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镇化会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镇化会议范文1
在即将圆满完成“十五”发展任务、着手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举办城镇建设规划培训班,召开城镇建设工作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整个活动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效果明显。两天来,通过看,看苏南的城镇建设、园区建设,大家开阔了视野,看清了方向;通过听,听专家学者的讲座,大家开阔了思路,增长了知识;通过讲,市委陈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建设局、国土局、小纪镇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大家开阔了胸襟,振奋了精神,明确了目标,增强了信心。会议结束前,倪市长还要作部署,提要求。下面,我简要谈一些个人想法,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小城镇,大课题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就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对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城镇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关节点,在接受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现代化进程表明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离不开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步伐不加快,工业化就失去了载体,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就失去了支撑。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化进程能够直接带动最终消费需求,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推动了城镇规模扩张和功能完善,同时城镇规模扩大了,功能完善了,环境变美了,吸引力增强了,就能带动和吸引更多的投资。结合的实际来看,小纪镇建成了全国卫生镇,丁伙镇正在创全国文明镇,这就是我们一个地区发展的对外名片。邵伯镇依托老镇区、湖区发展旅游服务业、餐饮业,武坚镇“三区”(工业集中区、镇区、农业园区)联动发展城镇,等等,各镇在坚持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共同推进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这些事实证明,加快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只有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我市“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的奋斗目标才能加快实现。
三是促进农民富裕的重点环节。“三农”问题影响全局,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从长远来看,治本之策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践已经表明,富裕农民最关键的是减少农民。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使大多数农民从农业走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走向城镇,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农产业的发展,把经济“蛋糕”这个分子做大;农业人口的有效转移,把农民这个分母尽量做小,结果不言而喻,农民的收入水平、富裕程度、生活质量就大大提高了。因此,农民也就能享受到更多的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二、小城镇,大文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写好小城镇建设这篇时代的大文章,在审题要清的前提下,关键是抓好规划这个龙头,纲举目张。编制好、执行好城镇规划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规划编制水平的高低和规划执行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城镇的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规划好,事半功倍,惠及子孙;规划不好,事倍功半,殃及子孙。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从规划抓起,坚持按规划实施。具体要把握好三点:
一是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城镇规划要着眼长远、超前考虑,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规划的起点一定要高,实施可以分步骤进行。国外很多城市的规划上百年都没有变过,拆迁这个概念很少用到了。各镇要根据新一轮区划调整的新情况,抓紧修编城镇规划,决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搞所谓的“先上马,后规划”、“干一段,看一段”;也不能因为现有人力、财力的限制,就降低规划标准,不能再干“今天建、明天拆”的事,要给后人留下财富,留下空间,不要留下包袱和遗憾。要增强创新观念和精品意识,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详细计划,都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在规划工作上,要突破城乡空间分割的限制,从更大的空间范围来考虑城乡发展框架,统筹区域城镇规划,统筹镇村规划,形成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
二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规划的科学性怎么理解,从基层的实际考虑,规划的科学性有三个基本要素:定位要准,功能要清,特色要显。从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小城镇建设虽各有长处,但我以为,小纪镇略胜一筹。如石雕搏浪,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民族特色,又有里下河水乡风情。各镇在规划中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盲目攀比,不要跟风效仿,一定要打造个性,彰显特色。沿运河的就搞运河风情,沿江的就搞大江风光,里下河地区就搞里下河特色。城不在新,名在特色;镇不在大,优在功能;楼不在高,美在环境。
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目前在规划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规划不够完善,一个是执行不够严肃,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坚持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各镇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好项目审批的规划许可关、项目的跟踪检查关和对规划部门的监督约束关,使规划真正落到实处。为了使规划得到广泛的、自觉的执行,我们还要十分注重规划的宣传,要注意和防止将规划金屋藏娇,束之高阁。要将规划进行广泛地宣传,充分听取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既重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又提高规划的公认度、知晓率。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对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三、小城镇,大手笔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谱写时代的新篇章,在审题深、思路清的前提下,要有大手笔。审视课题、编制规划都属于理念问题,而大手笔就是实践问题,是个物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紧扣发展。一个地区的发展,城镇建设是外在形象,经济发展是内在支撑。因此,要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工作思路,不能就城镇谈城镇,必须从发展城镇的根本目的出发,从发挥城镇的功能出发,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形式支撑,表里如一、形神兼备。在实际工作中,要把镇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农业园区建设统筹考虑,既集聚“人气”,又集聚“财气”,有了“人气”、“财气”,就会逐渐形成“名气”。
二是深化改革。城镇化进程的快与慢,关键取决于改革力度的大与小。回顾近几年来,我市城镇建设步伐之所以加快,就是得益于改革。要继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引导土地流转,鼓励规模适度经营;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创新集镇管理体制;要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走以地生财、以镇建镇、滚动发展、良性互动的路子。还要坚持各项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公平竞争,好中选优,提升建设水平,降低工程成本。
城镇化会议范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节约集约、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互相协调、共同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为了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进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建设。由于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多,大批没有社会保障基金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给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通过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的建设,能够借助政府的力量,分散这方面的风险,提高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一、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加快,通过对城市乡村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发展调整,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变,是让乡村向城镇化发展的催化剂,对于消费工业,精耕细作,以及农业产品深加工有直接的效果。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中,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比GDP低很多,其中职工的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不断的下降,针对这一情况,必须提高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1],这是对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战略调整。通过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扩大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构建和谐的社会环节,如果城镇员工的工资没有保障,那么其在医疗方面,子女入学方面,以及后期的住房和养老方面都没有保障,人们就不可能把现在的收入和积蓄用于及时消费,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实践证明,加快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能够全面的实行城乡社保一体化,让外向型经济和内需型经济构建更加合理,有效降低外部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新型城镇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的作用
(一)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人是社会组织中的主体,其个人的发展和社会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证人的基本生活,在此基础上个人可以全面的发展,但是人的不断成长中,由于年龄增加,失业问题的困扰,或者是疾病缠身而让生活陷入困境,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来处理这些问题,这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比如趋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应该适应社会成员的普遍性,这样才会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和公正性。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2],不应该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其归根结底是为民生而保,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当人民不为养老,医疗,住房和就业,以及子女入学等问题困扰时,其及时收入的资金就可以应用到当下的生活中,反补与我国的内需产业,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发展中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和建设才是全面发展的重点工作。
(二)可以缓解保险基金的压力
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有医疗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再就业保险基金,以及失业保险基金等。如果建立了城乡居民的统一保障制度,能够调动各个阶层的创业,创新和创造热情,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让更多的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发现,通过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力度,可以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让该制度完整而有效的运行,契合实际的保护保险对象的合法权益,保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到目前很多地方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有结余情况,如果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不进行调整,养老保险资金会出现非常大的缺口,这对这一问题,就必须扩大保险的范围,对保险制度进行制度改革,把各个地区,城乡或城镇所有的从业人员都纳入到城镇养老范围,把这块蛋糕要做大做强,提高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还可以缩小城镇和乡村的差距。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保资金的投入,对社会保障资金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必须对特困户,城乡低保户,以及重型残疾人员进行保障,扩大对一些低收入人员的保障,把没有收入能力的老人才纳入到社会保障范围中,让更多的人受益,真正把社会保障这块蛋糕做实做好[3]。
三、总结
为了让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落到实处,一定要建立专业的管理部门,实行制度制定和工作执行分离的管理体制,把农村的老年补贴,卫生部门的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的社会养老,以及事业单位养老,工商生育险等都纳入到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提高实际的工作效率,把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晓凤.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制定分析[J].财经界,2013,(8):31.
城镇化会议范文3
(一)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体现。
(二)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迫切需要。
(三)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正确处理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保障基本与承受能力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刚性比较强,一旦确定下来,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以后要调整也是能上不能下的。考虑到居民医疗需求和家庭、财政承受能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启动阶段必须坚持低水平起步,先把制度框架建立起来,今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再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同时,由于社会保险遵循“大数法则”,实行社会共济,依靠社会力量均衡负担和分散风险,覆盖面越广,参保人数越多,共济性就越强。因此坚持低水平起步与广覆盖是统一的。只有低水平,把参保门槛降低,才能让更多的居民有机会参保进来,有利于扩大覆盖面;只有广覆盖,更多的居民参保进来了,社会保障共济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制度的有效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才能可持续运行下去。当然,我们所说的低水平并不是人为的降低标准,而是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需要相适应,确定保障标准,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二)正确处理好群众自愿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坚持政府补助与家庭缴费相结合,实行自愿原则,主要考虑到参保对象都是非从业居民,收入状况和参保缴费能力各不相同,不能强迫他们参保。但是保障群众健康,化解群众大病风险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为了能够提高群众参保积极性,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要从思想上引导,加强政策宣传,及时挖掘已受益人群中的典型,让群众知晓参保的好处,不断提高参保积极性;要从政策上引导,通过财政补助、提高待遇等手段,逐步增强制度吸引力。对于所有参保的居民,政府都要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对于确实缴不起费用的低保对象、残疾人员等困难群众,政府要给予更多的补助,确保他们能够参保。同时,要切实改进医保管理和服务工作,让参保的群众在参保、缴费、就医、报销等环节感到方便。
(三)正确处理好统一政策与因地制宜的关系。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条件的差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能搞一刀切。三个县既要认真贯彻好市政府的《实施意见》,又要结合各自实际,合理确定筹资标准、保障水平、起付标准、报销比例、运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努力创出工作特色。各区在组织实施时,也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不违背文件精神的前提下,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来推进工作。
(四)正确处理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其他医疗保险制度的关系。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涉及多项制度的工作,要注重统筹考虑相关制度的衔接。要统筹考虑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衔接,既要避免参保对象和筹资标准、保障水平方面的冲突,也要建立通道,保证参保对象“身份”变化后医疗保障的有效转换和衔接。要统筹考虑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系,建立和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特别是要以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让更多的病人放心地享受就近的医疗服务。
三、切实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一项民心工程,群众关心,社会关注,必须摆到突出的位置,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市政府已建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劳动保障、财政、民政、教育、卫生、物价、药监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各县区也要相应建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工作机制。
二要加强协调配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劳动保障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要组织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并切实担负起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要认真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预算工作,并及时拨付到位,同时要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民政部门要认真做好低保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工作,加强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工作衔接,指导社区做好城镇居民参保工作;教育部门要组织学校配合做好中小学生、儿童的参保登记和费用代缴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非公费医疗大学生的参保工作,加强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衔接;卫生、药监、物价部门要结合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管理,规范医疗服务。
城镇化会议范文4
一、安徽省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截止2010年底,安徽省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全省户籍人口6826万人,与2000年相比,年平均增加51.7万人;人均GDP16391元,比上年增加1944元;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9平方米,比2008年增加了1平方米;全省新增绿化面积达8466.67公顷,村庄大部分实现了“村在村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
(二)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主要特点
1、城镇化不断扩大,但总体水平不高
2010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2.1%,比2000年提高14.3%,年均增长率为1.1%。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个百分点,在中部6省中列第5位,仅略高于河南省。与东部地区相比,差别尤为明显,以江苏为例,1978年我省城镇化率只比江苏低1.1个百分点,2010年与其差距扩大到13.5个百分点。
2、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协调
根据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模式,我省实际人均GDP水平相对应的城镇化率应在50%以上,我省还远没有达到要求。2010年,我省工业化率为40.4%,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1.04,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加速期两者之间比率1.4―2.5的正常区际存在较大的差距。城镇化是由经济推动发展,主动性亟待加强。
3、中心城市规模小,带动力不强,辐射弱
第六次人口普查第2号公告显示,安徽常住人口达到5950万人,合肥常住人口为510万人、GDP为210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3%和20.9%,生产总值列全国省会城市第15位,中部第4位。而同期武汉人口与GDP分别占湖北的15.9%和35.5%,长沙人口与GDP分别占湖南的10.4%和29%,与之相比,合肥经济影响力不够。
二、制约金融支持安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投融资体制不顺畅
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安徽省来说,由于区位劣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影响,国家对我省投入较少,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能满足需要,亟待资金支持。
(二)城镇化建设中贷款主体缺位
镇政府作为一级行政组织,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够作为贷款主体,金融机构不能对其进行贷款。同时,房地产作为高风险行业,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房价的波动使得房地产信贷风险集中日趋明显,使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意愿明显减弱。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利上收,增加了融资难度
一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了减少成本,大量收缩了一些面向农村的机构,网点,削弱了金融机构的完整性。二是信贷管理机制发生转变,基层信贷业务上收,部分县级及县级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只有存款任务没有贷款权,基层信贷自缩小,农村闲置资金被层层上收,导致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三是金融创新力度不够。城镇化建设中道路建设供水设施、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急需大量的资金,金融机构缺乏和金融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
由于信用环境未能得到有效改善,逃债行为时有发生,造成资金呆滞。使银行贷款越来越谨慎,甚至产生:“惧贷”行为,宁可不放也不形成损失。信用缺失不利用民间融资渠道的发展,制约了城镇化建设中资金供给。
三、加快推进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金融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投融资体系
一是金融机构在支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各自经营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化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长远方案,分步实施。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首先要加强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自身建设,城司采用市场运作模式,利用银行贷款、土地收益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其次,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将财政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项目上,利用财政贴息、减免税等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金;再次利用直接融资,通过发行城市建设债券,进行资产重组、包装上市等途径吸引民间资本。最后,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3类新型机构,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加强政策指导和协调,防范金融风险
一是加大政府对各部门的政策指导和协调。促使各部门从大局出发,通力协作,各司其职,推进我国城镇化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要建立完善农村信用等级评定制度,通过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尽快制定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突出企业主的信用评价和所处经济、信用环境评价,准确反映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同时,行政决策的盲目性以及政策和进行重大调整等因素会带来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对信贷风险要严格把关。一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二要切实把好贷款发放关;三要严把贷后管理关。
城镇化会议范文5
当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也同时迎来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老龄化人口和范围最广的城镇化历程。高速推进的城镇化和高位运行的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给社会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联合国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按此标准,我国在1999年即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随着人均寿命的显著提升和出生率的明显下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9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4.3%;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占人口比重的18%;到2030年将超过3亿人,而到2050年将达到4.5亿,届时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3%,即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我国将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社会。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高龄化、失能化和空巢化现象,我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给我国社会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现实困难,社会养老问题也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所必须面临直面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不立即着手解决,将无法实现社会优质资源的高效使用,也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给社会化养老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城镇数目的迅速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包括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人口在城市的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均得以大幅度降低,产生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从过去200多年国际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看,城镇化能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机会,有效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普及,并大幅降低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平均供给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间的差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估计,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将被打破,人口的迁移、流动也将更加频繁,我国将有年均1000多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部分农村人口落户后将就近选择在城镇生活和养老,这也将为我国社会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三、在城镇化和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巨大,统计表明,2015年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将达到1.2万亿元,2050年将达到5万亿元,但总体来讲,我国的社会养老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与我国庞大老年人口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一是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制度不完善,优惠政策不足,未形成有利于社会养老产业迅速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对社会产业的投入偏少,社会资本进入的兴趣不大,社会养老产业规模比较小、层次比较低。三是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人员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四社会养老产业发展较不平衡,城乡、地区之间差距比较大,既有存在“一床难求”的情况,也有“床位闲置”的现象。五是社会养老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存在市场行为不规范、行业标准不统一、监管不到位、市场开发研究不足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推动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全民支持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
四、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产业发展制度和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产业。发展社会养老产业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更是目前稳增长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把社会养老产业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国家重点扶持行业目录,并根据我国国情,研究制定、落实引导和扶持社会养老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身社会养老服务行业。
二是要加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中央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投入,安排预算内资金及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资助力度,并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公益慈善组织重点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培育和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发展。同时适当控制新建养老机构的档次和规模,要根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体现人性化要求,防止贪大求洋,盲目攀比,过分追求豪华和高档,要在全社会倡导整合社会闲置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是要不断完善投融资政策。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的信贷、投资等需求。要积极利用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有效信贷投入。要逐步放宽限制,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加强养老服务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对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的吸引力。
四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各类补贴支持政策。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提高养老保障水平,覆盖更多的城乡老龄人口,使其能有更多的经济能力购买社会养老服务。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另一方面,可根据养老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民办公助,选择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补助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养老服务。
五是要不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要继续落实好国家现行支持社会养老产业发展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符合相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比例扣除。同时,养老机构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等也要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切实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减轻养老机构的负担。
六是要加强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的开发。要加强对老年人所需的各类生活用品、康复辅具、电子呼救等产品的研究开发,拓展适合老年人需求的特色护理、家庭服务、健身休养、文化娱乐、金融理财等服务项目,制定更多制度和措施,培育壮大老年用品消费市场,打造一批老龄产业知名品牌,扶助一批生产老年用品、用具和提供老年服务的龙头企业。
七是要继续完善社会养老土地供应政策。要制定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划,及时将各类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养老产业用地需求。要积极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对于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要实行与政府部门举办的养老机构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要按照国家对经营性用地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土地供应。
城镇化会议范文6
【关键词】城镇化改革 城乡一体化
一、当前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
1978~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率及人均GDP情况
随着河南省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常住人口及城镇人口迅速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80%。
(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得到改善
2011年河南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08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8%,居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城市整体功能不断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差异在不断缩小
截至2012年7月底,河南省农村社区建设完成投资631.5亿元,初步建成新型农村社区试点350个。
(四)中原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
河南省充分发挥中心区域和交通中心优势,加快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城镇化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城镇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二、河南省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偏低
河南省2011年经济总量26931.03亿元,城镇化率为 40.57%,全国排名第27位。2011年河南省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57.3∶29.7,城镇化率比工业化率低了16.73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
河南省城镇化在空间上呈现出“东慢西快”严重失衡的格局,各地经济实力不同,城镇化水平有很大差异。影响河南整体的经济发展,不利于“十二五”城镇化的整体推进。
(三)城镇化质量不高,制约河南省城镇化的进程
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长期投入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差。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失业率提高等城市病凸显。
(四)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依然较大
2010~2013年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
单位:元
城乡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五)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
2011年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13∶57.3∶29.7,仍然存在二、三产业不够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
三、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就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路径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终期目标是: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项目齐全、覆盖全面、机制健全、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达成社会保障普惠和公平之目标。
(一)改善农村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奠定经济和社会基础
第一,通过农村内驱模式,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二,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公共财政适当向农村倾斜,促进农业现代化、特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第三,通过政府外推型模式,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和合理布局。第四,创新城镇化的方式和内涵,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人口的合理流动,平衡城乡人口结构。
(二)强化政府责任,提高管理水平,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提供制度基础
一是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力支持。二是加强法制化建设,实现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执行能力。五是通过构建农民退出农业、农村的新型机制、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工进城的有关综合配套改革。
(三)以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的全覆盖
一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与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挂钩的机制。二是做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要严格控制城市养老金水平的增长,提高农村养老金给付水平。三是实现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全国联网机制。
(四)逐步统一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一是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二是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到全省城乡医疗保险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基金统一以及管理统一。三是优化城乡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续接办法。
(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通过实现社会保险、新农合、医疗就诊、社会福利、城乡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民生保障业务的城乡一卡通服务,最终实现河南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临时社会救助、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各类社会救助业务的一体化经办。
(六)完善城乡社会福利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一是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政策法规、制定服务标准、审批执业资格以及开展执法监督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社区福利服务。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指导下,以街道或乡镇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志愿服务为基础,为城乡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社会福利服务。
(七)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平等的户籍制度,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最需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社会保障、户籍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问题,加强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公共服务
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土地制度和财政制度改革,提高全省社会保障信息化程度,启动河南社保“一卡通”工程。
参考文献
[1]耿小茜.浅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经营管理者.2010.16.
[2]董克用,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河南省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