的一个场景吗?

C.同样是描写送别的高适的诗《别董大》,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从积累语言到写话训练再到学法迁移,这三项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的学习能力自行选择其中的一题完成。

还比如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可以写它的外形、脾气,也可以写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写作能力自主选择,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写,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个或三个方面来写……总之,我手写我心,写自己愿意写的动物,写自己愿意写的特点。这样只定范围、可自行选择的作业,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三、面向生活,习而致用,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要面向生活,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并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该力求将语文学习回归生活。如: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如在学习了一组描写春天的课文以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春天美丽的景色,周末可以布置学生去野外找春天,然后把找到的春天记录下来。比如青青的柳芽、嫩黄的迎春花、活泼的草尖儿等。寻找春天的过程,即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后,布置学生回家后去泡几粒豆子,每天观察它们的变化,或者去树林里观察蚂蚁搬家,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学了《春晓》《静夜思》《山居秋暝》等经典古诗后把它们唱出来,和科学、音乐等学科紧密结合,在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后,可以结合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感恩父母”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孝心故事或视频,开展关于感恩的主题中队会、故事会等等。

四、鼓励创新,自主探究,展现潜力特长

传统的作业练习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作业的正确与否,却忽视了指导和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学生个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动力。学了课文《小木偶的故事》一课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长,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创造性的作业:喜欢朗诵的学生可以为课文配上朗读录音;喜欢表演的学生可以排演童话剧;喜欢绘画的学生则可以画几幅图,做成连环画册;而喜欢创作的学生则可以续编故事。在这种内容综合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特长,创造性地设计作业,并饶有兴趣地去完成它。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自主性作业让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条件,选择或设计不同内容、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范文6

一、用笔尖留住感悟,让情感再次升华

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文章内容后,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获得新的情感体验,教师此时可以适时地提供一个适当的话题,学生便可以以此来阐述自己读文后的感受。这样的小练笔可以展示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

例如,“雪儿”课后设计一道写话题目:以“我把雪儿放走以后”为题,抒写自己的想象。又如“赶海”一课展示了美丽的海边景色,学生读完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写一段话,表现一下你自己对大海的想往。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特别是感受一下大海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将阅读联系生活,使理解更加深入

学生在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中会对文章内在涵义进行深入思考,而此时教师可以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一个思考的话题,去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

例如,《骑牛比赛》一文中,骑牛的勇士非常令人震惊。外国小朋友为什么要送鲜花给他?他会想些什么?这是课文留下的一个空白,而深入地理解这个小朋友的想法,恰恰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由此,可以围绕“骑牛”设计一个写话训练:那个小朋友在想些什么?请你联系课文,写一写他心里的想法。

三、用词句拓写新文,让优美留在心底

课文的语言一般比较规范、优美,一些语句、段落特别富有表现力,也蕴涵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迁移性的练习,鼓励学生模仿写话。

例如,《天安门广场》一文,条理清晰地描述了天安门广场的景物。我们可以借鉴“移步换景”的观察与描写方法,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或者班级,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准确地描述各种景物。

四、给想象插上翅膀,使画面更加鲜活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此时教师如果能紧扣文中隐含的画面和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这样不仅“还原”了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和形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一般在诗歌阅读中,学生在大体把握诗意后,如果配上相应的音乐背景极容易触发学生去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及时地给予引导,学生便可以乘着想象之风自由飞翔。

例如,“古诗两首”课后设计了一道题目: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望庐山瀑布》想象成一幅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其实,学完“清明”后,也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春天的情景,将春天的情景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练笔,有主题,有生活积累,学生很容易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