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活动描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活动描写范文1
1、爸妈又吵架了,吵得我心烦意乱的,我独自在楼上,我该怎么办呢,我悲伤地哭泣着。
2、我忐忑不安地坐在板凳上,心里扑咚扑咚地跳个不停。太阳照在我的脸庞,烫烫的有一点被灼伤的感觉。看着台上深情地唱着歌的同学,我不停问自己:上去后会不会唱错歌词,唱走调,等等。
3、他气得张口结舌,两只手直颤抖,半天才喊出话来。
4、望着满地的碎瓶胆片,我紧张得张开了嘴巴,呆呆地立在那儿,心里忐忑不安,万一爸爸回来发现了,准会狠狠批评我的。
5、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6、我的心里像有十五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久久不能平静。
7、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8、我不知不觉进入了梦境,梦见自己长出了五色翅膀,在蓝天里飞呀飞,真是快乐无比。
9、老师的关心,使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
10、我们是微茫的存在,折射出心里每一丝憧憬和每一缕不甘。
11、“糟糕!”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下准要坏事!
12、我一头钻进书堆时,心中的狂喜难以言喻。
13、冉阿让大吃一惊,门臼的响声,在他的耳朵里,就和末日审判的号角那样洪亮骇人。
14、我害怕极了,连大气都不敢出,心砰砰直跳,仿佛有小兔子在心中蹦来蹦去,总觉得有个灾难飞鸟似的在天空中飞来飞去,随时都有可能砸到我的头上。
15、回到家,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心里暗暗地想,他能做二十五个,我为什么不能呢难道我比他笨不,不可能!我绝不是比他笨,只是我比他练习的少罢了。对,我一定要努力锻炼,超过他。于是,从那天开始,我便下定决心,每天坚持做五个俯卧撑,一天、二天随着天数的增加,渐渐的,渐渐的,我一口气能做三十多个。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锻炼,我已经能做四十多个了。
16、我望着他的身影,心里酸酸的,麻麻的,苦苦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下来。我哭了,天啊!则么能这样乱收别人的钱呢,我忧郁了,心想“干啥都捞钱”是真的吗?
17、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边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18、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既然很普通,那么我也跟一般人一样,只要一紧张,汗水就会顺着脸颊慢慢地流下来,止也止不住。不一会,汗水就会浸透我的衣衫,好难受,本来宽宽的衣服变成了紧身的衣服,你们说难不难受?
19、大家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脚下好像生了风,走得又快又有劲。
20、我的天啊!难道那位老太太听不见吗?受到一个小女孩如此的侮辱,还这么和气。我觉得这个小女孩太不懂事了,如此伤害一位老太太。我真为老太太伤心。周围的人群随后议论起来,年轻的母亲红着脸拉走了小女孩迅速离开了商场,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在人们的议论声中。
21、“我的上帝!”我暗暗惊呼。我们五十个同学像木偶一样被摆弄着,而一手操纵的竟然是我们平日里可敬可亲的老师。我愤怒了,但是没有勇气跳起来揭穿这件并不存在的“新装”。课依然在顺利地进行着,可我什么也听不进去,其实也不必听了,因为我的任务完成了。
22、心总是在最痛时,复苏;爱总是在最深时,落下帷幕。
23、眼里闪烁着一股无法遏止的怒火,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好似一头被激怒的狮子。
24、那颗心乐得快要盛不下蜜糖般的喜悦了。
25、我心中有一股气总消不了,是一种怨恨,又是厌恶。
26、我的怀里像揣着一只小兔,怦怦地跳个不停。
27、我那颗忐忑不安的心越跳越快,我不敢往下想了。
28、谁也惹不起他,我们只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
29、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占有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30、姐姐顿时欢天喜地,嘴咧得如同一朵绽放的荷花,久久地合不拢。
31、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公布出我的分数,我把头轻轻地了下去,目光躲闪着,脑袋像过电影一样过着妈妈知道分数后那生气和失望的表情,可是,我还是让她失望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妈妈,你不要生气!
32、英语测验得了100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像小鸟一样飞进了家门。
33、我的心像有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地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好像要跳出来了。
34、他脸上的肌肉在愤怒地颤抖着,眼睛里迸出火般凌厉的目光。
35、我胆怯地低着头,不敢看爸爸那张阴云密布的脸。
36、妹妹满脸是甜蜜的微笑,活像一朵盛开的玫瑰花。
37、他两眼发直,连连自语,又惊又怕,双腿也不听使唤,像筛糠似的乱颤起来。
38、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39、我恐惧地畏缩着,周围的一切仿佛都要把我吞噬掉,迎面是无尽的黑暗。
40、我生怕舵轮滑掉,心突突地跳,手心里都出了汗。
41、望着女朋友甜蜜的微笑,我心中像一股清凉的泉水流过。
42、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我吓坏了。
43、我若是一颗星星该有多好?哪怕是流星只有一刹那的绚丽也是好的。
44、他惶恐不安地看着我,嘴里就像含了一串冰糖葫芦,呜呜啦啦半天没说出什么来。
45、他立刻瞪起眼睛,眉毛一根根竖起来,脸上暴起了一道道青筋,像扑鼠之猫盯着我。
46、我双腿发软,就连平时看来很温暖的东西现在好像也变成了魔鬼,狞笑着。
47、我的心里像打鼓似的咚咚直跳。
48、有一次上思想品德课,王老师给我们讲要养成劳动的好习惯。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人要是不爱劳动就叫懒惰,懒人是最没出息的。”她接着问同学在家干不干家务活。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格外紧张,怦怦乱跳,唯恐老师叫到我的头上。想一想,自己是大队长在学校还能劳动,可是回到家里干过什么活呢?什么事不是妈妈干的?就连洗手绢自己都不动手,太不像话了。
心理活动描写范文2
1、我害怕极了,连大气都不敢出,心砰砰直跳,仿佛有小兔子在心中蹦来蹦去,总觉得有个灾难飞鸟似的在天空中飞来飞去,随时都有可能砸到我的头上。
2、我站在跳台上,向台下一看,只见下面水花飞溅。我好像是一个巨人,周围的建筑物都变得矮小了,像被我踩在脚下似的。湛蓝的跳水池水平如镜,水池边的建筑物像玩具一样,显得特别矮小可爱。哈哈,我是一个巨人了。但转眼一想:从这么高的跳台跳下去会不会淹死呢,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刚才那股高兴劲儿,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3、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边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理活动描写范文3
如在小学教材《我的战友》中有这样一段: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忍不住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这是一段成功的、感人至深的心理描写。作者看到自己的战友——烈火烧身,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表现了战友的情深,突出了的高大形象。
我们都知道,心理,就是人物怎么想。也就是在一定情况下,人物心里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我们在作文中,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感人,除了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进行描写外,还要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让读者知道人物心里在想些什么。那么刻画人物的心理有哪些方法呢?
一、两种心理描写方法
1.我想:自己写自己心理的想法。这是三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在心理描写中比较容易的一种。通常让人物表白自己的心里话,大多用第一人称“我”,如“我想……”“我心里说……”等。例如:
我静静地守在电视机旁,聚精会神地观看着中国与科威特的足球比赛。心里不住地盘算着:中国输给了新西兰,新西兰又输给了科威特,今天中国非得输给科威特,万一要是能胜该多好啊!
这段心理描写,表达我为中国队是不是能战胜科威特队而提心吊胆,并且盼望中国队能胜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这里还要提醒大家,用第一人称,写“我”的心理活动,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我”无法知道别人心里想些什么!
2.他想:用第三人称“他”叙事时,描写人物心里活动用“他想……”“他认为……”“他考虑……”等,三年级的同学知道这种写法就行了。例如:
他拿着小人书,担心地向老师办公室走去。他边走边想:为什么上课偷着看书呢?干嘛违反纪律呢?刚写完决心书,下了保证,今天就犯了。老师肯定不会轻饶我,非狠狠批评我不可,弄不好,没准还得请家长。恩,自作自受。想到这,他低着头,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办公室。
二、刻画心理的时机
1.遇到矛盾
日常生活中,我们同学常常会碰到困难,遇上矛盾,甚至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时往往都通过心理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例如:一位同学在扫楼道垃圾时,感到又脏又累又臭,于是不想继续干了。在遇到困难时,小作者是这样描写心理的:说心里话,我真的不想干了。这酸臭味呛得我都要吐了,再说也没人看见。不如“收兵”回家看电视去!可转念又想起老师的教导“做好事不应该图表扬,更不能半途而废”。想到这里,我又继续扫了起来。
2.回忆过去
因为是对往事的回忆,所以必须用心去想。例如:
望着妈妈的遗像,我不禁想起她在世时,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带病坚持工作;为了全家人的吃、穿,她下了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买菜、做饭、洗衣,没有一点空闲;为了我们的学习,她省吃俭用,把节约下来的钱给我买课外书。妈妈是多么的辛苦呀!她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我们。
这段心理描写,是小作者在妈妈去世以后,回忆妈妈生前的事情,非常感人。
3.畅想未来
作文中小朋友经常对美好的生活进行想象。这丰富的幻想,都是心理活动。例如,一位同学在听到《我的理想展翅飞》这首歌曲时产生联想。他是这样写的:
当我听到《我的理想展翅飞》这首歌时,兴奋地想:再过十年,我将成为一名优秀的潜艇驾驶员。那时,我登上“探测一号”潜艇驶向海底,五颜六色的鱼群从眼前游过。绕过暗礁,穿过朝霞似的珊瑚林,为祖国探测新的油田,该多好啊!
虽然心理描写很重要,但是我们小朋友在作文中也不要滥用。描写要适当,不宜过长、过多,不然文章就不精练、不连贯了。
三、人物内心活动要有层次
人物内心活动往往是一系列的,因此,描写人物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一定要有层次。一般是按思考的先后顺序写。而且心理描写和人物外貌、人物动作等描写穿行,不能截然分开。因为任何心理活动都是有原因的,都会在人物的神态上表现出来,也都会由此产生某种行动。例如:
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地、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立刻忐忑不安,七上八下的,仿佛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我匆匆地一路小跑,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说过,放学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坚持三天,就又给忘了。这回爸爸一定会特生气,说不定还要揍我呢!这时,我放慢脚步,怎么办?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爸爸承认错误,请他原谅。想到这,我就加快了速度,飞快地向家里跑去。
这段心理描写很成功。小作者一开头就交代了心理活动的原因。比如开头写“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会又晚了”这个心理活动是由看到“路灯亮了”而产生的。中间写“我的心立刻忐忑不安,七上八下的,仿佛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出现这个心理状态,是因为“前几天爸爸刚说过,放学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坚持三天,就给忘了”。这样在叙述的基础上写心理,层次清楚。另外小作者还与人物动作的描写相结合,使得文章不呆板。比如先是“慌慌张张地向家里跑去”,接着是“放慢脚步”。最后是“加快了速度,飞快向家里跑去”。这就清楚表明了每次心理活动产生了什么结果,使文章错落有致,毫不单调。
四、心理描写要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要实事求是,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是高兴还是生气,是愤怒还是同情,总之要写真话,写心里话,让别人看了感到合情合理,不夸张,不胡编,只有这样文章才感人。有时心里想的事不一定都对,为了能让别人相信,错误的想法也可以写出来,不要怕丑。例如一位同学乘公共汽车时,发现扒手在偷一位阿姨的钱包,写了这样一段心理活动:
车里的人很多,汽车一拐弯,大家东倒西歪。我赶紧用手够扶把,无意间看见一个流里流气的青年在偷一位阿姨的钱包。我想用眼睛提示一下那位阿姨,可她怎么也不往我这瞧,而那位青年倒仿佛看出来我的心思,用凶恶的眼光瞪了我一眼,吓得我倒吸一口凉气,心说:“还是少管闲事吧!下车这流氓打我怎么办,再说没偷我的钱,这年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一流氓打伤了我,又有谁管呢!”想到这儿,我若无其事地把头扭向了窗外。
这一段描写,小作者不怕丑,把自己遇到小偷后,不敢声张,怕报复的心理写得很真实,很可信。因为这种心理符合当时的环境,符合规律,不是胡编乱造的。再比如一位中队长,作文中是这样描写自己选举时的心理活动的:
班里正在进行改选,我伸着脖子,竖着耳朵听着,怎么没有一个人提我的名字?我当了一年多中队长,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呢!同学们为什么看不到这一点呢!嗯,不选我拉倒,不当班干部还省心呢!
心理活动描写范文4
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文学创作上产生了一种写作手法,就叫作“意识流”。意识流作家们模拟人类意识的这种流动跳跃的特性,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却又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意识流的作品很多,也产生过许多名家大家,他们对世界文学创作以及电影艺术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依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国作家王蒙以及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都深受意识流创作的影响,莫言的《红高粱》可算是中国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之作。
瞧瞧,意识流的来头蛮大的吧!这些说起来似乎有点儿抽象,我们还是具体了解和欣赏一些意识流的作品吧。我们先读一读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的开头: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开头写入睡前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片段,它很详细地描写了“我”在入睡前的心理活动。)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所谓“咕哝一句”,其实是心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半小时之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这一想,我反倒清醒过来。(念头又是一转,这就是意识的流动――心理活动的转换。)我打算把自以为还捏在手里的书放好,吹灭灯火。(“自以为还捏在手里的书”,其实已经不在手里了,这是心里的念头驱使人物做出的动作。)睡着的那会儿,我一直在思考刚才读的那本书,只是思路有点儿特别。(念头又转到书上来了。)我总觉得书里说的事儿,什么教堂呀,四重奏呀,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争强斗胜呀,全都同我直接有关。(脑子里在想书里的内容,心理活动又是一转。)这种念头直到我醒来之后还延续了好几秒钟。它倒与我的理性不很相悖,只是像眼罩似的蒙住我的眼睛,使我一时觉察不到烛火早已熄灭。(睡着了一会儿又醒来,在半梦半醒中“念”着书的内容,意识有些模糊,醒来了意识还没清醒,还在朦朦胧胧地想着书里的内容。)后来,它开始变得令人费解,好像是上一辈子的思想,经过还魂转世来到我的面前,于是书里的内容同我脱节,愿不愿意再挂上钩,全凭我自己决定。这一来,我的视力得到恢复,我惊讶地发现周围原来漆黑一片,这黑暗固然使我的眼睛十分受用,但也许更使我的心情感到亲切而安详。它简直像是没有来由、莫名其妙的东西,名副其实得让人摸不到头脑。(这一段写意识从朦胧、模糊中渐渐清醒,视力从模糊到恢复清晰。)我不知道那时几点钟了。我听到火车鸣笛的声音,忽远忽近,就像林中鸟儿的啭鸣,标明距离的远近。汽笛声中,我仿佛看到一片空旷的田野,匆匆的旅人赶往附近的车站。(意识的流动,心理活动的变化,真是毫无痕迹。从听到汽笛声联想到旷野,想到旅人,意识的跳跃流动一环接一环。)他走过的小路将在他的心头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因为陌生的环境,不寻常的行止,不久前的交谈,以及在这静谧之夜仍萦绕在他耳畔的异乡灯下的话别,还有回家后即将享受到的温暖,这一切使他心绪激荡。(由汽笛引出旅人,并直接想象着旅人的活动与心理,这一连串的描写,都是“我”心里想象出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流动。)
――这样的意识流写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太高端大气上档次了?那么,我们还是回到“心理活动”这个话题上来吧。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心理活动”是一回事,“心理活动描写”是另一回事。心理活动是人物在说话、行动前后或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而心理活动描写,则不仅仅是把人物的所思所想写出来,还常常要用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来衬托和暗示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如果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直接描写人物的所思所想,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是第三人称“他”的视角,直接描写人物的所思所想,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了。那么,意识流与心理描写有何区别呢?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意识流是有意模拟人们的意识流动,而心理描写,是在我们写作的时候,把那些与“这个环境”与“这个事件”无关的那部分剔除掉,只写下与这特定环境与特定事件有关的部分。其实,明白了前面的意识流,再来看这心理活动描写,是不是简单多了?
我们再来看看法国19世纪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作品,他的那篇《项链》非常有名。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不吝笔墨地刻画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形象跃然纸上: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抓住女主角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这一性格特点来描写其内心活动。心里向往的是精美与豪华的生活,现实却并非如此,因此而感到痛苦。)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墙壁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她非常难过。(现实是寒碜、庸俗,不如她的意,因此她非常难过。)这一切,在另一个和她同等的妇人心上,也许是不会注意的,然而她却因此伤心,又因此懊恼,那个替她照料琐碎家务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佣人的样子,使她产生了种种忧苦的遗憾和胡思乱想。(文中对玛蒂尔德的心理描写细腻至极,她的忧苦、伤心、懊恼和胡思乱想,全是因不满足现状而产生的。)她梦想着那些静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着东方的帷幕,如何点着青铜的高脚灯檠,如何派着两个身穿短裤子的高个儿侍应生听候指使,而热烘烘的空气暖炉使得两个侍应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儿;她梦想着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着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和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这里连用三个“梦想”来描写玛蒂尔德向往富贵生活的心态。)然而事实上,(此处笔锋一转。)她每天吃晚饭的时候,就在那张小圆桌跟前和她的丈夫面对面坐下了,桌上盖的白布要三天才换一回……(心里向往的是富贵生活,现实生活却是极寒酸的,这样的现状使女主角心里不平衡,为下文借项链参加舞会等一系列情节埋下伏笔。)
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心理活动是需要靠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来表现的。这短短的一段,把在舞会中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的玛蒂尔德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女主角的陶醉与否,满意与否,幸福与否,其实与项链的真假无关,只与她的心理有关。人物的心理活动,总是受到环境、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描写时,也要考虑到人物心理活动与环境、事件的逻辑关系。
心理活动描写范文5
1. 直接描写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等做标示。
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的如下片断: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这样的心理描写就属于直接描写式,它非常恰当地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心理描写了出来。
值得强调的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定要切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文段不宜过长,否则会使文章沉闷,有损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2. 抒情独白
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如王愿坚《粮食的故事》的如下片断:
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
作者用抒情的笔法,写“我”与儿子洪七给山上的送粮,在途中遇到了敌人。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是牺牲儿子保护粮食,还是保护儿子?“我”的内心斗争非常激烈,心情极度矛盾、复杂。
3. 梦境描绘
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梦境描绘的文字一般较多,下面选一较短的进行说明。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只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这是曹雪芹《宝玉挨打》中的文字,作者通过梦境揭示出了宝玉关心体贴少女,思想叛逆,具有民主思想的性格特征。
4. 心理分析
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如莫泊桑在小说《项链》的如下片断:
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5. 行动表现
通过恰当的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施耐庵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林冲听说陆谦追杀至沧州,不觉大怒,于是用了“买”“带”“寻”等几个连续的动词,表现出林冲报仇急切的激愤心理。
6. 环境衬托
衬托人物心情的景物描写要求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紧扣人物的心理,最好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墨,将人物的悲喜之情恰当地衬托出来。
7. 幻觉展现式
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中的如下片断:
心理活动描写范文6
论文摘要: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即对原来文本意义的准确理解和用新文本作准确再现。然而,文本的意义受作者、文化系统、读者等多方面的制约,具有自身的语义不确定性和理解上的多重含义性。本文以人物形象,包括动作、对话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几方面的具体实例探讨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叙事学理论和语用学理论如何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等效。作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必须对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进行分析,确定有关成分的意义。并以不同的视角对意义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准确恰当地译成目标语,达到与原文的动态等效。
一、引言
文学形象的艺术表现,包括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环境与人物、人物与事件的关系的描写,等等。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既要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要便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既注意原作信息的正确传递,又注意原作者美学意图的充分体现。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译论里(曾文雄,2005,p.62-67)。在翻译领域,由于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认识模糊而陷入重艺术、轻语言或重语言、轻艺术的倾向,翻译实践的随意性和翻译批评的极端化等现象不时出现。本文尝试将叙事学理论和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基于对人物刻画的多视角、多方位的考察,着重从微观层次,即人物的动作语言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探讨这两种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作用,以求拓宽翻译的研究领域。
二、人物动作语言翻译
人物描写方式属于正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式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采用人物描写方式,能以形传神,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的思想品质。人物的动作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武松、林冲、李逵、鲁智深、张飞、诸葛亮等典型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人物的行动描写。一提起武松,妇幼皆知他景阳冈的打虎行动;一说到关羽,人们总忘不了他过五关斩六将的一系列行动。因为打虎这一行动成了武松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而过五关斩六将的一系列行动,则充分揭示了关羽勇猛善战的英雄豪气。也就是说,行动是人的精神状态的表露。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精神面貌,主要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来揭示的。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通过一个人的行动,可以窥见其思想和心理活动。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交际,又是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交际者、语言使用者、原文的接受者、译文的创造者等。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不容忽视。叙事学理论可以帮助译者透彻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叙事学(narratology)是关于叙事、叙事结构及这两者如何影响我们的知觉(perception)的理论及研究(蔡之国,2005,p.31-32)。所谓“叙事”,就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叙事中人物描写可以由叙述者或人物来完成;可以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可以自我描写或由他人描写;可以在公开场合描写或在私下描写。但每种描写的可靠程度并不等同。此外,叙述者作为作者虚构的主体之一,在叙事中的特征颇为重要,尤其是叙述者的可靠性和叙事意识。可靠的叙述者让读者相信并接受他对事件的报道、理解和评价,不可靠的叙述者则因知识匮乏、对事件参与不足或价值判断系统有问题,难以避免读者对其报道、理解和评价的怀疑。
例如,在文学作品《儒林外史》汉译英中,作者吴敬梓对范进岳父胡屠户的描写用了一系列身势符号动词,译作恰如其分地传递了它们所包含的信息。
例(1)语境:作者在“范进中举”一段文字里对其岳父胡屠户的描写:(范进)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原文: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向老爹讨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译文:ButcherHugrippedthesilvertight,butthrustouthisclenchedfist,saying,"Youkeepthis.Igaveyouthatmoneytocongratulateyou,socanItakeithack?"
“Ihavesomemoresilverhere,”saidFanJin,“Whenitisspent,Iwillaskyouformore.”
ButcherHuimmediatelydrewhackhisfist,stuffedthesilverintohispocket(杨宪益,戴乃迭译)
在叙事性作品当中,事件和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就是人物,但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原文中的“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几处动作语言是伴随言语活动出现的,胡屠户嘴里说着要把银子送给范进,但实际行动是一听范进说不要,他就立刻把刚刚伸出去的紧握着的拳头缩了回来,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不想让范进把银子拿去。可是真正的意图是掩盖着的。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在构成悲剧的各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罗念生,2004,p.58-63)。译文中用了pippedthesilvertight,thrustouthiaclenchedfist,drewbackhisfist和stuffedthesilverintohispocket几个动宾结构,勾勒出胡屠户原本不想把钱送给范进,而又要假装出送给的那个样子及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他的性格。grip,thrustout,clench,drawback,stuff几个动词用得非常贴切。仅仅运用一些动作语言就把胡屠户的内心活动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人物关系也变得非常清晰。译者保留了与原作者的相同叙述手法,不让内心活动在字面上有任何显露,而是留下空白和空缺给译文读者去想象。其方法是依靠附着于人的符号束的帮助与实证,根据原语作者的意图和期待选择词汇:充分体会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仔细揣摩原作的语用用意,认真研究原文文本的暗含用意,从原语作者隐含意图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深层含义,再把深层含义传递给译语读者,即译者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语读者再结合语境假设来理解译语,力求使译文真实表达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情节、事件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位于第一。人物之所以在叙事作品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是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从文学的本质,即文学的审美性上说,因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揭示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人类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如此,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均将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翻译
人的行动必然伴随着心理活动,铺之以语言。文学作品只有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灵魂,这个人物才能站起来。因为人与社会及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个人的自身矛盾,都无不在人物的心理上反映出来。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受思想支配,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等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感情变化,如喜、怒、哀、乐、犹豫、惊恐、嫉恨等。因此,心理描写极为重要。通过对话和行动可揭示人物的心理,真实、传神、感染力强,能让读者很直观地看到人物的心理。而作品中微妙心理的刻画使读者看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所谓心理描写,即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如感觉、知觉、情感、体验、愿望等的描写。作家们不仅展示人物外在风采,同时也触及人物内心世界。文学作品中人物在特定氛围中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作意图,进而把握原作精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展开联想,在自己思想感情中寻找适当的印证。
翻译是把原语转换成母语的活动,其语用目的是使译文对读者产生预期的作用和影响。翻译人们交际时的话语不能只拘泥于其字面的意思。发话人(speaker)怎样设法表达其“言外之意”,受话人(receiver)又如何去理解发话人的“弦外之音”?从叙事学角度来看,叙事研究不应只注重形式,还应该注重叙事形式与叙事阐释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叙述者与事件的位置推断、叙述者的可靠性推断、哪些主题在故事中处于优先地位的推断、哪些叙事结构可能引起不同性别的特殊反应,以及读者如何回应叙事技巧再现出的价值观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依靠规则的描述,而是依靠对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之间的语境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这样一来,衔接和连贯均可实现。这种连贯性其实就是读者尽力使文本中的内容连贯的一种文本重构活动,这种重构行为又涉及读者本人的知识、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等。语用学理论同样能说明这一问题。
汉语语用学理论中的“智力干涉(theinterventionbintelligence)是指听话人运用最基本的事理逻辑,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与记忆及人际关系,推测出说话人词语里的隐含意义的推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寻找并抓住合适感觉的过程”(钱冠连,2002,p.131-134)。根据智力干涉原理,译者应关注原文所使用的环境、参与交际者的身份、原文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等,以把握话语的特殊含意和所蕴含的意图。并设法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从而获得语用等值,使译文读者更真实地了解人物性格和人物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从下面对李白《静夜思》译文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智力干涉对动态对等翻译的解释力。
例(3)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1)NightThoughts
Iwake,andmoonbeamsplayaroundmybed,
Glitteringlikehoar-frosttomywanderingeyes;
UptowardsthegloriousmoonIraisemyhead,
Thenlaymedown-andthoughtsofmyhomearise.(HerbertA.Giles译)
译文2)TheMoonShinesEverywhere
SeeingtheMoonbeforemycouchsobright,
Ithoughthoarfrosthadfallenfromthenight;
OnherclearfaceIgazewithliftedeyes,
ThenhidethemfullofYouth''''ssweetmemories.(W.J.B.Fletcber译)
译文3)IntheStilloftheNight
Idescrybrightmoonlightinfrontofmybed.
Isuspectittobehoaryfrostonthefloor.
Iwatchthebrightmoon,asItiltbackmyhead.
Iyearn,whilestooping,formyhomelandmore.(徐忠杰译,1990,p.86)
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没有雕琢华美的辞藻,然而其意蕴却深长,令人神往。诗的前二句描写了孤身远客在月明如霜的深夜不能熟眠的情景和迷离恍惚的情绪。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意流畅,不加雕琢,直抒胸臆,借明月寄托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浓浓乡愁,道出了游子望月的万千思绪。它写了月,月总令人思乡思亲;它说到霜,显得凄凉;它写了抬头看月,低头思乡,显然是孤寂的。此情此景最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译文1)保留其隐含义“thoughtsofmyhome”,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淡淡的离愁或温暖的回忆,表达了天涯孤客在明净的月光下的旅思情怀,也符合英诗的表达习惯,易于接受。
译文2)中,以“Youth''''ssweetmemories”形式出现。将隐含变为明示,结果使诗中意境转淡。
译文3)中,先后用了descry,suspect,watch,yearn四个动词,分别统领每行诗句的含义,语句简洁明了。其中descry是个正式用语,意思是noticesomethingalongwayoff,watch与descry的相同之处是侧重于动态的描写。这里的意思是keepone''''seyesfixedonsomeoneorsomething,两个动词共同译出诗句中“望”的寓意。Suspect的意思是believetoexistortobctrue,yearn含有haveastrong,loving,orsaddesireforsomeoneorsomething的意思。两者都常用于静态描写,这四个词译出了原诗蕴涵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译出了借助月光这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委婉曲折,韵味悠长。译文3)凭借着浅显的文字却清晰地刻画出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情怀,译出了常年寓居他乡之人的真切感受,达到了译诗与原诗的近似,再现出原诗的风格,令人读后沉思良久,感慨万千。
此例的译者是位外国译者,对诗人及其文化背景信息和语境特征等方面的了解难以达到国内译者的程度,推导出话语隐含意义的能力也逊色得多,就不容易完全达到语用等值。可见,译者既要具有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对原语和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全面了解,又要兼顾译文不同的读者群体,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熊学亮,1999,p.122)。动态对等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以原作者的意图的正确传达和译语接受者的正确理解为准。原文是作者交际目的和意图的体现,它面对的是原文读者,而译文面对的是译文读者。语用翻译不仅强调对原文意义的真实,以便做到真正的等效,还要使译文读者把注意力转到对话语隐含意义的推导。
例(4)语境: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ofthed''''UrberviUes)中的女主人公苔丝从野外过节的欢乐场面回到自己家。
原文:Fromtheholidaygaietiesofthefield-thewhitegowns,thenosegays,thewillow-wands,thewhirlingmovementsonthegreen,theflashofgentlesentimen!towardsthestranger-totheyellowmelancholyofthisone-candledsnectac]e,whatasten!
(TXhomasHardy:Tessofthed''''Urbervilles)
译文:从刚才野外过节那种欢乐的气氛里——白色的长衫,丛丛的花束,柳树的柔条,青草地上翩翩的旋舞,青年过客一时引起的柔情,一来到这蜡烛一只、光线昏黄的惨淡景象中,真是天上人间了!
(张谷若译)
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天上来客,他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同时也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因此,任何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时必须有场景,有了场景,人物才有活动的空间,故事才得以向前发展。一部作品若只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无场景,最终将失去深刻的艺术魅力。
场景是由情节中的一些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但场景不一定非要表现重大的必然性事件,也可用来描写琐碎的偶然的事件;也不一定非要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所在演示,也可能出现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本例的例子就是如此。当苔丝从野外过节欢乐的场面回到自己家中,家里仅有一支光线暗淡的蜡烛,女主人公觉得一切都变了,但她的心仍牵挂着外面让人愉悦的节日气氛。原文运用了混合式手法,将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景物描写等描写方法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或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原文在描写苔丝的心理活动时,就把景物描写“thenosegays,thewillow-wands”等细节描写,如thewhitegowns和感情活动描写whatastep紧紧地结合起来,把苔丝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这样,使苔丝所见的景物、人物等都笼罩上了感彩,协调一致地反映出她的心理状态。
作家常常就是这样突破语言的常规,在特殊的语境中赋予语词新的涵义。翻译文学作品时,只有经过细致的玩味,才能透过字面发现隐藏在它背后的东西。译者运用智力干涉原理,推测出描写词语里的隐含意义,把握其特殊含意和所蕴含的意图,将“whatastep”译成“真是天上人间了”,显得自然、具体。这一夸张手法抓住在特定环境下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翻译,真实可信,恰如其分地译出了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把她的心理活动、内心世界体现在译文中。如果将其译成“真跨出了一大步啊”,既不能渲染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性格,也不能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更无法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因为人物的真情实感未能表达出来,心理活动没得到体现,人物形象也就逊色得多。所以,译者应根据文学语言的特点,借助于语境,灵活地选词择句,寻求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在原文语境所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显示译者的再创作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