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寄一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生寄一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生寄一世范文1

怒是一天,悦亦一日,何不笑面人生?唯恕独尊!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欢在与人为善,恕人恕己;苦在怀恨在心,带怒入土。

或许此时已有人提出抗议,或许你会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或许你又会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若是任由他人侵犯而不予以反抗,颜面何存!?”或许你还会说:“我若恕人,人不恕我,我该如何?你所说的,正是你不会恕人恕己的最大障碍。

若是“人若犯你,你比犯人”人再犯你,你该如何?难不成你要与他陷入无止境的侵犯轮回之中?愚矣!若是为了颜面,与人强词夺理,争论不休,或许在那些粗俗人眼中看来是威风,但那只会引来高人的不屑!亦愚矣!若是你诚心诚意做到恕人恕己,却未换得他人同样的宽恕,那么该不安的,该收良心谴责的是他,而不是你!这不是你不该恕人的借口!

是否决定要做一个宽恕的人了,是否又突然觉得无从做起?那么,听我说......

首,做到不侵犯他人。你若是时不时要去引起他人的怒火,那么,当你自己被引起同样的怒火之时便可真就无可救药了!要学会静心修气,融洽的与外物共存。不必心神合一,融为一体;但起码应不起冲突。

当有人有心或是无意打破了你与这外物的融洽之时,不要过于心焦,将你的精神力全部灌注于脑海之中。静静地、细细地想着你与那人互换角色。是你,打扰了别人,你希望别人如何回应你,最后,你再将自己转变为你所希望的那个“别人”。你的最终回应应是:淡淡一笑,嘴角微拱的说上一句,“没关系”。我相信,在宽恕了他以后,你也会有别样的收获:你会赢得当事人的敬佩;你会赢得旁观者的赞赏。更重要的是,你也因此宽恕了你自己,宽恕了那个本会发怒的自己。

“怒”与“恕”本就在一念之间,就像这汉字,你若是毫不停留,直接交叉,“怒”便占据你的内心;你若是委婉细想,克制自己,“恕”便洋溢在你的心间!

人本无异,何高何低;善念邪正,全在你一念之间。

学会恕人,继而恕己;

人生寄一世范文2

初来时,一个会为狗而大叫的我是那样的胆小,似乎只会羡慕他人跳过火坑,但是,那一瞬间的念头鼓舞着内心:要挑战自己释放自己,于是一切控制都不复存在的步伐不受控制,跳向火堆…。原来,人有很多隐藏的能力。

一向不爱运动的我,似乎只会在老师教太极时随意挥动两下,但,同学们的认真似乎一股无形的魔力,感染着我,引领我去挑战自己释放最完美的自己。

最怕一个人走,不管去哪儿都要拉上一个人的我,挑战自己,一个人在白天独闯野人谷,在路的尽头,一个新的自己在向我招手,激励我去演绎属于自己的人生。

是冬令营引领我去挑战,似乎一个舞台,由每人演绎自己的人生,曾经的我太过年少,不懂得如何演绎,但,现在的我,与挑战为伍,携手走向新的人生。

人生寄一世范文3

2014年初夏的一天上午,__县中医院门诊三楼__专家诊室门口,许多病人正有序地排队就诊。突然,__主任诊室门口赶来了一群人,当中有一位中年妇女还抱着一个满月不久的婴儿。中年妇女直接走到梅主任身前,从同行的人手中接过一面锦旗,亲手交到梅主任手中,眼里噙着泪连声说着“感谢”。原来,这位妇女是__人,和爱人结婚近十年,一直没怀孕,先后在全国多家知名医院就诊,均无果。倍感失望的夫妻,听说__主任在诊治不孕不育方面有专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于2013年春节后来__县中医院找__主任就诊。就诊后不久该患者就怀孕了。今天患者和家属特意带着满月不久的宝宝一起来感谢为她们全家带来幸福的__主任。从医20多年来,这种事例梅主任已记不清发生了多少次。

出身中医世家的__,耳濡目染,从小就立志当一名中医师。1989年,__从__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毕业,分配到__市中医院工作。1993年,他放弃了优厚的岗位待遇,说服了同在__市工作的妻子,接受了县中医院的邀请,回到了家乡__县中医院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

20多年来,__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处处为病人着想,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深受病人的尊敬和爱戴。每天就诊的病人很多,为了方便病人,他经常不能按时下班,平均年接诊近万人次。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知识分子,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病人着想。凡是__医治过的病人无不为他的精湛医术所折服。同时,也为他视患者为亲人,心系患者,情牵病人的赤诚之心所感动。

__在继承家传六世中医临床精华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临床实际,对一些内科、妇科复杂病、疑难病潜心研究,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提高医疗水平,他不断地学习钻研,白天看病,晚上看书,他紧密跟踪国内学科动态和进展,最近几年多次参加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所组织的短期进修培训班,他在医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他擅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妇科包括不孕不育方面的一些疑难杂症,如输卵管梗阻,排卵障碍,黄体功能不良,免疫性不孕等,目前病员来自全国各地。为了方便病人,还自学了男性不育的检查方法。在其父亲,本县名老中医梅景阳的指导下,还对一些内科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如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中医治疗进行总结,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__先后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安微中医学院学报》《中医临床杂志》《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与他人合著出版了《实用中西医结合症治丛书-痛分册》一书,深得业内专家的好评。2014年他获得__省“基层名中医”称号,被列入“江淮名中医”培养计划。2012年11月,他取得了主任中医师职称,这是建国以来__县中医系统第一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中医师。2013年,被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__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还是__省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__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出色的工作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和一系列的荣誉。他历任__县第六届政协委员,县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市十五届人大代表、县九届政协常委。 2007年他获得“__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14年初获__县“第二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2012年,__当选为__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他始终坚持“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宗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积极为民代言,努力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他积极参加市人代会和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每次人代会和代表活动前,梅代表都要想方设法地收集群众意见,在大会审议和代表活动时,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反映出来。梅代表平时病人多,很难专门抽出时间去走访群众,他就利用和病人接触的机会,和病人及其家属拉家常,通过和病人和家属的交流来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人生寄一世范文4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病人的特殊是因为他“有病在身”,医生的特殊是因为他能给“有病在身”的人治病。医生和病人本来应该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互相尊重、唇齿相依,疾病才是医生和病人共同的敌人。但时下我却为医生在病人心目中的形象感到震惊,不能不为我们这些当医生的说些公道话。

我认为,骂医生的人,不能说他们骂得不对,因为我们有个别的医生确实做了让病人骂的事,“拿着国家的,吃着药厂的,赚着病人的”,确实该骂,但也不能因此而以偏盖全。医疗卫生界总体来看还是好的,好医生占了绝大多数,现在医患关系是十分紧张,是因为绝大多数病人事实上并不了解医生。病人骂医生的事,我非常理解。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病人特有的喜欢把医生当“神”那样对待的心理所致。一旦医生出现失误,或者说不能“起死回生”,病人心理上就会出现严重失衡,所谓期望高失望大,失望转化为愤怒。我希望病人能正确对待“医生”这个职业,他和众多的职业是一样的,不能因为他是病人“生命所系,健康相托”的职业,就一定要把医生这个职业神化了。医生不是神,医生也是人,只不过医生这个职业有些特殊罢了。说他特殊是因为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不像工人修机器,修机器一次不行还可以重来,实在修不好可以报废。而医生治病必须要一次成功,生命没有第二次机会,虽然医疗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种疾病都能治好,但提高确诊率和治愈率是大多数医生追求的目标。

因为这样,每个医生都在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所以说学医这一行是干一辈子、学一辈子,在精力上的劳累远远超过很多行业。当医生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当其他人还在睡懒觉时,医生必须按时爬起来去查房。值夜班遇有重病号几乎是通宵不眠,实在困了就抽烟、喝浓茶、最多趴在办公桌上打个盹儿,这也是当医生的虽然明白抽烟有害健康,但还是有很多医生抽烟的原因之一。

对于现在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我不想多说什么,我只知道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病人越来越不相信医生,医生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医疗水平得不到提高,又使病人越来越不相信医生。医生和病人双方的关系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必须建立在一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如果病人抱着一种不相信医生的先入为主的态度去看病,那他会发现越是看的医生多,不可相信的医生越多。这样的怪圈对医生、对病人都没有好处。我站在一名医生的角度想说的是,医生要理解病人,病人也应该理解医生。疾病才是我们医生和病人共同的敌人。

人生寄一世范文5

经济学原理vs.人生哲理

杨老师是在大三教我们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的教授,是后来我申请北大中文系硕士写论文时,我的宋词论文导师。杨老师是把我带上“正道儿”的精神导师,我现在没事儿就去骚扰下,并拜为师父。

一个经济学教授,牛到什么程度算是最牛呢?大概就是上过她课的学生,如果能在期末得到一个她的手机号甚至邮箱,都视为最高荣誉,屁颠儿屁颠儿地出了教室……

至于她每周来上课的课表,嘿嘿,大概都是师兄师妹私下相授,方便蹭课――“不用叫我红领巾,请叫我师兄”。

最开始认识师父,是在经济学原理的课上。大三那年,我们这群英语系的文科生,被安排了一堆中英文混杂的经管课,其中有一门就是长达半个下午的“经济学原理”。看着工大教务管理屏幕的课表,我都快哭了――看上去这么难的课程,而且连教课老师的名字都那么难啊!――杨(wěi)。

好在那时候还算是好学生一枚,还在做学委,于是乖乖地早了半小时到教室,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准备的。结果看到师父(当时还得叫杨老师)我就乐了。

现在想来,经济学原理那门课,对我们来说简直是享受。上课从来没那么认真听讲过啊!一半人生一半经济学,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嬉笑怒骂,却是字字珠玑。到了课间,抱着杯奶茶,师父就坐在桌子上跟我们闲聊。

边际效益递减vs. 初吻

师父上课很有意思,她大概也知道我们这些学English Business的文科僧,上一门经济学原理必修课,估计也都是抱着“掐大腿锥刺股”尽量别睡着的心态来的。不使点狠招是不行的。

比如讲到“边际效益递减”(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按照课本上的定义,这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导数为负,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在不断减小(此处略去N字)。

但师父不会这么讲。因为这么讲,我们这些文科僧早云里雾里地睡着了。“其实也就是说,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越来越少。”

“这就好比接吻,假定第一任男朋友和第二任男朋友的吻是同质的(也就是质量相同);但是随着接吻数量的递增,对于同质量的吻所带来的感觉(也就是所获得的效用)是递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初恋让人心跳加速,但是恋爱太多了就感觉下降了吧?这就是你身体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多年之后,一个男情圣在深夜给我微信介绍恋爱经验,无限感慨地传授我三句至理名言,“不要和太多人谈恋爱,不要谈太多次恋爱,不要谈恋爱太长时间”。我对着屏幕把头点的像鸡啄米,忍不住微信回了六个字:“边际效益递减?”

情圣闻之,决定梦中削发为僧,洗洗睡了。

机会成本vs.毕业方向选择

师父教我们的时候,正值我们大三,正是面临毕业后是工作还是保研还是出国的问题。我的成绩还好,选择也就相对宽裕些,但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迫在眉睫的选择有二,要么申请大四去做公派的交换生,然后毕业后直接走国外读硕的路子;要么就留在国内准备北大的免推研究生。小孩子考虑问题其实都是带着虚荣心在里边,去申请公派交换生,无非是觉得这是个“头上长角”的事儿――你看,品学兼优,一共才有3个名额吧。而去北大中文系研究宋词呢,一直是我梦里都能乐出声儿来的事。

我哭丧着脸去找师父。拿不准主意――因为前者的公派交换生选择,我考了全校第二,放弃了有点可惜;但是后者的北大中文系推免呢,每年全国才有4个名额,太难了。我不确定自己行不行,要不要试一把。师父坏笑着说,“怎么这么好的小姑娘,学傻了?拿机会成本算算不就好了?”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通俗来讲,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那么,毕业方向选择,怎么用机会成本去算呢?其实很简单,机会成本,也就是你因为选了offer A而放弃了offer B,那么被你放弃的offer B 可能给你带来的最高收益,就是offer A的机会成本。按这个道理,如果我选了A (也就是去读公派交换生),那么它的最大可能性收益(也就是 B的机会成本)就是方便日后出国读硕,无论是比较好的学校申请,还是自我适应方面都有好处。但是如果选 B (也就是去尝试申请北大免推研究生),那么它的最大可能性收益(也就是A的机会成本)就是我能够免全国研究生考试,只要通过严格的论文、成绩筛选,就能保研到北大中文系。一旦错过大四的政策性推免,北大宋词专业每年全国考研才招4个人,我一个读英文系的孩子,能考取的概率几乎为0。

这么算来,B的机会成本要低于A。如果按照经济学,面对选择判断,优先选择机会成本低的规律,那么选B,去试试申北大中文系,更为理性一些。

师父并没有告诉我答案,她只是点了我一下,不要把经济学学傻了,这些规律是可以用到人生选择上的。

期末的时候,我总结了一本“杨老师语录”,打印出来送给了师父。后来我的电子版都丢了,她老人家竟然还留着。再后来,经常把和师父聊天、喝下午茶的闲话儿写了小文,发在人人网上,曰“师父如是说”。结果竟然小火了一把,被评价为“一问一答跟论语似的。”

师父说,无论在自己很郁闷很高兴很得意很失落很绝望或是很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五句话,让自己瞬间平静下来。第一,知道自己是谁。第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第三,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第四,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第五,坚决去执行。

师父说,要清楚人生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你可以有其他喜好,但是要有主线,其他的该学会让路。同时这些喜好,不是为了去证明什么,也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女子,应该是另外一种优秀。

人生寄一世范文6

关键词 人际信任,疏离感,公民责任意识,中介效应,高中生。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公民意识概念涵盖广泛,单从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角度来看,公民意识是建立在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是一种能使公民认识其特有的身份地位、权利与义务的自我认识(张秀雄,2008)。公民意识的核心构成因素之一便是公民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克服个人利益倾向的自我认识。公民不但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其他公益事业等,还有责任对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监督和支持,不断促进和完善国家权力的规范运行,使公共机关既不失职也不越权。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胡弘弘,2005)。

从上述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概念来看,两者都强调个体与其他个体、国家、社会的相互关系,而后者的概念中本身所蕴含的个体自由意识与集体责任观念的两难困境、公民责任意识与他人自由理念的矛盾交织等种种社会关系上的矛盾则更加凸显。既然,公民责任意识的建立如此依赖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那么对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则尤为重要。

信任是影响个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Sabel(1993)将信任定义为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我国学者杨中芳等(1999)认为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其所被托付的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而杨宜音(1999)则从“自己人”和“外人”的角度研究了人际信任,她给出的定义是:人际信任是个体对交往对方的合作性动机与行为、行为与角色规范之间出现因果连带的可靠性预期。虽然前人研究对于人际信任定义的角度不尽一致,但却有共同的部分。即认为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的信任,强调了个体与他人或其他团体的相互关系。这说明人际信任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欧阳文珍,2000)。

疏离感是另外一个衡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徐夫真等,2009;王晓霞,2000)。Dean(1961)将疏离感定义为无标准感、无助感和社会隔离感。其中,无标准感是个体感觉自我价值系统与社会价值系统不一致,无助感是个体感觉不能做出选择的感觉,社会隔离感是个体感到从某个社会群体中被隔离。杨东等人(2002)认为,疏离感是个体与自身、周围的人、社会以及自然种种关系之间发生疏远,甚至感到被支配或控制,从而产生了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等多种消极情感。社会疏离感是指个体与社会集体的观念、价值观、文化习俗等社会精神文化之间的疏离的感觉:人际疏离感是指与他人之间产生的疏离的感觉:环境疏离感是个体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疏离的感觉。上述对于疏离感概念的解读同样揭示了此因素对于人际关系建立的影响。

高中阶段是个体习得并熟悉更多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时期。高中生既希望同伴能带来生活的乐趣,同时又存在学业的竞争。这导致了高中生对他人出现了即信任又不敢完全信任的状态。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研究都表明。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健康发展作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必须给予关注的。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正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这一“社会过渡”的特点使得青少年时期成为个体习得公民意识的“关键期”。在此“关键期”里进行行之有效的公民教育是提高公民意识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高中生是本研究进行调查研究的最佳对象。

综上可见。人际信任和公民责任意识都涉及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团体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可能存在积极的影响。此外,相关研究也发现,疏离感高的个体表现出一种直接的社会功能障碍,不能有效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不能与所属的社会机构、环境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体验到无助感、无意义感、孤独感等消极的情绪体验(Slater,2003)。这似乎也暗示着高的疏离感水平有可能削弱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疏离感在一系列人际关系相关变量研究中还承担着中介变量的角色(邱剑,安芹,2012;邓敏等,2010;陈虎强,2012)。据此,本研究以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共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并对疏离感在人际信任和公共责任意识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探索。

2 方法

2.1对象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同一所中学内对35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16份,有效回收率为90.3%。其中,男生147人(46.5%),女生169人(53.5%);独生子女270人(85.4%),非独生子女46人(14.6%);重点班146人(46.2%),非重点班170人(53.8%)。

2.2测量工具

2.2.1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

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石向实,安庆云,2010)采用likert 5级计分,共17个项目,包括人品信任、行为一致性和能力信任三个维度。本研究中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8。

2.2.2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杨东,张进辅,黄希庭,2002)采用likert 7级计分,共52个项目,其中有6个项目为测谎题,包括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三个因素,各个因素又分别由几个维度构成。社会疏离感包括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 、社会孤立感和压迫拘束感:人际疏离感包括孤独感、亲人疏离感和不可控制感:环境疏离感包括自然疏离感和生活环境疏离感。本研究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2。

2.2.3公民责任意识问卷

公民责任意识问卷为本研究自编问卷,其条目来源于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师生个别访谈以及专家意见的结果。在对问卷条目进行确定的过程中,本研究在高中生的群体中进行了施测,并请专家对问卷的项目进行多次审查、修改。形成的公民责任意识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问卷采用likert 5级计分,共26个项目,包括义务意识、团体意识、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和公益意识五个维度。本研究中公民责任意识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2。

2.3数据的处理

采用SPSS 16.0和Amos 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的相关分析

石向实(2010)的研究中对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进行了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三个维度与总分呈中高程度相关。但三个维度之间基本上呈中低程度相关,证实了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既是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因素,同时维度间相互独立性较好,因此本研究分别考察了这三个维度和疏离感、公民责任意识的相关情况,结果见表1。其中,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人品信任与疏离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公民责任意识呈显著正相关。疏离感与公民责任意识呈显著负相关。

3.2人际信任、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的直接效应检验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来检验人际信任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和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所产生的影响,分别以人品信任、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和疏离感为自变量,公民责任意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和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和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的预测作用都要强于疏离感。

3.3疏离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相关学者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先检验疏离感对人品信任和公民责任意识的中介效应。加入中介变量疏离感后,人品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总体效应(β=0.401,p<0.001)、中介效应(β=0.100,p<0.01)及直接效应(β=0.294,p<0.01)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疏离感在人品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率为24.93%。或者说,人品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其一是通过疏离感的中介效应间接作用于公民责任意识,另外则是直接促进公民责任意识的发展。

能力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总体效应(β=0.441,p<0.001)、间接效应(β=0.04,p<0.05)及直接效应(β=0.395,p<0.05)也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疏离感在两个变量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率为9.37%。或者说,能力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途径共同实现。

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的总体效应(β=0.403,p<0.001)、间接效应(β=0.04,p<0.05)及直接效应(β=0.362,p<0.05)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疏离感在两个变量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率为9.52%。或者说,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也是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途径共同实现。

4 讨论

本研究旨在以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疏离感对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数据证实了最初的研究假设:疏离感能够部分中介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和行为一致性与公民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的不同维度、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相关。人品信任、行为一致性、能力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正相关。人品信任,顾名思义,即对他人人品的信任水平(石向实,安庆云,2010)。对他人的人品信任度高,则能与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公民责任意识的必要前提;再者,对他人的能力信任度高也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从而建立良好责任意识的重要前提:同样,对他人的行为一致性的信任程度高,则能更好的预测他人的行为,从而使公民能够在团体中更好地承担其责任;人品信任、行为一致性、能力信任与疏离感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及行为一致性水平高的人的疏离感低,与他人的相处中将拥有更多的亲密感。此外,疏离感与公民责任意识呈显著性负相关。对社会文化观念以及人际情感交互等方面的不认同和隔离感,终将导致公民责任意识的缺失。此类疏离感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起反作用的。相反。较低的疏离感水平则有利于公民责任意识的建立和完善。

本研究对人际信任进行分维度分析的初衷源于行为一致性这个概念是对对方行为、人品、能力的观测,可能较少涉及人际关系的内容。但结果显示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和疏离感都存在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因素除了观测还存在判断和预期的成分。对他人行为的有效预测,增强了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

表2的结果不仅表明了人际信任的所有水平、疏离感都对公民责任意识有预测的作用,还说明了前者的预测作用要显著地强于后者。首先,在杨宜音(2008)的研究中,其根据公私冲突,人我关系矛盾来分析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类型。该研究探讨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市场的关系。本文中对于公民责任意识的研究同样从其关系性角度出发,探讨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证明,人际信任在中国人人际关系行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朱彩霞,2010)。据此可以发现,人际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的关系可能是较为紧密的。此推论与本研究的结果是吻和的。研究结果显示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其公民责任意识越强。因为人际信任本身就是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杨中芳,彭泗清,1999),而这与公民责任意识概念中的某些部分是重叠的(胡弘弘,2005)。前者强调的是个体对双方关系的保障感,而后者强调的是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对国家利益的主动维护。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涉及了个体与个体之外个人或团体的关系,不同之处是前者是一种保 障感,后者是一种责任感。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只有个体具有较高的人际间的保障感,才能更好地履行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

其次,疏离感同样涉及处理与他人或团体的关系,只不过它强调的更多是一种不能有效处理社会关系后的孤独感(杨东等,2002)。但其对公民责任意识的预测是相反的,也就是说疏离感水平越高,公民责任意识越低。疏离感是一个与心理健康高度相关的概念,长期的疏离感会给身心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汤毅晖等,2004)。较低心理健康水平,也必然影响其公民素质。使其很难形成良好的公民责任意识。

另外,本研究结果中人际信任和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均显著,但是人际信任的预测作用强于疏离感。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选取的测量工具和所选择的群体类型与以往研究均有所差别,这也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这部分的结果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索。

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疏离感是人际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之问的中介变量,疏离感对人际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产生了部分中介效应,这说明当个体对其他个体或团体怀有较高水平的信任感的时候,其更有可能培养更多的积极情绪。因为这种高的人际信任水平带来的保障感,会导致其心态更加积极。同时,个体还会积极地回避可能使这种积极心态受影响的因素,会积极地回避生活中可能给自己带来孤独感、回避感的行为或事件,尽最大可能保持这种积极心态,受到这种积极心态的影响,一方面个体会更容易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结合,甚至将集体利益等同于或高于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个体会认为自己对国家的贡献是非常有意义的,并愿意为国家做任何事。所以。在国家或集体利益受到威胁时,这种积极心态就会促使个体更多的担负起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此外,公民责任意识甚至是公民意识是存在发展性和关键期的。中学以前,其内容结构上的一些因素,如民主、法律、权利、义务、责任、道德等,个体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到中学时期才真正开始发展。因此,公民意识的内容结构到了高中阶段才开始逐渐成型并步入成熟。也就是说,高中阶段是公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张积家等,1994)。故本研究特别选取了高中阶段的公民进行公民责任意识的调查。此种安排也可以为将来的公民意识的发展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