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范文1

[关键词] 学习引导;学习指导;异同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01-04

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是学习科学理论在引导和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方面的具体应用,属于学习科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范畴。长期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学生学习指导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应用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文、教材、课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抓点做样、试点推进、典型示范、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习指导的概念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相对于学习指导而言,学习引导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为什么在有了学习指导概念后再提出学习引导概念?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有何异同?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分析。本文主要从内涵、特征、功能、理念、形式等方面,就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的异同做一些探讨分析。

1 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内涵方面的异同

探讨分析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在内涵方面的异同,归根到底需要探讨分析引导与指导在内涵方面的异同。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可以发现:所谓引导,既有带领引领之意,又有启发诱导之意;所谓指导,既有指示教导之意,又有指点引导之意。据此分析,引导与指导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着眼和着力于一个“导”字,而且指导含有引导的意思。引导与指导的差异之处体现为两个方面:(1)引导更侧重于“带领”和“引领”,而指导既强调“带领”和“引领”,还强调“指示”和“指点”;(2)引导的“导”更侧重于“启发诱导”,而指导的“导”既强调“启发诱导”,还强调“教导”。由此可见,引导和指导的内涵非常接近,两者是近义词,但指导的内涵比引导的内涵更加宽泛一些,引导的内涵比指导的内涵更加深入一些;引导既是指导的应有之意,也是指导的内涵中更为根本、重要、深层次的因素。

根据上述关于引导和指导内涵的分析,所谓学习指导,是指教育主体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依据教育原理和学习原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系统而有效地指示教导、指点引导学生评估学习基础、明确学习目标、遵循学习规律、依据学习原理、运用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毅力、提高学习效益,从而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所谓学习引导,是指教育主体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依据教育原理和学习原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系统而有效地带领引领、启发诱导学生评估学习基础、明确学习目标、遵循学习规律、依据学习原理、运用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毅力、提高学习效益,从而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上述关于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涵界定,两者的相同之处体现为主体、客体、目标、内容、要求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其中,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主体是指承担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任务的人员,既可以是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优秀学生;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客体都是学生;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目标都是促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容都体现为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要求都体现为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依据教育原理和学习原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内涵上的差异之处主要体现在:(1)学习引导强调的是引导,而学习指导强调的是指导;(2)学习引导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相关因素的方向引领,而学习指导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相关因素的指示和指点;(3)学习引导更侧重于对学生有效开展学习的启发诱导,而学习指导更侧重于对学生如何有效开展学习的教导。

2 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特征方面的异同

根据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涵以及两者在内涵上的异同分析可以看出,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具有层次性、导向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征,但两者在体现这些特征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1)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体现为主体在阅历、经历、经验、水平等方面有差异并呈现出层次性,客体在自然禀赋、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素质等方面有差异并呈现出层次性,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层次性表明,在阅历、经历、经验、水平等方面处于较高层次的主体,更能够胜任学习引导的任务;在自然禀赋、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素质[2]等方面处于较高层次的客体,更需要接受学习引导。可见,学习引导对主体和客体的层次要求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引导更适用于大学生。

2)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体现为主体都需要解决从何处导、导向何方的问题,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因而具有导向性的特征。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的导向性侧重于带领、引领、启发、诱导,因而柔性更强。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的导向性侧重于指示、指点、教导并兼顾引导,因而刚性更强。理论和实践表明,自然禀赋、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素质等方面处于较高层次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悟性和主观能动性,他们更需要也更适合于接受学习引导。因而,相对于学习指导,大学生总体上更需要接受学习引导。

3)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体现为主体都需要遵循教育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依据教育和学习的科学原理、运用教育教学的科学方法来实施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因而具有科学性的特征。学习引导的主体在学习引导过程中侧重于运用带领、引领、启发、诱导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而学习指导的主体在学习指导过程中侧重于运用指示、指点、教导、引导等方式来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对主客体把握客观规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相对更高。

4)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体现为两者都是通过主体运用相应的教学载体作用于客体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因而具有实践性的特征。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对主体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引导内容难度较大,对客体的层次、悟性、主观能动性要求更高,因而,学习引导的实践性更具理性一些。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对主体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适度、指导内容较宽泛,对客体的指示和教导意味更浓、指点的方式方法更具体,因而,学习指导的实践性更具感性一些。

3 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功能方面的异同

根据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涵与特征的异同分析,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具有育人、载体、激励、优化等功能,但两者在发挥这些功能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1)学习引导的核心内涵是带领引领、启发诱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促进健康成长与成才,而学习指导的核心内涵是指示教导、指点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促进健康成长与成才,两者的核心内涵都是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可以说,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既从理论上弥补了教学论中论教多、论学少的不足,又从实践上找到了教与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加侧重于体现学生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方向的引领性、学业生涯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健康成长与成才引导的启发性等方面。

2)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载体功能体现为两者既成为联结教与学之间的一个纽带,又成为学生由现有学习基础通往预期学习成效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学生有效开展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载体功能,既要探索建立各类行之有效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模式,又要认真总结各类成功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案例,为有效开展各类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提供较为完备、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规范。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侧重于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其载体功能发挥得更加有效。

3)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激励功能体现为主体都需要针对客体的学习基础、薄弱环节、学习需求、强势需要,灵活运用学习激励原理、方法、艺术,充分调动客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客体不断强化学习意识、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毅力、优化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益。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对主体把握学习激励原理、运用学习激励艺术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对客体的正向学习激励效应更加持久。

4)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优化功能体现为主体既要优化自身的学习引导系统和学习指导系统,包括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理论、意识、理念、方法等方面,又要引导和指导学生优化自身的学习系统,包括学习基础的诊断、学习需求的强化、学习观念的更新、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毅力的增强、学习成效的评价、学习过程的调控等方面。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发挥优化功能的起点更高、层次更高、难度更大、作用更明显。

4 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理念方面的异同

古今中外的教学思想中蕴藏着丰富而优秀的教学理念,将这些优秀的教学理念运用于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实践之中,就可以升华为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的理念。中国古代教育家们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思想见解,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言传身教、尊师爱生[3]以及教师重在传道、授业、解惑等教学思想,这些教学思想都可以转化为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的理念。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导、启发诱导、授人以渔、循序渐进、言传身教等理念,但两者在运用这些理念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1)以人为本的理念,源自尊师爱生的教学思想。尊师爱生就是提倡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热爱学生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在尊师爱生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主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悉心指导、精心引导,实现学生愿学、想学、乐学、善学、优学的目的。在学习引导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侧重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学习指导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侧重于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因材施导的理念,源自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自然禀赋、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差异进行不同的教学。因材施导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特点等差异进行不同的引导和指导。在学习引导中贯彻因材施导理念,侧重于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在学习指导中贯彻因材施导理念,侧重于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得轻松、有效。

3)启发诱导的理念,源自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启发诱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求得理解。启发诱导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而不是给予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其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迅速将结论告诉学生。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加强调启发诱导;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兼顾指点教导和启发诱导。

4)授人以渔的理念,源自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教学思想。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教学思想既反映了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也反映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授人以渔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强调授人以渔;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侧重于兼顾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

5)循序渐进的理念,源自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循序渐进就是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养成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教学需要按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有序推进。循序渐进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应当遵循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注意学习的阶段性和节奏感,要顺其自然而不能拔苗助长。由于接受学习指导的学生相对于接受学习引导的学生在学习悟性、学习能力、学习素质等方面薄弱一些,因而,学习指导更需要强调循序渐进理念。

6)言传身教的理念,源自言传身教的教学思想。言传身教就是要求教师既要同时采用“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更要明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重要意义。言传身教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既要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又要发挥好指导、引导的作用。在学习引导过程中贯彻言传身教的理念,身教重于言教;在学习指导过程中贯彻言传身教的理念,言教重于身教。可以说,从传道、授业、解惑到指导再到引导,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

5 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形式方面的异同

形式和内容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容是指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是指把构成学生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的相关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方式及其表现方式。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容决定其形式,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必须适合其内容,同时反作用于其内容。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新的内容可以利用其旧的形式,旧的内容也可以利用新的形式。

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内容有分类性与系统性、个性化与共性化之分。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既可以分为学习科学的知识、理论、应用等各类内容,又可以分为学习观念、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效益、学习环境、学习评价、学习调控等各类内容,因而具有分类性;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各类内容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而具有系统性。由于学生个体对于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其对接受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学生个体的个性需求对应于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而学生群体的共性需求对应于共性化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对应于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分类性与系统性、个性化与共性化内容,学习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可以分为个别式与群体式、课程式与专题式、规程式与启发式、咨询式与诊疗式、探究式与研讨式等多种形式。

1)个别式是指针对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面向学生个体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形式;群体式是指针对共性化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面向学生群体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合采用个别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合于采用群体式。

2)课程式是指针对系统性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以课程教学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专题式是指针对分类式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以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合于采用专题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合于采用课程式。

3)规程式是指针对个性化、共性化、分类性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要求学生按照学习规程进行操作和实践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形式;启发式是指针对个性化、分类性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合于采用启发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合于采用规程式。

4)咨询式是指针对个性化、分类式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教师面向主动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诊疗式是指针对个性化、分类式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教师主动要求学习困难的学生前来接受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合于采用咨询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合于采用诊断式。

5)探究式是针对个性化、分类式、共性类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运用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研讨式是针对共性化、分类性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运用师生互动研讨的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于采用探究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于采用研讨式。

参考文献

[1]徐涌金,徐斌.试析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基本要素[J].教学研究,2012,(3):22-25.

学习指导范文2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指导;策略

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即教师依据学习的原理和原则,运用适当的教学技术与方法,刺激、指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教育目的的活动。

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教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发生过多次重大转变。这种转变的最显著特点主要是:其一,由“师本”向“生本”转化。《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说,“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向作为教育客体的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单向授予知识(技艺)的行为。直到现代,上述理念才得到逐步改观。人们逐渐认识到,应调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应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点。其二,由“重教”向“重学”转化。古往今来的教育专著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研究教法的多,研究学法的少。到了当代,学法研究才真正进入学界的视野,引发人们的深切关注,并由此催生了多角度的教育理论探索和学法改革实验。

在学法改革过程中,人们产生了许多困惑,其中之一便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问题。因为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学法改革的价值,才能使学法改革的效果落到实处。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都有一些收获。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对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法的不懈探究与实践。

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自上世纪70年代兴起于欧美发达国家,其后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关注,而真正在教育实践层面得以实施,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理念的新突破

传统教育理念由师生间的单向授受关系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不能不说是一项重大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不是一种本质性的变革。因为在传统型课堂上,教师面对的仍然是一个较庞大的群体,难以同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实现充分的双向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极易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两极分化,仍然不能摆脱尖子生和后进生并存的尴尬局面。

而合作学习通常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即把传统的教学班级由“大群体”分解为5~7人的“小群体”。一方面,教师面对的群体明显地“缩编”了,更便于与每个个体实行互动。另一方面,由此产生的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不仅弥补了师生交流的不足,而且使学习信息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使学习情境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自由和宽松;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使学习效果的差异性明显降低。

显然,合作学习是将教师控制下的、较低水平的“群体教学”向群体参与下的“协同学习”转化的新突破。

(二)团队意识的新升华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多以个体身份出现。在这种态势下,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与其他同伴在达到学习目标上是毫不相干的。即便是偶有合作,也是随机性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助行为。而学生之间的竞争却多于合作,并且这种竞争经常表现为过度性竞争,甚至是非良性竞争。事实证明,这种无序的竞争,既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个体与群体(小组)的目标是一致的,个体之间的目标不具有排他性。学生会感到,只有学习伙伴都达到了学习目标,自己才能达到个人目标,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团结协作,为高质量地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而共同努力。当然,即使是在“小群体”模式中,个体与个体、此群体与彼群体之间的竞争仍然存在,但这种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个体在群体中争相发挥更大作用,或是奋力追求群体的团队成就。这样的良性竞争,是教师乐见和倡导的。

可见,合作学习不仅为提高教学质量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而且为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团队意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后者,当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三)职业生涯的切入点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在有限的在校学习阶段必须做足专业理论储备和职业技能积累。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熟悉和掌握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研发、工艺规程、经营管理的组织形式和控制手段,熟悉并融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之中,养成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成为复合型的合格劳动者。

要达到上述目标,绝非传统的书斋式教育能够实现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冲破了学科知识本位的羁绊,为学生设定一些在生产实际中常见的疑难问题,作为任务项目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分析问题,自主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调动多学科知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这种类似生产班组或研发团队的组织形式,不仅明显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利于学生尽早形成工程思维,进入职业角色。

转贴于

因此,合作学习的价值不单体现在学法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

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要使其优势达到最大限度的彰显,规避实际执行中可能产生的偏差,就要十分注意把握正确的指导策略。

(一)组建小组的策略——组际同质、组内异构

所谓“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成员结构应大体均衡,不使组际之间产生过于明显的强弱差别。这样做,不只是出于公平竞争的考虑,更重要的是能营造一种“势均力敌”的竞争态势,利于将参与竞争的各方的潜力充分调动起来,产生高质量的成果。所谓“异构”,是指小组内部成员的构成应当在思维方式、行为特征、能力专长、性格类型等方面具有合理差异,只有如此,才能使小组成员之间达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最佳组合。

应当指出的是,无论是“同”还是“异”,都不是专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主要是指学习能力特征。以笔者的实际体验,按分数高低去区别学生是很容易的,但也是不太可靠的。一些平时能取得高分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却表现平庸。要真正认识和理解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

(二)教师指导的策略——点拨诱导、适时适度

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学生群体探究和个体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那么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体现呢?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笔者以为应把握如下要点:一是角色转换。教师要由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由教学的“主导者”变为探究的“参与者”;由正误的“裁决者”变为评价的“主持人”。二是方法转变。不是强行控制讨论程序,而是激发学生自由表达;不是引导学生寻求“标准答案”,而是诱导学生追寻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不是在学生“未疑”之前即讲解,而是在学生“生疑”之后再点拨。三是评价转化。变教师的“一元评价”为师生的“多元评价”;变评价客体“以个体为主”为“以群体为主”;变“发现劣势”型评价为“呈现优势”型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要把握适时和适度的原则。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既要疑有所解,又要层层递进。

(三)规避偏向的策略——分类指导、分层递进

任何学习方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合作学习也是一样。合作学习中容易产生的偏差主要有:(1)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有的甚至成为“看客”;(2)基于传统观念的惯性作用,原来的“尖子生”往往在小组中仍然起主导、甚至是“主宰”的作用,其他成员则处于从属地位;(3)个别学生视合作学习为“避风港”,只等坐享别人的学习成果。

“看客”型的学生,是长期灌输型教学模式下产生的。教师要帮助他们摆脱唯书、唯师的学习观念的束缚,树立自信,发现自我潜能,品味“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尽快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对于“主宰”型和“从属”型学生,首先应承认其一定的合理性,其次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淡化。如采取任务分割、成果整合的方法,使小组成员都能以平等的地位承担必要的学习任务。对于“坐享”型学生,一方面要耐心启发其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在群体评价之外,适当加大个体评价的力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真知、得实能。

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十分明显。第一,合作学习对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二,合作学习是“教”与“学”的最优化组合,有效体现了以“学”为中心和“教”与“学”有机统一。第三,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载体,综合采用多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可以全面推动教学改革。诚然,任何教学改革方式都不可能成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比如面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命题,不能误解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同种程度的发展,成为品质等量、规格统一的“产品”,而应当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追求。从这个角度看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方法,值得教师持续探索,以不断拓展其新内涵,取得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福泉.合作学习探索[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学习指导范文3

学会用音序、部首、数笔画的方法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三、四年级的时候要逐步培养孩子查工具书的好习惯。

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方位变化观察法”(以方位为序进行观察),“时间推移观察法”(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情节发展观察法”(以事件情节发展为序进行观察),“移步换境观察法”(以地点移动为序进行观察)。

学会按时间先后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思路顺序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分段的方法。

学会用“摘句法”、“归纳法”、“取主法”概括段意。为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方法。一般在通读文章的时候可依据不同的形式分成好几种段落,但是每种分法要给出合理的解释。一般的段落大意都隐含在本段当中,从中提取出来或者自己用其中的短语组织起来也是很好的方法。

学习指导范文4

关键词:秩序;语言;倾听;讨论;兴趣

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指导和调控的重要作用,在合作学习前要让学生先熟练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强调汇报交流时注意倾听、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让学生学会组织和评价学习结果,在一次次的指导和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必要技能,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一、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则,学习秩序井然

合作学习的形式虽不同于一般的听讲学习,但课堂纪律同样需要学生遵守。一般情况下的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没等其他学生发言完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思维稍慢的学生并不能充分得到锻炼和展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从同学那得到了现成的答案,从而会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容易造成两极分化,最后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依赖另一部分学生发言的心理,自己失去了思考的动力和兴趣。

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每个小组成员要先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子上,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小组成员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要保持安静,要等一人说完之后再发言,然后小组一起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由组长记录下来在全班交流时发言。这样就让每位学生都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二、让学生学会表达,语言精简扼要

一节课的合作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不仅要说得清楚和完整,表达方式还要简单扼要,为其他的学习环节留出充分的时间。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在发表意见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其他同学却也听得云里雾里,这样不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发言,对该生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首先要鼓励那些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大胆发言,还要有意识地进行示范指导,注意语言的精炼化,让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既能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听明白其他同学的观点,还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供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

三、让学生学会互相倾听,学会取长补短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在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对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不乱插嘴,认真思考,并做出判断,为自己接下来提出意见时做准备。

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善于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四、让学生学会理性讨论,碰撞出思维火花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关键部分。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学习,也是思维最活跃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会意见不统一,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和解说来达成共识,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讨论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特别是针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时会在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上面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讨论,最后也没有得出个所以然来。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用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互相验证,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

五、让学生学会组织分工,锻炼个人能力

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一个学习小组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学习的组织者能力。一般由学习小组的组长担任组织者,分配学习任务,安排发言顺序,管理小组纪律,记录讨论结果等等。

教师在平时需要培养学生的组织和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小组的学习任务和进度,调节学生之间的摩擦,并且在学习小组内经常更换小组长,让大部分学生得到发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小组学习的效率,对学生的个人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为学生以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六、让学生感受合作乐趣,提高合作兴趣

学习指导范文5

【关键词】学习困难大学生;学习特点;指导策略

对“学习困难大学生”的界定有很多,但大多认为,学习困难大学生是指智力正常而课程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我国,由于大学生都是通过“高考”这个门槛进入大学的,因此他们在智力上是没有显著差异的。笔者在此主要探讨学习困难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自我管理方面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指导策略,与大家交流。

一、学习动机方面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指引、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从学习动机的概念来看,学习动机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困难大学生可能在这三个方面的某一方面存在问题。就第一个而言,可能没有原发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动;就第二个而言,可能有原发的动力引起了学习活动,但没有持续的动力继续其学习活动;就第三个而言,学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使得其动力不足。

对于学习困难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表现都是比较好的。为什么到了大学却没有了学习的动力了呢?陆彤j等人对三百多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70%左右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学习动机。究其原因,在中学阶段,激发他们并使之努力的动力就是“上大学”,其唯一的目标也是“上大学”。当他们如愿以偿地考上大学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以及努力的目标就没有了,因此他们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发展自己。也有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有的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等。

学习动机缺乏则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缺乏则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动机不足,则学习的行为就不会发生或发生较少,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针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其方法包括:生涯规划、强化、成就导向、适当归因、内部与外部学习动机的整合等。如,生涯规划是为了让他们为自己确立目标,对适当的学习行为进行强化,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归因方式,既要关注外部的学习动机也要关注内部的学习动机,要将外部的学习动机内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当然,在学习动机激发的过程中,动机的强度要适中,不要过强也不要过弱。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过强过弱都不会有很好的学习效率。当动机过强时,个体头脑中只有“一定要成功”,而导致其思维狭窄,进而影响到学习效率;当动机过弱时,个体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很容易被其他的事物吸引,从而影响其学习效率。因此适当的动机水平会使学习效率提高。

二、学习兴趣方面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其中“好”即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个体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去探索它、研究它,会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该事物上,学习困难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较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所学专业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从而由对专业不感兴趣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陆彤j等对一千多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只有43.2%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专业。其他的要么根据就业的好坏、当时是否热门来选择,甚至有的根据老师的推荐、家长的安排来确定自己的专业。对于专业的选择,有的填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最终未能如愿,也会影响其学习兴趣。王恩喜的调查发现:某学院各专业学生第一志愿率较低,2010 年第一志愿率为 49.2%,2011 年第一志愿率为 35.6%,2012年第一志愿率仅为 27.2%。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很好地调节这一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厌学,最终沦为“学习困难者”。第二,学习受挫。考上大学后,很多学生都觉得该歇歇了,于是开始对学习不重视,后来学习的时候跟不上,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也有部分学生对大学的教学方法不适应,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大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与中学有很大的区别,中学的教育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非常细致,而大学的教育则主要是引导式的,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而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老师的详细讲解而自己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

大学生学习困难者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呢?根据前述的原因,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第一,爱岗敬业教育。“爱岗敬业”不仅仅是针对具体职业的从业者,对学生也适用。如对专业不感兴趣的情况,则需要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等方式教育他们,使之“爱岗敬业”。在“爱岗敬业”精神的指引下,他们会重新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兴趣有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之分,通过爱岗敬业教育,从间接兴趣入手,最终让其产生直接兴趣。在此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强调兴趣与努力的关系,只有在勤奋努力基础上的兴趣才能成功。第二,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通过一些专题讲座,让他们知道大学与中学的教育教学存在的差别。同时让他们知道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己,自己要积极主动地去利用图书馆、数据库等大学的资源。

三、自我管理方面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自我管理是一个管理学术语,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的一个过程。学习困难大学生往往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比较差,他们从中学时代没日没夜的“题海”到大学时代的无拘无束,他们觉得时间很多,不知道怎么去利用这些时间,从而他们去网吧、游戏厅等打发时间。

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来说,自我管理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时间管理。学习困难大学生对自己的时间没有计划,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由于受到同学的行为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之外,如网吧、游戏厅等。但要注意的是不是网吧、游戏厅就不能去,而是要有一个“度”,即合理的时间分配。第二,行为管理。学习困难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分类管理,而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如,打游戏的行为、购物的行为、看电影的行为等。

学习困难大学生如何有效地自我管理呢?针对上述的两种管理方式,提出以下两种管理方法。第一,合理分配时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我们每一天不可能24小时都干同一件事情。我们需要将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比如,用于睡觉的时间8小时,用于学习的时间10小时,用于锻炼的时间2小时,用于娱乐的时间2小时,用于吃饭的时间1小时,其他1小时。当我们在某一项任务上达到分配的时间之后,则需要进行调整,从事其他的活动。第二,对行为合理分类。就学习困难大学生而言,对行为的一个简单的分类就是学习相关行为和学习无关行为两大类。学习相关行为占的比重应该比学习无关行为的比重要大,且需要细化。如,同样是上网,上网查找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属于学习相关行为,而如果是打游戏则属于学习无关行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时间管理与行为管理不能截然分开,时间用于对每一个行为活动的度量,行为需要时间来加以规定。因此时间管理里离不开行为,行为管理里离不开时间。

参考文献

[1] 朱其超,张超.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成因及类型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2).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 陆彤j.当前我国高校学习困难生现状的成因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3).

学习指导范文6

关键词:美术;探究式学习;指导策略;合作探究

一、引领自主探究,激活探究式学习思维

激活探究式学习思维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美术探究式学习的关键点,而自主化探究是一种有效途径。教师要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理解、掌握美术新知识中激活探究式学习思维,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以教学“色彩的冷暖”为例,教师不要直奔教学内容,可以先让班级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颜色以及对颜色的直观感受。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播放课前制作好的“色彩的冷暖”课题图片、视频,让学生在自主欣赏、体会过程中说说自己对它们有着怎样的感觉,在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顺利引领其走进基于探究式学习的美术课堂。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具体、生动呈现“色彩的冷暖”的知识点,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有效探究式学习,在积极思考过程中正确理解冷色与暖色的定义,掌握正确判断冷、暖色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客观呈现冷、暖色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在整合“色彩的冷暖”知识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如何利用冷色与暖色布置房间、搭配衣服鞋子等。学生在生活化元素启发下可深入理解教学内容,顺利激活探究式学习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分析、总结“色彩的冷暖”知识要点,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巧用相关的色彩知识,巧用水粉颜料、绘画本等学具,绘制一幅冷色调或暖色调的作品。这样,学生就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探究式学习思维与意识。

二、强调合作探究,发展探究式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是美术探究式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在把握美术课程内容基础上深入设置探究问题,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实践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构建并完善美术知识体系,为美术课内外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以“梦幻的城堡”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将合作探究巧妙融入美术探究式学习中,在多媒体辅助下,让班级学生观看色彩缤纷的城堡,并说说视频中的城堡由哪些形状组成,引导学生动手将纸张撕成可组成城堡的不同形状。例如,撕成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在拼一拼、组一组过程中感受不同图形组成的不同城堡形状。随后,教师可以在讲解“梦幻的城堡”制作的过程中深化合作探究环节,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制作“梦幻的城堡”。在合理提示、点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挖掘各小组学生潜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结合多样化的几何图形,探究城堡制作中需要的工具材料,以及制作步骤、制作方法,共同分析、解决探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在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过程中引领学生继续深层次合作探究,巧用多样化的制作方法。例如,运用对折、镂空方式合作创作极具特色的“梦幻城堡”。同时,学生的想象、创造等能力也有所提高,为提高美术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保障,实现了美术课程教学目标。

三、课外探究活动,实现探究式学习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探究式学习要求,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实践任务。教师要进行科学化指导,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美术知识与技能,在发展美术能力过程中形成健全人格,实现高效探究式学习。以“我设计的服装”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综合考量“我设计的服装”教与学的具体情况,开展课外“我设计的服装”探究式学习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引领各层次学生利用服装设计美术知识以及技能技巧,巧用传统图案、民间图案,进行服装创作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在合理化引导基础上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解决服装设计实践中服装色彩、服装款式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将掌握的美术理论知识转化为重要的技能,在提升多方面能力过程中培养热爱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在培养美术核心素养过程中不断张扬个性。这样一来,教师进行科学化指导,学生实现了高效探究式学习,就将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育教学进行了升华,更好地践行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四、结语