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课堂练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课堂练习范文1
[关键词]复习课;课堂练习;存在问题;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57-02[作者简介]崔文志(1982―),男,广东高州人,大专,茂名市第六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一、复习课堂存在的问题
纵观现在的复习课堂,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设计复习题目时缺乏层次,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不能做到统筹兼顾;问题的设计缺乏新意,经常拿着教材照本宣科“炒剩饭”,不断让学生重复做课后题,没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练习形式单一,教师没有对时间、练习方式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导致效率低下;教师机械地重复,学生陷入题海,大量解题,缺乏精心选择;只注意罗列知识,不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复习课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应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症下药,用有效的课堂练习使复习课呈现无限生机。
二、有效设计课堂练习,让复习课堂更高效
(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复习课既要处理足量的练习题,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时间总显得太紧。所以我们设计题目的时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只要在这些重难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变得开阔,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改善。
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一道题目:
一个无盖玻璃鱼缸,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分米。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1)做这个鱼缸至少要多少玻璃?(2)这个鱼缸占的空间有多大?(3)这个鱼缸最多可以容多少升水?
笔者先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求物体的表面积、体积还是容积,然后和学生一起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对这三个概念辨别得更加清楚,最后让学生“实战训练”,深化学生对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核心概念的理解。这样做针对性强、效率高。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1]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因此复习课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可采取的方法为统一授课、分组练习、个别辅导。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是立足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扶持学困生。
在复习“探索规律”这一单元的时候,在“找一找,填规律”中,笔者将练习题分成了两组,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
第一组:
①3,5,7,( ),11,13,( )
②2,4,8,( ),32,64,( )
第二组:
①1,8,27,( ),125,( )
②2,4,7,11,( ),22,( )
学困生解决完第一组题目即可,中等生完成第一组的题目后可以尝试去思考第二组,学优生可以直接思考第二组的题目。练习的题目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基点,让学优生发挥他们的学习优势,通过他们的排难解疑,带动全班。对学困生要特别注意对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2]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就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复习课一定要注重成效。在复习过程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使具有相当的难度,也会像一段精彩的故事或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引人入胜。
“分数、百分数的综合应用”中,学生容易混乱数量与份数,经常在这一点失分。因此在复习这一单元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题,帮助学生在审题中辨析,在辨析中理解,在理解中内化。
(1)仓库里存有150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2,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2)仓库里存有150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1/2吨,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复习课中,必须根据学生之前所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设计相对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陷阱中“吃一堑,长一智”。
(四)注重联系,专题复习
数学的知识与知识间互相联系,前一部分知识为后一部分知识引桥铺路,后一部分知识又往往是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深化与完善。根据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把知识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使之变为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点,或者对学生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难以理解的共同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释疑解难、查漏补缺。“专题”复习是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注重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深化了课本内容,能够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锤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素质。
如五年级所学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六年级的“圆柱、圆锥的体积”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例如:将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应削去多少木料?这道题有机地将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训练中融会贯通,开阔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解法。
(五)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使学生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3]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分析问题实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
1.光明小学去年有篮球24个,今年新买了6个,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
2.有一个公园原来的门票是80元,国庆期间打8折,每张门票能节省多少元?相当于降价了百分之几?
3.商场搞打折促销,其中服装类打5折,文具类打8折。小明买一件原价320元的衣服和原价120元的书包,实际要付多少钱?
……
三、小结
教学中,让学生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问题,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基本练习,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高效课堂练习范文2
关键词:课堂练习;设计;要求;方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是啊,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巩固和加深新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获得信息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呢?我认为应准确把握课堂练习设计的要求,使课堂练习紧扣目标、针对性强、层次分明、注重过程等。还应掌握课堂练习设计的方法,即用好用足教材练习、原创发展练习和筛选及改编练习等。更应把以上二者相统一,相辅相成,兼收并蓄。方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更能激扬生命的和谐。
一、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要求
有效的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前提是课堂练习设计要紧扣目标,立足教材、针对性强、层次分明、注重过程等要求,做到“少而精,以一当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顺应台阶拾级而上。
1.紧扣目标,立足教材
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指挥棒”,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它而展开。为更好地实现目标,课堂练习设计就必须立足教材,紧扣目标。
走进“十几减九”的新课教学,不难发现,“破十法”和“连续减”比“想加算减”更让学生接受,原因很简单,“想加算减”需要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如17-9=( ),学生要先想到( )+9=17。而用“破十法”和“连续减”呢,只要有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就能算出来了,而且掌握这种方法的计算正确率较高。
既然“破十法”有如此多好处,那么教学中老师能否倾向于“破十法”?答案是否定的。翻开教参和教材发现,其有意优化“想加算减”,原因有三。第一,简便快捷。因为“破十法”“连续减”都需要“思考两次周折”(即两步计算),而“想加算减”只需“思考一次周折”。第二,它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如在多位数减法中,当某一步需要退位时,如果用“破十法”或“连续减”计算,仅退位这一步就需要两步计算,会增加计算的难度。第三,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具有一举三得的功效。基于此,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练习(如图1),
(1)基础练习(题1):主要使学生掌握“双基”
(2)提升练习(图2):主要是强化“双基”
图2是“破十法”,图3是渗透“相加算减”,再通过对比两种方法凸显出“相加算减”的简洁性和优越性。
(3)变式练习(题3、题4),主要是发展学生智力,渗透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设计这样系统性的练习既体现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达成方法的优化,凸显“相加算减”和数学思想的独特魅力。
■
2.针对性强――立足学生
每节课的知识都有各自的重难点与易错点,练习设计必须紧扣重难点与易错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人教版第七册“速度”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速度单位的规范书写。针对这个重点,可以作专题练习:
(1)“神七”飞船在太空中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多少?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动笔计算并汇报(单位书写错误):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神七的速度和小青骑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神七和自行车的速度差不多啊?
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要发言。
生:虽然都是8千米,但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神七”是每秒飞行8千米,而小青是每小时骑8千米,所以神七的速度快多了。
(看来学生知道这两个8千米是表示不同的速度,只是不会书写计量单位罢了)
师:那怎么区别这两个8千米分别表示不同的速度呢?
师生矫正:40÷5=8(千米/秒),16÷2=8(千米/时)。
师:像速度这样的单位还有吗?意在延伸到单价,工作效率的计量单位。
速度的计量单位不同于往常的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它是两种不同量的比,再加上求速度的问题都是以“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的方式呈现,这些都是影响学生会言传却不会规范书写速度计量单位的缘由。通过上面的练习,不把时间花费在单调的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上,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速度单位意义的理解上,巧借针对性极强的对比练习,寻同辨异很好地解决了速度单位书写这个难题。
3.层次分明――构建体系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注意锤炼练习内容内在的递进联系,符合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发展进程,由浅入深、由熟到巧,要循序渐进地寻求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第七册“四边形的整理与复习”中的一道习题
■
师:(指着图4)这组平行线,是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它可能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因为有一组对边平行。
演示动画(图5)问:那现在呢?(学生回答长方形),师追问:为什么不可能是正方形?(辨析了正方形的特殊性:四边相等且分别平行。)
动画演示成(图6),现在可能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不符合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条件)师追问:那可能是什么?
师:在什么情况下它是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它是梯形?
如果再出现平行,那么有几组平行线,它是什么图形?如果它是梯形,那左右会平行吗?最后露出如山真面目(图7):梯形。
然后完成书本中的表格(如下表)。
在下表中适当的空格内填上“√”,再说一说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如此精妙的设计并及时高效地追问:为什么不可能是正方形;现在可能是长方形吗?在什么情况下它是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它是梯形等,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形状与特性充分暴露,学生轻易地掌握了其内在联系(都有一组对边平行)与本质区别。这样的练习设计,它犹如一条串着知识点的“珍珠项链”,既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过程――感悟内化
圆是最简单又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一个传奇的常数π把圆的周长、面积和半径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就是“圆周率”,它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为了弄清楚π是一个什么样的数,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在波折中奠定了既有量的突破,更有质的飞跃的四个发展阶段,
①《周髀算经》“周三径一”;
②刘徽的“割圆术”;
③祖冲之算至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
④电子计算机计算出小数部分的101119691亿位,但还仍未停止。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个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陶冶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操呢?。
练习1:一个近似于圆形的湖泊,湖中央一条堤坝长约1800米,沿湖有一条环湖路。环湖路长约多少米?
学生计算,反馈,理解π为什么取3来计算(是求近似数也是为了方便计算)。
练习2:神舟八号飞船绕着一个圆形轨道飞行,这个圆形轨道的直径是13441.9千米。飞船飞行一圈有多少千米?
师:解决这题,圆周率要取几?为什么不取3?
师:要是取3,3.14,3.1415926和3.14159265358979323结果会怎样?出示下表:
■
通过对四组数据的深入对比,圆周率取3和3.14,其周长竟相差了瑞安到北京的距离(2000千米),让学生感悟从“周三径一”发展到“割圆术”再到祖冲之的圆周率是多么艰难却伟大的创举,而祖冲之研究的圆周率几乎逼近计算机的结果,既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又陶冶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操。
通过对比如上四道算式,还可以挖掘出宝贵的资源:π为什么通常取3.14的问题。π取3时,周长容易计算但误差大,π取3.1415926结果更精确但计算难度大,为了兼顾计算的简便性和结果的准确性,π通常取近似值3.14,注重让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的过程,在感悟中内化,在内化中理解,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设计课堂练习的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生活如此,课堂亦然,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仅仅把握要求是不够的,还应其设计的方法,即用好用足教材练习、原创发展练习和筛选及改编练习等。
(一)用好用足教材练习
1.理解教材练习的编写意图
教材中的练习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应高度重视,不要轻易地弃之不用,另起炉灶,重搞一套。因此,我们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的习题,明确每一道习题的编写意图。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试商、调商是难点,人教版教材上介绍了“用四舍法试商”“用五入法试商”和“用中数(几十五)试商”等三种方法之后教材出现了如图8的一道习题:
■
在这组习题中,巩固新知的意图很明显,但此题还有另一个意图:蕴含第四种试商方法,甚至还可挖掘出第五种试商方法。
第四种试商方法:“同头无除商九八”,即被除数与除数首位上的数字相同(俗称同头),但被除数第二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第二位上的数,不够商一(俗称无除),例如上述4道习题,那就可以在下一位上用9或8试商,并无需调商。
第五种试商方法:“除数折半直商五”,是指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正好是除数前两位数的一半时,可以用5试商。
这两种试商方法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试商规律,正确、迅速地试商,而且屡试不爽,可教材为什么不把它们当做试商方法介绍呢?笔者梳理了一下教材并试用了这两种试商方法,结果发现:当被除数第二位上的数字偏小,而除数的第二位数字又偏大时,“同头无除商九八”这种绝招竟然失灵,例如117÷19就不能商九或八只能调商为6。这或许能勉强说明人教版教材不强行学习这两种试商方法的一个原因吧。但这么好的试商方法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2.挖掘教材练习的潜在价值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课堂不断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追求,挖掘教材中的练习会起到“润物细无声,迭代起”。例如“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课中的一道简单习题背后深藏着的秘密。
已知一个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厘米,高7厘米,求它的面积。
(1)计算后汇报算式
(2)想象一下,这个梯形的形状是怎样的
■
师:如果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几厘米?
师:如果上底是2厘米呢?3厘米呢?4厘米呢?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
师:如果上底是5厘米呢?
生:5厘米。
师:下底为什么是5厘米?
师:如果上下底都是5厘米,那么它是什么图形。
生1:梯形。
生2:不是梯形而是长方形。
数秒之后有学生说,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还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吗?
生:(异口同声)不能。
但迟疑之后有些孩子激动地改变主意。
师:如果上底是0厘米呢?下底是多少?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吗?请试一试。
(3)小结万能公式
师:虽然形状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上下底之和相等,高相等,面积也相等。都可以用梯形公式来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所以有人说梯形公式又叫做万能公式,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小结:在我们已学的基本平面图形中,它们的面积都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
所谓“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始发灵光”。挖掘教材习题激起学生观点的争鸣,促使教学在争鸣中走向。特别是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还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吗?”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产生歧义时,学生的思维发散开了。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切状态,收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教学效果。到最后的万变不离其宗:梯形公式是万能公式时,学生瞠目结舌后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
3.提升教材练习的地位
教材是单一的,静态的,而课堂是丰富的,动态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改编,例如“多边形的面积”的例题图已经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即把整个图形看成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组合,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无法体现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策略。而习题中的队旗图却是个不错的素材。为此,把习题改成例题,充分发挥例题教学应有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体验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策略。
解法1:(如图9)将队旗图分割成两个梯形,所求面积即两个梯形面积的和;
解法2:(如图10)将队旗图分割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所求面积即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和;
解法3:(如图11)将队旗图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所求面积即这三个图形面积的和;
解法4:(如图12)将队旗图补上一个三角形成了长方形,所求面积即长方形的面积减三角形的面积的差。
■
对比分类:分割法和填补法。
优选方法:同样是分割,解法1和解法2分割的块数越少越容易计算。
优化方法:同样是分割成2块,解法1的数据明显更方便计算。
小结解法1和解法4的优越性。
这样的改编,可以创设开放的空间,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经历更具挑战的自主探究中,兴趣黯然、千方百计地寻求多样化的解题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原创发展练习
教材习题千般好,但那种认为只要完成了书本上的习题就万事大吉的思想,是对课堂练习设计认识上的一种偏颇,需要摒弃。因为教材上的习题只是提供了一种范例,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设计。
1.利用错误资源即兴设计练习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是难免也是合理的,教师必须用数学资源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错例。如:在指三角尺中的角时,很多学生会指着角的顶点。
师:把你指出来的角画在黑板上,就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画一个点)。对吗?
生:你画的是一个点,不是一个角。
师:我看到这位同学就是这样指的啊!
生纠正:是这里(用两个手指从角的两边向角的顶点画过)
师:要让别人看明白你指的角,我们可以先――(教师演示,用手指指角的顶点),再――(用手指从顶点开始分别向两边划过,指角的两条边),这就是一个角(手指在角两边中间的部分划过一条弧线)。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关注了学生错误的指角信息,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角、初步形成对角概念的正确认识,进一步抽象出角的定义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看似指角,其实是在借助指角帮助学生认识角,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设计拓展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对知识已有了较清晰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和教材的需要设计一些拓展题,这样既可拓宽学生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
如下图: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
①凭什么说第一组能围成三角形?
②3、4、5这样的三个连续自然数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举例试试看。
③3、4、5三条边围成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
④第三组围不成三角形,你能想个办法让它围得成吗?
⑤第四组如果调换其中5厘米长的小棒,有哪些换法?用手势比划,换成1是什么样子?换成2、3、4呢?如果调换的是3厘米的小棒,能怎么换?
简单一道题,通过四组含有特点的三边,引导学生探索“除了长度为O、1、2和1、2、3两组连续自然数不能围成三角形外,其他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继而接触“勾三股四弦五”;认识“三条边相等,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直观体验“随着一条边长度的变化,三角形从锐角三角形变成钝角三角形”……每一道小习题都充分挖掘利用,有效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三)筛选和改编公开课或资料中的练习
公开课或一些好的资料中有很多颇有价值的练习,我们谨慎筛选,还可以进行合理改编后进行灵活运用,在运用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提升中积累。试看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课设计了动脑筋出教室”的实践活动: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依次离开。接着,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l、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是那些数的倍数。
师:老师这里只剩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l”,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出教室了。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出l,那全班同学都可以走。知道为什么吗?
生: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
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动脑筋出教室”游戏,新颖有趣,既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发挥了学生的创造,一举多得,这比简单地做几道练习,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练习设计的方法千百般,但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总离不开把握要求与掌握方法的统一。高效的课堂练习,除了在设计上下工夫,也应在另一个核心环节即“实施”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细细品味和理性思考。方能“入乎其中”领悟到其“内在魅力”,更能“出乎其外”跳出某种要求和方法,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激扬生命和谐服务。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练习范文3
一、如何组织有效课堂练习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的主线,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计和展开的,是为教学目标达成所服务的。明确教学目标,课堂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各个阶段的各种练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反过来,课堂练习也能够清晰反映出教学目标的指向。
以双手垫球教学为例,技能目标是通过教学,利用垫球器使学生基本能找准击球点、提高垫球稳定性,最后使得90%以上学生能连续垫到5个以上。如果采用健美操作准备活动,分析得知健美操的练习虽有热身效果,但是没有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若用球操做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持球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排球运动的脚步移动和垫球的协调配合,同时也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在自主练习时,采用自垫、两人一组对垫练习,分析可知教学目标中的连续垫到5个以上则没有在练习中体现;若采用连续自垫、比一比谁先垫到5次,那么可以比一比,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把教学目标的达成落实到了练习当中。
2、丰富练习方法。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方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反复做某一动作,以达到发展身体和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它是一个由教师组织和指导的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体育课堂的练习方法具有周期性和指向性的特点,任何一种练习方法都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有效果,而每一种练习法都要求学生完成或者解决一定的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高,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要强,但是遇到困难意志薄弱,往往容易变得灰心丧气。针对这一特点,有效课堂练习方法要呈现多元的态势,结合不同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及其组合。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练习方法有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
戏法和比赛法。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
(1)重复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固定和反复进行练习,练习的间歇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
(2)变换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变化,改变练习对机体所起作用的某些因素。如:速度、速率等。
(3)循环练习法的特点是技术要求不高,简单实用,效果显著,能充分利用时间加大运动负荷,能全面协调地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并能培养学生独立练习的能力。
(4)游戏法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竞赛因素和情节,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充分发挥游戏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比赛法的特点是竞争性强,学生情绪高涨,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有机体的机能能力。
3、发挥教师主导。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但不能一味地迎合与迁就。因此,有效课堂练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通过练习来掌握的知识技能,需要教师选择、加工和传授,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教师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练习过程需要教师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练习成果需要教师来评价和反馈。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地选择、运用练习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掌握运动技能。
4、体现学生主体。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有效课堂练习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练习的设计和组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整体学情和个体差异、、运动负荷、运动频率、运动场地的布置、运动器材的安全使用等等。课堂练习要以发展学生运动能力为练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的参与,体验和收获,激发学生课堂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有效课堂练习的特征
1、充裕的练习时间。体育课的练习时间,是指练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总时间之比。新课标要求体育课堂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这是我们有效体育课堂练习时间的衡量指标。
从事过体育教学的教师都知道,教案的设计上,课堂练习的密度通常都能够保证30%,甚至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但是真正到了课堂上,要把45分钟的课堂按照教案上那样清晰、流畅、有条不紊的上下来,保障有30%充裕课堂练习时间,这需要除设计教案以外采取更多教学措施,而且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
2、和谐的师生关系。这里所指的师生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有效课堂练习是师生教与学的过程,是学生同伴互助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在心灵上真正交流互动,默契融合,同伴之间团结友爱,自主合作,才能形成外在的和谐师生关系,达成有效地课堂练习。练习有序且高效,师生都能从练习中得到收获。
3、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效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呈现浓厚的练习兴趣,活跃的学习思维,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自主练习,反复实践。学生有明确的练习目标和自我评价,善于思考,并能练习中感受到自身运动机能提升的乐趣。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用进取的心态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学会体验练习过程中的各种感受,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高效课堂练习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练习设计;高效课堂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在机房上的,在面对充满诱惑的电脑时,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高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信息技术课往往没有回家作业,若学生不能当堂完成作业,那这一部分缺失的知识可能就没时间再补上了。而现在很多教师在如何授课上花了大力气准备,但是在备课中却忽视了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上机练习设计,或者说没有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的设计。基于上面两个因素,笔者认为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或者说评价一节信息技术课是否高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练习设计。下面笔者就谈谈对信息技术课堂练习设计的一些想法。
一、练习的形式设计要有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解决这种问题积极地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从学生的兴趣着手,找对适合他们口味的作业形式,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作业中获得愉悦和成功,做到学以致用。
1.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的活动,因此,寓教于乐且具有趣味性的游戏化作业,是学生喜爱的一种作业形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算法与程序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枯燥难懂的,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作业,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源动力。
比如在教授VB中控件属性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将知识点藏于“移动的乌龟”的例子中:随着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按钮的点击,乌龟图片在窗口中移动位置,在课堂作业设置中,让学生完成类似“移动的字幕”等作品。在最后的作业中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非常高,同时不同控件的属性,如top、left、width、height、font size等属性也都被学生挖掘了出来。
2.生活情景式作业
将作业的背景设置为生活化的场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融入其中,在场景内思考问题,减少被动应付的抵触情绪,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思考和解题的效率。比如在教授《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分支结构的时候,可将课堂练习题设计为:超市在销售桔子的时候,规定购物不足50元的,按原价付款,超出50元不足100元的,超出部分打九折,超过100元的,超出部分打八折,请你帮忙为超市收银员设计一个促销专用软件。通过生活化的实际场景,将知识点和实际问题有机联系,使得学生在作业的时候兴趣大增。
二、练习的内容设计要有针对性
为了方便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完成,王爱胜老师提出了“半成品加工法”教学法。其核心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待完成的教学模具作品”,旨在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半成品,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果(成品)的一种技术“留白”,补充这些留白就是进行“再加工”,在形成“成品”中开展教与学,从而体现出技术点的功能与意义,这样能更有针对性地以信息需求为线索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物质”基础。简单来说半成品加工法类似于其他学科的填空题,教师将作业中不太重要或者在本课上不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预先完成,而仅留下需要重点练习的本课的重难点,将这些半成品发给学生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节约学生练习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比如Word的表格教学中,制作课程表是很多教师会采用的一个实例,而学生往往文字录入速度较慢,在练习的时候会花费较多时间在表格内课程的录入上,这个与课堂表格教学的内容相关度不大,而如果不让学生录入文字作业又显得不完整。此时就可以由教师下发一个半成品,其中包含语文、数学等课程文字,引导学生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快速完成表格中文字的填入。而在Flash教学中,一些元件和图层也可以在半成品中完成,如果是课堂练习引导层,那么甚至可以在半成品中包含一个图层的基本动画,让学生添加一个引导层来控制这个动画。这样的半成品加工可以很好地控制学生练习的时间和针对性,也有利于教师控制练习的难度。
三、练习的要求设计要有层次性
高效课堂练习范文5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可以显著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文章主要从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操作要点和练习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88-01
当前,随着课堂教学质量问题的提出,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复杂而枯燥的高中数学教学来说,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就更加难以实现。通过调查发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功能、学生练习的方法不正确、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遵循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通过对数学课程特点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遵循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内容必须科学,而且应当符合教学内容中的教学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目的性把握时,应当准确地掌握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及难点和重点。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目标明确的课堂练习内容。
2.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要掌握练习的难易程度。对于高中数学课堂练习来说,重视层次性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从简单到困难,从基本到复杂的层次性过渡,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一步步地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教学目的。
3.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从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这两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课堂练习。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中,尤其应当杜绝“只求练习的难度和数量”这一现象。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该积极从课本内容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实际技能出发,设计课堂练习的重点和难点。
4.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多样性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注意练习方法和题型的多样化。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练习中,多样性练习尤其重要。高中阶段属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练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在练习方法上可以通过口述、书面练习、动手操作、单项练习、综合练习等方式进行设计,在题型设计上可以考虑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5.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还应当遵循时效性的原则。时效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既保证学生有足够题目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注重练习的质量,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把握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操作要点
课堂教学练习具有巩固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其中,巩固功能指的是在新课程结束以后,通过进行不同方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功能指的是通过课堂练习,能够从语言表达、动手能力等方面,发展学生思维的概括化和条理化;反馈功能指的是通过进行课堂练习,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新课程的掌握能力,从而指导教师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辅助学生进行改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高度重视课堂练习的功能,以把握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操作要点。
1.数学教师应当充分理解编排课本练习题的意图,用好课本。一般来说,课本中设计的练习题都是针对课本内容的,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能够从练习题的角度,反映出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练习题的意图,配套用好教材。
2.对于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当强化对比性的练习。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相似的题目,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而且很容易出差错,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对于学生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进行对比性练习。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提高对知识点的认识,引起学生的探索和警觉意识,让他们在对比中掌握知识点,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3.对于准备性练习与新课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准备性练习指的是在刚上课的三分钟内,对学生进行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训练。实践证明,通过准备性练习不但能够有效缩短学生接受新、旧知识的距离,完成知识迁移,而且还能够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练习方法及其在学案中的体现
课堂练习的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中非常重要,合理的练习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课堂练习的方法主要有分层练习、变式练习和开放式练习等。
分层练习指的是根据学生在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不同,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考虑到练习的层次性和难度,把课堂练习划分为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巩固练习。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进行分层练习,既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时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变式练习指的是教师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题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进行变式练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题目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通过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触类旁通的变式练习,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式练习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设计一些解法不受限制、结论不是很确定、条件不太完整的开放性题目。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解决一些答案不同的题目,从多个角度、多种思维方法上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过程中,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工作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应当时刻从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此来不断地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丹丹.新课标下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方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8).
[2]梁永年.关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探究[J].赤子(中旬),2013,(7).
高效课堂练习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 提高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35-01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有助于巩固学生学习内容,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改善数学教学质量,是数学教学的升华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应提高对课堂练习的重视,切合教学目标,创新练习题目,提高学生练习技巧,为学生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切合教学目标设置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所以归根结底,课堂练习要围绕教学任务展开。教师要深度透析教学课程,找准课程重点和课程难点,有计划、有层次地为学生设置课堂练习。在开始课程之前,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线索,让他们对教学内容展开合理猜想,这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融入到课堂学习。然后通过一些小活动引出教学任务,比如在讲抽屉原理时,教师就可以设立相关问题:把5块糖放进3个盒子里会出现多少种情况。同学们会议论纷纷各抒已见,加深对问题的印象和理解。然后教师要分清教学任务中不同知识点的重要性,做好教学规划,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重点难点上,教给学生学习技巧提升做题准确率,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1]。
2 激发学生课堂练习兴趣
小学生思维模式尚未固化,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望强。教师应本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理念,优化教学模式,设立更加新颖、有趣的题目,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认识到数学是有趣的,充分发散思维空间发挥潜能,参与并融入到课堂练习当中。教师要让学生顺着正确的学习方向开始课堂练习,然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循序渐进提升练习难度,达到课堂练习的合理高效[2]。
3 提升学生课堂练习技巧
3.1 针对性练习
明确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想象力和求知欲特别强,所以他们对数学课堂的新知识吸收比较快,然后教师就会布置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加深学习印象。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又或是教师习题设计的不够合理,小学生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透析教学内容,找准课程重点,进行针对性的习题设计。然后总结学生们的错误,加以指导改进。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小数除法”这一部分时,可以移动小数点,将小数转化为整数,然后再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可以归纳教学重点,整理成口诀“一看,二移,三计算。”教给学生们,然后再设计习题:0.56÷0.7=( )÷( ),36÷0.9=( )÷( )。这时教师列出题目,不要求学生计算,而是让学生们把小数转化为整数,让学生们理解学习重点,丰富学习方法,更轻松地学习数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
3.2 对比性练习
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往往两道题文字表达千差万别,又或者两道题目中的数字完全不一样,但其实质内容是一样的,考查的其实是同样的知识点。教师就要交给学生对比练习方法,找出问题的本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然后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学习。比如学生们在学习了乘法之后,教师可以列出两道题目:“小明有5块糖,小丽的糖是小明的6倍,小丽有几块?”“甲数是9,3个甲数加在一起可以得到乙数,那么乙数是多少?”学生们在本上列出公式,会发现原来两道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解决,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在学生掌握方法后,教师可以利用对比练习逐步提升练习难度,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层次地循序渐进的提升学习能力,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显著提升练习效率。
3.3 拓展性练习
新课程改革下,教材中的内容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为学生们设计一些拓展练习。例如在讲到“乘法分配律”这一模块时,教师在为学生知识讲解学习内容后,可以列出必做题1.8×9+22×9、选做题2.5×4.04和拓展题25.5×34+25.5×10―15.5×44,三种难度的习题,在做拓展题时,还可以让学生们互相讨论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九宫格问题、数独问题等这些新颖的题目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散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在不断尝试、反思后增强思维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数学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适当的拓展习题难度,还可以采取分组模式,让做题快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4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课堂练习的重要作用,创新教学方法,调整课程结构,设计新颖合理的练习题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加强数学练习,然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针对性指导,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