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处自然景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一处自然景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一处自然景观

写一处自然景观范文1

关键词:交流、发展、技能、方法、古诗、掌握、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继承和发扬是学习古诗的目的。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语言文字的发展和变更,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存在一定的难度。本人借鉴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经验,探讨学习古诗的一些方式方法,与同仁们进行交流,以此来提炼自己的教学技能。

一、凡事都有规律可寻,重视教材教法的规律,也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借助多媒体电话教学,可以把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很好地接受其教学内容。

例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古诗》两首时,以往在教授时,只能借助课文插图,剖析内容加以讲解。虽然从内容方面而言,可以把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完成,但从学生能否接受的角度而言,只能采取灌输性的方式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结果造成学生厌烦、教师倍感无奈而焦虑。

随着现代教学设备的普及,固有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例如:在讲授《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时,通过多媒体电话教学的深入,把动感的自然景观展示在学生面前,聆听他们的“歌声”,总结其内容,再度把诗篇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进行对比、归纳,的确起到了画龙点晴的效果。

传统教学,特别是缺少多媒体电话教学的授课方式,无论从内容方式而言,还是从诗篇的结构方法入手,都无法把动感的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让他们做到畅所欲言……

但借助多媒体电话教学,以往无法做到的变为可能,不但激活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完全借助动感的自然景观,把自己沉思的话语撒播在课堂间。顿时,激活了整堂课的内容。

这就是借助多媒体电话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著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题目是“望天门山”,通过点媒体电话课件的展现,把一山分为二,长江奔流中泻,所以写“山”也必须围绕写“江”。江从山间穿过,两山对峙江边,所以才有“天门”之称。诗歌最后两句景中融情,穿出天门,朝日在望,一叶扁舟,展现在视野里。“一片孤帆日边来”为传诵名句。

这些动感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的视野里。沉闷的诗篇,再度迸发出火花,激荡着学生的心灵,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时。这才是学习古诗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完全融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激发他们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古诗的情感倾向。因此,凡事都有规律可寻,重视教材教法的规律,也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解决问题,重在培养兴趣,有了一定的兴趣,才能激发斗志,才能培养热爱《古诗》的良好习惯。

《望天门山》是一首代表作,也是一首精要的七言绝句。古人抒感往往借助诗篇来述说,其间蕴含的意境真可谓深不见底。但是,不管如何精到的古诗,还是古文,都有一般的规律可寻,沿着一定的规律,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之前,重在培养兴趣,因为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兴趣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去探索未知领域间奇幻的世界。《望天门山》如果只重视解读诗篇的意思或者把诗篇直译成现代文字,让学生去熟悉,这并非是学习《古诗》的真实意图。为了令其产生浓郁的兴趣,可以借助多媒体电话教学的设备,把文字变为音符,根据一定的节奏而闪烁出美感的意境,令其终身不忘,这才是学习《古诗》的最终目的。

《望天门山》里起伏不定的山脉耸立其间,滔滔不绝的长江奔流而回。这些动感的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到一处,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视野所触及到的自然景观,令其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化情绪,激发斗志,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解决问题,重在培养兴趣,有了一定的兴趣,才能激发斗志,才能培养热爱《古诗》的良好习惯。

三、学习古诗,只是了解古诗的特征,在了解的基础上提炼认知水平,才能更加有效地掌握古诗的一般特征。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就是要掌握基本的规律,而不做深究其意的学习目的。一般而言,只要简单地熟悉其意和历史背景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学习古诗的目的,不能仅仅局限在粗浅的意义和对作者的熟悉之上,要根据古诗的特征,作者抒发的情感入手,把自己当作作者,融入到古诗的“神韵”中来提炼自己的认知水平。

播放音乐,触动情感世界来展示《古诗》的意境美,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触动情感世界,引发心灵共鸣,仅此而已。但这种教学手段,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能够引发学生的遐想,激发其兴趣,对《古诗》产生一定的好感,天长日久,极易忘记。

动手写作,是另一种激发兴趣的教学手段,它可以通过学生的遐想,依靠多媒体电化教学中动感的画面,把自己的心灵与作者有机地结合到一处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世界。老实说:“万事开头难!凡事都有第一次,也许在第一次的实践操作中,未能起到预定的目的,但过于执着坚持到底,总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在引领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经常借助这种教学方法,把写作的意图融入到教学教法中,让学生去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果然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管是学习现代文学,还是学习古文,关键在于思考、归纳和总结。众多事实证明,欠缺一定的写作技巧,是因为在学习各种学科时,欠缺动笔的次数和坚持;写作也如同马拉松赛跑,如果想跑出优异的成绩,就不能缺少平常的刻苦练习,有了一定的根基,写作就变得极易简单了。

学习《古诗》时,展现多媒体电化教学中的动感画面以及播放优美的音乐令其赏心悦目。其目的是:①通过动感画面的游弋,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写作”的冲动;②通过播放音乐,激荡起学生的情感世界,也是为“写作”铺设一定的条件。

作文教学,单单地把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隔离,也就无从说起“作文”教学了。翻阅众多语文教材时,精妙的选编,早就给学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知识结果了。偏离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也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了。

真情实感,只有在学生学习语文教学时,倍感触动才能激发他们的情感世界,与之镌刻在洁白的纸张里。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再度提升学生的认知技能。因此,学习古诗,只是为了了解古诗的特征,在了解的基础上提炼认知水平,才能更加有效地掌握古诗的一般特征。

写一处自然景观范文2

一、奇花异木有名字,我能拼又会写。(8分)

fèng xì róng shù huī fù chàn dòng

rén shēng dǐng fèi shān bēng dì liè

二、潮涨潮落有规律,我能分辨我能写。(26分)

1.比一比,再组词。(8分)

2.辨一辨,注音并组词。(12分)

3.找出下列词语的规律,并试着写一个。(2分)

(1)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百合白 _________

(2)大白狗 红公鸡 黑母鸡 小白猪

4.选词填空。(4分)

茂密 茂盛

(1)那是许多株( )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2)我们后面有一片( )的森林。

镇静 冷静

(3)那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很威武很( )地蹲着。

(4)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必须有( )的头脑。

三、怪石嶙峋有形状,我能让它更美丽。(13分)

1.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空白补充完整。(4分)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魔术师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杰作,本单元主要给我们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__________________ ,堪称世界第一壮丽景观的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榕树和变化极多的__________________。

2.发挥想象,我会描写。(2分)

天空的火烧云变化多端,一会儿像一匹马,一会儿像一条十分凶猛的大狗,一会儿像__________________。

3.用句子中的黑体字造句。(4分)

大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佳句积累。(3分)

(1)__________________,天连水尾水连天。

(2)绿水本无忧 _________

_________为雪白头

四、高山深谷有宝藏,我是小小探险家。(28分)

(一)课内阅读。(14分)

鸟的天堂(节选)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用文中的话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1)应接不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鸟的天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一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写了鸟的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了鸟的姿态,接着第二段又重点写了_________飞出来的情景,从而写出了鸟叫鸟鸣的热闹场面。(4分)

3.文末写道:“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句子中的“的确”可以去掉吗?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14分)

蝴蝶谷

祖国的宝岛台湾气候温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

台湾的山多,山谷也多。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人们就把这些山谷叫做蝴蝶谷。

蝴蝶谷的景色非常迷人。有的山谷里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飞舞,就像谁在空中撒下了一把五颜六色的纸片,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

蝴蝶谷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人们一到这里,立刻就会被成群的蝴蝶团团围住。你看,蝴蝶那翩翩起舞的样子,多么像在欢迎前来参观的客人呀!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五彩缤纷—( ) 非常—( )

2.因为台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这里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蝴蝶要想赶到台湾的山谷聚会,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把你脑海中想到的场面画下来。(5分)

五、生花妙笔能生花,我用它来写文章。(25分)

写一处自然景观范文3

关键词:置石;现代园林;园林设计;应用研究

1绪论

置石,就是以石材或仿石材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观的造石手法。它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

现代园林,主要指从工业化国家先发展起来的,与现代城市结构、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园林。它是对人类生活方式极端人工化所产生后果的一种平衡或补偿,是城市土地的一种利用方式,实现了创造者与使用者的同一[1]。

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现代的园林中,作为一种曾经是表达中国人哲学思想的造景要素,石景被大量地运用在现代造园中,依然作为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存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对置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做了深入的研究。

2置石的作用和特点

山石是中国传统园林之骨,也是重要的造园要素,置石组景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丰富了园林的内涵,也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精神享受。对于现代园林的建设,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置石艺术仍然发挥着作用,成为创造个性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代园林中叠山置石,营造山林景色,供人们观赏、游憩。置石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自然的气息为人们生活环境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满足了现代人亲近自然的需求。

2.1置石的作用

置石在园林中的作用,首先是人文作用。置石给人抽象、飘逸的感觉。石是大自然的雕塑,是自然的精华凝缩。石既可以是稳定凝固的,又可以是灵动变幻的,所以历来被文人墨客喜爱。现存的古代事迹中很多是书法家用文字刻在石头上,在很多名山上及江南园林中随处可见。

其次,置石有构图的实际作用。作为园林的一种山石要素,供人观赏;作为园林空间的障景,分隔组织空间;作为景点的铭刻石、指路石,起点睛作用;作为分水挡水石,水边驳岸,树池,花台,护坡,石桌登等,发挥实际功能作用[3]。

国内外园林设计中置石的应用,现代园林中山石造景设计可以立足于传统“自然山水观”,对优秀的传统石文化加以继承与创新,在设计表现形式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以及现代艺术的诸多元素和语言,坚持民族和现代相融合的设计理念,探寻适用于现代园林山石造景的指导模式。

2.2置石的审美特点

山石是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之一,在园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构景作用。小则置一二湖石,大则绵延成脉;远观有势,近看有质。唐、宋以来,中国的爱石、品石、写石之风颇为昌盛,陆放翁言道“石不能言最可人”,道出了人们对石之喜爱的缘由。石具有传情作用,“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石虽然是一种静物,但却具有一种动势,在动态中呈现出活力,生气勃勃,能激发出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置石造景目的明确,层次丰富、有聚有散、有断有续、格局严谨、手法洗练、主次分明、高低曲折、顾盼呼应、疏密有致、散中有物,丰富了园林的景致,表现了朴实的审美效果,使园林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传统的置石与山水园林相依相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

3现代园林设计中置石的特点分析

现代园林置石缺乏像古典园林置石那样系统化、程式化的理论基础,但现代园林置石继承了古典园林中一些优秀的叠石理论。现代园林置石的发展趋势应是:适应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特征,以生态效益为目的,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置石作品,与周边其他物质要素紧密结合,来建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创造宁静的生态环境。因此,本人认为,现代园林设计中置石的运用应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以下几条:

3.1形式简约化

现代园林的形式简约化表现在颜色尽可能简化,作品中一般只出现一种或两种颜色,色彩均匀精炼。并且抛弃了内在形式的连接、表现和叙述内容、视觉空间、主体与演变以及态度倾向等等,追求的是形式特征的明晰、简约、外向和单一性,作品多用几何形式,不做任何表面的修饰。与传统园林中,繁复冗杂的叠石作品相比,自然山石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形式简约,简约而不简单,恰恰却是对自然山石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的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彼得·沃克1979年设计了哈佛大学泰纳喷泉

3.2传统精神符号化

传统精神符号化即以象征意蕴的方式将传统精神用现代形式演绎出来,英语“象征”(Symbol)又译为“符号”,引申为代表观念或事物的符号。韦勒克认为:“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象征。”设计师要创造出具有语言符号意义的景观,就应该熟悉“形”与“义”的转换途径和过程[6]。美国华裔建筑艺术家林璎(Maya Lin)对于石的理解是:石头是一种永恒不老的介质,不受时间限制的,汇聚历史的,令过去与现在相连的主题[7]。谈论山,就是在谈论一种富有时光含义的东西,传统精神中的“乐山者仁,乐水者智”在林璎的作品中文化再现。她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东方山水文化的特质,并将其融合入西方现代设计形式。

3.3延续历史文脉

文脉主义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理论,其主要目的是针对现代主义过于单调刻板的风格,以及切断了文脉隔离了城市文脉的延续的现状,提出修正性意见。文脉本身意味着发展,多样化的统一是文脉追求的境界,强调文脉绝非复古怀旧,而是要强调传递历史文化信息,提供人们对文化历史的联想和隐喻,从而传达情感,实现人与环境景观的对话。

3.4设计亲人化

人在环境中不仅仅是被动的观赏者,景观不应只停留在视觉意义的表现,人们需要有机会参与其中,表达他们的感受,留下更加深刻的体验。比如人的亲水性特征,当小孩子用脚激起水花,投掷卵石时内心的感受自然要比静静地看着一潭深水要丰富多彩得多。他们可以在翻弄溪石的时候从一小块石头缝隙里发现自己的世界。当考虑到景观的参与性时,景观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设施,而会更加人性化。距离世茂大厦遗址不到300米的泪珠园,是曼哈顿地区首个在911恐怖袭击之 后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园。设计通过对石块、土壤、地形以及植栽的运用,已经对空间比例的协调,对公园进行了整体设计,在细节处体现了设计的亲人性。

4现代园林置石存在的问题

4.1置石作品注重表面而缺少内涵

布局缺少总体设计上的审美把握,显得罗列堆砌,杂乱无章,生搬硬套不考虑环境大小,置石体量不当,或局促闷塞或空旷无物,缺少神韵美。

虽然石无定形,堆叠上没有固定的一套规则,全靠造园者现场发挥,但石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依然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园林体系造景的审美原则。园林石景是对自然界真实山水再现和写意,是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山川的特征,进而传达出自然山川的意境。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自然与人是不可分割的。

4.2置石在技术上的细节刻画严重缺失

刻意追求形状的相似,导致置石的形象趋于媚俗,如在有些园林中刻意仿制十二生肖或寓言、童话故事中的形象,它给人们的不是创造性的想象,而是萎缩性的记忆,这在审美上是不可取的。

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对自然形态的摹写是园林石景的主要表现手法[9]。现代人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古代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如何,人们对自然都只会更加地向往,更加珍惜。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却在不断地扼杀绿色,与人们的向往背道而驰。重视自然是我国古典园林及其石景的灵魂,也是我国园林所体现出的民族特色,是有别于其他国家园林的园林系统。现代石景的设计仍然应该重视对自然景观精细而准确的把握,并使其融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大自然景观的原本风貌可以成为园林石景设计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拘泥于传统形式的石景,只能将石景的创作印象刻板化。

4.3不注重总体效果与周围景观不协调

置石在环境中过于居中,给人严整对称、矫揉造作之感。盲目追求名石、奇石,不顾环境的要求,不能把置石与地形、建筑、植物、水体、铺地等有机结合,创造多样统一的空间。

传统园林石景是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将山水引入园林中,这种做法早先除了源于中国人的山水情结之外,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推动作用[10]。在这种思想的影响和引导下,中国人追求顺应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在自己的宅园中营建第二自然是崇尚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西方园林中将树木草坪修剪得规整的作法,也没有对自然的刻意改造,中国园林以及园林石景体现出来的是对于自然的尊重,人与自然处于平衡状态中。在实际设计案例中,人们也不应该尝试刻意地改变自然环境,甚至于创造自然。正如我们的祖先一样,将人置于宇宙万物之中,人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5现代园林置石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5.1注重创作,深挖内涵

设计时注意把握整体感,讲究章法,顺从自然,重塑自然界的山石形象。设计方案要进行多方面比较,施工前后可用各种方法进行模型比较,确定最佳方案和最佳观赏面。例如苏州环秀山庄湖石假山真实的自然四季交替,生生不息,不断地变化发展着,这种生命力是自然内在精神的重要表现。

园林中通过各种造景来勾绘神奇,赋予园林以生气,藉以表达“生动”。古人崇尚“万物有灵”,石被认为是有生命的,石又被称为“云根”,有灵性而又连接着天地,也成为了表现“生动”的载体[11]。

5.2注重细节,师法自然

尊重文化、艺术、历史,把握置石的目的,功能、风格和主题思想,使置石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建造有“灵魂”的置石作品。不必刻意去追求外形的雷同,意态神韵更能吸引人们的眼光。

苏州博物馆最主要的一处石景位于其主庭院北墙下,与博物馆主入口及大厅处于同一条中轴线上,在博物馆主入口处就能够通过玻璃门隐约看见。石景由于处在中轴线上,在视线上占据主要的地位,起到了主景的作用。

设计者贝聿铭选用了当地普通的石材进行加工,立置于白墙下,通过石材的高低大小组合,前后错落遮挡,在白墙的衬托下形成了延绵的意象,构成了“粉壁为纸,以石为绘”的传统理石手法。

5.3注重协调,有机结合

选石、布石应把握好比例尺度,要与环境相协调。例如黄帝陵入口处选用卵石符合环境大气古朴的氛围应就地取材,石景不应沽名钓誉或用名贵的石材堆砌,生拼硬凑,那样石景不具有自然活力。真材(天然石材)、假料(GRC材料等)配合的造型设计,可以使石景达到真实石材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尤其在施工困难的转折、倒挂处,少占空间,减轻荷重,而整体效果好[12]。

现代技术,如喷泉、涌泉的合理运用,不仅能使石景散发活泼、自由的艺术气息,让使用者享受水来带的乐趣,也使石景本身增加了生气。但是不能盲目沉溺于炫耀技艺,使石景陷入空洞的技术表现,失去了石景本来的魅力。

6结语

置石作为现代园林建设的组成要素之一,虽然用石材料少,篇幅不大,结构简单,对施工技术也没有专门的要求,但要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量少质高并非易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明确置石目的、布局特点,反复推敲置石的方案,把置石与各种园林要素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统一又具有独到之处的空间环境,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艺术境界,为现代园林置石增添异彩。

[参考文献]

[1] 封云.试论中国园林的山石之美[J].中国园林,2004,12(2):53-56.

[2] 李征.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3] 庄树渊.园林置石选石及布局的初探[J].中国园林,2007(1):82-84.

[4] 金亚征,郑智新,闫凤岐,等.邢台市城市园林绿化选择与配置的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810-11812,11815.

[5] 胡祯英.城市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43-5144.

[6] 张纵.中国园林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的借鉴[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5.

[7] 王星航.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思考及作品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5.

[8] 王劲韬.中国园林叠山风格演化及原因探讨[J].华中建筑,2007(8):188-190.

[9] 邹初红.现代园林设计中文化内涵的探索[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10] (日)针个谷钟吉著,章敬三编译.西方著名园林[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写一处自然景观范文4

醴陵仙山公园导游词

仙山公园座落于渌江边的西山。创建于1995年。这是一处风格独特的山野型公  园,山峦起伏,林木葱葱。从神怡楼纵观瓷城,尽收眼底。公园内有著名的左权将军纪念碑、红拂墓、花炮祖师李畋殿、渌江书院、思情亭、神怡楼等近20处风景名胜,是休闲、避暑、登山观光的最佳去处。

厅墙嵌有黄自元书"宋名臣祠记"碑刻。祠前有千年古樟。祠右为渌江书院,书院右下首有洗心泉。出书院后门,往右登山,有红拂墓。附近有傅熊湘、阳兆鹏、陈盛芳等名人墓葬。从书院后山往左上行约300米,有民主革命先驱宁调元墓。书院后山耸立五老峰。

主要景点

神怡楼

神怡楼,为二层仿古建筑,占地160平米。1995年10月竣工,醴陵烟草局投资捐建。位于公园主干道南段、渌江书院后侧,紧邻李畋殿。楼阁屹立在山丘之上,琉瓦朱栏,雕梁画栋,四周绿荫掩映,分外醒目。楼柱刻有林则徐少年铭志时所撰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上楼瞻观,令人爽心悦目,浑身舒畅,进而心旷神怡,渐入佳境。远眺瓷城,历历在目:高楼屋宇鳞次栉比,通衢马路纵横交错,一湾绿水环绕,几架飞虹贯通。是观赏瓷城全景的好去处。若风和日丽之际,携亲朋好友徜徉其间,或临风纵目,抒怀畅意;或倚栏凭楼,拍照留影,最是赏心悦目。正所谓,楼阁欲凌霄,是西山拱卫;安排了碧树流莺,奇岩古洞;闾阎惊扑地,有渌水回环,点缀着烟桥野塔,曲岸芳洲。

神怡楼

思情亭,仿古建筑,占地55平米。1995年4月建成,由省鞭炮烟花进出口公司醴陵分公司捐资建造。此亭位于公园主干道南段一个小山沟。上方是李畋殿和神怡楼。溯古,是为追忆红拂女与李靖情意缠绵之往事而建。及今,则为广大红男绿女牵手续写情缘的好场所。亭子四周山峦起伏,丛林遍野,给人以清爽幽静的美感,的确适宜于情侣相依相偎。由于周边较为宽敞,景点比较集中,因而游人如织,往往在此驻足流连。亭柱所刻对联是:"一首情歌香楚地,诸双爱侣恋华亭"。正所谓,月写莺姿,思寄高山流水;风传燕语,情凝春树暮云。

谊园-谊园亭。谊园,地处公园中心地段。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寓意为"友谊之园"。是日本国瑞浪市与醴陵缔结为友好城市的植树纪念区。园中遍布樱花、龙柏、雪松等各种植物,或秀丽,或挺拔,或蓬勃,雅致而极富生机,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的渊远深情。携一份真爱,植千古长青树;捧一片丹心,报万里故园情。谊园,是和平友谊之园。谊园亭,为谊园的标志性仿古建筑,占地53平方米,1999年8月建成,由船湾通达路桥建筑公司捐资并承建。谊园亭由三个亭阁连缀组成,朱红圆柱,撑起琉璃碧瓦,立于路傍,分外醒目。百米开外有一金盆亭玲珑别致,与之相映成趣。实为游人观赏、憩息的好去处。

徘徊园,位于公园北大门山腰处,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为一处雅致的园中园景观。内有雕塑、亭阁、水池、花坛以及各种花草树木。由于地处向阳山坡,四季碧草如茵,花团锦簇,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徜徉其间,令人心情舒畅,陶醉不已。徘徊园大门为一仿古建筑,占地60平方米。由醴陵石油公司于1995年6月捐资建造。因其特有的意境,于是有门联云:"独自徘徊,醉心鲜草盈街碧,几番吟咏,浓兴新风满室春"。

楚天门

楚天门,位于公园山顶南侧,为仿古建筑,占地45平方米,由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捐建,1995年4月竣工。景点名称寓意是,醴陵历史上为荆楚古邑、吴楚咽喉,居吴头楚尾之地。今扼湘东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此景点地势较高,视野非常开阔,给人以登高望远,气爽神清的感觉。四周群岭逶迤,丛林遍野。每当清风徐来,更令人陶醉,实为人们寻幽探奇的好场所。有道是,日丽楚天,霞染仙山添锦绣;花明曲径,馥侵游客润芳心。

望月轩,位于公园南大门上坡处。为仿古建筑,占地108平方米,1995年8月建造,由湖南华联房产捐建。亭阁典雅别致,风格独特,立于路傍山坡,便于游人驻足流连。与公园南大门及车水马龙的左权路近在咫尺。侧傍为仙园山庄(宾馆),后端则是公园漫山遍野的丛林。城市的喧嚣与山林的幽静兼而有之。之所以称望月轩,更适合于人们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来此翘首赏月。雅兴所至,自然陶醉。有诗云:凌云化鹤成仙去,望月攀蟾折桂来。

五老峰,位于公园西侧山顶处,从谊园亭和金盆亭沿曲径攀援而上,约两公里距离。是公园一大自然景观。相传古时濒临渌水之仙山谷地独居一老翁,家贫,无田耕稼。暮烛渔火,朝入山林,渔樵以糊口。一日登山,瞥见山头伫立五长老,分着赤黄青白黑五色袈裟,神情各异。其一正指点比划,若纵论世务;其二侧耳倾听,似虚心聆教,其三则俯首垂脸,貌似沉思;其四则昂首张口,喟然兴叹;其五则背众远瞩,似另有他图。老翁怪之,趋往拜谒,敬祈指引。既至,人踪渺然,莫知所之,唯存五尊巨石,矗立于彼峰之巅。于是,世人便称之为"五老峰"。有诗为证:"庄严肃穆古颜容,此地人称五老峰。花枕花被花世界,石床石凳石玲珑。星灯月烛添光彩,雷鼓云旗唱大风。海味佳肴歌盛世,尧天舜日引为荣"。诗又云:"不识匡庐面,来登五老峰。几回风落帽,一径石行空。日近云低谷,崖丹谷翠重。何人能寂寞,长住此山中"。

写一处自然景观范文5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石刻、特色植物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情景交融是园林美欣赏的最高境界。园林意境是产生于园林意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对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境外意。意境是中国千年来园林设计名师巨匠们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内在魅力。

纵观香山作为皇家园林萌芽、形成及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构建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的老庄、禅宗及儒家三大哲学理念,已早为金元、明清历代帝王及文人墨客所运用。特别是清乾隆皇帝在其园林设计与营造中因借香山特有的自然、原生、乡土的环境,创作出一个与周围环境(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人与自然万物相亲和、凝聚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居园林环境,宛似天开地表现出香山真山真水的自然美,表达着人与天地万物相和、相亲的艺术境界。可以说具有诗人画家气质的乾隆皇帝使香山在有限的山水空间中创造出无限之美的园林意境,使静宜园成为建筑与园艺构思的完美结晶,成为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巅峰融合,体现了峰含画境、谷壑流清、古木繁花、鸟依客语、鹿鹤相伴的极致意境,营造出集赏玩憩居于一体、人与自然共和谐的完美境域。

一、峰含画境、势育空灵,尽显丹青之美

《易经说卦》以“润万物者,莫润于水。终万物者始万物者,莫盛于山”的朴素生态观概括出自然山水对人类的重要性。生长于斯的人,又有谁不留恋坐看云起时的山光水色呢。明代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室庐》中感慨道:“居山水间为上,村居次之,郊区又次之林”,峰回水绕,自是景中上佳。而位于京城西郊的香山静宜园,正是这样一处得天独厚的营囿奇地。

香山为太行山余脉,位于西山东坡腹心,是西山山梁东端的枢纽部位,主峰神秀,三面环山,向东延绵的南北二脉,围合形成静宜园区的主体地貌,“万山突而止,两岭南北抱”,形成“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山互盘,祖峰乃厚”的形貌,林茂泉丰,丘壑皱伏,望之蔚然、深邃而神秀,地貌形胜势育空灵,为西山其他地区所不及,《长安客话》中曰:“香山流泉茂林,一屐即有轩轩白雪之气,于西山中当据上座”。又曰:“西山来自太行,连岡叠翠,上干云霄,挹抱迥环,争奇献秀。值大雪初晴,凝华积素,若肖琼雕玉,千岩万壑,宛然图画”。“西山诸兰若,白塔无虑数十,与山隈青霭相间。流泉满道,或注荒池,或伏草径,或散漫尘沙间。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香鸟声,秋则乱叶飘丹,冬则积雪凝素,信足赏心,而雪景尤胜”。

乾隆皇帝把香山的地貌景观概括为“山势横峰、侧岭、牝谷、屈岗、欹涧、曲径,不以巉削峻峭为奇,而遥睇诸岭,迥合交互若宫、若霍、若岌、若峘、若峤、若岿、若崖、若嶬、若重甗,嵯峨嵚崯……”;香山钟林毓秀,造化天然,其幽壑、叠峦、秀林、澈水、悬石、断崖、坦原、凸丘,丰富的地形地貌为各类景点依山筑室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恰如明代计成《园冶》所云:“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胡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其“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促足疑无别境,举首自有深情。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山行弥日山益奇,乱峰扶翠纷参差”,“青松四面云藏屋,翠壁千寻石作梯。”,在这样的环境中点景造园,精心布置,注重建筑与环境、景观与景观、园内与园外景致的互相因借,协调统一,达到了“极目所至,千峦环翠,万壑流清,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空间叠加效果,意象具足,画意无垠,宛似一幅山水画卷,立意高远,雅逸超逸,情景契合,耐人寻味,既富林泉趣味,又现丹青胜境。

二、因山构室、其趣恒佳,彰显自然天成之美

古来圣贤皆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为美德。因为山:性格稳重,志存高远,有其高、深、博、大之质;水:厚德载物,心胸宽大。乾隆皇帝也是个痴迷于山水之人,他认为“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乾隆时期的静宜园共有建筑群、风景点、小园林约八十余处,“佛殿琳宫,参错相望。而峰头岭腹,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无不体现寄情山林的奇思妙想。正如乾隆皇帝在静宜园宫门外城关、牌楼上的12个题字,成为对静宜园山居环境及人文景观得巧妙融合所做的高度概括。在城关上乾隆皇帝以“箩幄”、“松扉”题之(“箩幄”寓意香山是一处精美华贵的书屋,“松扉”是指这里翠松如云宛似屏扉一般),在城门内牌楼上他以“芝廛”、“烟壑” 题之(“芝廛”是说这里有瑞树丛生芳香四溢的山居环境,“烟壑”是说这里有山峦谷壑间云雾弥漫的环境),在静宜园宫门外的牌楼上他又以“云衢”、“兰坂”题之(“云衢”是指林峦雾霭间的道路如在云中,“兰坂”意为山坡上长满了芳香瑞草环境极为美好),从中可以体会到集君王、哲人、诗人、艺术家、造园家为一身的弘历对这座山林寄与为天然、精美、华贵书屋的情怀,感受到紫气苍烟笼罩、翠壑流清、瑞林繁茂、鹿鹤相伴、物我两契的人间仙境,充分体现了山林地造园的文化极致。

山地景观最大特点是因地貌而具有“幽曲”与“旷如”的景观空间,旷奥相融、虚实互借、动静相宜,烘托出“景以情合,情以景生”的园林意境。意境的蕴涵是静宜园作为著名古典园林的突出特点。《庄子·齐物论》有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这一哲理在静宜园的生态景观中,更多地体现了“寓情于景”,“即景生情”的意境之美。正如乾隆皇帝在御制《静宜园记》所云:“非创也,盖因也”。例如:因园内之水皆涓涓细流不任舟楫,故于绿荫稠密如云之处仿承德避暑山庄“云帆月舫”的形式,以林喻水,建“绿云舫”;于古木森列的山麓稍北建小亭,名“翠微亭”,入夏千章绿荫,禽声上下。又如于雄踞侧岭的制高部位建“青未了”,远眺绝旷,群峰苍翠,满目阡陌,尽挹山川之秀,无怪乎乾隆要以登泰山而俯瞰齐鲁相比拟、取李白诗意:“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为景题。“松坞云庄”适当山之半、右倚层岩,左瞰运岫,亭谢略具,堂密荟蔚,致颇幽秀。“流憩亭”位于山半的丛林之中,能够俯视寺垣,仰望群峰。“来青轩”修建在临危崖的方台上,凭栏东望,玉泉西湖以及平畴千顷尽收眼底,“不但芙蓉十里,秔稻千倾,尽在目中。而神京龙蟠凤舞,郁葱佳气,逼窗而来。大挹山川之秀,信为诸胜地第一”,所谓“前两山相距而虚其襟以捧帝城”。“正凝堂”因山就水,随山势和山涧走向而高下宛曲,爬山廊迤逦而下曲廊连接于水榭,前临水池,池周围曲廊环抱,源流脉脉,疏水无尽,借水景建筑多方展示静宜园“泉池印月”、“水天一色”的人文特色,上述微观精致,处处法于自然,融于自然,充分利用山地林壑巧妙布置,近、中、远景虚实错致,高下前后相地合宜,把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韵意悠长,涤荡心脾。

至于园林的宏观精致,亦秉承“值景而造”、“虚实互动”的手法,将静宜园与方圆百里内的景致融于一炉,玉泉塔影、昆明湖光,近山远水,混然一匡,使静宜园与清漪园、静明园形成相互借景关系,界定出西北郊皇家风景区的巨大空间,其空间伸展之辽远,相地融合之天衣无缝,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展示出盛世下的宏大气魄,由此我们亦可品读出香山园林当年景物之胜概。

三、古木繁花、云容水态,镌摹幽秀生态之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在生态境域的营造,还是在空间艺术手法的处理上,植物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乾隆时期的静宜园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山野植物景观的基础之上进行花木配置,营造出木秀奇花,景色万千的山林野趣,体现出独具韵味“匠意”。

首先是借景。一是借静宜园内松、桧、柏、榆、银杏等木本树种为主体的植物群落,古人云“: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高山、古木与华屋轩宇交相借景,使古拙庄重的苍松翠柏等高大树木与色彩浓重的建筑物相映衬,显现出高旷幽深、庄严雄浑的皇家气派。二是借金代就已形成一川之势的香山红叶成景“绚秋林”,乾隆皇帝御制《绚秋林》诗序云:“山中之树嘉者有松、有桧、有柏、有榆、最大者有银杏、有枫,深秋霜老,丹黄朱翠,幻色炫采。朝旭初射,夕阳返照,绮不足拟其丽,巧匠设色不能穷其工”,将峦岫秀灿的山林风光借用得淋漓尽致,尤以“香圃”、“琪林”加与赞誉,又将其“飘红飞绿都过了,真是天女散花时”的意境演生到了极致。

其次是配植。一是依季植花,园内选中的花品虽不多,但随季节变换色彩鲜明,春杏如雪,夏日金莲,秋日黄花,冬染腊梅,于古木蓊郁、万壑流清德山谷幽林中繁灿锦秀,尽现四时季相,在时间流程中显现出春、夏、秋、冬四时周而复始的运动之美。二是配景植花。静宜园在构建的皇家园林风格的庭院、院落时,精心选育名贵植物,根据厅、堂、楼、台、亭、阁、榭、廊、桥、池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庭院格局,以牡丹、梅花、海棠、芍药、金莲花、荷花、翠竹等花卉植物巧妙配置,即突出各处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营造出花木繁茂、名花荟萃、富丽雍容的氛围,又在花木掩映中,给予置身其中的观者以步移景异、“入狭而得景广”的空间享受,达到“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审美境界。

除此之外,庭院建筑群落中依仗娑罗树(七叶树)、桂花、金莲花、梅花、等体现君子比德拟人化植物的配置,把传统的古典人文精神贯穿在植物景观配置的“意”中,志以景拟,品似物贵,实现物我合一的至善境界。

正如周维权先生在《香山公园志》中点评的“作为大型天然山地园林的香山公园,早在康熙、乾隆策划建园时就十分注意培育植被、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园内大部分景点均属自然景观,无异于一处园林化的山岳风景区,这在现在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实不多见。”

四、鸟依客语、鹿鹤相伴,追求物我相融之美

古人追求崇尚自然、高于自然的画境墨情,强调心理空间舒展的最大化,这一精神衍生出“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的山居观念,折射出古之隐士避世弃俗、独享清幽、物我合一的人生境界。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皇家御苑深刻继承了这一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因素,在构园中,多营造奇花遍地,异草如云,飞禽走兽漫山遍野的“道生万物”景象,使观赏者游览观光具体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作为自然山地园林,静宜园在这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夜色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盛夏时“山蝉亮其声,钦露发清响”,令人心向往之,充满诗人情怀的乾隆皇帝对此留恋不已,在静宜园中理政、就寝,散步、观花、品茗、读月、听泉,登山、闻香、赏雨、听雪,知鱼乐、饮虫鸣、听鸟唱,参禅理、礼佛寺……活动极为频繁。在借助自然虫鸟营造环境的同时,乾隆时期的静宜园还饲养了仙鹤一群,在知乐濠放生数百千条观赏鱼,在青未了迤西的“驯鹿坡”放养了宁古塔将军进贡的驯鹿百余只,营造了“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鹤鹿传声静,松篁引籁深。贞观留好句,泉石且娱心。丹青胜处禽衔翠,紫碧堆中鹿叫烟”的趣境,融情化境,虫声、鸟语、鱼歌、鹿鸣、鹤唱合奏成绕梁不绝的天籁,与园中吟赏者的吟咏构成了“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诗意画境,鸟依客语、鹤鹿相伴,物我两忘,众妙毕至,盎然生机尽显无遗。

写一处自然景观范文6

在18世纪的英国诗人库柏(Cowper)看来,上帝并非简单地创造了乡村,而是通过乡村馈赠给人类另一个可以触及的天堂,因为较之充满欲望的城市,乡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处远离尘嚣的、可以净化心灵的净土。那么,何为乡村呢?乡村(Village),亦称农村,是指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受城市影响较小,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聚居的区域。

英国乡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大约1500年以前,当时移居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砍掉森林,以一片耕地或一方水塘为中心,建立起定居点。后来随着基督教的传人,或者军事防御的需要,这些定居点就开始以教堂或城堡为中心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独具英伦特色的乡村。

在英国乡村,数百年前的教堂或古堡坐落于中心位置,几经修缮后,依然能看出当年的模样。街道两旁独门独栋的庄园别墅,设计古拙质朴;房前屋后的花园里,四季姹紫嫣红,鲜花长开;空气里飘散着醉人的芬芳,混杂着泥土和苜蓿的清香。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下,红黄相间的落叶安然飘落;明净的池塘里,天鹅游弋,颤动的倒影映照其中。居于乡村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富有规律,节奏舒缓,可静观太阳从叶缝里筛下满地的光斑,飘忽不定,或听任月光在树林里静静地洒落,无声地穿行;不远处的池塘和田野,随风泛起粼粼微波,层层麦浪,传来声声蛙鸣,阵阵麦香。万物都在井然安宁的秩序中享受着一方土地独有的自然的恩宠。这便是英国乡村能净化心灵的原因,也是其魅力所在。

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乡村

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开始,英国文学中一直弥漫着长达数世纪之久的乡村书写传统。对于乡村生活,许多英伦作家也都曾悉心地描绘过,从乔叟到华兹华斯,从莎士比亚到简·奥斯汀,无一例外。莎士比亚将英国乡村称为“另一个伊甸园,半个天堂”,而莎翁戏剧和诗歌中从不缺乏对这个伊甸园里草木花卉的赞美。而以华兹华斯为首的湖畔派诗人则不断地在田园中寻找安慰、归宿和理想,在田园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英国的经典小说家也总是将乡村庄园作为展开故事的地方——这里是推理的舞台,更是爱情的田野。

“这是七月初的一个宁静、暖和的日子。当你望着窗外掠过的这片埃塞克斯的平野时,它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中,显得如此青葱,如此宁静。”然而,在如此优美的乡村,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和蔼的庄园主人遇害,命案还会发生。

这是被誉为“推理小说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作品里的典型情节。借助英国维多利亚风格的庄园的神秘气氛,最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常常发生在柯南道尔笔下的乡村庄园中,在格兰其庄园、巴斯克维尔庄园,福尔摩斯都曾大显身手过。

由于英伦乡村的自然、生态、灵气十足,因而被喻为爱情的田野。这里除了缜密的推理,还有浪漫甜蜜的爱情。

“绿草如茵的平原,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蜿蜒流淌的清泉,古拙威严的城堡、雕像,时隐时现的丛林绿篱,用花草精心装饰的乡间小屋……阴霾的清晨,达西先生走出自己美丽的庄园,跨过起伏的山丘,在清晨的薄雾中走向伊丽莎白的家,对她说:‘我爱你!’”

这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Jane Austin)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一段关于乡村的描写。其作品在经历了英国文学史上几次“趣味革命”以后,依然以其独特的乡间庄园风格吸引着不同时代的广大读者。奥斯汀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用真实而细腻的笔触,形象地刻画了乡村生活的一幅幅场景,引人入胜:聊天,跳舞,喝茶,会客,在富有浓郁古典气息的庄园生活中展现绅士淑女间的一场场婚姻和爱情风波。由于她执着地以当时尚未受到工业革命冲击的乡村中产阶级生活和思想为题材,其社会风情画似的乡村庄园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了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能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英国人的乡村情结

在英国著名记者杰里米,帕克斯曼(Jeremy Paxman)看来,住在乡村,是每一个英国人内心深处的梦想,也是英国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在19世纪日不落帝国时代,那些身处异国离乡万里的英国人在思念故乡时,会把英国凭空想象成带有浪漫色彩的乡村国度。在两次世界大战最艰苦的岁月里,当战壕里饥肠辘辘的英国士兵收到印有教堂、田野和花园的村庄明信片时,所受到的鼓舞远胜过无数次的高唱国歌以及挥舞国旗。时至今日,整个英国还保持着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如数百年前英伦诗人和作家吟咏和描绘的模样,充满田野气息的乡村风光依旧遍布英国各地,自然的清新芳香依然飘溢英伦三岛。

在1650年写就的《乡村生活》(The Country Life)一诗中,英国女诗人凯瑟琳·菲利普斯(Catherine Phillips)曾以动人的笔调吟咏乡村生活:“多么神圣啊,多么纯洁,这乡村的生活!”乡村所孕育的美好、简单而宁静的生活方式令久居伦敦这样的城市的人们羡慕不已。对于那些不得不住在城市里的英国人而言,无论贫富,都怀着同样的人生理想,那便是在有生之年,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在远离都市的乡村购买一座恢弘的庄园。庄园内的花木修剪整齐,池塘里天鹅游弋,极目望去,远处高山上的皑皑白雪尽收眼底。英国人颇能领悟这种亲近自然的乡村之美,对乡村野趣也热爱非凡。他们或在闲暇之余,修剪花木,旅行远足,骑马捕狐;或在夜阑人静之时,靠着温暖的壁炉读书看报;或在一个红霞漫天的午后,吃着糕点,一杯接一杯地品着下午茶。

如果没有条件在乡下购买庄园的话,选择童年的故乡或者是风景优美的乡村租房度假也为大多数英国人所钟爱。对乡村度假的喜爱已经融入了英国人的灵魂和血脉,而并不仅仅局限于中产阶级的小资情调。从工业革命后期开始,英国人就养成了每年到乡村定期度假的习惯。从苏格兰高地的广袤清凉,到英格兰中部的山色湖光,再到南部沿海的波涛汹涌,都是英国人度假的好去处。他们坚信乡村是肮脏城市的避难所,自然是烦嚣世界的伊甸园。每逢假期,他们都会选择远离都市,逗留于大小村庄,游览城堡别墅、农房村舍,漫步园林,沿树篱和青葱小道缓缓而行,流连忘返于乡村教堂,安享乡村的自然、惬意和美好。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谚语:“一个家庭离开伦敦50里者,可历100年之久;离开伦敦100里者,可历200年之久。”在保守的英国人看来,冷清僻静的寂然之处,才能找到这个民族最尊贵的东西,也能由此生出牢靠的美德和纯净的欢快。英国人早已意识到,城市的浮华与喧嚣,已经无法安置自己的心灵了,唯有乡村的安谧与宁静,方能带给灵魂以长久的安宁。较之都市,英国人更认同乡村的生活方式,乡村生活被看作是古老英国留给现代生活的遗产,弥足珍贵。他们对乡村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浓情厚意,在其心中,乡村,早已成为英伦之魂的栖居之所,神圣、高贵而永恒。正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