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1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创作风格;思乡

黄自先生作为我国重要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为我国的早期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而他的音乐作品也被众人所一直熟知,有很多的代表作品。他的音乐作品选材经常会引用古今诗词,在词曲的处理问题上斟字酌句,力求每一个词每一个曲都能够非常完美的结合。下面我们就从黄自先生的生平以及他的《思乡》这首作品为例来对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进行一个简要的探讨。

一 古诗词与曲调的高度融合统一,带有古诗词浅浅吟诵的意味

这首《思乡》是黄自先生作曲,韦瀚章先生作词,一起合作完成的。韦瀚章先生在歌词的创作上引用了一种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味,例如,柳丝系绿,独自个凭栏,墙外鹃啼,不如归去等等这些具有中国古典诗词意味的词,让我们有种朗朗上口的感觉,而黄自先生的谱曲则是对这种浅浅吟诵的感觉的加强。下面我们就对这首曲来进行一个细致的解析。

“思乡”,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整曲的创作也正契合了这一感情。乐曲开始,配合“柳丝系绿”这一歌词的表现形式,采用了下行模进的表现手法,曲调平缓,层层递进,表达出了一种思乡的悲戚以及伤感的情绪,将听众渐渐的带入此种意境。而接下来的两句“清明才过了,独自个凭栏无语”也采用的是和“柳丝系绿”一样的表现手法,使听者情绪较为平静,而这三句曲调的这种表现手法为我们表现出了一个漂泊在外游子的思乡的那种黯然神伤犹豫之情。而从其后的“更那堪墙外鹃啼”开始,节奏渐强,使整曲进入了一个小,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紧随其后的一句“不如归去”则是在节奏上做了一种渐慢的处理,使听众的心又从高出落下,以为了表达出游子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这样由弱到强,再由强到慢的这样的一种节奏的处理方式更加充分的将游子的那种思念家乡的那种悲戚,伤感,忧郁之情发挥出来了。这之后的一段小伴奏也是和前面歌曲的一个呼应,只是稍微有加了一点变化,则是将之前的那种对于思念家乡的悲戚,伤感,忧郁之情绵延铺展开来,使听众的情绪达到一种饱满状态,亟待爆发。配合以杜鹃的一种啼叫声,使得整个情绪被渲染了出来,显得更加的悲戚,凄凉。在这一段小间奏完成之时,从“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开始节奏又开始渐强,为其后的感情的一个爆发打下基础。从“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开始,节奏变强,曲调变得高亢,这一种节奏的处理容易使得听众的情绪渐渐的趋向于激动,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得之前所压抑的情绪得到一股强烈的冲击,得到一种大范围的爆发。而这个“随渺渺微波向南流”的这样子的一个问句,节奏又渐渐的变慢,之前所积压的情感在此处得到大爆发的这种曲调的谱写,更加将游子的这种思念之情表现了出来,也将在外漂泊的游子的那种思乡但却不能归乡的那种悲戚,伤感,甚至于绝望的感情表现到了极致。歌曲从“向南流”开始回归成为了原速,最后的一句“我愿与他同去”加上之后的一个小伴奏,与前一段的“不如归去”后的一个间奏相呼应,这种曲调的不断相呼应,不断的重复,相同之处有略有不同,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一次情感的铺垫,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一次情感的爆发,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一次情感的不断升华,所以,这种重复使得整篇歌曲的曲调都达到了一种高度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当中又有不同,所以使得情感的表达不会重复,也就让这种情感到最后得以释放,得以爆发。将整个词的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境,那种情感,非常充分的得以表达了出来。就如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所描述的那样,从一开始的伴奏表现了那种“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欲说无语的感觉,到之后的“更那堪”开始的那个小,正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那样情感得到的一个小表达,却仍然没有完全的表达出来。再到后来的“不如归去”以及那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就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般,将情感绵延。而最后的部分就如同“嘈嘈如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节奏铿锵有力,感情抒发到位。全曲的最后则如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样耐人寻味,情感回归。

二 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除了带有一种古诗词的浅浅吟诵的意味之外,还有的就是曲调当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就以这首《思乡》为例吧。曲调一开始就节奏平缓,浅浅淡淡对早春风景进行了白描,而其后的渐强渐弱再平缓,则表达出来一种思乡的复杂的感情,这样有情有景,融情与景,情景交融则是将这样的情感非常充分的表达了出来,也将那种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非常形象的展现了出来,让听众们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情景交融也是黄先生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面一个非常显著的个人风格。

三 爱国主义主旋律,高尚情操受尊敬

黄自先生在其音乐作品中不乏对爱国主义的感情抒发,这也是他艺术歌曲创作中的一个很大的风格,这与他的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黄自先生是我国时期的音乐家,他的众多作品都是有关于这个时代以及这个社会的。创作出了很多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以及很多鼓舞人心的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音乐风格大都非常的雄壮有力,大气磅礴,振奋人心,悲壮激抑,闻者奋起,鼓舞敌忾,创作与祖国,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休戚与共。而此例中的《思乡》则是从侧面表达出了这一感情,人们背井离乡赶赴战场,而对于思乡之情的刻画则是反应出了战事的害人之处,也从侧面表达了其爱国之情。

综合以上以《思乡》这首作品为例对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的研究与探讨,发现了他有其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注重对曲调的细节性描写,情感深厚,情景交融,而其爱国主义的创作风格让其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更是一个爱国主义音乐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性的描写与刻画。所以,黄自先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才得以长久的流传下来,而我们现在在聆听黄自先生谱写的乐章中要感受他的这种精神。

参考文献

[1] 傅学波.黄自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J]. 文教资料. 2010(11)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2

一、通过学习古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诗词中所蕴藏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而作者在表现这种情感时都处于不同的场景,这就需要学生从中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创作意境,体验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例如,在学白的《静夜思》时,他只通过短短的二十字就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描绘了一幅独自在月光下思乡的情境,而以这样一种情境来表现思乡之情是恰如其分的。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也不能够局限学生的思维,应该让学生自己理解其中的含义,自己构思其中的场景,从而提高自己的情怀。

二、通过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古诗词中不仅描绘了深远的意境,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要善于利用诗人所处的环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含义。例如,当诗词中表现的是诗人的爱国情怀,就可以判断当时是处于一个动乱的时代,诗人忧国忧民,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这样的诗词时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例如,当诗词中表现的是思乡之情时,就可以想象诗人远离家乡在外拼搏时的艰辛,以及想要回到家乡的迫切渴望。通过情境的想象,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诗中的含义,影响学生心中的情感意识,加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教育。

三、通过朗读诗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朗读和背诵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只有深刻地记忆和反复地熟悉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内容。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和背诵中,能够加深记忆,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感。教材中进行教学所选取的古诗词节奏感比较强,适合背诵。教师在让学生学习古诗词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平仄的划分,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知道其中的技巧。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在不断的朗读和背诵中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

四、利用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体验;想像;吟诵

教师教学古诗词时要找到适当方式引导学生快捷而有效地入情入境,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表达上的字句珠玑。 这就需要教师研透古诗词自身的特点,以此为“抓手”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下面以人教版第九册《古诗词三首》为例加以分析。

一、 注重“体验”

体验性学习既注重概念、判断、推理的掌握,也强调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等心理功能的发挥;既注重知识的累积,也强调人的直觉和灵性。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看似平淡实则乡情醇厚,作者通过与故乡实际距离的遥远和心中的咫尺,这种距离上的矛盾含蓄而深情地道出那丝隐含在心中的思乡情结。怎样把这份情感传递给学生呢?

1.知“路途遥远”。教师可请学生找出前两行诗中点明地点的词语(京口、瓜洲、钟山),之后让学生依注释了解这三处的地理位置后,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做简单的标注。继而问学生:“作者从故乡钟山出发到京口该怎么走,由京口再到瓜洲呢?”学生带着疑问仔细琢磨诗的前两行。抓住“数重山”与“一水间”去感受,学生便知道作者需要“跋山涉水”。

2.品“心距”咫尺。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宋朝得花很多时日到达目的地,可是作者却说得很轻松,仿佛近在眼前。再来品诗中的“一”与“只”就已水到渠成了,语言与情感的天然融合让人不禁啧啧称赞。

3.悟“浓浓乡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体验来谈体悟,如对远在异地的朋友、亲人的思念,他们虽在千里之外,但往事历历在目,音容笑貌就在眼前……带着这份共鸣读诗,不愁读不出味,吟不出情来。

二、鼓励“想象”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张藉的《秋思》短短28字,浓缩了一个游子写家书的感人故事,叙事抒情也正是这首诗的表达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来引导。

1.了解故事大意。依据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本首诗朴实的特点,再加上注释的帮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

2.想象丰富的故事。

(1)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书?想“见秋风”。先引导学生想象洛阳城里秋风乍起的景象,在与学生共同描绘下,营造一个落红遍地、思愁万千的氛围。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想象的翅膀将继续飞翔。

(2)诗人是怎样写家书?道“意万重”。有了故事起因的铺垫,这个情节想象并不困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展开。

(3)写完后怎么做?明“又开封”。如果说杜甫的诗句“家书抵万金”让人震撼,那么张籍的“行人临发又开封”更能发人深思。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包含了诗人多重的思亲之情。

三、 学会“吟诵”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培养语感是关键,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之一。

《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词中借行军的艰辛与环境的恶劣来表达对家乡宁静与温暖的美好回忆,从而传递思乡之情。上下两阕中“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节奏明快有致,让人眼前不禁浮现出悲壮的场景,与故乡的港湾似的温馨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此,指导学生有情感地吟诵这首词是关键。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4

关键词:意象;主题;风格

课外古诗词赏读是近年来很多地区中考必考内容,赏读古诗词可分三步进行。

一、读懂

读懂诗词属于哪种题材,是属于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还是思乡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领会全诗词的意思,对诗(词)的主题搞清楚,弄明白。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1)从作者入手,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诗词的内容;(2)借助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等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正确理解把握。

二、抓住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词)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了“意象”。

赏析诗词要注意其中的“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的独特内涵,领悟其象征意义。如杨柳表离别;表高洁;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等。

此外,还要注意“意象”的多义性。为了表达特定环境的思想和感情,达到意与象、物与我融合的效果,诗人往往创设了具有多义性的意象。比如“月”,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柳永却因它触目伤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三、从诗词的风格、手法入手

鉴赏一首古诗词,读懂诗词的大意仅仅是赏析的基础,还应该就诗词不同题材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风格及手法上来赏析。

诗词的题材很广泛,题材不同,所表现出的风格也不同。田园诗,往往是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边塞诗,多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苦寒、寂寞,以及边塞将士思念家乡亲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思乡题材的诗则是抒写自己在他乡的寂寞、凄凉,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咏史类的诗则往往是诗人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希望统治者能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丰富形象。同样是写“愁”,表现手法可丰富多样。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一江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采用了夸张手法来表现“愁”之重、“愁”之长。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对比等。不少诗歌,还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粗笔勾勒与工笔描画相结合等手法,以加强艺术感染力。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 诗歌鉴赏 忧愁悲怨 思想感情

高考中,诗歌鉴赏题主要鉴赏诗歌中语言、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应是诗人作诗的主要目的。古代文人失意时更容易通过诗文抒发心中的感受,因而忧伤、愁苦、悲愤、怨恨的思想感情在古诗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也多从这些方面下手。略加分析,这一类情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感叹时光易逝,表达对大好春光、以往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目前生活的无奈、伤感。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感叹人生的大好年华一去不返而产生淡淡的惆怅伤感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委婉含蓄的一问一答,吐露出主人公留恋和惜别春光的感伤情绪。

感叹身世坎坷,命运不济,虽满腔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由于蒙受不白之冤,身陷囹圄,认为自己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在此托物抒情,心情极为悲愤。再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人因乌台诗案被贬,满腔怨恨,恨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徘徊心境,不知出路在哪里。高中课本中,杜甫的《登高》、《旅夜抒怀》都表达了漂泊四方、老病孤愁的怨愤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表达羁旅行役、游子思乡之情。思乡可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代文人往往因生活所迫,辗转漂泊,加上外在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作者因听到表赠别、乡思“折柳”曲的笛声而引起了对故园乡里的思念之情。再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两首诗都借春秋迁徙、奋力回巢的大雁抒情,寄寓浓浓的乡愁。

表达思念亲友的感伤之情。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既可以说写登楼远眺的思妇期待远方亲人的归来,又可以说写眼见归鸟回巢的远客匆匆赶路思见亲人的急迫心情。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表达诗人在战乱时期,于四处漂泊之际,对四处分散而寄书不达、不知死生的兄弟的苦苦思念之情。高中课本中,苏轼的《江城子》表达的则是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表达凄婉的离情别绪。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通过一个“看”字,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前三联通过对帆船、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烘托蒙蒙细雨,创设了送别时的情境,尾联写别泪如密雨一般,直接表达分别时的伤感之情。高中课本中,柳永的《雨霖铃》表达的正是仕途失意之时与心爱的人离别的痛苦感情。

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激愤之情。如张辑的《月上瓜州·南徐多景楼作》:“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寒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诗人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见中原为金兵所陷,又见新秋,年复一年,恢复中原无望而心生愁意,抒发了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也流露出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高中课本中,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书愤》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郁闷、悲愤之情。

表达国破家亡的伤感之情。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借写繁华生活的梦境,写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怀念,反衬亡国之君梦醒后浓重的悲哀和处境的无限凄凉。如果说李煜仅是从个人角度考虑的话,那么文天祥的《金陵驿》显然境界更高远一些:“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人在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之时,触景生情,通过对离宫、夕晖、孤云、芦花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的描绘,表达对事物变迁、国家破碎的孤独惆怅、伤感悲凉的思想感情。高中课本中,姜夔的《扬州慢》正抒发了金兵入侵导致山河破碎而产生的“黍离之悲”。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6

诗词墨客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之豪情壮志之辞,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还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哀时世伤民生之音……其情真挚动人更是耐人挑灯夜读百般琢磨。

而古代诗词远离当代生活,语言的跳跃性又大,要真正领悟其中浓郁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鉴赏能力较弱的中学生来说,更是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何让学生把握这浓浓的诗词情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与研究,在这方面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见拙识。

一、抓关键、品情词、味情句

所谓抓关键、品情词、味情句,就是抓住能直接抒情的关键字词句,直观把握诗词情感。

1.把握直接抒情的关键词

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直接抒情的字眼。这些词语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给我们明确的信号,只要抓住了诗句中的直接表达情感的感情词,就能够迅速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例如:

李煜《相见欢》的上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无言”“独”――孤独寂寞的身影。“寂寞”――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锁”“清秋”――锁住的不只是清冷的秋天,更是人内心的凄凉、冷清。

再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思”字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的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惊心”一词,不仅用词新鲜,而且抒发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即离别思聚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即悲凉之意,你看老杜悲离家万里,悲常年漂泊,悲年老多病,悲孤苦伶仃无限悲愁之绪,尽在“悲”字之中。

2.分析直抒胸臆的句子

诗是诗人情感的外露,关键句恰好是表露诗歌意蕴的窗口,它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情感。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不开心颜”--抒写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

再如: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句展现了词人亡国被囚后心头无法解脱的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表达了他亡国之愁、离别之恨。

二、寻找情感载体、透析意象内涵

古诗词往往是借景抒情的,诗人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物象上,久而久之,一些物象也就积淀了一定的,为人所共识的内涵。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这些意象作为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情感的融合与统一,都具有某种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这类意象,就能把握诗人感情,破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如:鉴赏李煜的《相见欢》一词时为掌握“西楼”“ 残月 ”“ 梧桐”“ 深院”几个意象的内涵,搜集了很多包含这些意象的古诗词句子,深入地分析了它们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即:如何理解这些意象?

(1)残月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所以,“残月”往往被寄寓悲离之愁。

(2)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宋・晏殊《清平乐》“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抒写孤独寂寞的心境,此情难寄的惆怅,末二句点明景物依旧、伊人已逝的相思之意。

宋・周邦彦《浪淘沙慢》“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这是离别相思的怀人之作,写离别后寂寞凄清的伤感与割不断的相思之情。

上述诗词大都抒发作者的离愁别绪,写离别后孤独寂寞凄清的伤感之情。故“西楼” 多代表了孤寂、凄凉、思念、离情。

(3)梧桐: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叶落透悲意。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这两句写秋雨打梧桐,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

所以“梧桐”多象征了凄凉悲伤和离愁。

(4)深院: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幽深者,庭院也,更在词人孤寂的心灵。

古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的意象比较多,常见的还如:

“月亮” 寄寓思乡念亲之愁,“流水”寓人生苦短、命运无常之意, “松”多喻坚贞,“兰”多喻高洁,“菊”多喻隐逸、高洁、脱俗,“梅”多喻傲雪、坚强、不屈不挠,“松柏”代表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竹”代表气节、积极向上, “柳”代表送别、留恋,“折柳”惜别怀远,“子规(杜鹃)”代表悲惨、凄恻,“(孤)雁”代表相思离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登高、凭栏”代表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伤,“吹笛、吹笙”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杏花春雨”即为江南美景,而“大漠长空”则是塞外风光;而 “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沧桑变化的巨大等等。

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遇到这类意象我们就要立刻联想到它们的类型化的情感内涵,从而迅速把握诗人词人的内心情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还要善于积累,要厚积薄发。

三、知人论世鉴赏法―了解作者、背景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知其人,方能解其言,悟其情”。

例如:同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和《声声慢》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却大不相同。《如梦令》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境界优美怡人,给人以美的享受。《声声慢》则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

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的是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声声慢》则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如果不了解诗人的这种不同时期的处境、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很难真正理解这两首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