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然吟式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怅然吟式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怅然吟式微范文1

四面千重火云合,中心一道瘴江流。

虫蛇白昼拦官道,蚊蚋黄昏扑郡楼。

何罪遣君居此地?天高无处问来由。

匼匝巅山万仞余,人家应似甑中居。

寅年篱下多逢虎,亥日沙头始卖鱼。

衣斑梅雨长须熨,米涩畬田不解锄。

努力安心过三考,已曾愁杀李尚书。

[李实尚书先贬此州,身殁于彼处。]

人稀地僻医巫少,夏旱秋霖瘴疟多。

老去一身须爱惜,别来四体得如何?

侏儒饱笑东方朔,薏苡谗忧马伏波。

莫遣沉愁结成病,时时一唱濯缨歌。

通州海内恓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

伤鸟有弦惊不定,卧龙无水动应难。

怅然吟式微范文2

关键词: 王绩《野望》 王维《渭川田家》 比较阅读 审美感悟

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王维的《渭川田家》是描写田家闲逸的,用白描手法,绘出一幅春末夏初的乡村景象图,表现出对田园闲逸的欣羡之情,也流露出诗人想退出宦途的心境。诗人面对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恬然自得的田家晚归景致,顿生羡慕之情。

初读王绩的《野望》和王维的《渭川田家》,不难发现这两位诗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表现手法、语言形式,都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且,这两首诗人的关系也非同寻常。王绩(公元585―644年)是王维(公元694―761年)祖父王通的弟弟,故王绩和王维是爷孙关系。但是,王绩生活在改朝换代的隋唐之际,而王维则主要生活在繁荣安定的盛唐时期。因此,比较阅读这两首诗,它们在具体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又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一、就写作背景而言

王绩生活在隋末唐初、动荡不安的时代,在两代都做过官,但仕途不顺。入唐以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更是对新唐有所不满。“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五首》之二)所以他酷慕阮籍、陶渊明,最终归隐,并常以陶渊明自喻,其诗歌也主要反映隐逸生活情趣。但陶渊明在农村生活中找到慰藉和归宿,王绩却感到寂寞和彷徨。因此,读陶诗让人感到宁静和和谐,而读王诗则使人彷徨和苦闷。《野望》就是抒发诗人心怀归隐之情的代表作,诗人希望在宁静和谐的田园中找寻到心灵的慰藉,但田园的和谐美好却更反衬了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之情。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运用,又将这位前朝遗老在改朝换代之时的万般悲苦与无奈之情得以强化。正是“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易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愈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王维作为盛唐田园诗人,其诗歌充满了盛唐气息。王维的诗歌创作大致以张九龄罢相为标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关注现实,积极进取,诗歌创作表现出昂扬的情调和豪迈的气势;后期由于知遇恩师张九龄罢相,唐朝朝政日非,王维思想逐渐消极,开始了他“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加之王维母亲笃信佛教,从小受家教的影响,王维对佛教是情有独钟,晚年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的心情,流连于自然界的山水清音中,并以那些宁静朗秀的田园山水诗篇来寄托自己渴望归隐的心情,以找寻心灵的归宿。《渭川田家》就是这样一首抒发诗人心怀归隐之情的代表之作。在诗中,诗人展现了一幅夜幕降临时怡然自乐的农村生活图景,并欣然发出“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感叹;在《山居秋暝》中,诗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些都表现出王维向往田园、渴望归隐的心情,以及在田园中怡然自适的宁静心境。

可见,同样是田园诗,由于写作背景的不同,《野望》在田园中得到的是一份孤寂与无奈,《渭川田家》却找寻到了心灵的闲适与宁静。

二、就题材内容而言

虽然这两首诗都是抒写归隐情怀的田园诗,且田园风光都描绘得清新优美,但由于写作背景的不同,诗人当时的感受不同,因此两者的内容描写也有很大不同。先看标题,《野望》之“野”字,隐含着诗人内心的苦闷无依,置身旷野找不到心灵的归宿,首联“徙倚欲何依”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写照。而《渭川田家》之“家”字,足以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园,说明诗人已找寻到了心灵的港湾,也就有了尾联“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归隐之情的自然流露。

三、就具体的写景而言

《野望》描绘的是山村秋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诗人登高远眺时见到的阔大而萧竦的秋景,诗人选取最易惹人愁思的“秋色”和“落晖”,并加以“皆”和“唯”强调,不言愁而愁意自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则以牧人与猎人无忧无虑、欣然归家的情境反衬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彷徨。《渭川田家》描绘的则是一幅春末夏初的农家暮归图。诗以“归”字为中心,描写了已归的牛羊,盼归的“野老”,唤归的野鸡,以及正抽穗开花的麦苗,上箔结茧的蚕,还有荷锄而归与熟人依依话别的农夫,从而将农村的风光美、人情美写得美好又温馨,更加激起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归隐的念头。

宋人郭熙认为:“春山烟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是说春天的景色让人舒畅,秋天的景色使人阴沉,感情是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故《野望》写的是秋天萧条冷落的景象,让人沉闷;而《渭川田家》写的是春末夏初繁荣明媚的景象,让人欣喜。

四、就情感表达而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由于王绩以苦闷、惘然的心灵去感受世界,《野望》所写之景无不显得静谧而又黯淡、萧瑟而又悲凉,因而萧瑟的秋景更渲染了诗人忧伤苦闷的心情。而王维以恬淡闲适的心灵去感知万物,因而《渭川田家》所写之景无不显得生机盎然、多姿多彩,反映了他悠然自适的心境。尤其是两首诗都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谐,但同样的景所烘托的情却是不一样的。《野望》通过牧人、猎人的晚归,反衬作者深感前途迷茫无依的忧伤,这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也就有了下文“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情感抒写,自我不能融入到眼前之景中,只能是一种引先贤为知己,在现实中深感孤寂的苦闷之情。而《渭川田家》将自然万物的晚归描绘得其乐融融,表现了王维对田园生活的欣喜向往之情,自我与周围之景、之人的和谐融合。一句“即此羡闲逸”,更加强烈地流露出他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其欢欣鼓舞的心情不言而喻。这两首诗,“怀采薇”与“吟式微”的典故运用,正是对他们不同的怀归情感的鲜明对比。一个是遥想先贤,在现实中找不到归宿的心灵的哀叹;一个是感悟现实,在顿悟中让心灵回归田园的欢欣。

同样的田园题材,不一样的人生际遇;同样的怀归,不一样的情怀。《野望》和《渭川田家》两首诗给了我们不同的审美感悟。

参考文献:

[1]徐季子,姜光斗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怅然吟式微范文3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材 古典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0-02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期间,文学可以说是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流传下来的大量的古诗词,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精髓。从高中语文教材编排来看,存在大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华。对名篇佳句、诗歌鉴赏进行背诵默写已经成为历年高考的重点。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师生头疼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打破快餐文化、理解困难等思维模式的约束,不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与能力。

一、注重意境,培养学生读诗兴趣

古典诗歌作为最有文学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有“语言钻石”、“文学之母”的美称,由于它具有语言抒情、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等特征,在简短的文字中隐藏着丰富的意境,为了明确这类信息,必须从诗歌意象明确潜在意境。所以学生在语文教材学习中,必须根据诗词形象、意象,深入诗词内部,感悟诗歌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分析作品字词,还必须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诗歌情境,得到美感。

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朗诵诗歌配乐,对引领学生进入施工情境也有重要作用,通过朗诵配乐不仅能激发学生潜在感触、记忆,还能将主观体验和乐声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入的品味诗歌妙处。例如:在教学《蜀道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凝神静态,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展现在脑海。在词曲教学中,根据音乐特性,用演唱代替教学,引领学生进入意境,这样就能让学生融入更多情感品味词曲情调,如:《虞美人》、《窦娥冤》、《送别》。在教学时,可以先播放唱片,再教学,一旦学生会唱,就很难忘记,这样既达到了加深记忆的目标,同时也是背诵的过程,还能在优美的歌声中品味情感与诗意。

二、加深文化积累与沉淀

在传承华夏文化的过程中,古典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爱上古典诗歌,除了要对课本进行教学,还应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有更广的涉猎范围,从而不断提高文学积累与素养。通过在班级开展诗歌朗诵、摘抄比赛,每学完一个单元或者阶段,让学生轮流上台背诵喜爱的课外诗作,其他同学可以笔记,或者摘录,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画质”。例如:在学习先秦诗歌告一段落后,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学生背出了《燕歌行》、《垓下歌》等作品,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的浩瀚。

在对唐宋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山居秋暝》具有情深景美的特点,很多学生都很喜爱,此时老师可以根据这个时机让学生搜罗王维的其他诗歌进行拜读。这样就能让“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行到水穷时,坐看云起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人追求宁静、淡薄的理想志趣以及艺术造诣毅然跃于胸中。

从古典诗歌形式来看,虽然短小,但是精炼,拥有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内容。所以在古典诗歌学习中,应该将其和现代白话文以及诗词结合起来,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生查子》这篇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甜美的忧伤,此时我们可以选取《青春》、郑愁予的《错误》,进行对比鉴赏与体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学到知识,还能陶冶情操。

三、增强参与力度,提高鉴赏能力

从整个高中教学过程来看,语文诗歌教学涉及内容具有很大的时间跨度、涵盖区域广、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由于诗歌鉴赏需要良好的文学功底、素养、领悟能力以及审美视觉,所以它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本着参与教学、鼓励鉴赏的原则,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根据座位进行编排,让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进行主讲,在早读或者授课时间,轮流上台进行问答,最后再由老师归纳、点评。在这种教学方式实施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必须根据作品内容、手法、时代、意境对学生提问,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对作品进行研究;在老师点评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仪态、语言表达进行评价,还必须站在审美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细致、全面、深入的品味、理解诗歌。

古典诗歌作为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每首诗都是对生命、自然、情感的展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带着虔诚的心去感受、体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不断培养鉴赏能力,让学生爱上诗歌,领悟语言魅力与艺术。

上一篇表示肯定的词语

下一篇秋浦歌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