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范文1
中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以下几点:
1.乐于学习
2.情绪乐观稳定
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5.能自我认识,悦纳自我
6.智力正常
7.人格完整
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
学生有发展性心理问题,作为中小学教师应谅解宽容还要提供相应的指导,帮助支持:
1.理解,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和体验,即使学生的行为时明显不当的,也要看到其不合理行为后面的合理原因。
2.接纳,无论学生做错什么事,作为教师都应使他们感受到没有受到排斥,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与权力,并愿意带他们。
3.分享,教师应尽可能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的体验,了解知道他们的孤独、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
心理学家指出 “人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受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五分之一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
现在中小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有以下9个方面:
1.学习压力感: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心理压力过大。
2.适应性差: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同温室的花朵,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及团队活动。
3.情绪不稳定;随着考试的成绩好坏,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
4.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同学之间、邻里之间、亲戚之间情感不能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5.焦虑现象: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恍惚,紧张不安。
6.抑郁、自卑现象: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感、自卑感严重。没有一点上进心。
7.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己的好,别人各方面比自己强。忌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是一种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8.敌对现象:在受到批评时,容易产生抬杠,产生敌对现象。
9.偏执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及班级里,处处都以我为中心。
有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不要紧张、不要惊慌。早期发现,及时诊断治疗,学会心理调适,把轻度的心理问题调适成正常人的心态。
人的正常心理健康应当是和谐的,有序的,平衡的。以下谈谈心理调适的八种方法。
1.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满面春风,充满朝气。微笑是人快乐的表现,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学会微笑,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这个办法既简便又十分有效,当你长年累月逐渐养成微笑的好习惯,你就会觉得内心充满力量、充满信心。
2.多想自己开心的事。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多想开心的事,就是你做得最成功的事,那是你信心的保证,坚定自己的信心,就是力量的源泉。心理上美好的回忆能抹去心灵上的创伤。
3.语言调节法。语言是人类思想沟通的工具,也是人的情绪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影响工具。通过语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绪。也可以引起人的消极情绪,既可以引起也可以抑制,即使内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同样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绪。当你遇到紧急情况下,心里反复默念“镇静”二字,当你遇到大喜的事情、心里应默念“不要激动”,当你遇到愤怒或刺激时,应默念“息怒”二字,当你要发脾气时,心里应默念着“忍!忍!”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尽快消除消极情绪,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语言来调节自己情绪。
4.深呼吸身心放松法。古代有一高僧卧云曾说过:“静神养气”,静神养气对人的身心十分有益,学会身心放松对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有相当好的调适作用,当你静下心来,站或坐着,闭上眼睛,心里默念静神养气四个字,然后做深呼吸,吸气要缓慢,节奏感顺畅,然后慢慢呼气,呼气要细、长,速度比吸气还要慢,反复几十个深呼吸,会使人感到身心放松,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5.想象放松法。有自卑感的人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无劲。克服这种心理,应树立信心、牢记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默记的积极暗示心理。逐渐有了信心的力量,别人做的到的我同样也能做得好。用想象的方法,做到人与大自然的融洽和谐。既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来个天人合一,纯朴归真,想象你这时正在深山密林中,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幽谷的鸟声,在蓝天、白云下的沙滩上,赤足享受海水的冲泡。也可以品味着天下着毛毛细雨,淋湿了你的头发及全身,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在整个想象过程中,心里伴随着“松、松”的意念,烦闷之气,自卑之感,紧张等随之消失。
6.欣赏音乐法。一首健康的音乐的乐曲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当人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时,情绪低沉,缺乏信心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音乐欣赏,能帮助人振奋精神。如《田园交响曲》、《蓝色的多淄河》、《欢乐颂》、《义勇军进行曲》等交响乐、能使人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情,从心理上战胜自我,走出低潮。
7.团队精神生活。团队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凝聚力,经常参加集体团队活动。可以消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敌对现象。可以形成一个团队成员互相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彼此亲近,让同学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受到同学的安慰与鼓励,增强团队精神高于一切的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
8.将心理健康寓于体育教学之中。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为突出,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美育显得更加重要。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网络时代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随着网络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不断深入,不仅给成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也接触到网络,并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心理和思想都处于一个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大多数渴望接触新鲜的事物,探究周围的世界。同样,他们大多数也一样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诱惑,对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小学生接触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社交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把网络视作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洪水猛兽。要想让孩子在网络时代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懂得合理地利用网络。
一、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的心里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巨大挑战的网络时代,学校的心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1.要对学校的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增加他们的承受心理压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善于发现学生在成长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并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及时摆脱心里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设置固定的心理辅导课程,聘用专业的心理教育老师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通过有规律的、合理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
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心理不够成熟,在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时难免会丧失判断能力,不知如何取舍。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告诉学生怎样辨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老师是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重要监督者,一定要对网络环境中,学生心理成长、道德建设、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辨别网络信息,善用网络资源,吸取对成长和学习有用的信息,自觉摒弃不良信息。
引导学生要学会把日常的学习与网络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学习的进步,使学校教育与网络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三、端正中小学生的上网动机,使他们使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
要使中小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网络,保证其心理健康,就要端正中小学生的上网动机,使他们使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俗话说“动机导致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只有使他们的上网动机端正,才能够使中小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时,产生自我心理保护意识,自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课程、宣传栏、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使用安全教育。另外,老师也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上网教育,让学生对网络文明和网络安全有充分的认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使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
在网络与生活不断深入渗透的时代,学校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学校内部营造一个大的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的建设和提高,还要在其他的教学科目中对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进行渗透,使学生能够产生正确的上网动机,端正上网态度,正确地使用网络。
总之,“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民族要想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就要重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心理健康的培养。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极不稳定、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时期。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中小学生的心里健康成长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这需要更多的教育者对这一领域有更多的关注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凌贵荣.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04).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 事故,交通;创伤和损伤;健康教育;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904-03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随之发生改变,从温饱转向安全,预防与控制伤害已经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的“世界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报告”指出,全球每年大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10~14岁和15~19岁青少年道路交通伤害是第二和第一位死因。在我国,仅2005年道路交通伤害就导致98 738人死亡,469 91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8亿元[1]。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中指出,交通事故占学生事故灾难类的19.64%;交通事故导致受伤人数最多,占全年受伤总人数的45.74%;农村中小学的安全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都明显高于城市。为减少农村学生交通伤害发生,增强安全意识,改变不良行为,降低交通伤害的疾病负担,探讨投入少、收效大、易于操作、学生容易接受的模式,为预防与控制农村学生交通伤害提供有效的方法,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2007年在广东省选取1个农村县城所在地进行交通伤害预防与控制的试点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东省二类农村连平县县城元善镇辖区内的中小学校,以2006年度小学三~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干预前收到有效问卷8 653份,男生为4 394名,女生为4 228名,男∶女=1.04∶1,性别缺失31例;干预后为8 591份,男生为4 249名,女生为4 280名,男∶女=0.99∶1,性别缺失62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前后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学生在2005年6月-2007年5月交通安全知识、行为和交通伤害发生情况,其中在2006年6月-2007年5月期间进行交通伤害干预活动。通过2次问卷调查掌握干预前(2005年6月-2006年5月)、干预后(2006年6月-2007年5月)研究对象的伤害发生率、认知、行为及伤害引起的疾病负担变化情况。使用的问卷自行设计,通过专家审定、预试验,再重新修订制作。现场调查以班为单位,集中学生在教室填写,由1名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负责指导、核查和回收问卷,严格按照质量控制要求进行调查,全过程有督导员参与,保证现场调查质量。
1.2.2 干预内容与方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安全知识、行为为主要内容制作成多种形式通俗易懂宣传资料,连续对研究对象进行教育。
由卫生、教育部门协同组织该镇在校学生开展预防交通伤害活动,干预活动的主要方式和时间见表1。
1.3 数据分析 使用EpiData 3.02版建立数据库,经过双录入后核查并清理,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交通伤害情况 由表2可见,干预前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率为8.3%,其中男生为9.1%,女生为7.5%(χ2=7.320,P=0.007);从不同年级来分析,小学四年级发生交通伤害最高为1.6%,最低是初一年级为0.8%,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70,P=0.000)。干预后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率为3.5%,比干预前下降了57.8%,男生发生率为4.3%,比干预前下降了52.3%;女生发生率为3.0%,比干预前下降了6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1.292,74.856,85.810,P值均
2.2 交通安全知识 有5项问题考查学生认知情况,干预前各问题回答正确率为51.8%~82.2%,干预后为70.3%~91.1%,均显著提高(χ2=193.00~1 308.00,P值均
2.3 危险行为 干预前学生在上(放)学路上与同学在公路上嬉戏/打闹占22.5%,干预后(15.7%)明显下降(χ2=81.557,P=0.000)。其中小学三~四年级干预后在公路上嬉戏打闹的行为变化不大,而初中学生危险行为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高中。
学生逆向骑自行车的行为从26.4%下降到干预后的19.5%(χ2=68.837,P=0.000)。其中男、女生从29.3%,23.4%分别下降到干预后的21.9%,17.1%;小学四年级和高二年级的学生危险行为发生率下降幅度最大。
2.4 暴露危险环境 上学方式为步行、骑自行车、骑摩托车,上学路上时间超过10 min和需要过马路在干预前分别为86.2%,58.7%,73.3%与干预后(87.1%,60.2%,7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21~3.809,P值均>0.05)。
2.5 交通伤害疾病负担 干预前学生发生交通伤害为721例,总发生伤害次数为1 073人次,人均1.49次,其中住院病例为113人次,门诊病例为31人次,不需要医院治疗的929人次;干预后学生发生伤害为300例,总发生伤害次数为401次,人均1.34次,其中住院病例为72人次,门诊病例为29人次,不需要医院治疗的300人次。根据2003年广东省居民伤害流行特征及其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交通伤害住院平均费用7 858元/次,门诊平均费用291元/次,则干预后学生因为交通伤害直接医疗费用少支出32.3万元,比干预前下降36.0%(表5)。干预后交通伤害费用减少主要是住院费用比例下降(36.3%),门诊费用基本不变。不需要医院治疗的交通伤害大幅减少。
3 讨论
交通伤害是指车辆在公用道路上行驶过程中,因违章行为或过失而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经济损失的变故与灾祸[2]。在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的危害性与严重性不仅造成居民的死伤和残疾,而且带来每年超过1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1 260万潜在寿命损失年[3]。广东省的伤害监测结果表明,学生交通伤害在学生伤害中排第2位[4],可见交通伤害对学生健康、疾病和社会负担的影响很严重,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农村学生的交通伤害高于城市[5-6],因此,预防与控制学生交通伤害已成为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
通过健康教育对农村学生交通伤害进行干预,利用各方面的有利资源,协同做好学生交通伤害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卫生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和宣传资料,做好质量控制。教育部门发挥组织能力,负责开展、落实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定期组织督导检查,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应把预防交通伤害作为主要安全工作,通过横幅、警示牌、海报、黑板报等营造交通安全氛围,采取综合宣传措施使学生达到知晓健康信息、认同健康信念、形成健康态度、采纳健康行为的目的[7]。
通过1 a的强化宣传交通安全的知识和危害性,农村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率、危险行为率、疾病负担有了显著下降,交通安全知识显著提高,有效减少了交通伤害,同时也大幅度降低学生因交通伤害支出的直接医疗费用,达到32.3万元。说明干预后学生交通伤害发生次数减少或严重程度减轻。健康教育在预防与控制学生交通伤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农村学生上(放)学以步行和骑自行车为主,是交通伤害的弱势群体,而且由于年龄因素,自控能力弱,喜欢在马路上嬉戏打闹,家长监护不到位,更容易发生伤害,尤其是男生。从住院病例显著高于门诊病例显示,学生发生的交通伤害中严重病例占一定比例,与马文军等[8]报道的一致。资料还显示,小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掌握的交通安全知识较中学生好,中学生的危险行为下降比小学好。农村的交通管理、交通安全设施、车速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加大执法力度,增加保护弱势道路使用者的设施建设,如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自行车道,尤其在学校附近,要设置交通安全警示牌、交通信号灯,提醒驾驶员提前注意路上学生,便于学生上(放)学穿过马路。强化驾驶员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控制疲劳驾驶。学生要防止交通伤害发生,除了掌握好交通安全知识,还要自觉执行交通法规,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有效地通过知识与行为的转化,纠正不良行为,增强交通安全意识,伴随着其生长过程避免交通伤害的发生,终生受益。此次干预效益远远大于成本,证明健康教育对预防与控制农村学生交通伤害是一种可以推广的成本低效益高的工作,符合农村地区开展交通伤害预防与控制。
4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05.
[2] 王声.伤害的预防与控制.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61.
[3]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伤害预防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
[4] 许燕君,马文军,徐浩锋.2004年广东省10家医院急诊室伤害监测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4):247-250.
[5] 马文军,许燕君,李剑森,等.广东省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特征.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47-49.
[6] 董利军,潘曙明,陆美玲.交通伤急诊住院的青少年和儿童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9):787-789.
[7] 马骁.健康教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递”的价值趋向,导致了学校仅仅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效应。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下面就具体来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含义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我们从小就要在各种表格中填写健康说明,我们也认同“拥有财富远不如拥有健康”这一道理,这说明健康是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以至于人们在见面时一般要相互问候彼此的健康,表达自己对朋友健康的祝愿。人们认为,为了其他的幸福如利益、提升、财富而牺牲健康是不明智的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指在学校中,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揭示的原理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员的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仅仅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农村中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习、认知方面,也来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2)情感上的问题。很多中小学生在情感调节上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悲观失望。情感调节有问题的学生。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原因
(一)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一生中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关键时期,是学生的心理从不成熟走向基本成熟,人格逐步形成、完善和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常见的危机问题,心理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有的因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影响个体心理顺利成长,导致心理障碍的形成。
(二)时展迅猛剧烈,各种文化纷至沓来,社会文化心理日趋复杂,成人在竞争社会中带来的变异约束与烦恼,及青少年自身的耳濡目染,也给正处于身心发育正待成熟的少年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一些障碍和失常。
(三)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增加,带来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领养,或寄居亲戚朋友,而老人和亲朋主要关心的是孩子吃饱了没有,睡好了没有,穿暖了没有,很少关心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心理上有什么压力……这些问题如得不到重视和及时解决,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四)农村家长知识水平,文化品味,道德水准参差不齐,较之城市居民而言有较多不尽人意之处。诸如有的小富即安,富不思进;有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有的整日浸泡在麻将扑克中,对子女管教方法简单,或粗暴加压,或放任自流,或娇宠惯养,或恨铁不成钢,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五)地方经济的差异,种种条件制约下的不均衡,使农村健康娱乐设施匮乏,文化氛围不浓,活动不多,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枯燥、单调,游戏机房和网吧成了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有的上网成瘾,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六)地域环境、文化底蕴的不同,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与城市的差异,农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的缺乏,都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不同和差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曹海静\王玲《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51-02
【关键词】 健康教育;师咨培训;学生保健服务
18世纪初,美国教育家Hoyacc mann首先提出了健康教育的概念,强调将学校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迫切性。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将为达到全球健康目的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我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制定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九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00年,各省会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健康教育开课率要达到100%,县镇以上学校要达到80%~90%,县镇以下学校要达到70%~80%。为充分了解甘肃省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笔者于2004-2005年对该省14个市、州所属112所中小学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甘肃省14个市、州,从每个市、州随机抽样调查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各2所,总计112所。
1.2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自行编制“甘肃省中小学健康教育现状调查表”,内容包括学校健康教育师资情况、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情况、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开展健康教育课的情况及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原因等5个项目共13个条目。问卷统一印制,由专人负责向相关市、州被抽取的学校定向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20份,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为93.3%。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在112所学校中,将健康教育独立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学校有33所,占29.5%,开课的学校主要是城市中小学;未开设的学校79所,占70.5%。80%以上学校(小学56.4%,中学43.6%)以《体育与健康》课作为学校健康教育课,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课程改革,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导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感到困惑与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是观念滞后,教师长期受传统落后意识的影响,认为开展健康教育课最大的阻力是“应试压力大”,与升学就业无关。有85.0%的农村中小学从未单独开设过健康教育课。
2.2 健康教育教师配备情况 开展健康教育课的33所学校均没有专职教师,主要由体育(17名,占51.5%)、生物(6名,占18.2%)任课教师和班主任(10名,占30.3%)兼职承担。兼职教师学历分别为本科7人、大专21人、中专6人。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培训的健康教育内容见表1。
在被调查的112名体育、健康教育教师及相关人员中,60%以上自认为不具备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仅有10%的教师在岗前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健康教育学课程培训;有84%的被调查者不知道《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80%以上的学校教师认为体育教师的《体育与健康》课就是学校健康教育课;90%以上的任课教师愿意接受系统的知识培训,有65%选择短期脱产培训,25%的人建议归纳在学历教育中,其余的希望利用刊物自学。
2.3 健康教育教材 见表2。
健康教育缺乏系列教材,尤其是缺乏师资培训教材,教材在实用性、创新性方面尚有缺憾。各类开展健康教育的学校健康教育教材拥有率为36.4%(12/33),其余大部分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体育与健康》,个别学校使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健康教育的实施有多种形式,缺乏规范性,没有有效、统一的要求,且极少数学校使用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仍然是1995年教育部制定的。
3 建议
3.1 改变观念,把提高认识作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 各级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接班人的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等重要使命,“以学生发展为本”同样是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应改变过去唯“升学率”的工作观念和做法,切实落实国家有关对健康教育课程安排的要求,将2周1课时的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中,做到有课时、有师资、有教材教具、有教案和有考核评价制度。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对中小学领导层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理论和实施方法的培训,落实和配备师资,切实把学校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
3.2 建立相关师资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制度 教师是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确保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要促进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首先必须配备良好的师资。目前,在体育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学校健康教育专业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也培养了一批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但此次调查发现,担任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未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今后应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方面做必要的改革,拓宽专业口径。根据目前具体情况,短期培训也不失为改善目前师资状况的较符合实际的方法,可尽快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师生之间沟通技巧和知识传授技巧。随着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多元化的发展,高等院校既要培养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又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师范类高等院校应肩负起这门学科师资的培养任务。
3.3 构建全新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目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质上只包含了与体育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二者有其共同点,但也存在本质的区别。审视当前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现状以及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应组织专门人员编写符合现代中小学教育需求的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健康教育要有一套完善的教育计划,应明确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儿童青少年科学卫生知识水平、树立健康信念、形成促进健康的行为,并根据学生在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接受能力、拟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育,注重行为的培养。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15-03
在逐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心理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者的义务,也应是每一位科任教师的责任,尤其是在广大中小学中,科任教师由于其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更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为此,教师教育必须注重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缺失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只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方法,更重要的是人格、品行、情绪情感等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其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并且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较低,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瓶颈”。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心理学课题的研究成果。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也较为突出。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心理、焦虑情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众多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因此,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小学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
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首先,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许多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每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就导致科任教师的一个误区,即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抛给心理老师来管。殊不知这种认识导致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了只是个别教师的事,而未能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领导等形成教育合力,这大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科任教师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教学工作本来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但在许多教师那里,却变成了简单刻板的行为。这不但压抑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制约和妨碍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发挥。最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较匮乏。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素养的培训。实际上许多教师不懂得什么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什么是自学能力、创造力、个性等,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比较低
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往往只是躯体的、生理的健康与卫生上的,而很少关注精神的、心理的健康,不了解焦虑、自卑、情绪紧张等不良因素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胜任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应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有的教师不认为是问题,有的教师则简单地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或心理疾病,更少想到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会像传染病一样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较低,这严重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缺失的原因
鉴于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缺失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一)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身负担过重,引起适应不良。面对新课改背景下激烈的升学竞争,繁忙的教学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少教师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对工作产生厌烦感。
2.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心理。由于工作竞争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教师之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加之个人性格上的原因,使一些教师过于敏感、猜疑心较重,与人相处时总保持一定距离,内心深处常隐隐产生难以消除的孤寂、忧郁感。
3.亲情离散和疏远引起心理失衡。许多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他们往往很少顾及家庭、亲人,甚至付出婚姻、家庭破裂的代价,使得一些人陷于亲情疏离的困扰之中,导致心理失衡。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缺失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足
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是我国教师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培养上存在的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人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教师教育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
2.教育培训不足
在师范教育阶段,主要注重的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虽然普遍设置了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但其目的侧重的是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以及为相关学科奠定基础,而对师范生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不足。在职后教育阶段,没有把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纳入我国中小学师资培训的目标之中,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课程体系。
3.理论与实践脱离
目前,虽然我国师范教育强调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但在操作上还是偏重理论部分,在实践方面又偏重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实践,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因此,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师范生对所学的心理学、教育学内容,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应有了解,得不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锻炼。因而,许多中小学学科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基本功还比较扎实,但面对中小学生层出不穷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提升
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以适应迅速发展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直接学习的榜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1.保持悦纳态度
教师工作,本质上讲是一种奉献,尤其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则付出得更多。一旦具有这种境界,就会对自己付出的劳动,保持一种悦纳的态度,从学生的点滴成绩、逐步成长中体验快乐。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学生进步的阶梯,会感到教师工作是有价值的。
2.用理智驾驭情绪
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衣食住行纷繁琐碎,学生的思想工作千头万绪,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保持冷静,不能烦躁,更不能因为不顺心而迁怒学生、厌弃学生。教师们应该学会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随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用理智驾驭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自控潜能。当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适当用心境迁移的办法,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散步、运动、旅游、听音乐等,使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此把情绪调整到平稳积极的状态。
3.学校以及有关部门及时关注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全面改善教师的经济与物质条件,包括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尽可能地发挥和放大教师个性之所长,同时应积极引导教师个性的改善与进化,使教师能与外界的人和环境和睦相处,从而营造一种适合教师生存、发展和创造的人际关系氛围,最终使教师的精神和心理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教师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心理,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要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认识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出发点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另外,教师要有自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一旦成为教师个性倾向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会成为心理教育素养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提升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基础,采取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1.了解学生特点的方式
首先,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观察了解学生的情况,还必须课下与学生多接触,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问卷、查阅资料)、测量以及分析学生的周记等来获得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知识外,还应加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小事中感悟、从参与中体会、在感悟和体会中成长,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辩论、表演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面展示自己。
再次,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审视学生的内在特点。教师要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注意掌握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措施
首先,师范院校应把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当代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一种专业素质来对待,增设有关的专门课程,或在心理学、教育学等公共必修课程中增加相关教学内容,使他们在上岗前就具备基本的素养。
其次,在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进修培训及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中,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增加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内容,以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最好开展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专题培训。
最后,中小学校的领导也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主动聘请有关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教师培训。
3.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在中小学,学校的一切教学和教育工作几乎都要在班级中进行,目前,国内中小学都设立有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领路人,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班主任主持班级工作,与学生有着广泛和直接的接触,对他们的兴趣、个性、优点、缺点都了如指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己成为班主任的新职责和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把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注意将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和心理保健医角色融为一体。
“心理育人,人人有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职工的行为,只有全体中小学教职工特别是学科教师以及班主任都能担负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所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独撑门户的局面,才能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主阵地中。(稿件编号:090921003)
参考文献:
[1] 朱武卫.浅析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 第1期.
[2]冯江平.中小学教师的问题行为及其改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 .
[3]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01).
[4]刘本剑.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1).
[5]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
[6]王战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刘恩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1(7).
[8]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9]郑和钧.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