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清明节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范文1

游客们有的忙着拍照,有的忙着吃当地的小吃,还有的忙着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更有的人被当地的风景所吸引……我和爸爸在嘉陵江边放了孔明灯和荷花灯,我还许了愿望。中国的历史可真是悠久呀!我喜欢这里,这里的人很热情,风情很美,历史悠久,特产丰富,这里的阿姨长得也很漂亮。我好喜欢浪中!

乘着清明小长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的顾村公园踏青赏花。

虽然早就听说这个公园又大又漂亮,但当我们来到公园的时候,还是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

顾村公园共有三个入口。我们从3号门进入,一下子感到它的面积似乎比我们的十个学校还要大,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两旁是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草坪,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而此刻,我们已置身于花的海洋,随处可见各种鲜花正在竞相开放,有红艳似火的茶花、有妩媚娇艳的桃花、有纯洁烂漫的樱花——还有很多都叫不出名字的花,把春天的顾村公园装扮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我爱春天,因为春天给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

今天,我和妈妈和奶奶一起去神龙公园踏春。

我们下了车,走过小路,走过饭馆,就来到了树林。幽静的森林里因高大的树而感到舒服,因花美花香而感到美丽,因小草而感到生机勃勃,树撑开了伞,为人们送去清凉。

我们又继续沿着小径,来到了一个小草坪,许多人正在玩耍、做操、踢球,风呼呼的吹着,小草被吹得弯下腰。

我们上了桥,站在上面看着这美丽的景色,好像我已沉浸有之中了,我看得出神,美丽的小湖水平如镜,小鱼欢快的游着,它们摇摇尾巴,湖面上就晾起波纹,我真想玩一玩水啊!但又生怕破坏这美丽的画卷。

我们沿着湖边的堤坝,看着湖面上的小船,旁边唱着鸟叫,风吹着我的脸,真舒服!我心里想:要是一年四季都是这样,那该多好啊!

多么美丽的春天!为了保护、爱护它,就要让我们一起行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今天是清明节。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可是,今天却是晴空万里。我们一家子去田野踏青。

汽车在羊肠小道上奔跑着,我透过窗户,看到那坚强的小草有凭着他顽强的毅力破土而出,对迎接春天不甘示弱,它换上了碧绿的绿衣裳,绿草中鲜花片片,有红的,有绿的,有黄的"……我们又跑了一段路,来到了一片田野里,眼前到处是一片伤心悦目的金黄,油菜花精神抖擞的肃立着,一颗珍珠般的露珠滑滑梯似的在金灿灿的小花上滚来滚去……田野边的小路的两旁柳树边上还有绿叶和嫩芽装饰,真是比任何头饰还要好看。经过了烈士陵园,看到了一个个烈士的坟墓,我起了一个念头:向先烈学习。

这次清明节踏青给我了更多的感触,还使我又一次了解了大自然柔美的一面,今天我的收获好大呀!

今天是清明节,我和我的妈妈一起到郊外去踏青。

郊外的景色真美啊!xx开了,桃树伸出许多小手,拉住春姑娘的衣袖,春姑娘一不小心,把粉红的花儿,撒了桃树一头。迎春花举起金黄色的小喇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消息。柳姑娘垂下她那美丽的秀发,在春风的吹抚下摆动。菜园里的油菜花也开了,远远望去,大片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金色的绸缎闪闪发光.我们来到菜园里,发现一朵一朵的油菜花像天上的金星在眨眼睛。紫荆花开得非常茂盛,紫红色的小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密密麻麻的开满了树枝,把整棵树染成了红色。玉兰树上也开满了花朵,有白的,有淡黄色的,还有紫色的,它们像一只只小酒杯,挂在了枝头。

今天是清明节,我问妈妈清明节是什么一个什么节日,妈妈说:“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是用来纪念已经去世的人的节日,特别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我们祖国做出牺牲的先烈们。这一天我们应该给他们献上一束鲜花来缅怀他们。”于是我强烈要求去长青陵园看一看烈士们的公墓。可是妈妈今天有急事而不能去,妈妈答应我明年一定带我去。我感到很遗憾,但是我毕竟知道了清明节是一个什么节日,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祖国牺牲的烈士们,我也默默的在心里为他们祈祷。

清明节到,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雅鹿山踏青游玩。

天公作美,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湛蓝的天空就在我的眼前。

雅鹿山上游人如织。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出来游玩。和暖的春风吹拂着小朋友红扑扑的小脸蛋。有的小朋友在玩旋转木马,有的在淘气堡里尽情的蹦跳,有的在水边捞鱼……

山上有很多寺庙,每一个寺庙都有不同的佛像,一些大人在烧香拜佛。有的寺庙是两层楼,第二楼还有麻雀的家呢。我们继续向山顶走去,站在雅鹿山的最高处,还能看到莱城的全貌呢。我还看到我住的小区。

在山顶休息一会,我们就下山,这时我发现山下的一个“巨石阵”,那“巨石阵”的最高处还有石阶能上去。我就很好奇地到巨石阵的顶部。上面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有个人还在上面惬意地睡觉呢。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同学们,你也踏青去吗?

今天是3月5日清明节,爸爸、妈妈、哥哥、表弟和我走路去公园玩。

我们也把小狗带来了,来到公园,远远望见前面有座大鼎,公园里长出了树和野草,有梨树,梨花白白的,很令人喜欢,往前看,有一个很大的笼子,里面有很多鸽子,它们的家就在这,鸽子的身上全是雪白色的,有时还会用自己的嘴巴点身上,真可爱!

天晚了,我们恋恋不舍得回家了,今天的清明节真好开心!

【【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100字汇编8篇】相关文章:

1.【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400字汇编五篇

2.【必备】清明节踏青的作文500字汇编7篇

3.关于清明节踏青的作文200字汇编8篇

4.清明节踏青的作文600字汇编8篇

5.有关清明节踏青的作文300字汇编六篇

6.清明节踏青的作文800字汇编5篇

7.有关清明节踏青的作文800字汇编7篇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范文2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又是清明节,当我们又一次目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一刻,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我们再一次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记忆中清明节曾有过的快乐早已荡然无存。没有爷爷的清明节连天都灰蒙蒙的。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让我悲从心起。寒风啊,请你告诉断肠人,那样爱孙女的爷爷怎么就在也不回来了。

车颠簸着行驶,道路两边是起起伏伏、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一些并不娇艳的野花也簇拥在一起,夹杂其间,十分漂亮。放眼望去,南山公墓已呈现在眼前,一块块的墓碑矗立在崇山之中,使人心生敬意。

往年的清明节,天空中总下着蒙蒙细雨,这雨中仿佛夹杂着我们抹不去的哀思之情。

今年,却截然不同,天气好极了,墓地边也就不再死气沉沉了,很多人都拿来了五彩缤纷的花篮,其中白和黄居多,也有人摆上艳丽的茶花和淡雅的康乃馨。

阳光依旧灿烂,可在我眼中却格外暗淡;天空依旧蔚蓝,但在我眼中却格外灰暗。那是因为,清明又到了。

有关清明节话题作文的结尾

又是清明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能流泪,那只有拜托清明的细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欲流而难流的泪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今天我们的中华民族,仍然到了最危险地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形势下,正确认识当前的实际困难,团结起来,继续进行社会主建设新的,用我们的行动、责任、爱心,为我们的祖国交上一份答卷,让英雄的精神永远化作我们学习的力量,工作的力量,建设的力量,让我们的祖国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助推器。

爷爷走了,再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爷爷却再也回不来了,陪我度过的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车颠簸着行驶,回头一看,烈士墓已渐渐远去,但它的影子已在我的心里沉积下来,令我无法忘怀。

大人眼中的清明,该是一个“沉重”的节日吧。而孩子却拥有“放纵”自己的权利,甚至淘气,甚至捣蛋。随着年龄的增长,“清明”于我而言,是否也将变为一个“沉重”的节日呢?

您还好吗?您在天上过得还快乐吗?您听见我们的呼唤了吗?您……您可否在梦中陪陪我?让我也体会一下,有爷爷,是什么滋味……好吗?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范文3

“雨水”雨增温度升,华北大地渐解冻。

抓紧划锄冬小麦,化一层来锄一层。

大麦葵花和蓖麻,顶凌播种产量丰。

黄河来水快蓄灌,莫待断流浇不成,

河水井水双配套,水到用时有保证。

春田肥料早运上,耙耢保墒不容停。

大搞棉花营养钵,适时早播还省种。

地瓜育苗早打谱,抓紧盘炕和挖坑。

果园认真来管理,剪枝刮皮把土松。

牛驴骡马要加料,春耕春种如虎猛。

养鱼宜用废弃地,烧完砖瓦挖鱼坑,

结合积肥整鱼塘,塘深地壮鱼粮增,

水深才能养大鱼,上中下部鱼三层。

春雷响,万物长。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麦怕清明连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下雨烂谷箩。

雨水节,雨水代替雪。

雨水非降雨,还是降雪期。

春雨贵如油。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

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

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

麦田返浆,抓紧松耪。

顶凌麦划耪,增温又保墒。

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

麦润苗,桑润条。

种地别夸嘴,全凭肥和水。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低产变高产,水是第一关。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赶快把麦浇。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快把白茬浇。

水来蓄满塘,用时不慌张。

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

更多热门文章:

1.2015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雨水

2.2015年二十四节气谚语之雨水

3.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谚:雨水

4.有关雨水与农业的谚语

5.关于雨水节气的气象谚语(汇编)

6.关于雨水的农谚【二十四节气】

7.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谚语【汇总】

8.小学二年级雨水节气谚语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范文4

一、什么是学生的阅读感悟

所谓的阅读感悟,就是通过阅读书籍能联想到什么,有什么感悟,有什么启发,有什么联想。学生能否写出深刻、丰富、有文采的高水平作文,感悟能力是关键。

王国维曾说过:“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只有阅读的时候进去了,才有可能出得来。当我们读到“尽院了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便感悟到月亮的洁净、透明、润洁、光亮;当我们读到“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她也给洗得雪白”,就能感受到母亲的勤劳、认真、辛苦。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读得进去。

在阅读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感,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不仅知道沈从文笔下人物的清纯,知道林语堂的秋天,也知道戴望舒的雨巷那别样的滋味。

二、掌握知识与促进感悟的联系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注意四种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心理能力。学生作文的难点在于语言文字关,也就是如何把已有的生活、思想,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要提高感悟,学生必须具备一些相关的知识,如各种文体,各种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小说要素、描写方法,文章或段落的顺序、结构、思路、主次、详略等相关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当他有了阅读感悟想要倾诉时才不至于被卡。

促进学生感悟,除了具备相关知识,还要有写作冲动。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要我写”而应是学生自我的“我要写”,只要学生想写,想要抒发,那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空洞、无病,而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教师应营造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的氛围。比如组织春游回来,让学生阅读《游褒禅山记》再写作;学生有了参加夏令营十天未回家的经历,再让他读《背影》再写文章,定然会见感情真挚。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产生写作冲动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于社会实践,去观察体验社会。试想一个没有帮助过别人,也没有关怀过别人的学生,他不可能写出爱心类的文章。只要学生有了想写的念头,并能落实行动,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又一次得到促进。这一次次的促进,正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

三、丰富学生知识的途径

语文是个大课堂,它不是一潭死水,而应是一股清泉,永不枯竭。语文教学除传统课堂教学外,还应通过以下渠道让学生获取知识。

1.读书

为了充实学生的知识,扩大阅读面,突破课本局限,我们在课题落实中,对各阶段的阅读名著作了一个要求,如高一阅读《三国演义》《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高二阅读《论语通译》《孟子选读》等。除此之外,还让学生阅读其他经典著作,如莫言的《红高梁》、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其他如《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不论古今、不论体裁,只要是健康有益的书籍,都可让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也可阅读一些经典杂志,如《读者》《意林》《中外期刊文萃》《文摘精粹》,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2.欣赏优秀电视节目

如语言类的“曲苑杂坛”、相声小品,知识类的“百家讲坛”。也可看一些各地方台的专题,如清明节专题、教师节专题。观看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中秋节晚会,特别留意由有关语文研究专家参与编写的一此专题,既扩大了视野,也能品味别人的感悟,进而促进自我感悟。

3.注意积累

掌握丰富的材料是写作的根本。语言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要有意识地积累,形成自己心中的词典,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作文时才能随心所欲。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作摘抄,不局限于好词好句、精彩语段、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作文形式、表达手法,同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不论名著、美文佳作,只要有用皆可为我所用,这样学生写作时不再为无米下炊而发愁。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范文5

“苏杭熟,天下足”

春秋时期吴越一带已有较大的面积种植水稻。隋唐时期,水稻已有籼、粳、糯之别,早、中晚之分。1973年与1978年,考古学家在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两次发掘中,发现在第四文化层遗存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为考古史上所罕见。第一期发掘中,在十多个探坑广达400多平方米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的堆积层,有的厚度达1米以上,平均厚度40至50厘米,据测算,遗存总量达100吨左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稻秆泛绿,出土后很快就炭化了。

1979年,浙江文物考古所对嘉兴地区的石门罗家角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在实物遗存中,发现有人工栽培的粳米和籼米,还发现在夹炭陶的胎壁中,夹杂有大量的稻壳碎屑,经科学检验,证明7000多年前,这一带已有稻谷生产,而且稻壳碎屑已作为制陶的材料,足见其生产量之大。在一些出土的祭祀物品中,还发现许多物品都与稻作祭祀有关。

千百年来,水稻一直是江浙第一大农作物。唐人李翰在《嘉兴屯田政绩记》中说:“嘉禾穰,江淮为之康;嘉禾歉,江淮为之俭。”可见当时嘉兴地区的粮食生产在江淮一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隋唐时期,江南运河的贯通,使南北交往迅速发展,白居易笔下的江南运河两岸是“平河六百里,沃壤两三州”。

北宋时期,由两浙地区运往京师的漕粮仍不断增加,约占南粮北调总数的四分之一,宋朝初,就有“苏杭熟,天下足”之谚。陆游曾在《常州奔牛闸记》中记载:“方朝廷在故都,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尤为东南根柢,谚曰苏常熟,天下足!”苏常属江南著名五府,江南五府为苏州、松江、常州、嘉兴和湖州。

自宋高宗至宋孝宗时期(1127―1189),太湖地区兴修水利,在昆山、常熟以北,开河口导湖水入江海。孝宗时,于太湖出口处,设置闸门调节水量。滨湖低田,高筑圩岸,以御风涛。由于水利浚通,排除了严重水灾,使低田与高田尽得灌溉。加上此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民精耕细作,“耕无废圩(墟),刈(收割)无遗垄”,使用最新农具“连枷”脱粒,遂使这一带成为南宋农业高产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上田亩产达五六石。

浙北苏南地区历年水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四以上。水稻生产状况如何,对江南运河两岸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以一直隶属嘉兴的水稻重点产区桐乡为例,1976年至1985年,年均提供商品粮均在75000吨以上。清光绪《石门县志》卷三《中国帮会》有“嘉白第二总帮进京引见钦赐粮船有108只,调兑石门县每船兑粮1850石”的记载。

清初著名农学家张履祥在《补农书》中写道,桐乡、石门两县“米每亩三石”,“下路湖田,有亩收四、五石者”。这就说明,桐乡地区在明末清初,就有少数农户曾达到亩产365公斤,个别“下路湖田”遇上好年成,曾取得每亩428至535公斤的高产。

生活中留下的印记

地处太湖流域的江南地区,稻作栽培有数千年历史,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稻作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千百年来,江浙一带水稻品种以农家晚粳稻为主,晚粳品种,按壳色不同,可分为红稻、黄稻、青稻三类。红稻,有荔枝红、黑头红、老来红等,一般认为有耐涝、螟害轻的特点;黄稻,有金谷黄、堆谷种等;青稻,有田鸡青、太湖青、铁梗青。

丰富的水稻种类,更丰富了吴越稻作文化,江浙一带的人们的生活和稻作文化息息相关,水乡农民的民俗服饰通常包含着衣衫鞋,最典型的也是最平常的就是草鞋、蒲鞋和蓑衣等。

除了日常穿戴,千百年来,江浙一带,人们的住宅、养蚕都和稻作有关,以前打墙都是用泥土,混以砻糠或者切碎的稻草,称为“稳泥”,湿时韧干透且硬,屋顶用稻草结成扇状遮盖,能避风雨,且“冬暖夏凉”。

吴越稻作文化和民俗文化往往连在一起,如江南一首比较著名的歌谣《看灯》:

“元宵佳节闹洋洋,百样花灯挂满堂。东西南北人潮涌,男女老少看灯忙。看灯看到种田郎,干柴白米燥砻糠。看灯看到养蚕娘,龙蚕结茧细丝长。”

稻作文化和江南美食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由稻米演绎派生出来的食品品种繁多。浙北一带蚕乡,在饲养蚕的前夕,人们要用米粉和入南瓜,做成茧状小圆子,分以四邻。在养蚕季节,民间还有“望蚕讯”的习俗,其间要用米粉做成软糕,送到亲家门上。

还有如正月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草头圆子、甜麦塌饼,端午节的粽子等节俗饮食也浸润着稻作文化。而春节打年糕的习俗更是透着浓浓的江浙味道。每年的农历十二月,磨米粉打年糕是农家的头等大事,年糕做好,便成了农家进城走亲戚时最好的馈赠物品。除此外,还有如松糕、定胜糕、桔红糕也都是米粉制成的佳品,其中松糕、定胜糕往往是婚嫁乔迁、造桥筑房时表示庆贺的食物。

“稻神”的传说

在江浙一带,几千年来还有“稻神”的传说,每年春天播种前,民间盛行祭祀“稻神”――田公地母。下田插秧前,一些老人站在田埂上,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稻神护佑。

浙北地区流传的田公地母,就是伏羲和女娲,传说开天地后,伏羲和女娲专司播种,播种在水里的称田,播种在岸上的称地,田里长稻谷,地里长麦类。因是从南播往北,所以南面的熟得早,北面的熟得迟。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专门管理田地。民间传说,女娲补天,使得人间风调雨顺,并掌管着民间农耕,田地间丰收取决于地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民间崇拜地母似乎天经地义。浙北一带,过去城郊一般都建有“田公祠”,是一种比土地庙大不了多少的小庙宇,里面供奉着一男一女两尊神像,那就是“田公地母”,两尊神像都手持稻穗,正襟危坐。讲究一些的祠内,两尊神像面前还塑有鳌鱼,那是因为传说江浙一带是福地,土地由鳌鱼背着,如遇大旱,鳌鱼就下沉,如遇大水,鳌鱼就上浮,所以永远不会大旱大涝。

江浙一带流传一首《田公地母谣》:

“田公地母做人家,种田看蚕一团花。

田公耘田又播种,地母入田插禾秧……

一年四季不落闲,田公地母乐哈哈。”

每年秋天,田间稻谷收割完毕,人们就会到“田公祠”祭祀田公地母,以表达对稻神的感恩之情。稻神传说和稻作文化其实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我国各地,几乎都有“地母祠”或“后土娘娘祠”,人们都把其作为“产生万物至高无上的神灵”来崇拜。

人的一生,婚姻是最大的一桩喜事。在浙北乡间,人们办婚事也离不开稻作文化,通常是用一种叫“赞田蚕”的形式,赞田蚕又称为“盘米囤”,新人迎进门、拜过堂后,阿公阿婆端坐厅堂中央,由乐人师傅或喜娘指引新人围绕两位长辈盘旋,边盘边唱,意在祝福田蚕茂盛,其中就有“田公地母两边坐,田头地面来帮助”的唱词。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范文6

殷士儋的事迹还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出现过。在《狐嫁女》的故事中,有一位“殷天官”少有胆略,不怕鬼狐,深夜独住一个闹鬼的荒院,恰遇狐狸精在此嫁女,遂被邀参加婚礼并做了“狐夫妇”的傧相,最后在婚宴上偷藏了一只金酒杯作为持验同人的证据。故事中的“殷天官”就是殷士儋。可见殷士儋不但才高识广,而且有胆有识。

殷士儋于明嘉靖元年,出生在他死后所葬的村子里,当然那时村名不叫殷家林,而是叫吕王庄。自殷士儋葬在这里后,村民为纪念他,遂改了村名。殷士儋自幼聪颖过人,10岁便能吟诗作文,19岁还在弱冠之年即中举,26岁进士及第,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有机会在宫内书馆读书,从此踏入仕途。由于殷士儋才高识广,被嘉靖帝选为裕王太子(后来的明穆宗隆庆帝)的老师,在做老师期间“凡关君德治道,辄危言激论,王为动色”。裕王登基后擢殷士儋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隆庆二年拜礼部尚书。隆庆四年,转任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五年辞官归故里,筑庐于泺水之滨(即现在的万竹园),讲学著书,与当时济南名士边贡、李攀龙、许邦才交往甚深,经常诗文唱和,被人誉为“历下四诗人”。明神宗万历九年,殷士儋突发股疾病逝,归葬故里。皇帝赐其“金顶玉葬”,谥号“文庄”,并派严嵩主持为其筑墓修坟。

据《明史》记载,殷士儋墓占地约三十亩,筑汉白玉牌坊,墓区内遍植松柏。可以想见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经过了四百多年风吹雨淋的沧桑岁月,现在的殷士儋墓是什么样子呢?近日,我特意赶在2009年的清明节前,对它进行了一番探访。

巧得很,我所坐的86路公交车的司机就是殷家林村人,我想他也许正是我要探访的殷阁老的后人,然而他说他姓吕,村子里吕姓是大户,以前村名就叫吕王庄,而殷氏后人则只有二十多户。因殷阁老是名士,村遂以他为贵,改为殷家林。

在司机师傅的指点下,我在罗而村下了车,顺着加油站旁边的一条小路向北望山而去。殷家林村远离车水马龙的街道,也就远离了都市的喧嚣,显得静谧安然。穿过村子,眼前一片开阔,凤凰山的全貌便迎面而来。我正不知殷士儋墓的确切所在,过来几个小姑娘,上前问她们,她们指了指东边说,你是问阁老墓吧,它就在那棵最大的松柏树下,正在整修呢,我们刚从那里回来。想不到小姑娘不但对殷士儋非常熟悉,而且还能去瞻仰它,殷阁老在这里不寂寞!

顺着小姑娘手指的方向一路走去,的确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古柏,几个村人正在坟墓圈建高墙。听他们说这是文物部门为保护阁老墓出资整修,争取在清明节前建成开放,供人们拜祭。这当然是好事。

我从留出的大门进入,到了阁老墓跟前。经过了四百多年岁月洗礼,阁老墓保存相对完好,墓上耸立着一棵高大葱郁、冠如华盖的古柏,还是当初建坟时种植下的,默默地陪着阁老四百多年了。如今树干已盘根错结,青筋暴露,宛如苍虬,在坟墓上空守护着这片静土。我绕着墓转了一圈,坟墓方方正正,高约4米,四周的台基基本上完好如初,全部是用雕花的青石垒砌,显得庄重大气。果然是阁老之墓,规格自然不同一般。在坟墓的东侧有一条人工踩踏的路径,可以从这里上到坟顶。坟顶上也没有什么遗迹留存,只有丛生的杂草和荆棘。不过在坟墓的东南角,倒有一块残缺不全的石碑,上面刻着“殷士儋墓”四个大字,从下面的两行小字上可以知道这块碑是历城县人民政府于1979年所立。除此之外,再也看不到有关殷士儋的介绍。

这么壮观的一座墓怎么会没有一块像样的碑呢?这显得与这位阁老的身份极不相称。问在此修坟的村人,才知道这里原是有的,不但有碑,碑文还是皇帝敕命严嵩撰写的呢。墓前还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沿着石牌坊是一条一百多米长的神道,神道两旁还有石人、石马、石羊等雕像⋯⋯这才是我心目中阁老墓的气势。然而一场"破四旧"运动,让这里除了一座孤单的坟墓外一切都荡然无存。我在墓周到处寻找,也没有发现一点让人兴奋的遗迹。有一位姓李的村民告诉我,有人曾经在墓南边的桃林里见到过石马、石羊和一些残碑断柱,只是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循着村人指引的方向,我一路找去。然而看着这么一片大面积的桃林,想找到一两块我所要找的石头,我有些灰心。我挨个桃园找,既要躲汪汪叫的护园狗,还要避开用荆棘编成的屏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还真找到了一块石碑,它有3米多长、30厘米多厚,被村人垛的柴禾掩盖着,但上面辨不出任何文字。经向桃园的主人打听,这就是当初石牌坊上的构件。从这这块青石往上的一条小路,便是通往墓区的神道了,传说中的石马、石羊之类应该就在神道两旁,然而已无迹可寻。如果殷士儋墓从这里算起的话,方不辜负阁老的生前身后名,也才对得起皇帝钦赐的“金顶玉葬”待遇。

曾经否定一切历史的疯狂时代已成过为不堪回首的过去,阁老墓又引起了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重视,1979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的断碑便是那时所立。2007年又被定为山东省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而我这次的探访又意外得知,文物部门正在进行扩建整修。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殷士儋理应受到这样的重视,这倒不是因为他曾做过什么内阁大学士,而是因为他的诗,因为他是我们济南人。

In Dangjia, Shizhong District, Jinan City, there is village called Yinjialin Village (Village of the Yin’s Cemetery), which takes its name from the cemetery of Yin Shizhan―a famous great scholar minister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A story about Yin Shizhan is recorded in Strange Tales from the Make-Do Studio by Pu Songling. In a story entitled A Fox Is Getting Married, he tells us that once there was a brave young man named Yin Tianguan who was not afraid of ghosts. He alone lived in a courtyard haunted by ghosts during the night time and happened to come upon the wedding of a fox’s daughter. So he was invited to attend the wedding to act as the best man of the fox couple. At the wedding banquet, he stole a gold cup to prove that he had been at the wedding. Yin Tianguan in the story is Yin Shizhan, which is evidence he was not only knowledgeable, but also brave.

Yin Shizhan was born in 1522 at the village where he was later buried. At that time, the village was called Luwangzhuang instead of Yinjialin. After Yin Shizhan was buried here, the villagers changed the village to commemorate him. Yin Shizhan was clever in his childhood. At the age of 10, he could write poems and essays. At the age of 19, he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t the age of 26, he passed the Jinshi examination and was chosen as a schola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In 1571, he quit his official post and went back to his hometown. At the present-day Wanzhu Garden area of Baotu Spring Park, he used to deliver lectures and write books. At that time, Yin Shizhan, Bian Gong, Li Panlong and Xu Bangcai together were called “Four Poets of Lixia.” In 1581, he died of a serious illness and was buried at his home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