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宋濂苦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宋濂苦学范文1
小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笔录”的书,他的思绪在坚挺的文字中飞扬,拿着毛笔的手从不舍停歇半刻,书页中塞满了解析、注释。“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细低吟,仿佛正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身旁是专注抄书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风,片片雪花落在纸页上,陪他共食这精神食粮。对知识的渴求令他忘记了环境的艰苦,身体的伤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正是幼时的艰苦环境,才让宋濂成长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古往今来,刻苦学习的事例数不胜数:晋朝车胤用萤火虫代替烛火在夜晚读书;孙康在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西汉匡衡因为家贫,凿穿墙壁引邻舍的烛光读书;东汉孙敬为防止夜晚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战国苏秦用锥子刺大腿,用皮肤之痛提醒自己勤奋苦读……
现在的我们衣食无忧,既不需要“手自笔录”也不需要“凿壁偷光”,每天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中,有老师的细心教导,有父母的嘘寒问暖,自己只需稍加勤奋,就可以获得成功,相比宋濂,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宋濂苦学范文2
要找“无法”的典型,首先会想到南宋宫廷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图1)。图中人物,脑壳很大,眉毛、眼睛、鼻头、嘴巴,全挤在一起,袒裸胸腹,显得肥胖,裤脚拖地,长袍披肩。粗笔草草,雨骤风暴。若以躯体尺度、五官部位而论,完全不合人体比例。但古今观者,都觉得“气韵生动,寻味无穷”。连乾隆皇帝弘历也要题上一诗:“地行不识名和姓,大似高阳一酒徒。应是瑶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模糊。”
梁楷,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为画院待诏,传世作品,多逸笔草草,谓之“减笔”。
南宋时还有个画家龚开(1222-1304年后),字圣予,号翠岩、蒙城叟,淮阴人,曾任两淮制置司监当官(监当官掌茶、盐、酒征输等事)。宋亡后隐居守贫,家里没有桌子,要想作画,只好叫儿子双手支床,躬背代桌。铺纸儿背画出来的山水、人物,怪怪奇奇,自成一家,尤喜作墨鬼钟馗。他的传世作品《中山出游图》(图2),受人称道。图中钟馗和小妹,坐在用木杠、木板扎成的简易轿子上,由小鬼抬着走。除抬轿四鬼外,还有背剑、扛席、背酒葫芦、挑担、背袋的小鬼15 人,形成一支稀奇古怪的队伍。钟馗眼睛似鸡蛋,鼻孔似猪猡。小妹体态尚匀称,但脸涂锅墨。最怪的是钟馗右侧一个背包的小鬼,躯体用墨团成,关节处留出白色,像个用纸板、铁皮拼装的玩具人,更奇怪的是杆头、担上缚着几个还在挣扎的小鬼。钟馗是要吃鬼的,这几个小鬼大概是他出游野餐的美食……这幅画颇像后世漫画,以鬼喻人的讽刺画。清朝的黄慎(1687-1768年),字躬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自学成材,善草书,以狂草笔法作画。也善诗,有《蛟湖诗钞》。为谋生计,至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作品多粗笔写意人物,如《捧花老人图》(图3),颜面慈祥,衣褶飞转。灵芝、花枝楚楚。自题诗:“海上归来鬓已华,频将九转试丹砂。世人欲识先生面,请看头颅三朵花。”所谓“三朵花”,见苏轼《三朵花诗序》:“房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此图老人发际,正簪有三朵白花。
比黄慎晚出四十三年的闵贞(1730-1788 年后),字正斋,南昌人,侨居汉口,善画山水、人物,世称闵贞粗笔写意人物“近于黄瘿瓢”。他的代表作《八子观灯图》(图4),画八个稚气盎然的儿童,相聚成团,互相观摩手中所提花灯,我们能见到的是一盏荷花灯。儿童的发式、服饰基本相同,面露惊喜、欢忭之状。衣纹随手转折,大方自然。略施淡彩,更显儿童肤色鲜嫩。
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1864-1957 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寓居北京,工画水族虾蟹,前无古人,善花鸟,也工山水、人物,均构图简约,笔墨老拙。如《挖耳图》(图5),画一老人宽袖大袍,坐于地上,右手持小棒挖耳垢。左眼圆睁,右眼细眯,一副怡然自得、陶然自乐的样子。右侧有齐白石自题:“白石老人八十五岁时用七十岁后自造稿。”此图由陈半丁补画山石、草木,并题:“白石翁写罗汉,奇逸孤冷,神似雪个,近人不能为也。乙酉元旦,半丁补成”。雪个即山人,山人似无此类人物画,则“神似”是指笔简意赅之风格相似也。
以上梁楷、龚开、黄慎、闵贞、齐白石的人物画,都是写意人物画。一般画册、图录乃至文字介绍他们的人物画,也都是写意人物画。其实,他们早年都学过工笔人物画。如梁楷,据元夏文彦《图绘宝鉴》,称他“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而贾师古“善画释道人物,师李伯时(公麟)白描。”则梁楷也应善画工笔“白描”人物。但早在元末明初,号称“一代文宗”的宋濂,就在跋梁楷《羲之观鹅图》里说:“……君子许有高人之风。或者但知其笔势遒劲,为良画师,且又谓其师法李公麟,误矣!”宋濂没有见过梁楷的工笔“白描”,即认为说梁楷师法李公麟,是出于后人的推想误传。其实,“误矣”的是宋濂自己,我们比宋濂有眼福,能见到梁楷《黄庭经神像图卷》(图6)。这一图卷是清末大收藏家翁同所藏,现存其裔孙、美籍华人翁万戈先生处。名为《黄庭经神像图》,其实所画内容与《黄庭经》不搭界,只因此图原与元赵孟 书《黄庭经》裱在同一卷子上,致有此统称。
此卷为水墨白描,人物众多。居中画元始天尊,盘坐莲花座上,体态丰盈,着道袍,戴太乙冠,左手立掌指天,右手横胸前,掌向地。二天将持钺护卫,仙吏十余人簇拥左右,女仙六人,或持幡,或捧花,立身后。有一道者执笏拜倒于地,似有禀报。天尊周围,灵光四射,祥云缭绕。祥云右侧,华屋三进,分画告天、施粥、诵经、塑像、绘像等场面;左侧上方画施钱、放生等场面,下方画地狱、牛头、恶鬼烧一油锅,旁有木枷、手铐等刑具,油锅中忽涌现莲花,一道者升空,吓得牛头敬拜,恶鬼跪倒。
全图似画天尊至高无上,众生须信道为善,报应立至,虽落地狱,也能飞升。左下角有“梁楷”名款。此图并非突然冒出,而曾著录于吴其贞《书画记》、张丑《真迹日录》,并有安国等鉴藏章。全图画天上、人间、地狱,构图巧妙,人物繁多,造型精审,动态逼真,笔势细劲,骨力弥满,其白描功夫,真可上侔李公麟。
龚开生于宋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 年),在南宋当过官,至宋亡时已五十七岁。奇怪的是,他在南宋时期的绘画活动记载不详,有的画史甚至把他列为元朝画家,说他宋亡后画了些“怪怪奇奇”的画。但传世有一幅他画的《钟进士移居图》(图7),却画得十分工整、细致。钟馗执笏端坐一牡鹿上,面容安详,冠袍整齐,胸有两带,转身后顾。原来,女主人与保姆所乘双轮棚车,轮子陷入泥中,七八个小鬼用绳子拉车,后面复有两个小鬼推车。为首拉的,已跌了个仰八叉,一片叫喊,引来钟馗后顾。
搬家的队伍很长,有抬火盆的、抬米桶的、挑行灯的、牵牛的,牛上一孩子人模人样,衣服整齐,活泼可爱,当是小主人;复有头顶托盘的、持笙的、举大灯笼的、捧元宝的、捧宝剑的、背梯子的、背灯笼的、抬桌子的(桌上蹲一白猫)、捧铜炉的、扛大铜镜的。
女主人戴金冠,着红衫,可能是妹子,也可能是妻子。钟馗、女主人、保姆、孩子四个是人,其余是鬼。此图所画车子、桌子、梯子等物,线条精密,显属界画高手。其实,无论人物、器用、山水、走兽,无不精妙。还有一点颇为突出,即穿插了很多吉祥图画。如米桶上有柿子、鱼,象征“事事有余”;盘中有柏枝、柿子、如意,象征“百事如意”;小孩持戟,戟上悬磬,象征“吉庆”;笙上垂一蜘蛛,象征“一生有喜”;盘中三只元宝,元宝上立一竿,竿上一魁星持笔、斗,象征“三元及第”;背灯小鬼捉到一只蝙蝠,保姆从车窗中见到,伸手来接,象征“眼前积福”。补景山水、树木,画得很好,皴用小斧劈,但多积墨点。
此图所画器用、服饰、风俗、习惯,乃至山水描法等等,是否南宋时即已有 之?此图流传情况也不得而详。但作者既称龚开,则龚开在元朝以前画过工笔画,不必在儿子背上作画是可以肯定的。
清朝的黄慎,幼年丧父,寡母、弱弟,贫困不堪,“严冬犹着白苎衣,蓝缕鹑结”。为谋生计,十余岁便学画,“揭帛传真”,即学习为死者画像。因此,他从少学的是工笔肖像画。中年到扬州后,始在当地画风影响下,逐步转向粗笔写意人物。他传世作品中有一幅《八仙图》(图8),面相、衣褛,都十分工整。画钟离权喜笑颜开,着宽袖大红袍子,最为魁梧;张果老白髯拂胸,手持渔鼓拍板,低头沉思;铁拐李秃顶褴缕,双手扶拐棍而立;何仙姑高髻插簪,面容娇好,如鹤立鸡群;曹国舅侧立如书吏;吕洞宾配剑低眉;韩湘子、蓝采和画有总角,犹似儿童。
“八仙”的人世活动时代,从汉到宋,跨度很大,且成仙经历各异,法力不同,要把他们画在一起,比较困难。黄慎此图,着重显现“龙头老大”钟离权,穿插其他仙人,也属难能。
传说闵贞从少父母双亡,长大后连父母的容貌也记不清楚,遂立志学习画像,要为人间父母留下遗容,使后世得以瞻仰。可见,闵贞也是从学习工笔肖像画走上绘画道路的。他的画像水平的确很高,如《巴慰祖像》(图9),面部勾线简练准确,略施淡彩,即显得立体感很强。不但容貌秀朗,更为内涵丰富,令人一见便觉巴慰祖是个有真才实学的文化人。我从少到大,看到过无数民间画像,能像闵贞这样画得形神兼备的,确属少见。
齐白石少时,家中贫困,十九岁(1881 年)跟雕花匠周之美习艺,二十六岁(1888年)经远房本家齐铁珊介绍,拜肖像画家萧芗陔为师。后来,他不但画像出名,还善画西施、洛神、花木兰等仕女画,被乡人誉为“齐美人”。当时,照相术已传至中国,市面上有一种画像人,用“九宫格”放大照片,用炭粉擦出浓淡,成为照片放大像。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术画人物面容,再画衣饰、补景,成为“行乐图”。传世齐白石三十四岁(1896 年)所作《沁园夫子像》、三十九岁所作《沁园师母像》,除墨线勾轮廓外,也用炭笔擦过面部、衣褶的阴暗面,使得立体感更强。他还有一种绝技,即画薄纱罩衫,能把里面团花袍子的花纹隐约透露出来。这些画法,略嫌匠气,我倒喜欢他画的一幅《仕女图》(图10),头盖蓝巾,身穿淡红一口钟(罩袍),手持宝剑,瓜子脸,五官清秀,妩媚中露出英气。此图不知作于何年?上有齐白石自题:“万丈尘沙日色薄,五里停车雪又作。慈母寄缝身上衣,未到长安不堪着。齐璜。”“长安”泛指京都,这个风尘仆仆,赶往京都的侠女,究竟指谁?作者不曾点明,我们也不便妄猜。要之,此图体态姣好,衣褶流畅,以今日审美观点看来,仍是杰作。
把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和《黄庭经神像图卷》放在一起,很难想象出于同一作者。同样,龚开的《中山出游图》和《钟进士移居图》,黄慎的《捧花老人图》和《八仙图》,闵贞的《八子观灯图》和《巴慰祖像》,齐白石的《挖耳图》和《仕女图》,都难想象出于同一作者。
不管他们的写意人物画何等简练、泼辣、狂放,他们都是从工笔人物画,特别是专业肖像画开始的。古代讲究孝道,做子女的都要为父母留下遗像,画肖像遂成民间专业。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各怀技法,秘而不宣。元朝的王绎,是画肖像的高手,他把秘诀告诉好友陶宗仪,陶写进《南村辍耕录》:“凡写像,须通晓相法……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见(现),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笔底。……先花台(鼻左)庭尉(鼻右),次鼻准……次人中,次口,次眼堂,次眼,次眉,次额,次颊,次发际,次耳,次发,次头,次打圈。打圆者,面部也……近代俗工,胶柱鼓瑟,不知变通之道,必欲其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传写。因是万无一得,此又何足怪哉!”王绎还介绍了一套着色的秘诀,如说:“眼中,白染瞳子外两笔,次用烟子点睛,墨打圈,眼梢微起,有折,便笑”,“凡染妇女面色,燕支粉衬,薄粉笼,淡檀墨干”,“手指甲,先用燕支染,次用粉染根”……
画肖像,有常规,有法则,有秘诀,总的都是“法”。“法”是前人经验的积累、绘画技法的规范,必须熟记、苦练,才能掌握众多的“法”,才能画出被世人接受的肖像画、仕女画、神佛画、人物画,才能成名成家。只有在成名成家之后,才能独出心裁,标新立异;才能减笔写意,超凡脱俗;才能随意挥洒,皆成妙构;才能允许鼻子、眼睛、嘴巴挤在一起;才能允许八个孩子粘成一团。在自然界里,人的鼻子、眼睛、嘴巴是不会挤在一起的,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违反自然法则的,是“无法”,是“无法无天”。而这种“无法”,偏偏又会被有一定艺术欣赏能力的观众所接受、所赞赏,偏偏会叫皇帝老儿也要挥笔题上一诗。
“有法之极归无法”,这种“无法”是从“有法”中蜕化、升华来的,是一种绘画的高境界。“无法”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流,而是生长、来源于“有法”;否则,靠“无法无天”绘画的只能是猩猩。基于以上认识,我得出下列几点看法:
(一)成名于有法。梁楷只有拿出类似《黄庭经神像图卷》的作品,才能当上皇家的画院待诏;如果拿《泼墨仙人》去画院求职,一定会被轰出来。齐白石只能以画肖像、画美人,才能成名于湘潭民间,才能比做木匠更赚钱;如果当时只能画《挖耳图》,一定令人们嗤之以鼻,一定会老死于锯子、刨子、凿子之间。
从梁楷到齐白石,都成名于工笔人物画。学工笔人物画的成千上万,他们几个能脱颖而出,必有其过人处。梁楷的白描人物,直追白描大师李公麟。明朱谋 《画史会要》称梁楷“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伏”。当时画院中,画家各有师承,如称刘朴:“师梁楷画人物”,称李确:“白描学梁楷”。画院画家,能得皇帝赏识,赐金带,是最大的荣誉。如李唐、夏圭、刘松年等,曾赐金带。梁楷也被赐金带,但他不接受,把金带挂在画院里,被人称为“梁风(疯)子”。
“有法”是基础,只有基础牢固,才能架起画栋飞甍。学习游泳,只有一招一式,操习烂熟,才能站立躺卧,任意漂游。
(二)升华为无法。“有法之极归无法”。经过几十年的苦守章法,临老才能不为章法所囿,得心应手,自成妙构。这正如孔夫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恪守规矩七十年,心里想的,身体行的,自然符合规矩,再也不会违法乱纪。
梁楷的“白描”人物,尚难照耀千古,而他的《泼墨仙人图》,倒能照耀千古;齐白石的“美人”图,尚难登上二十世纪中国画坛,而他变法后的众多作品,却能称雄中国画坛。“有法之极归无法”,从有法到无法,是提炼,是升华,是飞跃式的进步。达到这一步,有一己的努力,有良师益友的点拨,也要有适于发展的客观环境。如齐白石,1917年到北平卖画,结识画家陈衡恪,陈力劝他作画不必求媚世俗,应自创风格。 齐遂另辟蹊径,走向大写意画一路。因此,齐白石如不到北平,如不遇陈衡恪,则老死湘潭,名不出邑;或虽到北平,沉沦为一般画家。当然,齐白石自身的努力是首要的。他擅画工笔草虫,更擅画虾。他以盆养虾,仔细观察,形神俱得。又三变其法,在形象上简益求简,在神态上精益求精,终至前无古人。
(三)论定于后世。“有法之极归无法”,但并不是能归无法的都是好作品。犹似昆虫由蛹变为蛾,并不只只美丽。即便是蝴蝶,也品种繁多,能变为耀眼彩蝶的,为数甚稀。本文列举的梁楷等五个画家,所作“无法”作品,是画史上比较好的。五个指头仍不一样齐,如果让我平心静气,加以品评,我会说,梁楷、齐白石可列一等;龚开、浏贞可列二等;黄慎可列三等。我对他们的评语是:一等仙风道骨,超凡入圣;二等悠然野逸,荡人心胸;三等拖泥带水,尚有俗气。
闵贞与黄慎,几乎同时,且黄慎胸中,书卷更多,画史还称“闵出于黄”何以到我眼底,会觉得黄不如闵呢?我认为,闵贞和齐白石一样,无意求工而自工,信笔涂抹而得天趣。他们的“归”,归得很彻底,把工笔人物的条条框框全部抛开;黄慎就不大一样,瞻前顾后,走一步,看一步;抛一些,留一些。其实,历来评论家,对黄慎晚年作品也是毁誉参半,批评他“笔过伤韵”、“惜少士气”、“未脱闽俗,非雅构也!”
“无法”变得好不好,不要自己说,要让别人说。即使等不得后世,也要让同时代的评论家、欣赏家、收藏家来说,而且要说得公正。战国时,齐国邹忌的妻、妾、客人,都说他的容貌比齐国的“美男子”城北徐公还美。后来,邹忌见到城北徐公,自愧不如远甚,才知妻、妾、客人的话,出于私心,并不公正。
(四)垂教于后人。我看现在的许多小学生学国画,都选学齐白石的“无法”画,构图、笔墨都简单,画得长点、短点、正点、斜点、粗点、细点、浓点、淡点,都无所谓。如此自由,何乐而不为呢?更有一些中青年画家,急于成名,直追“无法”。尚未成蛹,便要成蛾。有些书法“家”,只学一个“虎”呀、“龙”呀,便自嘘成名,标榜为“现代派”、“超前派”,据说这股风是从日本刮过来的。明朝有个滕用亨,篆书“麟”、“凤”、“黾”、“龙”四个大字,受到永乐皇帝赞赏,得任翰林待诏。但时年七十岁,已刻苦学习了六十多年的字了。犹记我二十岁时流落南京,几成饿殍,幸蒙于公右任赏识文字,得充监察院文书科录事。公暇,我学于公“标准草书”,科长漆运钧,是清朝进士,教我不要学草书,要先把正楷学好。小孩子还走不稳路,怎能学跑步呢?可惜我第二年参加革命,告别毛笔,至今正书、草书都写不好。
我要衷心告诫学习书画的年轻人,一定要从“有法”入手,学习“有法”的书画,认真学,刻苦学,长期学,要真正体现“有法之极”的“极”字。到了一定的火候,才能根据自身条件,创新、升华,蜕变出“无法”的新作品,能受到社会认可的“无法”新作品,不是猪尾巴撇兰花,更不是猩猩画油画。“无法”不是基础,而是画栋飞甍。所谓“金丸九转”,所谓“炉火纯青”,正是这个意思。
宋濂苦学范文3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2、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宋濂苦学范文4
关键词:创新教育 自律式课堂 和谐民主课堂 放与导结合
现在倡导创新教育已然在教育界蔚然成风,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想就我的一节语文课与大家谈一下我眼中的语文教育创新。
前两天,我刚刚与学生们共同学习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节课,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我首先将这篇文章的学习设计成五个板块:搜集有关中国古代家贫但仍然坚持勤奋学习,终有所成的优秀人物事迹的材料,搜集有关作者宋濂以及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的资料,文章第一段的学习,文章第二段的学习,文章第三段的学习。然后,我将这五个板块的学习交给我的五个学习小组。这五个学习小组的值班组长经过协商,选取了各自的学习任务。这节课的教授过程,就如以往的语文课一样有条不紊地展开。首先,同学们展示了他们搜集到的古人勤奋学习的事迹,包括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的故事,但是他们重点讲述的却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故事,因为与前边提到的这些人物相比,他们更推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着同学们又展示了他们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的资料。文章三个段落的学习是重点部分,领取了这三个段落学习任务的小组代表也一一在投影仪上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生字词的读音、段落中的通假字、特殊句式、文段的大意。之后,这五个小组的成员开始协作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就包括了第一段中作者求学经历的记叙顺序,求学中经历了哪些困难,第二段太学生求学的优越性与作者的求学之艰难形成了怎样的对比,对比之下形成的结论,第三段中作者作序的原因等等重要问题。在这节课中,也出现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在交流学习心得时,就出现了许多苦学论已经过时的观点。同样,在这节课中,也有许多亮点出现。例如,有些同学补充勤奋成才的事例时,超出了古人的范畴,他们还提到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中国劳动人民的幸福而努力求学的事迹,这些伟大人物学习的境界就远非古人能比的了。而我作为课堂的“导”师也乐此不疲地参与到他们的探讨中,并适时地做一下点拨。就是在这样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中,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学生在不断地成长,思维在不断地成熟。就是在这样的惊喜中,我思考颇多,也受益颇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对于创新的理论的认识可能很少,可是我觉得就是从这些学生中,从这些年的执教生涯中,我在一天天地理解“教学相长”,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含义。所以,我认为语文创新的源头在于学生,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语文教学之水常清。
现在,我们的教育推崇创新,各个学科教学改革的形式千差万别,可是,我们最终的着眼点,应落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我们的学生在今天这样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所获得的信息是及时、快捷、多元、大量、个性化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信息多于老师、快于老师,某些方面甚至优于老师。但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中,一个学生就是一种情感体验,而全班学生在他们的情感交流、认识交流中,必将获得许多新的、有益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都会成为我们这节课的亮点,如果我们语文课上的这些亮点多起来,我们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将提高。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将会得到不断的拓展,语文知识必将不断丰富,人格得到不断的提升,表达能力也将不断提高。只有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活的,我们语文教育的一渠春水才会是活的。
当然,我们学生的思维如水,活起来了,清起来了,我们还得防止它肆意横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恰如其分地去“导”。我觉得一节课要想导得好,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宽容、睿智、灵气、博学和幽默了。首先,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是“关爱式的、亲民式的”,我们教师必须对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兴趣、理解能力、社会信息面、生活阅历、价值取向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才能是学生需要的、符合学生实际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取得真正的教学成果。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杜绝以往的抱住教参不放、以教学参考为金科玉律、完全地脱离学生实际、凭空臆测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宋濂苦学范文5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据报载:外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能时常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虽然,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一雪的变化一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 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俭以养德》一文的教学中,我们掌握了有关驳论的知识后,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一幅漫画,题目是“孔融让梨”,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大家分组讨论。讨论题目:A需要怎么样?B不需要怎么样?要求找出材料中的突破口,进行反驳。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精彩的发言洋溢着创造的灵光,有这样好的起点,我们何愁学生创造能力不会提高呢?
二、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
例如韧性,这是创造能力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伟大的创造都是在崎岖的道路上无数次攀登的结果,没有足够的韧性,必将一事无成,何谈创造?语文教学有着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为了报国文天祥九死一生,矢志不渝;为了求真,布鲁诺锲而不舍;为了求学,宋濂迎难而上,苦学终成,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应不断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勇敢地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我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才有了可能。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宋濂苦学范文6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极为自由的再创造,创造性思维决定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目中的哈姆雷特都是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但又并不背离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颇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积累知识,丰富表象
因为人的知识领域的大小,生活经验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想象的广度和深度,想象的水平依赖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表象越丰富,想象也越开阔,深刻;反之,表象越贫乏,想象越狭窄,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我们不但要重视图片,幻灯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而且还要多开展一些参观访问,游览活动等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广泛,仔细,全面,深刻的去观察,分析比较和体验。与此同时,还要大量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幻类读物,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思路。
二、激发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使学生由苦学变成乐学。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发关键在于施教者艺术地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其办法常可采用:第一,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应想法引导学生进入愿学、乐学的心境,达到会学的目的;第二,调动一切科学手段,合理调控。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使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华,体会其精妙,把握其规律,从而感受到学习语言的兴趣,领略祖国语言文学的魅力;第三,增加一定的知识坡度,引导学生品尝探求知识的乐趣,使学生学习达到“苦中有乐”的境界。
三、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请一个画画水平较高的学生画出自己想象的情境,这位学生画完后指着画面说:“你们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想化为了动态的舞台,学生们仿佛看到了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四、大胆质疑、挑战权威——培养创新能力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