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历史复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历史复习

高一历史复习范文1

一、计划好时间:

从高三的9月初到明年3月初是高三一轮复习的黄金时间,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要紧扣课标和考试说明,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小专题。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第一轮复习是基础,一般被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

二、明确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高考历史史科《考试说明》(《考纲》)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及选拔性考试的特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突出了考查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着眼于考查“为什么”、“还有什么”,纯知识考查越来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准确把握考情、教情、学情,应深入钻研教材《大纲》和《考纲》,以此为复习的指导思想。

三、告诉学生熟读教材,记牢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最重要、最常用、最有学科特点的知识,它是学生高考致胜的关健,是二轮升华的前提。因此,学生必须“系统全面、扎实、准确”的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我们坚持“全、准、深、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课标》中规定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查很细致,细微处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记牢知识的方法很多:有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时间线索上的记忆、史实横向和纵向上的记忆、联系记忆、趣味记忆等。如复习西方的民主法制,可以把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和《》等放在一起来复习。

四、教会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一轮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基础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可能有能力的提升;只有构建起知识体系才能对知识点有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才能更全面的理解知识的内涵,把握住历史的发展线索。一轮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将每一个单元里的考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原因、经过结果、特点、影响等)然后将这些考点构成的线索串起来,再将这些线索中的考点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关于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等。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学生就会把所学的相关知识由点到线再到面构建起知识网络。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

构建知识体系固然是个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但是如果仅是为了体系而为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很多学生能够勾勒出历史事件之间的体系,但如果问到具体的内容就说不出来了,所以构建知识体系时要做到知识的全面和细致,不能使学生浮在表面上,必须深入下去。

五、学会用多元史观认识历史

新教材要求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来认识历史,这也是高考命题者的指导思想。所以,高三一轮复习中要使学生领会新的史观和理念,并用他们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如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这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六、在复习教材时,教师应注意挖掘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它既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等。如复习《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通过分析井田制的形成和瓦解的原因,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充分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再如通过分析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说明“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根除的”这一规律。

七、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历史观

学习历史必须构建起一些基本的历史观。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这样使学生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掌握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此外还应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如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生产力标准。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实践标准。③现象和本质;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

八、注重对历史概念的复习

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发现,对历史概念的考查较频繁,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它一般包括历史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内容、经过、结果、影响等。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近代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九、学会对比分析历史事件,揭示共性和规律。

许多历史现象存在着不同点和共同点。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同时,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证和共性规律。例如,通过对比分析英、美、法、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有关史实,既可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又能揭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共性特征和规律。

十、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高三一轮复习中,同级组的教师更应该统一思路。

十一、重视训练,培养答题能力

高三一轮复习中,还应该精选典好典型题目,加大对高考题型的训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1)选择题:选择题是高考得分的重要阵地。复习中我们主要是对丢分严重的最佳选择题、组合选择题和材料选择题进行专项突破。例如最佳选择题中,学生往往对“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直接与简接”等问题含糊不清,我们结合题目加以指导,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特点:例如:“根本原因”指的是“一种历史必然性”,而“主要原因”则是指“在某一时期共同起作用的多种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等等,搞清这些基本问题,学生做题的失误率便大大降低。

(2)材料题:我们指导学生解答材料问答题的三个基本步骤是①先看题后设问后看材料,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克服阅读盲目性,节省阅读时间。②分清层次,沙里淘金,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③强化地图、数据图表、文物图片材料训练。此类题从高考评分标准看,一般设置了“表面信息”“深层信息”两类高低要求不同的标准,这是体现能力要求的有力导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看到了什么”二是“反映了什么本质特征”。

高一历史复习范文2

多年的高三历史备考实践和对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研究,使我从中感悟到历史教学效果要想有进一步的突破,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所扬弃和创新。在具体的教学中,初步地探索出历史复习应该遵循“五个意识”即基础意识、主体意识、专题意识、世界意识和现代意识。以及后期复习的“三个一”现将具体作法介绍如下

“五个一”工程

一、盯紧历史根基,强化基础意识

考纲明确指出,高考应注重对学科“双基”的考查。各套试题中也都在验证着这一准则。坚持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容不得丝毫动摇的。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注重梳理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讲解清知识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做好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步。尤其是对学科的主干知识的落实更应该如此。在主干知识的密集区、易混易错的知识上,不仅要使学生理清知识线索,而且在各轮次的复习中都要及时地重锤猛敲,反复巩固和强化知识的记忆,有效地实践着“温故而知新”。

二、瞄准课改方向,凸现主体意识

学生的学科能力培养仅靠教师的讲解和灌输,进行被动的接受收效是甚微的。一言堂或学生参与力度很小的教学难以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已远不适应历史学科备考的需要,更是与课改方向背道而驰的。

三、坚持与时俱进,深化小专题意识

近年来的文综历史题,已经摒弃大而空的历史大专题教学,而板块式的小专题更适合高考备考的需要。今年的三套全国高考文综试卷涉及的历史小专题有:我国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国古代到近代主流思想演变、文化教育的发展、统一战线、文学发展演变、水利史、图书报刊等,小专题在历史选择题中明晰地凸现出来。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扎实地搞好历史学科的小专题复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到,将小专题渗透在高三的一轮复习中效果更佳。一轮复习在重“双基”的同时,应适当地跳出教材章节的布局,及时做好对同类属同性质知识的整合、归纳,构建起历史小专题。如中国古代史,复习到隋唐制度史时,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两汉的制度史做到前后联系、归纳。具体到隋唐选官制――科举制时,启发学生联想、归纳前面相关的选官知识,适时地归纳出夏商西周的世袭制、秦朝的皇帝任命制、两汉的察举制和皇帝征召、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的科举制,及时构建起一个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板块式“小专题”,理顺知识深化认识。

四、加强中外联系,渗透世界意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受教材编写的影响,认知水平的限制,不注意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若我们教师在平时复习中,忽视中外历史知识的适时联系,学生就难以做好历史知识跨空间的横向联系,学科内的综合也就无意识地狭隘为中国历史综合或世界历史综合,学科的综合也就大打折扣,这种做法也背离了高考的方向。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中国史要渗透世界史,学世界史要联系中国史。

尤其是从十四世纪明朝史开始,应把中国历史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观察,把中外历史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讲情、点明,努力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五、遵循以史为鉴,彰显现代意识

历史试题考查的视角非常新颖,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总体感觉与现实联系更加紧密。虽在一轮复习中不能过早的靠社会热点,但需要适当地给学生以点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热点意识,彰显现代意识。对于中国史要有区域观念有意识地联系社会热点:涉及到我国东北三省地区的历史知识,启发学生有意识地靠东北振兴;涉及到中部六省的历史知识,点拨学生联系中部崛起;涉及到沿海地区的历史知识,要影射对外开放;涉及到西部“10+2”的省份,要联系西部开发。

“三个一”工程

第一轮复习完整后进入二、三轮复习,此时对学生提出三个一工程

一、 每周要求学生必须看一本书:在此轮复习时,贯穿太多的练习,学生会没时间看书,感觉越做越差,越做越没信心,这时就需要学生调整好心态,认真梳理知识,将错题回归书本,在书本中找到正确的解答

二、 每周至少练一套文综题:这一做法是让学生通过练题提高自己的解答文综题的技巧,通过做题弥补自己看书的不足。

高一历史复习范文3

一、让教学目标成为贯穿每堂复习课的主线和灵魂

高效课堂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有最大的知识收获。在教师与学生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就不一样。因此,高三艺体特长生历史基础差,在制订教学预案时,应以历史主干系统基础知识为主。我校2014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用书是《导与论》,充分利用好这本复习用书总结学生历史课本是复习的主线。高效课堂的中心和根本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特别要强调第一轮历史复习非常容易提高成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复习的流程也要让学生清清楚楚:课前看课文、背诵高三第一轮复习用书《导与论》里的“主干系统知识”, 上课用15分钟默写“主干系统知识”,然后教师讲解“核心突破”“易错扫苗” 等知识点。这样让学生知道每天怎样来复习历史,了解复习的目标。高效课堂的灵魂就是让教学目标成为贯穿每堂课的主线和灵魂。

二、高效课堂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先进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要有先进教学模式,先进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理念,采用小组合作制教学,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可以组织小组竞赛,小组辩论,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课等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要有一两种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否则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校主要以高效课的教学方式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时刻体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高效课堂的重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高效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教师要做好讲授和互动相结合,既要讲授课本知识,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现代心理学研究: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例如,当遇到一道选择题时,先叫一名学生起来回答:他为什么选A?依据是什么?然后不同意的同学可以反问他,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从中组织引导,以课本上的知识为最终依据。

三、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高效课堂的教师需要有独特的个人教学魅力。教师语言组织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诙谐的语言,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呆板的课堂教学语言会令学生恹恹欲睡。教师语言组织的锤炼,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要长期地学习。课堂上只有四十五分钟,如何组织好这四十五分钟,需要教师课前备课,课堂上讲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知识背景,这种背景的形成需要教师平时多读书,多看电视新闻,多看历史人文类节目如国宝档案、百家讲坛,等等。在平时的阅读和看电视中,教师有了世界各地的新闻和各类知识的积累,才能在课堂上讲得出色,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有平时的积累积淀才能让课堂上的自己做到游刃有余,彰显个人教学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使教者乐道,让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展现其魅力。例如,讲到唐朝的官邸制时,众所周知日本学习了我国唐朝的官邸制并沿用至今。结合之前新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向中央上报“中国特色官邸制研究”。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高效课堂需要教师的各种素质素养的不断积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那教师所读的这一切就是教师学习的智力背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研究教材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前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上课时的桥梁,教师要教的内容和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理解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研究教材要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法、研究学情、重点、难点。教师教法要多样化,语言生动、有趣、时尚,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学生的思维才有发挥,对历史课才有了兴趣。每天坚持看历史方面的书,才能有自己的智力背景,在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深得学生的喜爱,阅读是提升教学水平和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想做好教师,要先做好自己,随时准备着自己的课。历史教师需要有历史的专业知识、需要有唯物史观的观点、需要有能用现代语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方面知识的取得需要教师平时的阅读和积累。高中历史教师要把历史用现代语境表达出来,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可以用一些网络语言、新名词、新理念,让学生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下苦功夫,才能把历史课上得有滋有味,学生才能有兴趣学习历史课。

四、加强检测,及时评价,巩固提高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思维为主攻”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四为主”原则。巩固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鉴别历史经验和教训在现实中的作用。高三艺术体育特长生课后时间要练习特长专业,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所学知识,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对基础知识的练习。而课后练习,就是背历史主干知识,生生互相检查、互相背诵。

五、养成反思习惯,不断自我完善

要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还要养成反思的习惯,不仅课后要反思,课前备课也要反思。一方面要从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课后静心地想一想:这节课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原因在哪儿?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让自己的专业素养快速成长。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养成反思习惯。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是教师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指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尤其是每次周考、月考后都要进行认真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高一历史复习范文4

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讲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图

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范围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

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读数值范围,判断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 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 海拔在1000m以上,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3)读弯曲状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局部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殊情况,规律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洼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可以相等,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也可以递变;任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重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

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再进行相减或(n-1)-d

(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

其相对高度(n-1)-d≤H

(3)计算陡崖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

3、根据等高线判断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1)河流流向的判断:

①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②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结合地形特征判断气候特征及差异: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上升1000m,气温下降60C;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4、根据等高线判断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1)选点:水库大坝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库区多选在“口袋型”的洼地或小盆地区;露营地应在等高线较稀疏的坡地或高地,避免靠近河流,避开谷地和陡崖,以避免洪水、泥石流和滑坡。

(2)选线:公路、铁路修建多沿等高线延伸,即与等高线平行,尽量少穿越等高线。“之”字形道路是为了降低坡度。引水线应尽可能从地势高处引向地势低处,使水自流。

(3)选面: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三、地形特征的表述

地形特征:一般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地形区分布三方面表述。

满分术语:地形以--为主;主要分布在--;地势--高--低;地形崎岖或平坦;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广布等。(地势高低可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判断或根据河流流向判断)。

第二讲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的特殊性——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1、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

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二、航天基地的区位条件分析:(评价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角度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有利于发射和跟踪,如我国西北地区的酒泉发射基地。

2、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如海南文昌发射基地。

3、地势因素:地势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4、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5、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

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6、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航天装备运输。

7、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三、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描述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

(1)全球的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我国的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我国太阳辐射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包括纬度、昼长、地势和天气四大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②昼长因素:白昼越长,则日照时数越多,获得太阳辐射越多;

③地势因素: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获得太阳辐射多;

④天气因素:晴天,云层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获得太阳辐射多。

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五、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扰动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极地高空出现“极光”现象;影响气候(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第三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东经度数增大或西经度数减小的方向就是地球的自转方向)。

2、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除两极外,其余都相等,约为150/小时。

②影响线速度大小的因素:纬度和海拔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海拔越低,线速度越小;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赤道线速度为1670km/h,南北纬300为1447km/h,南北纬600是赤道的一半,为837 km/h,由此可判断高、中、低纬。

二、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

(1)同经度同地方时,不同经度不同地方时。经度每隔150地方时差1小时,10差4分钟。

(2)光照图中已知地方时的确定: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2、区时的计算

(1)时区计算:某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2)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

(3)世界时:即0(中)时区的区时,也是00经线的地方时,又叫国际标准时。

3、地球上日期的变更

找1800经线和0时经线,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0经线为新的一天,其余为旧的一天。

三、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

1、晨昏线的判读:顺着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由夜进入昼的是晨线。

2、晨昏线的主要特征:

(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一个过地心的大圆。

(2)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

(3)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为春分(3月21日)或秋分(9月23日);与极圈相切,为夏至或冬至。

夏至(6月22日)的判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冬至(12月22日)的判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5)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解题时知道晨昏线,一定要绘出夜半球。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即地转偏向力)

(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北右南左)

(2)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偏,则右岸侵蚀严重,左岸堆积明显。南半球反之。河流向哪岸偏,则哪岸侵蚀。

第四讲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2、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1近快,7远慢)

3、黄赤交角

①大小: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大小为23.5°(23026,)。

②意义: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③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①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日变化: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地方时为12时。

(2)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①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②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受太阳直射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半球,则纬度差为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不同半球,则纬度差为两点纬度相加。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 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 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房屋朝北。

③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 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①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于赤道处,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5°N,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有: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从北极圈到南极圈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等长。

③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5°S,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有: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从北极圈到南极圈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等长。

④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向南移动,则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3、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与极圈之间,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4、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日出、日落方位的对应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则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5、昼夜长短的计算:

常规计算:根据昼弧或夜弧所占比例计算或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规律计算:同一纬线上各地昼长相等;北半球某度数纬线上的昼长=南半球同度数纬线上的夜长。

高一历史复习范文5

一、深刻理解知识点,形成知识的结构化

中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在新授课上是不要求深刻理解的。如卤素单质,碱金属单质的熔、沸点的递变规律,因为初学时学生没有关于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的知识基础,不可能深刻理解其实质,知识的结构化不强,理解得不深入、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让学生的认知有超前意识,要有预计和对策,以便在教学中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继而在总复习时使学生认知的角度能循序渐进地发生变化,整体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这时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深刻理解这些规律,把知识转化成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能力。

二、全面理解知识点,形成知识的网络化

中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高一、高二、高三教材上都有相关内容,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是由低到高的,是遵循着“螺旋式上升”规律分散编排的,总复习时,必须对其进行整理,使其网络化。对于这一方面有很多较难理解的概念,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思维障碍,疏通学生的思维。为此,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特点,揭示概念的内涵,洞察概念的外延,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如《物质的量》的复习,应紧抓“物质的量”是核心、是桥梁的作用,构建出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气体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转化关系,加强知识间的转化关系,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得出解题的一般方法和常见思路。可见构建网络化的知识是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以知识为载体,思维训练为核心,形成知识的程序化

总复习前,学生头脑中知识相对混乱、零碎,很难成一体系。如同满地都是铜钱,缺少能把铜钱串起来的线。因而,总复习在立足于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分析学生思维活性,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中主体作用。如氯气的复习,不仅让学生构建出氯气与金属(Cu、Fe、Na)、突出氯气具有以上性质的主要原因,即氯气原子的结构体现出氯气的强氧化性,使学生复习无机化合物知识时建立特有的程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鉴别、用途、存在、保存等这条知识线(有形的),同时还可在高三化学总复习中如何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途径。

1.站在新的高度上设计、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内化。

总复习时,由于很多基础知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再重复讲解已意义不大。因而,必须采用“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会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交往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所以在复习时必须站在新的高度上设计,提出新的问题,用问题组织复习教学,是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的理想途径,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思维的集中,提高课堂和学习效率。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水平,没有结合遇到的新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课堂上,我就设计如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凡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新物质生成。②凡有化学键的形成或破坏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凡是没有化学键的形成或破坏的一定是物理变化。③蒸发、升华等变化都是物理变化。④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不包含化学变化。⑤HCl、NaCl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概念加深了认识,不再简单地以“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加强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学习,内化成学生的分析能力。

2.编制、使用“学案”,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案”也叫“导学提纲”,是教师所设计问题的具体化、明细化、条理化,相当于总复习时的学生材料,在课堂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作用,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增加课堂学习的强度和容量,课后可以辅导学生自学。例如:《氯气》一节的总复习学案可做如下设计:①写出氯原子、氯分子、氯离子的结构简图,比较其活泼性。若一个氯原子与一个溴原子相遇,可能出现的结果?②回忆氯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指出为什么主要以这种状态存在。根据化学原理,怎样才能制得氯气?通常实验室制取氯气利用哪个反应?采用怎样的装置?操作中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③氯气最突出的化学性质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④在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工业上制取漂白粉的反应中,氯气是否表现了它的强氧化性?为什么?⑤根据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思考、讨论、总结氯气的用途。⑥次氯酸的结构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突出的化学性质?这些性质有何应用?参照氯气与水的反应情况,ICl跟水反应的最初反应物是什么?学生依据这个学案,不仅可以使有关氯气的基本知识网络化,而且能从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等多角度对氯气的性质形成深刻的理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可以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期间学生通过发言、板书等多种形式完成内容学习,教师仅起点拨引导作用。

3.加强实验的深层次教学,以设计综合实验为纽带。

有效地把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综合实验设计是一种高效的手段,也是高考的需要。如氯水成分的讨论(氯水存在多种微粒,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物质鉴别的规律结合起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见,高三复习阶段,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程度,都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时机,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高一历史复习范文6

很荣幸,医院的老师愿意接纳我这个仅有一年学习基础的护理系学生,因为我所学的专业为助产,护理部主任便将我安排到门诊部妇产科见习。我非常清楚的记得,当我踏入孕检室的那一刻,办公室所有老师向我展现的那温和的笑容,让我内心的胆怯瞬间化为云烟,也让我感受到妇产科为孕妇们营造的那种氛围是那么的温馨。

见习的第一天,我便看见了她们的工作生活,工作时认真严谨的态度,闲暇时和谐轻松的气氛。医生护士们都很友善,对待孕妇和病人也非常细心。在手术室中,我就看到了医生和护士在做手术的时候,为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而与患者聊天,让我想起了礼仪课上,老师为我们讲授的护患沟通的重要性,亲眼所见的时候,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护患沟通对医护工作产生的巨大作用。

当天下午,我就在手术台旁边观看医生做了四个小手术,有两个是子宫输卵管通液术,另两个是人工流产手术,医生一边做手术,一边向我讲述手术的步骤,告诉我手术所用的工具,让我知道该手术的原理和作用,虽然在手术室里站了一个多小时有点累,但也让我受益匪浅。可是让我感到惭愧的是,在护士老师做术前护理并告诉我术前护理的注意事项时,向我提问何为“三查七对”,我却一时紧张答不上来,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基础知识还并不牢固,自己还需要不断巩固,才能让自己表现更出色,将未来的工作做得更好。

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在观察了老师们做过几次电力子宫颈口环切术后,陈老师给了我一个亲身体会的机会,让我帮助她为病人做该项手术。虽然我也只是在旁边打一下下手,帮老师拿一点东西,但我还是很高兴老师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因为在旁边帮忙时能看到、学到的东西,远比只是在旁边安静的观察时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只有实践过了,才能给自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门诊部妇产科,我不仅观看了医生的问诊过程,知道了问诊的各项程序,还学会了帮助老师们发放免费的叶酸,并且也懂得了叶酸能够预防胎儿神经管疾病导致畸形的作用。医院免费为孕妇们发放叶酸,不仅体现了医院的仁性化,还为国家的优生政策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其实在妇产科见习期间,最让我高兴的还是在孕检室里学会了产前检查的基本步骤,也学会了如何测定生命体征之一——血压。最初来到孕检室时,我只能站在旁边看老师们为孕妇做产前检查和胎心监测。称体重、测血压、量宫高腹围、摸胎位、听胎心音,就这样一项一项的重复着,但我站在一旁并不敢动手。也许是老师看到了我那渴望的眼神,便开始教我如何使用测压计,帮助她称体重、测血压。我很开心,因为我可以动手操作了,虽然只是简单的操作,但对于我这个初到医院者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更让我高兴的是,在我对工作逐渐熟悉后,聂老师开始教我如何摸胎位,开始我并不熟悉,因为没有手感,所以无法判断胎儿的背部、肢体与头部的位置。聂老师一直鼓励着我,并没有因为我的笨拙而批评我,而是很耐心的告诉我摸胎位的四个步骤,如何凭借手摸的感觉判断胎儿的,并且鼓励我多动手,才能更好的找到手感,让自己掌握胎位异常与否的知识,为自己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