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1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只有让学生经历物理学家类似研究、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才能让学生体验和感知其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从中获得经验,并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提高能力.在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对探究过程的七个要素对应的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把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结合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五节“机械效率”是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的最后一节.机械效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秉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以科学探究为手段,让学生经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物理概念内涵的理解;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受到思维训练、领悟物理思想方法、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力.
2教学设计
2.1教学目标
2.1.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科学探究活动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2.1.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体验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理解;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设计实验、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2.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养成事实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2重点、难点及教学资源
重点: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及机械效率的概念.
难点:额外功判断、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学资源:PPT课件;铁架台,动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2.3教学过程
2.3.1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校买来了一批物理实验器材,要将实验器材从一楼运到三楼物理实验室.请问:你如何较省力地把这些器材运到三楼?
(说明:该设问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学生:可用简单机械,如滑轮组,或杠杆,或斜面,或轮轴.
教师:今天,我们首先从最简单的动滑轮提升物理实验器材开始学习讨论相关问题(如图1).
教师提出问题: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通过细绳对机械做功相等吗?请各位同学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2.3.2猜想与假设
学生提出猜想及依据: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不相等,使用机械做功大小可能比手对货物做功大,因为使用机械做功不仅包括提升货物所做的功,还包括提动滑轮所做的功及克服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所做的功.
(说明:在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经验和事实,或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利用发散思维对未知的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预见.教师在让学生提出合理猜想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以此教育学生猜想与假设不是异想天开,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3.3设计实验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应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我们共同来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请问: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学生:为了比较使用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是否相等.
教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学生:需测出物体的重力和物体上升的高度,手对绳端的拉力和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
教师: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教师: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测量前,弹簧测力计应调零;测手对绳子的拉力时,应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测距离时,刻度尺应竖直放置;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应改变物体的重力,多次采集实验数据.
教师: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怎样设计?表格中应包括哪些物理量?
学生:应包括实验次数、物体的重力G、物体上升的高度h、手对绳端的拉力F、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动滑轮对货物所做的功W1、手对机械所做的功W2.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G/Nh/mF/NS/mW1/JW2/J123(说明:设计实验探究方案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方案设计的全过程,发展创新思维,体验合作的乐趣,锻炼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探究方案的设计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主动思维的过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通过全班学生的合作,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程序和操作技巧,决不能急于求成.)
2.3.4学生小组实验及物理概念的建构
表格设计好后,学生两个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表格中的W1和W2.
(说明: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展开实验,在提高学生实验器材使用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教师在巡视中注意指导个别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相等吗?想想:什么功对我们有用?什么功对我们没有用?
学生:两者不相等.使用动滑轮对货物做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提动滑轮所做的功和克服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做功对我们是没有用的.
教师:我们将对人们有用的功称为有用功;对人们无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如:克服机械自重、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称为额外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称为总功,即总功为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教师板书: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其定义)
教师:为了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值,从而引入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计算公式:η=W有W总×100%(教师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1)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2)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的,所以机械效率小于1.
教师:若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60%,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6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60%,另外的40%是额外功.
教师:小常识介绍: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40%~6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60%~80%.
2.3.5分析归纳
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刚才所测的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议议:三次实验机械效率相等吗?你认为机械效率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学生:三次实验动滑轮机械效率不相等,从实验数据可知,用同一个动滑轮提升重物时,物体的重力越大,提高相同高度时,有用功越大,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大.可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有关.由此可推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还应与动滑轮重力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有关,即与额外功有关.当有用功一定,动滑轮重力越大、绳与滑轮间的摩擦越大,额外功越大,机械效率越低.因此,为了提高机械效率,可增大有用功和减小额外功(教师板书).
(说明:科学探究中分析与论证环节,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但初中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并不成熟,教师要给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甚至是讲解,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3.6生活物理社会
教师:请同学们再议一议我们课堂教学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使用滑轮组搬运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到三楼,如何做到既能省力又有较高的机械效率?
学生:应尽量增大实验器材的重力,使用轻质的滑轮组提升器材,使用表面光滑且轻质的细绳绕滑轮组.
2.3.7课堂小结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
(2)机械效率定义、提高的意义及途径.
2.3.8课后作业
若用杠杆、斜面或轮轴搬运物理实验器材,又如何做到既能省力又能提高机械效率呢?哪一种简单机械效率较高?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磨课; 教学反思; 实验探究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17-0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一生,备一节课。”可见,真正的好课是需要“精雕细刻”、“千锤百炼”的。最近这次《机械效率》的赛课活动让我对这句名言有了深刻的感受,也让我在教学方面有了不小的收获。
一、研读教材,确定思路,发掘问题
在第一次的备课中,首先我仔细的研读了教材。然而,根据物理课程标准,采用科学探究的物理研究方法,从而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对于教师,它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起初我的教学设计是沿着教材的明显线路,让学生对“手拉绳子做的功等于动滑轮拉重物所做的功吗?”这一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动手探究。结果,所用时间很长,学生几乎花了25分钟在测量数据,而且,实验的效果也很不明显,有约40%的学生测得两种功几乎相等。这样的课堂,毫无疑问是低效的。课后我分析了低效的原因。首先,实验目的不够明确,不少同学在懵懂中听见老师说要测F、S、G、h却并没有理解测量的作用;第二,选择的实验器材搭配不当,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小,动滑轮的自重很小,导致测量时两个功的大小几乎相等;第三,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不够到位,学生用于测F、G的时间很短,而测s、h的时间很长。
二、分析反省,深入研讨,整装待发
虽然第一节课的效果不如人意,但我没有放弃,坚持实验探究教学的决心。我反复思考,与前辈研讨,进一步理清了教学思路。这个实验我所要达到以下效果,一是发现两种功并不相等,并借此引出使用机械的三种功;二是通过实验所得的数据可以熟练机械效率的算法;三是可以进一步由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从而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综上分析,“再探动滑轮”这个学生探究实验是这节课的灵魂,要确保学生实验的高效和成功。为此,在第二次上课时,我为这个实验做了大量的铺垫。在课前,精心选择合适的器材,并就每组器材完成一轮实验,确保了器材的使用效果。同时,还采用了两种动滑轮,为后面分析如何提高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做铺垫。在引入部分先回顾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和计算功的公式,并将表达式写在黑板的右上角。这一环节既是复习知识,又为后面的学习构建知识平台。新课讲授时,先提问:“大家还记得小明是用什么方法将木料运上楼的吗?”并投影图片,这是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紧接着采用问题串的形式,逐层深入。采用这样一组问题串是为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且借由提问和表格设计明确实验的目的是测量两个功,探究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实验完成得流畅与高效,我在实验之前又再做了一些提醒。根据我们前面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s与h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强调s=2h是为了避免本末倒置,实验的目的是比较两种功的大小,s与h的测量与比较在之前学习动滑轮时已有详细的研究,若学生再将过多的时间用于测量距离上,会浪费课堂的时间,因此只要求学生对应的观察一下,而不要精确测量。有了这样的铺垫后,学生实验的时间缩短为10分钟,学生测得的实验数据基本没有问题,为下面分析数据引出使用机械的三种功做出了充分的依据,而且也能够进一步由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整个课堂紧凑,知识点的过渡自然流畅,可以说这一次的实验探究是比较高效的。
三、精益求精,推敲细节,寻求闪光点
在教学思路精心设计,细节问题反复推敲之后,我参加了一次公开课的评比。在前面的基础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我又增加了一个小环节,由完成最快的小组介绍“快的秘诀”。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将物理联系生活,不仅仅是机械有效率,做事情、学习也有效率,好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有了这个小环节的铺垫,当这节课后面要求计算出每组的三次机械效率时,我又再次引导学生,哪组同学算得又快又好呢?这时,有很多组同学开始分工合作,一人算一次实验数据。我想这样一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物理上的机械效率,也从生活上给了他们体会,同时还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精神。这是让我很欣慰的。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本”教学;思考
郭思乐教授说:“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连云港市教育局颁布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中也明确阐述了“课堂”的含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我们的课堂始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其实质体现了“生本理念”,即课堂绝大部分时间是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着重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使学生能通过自学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引导他们能通过继续研究教材或小组合作解决更多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违背这一理念的无效和低效行为,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伪生本之一目标失位。眼中无人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合理可行的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和调控等功能,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无视学生物理学习的实际需要。他们很少思考:这个章节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它在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它有什么是值得学生去学的?学生能够从这章内容中学到什么?通过怎样具体的措施来了解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的真实反应?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教学储备,自然不能展开以生为本的教学。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将学生最真实的一面挖掘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学生会的不用再讲,学生不会的,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它解决掉。比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左右相反、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在学生提出猜想后,教师只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实验方案。并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实际动手试一试。提醒学生留意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在学生动手实验一段时间后,设置问题:你们现在感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普遍感到最大困难就是不能确定镜后像的位置。这时可让学生提出解决的办法。
伪生本之二重自主,薄主导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最大的特点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进行有机的整合,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与生本教育理念完全吻合。
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上课便叫学生讨论,把实验器材发给学生,少有指导,缺乏提示,也没有检查和反馈,学生可以自由交流讨论,这样教学,学生实际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是天生的,它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在解答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在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道题“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接触机械效率的内容,大部分学生没有思路。我便提醒学生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伪生本之三合作重形式。轻实质
合作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良好的合作必须拥有互助、交流、促进三大要素,但在实际操作中情况往往不是这样。
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并没有作深入的设想。只要有问题就合作,并不管实际效果,错误的认为小组学习就是自主学习。而小组合作的素质并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是要求教师精心策划和有效指导的。再加上教师留给学生的学习时间短和交流空间小,最终展示的还是教师的“言语霸权”。
而学生方面,从表层上看,都能建构学习小组,课上小组成员讨论激烈,许多问题都是在小组长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有序的探究和交流,乍一看课堂是“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但因为没有合理引入竞争机制,兼顾到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小组凝聚力不强,并没有真正发挥学习小组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应有的功效。展示活动许多时候变成是好学生炫耀、争宠的乐园,而后进生只有当陪衬的份,在小组学习中逐步被边缘化。
伪生本之四课堂民主气氛缺乏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角色应是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动态研究者。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提供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具体表现在学生不敢发表不同意见,教师没有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4
一、更新理念,树立人文教育意识
教师如果重视人文教育就应该将人文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设计中。比如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仅仅只设立知识目标,更要设立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在确定一节课的知识目标后一定会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设定人文目标,并且设计相应的内容来实现人文目标教育。如在讲授《惯性》时设定交通安全中保持车距和严禁超载、超速行驶的教育目标;在讲《压强》一节课时,设计一个冰窟救人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救生知识教育;在讲《光的传播》中日食和月食现象时进行破除迷信、崇尚科学教育;讲小孔成像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这些人文目标的确立不仅让物理教学变得切近生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博览群书,明了人文教育的内涵
物理学中的人文内涵不外乎是物理学家的精神,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学中体现出的和谐与美等等。这些知识,物理教科书上是没有的,需要老师自己进行课外积累。如在课堂中我经常会给我的学生讲那些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科学家的故事。例如居里夫人为纪念祖国波兰而把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参与研制两弹一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会讲那些为了科学事业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科学家的故事。如法拉第历尽十年艰辛,做了无数的实验,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丹麦物理学家第谷几十年如一日对太阳和行星的运动进行观测记录,为他的学生开普勒最终提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提供了精确的观测资料。在教学中我还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以及古代科学家在光、电、磁方面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客观指出我国近现代科技水平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差距以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更要指出我国现代科学家在纳米技术、航空航天等方面的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会教给学生要善于从物理学家失败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如科拉顿由于固守着“稳态电流”而错失良机;牛顿晚年致力于神学研究,偏离了科学轨道而致晚年无所建树;而那些致力于永动机研究的人就会由于违背客观规律,哪怕穷经一生的光阴,最终也会一事无成。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也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挖掘教材,抓住人文教育的契机
物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物理之本,课堂教学也主要围绕教材展开教与学,离开教材谈人文教育是不现实的,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理解其真正的内涵,才能使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例如我在讲能源一节时,不仅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更要教给学生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讲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效率观念;讲电场和磁场时,对学生进行物质观的教育等等。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也最终走向和指导生活。同时在教学中,我不仅教给学生一些物理结论,更要教会学生物理规律得出的方法和过程,比如伽利略在做自由落体试验时用的归缪法、托马斯·杨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获取相干光源的“一分为二”法、卡文迪许“扭秤实验”中体现的将微小量放大法、密立根的油滴实验,通过引导分析这些大师们实验设计思想之巧妙、实验技术之精湛,引导学生投身科学、发明创造。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5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物理教学构建起合作学习小组,就是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该系统便具备了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环境制约性、动态性等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体,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整体的组合要素,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应用系统论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现着系统论“整体性”的核心思想。由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其效果是一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有“系统”的概念。教师为“主导”,是系统的组建者,学生为“主体”,是系统的主体因素。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营造学习环境,控制、调节学习环境在平衡、有序中变化发展。使师生在小组这一平台上,紧扣课程内容展开学习、讨论,从而激发自身潜能达到发展创新的目的。下面以一个教学案例作分析。
教学课题: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标:会测量浮力的大小;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自主研学;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
(1)自主研学,探究环节:导入课题,创设情景
① 将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一样?
② 讨论: 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石块,如何测出石块浸入水中的浮力?
导学:你能画出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物体受力图吗?再把物体浸在水中呢?总结浮力的测量方法。
(2)分组研学,实验探究(按同质同组原则分组)
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分A、B、C三个类别,A类小组为较大难度;B类小组为中难度;C类小组为低难度。
A类组讨论题: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根据猜想设计实验验证。
学习的要点:要求自主设计实验,包括器材、步骤、数据分析、结论等。
B类组讨论题:先进行 小实验: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石块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习的要点: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身边的小实验,不断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猜想,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完成实验探究。
C类组讨论题:教师给出实验器材;阿基米德实验过程图解,让学生对照图解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并实验。
学习的要点:本实验凭C类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很难想出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妨让C类学生把阿基米德实验做成验证性实验,降低难度,更利于掌握。
(3)反馈,评价
①达标测评:题目略,全班达标小测,保证基础过关,互评,组长记录结果。
②完成小组评价记录表(表略) (包括: 参与合作探究; 研学稿完成;纪律;小测;作业等情况),根据评价表,每周评选“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组长”“进步最大奖” “乐于助人奖”等 。
教学案例分析:
(1)分层设计研学稿,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施教学,使所有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加上教师鼓励竞争,恰当评价及时表扬和调整目标要求,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更进一步引发学生内动力。同时,教师一方面重点辅导中下生,为他们学习扫清障碍,学生心理平衡了,心情愉快了,有利于促进中下生积极向上;教师适当引导优等生,为他们进一步探索知识指明方向,学生觉得自己在不停地向知识的新领域迈进,有利于优等生的不断进取。
(2)教师构建教学系统用了同质同组的分组方法。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教师把学生分成A、B、C三个类型若干小组。各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按易难度分为A、B、C三个类型。从而形成同质同组的系统格局。教师与学生互动时,更多地关注B、C两类小组,协助各小组长展开活动。A组主要培养其发散思维创造能力,甚至不加以引导,完全靠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实验的全过程。达到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目的,并能做到发展和创新;B组学生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加以启发引导,从而能根据身边的小实验和一些现象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并完成实验设计和探究,达到能理解和运用知识目的;C组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达到知道并理解目的。以上教学设计达到了教学效果上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6
一、营造良好氛围,培养问题意识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提出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问题是通过思维的劳动而提出的,是精神的创造支柱。对于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新课堂中首要的任务,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思考和反思的动力点。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教师的态度、表情都会对学生的提问意识产生影响,因此,要让学生在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有深度的问题教师应该多加赞许,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有信心,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强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不同手段展现的情境,往往效果各不相同,尽量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矛盾焦点,使学生不得不问。例如:在大气压教学中的“覆杯实验”、“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等,直观性强,有一定悬念,在出乎学生意料中积极发问。
二、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
实验教学是一种课堂直观教学,它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实验课的利用和发挥程度,对物理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能力,至关重要。
1、收集丰富的实验资源
在实验前,要准备丰富的器材、工具和媒体材料,并且事先预做实验,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保证实验过程顺利进行,效果明显。
2、多做实验
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就是要尽量多的让学生多做实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让他们更深刻的感受观察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息,让未来的物理课堂变成实验课,让课程教育在实验的环境中进行,更能够激发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3、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
很多问题,只是单纯的依靠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接受到知识的真谛,再加上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不集中,思维活跃度不够积极,控制能力差,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就可能大打折扣。想要提高教学质量,那还是要从学生身上下手,从学生学习的态度下手,从他们单纯的理论学习转移成自己动手实践学习。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首先是对物理常识的观察研究,所以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掌握科学知识、完成科学初级研究任务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观察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行为来总结事物发展规律,观察能力最大的优点是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从表面无关联的事物中发现内在关联和规律。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要做到细致的观察,在准备之初,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观察,对观察的内容、环节、详细信息的记录等分工组合要有合理安排。对于教师,则是要做好引导工作,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目的来安排引导方向观察过程要井然有序,可以对观察事物的布局做一个新的调整,从方向、空间等方面着手,主要还是要根据具体的实验来操作。注意力的集中要专注和分配相结合。科学探究观察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也需要有良好的分配。没有专注的注意力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观察,同样,没有适当的注意力分配,则往往会放过某些重要的细节,使一些重要的发现与自己擦肩而过。例如:日内瓦学者科拉顿,再做“磁生电”实验时,原理和方法与法拉第基本相似,却由于要跑到另一地点观察检流计指针偏转而与这一伟大发明无缘。
四、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得到更多的知识和观点,更是一个团队的合作。例如:在开展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可以将同学们分成很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分装滑轮,测量长度,测量作用力,记录数据等过程,通过学生们之间的分工合作,可以使学生更直接的体验实验带来的教学效果。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互通,也可以在不断扩展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学会为人处事,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和尊重他人劳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切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超过它对他们所作的贡献。所以,合作交流是非常有助于学生们之间团队精神的培养,竞争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五、质疑精神的培养
科学的发展历程是在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科学的发展之路是在不断的批判和改善中逐步成长,批判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如果对事物发展没有质疑,那么就不会有批判,没有批判就不会有争辩,就不会有事物发展前进的步奏。在当前的中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是最为关键的,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对待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是培养和鼓励学生自我个性形成的良好契机,只有让学生独立的具备了这种不畏惧权威,敢于挑战、标新立异的精神,才能科学的对待知识的获得,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摸索,可以明确的辨别是非真伪。
六、作业中体现探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