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原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愚公移山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网络资源

整合利用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多媒体网络教学以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等优势使语文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发现、获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创造信息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了当务之急。

一、听说教学

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体现在文字的可以记载和流传,更体现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但传统教学中“听”和“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新课程标准对于听有“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①等要求;对于说话,有“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不离话题”②、“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③等6条要求。网络资源的广泛和丰富让语文的听说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

1. 教学时空:从有限到无限

听说教学有必要传授有关知识方法、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模仿和锻炼实践的机会。模仿,教师要起到好示范作用。实践,我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演讲,初一时重视讲故事,如自我介绍,介绍家庭、亲戚、朋友、爱好、兴趣或讲述童话、幻想故事等;初二介绍一些说明事理性的文章,如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介绍科普知识等;适当开展辩论会,围绕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如“排名次好不好”、“做班干部好不好”等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过去由于条件有限,可供学生模仿、借鉴的听说材料不多,但现在网络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介绍听说的有关知识时,鼓励学生参考“说网”(shuo365.com)的相关资料,掌握演讲的技巧和讲话稿的写法等。指导学生朗诵,网络给我们提供广阔的天地,突破过去录音带的单调局面。“声音”(5d5y.com)“文音画”(humanism.cn/index.html)“中华朗诵网”(yinhuashisong.com/dvbbs/index.asp)等网站提供了大量关于朗诵的知识,有朗诵材料、有图文并茂的动画朗诵,优美的意境和深情的朗诵结合,学生自然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顺德,大部分学生还是讲方言较多,课堂上,挑选比较精美的诗歌、散文朗诵让学生欣赏,课后鼓励学生自己欣赏和练习。

2.教学方式:从单调到生动

学校课室已经有了多媒体平台和网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听说的训练和考查都可以多样化,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看图说话,情景说话,观察对话,操作介绍等。

二.阅读教学

1.情景交融,多感官感知

网络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恰当运用可缓解过去阅读教学的单调性。如“中学语文资源站”(ht88.com/)、“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ruiwen.com/),还有常用的“k12”、“三槐居”等都用很多图文、影像并茂的资料。

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例如,在教《紫藤罗瀑布》时,播放乐曲《清晨》做背景音乐,导入新课,我们仿佛听到了鸟鸣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微风舞动的声音,感受到了温馨、优美、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声音的精华。这种恬静、美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再次播放乐曲,师生配合了进行配乐朗诵,再现语文文字的本色,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对作品个性化理解、感悟和再创造。

再如教《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超然物外的才情与达观的个性,展现无遗。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字,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④音乐是抽象性艺术,学生欣赏时能产生一系列的记忆、观察、分析、和判断等心智活动。所以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一个被胡仔赞为“中获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发”的意境,也就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2.图文并茂,大信息解读

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必须迎接三个挑战,即: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空间;成几何级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的理解能力。计算机给阅读带来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譬如我们想研究鲁迅,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只需要键入“鲁迅”或者“鲁迅评论”等关键词,瞬间就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课文只是一类文本或者文体的提示,如果学习只局限于教材的解读,势必导致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像缺乏活水之池,毫不生机。网络为阅读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几乎每种文体或者话题有无数相关的文章和观点,多方面借鉴、比较才学有所获,才能学会思考。如教《敬业和乐业》时,学生利用网络合作找了很多关于敬业和乐业的名言谚语、成语和古今中外的故事,学生从中自然体会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老师不需再罗嗦教学中的观点,学生都能够头头是道而且有根有据的讲述。《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文章利用网络资源大可如此。再如在《鸟的专题》的教学中,网络给我们提供许多关于鸟的各类问题的文章,关于鸟的知识,还有图片、声音、记录片等。丰富的材料给我们学习带来便利,只要适当、适量的使用,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的。

三、写作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给我们几点启示: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查找有用的资料,2.写作要有新鲜的血液,学会利用网络中贴近社会和现实的内容。3.重视交流,让学生明白写作文的最终意图,作文是一种与别人交流的媒介,是一种沟通思想的手段,要真实的表白自己的感情,与别人去进行思想的交锋,辩明道理。

平时的写作教学,除了常规的基本问题知识的介绍和训练,我更多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具体指导学生多参考,多交流,多发表,因此介绍几个适合他们的网站,如:“易动网络写作平台-写吧”(writebar.com)、“作文岛”(zuowendao.com)袁志勇作文网校(cycnet.com.cn/y_school/)等,这些网站有范文,有评改,有理论,也有交流对话新观点和话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除了专业性强和针对性强的网站可以学习外,给学生介绍几个综合网站,每个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去参与建设,不要贪多,经常去几个就可以了,比如“三槐居”(3hj.cn/)“秋雁南回”(qiuy.com/gdwenxue/)等。

作文的评改方式可以借助网络,可以让学生直接把写好的文章通过邮箱发给老师,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写好就交。老师修改后马上返回,老师可以集中较好的文章,展现给全体学生,以供交流。同时鼓励学会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到网络上,让其他同学、老师,甚至一些文学爱好者加以评论,很有裨益。陈钟樑认为“网络能有效的搞好作文,因为它让学生觉得作文不再有受逼迫的感觉”。⑤网络有助于作文平等交流。我利用学校的网络建立一个可供交流的板块,老师和学生一起建设,一起进步。

四、网络教学

网络的介入,使学习的主体变成学生,为了避免学生上网的盲目性,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要结社实际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适于网络交际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利用网络资源,有必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

1.鼓励学生写作中运用“电脑”语言。

传统的写作是以文字表述为主,而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了电子文本中,除文字之外,符号、声音及二维动画,都成了构成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大室"中,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表情达意,眉目传情。这种“脸谱”简洁、含蓄、形象、幽默,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我在学校的网页中有学生自编的刊物“二楼风景”就很好体现了这个特点。

2.善于提炼“关键词”

传统文章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本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意,则需要把每个句子或段落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块,并使之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妥点,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尤其重要的是,对每篇文章乃至章节都应选择最适当的“关键词”来概括其内容,以便给读者提供迅速解决的检索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章纳入信息社会中巨大的“文意数据库”。人适应电子文本的这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提示性词语的锤炼,着力于言语信息筛选、鉴别的教学。如“用三个形容词准确描述你自己,并连词成段”可提供一个练习范例。

3.善于掌握学习利器

网络有很多软件和工具非常实用,只要利用妥当,会事半功倍。关于语文的就如“中华诗词”、“智能成语词典”、“中华灯谜”“成语大全”“文状元宝典”、“诗词快车”“遣词魔典”“中华成语掌中宝” 、“烟雨阁诗词库” 等,这些软件的优点在于集成性强,查阅方便。比如“中华诗词”几乎集中了中国的诗词,而且查阅方式多,可按作者、题目、关键字等来查找需要的诗词。

网络和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我们语文老师增强了教改的信心和勇气,只要运用得当,网络资源将给语文教学开创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①②③摘自《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2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激发兴趣;鼓励质疑;大胆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近几年中考的压力,教师的着眼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学生不能深入地探究问题,致使学生认识肤浅,缺乏创新精神,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语文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不断努力,积极创新的基础。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经常恰当地选择一些有趣的歌曲,来营造活跃生动的课堂氛围,又能使学生产生轻松自如的心理,为学生愉悦地去探索、去创造奠定基础。例如:我在教《愚公移山》这一课时,选取了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歌曲《愚公移山》:

……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

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歌曲中说“愚公移山”的故事既是“奇闻”、“笑谈”,又不是“奇闻”、“笑谈”,是否矛盾?要求学生结合古文内容简述理由。问题激发了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又结合歌词很快领悟到结果:这样说并不矛盾。说它是“奇谈”“笑闻”,指的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说的。一是光凭愚公一家人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把太行山、王屋山移走的;另外,文章最后说天帝派山神移走了两座山,这是古代神话,现实中也不存在。说它不是“奇谈”“笑闻”,因为愚公那种为了理想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并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这样,既为新课的学习铺路搭桥,又使学生在怡然自得中大胆创新,获得新知。

二、鼓励大胆质疑,促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创新是学生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对于学生而言,每堂课都存在着本人认知领域的新发现,因此,在这个发现过程中,就潜伏着创新的可能,而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

我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引导、鼓励学生主动理解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首先,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分别出示了人教版与苏教版为《最后一课》配置的插图,说:“这是不同版本教材为《最后一课》配置的插图,对文学作品插图的最主要要求是忠实于原文。请评议这两幅插图是否忠实于原文。”很快就有学生发现这两幅插图中的韩麦尔先生都没戴帽子,认为这与课文的内容不相符,他们说,在最后一课,在刻骨铭心的时刻,“戴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是作者给韩麦尔先生安排的细节,从中表现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插图的作者一粗心没有看出作者的艺术匠心,插图中没画这顶帽子,这样,就没把课文所描写的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的情态准确地表现出来,这是插图的一个失误。

接着,我让学生把两幅插图进行比较,看这两幅插图所反映的情景在课文中是怎么描述的,哪一幅更忠实于原文。很快有学生指出,第一幅图反映的情景是:“‘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第二幅图反映的情景是:“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同学们认为,相比之下,第二幅图比第一幅图更忠实于原文。因为当韩麦尔先生说“我的朋友们啊!我——我——”时,黑板上并没有“法兰西万岁”的字样,而第一幅插图中却有这些字。第二幅插图中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突出了“最后一课”的含义,虽然它没有正面描绘韩麦尔先生的脸部表情,但它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堂课,我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进行比照,发现插图的失误之处,并让学生在揣摩文本的基础上设计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符合新课程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要求。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3

关键词:困惑;成语学习;阅读

成语是中华文化沉淀了几千年的结晶。苏教版教材每个练习中都会安排一定量的成语,学生学习这些成语时,很多时候对成语的了解也只是星星点点。本文就如何恰当地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将学习成语和推进阅读有效结合,让学生爱上成语的同时,爱上阅读进行探讨。

一、当下成语教学的困惑

1.成语的死记硬背

读背成语,是教材的一大特色。部分老师在学生读准成语之后,让学生自己背诵,反复抄写。显然成语背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和大抄写量的练习。这样的记诵,怎能让成语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储备呢?

2.成语的单调解读

当下学生对成语积累较少,运用不灵活,其主要原因是对成语单调地解读。老师们时常是读准成语之后,便问学生:你读懂了哪个成语?众说纷纭。成语都理解了,现在你们自己读读背背吧。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是单调、粗浅的,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成语的过分强调

练习中的成语有的和单元的某篇课文有关,有的单独成一系列,或描写某类景物,或描写某类人物……这样的组合方式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容易导致成语教学过分强调主题。老师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学生直接引向相应主题,这样也会导致孩子并不能理解成语的内涵。

二、基于推进阅读的成语教学

要教好现今以阅读为核心的语文课程,除了要利用好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来促进学生阅读外,还要利用好教材一切可利用资源,有效的成语学习可推进阅读。

1.抓准突破口,步步推进阅读

课堂上,学生要做到理解其义,而拓宽对成语的认知后,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练习中的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它们不但各自相关,而且和一些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给教师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我们的课堂需“寻趣而教”,在情趣性萌发、情感熏陶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情绪才容易调控,对成语的学习也容易投入。抓准突破口,拉近成语与阅读的距离,学生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1)以读为本,追溯根源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和科学有序的读书方式,让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才能读有所得。如,学习“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时,部分孩子读过了“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孩子在课堂上讲述自己读过的故事,了解成语的来源。

(2)创设情境,再现历史

每个成语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主旨、不同的情感,它们或来源于古代神话,或来源于历史事件,或来源于经典诗词……在课堂上再现历史情境,变远离生活为贴近生活,让学生参与体验,定会好奇成语的来源,也会促其自主阅读。如课上请这些读过成语故事的学生表演读过的成语故事,没读过的学生自然对故事内容有所了解。

(3)学习原文,深入阅读

学生有了自主阅读的需求,就会从多种渠道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我们适时地推荐阅读材料,这样能够更有人情味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内需问题,调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满足他们自身的阅读需要,让学生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如当全班学生对成语故事都有所了解后,再阅读成语故事的原文,他们会投入地去阅读成语故事。

2.选准训练点,环环相扣阅读

(1)丰富内涵,立体阅读

将成语与事迹相对应,学生会主动阅读成语的故事,再由一个故事,拓展到其他与成语相关的故事,这样将成语立体化,用一个又一个故事来强化对成语的理解。如苏教版四下有篇课文描写了叶欣这位白衣天使舍生忘死的高尚品德。教学“舍生忘死”时,联系课文学生已理解成语意思,可这个成语事实上讲的是薛仁贵学成十八般武艺想投军报国,父母鼓励他为国要舍死忘生,可以引出这个原文的阅读,再补充阅读其他人物舍生忘死的故事,丰富对成语的理解。

(2)发现关联,互动阅读

练习中的成语都以组合的形式呈现,学习成语时可以搭建成语间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发现成语间的联系,从而实现由单个成语的学习推及到这类成语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整合资源,多元阅读

通过画面能让学生感受到有些成语描写的具体事物、事件,通过表演会让学生感受到有些成语具体的意境,通过观看视频能让学生感受到有些成语具体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故事。如练习关于孙悟空的成语,我将运用讲故事、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而获得“齐天大圣”的美誉,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不避艰险”“明察秋毫”降妖除魔的事迹,让学生懂得从不同的途径去理解成语。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肯多钻研、多思考,就会有更多教学成语的方法,将学习成语和推进阅读相结合,不仅丰富学生的积累,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257-01

摘要:文言文的特点和新时代教育要求,决定了文言文的教学,即是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能够借鉴民族文化的精旋,并学会评价文化的良芬。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尝试 启发创造原则,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焕发生机。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目的;三个环节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教改的研究十分乏力。与现代文阅读、作文、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研究呈繁荣景象相比,文言文教学、教改更是需要增强它的广泛研究的力度,以促进它的繁荣,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文言文教学目的的定位应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熏陶的目的: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认识我们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第二,借鉴的目的:即古为今用。在教学中学习古人的优良品质:如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精神,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豁达宽容、襟怀坦白的人生态度等;以及学习古人的文章写作技巧及推敲词语的技巧。第三,评价的目的:它的实际意义是培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而评价过程便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评价的结果则利于我们客观正确地认识历史,认识世界。

在此教学目的基础上,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注意三个环节:

一、把握好古文教学的正确方向

在引导和点拔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引发一番,不得要领;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放得开,又要收得紧。要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就应当好“舵手”的角色。例如:在教《愚公移山》时,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们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二、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注意引导、督促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使他们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真的不太难。

1.注重方法,授人于。巩固积累文言词语。文言词语学习是文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学习学习离不开文言词语。学生不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阅读、翻译都无法顺利进行。首先,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识记一定文言词语,每学完一单元后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文言词语汇总表,举行文言词语背写大赛,看谁能熟练地写出这些文言词语意思,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并自觉扩大自己的文言词语量。这样长期坚持,所有学生的文言词语量都有了增加。学习文言文,碰到最多的是实词。其次,是整理归类。对每篇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都必须整理归纳,但对每课的整理归纳不局限于本篇,既要结合以前学过的意义,又要随着新课的学习不断地丰富。并要求学生运用表格的形式,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成语、名句及虚词等进行归纳整理。我们要教给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的多,记得有意思。

2.善于引导学生“读”,培养语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范读,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明确字音,把握节奏,感悟文句之美和作者的情感。二是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常用词语,体会妙处,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三是品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四是美读,引导学生了解文言的特点,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点也不假。初中课文所录的文言中大部分录妙语连珠,琅琅上口,易于成诵。从学生心理角度观察,熟读成诵,是使记忆由识记至保持,并且能较长时间再认与重现的方法之一。《论语十则》、《孟子二章》、《马说》等文章篇幅较短,语意明了,有很强的韵律感,采用此法,学生成诵,其理自明。类似《爱莲说》《陋室铭》等篇寓含着深远的人生哲理,采用此法,让学生在记忆基础上不断的“反刍”。俗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的收获在不断诵读中发掘出来,使学生不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于中。文言文教学有其特殊性,通文意到推究文理,最后实现对意境的体会,“读”只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类。“发之于口,出之于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学习,提高表达水平,而且还可能促进学生理解、想象和联想能力的提高。

三、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是否真懂

如果不懂,或是半懂,那么,只要一翻译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问题暴露出来了,或是词义没弄清楚,或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荀子:“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阻碍,遇到疑惑,经过思考,经过老师的指点,得到了解决,记忆也就更深了。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还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有些句子可能已经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但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出来,除了因为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还不够准确、清晰之外,现代汉语的语汇不够丰富、文字表达能力不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5

关键词:遗址公园;开发;保护;惠民

一.遗址公园的定义

遗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史迹的主体,也最能体现我国文物古迹特色和优势。保护遗址并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遗址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制止对遗址的人为损伤和破坏,减轻或延缓自然力量的影响,使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真实长久的传递下去;利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遗址价值,更有效的保护遗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遗址保护逐渐遭遇到新的压力,突出表现在:与城市隔离的保护,使遗址处于一种边缘。随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加之生态理念的介入,使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遗址的可持续性发展”。从理念上将遗址保护与城市设计相结合,使历史景观焕发活力。因为画地为牢只会让历史景观逐渐沦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鸡肋,积极而科学地创新不仅可以重新协调现存的不合理因素,更可以让古老的景观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手段上讲是结合遗址的周围地段,利用自然的和人文的景观资源,运用现代园林设计手法来进行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遗址公园的建设,目的既是“遗址的”,又是“公园的”,即利用遗址这一珍贵历史文物资源而规划设计的,将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创新等一系列手法,对历史的人文资源进行重新整和、再生,即充分挖掘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城市文脉的延续性,又满足现代文化生活的需要,体现新时代的景观设计思路。一般是通过下面两种方法使遗址景观得以充分展现:

A. 把遗址及历史地段作为新的城市景观创造的文脉,在城市设计中予以充分的“尊重”,是新的建设在城市尺度的层面上对历史环境有所呼应,并实现渐进式的发展。虽然这种新的文脉特征与原来的“遗址”相比,那种原汁原味会逐渐变淡,但这也正好直接促进了一种新的“公园”形式的产生,而且是与原有的城市特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B. 把遗址及历史地段所构成的形态特征作为新的城市景观创造的景观资源,经过转化“借用”进新的设计中去,在城市和建筑尺度的层面上实现历史景观的渐进式发展。

总而言之,在遗址景观保护和创新的过程中,历史保护和景观创新存在于互为补充的关系中,追求历史环境保护与渐进式景观创新的相互约束和相互交托。

二.唐城墙遗址公园开发与保护现状

西安的唐城墙遗址公园就是采用了前述第一种方式,对唐城墙遗址进行开发保护,本文即是试图对其开发保护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西安市的旅游经济有所建言。

西安唐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大唐不夜城南500米,位于雁南二路和雁南三路东西向平行的两条城市道路之间,是唐代长安城的南城墙所在地。东西全长3600米,宽100米,占地540亩,由建筑大师张锦秋担纲设计,和曲江池遗址公园同为曲江新区2008年斥资40亿元打造六大遗址公园中的两大项目,西安市政府‘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唐城墙遗址公园建在古唐城墙外郭遗址之上,以“市民、自然、休闲、健康、艺术、享受”为主,充分体现服务市民和艺术享受的理念。以书法雕塑、园林景观为表现手段,以唐诗人物和唐诗意境展示为主题,是集诗歌、哲学、美学体验、生态园林为一体的休闲文化长廊。唐城墙遗址公园八个分区以初唐到盛唐的唐诗为主线,并延伸融会到造园意境和景观设计等方面。唐城墙遗址公园总投资约5亿元。它融会古今,宛如一条绿色长廊延伸在曲江的东南方,体现了古遗址上西安人的现代生活,扑面而来的是古韵新风尚、人居新观念的崭新理念,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解读和传播,在这里,人文和谐的生态宜居区正在形成!这既是推动历史文化进入市民生活的创新形式,也是对历史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有益探索。

在唐城墙遗址公园的修建中,重点表现了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框架,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再现了城墙、城壕、城门、里坊、坊墙、城市街道等要素。公园以城墙遗址为界,充分利用现有树种,通过不同的绿化、铺砌等技术手法将公园划分为‘城内’和‘城外’不同区域,从外至内,层次鲜明地表现了护城河、城墙、顺城路和里坊等空间要素,同时藉助雕塑,图文并茂地展示出唐朝在科技、文化、贸易、国际交流、城市建设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愚公移山原文范文6

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阅读文言文是当代中学生集成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标准》针对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也大大增加了文言文的比重,苏教版文言文篇目共有37篇。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两条:一是教学目的定位不当,“为考试而学,为升学而学”成为文言文教学主要甚至唯一的目的。二是教学策略失准,教学形式单一,串讲、串译被视为文言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中学生中流传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大胆尝试采用文言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怕学文言文的局面,鼓励学生自己走近文本,理解字词,读懂内容,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多种能力。

那么什么是课本剧呢?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改写的时候还务必要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七上:《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梵天寺木塔》;七下:《赵普》、《黔之驴》;八上:《晏子使楚》、《人琴俱亡》;九上:《陈涉世家》、《捕蛇者说》;九下:《曹刿论战》、《愚公移山》、《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课本剧创作并表演。如果能在教学中依据学生学情,即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特点以及水平、初中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编演,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一:也傍桑阴学种瓜

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间还不够长,改编课本剧的能力相对较弱,也不会很好处理详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对能表现中心、人物性格的细节应细加揣摩这时初一学生在心理上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因此要尊重他们的个人创作,通过小组的对比,选出最佳剧本进行表演,通过竞赛形式来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下面就以《赵普》为例说说我们的处理方法。这篇文章的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试举例说明本文刻画人物时运用的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太祖:“大怒”,“碎裂奏牍掷地”写出了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侧面烘托赵普精神的难能可贵。赵普:“跪而拾之……颜色不变”“补缀”这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写出了赵普超人的毅力和耐心、坚定的意志;表现了赵普为国荐才的精神。学生在课后对课本剧的编演就有力地突出了这一点。老师提供赵普阖户读书的范例,要求学生改编赵普举荐人才事件。

通过这个课本剧的编排,学生将课本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展示,同时又考虑到了赵普活动的另外场景:私第,又再创了一个管家形象,更好地村托了赵普冒死为国举荐人才的高贵品质。

正因为老师课上引导得当,学生才有了课后创作的明确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自我创作和表演,他们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有所改善。

初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初二学生思维能力大为提高,经过一阶段的课本剧编演,能力有所提高,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具体细微的编演要求,也就是全篇编演。在编演过程中为了全面把握人物性格,师生可以互相提供相关材料促进对人物的进一步解读。学习《晏子使楚》,在疏通字词后,我给学生提供了另外一段《晏子使楚》课本剧,涉及到他出使的背景和与楚王第一次交锋的具体内容。学生对晏子的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要求学生改编时特别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样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创作能力,晏子的沉着冷静、不亢不卑和机智善辩,楚王的盛气凌人、傲慢无礼,侍卫的阿谀奉承,在学生的创作中得到很好的表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除了这篇文章,《人琴俱亡》和语文读本上的《杨震暮夜却金》等都可以让学生亲近文言,提高编演能力。

初三:百花齐放春满园

初三学生的思维能力空前提高,对文言文的语法现象已有一定积累认识,而初三文言文普遍较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持续走低,基础好的同学不愿发言,基础差的同学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堂上必如一潭死水。在这时如何给学生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教师可将全班分成三到四个大组,推出组长,组内协商再推出编剧、导演、道具、演员等,然后各司其职、着手准备,尤其编剧,不可一人完成,应集体创作,一人执笔。这一步在课堂上进行,留出一节课的时间,供学生编剧,其他活动均在课下,学生自主安排。课文较短的,一组演一遍;课文较长的,则可一组演一片断,一组继一组,排出顺序,大家共同完成。表演结束后,一组谈谈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另外一组谈谈对主题的认识,还有一组可谈谈小组在对剧本创新形式上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再由师生互评。如此一堂课学生亲自体验,每位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回归文言文的语法现象。由表演的几个小组分别负责,总结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

比如同学们在编写《愚公移山》时,就融入了音乐、舞蹈,大家根据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的曲调,为剧本编写了好听的歌曲,如愚公上场时先加了一段快板:“老汉今年八十八,耳不聋来眼不花。我家门前有座山,不搬走我心不甘,方圆七百实在大,得想办法搬掉它,搬掉它!”在编写剧本时,要求按照剧本编写的格式,充分利用这一创作的机会,在基本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大胆地发挥想象,写出有创意的剧本。当然,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的创作才能,发挥他们的个性,还可以加上音乐、舞蹈、快板或演绎课文的现代版、滑稽版。教师在课堂勇敢地放手,保护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先生说过:“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入课本剧编演对教与学都起着如虎添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课本剧,文言文教学的一扇窗》许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