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2013辽宁高考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2013辽宁高考作文范文1
关键词: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成与利;败与钝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28-02
作文在高考语文测试卷的比重可谓占了“半壁江山”,所以作文命题是自1951年高考以来一直避不开的热点话题。如今2014年高考落下帷幕,以下以学习分析的眼光对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命题成败利钝做一探讨。
一、2014年高考的作文题命题的成与利
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有18道(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道,各省市自主命题15道),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题型。自2012年起,高考作文命题全国范围内连续三年使用材料型作文。三年的研究揣摩,高考材料作文可谓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纵观2014年18道高考作文题,有五大成与利。
(一)发挥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正能量指引功能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新时期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作文命题在其中不仅发挥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作用,还发挥了“德育”的正能量指引功能。像湖南题“最美乡镇干部党委书记――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辽宁题“祖孙二人倚窗远眺,发现生活美、思考社会美”,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的励志,新课标2卷的“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的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理念,全国一卷“山羊过独木桥”中的人生双赢理念,江苏卷提倡对青春生命不朽的思考,都是积极发挥着“立德树人”的正能量导向功能。
(二)2014年高考命题更接地气,紧扣时代脉搏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通过腾讯微博对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论,他指出:“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多样化,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进步。”当代著名书画僧、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延参法师说:“我感觉作文更加贴近时代了,非常符合年轻人思考世界的方向。”广东题“数码相机的时代”在广东学生家里几乎都有数码相机,个个手中都不乏手机拍摄功能的2014,成为高考题作文的材料,不很接地气?江西题“探究性学习课堂的构建”,不还是很多学校在积极提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吗?考题不就是要让学生写自己身边发生的所见、所思、所感吗?还有辽宁题、新课标二卷和重庆题把人们生活密切关注的环保宣传作料入题,天津卷“智慧芯片的发明”,湖南卷把热门的“最美……”入题,都是接地气,跟时代的表现。
(三)2014年高考命题体现了命题者自觉发挥了对莘莘学子的人文关怀
2014年高考命题切合中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经验,所包含的道理没有特别复杂和空洞抽象的指向,没有偏题、难题、怪题,学生容易判断发挥。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表达与交流”实施建议部分的指导意见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2014年高考命题者这一点做得较好,像湖北卷“山峰不同处,处处有风景”,江西卷“你对探究式学习的体验、思考”,全国大纲卷“农民工、老板、医院”等,不管你抓取材料的哪一点来写,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精彩见解。正如《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在腾讯教育2014年6月7日的新闻点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所说的:“今年的命题比去年要明显的进步,而且给学生考试的发挥余地还是比较大的。”
(四)命题向理性思维靠拢
2014年6月7日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腾讯教育对作文试题进行点评,王立群教授认为高考作文从总的方向上来说在朝着思辨性的方向发展。2014年考题无论是国家的命题,还是各省的命题,更注重的是思辨性。尽可能让我们的考生,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多维的去思考一个问题。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高考作文命题应有更多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一文中写道:“往理性靠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训练,当然要着力于语言表达,但根本上又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学习。传统的语文教育不太注重思维训练,应试教育业不利于思维训练,目前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成为应试技巧的培训了。现今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是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的。”
(五)出现了喜人的改革新现象
在现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微时代,出现了北京的“微作文”。2014年北京卷的“微作文”出了3道题:考生选择1题写作――或谈语文学习经验体会;或评论家长送考生现象;或以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体裁不限,篇幅不超过150字。与学生的日常应用,日常生活相接轨,激发学生“用我手写我心”的热情,综合考查了学生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此举对于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是一次有意义的改革。另外,2014年,广东卷和四川卷真正做到了“文体不限”,打破了“诗歌除外”的传统限制,进一步尝试教学与考试的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实施建议是: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败与钝
2014年高考命题在正能量导向、与时俱进和人文关怀、理性思维的加强和文体区分加强几方面都是有显著喜人的变化的,但是仔细推敲,其中却也还是有可以改进提高之处。
(一)2014年整体的高考作文命题时代化,接地气,但还是出现了某些让专家考生都没能研究透的材料
比如安徽卷是把人们关心的影剧材料入题,但是演员和剧作家的探讨问题,却是连行业专家都觉得有问题的材料。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演员是可以根据自己表演来改剧本的,剧作者或导演也会同意,这取决于谁更“牛”。改不改剧本是一个权力博弈的游戏。据说姜文、陈道明、巩俐都经常在演出中改剧本,而且根据自己的表演改得不错,事后都得到剧作家或导演的认可。但另一些改动,演员与剧作家、导演争得不可开交,故有些演员合同里就写明,不能擅自改动剧本,要听从导演云云。而不管演员有没有在表演过成中改编剧本,最后都得导演点头,材料把导演漏掉,显然是外行人的思维。所以,陈晓明教授认为:“此题作为考试题目可能是要考生讨论对规则的尊重,还是争论谁是老大,要听谁的?都不明确。”给考生审题带来了障碍。另外全国一卷的试题也有材料模糊的问题。著名相声演员,曲艺研究家徐德亮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也说到全国卷“没看明白,不是题没看明白,是那个运动项目没看明白。“山羊过独木桥”,两人从不同方向上桥在赛什么?一人下桥一人过又是赛什么?是要在桥上把另一个人推下去才能过么?从小到大没参加过这样的运动会。”这也许是某些地方的传统运动项目,但是确实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个运动项目的内容,材料也让一部分人云里雾里。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
长期关注中学教育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先生从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这是属于教育隐性课程的负功能问题。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布卢姆指出,历史上的课程研究专注于显性课程研究而忽略了隐性课程。事实上学生的成长受到教育界的各种政策、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的影响,其中不能忽视的就是高考。而所谓消极作用是指,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所明确知晓的后果。陈晓明教授认为对青少年当然要给予明确的价值指导,但如果过分简单的二元对立思考贯穿我们的语言和文学,这可能也是一个问题。根据心理学理论,容易导致思考问题的极端化。陈教授认为,有些省的题目就比较有发挥的余地,如,山东卷“从窗子望出去,望到什么”,浙江卷的“门和路”,这种多元的材料更能激发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文学性的表达才华。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命题者都不仅应该重视显性课程的思维多元和开拓,也应该重视高考作文命题这门隐性课程的多元思维。
(三)大部分省份还是限制了诗歌体裁,这将延续以往中学教育中对诗歌写作研究没有太高积极性的“传统”,使得国家整体“诗”的素养停滞不前
2014年6月7著名作家、诗人赵丽华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赵丽华说:“目前为止,除广东和四川外,其他各省高考作文均标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八个字堵死了青年人与现代诗歌之间唯一的一扇窗口。本来教科书现代诗歌篇目就极端陈旧,再加上这要命的八个字,使几代人的诗歌审美仅停留在那些虚假虚饰高蹈空泛的诗歌上。”高考考场上写诗歌,确实是一件冒险的事。尤其是现在人们对新诗的评判标准各有执端。但是如果还是保持“诗歌除外”,高考这根指挥棒将会指挥着教师和学生继续忽视诗歌创作,从而导致国家民族“诗”的滞后发展。
综上所述,2014年高考命题总体来说是稳中有进,守正出新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考改革的重视,相信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也会被继续推进,像文中论述的文段材料的模糊、二元价值思维的固守和对文学体裁的限固问题也会有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出台。我们相信,未来高考作文将会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切合时代呼唤的同时也紧扣学生的实际,在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中发挥积极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温儒敏.高考作文命题应用更多学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J].语文建设,2013(8).
[3]张开.守正出新稳步进取――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分析[J].语文学习,2014(7).
2013辽宁高考作文范文2
一维解读:材料热度大排行
2014年高考仍是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虽兼顾到了言论(福建卷)、科幻故事(天津卷),但从取材热度上来讲却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状元“生活现象”类
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2013年18套作文试题,以生活现象为试题材料的有5道,如全国课标Ⅱ卷“同学关系调查”等,但到2014年,由上表可看出,以“生活现象”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9道,占全年试题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榜眼“生活故事”类
生活故事看似平凡,实质上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教育、或思辨、或想象。2013年取材于生活故事的作文题仅有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重庆卷的“大豆变豆腐”,但到2014年,由上表可看出,以“生活故事”为材料的试题上升至5道,占全年试题的近三分之一。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探花“言论”类
言论因其言简意赅,同时又浓缩了先哲们对世界的不同解读,故有2013年上海卷的“重要的事情”,安徽卷萧伯纳对“梦想”的论述,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到2014年,由上表可看出,以“言论”为材料的试题仍保持3道,试题相对稳定。
2015年高效备考方案
1.考生必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考生必须从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可通过坚持写日记、坚持写读书笔记、书札、读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2.关注生活小故事,加强哲理思辨
来自生活中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故事短小精炼而富有趣味,蕴含普世价值观。这种“小故事大智慧,小视角大意境”的命题材料,既能有效地避开社会热点,避免了试题被猜中的可能性,同时又考查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3.关注其他试题材料、有备无患
2014年高考因没出现寓言故事类、时评类、图画类试题材料,而高考命题又往往具有循环性与平衡性,所以考生也决不可偏离对这三大类材料的关注。
二维解读:引领方向大排行
2012年湖北卷关注了“科技的利与弊”,2013年北京卷关注了“手机的利与弊”,2014年广东卷竟又一次以老照片为载体,仍然关注“科技的利与弊”。所以每年高考,总有一些精品试题引领着未来几年的命题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状元”课标Ⅰ卷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依法治国,越来越走向法制化的中国,必定会有更多的“规则”出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培养对生活、工作、社会的“规则意识”,做一个讲规则、守规则的社会人。但如果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规则”不免会变得落后,甚至一些“规则”在制定时本身就存在弊端,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敢于打破规则,勇于创新。2014年课标Ⅰ卷正是以“山羊过桥”比赛为载体展开对“规则”的讨论。考生可反对其打破了规则,进而呼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都应该恪守“规则”;同时考生也可赞扬其勇于创新,打破了规则,让比赛有了突破,所以2014年课标Ⅰ卷实质上关注的主题是恪守规则与改革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此主题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更是中国未来10年甚至几十年的主旋律。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榜眼”江西卷
打击套作,抒发真情实感,规避“高考体”,可谓是这几年高考作文改革不断的呼声。2014年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贴近考生生活。所以考生平时准备的李白、屈原、罗阳等等素材几乎是不可能用上的,只能结合试题来谈自己的见解。此类试题虽说考生写作难度增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是无法“备考”的,但它有力地打击了“假大空”等“高考体”,让作文回到写作的本质,代表着高考作文改革的大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探花”天津卷
钱学森之问,“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却没有“中国创造”,是什么让中国人丧失了创造力,根本原因是我们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2014年天津卷“大脑智能芯片”正是一个面向未来,激发考生想象力的优秀作文试题,它是目前高考体制下的异类,但犹如一股清香沁人心脾。这种关注未来,激发考生想象的优秀作文试题虽说难度较大,让考生措手不及,但既然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吃螃蟹”的队伍来,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太需要创新了。
2015年高效备考方案
1.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浇树浇“根”
高考前夕,对高考作文押题者比比皆是,但大部分猜题者的思路不外乎以下几种:⑴一味求新导致试题较偏、较怪;⑵个人主观色彩太严重导致试题偏离命题方向;⑶太直观地再现社会热点导致试题正好走进高考命题者回避的区域。
如何准确地把握命题方向,只有研读高考真题才能“押题”。如:2010年课标卷、2012年课标卷、2012年山东卷、2014年重庆卷关注同一主题――责任;2012年湖北卷、2013年北京卷、2014年广东卷关注同一主题――科技的利与弊……
2.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
江西卷、天津卷告诉我们,八股文式的“高考体”,李白、杜甫在考场上是“失效”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写作基本功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那么如何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⑴课外品读大家美文 ;⑵订一本专业作文辅导的报刊; ⑶开辟每周一期的墙上语文园地; ⑷每周开设至少2节阅读课与写作课。
三维解读:考查能力大排行
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状元“辩证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所以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所以2014课标Ⅰ卷,面对被打破的“规则”,运动员和裁判产生了争议;2014安徽卷,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产生了争议;2014上海卷,穿越沙漠,不知是自由还是不自由 ;2014江苏卷,青春是“不朽”的还是“朽”的;2014辽宁卷,最美的风景是高楼林立还是漫天繁星;2014广东卷,是黑白照片时代好还是数码时代好……考生只有辩证分析才能写出深度。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榜眼“开放思维能力”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这种命题理念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所以,2014北京卷“老规矩”,考生可以赞同,亦可以反对;对于2014湖北卷“山顶上的风景”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风景也自然不同;2014山东卷“打开窗户看风景”,考生只需选择一个角度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即可;对于2014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讨论”,考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效果各抒己见;2014浙江卷的“门与路”,考生所选择的“门”不一样,所走的“路”也自然不一样。这些试题没有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考生可自由表达,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探花“创新思维能力”
鼓励创新是一个社会应该倡导的良好风气,2014天津卷“将人大脑中置入一个芯片”;2014福建卷“面对空谷”,一般人想到的是悬崖,而有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2014课标Ⅰ卷,面对不可动摇的比赛规则,就是有人敢大胆地打破,这些试题就是在有意引导考生大胆创新。
2015年高效备考方案
1.关注哲学中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2.优化课程设置
语文老师每周可抽出一节课开展辩论,这对活跃考生的思维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优化课堂结构
针对某些问题,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考生都可展开讨论,不必设置所谓的参考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2013辽宁高考作文范文3
一、从关键词句把握材料主旨,再联系人生确立论点
例1: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作文题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激。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该材料的关键句是最后老切割师说的那句话,关键词即“经验、技术和勇气”,最重要的是“勇气”一词,专家的分析及其他切割师的行为都是陪衬,用来做对比的。所以该材料侧重强调:少点顾虑,多点勇气。再联系人生立论:想好了就要勇于去做;人生免不了冒险,畏首畏尾恐一事无成。若只是强调“少说多做”、“要勇于承担风险”、“年轻人更有闯劲”等,显然没抓住材料的核心。
二、从人事关系把握材料指向,再联系人生确立论点
例2:2014年重庆高考作文题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做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如何对待玻璃碎片,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能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材料主旨显然在扬老人贬游客,由此可立论:培养文明素质,要从小事做起;心中要有他人。若批评老人斤斤计较,显然是错误的;或大谈特谈讲文明、比较中德文化差异,则显得空泛以至偏离主旨。
三、从不同对象把握其言行的合理性,再联系现实确立论点
例3: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面对富翁的慷慨捐助,三个贫困家庭的态度虽各有不同,但都有其合理的成份。因此可站在每个家庭的角度去立论。从第一个家庭角度立论:可接受别人的善意支持帮助;学会感恩。从第二个家庭角度立论:人生在世,不只接受,更要回报。从第三个家庭角度立论:学会善待别人的善意;拒绝需要一种勇气;可以拒绝,但更要自立。
当然,也可兼顾三个家庭的行为,综合起来立论:适度接受支持,但要有自尊,更要学会回报等。还可从施与受的关系来立论:助人也讲策略;正确对待别人的帮助。而简单地批评其中任何一家的行为都是不妥当的。
四、从异同比较中辨别材料的内含,再联系现实确立论点
例4:2014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题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同样是竞争,但新情况和老习惯完全不一样,那么谁对谁错?从“竞争必须执行规则”的角度看,新做法无疑是不恰当的;而从“竞争的结果可以是双赢”的角度说,新做法也是可以肯定的,甚至更值得提倡。多元的时代允许考生有多元的合理思考,若能兼顾分析,就更显示其思维辩证;若完全一边倒,就很可能走向绝对化。
五、从反复追问中研究所给材料蕴含的意义,再联系现实确立论点
例5:2013年辽宁高考作文题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人拈起一粒沙子随手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人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问,“这回呢?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读完材料,首先要问,老人想告诉年轻人一个什么道理?
从老人拿沙子和珍珠进行比较可看出其用意,要想使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与尊重,必须让自己成为一颗引人瞩目的闪光发亮的珍珠。由此可立论:用自己的出类拔萃来赢得认可。
也可像年轻人那样再次深问:不是珍珠就不能得到认可吗?现实中每个人都能成为珍珠吗?由此可立论:要有一颗做珍珠的心;即使成不了珍珠,这样的追求也有价值;只管尽力做人做事,莫管他人说三道四。若只强调“做一粒平凡的沙子”就不合材料主旨了。
2013辽宁高考作文范文4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命题方式在形式上是话题作文,本质上却是材料作文,既不同于以往要求根据材料要写议论文且必须要引材料的 “过死”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要求“过宽”的话题作文。同时这种命题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至于瞎编乱造,又基本断掉了学生不用审题,靠猜题、抄袭拿高分的梦想。所以一出现,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出题量自2006年的4道迅速发展到2012年的13道。
新材料作文中命题者总会有“提示语”,同时以不脱离材料为底线,允许学生立足于材料的整体或局部立意皆可等方式,极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空间。但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写作的过程中,挖掘材料的内涵,准确立意还是学生们很头疼的事情,特别是一些隐性的材料,更是增加了他们的难度。针对学生的这种困境,笔者从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时,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审题立意方法。命题者在出题时,肯定会有自己的中心,学生如果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中心,并以此立意写作,文章一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以学生高呼“雷人”的2013年武汉二月调考的作文题为例。
《咬文嚼字》杂志评选出2012年十大流行词语,其中,“正能量”居于第一位。语言学家指出,“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其意是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对于“丝”这个词语,专家认为它虽然很流行,但它有低级趣味和恶俗倾向,不适合列入2012年十大流行词语。
【审题】分析这则材料,文章的主要对象是“正能量”和“丝”两个流行词语,而这两个词语其实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取向。所以我们在审题时要抓住“流行词语”这个中心,而不是只放在“正能量”和“丝”两个词语上,因为它们只是流行文化的表现而已。同时,从这两个词语分别的入围和出局,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实质――什么是社会的主旋律,在现实生活中,到底应该弘扬什么,又要摒弃什么。在具体行文写作时,结合两方面来谈是最切题的。
【立意】①追求高尚、摒弃低俗;②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好的;③流行文化需要甄别;④汉字之美谁能维护;⑤为“丝”注入“正能量”。
二.抓关键句法
新材料作文为了突出中心,往往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这些关键句其实就是文章的“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所以往往是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它们往往是文章开头或结束的一些议论性的句子。以2012年大纲卷作文题为例。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审题】在材料中,母亲的话其实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脱掉外衣和鞋袜,甩掉多余的顾虑”,联系现实生活,就是要学会舍弃一些得失、诱惑或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顾虑、担心等,从而轻装上阵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立意】①舍弃的智慧;②放下心中无关大局的包袱;③轻装上阵等。
三.以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从原因入手立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2011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为例。
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审题】材料中绝大多数学生对老师拿的假苹果不假思索的就回答闻到了香味,就是因为学生对权威有绝对信任甚至崇拜的心理。而那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的不同回答,正表现了他们的诚实、敢怀疑和有主见。同时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我们也体会到他循循善诱的教法。
【立意】①不要盲从,要有自己的主见;②要有怀疑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③教学时要循循善诱。
四.辨明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或明或暗的表露了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或褒或贬,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我们在立意时,对这样的是非倾向句,不能视而不见,通过这个是非观,我们可以判定自己的立意是否正确。以孝感市2013年统一考试作文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